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的真实
论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

王 然 成都 理 工 大学传播 科 学与 艺术 学 院
摘 要 :“艺术 性 ”与 “真 实性 ”是 纪 录 片 的 灵魂 。 纪 录 片 的核 心 是 其 “真 实”,且 真 实性 是 纪 录 片 的 前提 ,而在 纪 录 片 中进 行 艺 术性 的创 作 是 纪录 片的 展 现 形 式 ,赋 予 纪 录 片 以 美感 。缺 乏 艺 术 性 的 纪 录 片很 难 得 到 观 众 的认 可 , 影 响 纪 录 片 的 传 播 ,但 是 过 于 艺术 化 的 纪 录 片容 易 让 纪 录 片偏 离 本 质 ,所 以 把 握 好 纪 录 片 的 艺术 性 与 真 实 性 的 平衡 是 一部 好 的 纪 录 片 的 关键 。 关 键 词 :纪 录 片 “艺 术性 ” “真 实性 ”
中 图分类 号 :J952
文献 标识 码 :5—0158—02
纪 录 片 是 将 现 实 生 活 中 的人 物 、事 件 、场 景 等 真 实 的 展 现 ,并 且 通 过 后 期 艺 术 性 的加 工 处 理 ,最 终 呈 现 在 观 众 面 前 .引 发 人 们 对 所 记 录 生 活 的 思 考 。纪 录 片 和 电影 一 样 ,在 整 个 制 作 过 程 中 ,从 前 期 的 选 题 、策 划 ,中期 的 拍 摄 .后 期 的剪 辑 都 会 有 创 作 者 意 识 的 主 导 。纪 录 片 实则 就 是 创 作 者 通 过 选 择 拍 摄 的 真 实 社 会 生 活 来 给 观 众 呈 现 出 所 要 表 达 的 主 观 意 识 ,整 个 纪 录 片 的拍 摄 都 由创 作 者 来 选 择 和决 定 。
纪 录 片 的 拍 摄 方 法 有 很 多 ,如 长 镜 头 配合 同期 声 、跟 踪 拍 摄 、抓拍 、抢 拍 等 ,目的是 让 纪 录 片更 为真 实 客 观 ,让 观 众 能 身 临 其 境 、感 同身 受 ,这 就 是 纪 录 片 所要 呈 现 给 大 家 的 “真 实 性 ”。有 人认 为 ,纪 录 片本 身 是 对 于 真 实 社 会 生 活 的记 录 ,过 多 的创 作 者 意 识 的控 制 有 违 纪 录 片 的 本 质 , 但 是 这 种 观 点 其 实并 不科 学 .缺 乏 思 想 和 灵 魂 的 纪 录片 实 则 是 简单 镜 头 的叠 加 ,虽 然 真 实 ,但 是 缺 乏 内涵 和 思 想 ,不 能 很 好 地 表 达 记 录 者 所 要 表 达 的思 想 ,更 不 会 得 到 观众 的认 可 。 纪 录 片来 源 于 生 活 ,却 要 高 于 生 活 ,创 作 者 通 过 对 社 会 生 活 的选 择 、提 炼 .从 而 让 观 众 从 纪 录 片 中得 到共 鸣 、受 到 启 发 .这 样 才 能 真 正 起 到纪 录 片 的作 用 。 因 此 一 部好 的 纪 录 片 需 要 创 作 人 员 不 断 的加 工 、处 理 。既 不 失 去 纪 录 片 的 “真 实 性 ”,同 时 又 有 “艺 术 性 ”的 美 感 ,这 样 ,创 作 的 纪 录 片才 能具 有 灵 魂 、思 想 、内涵 。
论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

论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作者:王然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5期摘要:“艺术性”与“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纪录片的核心是其“真实”,且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前提,而在纪录片中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是纪录片的展现形式,赋予纪录片以美感。
缺乏艺术性的纪录片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影响纪录片的传播,但是过于艺术化的纪录片容易让纪录片偏离本质,所以把握好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是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关键。
关键词:纪录片; “艺术性” ; “真实性”中图分类号:J952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158-02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真实的展现,并且通过后期艺术性的加工处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人们对所记录生活的思考。
纪录片和电影一样,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从前期的选题、策划,中期的拍摄,后期的剪辑都会有创作者意识的主导。
纪录片实则就是创作者通过选择拍摄的真实社会生活来给观众呈现出所要表达的主观意识,整个纪录片的拍摄都由创作者来选择和决定。
纪录片的拍摄方法有很多,如长镜头配合同期声、跟踪拍摄、抓拍、抢拍等,目的是让纪录片更为真实客观,让观众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就是纪录片所要呈现给大家的“真实性”。
有人认为,纪录片本身是对于真实社会生活的记录,过多的创作者意识的控制有违纪录片的本质,但是这种观点其实并不科学,缺乏思想和灵魂的纪录片实则是简单镜头的叠加,虽然真实,但是缺乏内涵和思想,不能很好地表达记录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更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纪录片来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选择、提炼,从而让观众从纪录片中得到共鸣、受到启发,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纪录片的作用。
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创作人员不断的加工、处理,既不失去纪录片的“真实性”,同时又有“艺术性”的美感,这样,创作的纪录片才能具有灵魂、思想、内涵。
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再创作——论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再创作——论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作者:邱月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7期邱月(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灵魂与追求,二者缺一不可。
