第二章 中国民歌(第一节中国民歌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农耕社会。

在那个时候,人们通过唱歌来纪念祖先、祈求丰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些歌曲往往是口头传承的,没有固定的谱曲和歌词,而是根据地域、民族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和风格。

有山歌、田园歌、劳动歌、爱情歌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这些歌曲中,人们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对劳动和生活的执着和感悟,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爱人的深情厚意。

在近代,中国民歌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中国爱国民主革命的斗争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民歌成为表达这些理念的重要工具。

同时,西方音乐的引入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对中国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中国民歌逐渐融入了更广泛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形成了新的风格和特点。

今天,中国民歌依然在各地传承和发展着。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歌成为人们追求纯真、自然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平台和工具来传播和分享自己的民歌作品,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中国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保留了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记录着中国人民的历史和感情。

通过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中国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民歌(课件精选)

中国民歌(课件精选)
术歌民遗 一歌产直的的紧瑰 密体宝 地裁。 伴几 随分千 着为年人来民:民,
表达劳着动他号们子的思想,意志愿
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
们的山历歌史。在民歌中闪烁着 劳动小人调民。智慧的光芒。
课件在线
4
劳动号子:也称“号子”是人们在发展 中为适应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劳动中起 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调剂振奋精神,鼓舞 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 《川江船夫号子》四川境内的长江称为“川 江”。 《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见滩 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 号子》等八首号子联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 又有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它的节奏变 化多样,紧密配合每一个劳动过程。
教育课件笔记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EMPLATE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件在线
1
课件在线
2
课件在线
3
中国民歌欣赏
我民国歌幅:员指辽民阔间,歌民曲族。众是 多人, 民各群地 众区 在各 长民 期族 的都 生有活独劳具动 特和色 斗丰争富中多 口彩 耳的 相民 传歌 ,。不我断国加 的工民 而歌形源成远 的流 。长 它, 是浩 人如民烟群海众, 有集着 体悠创久 作的 ,历 智史 慧, 的是 结课件在线
13
中国民歌体裁的区别
体裁 区别 演唱场合
演唱风格 演唱形式 演唱目的
劳动号子
劳动场合
坚毅、质朴 粗犷、豪放
一人领 众人合 服务劳动 鼓舞斗志
山歌 山间、田 野、牧场 旋律舒展
独唱、对唱
抒发感情
课件在线
小调 城镇集市 优美抒情 伴奏表演 用于表演
14
课件在线
5
课件在线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

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

直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

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

从历史上看民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

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

第二章 中国民歌(第一节中国民歌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民歌(第一节中国民歌的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篇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

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

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居第二位的。

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来成就一个人。

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要比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更为久远。

其发端于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

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

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56个民族,除了历史久远,众多的体裁则是中国音乐的另一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别具一个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分作五个类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

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如民间歌舞、曲艺、戏曲、民族器乐等)的基础。

它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理想和愿望。

民间歌舞的音乐主要来自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民间歌舞的原形就是民歌,进一步加上表演就成了歌舞,比如凤阳花鼓、陕北秧歌等。

再进一步发展,可能就演化成了戏曲的初期形态,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评剧、黄梅戏、二人台等,;许多民族的民间器乐曲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根据民歌加以变化而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民歌起源与发展

民歌起源与发展

民歌起源与发展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

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

《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歌明显的分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与北朝民歌(北方民歌)两大部分。

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

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远的影响。

唐代,宋代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兴盛时期。

盛唐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传入中原,对于中原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宋代民间音乐中的说唱与戏曲逐浙形成。

有关唐代的民歌,我们从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啭》。

宋代的“曲词”很盛行,当时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新型演唱形式。

元代以“小令”闻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种,现今西北地区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

元代的小令流传后世的很少,元代统治者对民间带有不满与讽刺时事为内容的民歌,视如洪水猛兽,严禁传唱。

明、清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中、小城镇市民阶层兴起,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思想异常活跃,民歌特别兴盛。

第一讲中国民歌

第一讲中国民歌

第一讲中国民歌第一讲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怎样欣赏音乐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

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

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去倾听音乐,高尔基曾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但是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音乐音响是音乐的外部形式,而作曲家、表演者所感受到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情感,则是音乐的丰富内涵。

所以,音乐欣赏一般是从音响感知入手,通过听觉直接接触音乐的表层,然后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深入音乐的里层,理解、认识、领悟作曲家和表演者在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简单地说包括三个阶段:(1)官能欣赏、(2)情感体验、(3)理解认识。

充份认识这一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我们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官能欣赏是音乐音响给听觉带来直接的感受,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仅能满足于悦耳,这种欣赏是比较肤浅的。

欣赏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是情感体验,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性质,我们从音乐直接感知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也不是某种思想概念,而是饱含着情感的音乐音响。

