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合集下载

音乐七年级上册《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音乐七年级上册《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板书设计:
劳动号子流畅细腻一领众和城镇集市 用于表演
山歌粗犷豪放独唱对唱乡村田野鼓励加油
小调节奏自由独唱为主劳动场合
教学后记
(反思成败、总结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民歌的感情,让他们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教学难点
1.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
2.如何区分中国民歌类型以及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动学习 参与体验
教学准备
录音机 钢琴
教材分析 :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你们知道中国民歌的体裁有哪些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录相感知,引导学生认识民歌。
1.观看视频(1)后,
【提问】《澧水船夫号子》的演唱场合、情绪、演唱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演唱场面是集体劳动场面、情绪是豪放节奏规律、演唱形式是有人领唱、他的作用是用来鼓励加油。
师:对的,同学们回答的很完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基本上认识了中国民歌这一民族瑰宝,这些民歌是我们东方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它们不仅朴实、简洁,更因其所具备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而独树世界音乐之林。我们要多去认识它、了解它,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寻找发现身边更高更优美的民歌,从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听民乐《步步高》进入教室。
(感受中国民族音乐,创设良好氛围)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和学唱代表性民歌3. 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法:播放代表性民歌,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3. 实践法:分组学唱民歌,进行合唱表演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音响设备3. 民歌乐谱4. 合唱麦克风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欣赏篇:播放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民歌的美。

3. 学唱篇:分组学唱民歌,给予学生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 文化篇:讲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茉莉花》所反映的江南水乡风情。

5. 实践篇:分组进行合唱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歌的魅力。

6. 总结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民歌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合唱等。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学唱和实践,评估学生对民歌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民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所学民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参观民间音乐表演:组织学生参观民间音乐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歌文化。

3. 制作民歌专题报告:让学生选择一首感兴趣的民歌,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进行报告分享。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给予个别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 注重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唱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学习并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4. 引导学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民歌的分类。

3. 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欣赏。

三、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初步认识,比如内容、表达方式等。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类,包括地域性、民族性、题材性等。

欣赏学习(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如《茉莉花》、《梁祝》、《采茶舞曲》等。

2. 欣赏过程中,教师介绍每首歌曲的背景故事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分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中国民歌。

2.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歌曲设计一段表演,可以是舞蹈、合唱或其他形式。

3. 小组表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并给出建议。

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自己在欣赏和表演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 学生可以用笔记、画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民歌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提问,对学习收获进行概括。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民歌创作,根据自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新的民歌曲目。

2. 学生可以选择乐器伴奏或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和创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本节课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回顾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各地的民歌,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欣赏和学习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歌背后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什么是民歌,以及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2. 民歌的演唱技巧:教授民歌的演唱方法,如呼吸、发音、节奏等。

3. 经典民歌欣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歌,进行欣赏和学唱。

4. 民歌背后的故事:介绍每首民歌的历史背景、创作动机和民俗内涵。

5. 民歌的文化价值:探讨民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3. 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唱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民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民歌图片、歌词和音响资料的PPT。

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歌曲。

3. 教学资料:准备相关民歌的乐谱、歌词和背景资料。

4. 教学用具:准备歌谱、哨子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演唱能力:评估学生在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发音、节奏和音准等方面。

3.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民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民歌的定义与分类,学习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第3-4课时:欣赏经典民歌,学习每首歌曲的演唱。

3. 第5-6课时: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探讨民歌的文化价值。

4. 第7-8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民歌的感悟。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中国民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2. 各地域民歌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3. 民歌的音乐特点:旋律、节奏、演唱形式等。

4. 民歌与民俗文化:民歌与节日、民俗活动的关系。

5. 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了解民歌传承的历史背景,探讨现代社会中民歌的保护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等。

2. 示范法:播放优秀民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

3. 实践法:分组练习,进行民歌演唱和表演。

4.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四、教学资源1. 音响设备:播放民歌歌曲。

2. 教学课件:展示民歌图片、文字资料。

3. 民歌教材或资料:提供给学生自学和参考。

4. 网络资源:查询有关民歌的资讯和视频。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学生能够欣赏并分辨各地域的民歌风格。

3. 学生能够学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4. 学生能够了解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对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看法。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2课时: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3-4课时:欣赏各地域民歌代表作品。