真实性是纪录片存在的前提和核心,没有真实可言的影片称不上是纪录片;而艺术性是创作者将生活中的真实采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感悟。
有些纪录片完全追求客观真实,认为“纪录”等同于“看到”,忽略了本身的艺术性,这样的作品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也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艺术性,则会使纪录片偏离了其根本,让人感觉作品的虚假与浮夸,也便失去了纪录片的特点。
[关键词] 纪录片;真实性;艺术性[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7-0043-02纪录片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人物、场景的客观真实性的展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处理,最终引发观众对生活本质的一种思考。
但是,完全的真实似乎让人觉得不可能,因为影片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包括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到后期剪辑,都加入了创作者的一种主观意识。
换言之,纪录片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创作者的一种主观倾向,从这个角度上看,纪录片在阐述社会生活时,摄像机拍到的内容、拍摄的角度、剪辑的方式都是由创作者所决定。
纪录片中的镜头往往使用长镜头配合同期声、跟踪拍摄、抓拍抢拍等手段,来达到一种客观真实的自然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
有人认为,纪录片一向追求真实生活,如果一旦融人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便会不符合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和电影没什么两样。
这种看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缺乏思想性、镜头简单叠加的纪录片的确符合它的真实性,但是由于没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思想高度,也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纪录片的选题来源于生活,但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同石料要经过打磨加T后才能成为艺术品供人们欣赏,否则再好的石料,不经过处理,人们也不会感受到它的价值。
论动画纪录片的真实性及其创作特征

核 心 ,所 以 这 样 的 片 子 虽 有 真 实 题 材 ,但 仍 不 能 算 是 纪
纪 录片 创作 者 一直 在不 同 的领 域进 行尝 试 ,拓 展纪 录 录 片 。创作 者 以真 实题 材 为依 据 ,创作 过程 中以科 学求 证
片 的表 现空 间。然 而 由于 表现 手段 的局 限 ,实摄 的 纪录 片 的态 度 尽力还 原 事 实 ,这 是 纪 录片 创作 者应 具 备 的职业 精
动画 纪 录片 是随 着动 画技 术 的发 展而 出现 的纪 录 片类 不 拘一 格 的表现 方式 。 型 ,是 动画 与纪 录 片相 结合 的边缘 体裁 。它一 方 面摒 弃传
2 .纪 实 未必 真 实 。由于 拍 摄 影像 与 现 实生 活 具 有 高
统 纪 录 片的 实 际拍摄 ,用动 画 来纪 录 ;另一方 面在 动 画创 度 一致 性 ,纪 实手 法给 人 以强 烈 的真 实感 ,成 为 纪录 片创 作过 程 中又 以真实 为 准则 ,力求还 原 和再 现 事实 。在 创作 作 的 主要 表现 手 法 。纪实 手法 在 纪录 片创 作 中常 体现 为 同 方式 上 ,往 往 采用 现场 的真 实录 音加 上 手工或 电脑绘 制 的 期 声 、长 镜头 、偷 拍 、跟 拍 、低 剪接 、无解 说或 少解 说 等
断衍 变 ,人 们对 真实 的理解 不 断 深入 、丰富 ,但 纪 录片核 实 手 法 与真实 再 现 、象征 、动 画等手 法 作为 影视 创作 手 段 共 同为纪 录 片和 剧情 片服 务。 因此任 何 从创 作手 段 出发 来 定纪 录片 的真 实性 就更 不可 取 。 3 .求真 精 神— — 纪 录 片属 性 的 保证 。表 现对 象 的客
片题材 分 为两 种情 况 。 1 .不 具 影 像 的抽 象 题材 。抽 象题 材 又 包 括两 方 面 ,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手法拍摄并呈现的非虚构影像作品,具有特定的主题和目的。
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推崇,被认为是观众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对真实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也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并对其名词解释进行阐述。
一、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摄影、拍摄、采访等手段来记录并呈现。
它通过纪实的形式,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事、物和社会现象,旨在提供观众一个真实的观察角度,让观众了解事实真相。
然而,纪录片并非完全客观,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纪录片中的真实性往往是一种主观而多样的存在。
二、真实性的不同层次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以从多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它可以指影像所呈现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例如,拍摄一场真实的事件或访问真实的人物,这种真实性在纪录片中至关重要,并体现在片中音乐、镜头等各个方面。
其次,纪录片能否真实地反映事件的背景、现场以及参与者的真实感受,也是其真实性的一个关键方面。
最后,纪录片中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是否符合事实,是否歪曲了真实的情况,也是评估其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三、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平衡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其艺术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尽管纪录片追求真实,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记录。