正如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所说:“音乐不求于任何推理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音乐既表现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是不通过任何媒介的坦率无间的、极其完整的倾诉!”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所以欣赏音乐时,我们是和作曲家、表演家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同时,音乐音响在空间中传播具有一种扩散力、穿透力,能够迅速地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一种比其他艺术更强的刺激和影响力,使音乐和音响与情感体验之间产生更密切、更直接的联系,所以音乐对激发人的情感是非常直接和强烈的。

第二章民歌鉴赏

第二章民歌鉴赏

第三章民歌鉴赏我国地域辽间,民族众多,是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歌是一种重要的歌曲体裁,,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之中,一般是人们在劳动中即兴创作,口传心授,经过岁月的积累、形成琅琅上口、优美婉转的歌曲,体现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性格,经济生活、人文习俗等特点,除此之外,当地语言和地理气候促使民歌更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是广大人民的集体创作,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其丰富多彩、风格鲜明的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中国民歌绚丽多彩,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较大。

如我国南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南方人民聪颖细,其民歌就显现出秀丽婉转的地方风格;而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物资匮乏,就形成人民豪放、刚的性格,其民歌则展现高亢嘹亮、朴实无华的地方风格.民歌以其简明质朴、平易近人、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第一节中国民歌鉴赏一、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一)民歌的起源民歌的起源是世界上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极感兴趣的课题,曾经有过多种学说,如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说、情爱说、鸣响说等。

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

远古时代,当人类处于原始的渔猎时期,在和大自然搏斗和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呐喊声:劳动之余,愉快的回忆,模仿劳动情景,手舞足蹈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讴歌声,逐渐形成早期的民歌。

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些“杭育杭育派”是最早的民歌作曲家。

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化、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歌伴随历史的步伐,反映各个时明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民歌这种艺术形式也随之日渐发展完善。

(二)民歌的艺术特点民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

第三章:民歌的风格分布
第二节、长江流域民歌 (1)、处于巫山以西的长江上游地区,是构成 中国大陆第二层台地南缘的西南高原地区,这里 的文化起源于氐羌等族群的畜牧和农耕文化,在 三千年以前即已发展到相当繁荣的时期。主要包 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六个地区。

第三章:民歌的风格分布
黄杨扁担.flv 采花.flv 云南弥渡民歌《赶马调》.flv 贵州山歌.flv 贵州布依山歌《江边杨柳十二排》.flv 北京的金山上.flv
同宗民歌: 在旋律走向、调试、分句方式、音阶构成、旋律 骨干音等方面的一致,尤其是各分句的终止音的 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它们是出自同一民歌曲调母 体——有人把这类在传播中形成的同源异体关系 的民歌作品群落,称作“同宗民歌”。 民歌—《小白菜》.flv
第三章:民歌的风格分布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幅员辽阔的黄河流域地区, 尽管有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的阻隔,从史前传说 以及黄河流域人口大迁移,早以使黄河两岸的文 化就熔铸为一个整体,因此北方民歌也就在音乐 风格上比其他大河流域民歌更具有一致性。

第四章:民歌的分类
南楚山歌:与汉江平原隔江相望,被称作“鱼米 之乡”的洞庭湖平原以南,便是古代被称作“楚 南”之地的湖南省。 《龙船调》 《一根竹杆容易弯》.flv

第四章:民歌的分类
东南地区山歌 包括现江、浙、赣、粤、闽台桂东等省区。生活 着这里的汉、壮、侗、苗、瑶、畲等民族,千万 年来自这篇地形复杂区域的平原、山地、丘陵、 湖海之上,从事着多种经济类型的生产,创造了 形态各异辉煌灿烂的文化,这其中也包括各具特 色的各族民歌山歌。 杵歌.flv 客家情歌对唱.flv
第三章:民歌的风格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音乐篇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

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

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居第二位的。

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来成就一个人。

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要比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更为久远。

其发端于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

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

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56个民族,除了历史久远,众多的体裁则是中国音乐的另一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别具一个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分作五个类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

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如民间歌舞、曲艺、戏曲、民族器乐等)的基础。

它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理想和愿望。

民间歌舞的音乐主要来自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民间歌舞的原形就是民歌,进一步加上表演就成了歌舞,比如凤阳花鼓、陕北秧歌等。

再进一步发展,可能就演化成了戏曲的初期形态,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评剧、黄梅戏、二人台等,;许多民族的民间器乐曲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根据民歌加以变化而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第二章中国民歌第一节民歌的发展一、民歌的定义民歌,人民之歌。

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社会时间中口头创造的歌曲。

一般通过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果。

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和语言音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均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民歌,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民间演唱艺术。

民歌是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侧面。

中国民歌在世界上以其表现丰富、特色鲜明而著称。

民歌是大地的呼吸,是江河的奶水,是生命的跃动,在中国民间音乐当中,民歌的个性是最为真挚的,倾听民歌,能感受到一个民族最真实、最底层的呼喊,倾听民歌,人的鼻尖会发酸,眼窝会掉泪。

渊博的欧洲人认为,在遥远的太古,中国人已经运用音响学的方法,制定了至今犹存的乐制,发现了do\rei\mi\sol\la五个音的音阶,这是以do 为开头,用五度相生法得出来的。