第5-6课时:学习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

第7-8课时:探讨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第9-10课时:讨论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七、教学步骤1. 第1-2课时:(1) 引入话题:讲解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展示案例:播放各地域的民歌代表作品。

(3) 小组讨论:分析民歌的分类和地域特点。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感受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3.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4. 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播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法,引导学生学唱民歌,锻炼演唱技巧。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歌资料,如音频、视频、乐谱等。

2. 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民歌作品。

3. 准备教学课件,展示民歌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欣赏:播放民歌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民歌的风格和情感。

4. 学唱: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引导学生跟唱,锻炼演唱技巧。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7. 作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和学习民歌。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民歌演唱会,让学生展示所学成果,增强实践能力。

2. 参观当地的文化馆或博物馆,了解民歌在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开展民歌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讨论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学习的成果,了解学生对民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民歌演唱会:评估学生在演唱会中的表现,包括演唱、表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职高音乐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中国民歌欣赏

职高音乐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中国民歌欣赏

职高音乐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中国民歌欣赏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 掌握中国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 3. 能够欣赏并分析中国民歌的优秀作品。

二、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的特点分析2.中国民歌的发展历史3.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4.中国民歌的欣赏和分析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录音带/CD3.民歌选集(提前准备一些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四、教学过程1. 中国民歌的特点分析(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和特点,如:自然真实、朴素质朴、感情真挚等。

•播放一首典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通过听觉感知其特点,引导学生谈论。

2. 中国民歌的发展历史(20分钟)•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如:古代民歌、近代民歌等。

•播放一些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中国民歌,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变化和风格。

3. 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30分钟)•分别介绍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如:正确发声、把握节奏、情感表达等。

•对比演唱技巧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4. 中国民歌的欣赏和分析(30分钟)•分发民歌选集,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民歌进行欣赏。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享,谈论自己所选择的民歌的特点、创作背景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

五、教学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掌握了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演唱技巧。

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民歌的作品,学生培养了音乐欣赏和分析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播放民歌和实践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然而,在时间分配上可能稍显不合理,下次可以适当调整。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最后,教师还需注意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民歌欣赏》一文,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通过学习和欣赏多种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课堂讲解: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觉分析。

3、音乐欣赏: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4、互动讨论:在欣赏完一首民歌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歌词、旋律、语言等方面分析歌曲的内涵和文化特点。

5、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唱歌、打节奏等方法,巩固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听觉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中国民歌的起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类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时期。

中国歌谣传统始于口头文学,包括无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经验和智慧,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性。

2、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从最初的歌谣变成了各种类型的民间歌曲、小调、诗歌歌曲、民间舞蹈和音乐戏曲等。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音乐形式、歌唱方式和文化特征。

第二节: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和演唱技巧1、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往往是由一段简单的旋律、朴素的歌词和传统的乐器伴奏组成。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形式特征,如简单明了的旋律结构、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丰富多样的歌唱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课教案
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

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

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

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

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

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

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

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

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

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

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
解。

三、初步了解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从现在城市中能听到的民歌入手,如叫卖调《卖栗子》。

在分析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四、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欣赏前谈话: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种。

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

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2、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汇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提问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及风格特点。

3、小结:这套船式号子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五、欣赏《牧歌》。

1、导入。

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吟颂"天苍苍、野茫茫……"等关于草原的诗词,从歌词的意境中导入《牧歌》的欣赏。

2、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3、放歌曲录音,重点欣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欣赏中要把握住长调民歌的特点,它的曲调悠长、宽广,节奏舒展以及旋律中的下滑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感受,以免生硬地进行理论上的讲解。

六、学唱《牧歌》。

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细心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意味。

1、学生跟随录音哼唱。

2、教师范唱。

3、随琴教唱。

七、欣赏《茉莉花》。

1、放歌曲录音。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类民歌,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

听后让学生谈感受。

(柔和、优美等)
2、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结构。

乐曲为单段结构,共由四句构成。

其中的三、四两句连贯流畅,在句法上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对比。

3、向学生介绍另外几首不同地域、不同曲调的《茉莉花》,让学生深刻感受小调类民歌委婉、细腻、清新、幽雅的风格,以及旋律线条流畅,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等特点。

八、音乐活动(可留作课后思考)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本课欣赏所涉及的省(区),结合你所了解的这些省区的风土人情,谈谈你聆听中国民歌后的感受。

2、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茉莉花》号子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澧水船夫号子》山歌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牧歌》小调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八、师生小结,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