导演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故事情节、音乐和影像效果等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和观点。
这种艺术性的呈现使纪录片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也引发了观众对真实性的疑问。
因此,纪录片导演需要在真实性和艺术表达之间找到平衡,保证观众对内容的真实理解和情感共鸣。
四、纪录片真实性的社会影响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影像艺术形式,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纪录片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呈现,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刺激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另一方面,纪录片中的真实性问题也引起了观众们对影片和导演的质疑,推动行业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探讨和规范。
论纪录片的真实

论纪录片的真实探究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的真实具有独特的内涵。
一方面,对于现实客体而言,电视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
另一方面,对于创作而言,纪录片所表现的现实又是一种被中介了的现实,它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创作者、摄影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因素的干预或干扰,以致纪录片中所呈现的现实,已经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通过创意、剪辑、提炼、结构,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关系。
因此本文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是建立在物质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并结合创作者的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而达到的一种真实。
而且这种真实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笼统的、绝对的。
一、对真实的理解与阐释关于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历来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目前理论界有以下几种有关真实的理解,笔者在此列举并进行分析。
1.还原与再现关于还原与再现,其在内容本质上非常类似与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现》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它强调纪录片的全部声像内容应该完全来自物质现实,即纪录片所展示的全部声像内容都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物质现实曾存在于摄影机与拍摄者之前,纪录片的真实就直接来自于那种曾经真实的出现于摄象机和拍摄者之前的客观的物质现实的即时纪录。
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强调纪录片全部声像内容应该以客观的物质现实作为其真切可信的对应,即拥有相应的一个物理真实,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因为真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众所周知,不同事情都有无穷的侧面,即使是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展示;其次,摄象机的介入或多或少会改变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在镜头面前,人们具有本能的矫饰心理,会有本能的表现欲;另外,素材拍回来要经过创作者的梳理、提炼、剪辑等创作过程,而这个过程依赖于创作者的感悟,这是一个不断理解真实、想象真实、建构真实、逼近真实的过程。
所以真实是相对的,是经过编导者加工过的真实,它的真实性保证与创作者的道德和良知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的真实感受

纪录片的真实感受纪录片是一种具有非凡魅力的电影形式,它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和呈现生活中的瞬间,让观众亲身体验其中的真实感受。
纪录片的真实感受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拍摄技术和叙事方式上。
下面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感受。
一、内容真实感受纪录片的核心就是以真实的、客观的方式呈现事实。
它通常关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和真实场景。
这些主题既可以是历史事件,也可以是社会问题,甚至是个人故事。
例如,著名的纪录片《地球脉动》以其震撼人心的视角展示了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活状态,使观众切身体会到了地球的多样与美丽。
纪录片通过真实的镜头呈现,展示了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观众通过纪录片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产生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尊重。
同时,纪录片还能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触及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纪录片《流浪地球》揭示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使观众产生了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二、拍摄技术真实感受纪录片的真实感受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拍摄技术上。