根据这种五音音阶作成的曲调不计其数,而西方所用的七声音阶,也是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制定的。

中国的民间音乐,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中国民歌涉及的范围之大,地域之广,种类之多,堪称无人能比。

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30万首,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从民歌当中,吸取过精神营养。

“民歌”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晚,据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才有,在过去只是被称为“歌”、“谣”、“辞”、“声”、“曲”、“调”、“令”或“风”。

其特点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不借助记谱法或其它手段;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我国民歌的曲调丰富多彩,有优美抒情的山歌,有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也有流利畅达的小调。

《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远播万里的中国民歌,最早把这首民歌用文字和曲谱记录下来的,是著名作曲家马可,在20世纪40年代,马可把这首传说是陕北佳县黄河老船夫李思命所作的信天游命名为《船夫曲》。

这首作品当年曾经给了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以灵感的民歌。

严格地说,它不是典型的劳动号子,虽然是劳动时演唱的歌曲,但劳动者是黄河岸边的“摆渡”,有客人上得船来,他便撑船去对岸。

这种劳动比较个人化,节奏性也不强,有些随心所欲,劳动气氛也比较缓和,更不需要由一人领唱而众人和唱来统一劳动节奏。

黄河船夫曲 1=G 44 陕北民歌你 晓 得 天 下 黄 河 几 十 几 道 湾 哎? 几 十 几 道 我 晓 得 天 下 黄 河 九 十 九 道 湾 哎, 九 十 九 道湾 上 几 十 几 条 船 哎? 几 十 几 条 船 上 湾 上 九 十 九 条 船 哎。

九 十 九 条 船 上几 十 几 根 杆 哎? 几 十 几 个那 艄公 呀哈 来把 船来 扳?九 十 九 根 杆 哎, 九 十 九 个那 艄公 呀哈 来把 船来 扳。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延革的文化发展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它又代表中国整个生产方式变革的一个过程。

远古时期,诗、歌、舞是密切结合在一起,歌融于舞、诗之中,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春秋战国时期诗、歌、舞的逐步分化,歌逐渐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时,由孔子编辑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它汇集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流行于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其地域涉及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省份,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爱国、爱情等多个方面。

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

它是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在对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并根据楚国的民歌曲调创作歌词的歌词集。

这些充满了爱国情感、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汉武帝时期,音乐管理机构“乐府”设立,这是一个汇集各类音乐及歌手的音乐教育部门,除了依曲填词,创作、改写曲调,编配器乐之外,还广泛开展了民间音乐及歌曲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些作品被统称“乐府诗”,简称“乐府”。

汉魂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

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部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相和歌”是一种艺术歌曲。

早期的“相和歌”是无伴奏民间歌谣,随着发展逐渐又加入了帮腔,即“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

再进一步发展,丝竹乐器加入并成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形成了“丝竹更相和”的相和歌形式。

此时,长篇叙事歌曲也相继产生,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叙事歌曲,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

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

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

它标志着这一时期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更加成熟。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在历史上这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南方的《吴歌》与《西曲》融合,形成了“清商乐”。

《吴歌》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民间歌曲,多表现家庭儿女的意境。

而西曲是流行于湖北一带的民间歌曲,多反映水边船上的离情。

这种结合,使清商乐无论在乐器的使用还是在歌曲的表现以及普及范围上都大大超过以往,逐步成为皇家和文人雅士休闲、享受的工具。

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

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远的影响。

唐代,人们把优秀的,特别喜爱的民歌渐渐区别出来,为它们进行音乐加工,改编,填词。

这些作品,虽然基本上是出于民歌,但同时已脱离了最初的民歌形式而为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发展做进一步的准备。

这就是唐代的“曲子”,即近代所谓的“小曲”。

宋代,民间曲子已成为戏曲、说唱、器乐曲的主要构成因素,文人雅士作词配曲蔚然成风,名家名词更是广泛流传,成为市井歌,乐人争相传唱。

至今仍广为人知的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在宋人话本《宋本通俗小说》中已被引用。

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牙,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同时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民间艺术家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加,职业,半职业的艺术阶层开始壮大,市井小曲,说唱曲种,戏曲剧种等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

这时,许多民歌、小曲在众多艺人的加工改造下已相对稳定成型,大部分被收集成册。

清代,歌曲的收集整理工作不断加强,除明代已有的曲目之外,还收集整理了《一剪梅》《满江红》《九连环》《绣荷包》等共计208首之多,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音乐财富。

20世纪以来,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达到了高潮。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广大农、牧民的觉醒,民歌得到了振兴。

这个时期民歌的显著标志是,大量的内地新民歌向东部沿海地区传播,部分边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区传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题材的新民歌,空前繁荣。

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后在延安兴起的向民间音乐学习的运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揭开了现代音乐史新的一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旦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合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民歌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

相比之下,汉族由于戏曲、说唱的迅猛发展,民歌演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不如内陆地区传唱的民歌多。

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民歌的艺术特点(一)诗与乐的高度结合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

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