与其他类型的电影不同,纪录片更加注重现场的拍摄和真实的记录。
它不以故事情节和演员表演为重点,而是注重展示真实的生活瞬间。
为了达到这种真实感受,纪录片拍摄时常采用手持摄影、跟拍等技术,使观众感觉自己置身于事件现场。
纪录片还广泛运用了访谈、记录片等形式来整理、编辑真实素材,以展现出更加完整的现实。
通过访谈,观众可以听到当事人亲自讲述的真实故事;而记录片则通过整理大量的真实记录片段,还原出完整的历史事件。
这种真实感受使观众更能与纪录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真实事实所带来的冲击力。
三、叙事方式真实感受纪录片通常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它避免了虚构故事和人物,而是通过真实记录和观察来展现事实。
这种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受。
观众可以从纪录片中直接了解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感受到纪录片中的人物的真实情感。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摘要: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讨,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纪录片学者和专家探讨的重点。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来自于“纪录片”这个名称名片的翻译问题,从媒介技术和艺术处理以及思想呈现等方面都影响着纪录片的真实性。
我国著名学者王志敏老师曾经在《现代电影美学体系》中说道:“电视剧的表演也是‘当场发生的’,也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所以也是纪录。
问题在于,表演本身是‘虚拟的’。
……在这个意义上,除了动画电影,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
或者更绝对的说,包括动画电影在内的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
”引发笔者思考的是——首先笔者是赞同这种观点的——我们可否这样来思考,“表演场景”的真实是一部分,而经过摄录和后期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个体镜头所合一的,也是虚构的整体。
从影像本体上来看,自从“真实电影”的出现,例如解说词的出现,这种原本的真实也已经大大的分解了。
暨存在了,类似于解说词的声音和画面是否都具可靠的真实性和匹配的真实等问题。
本文主要试图从纪录片的真实性探讨着手,论证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纪录片的呈现,其本不是完整的真实、也非完整的虚构,而是对于真实与虚构的合一,其前提是选择性分解。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虚构;分解;合一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2毋庸置疑,“纪录片”这一影像形态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初始影像呈现的形态。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将《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放给大家的时候,让人们倍感兴奋的应该不是那一扇“大门”和那一列“火车”,而是以往真实呈现事物的静态照片能够活动了,那一面墙上的布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事物真实的“搬”过来,仿佛是打开了一扇可以看见不同时空的窗子,令人不可思议。
这一“搬”,出现了新的发展,有的人将过去时的空间事件搬了过来,如《北方的纳鲁克》;有的把将来时的空间搬了过来,如《月球旅行记》;也有人对现在进行时的空间纪录直播,如新闻采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纪录片的真实探究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的真实具有独特的内涵。
,它不允许一方面,对于现实客体而言,电视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
另一方面,对于创作而言,纪录片所表现再它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创作者、摄影机、的现实又是一种被中介了的现实,已经是按照现的作用与方式等因素的干预或干扰,以致纪录片中所呈现的现实,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通过创意、剪辑、提炼、结构,创造了一系并结因此本文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是建立在物质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列新的关系。
相而且这种真实是具体的,合创作者的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而达到的一种真实。
对的,而不是笼统的、绝对的。
一、对真实的理解与阐释关于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历来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目前理论界有以下几种有关真实的理解,笔者在此列举并进行分析。
还原与再现1.关于还原与再现,其在内容本质上非常类似与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的本性—它强调纪录片的全部声像内容应该完全一书中的基本观点,—物质现实的复现》即纪录片所展示的全部声像内容都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物质现实曾来自物质现实,纪录片的真实就直接来自于那种曾经真实的出现于存在于摄影机与拍摄者之前,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强调摄象机和拍摄者之前的客观的物质现实的即时纪录。
即拥有相应纪录片全部声像内容应该以客观的物质现实作为其真切可信的对应,而不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因为真实是相对的,的一个物理真实,是绝对的。
众所周知,不同事情都有无穷的侧面,即使是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角摄象机的介入或多或少会改变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度也会有不同的展示;其次,在镜头面前,人们具有本能的矫饰心理,会有本能的表现欲;另外,素材拍回来而这个过程依赖于创作者的感悟,提炼、剪辑等创作过程,要经过创作者的梳理、这是一个不断理解真实、想象真实、建构真实、逼近真实的过程。
所以真实是相它的真实性保证与创作者的道德和良知联系是经过编导者加工过的真实,对的,是不存在的,“纯客观”在一起。
追求一种绝对的真实是不可能的,纪录片创作的投射的也是一种独特这样客观摹写一个生存群落的纪录片,连《山洞里的村庄》环境中的生命意识。
干扰与改变2.“直接电影”强调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作为现代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流派,既清楚及时地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又不会影响到眼前所出现和发展着的一那就能做到对某些客观生活内容进切。
如果纪录片的拍摄完全能够这样来进行,。
事实上任何完全彻底的东西在现实世界中是很难行完全彻底的“还原与复现”它的存在或许也可能引起在场人员注意力的即使是墙上的一只苍蝇,找得到的,分散及其他情况的出现。
对于纪录片而言,摄影机及其拍摄者不可避免的介入,对被拍摄者及其生活也就是肯定会对被拍摄生活过程的继续发展产生行为的影响自然无法彻底消除,纪录片声像内容对现实生活的表达其影响和改变。
有人于是认为:一定的干扰、因为它所纪录的生活内容事实上往往已经很明显地偏离了该实不可能是真实的,本文承认纪录片会对被拍摄对象及正在进行的生生活内容原来自然发展的轨道。
这种影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乃至干扰,同时也认为只要准备充分和处理得当,使之基本不影响被拍响和干扰应该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和最大限度的降低, 1摄者及其生活行为的自然发展,即基本保证所纪录生活内容主干部分仍然保持着该生活内容原生自发的真实。
因此正确处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创作者和摄影机要跟他们拍摄对象之间建立起非常好的关系。
被拍摄者要信任你,不会对他构成威胁。
当然,拍摄者拍摄时,被拍摄者也在观察拍摄者。
例如杨荔纲拍的《老头》之所以非常成功,其原因就在于此。
在拍摄过程中,她和这些老头建立了非常融洽而又彼此信任的关系,那些老头亲切的叫她“杨姑娘”、“闺女”,她成了他们家庭中的一员,那些老头们什么事都向她倾诉,因此得以拍摄到更多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的东西。
纪录片不像故事片,是一种契约关系,纪录片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不真诚的对待被拍摄者,那么他也不可能真诚的对待你,也就不会把真实给你。
所以要正确处理创作者、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拍摄的干扰和影响,尽可能实现最大程度的真实的再现客观现实。
但是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为纪录片,固然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拍摄的干扰和影响,来获取最大程度的物质真实,但是创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物质真实,还要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思维,赋予纪录片一种审美关照和美学价值,这样才不至于使纪录片只流于表面现象的再现,沦为一种生活流。
如纪录片《哭泣的骆驼》最大程度的纪录了一个母骆驼如何在人们的努力下逐渐接受自己诞下的小怪物——一只白色小骆驼的过程,最后我们忽然发现母骆驼回头的那一刹那流下的眼泪。
其实事先我们也不知道母骆驼是否会接受自己的孩子,更无法预知骆驼流泪,但是摄象机在尽可能降低干扰的情况下都非常真实的纪录下来了,而且此时纪录片的创作者自然会对所纪录的对象进行一种审美关照,升华为一种爱的力量,以此来表现动物之间的情感及母爱的力量,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品位和思想价值,而且观众也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增强该片的可观性和欣赏价值。
3.视角与切入点太阳下的一滴水都有无穷的色彩,人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会有无穷的侧面,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切入点就会有不同的展示。
我国著名纪录片栏目制片人陈氓说过,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和拍摄者所处的角度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观点可谓独具卓识。
本文认为,无论在空间、时间还是在自然、社会的意义上来说,角度都是无限的,因而也是相对的,因此,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会带来纪录片真实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并且总是相对的。
当然,创作者的审美观念和美学价值观会影响他的拍摄视角,即如何拍摄,怎样拍摄会带来更好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由法国人拍摄的《微观世界》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小宇宙》,画面之精美,视角之独特,曾使其影碟成为很多DVD制造商的首选试机碟,这部纪录片正是创作者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并结合了自己的审美意趣和艺术思维,记录了蚂蚁、毛毛虫、蜗牛、螳螂、蜜蜂等昆虫的生存状态。
我们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观赏蜘蛛捕食蚱蜢,蜗牛恋爱缠绵耳语,刺毛虫烈日大游行,暴雨重袭昆虫王国、天牛角斗比拼等一系列经典镜头。
憨态可鞠的昆虫,通过摄影机无比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可谓视角的选择与创作者的审美关照相结合,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真实。
如何达到更为真实对于观众而言,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真实:不仅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必须都是真实的。
它采用的是一种真实的朴素的纪实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以“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形容电视纪录 2片的特征,一点也不为过。
不少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自然而又精美,赏心悦目而又毫无做作之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没有过多的修饰是不是就不讲究修饰了呢?一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认为,真人真事再现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因此他们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经常不加选择地罗列于作品之中,而又有人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是容不得半点的人为“虚假”,因而认为摆拍是电视纪录片的大忌,反对摆拍,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拍摄。
结果呢,大量的日常生活片段的重复,使电视纪录片变得既琐碎粗糙,又显得冗长拖沓,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深刻的内涵。
这些都犯了“过犹不及”的毛病,过于追求毫无修饰的“真实”,与电视纪录片的“真实”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下面将从摆拍的运用对纪录片的“真实”增强、真实的艺术提炼实现生活中的真实、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实现真实的升华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使纪录片达到更为真实。
1.摆拍的巧妙运用在一些电视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摆拍的痕迹,这是否会影响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呢?对此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摆拍的片段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并有助于对人物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的刻画的话,摆拍的痕迹就被消解了,而且使得摆拍合情合理,观众感到自然,也不会提出任何异议的。
这并不仅不会妨碍,而且会增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
在梁碧波的经典作品《三节草》中,泸沽湖畔70岁的传奇老妇肖淑明端坐杂屋里叙述自己的传奇,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整个的电视纪录片中,这是一个摆拍,也明显的存在着创作者主观介入的痕迹,但是,观众没有提出异议,反而认为是《三节草》成功之处。
某些情节对于反映主题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突发的,是不可逆的,或者没有准备的抢拍或有所预料等拍也是不可能得到,这也需要通过摆拍来达到目的。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虚假。
比如,作品《背篓里的电影院》中,有主人公同母亲媳妇吵架一个情节,是一个摆拍的镜头,就给人一种非常虚假的感觉,甚至使人怀疑整部纪录片的真实问题。
其实要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完全可以通过叙述来实现,没必要对已发生的事实再进行摆拍,这样的摆拍只会弄巧成拙摆拍手法的运用,对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要小心谨慎处理作品中摆拍情节,过多地采用摆拍手法,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名不副实,而恰倒好处的摆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留痕迹这样才是上乘之作。
摆拍也同样反映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取景框拍下的生活总是受到他个人因素----如世界观、审美观、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这又涉及到了上面的纪录真实与创作者眼中真实的辨证关系。
2.同观众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共鸣当代的电视纪录片往往强调作品的“平民化”和“生活化”的真实,创作人员扛着摄象机走近拍摄对象的生活进行拍摄时,更注重与作者的情感上的沟通,试图通过作品打动观众,产生共鸣。
创作者尽可能以平等、朴素、诚恳的叙述,而避免过去曾十分流行的喋喋不休的说教。
更有一些除了作品中的人物或自然声响以外,通篇创作者一言不发,以此来增强电视纪录片的客观真实的效果,打动观众。
表现保护索南达杰、扎瓦多杰等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电视纪录片《平衡》,它的成功就在于此,实现了人们在精神层次上的交流。
镜头下有着一张黝黑的脸的扎瓦多杰诉说着情怀,谈着可可西里保护队,怀念着牺牲的索南达杰,后面是 3 一望无际的碧蓝色湖面。
这很容易触发观众的情感,无论观众地位、身份、受教育程度存在多大差异,都会对索南达杰、扎瓦多杰的所作出的努力产生一种情感共鸣。
最高的境界是审美情趣的满足。
创作者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融入拍摄对象的同时,也进行必要的审美关照,并将审美情感自觉地隐藏在整个选材、拍摄、编辑的过程中。
《平衡》的创作者彭辉等在可可西里待了近两年的时间拍摄的这部作品中,虽然没有创作者的过多解说,但是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片中所传递出来的一种整体的情绪。
作品在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中得到升华,实现了电视纪录片的真实。
3.贴近生活,实现真实的艺术提炼追求真实纪录的一部分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一反以往“主题先行”的拍摄思路,不预先设定片子的主题,采取“一切拍了再说”的方式,被拍摄对象也不必在“被拍摄状态下”进行刻意表演,从而使被拍摄对象完全活动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去结构电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