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胜林《当代新闻写作》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各类新闻的写作)【圣才出品】
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电视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电视新闻评论1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电视评论的特点(1)视听结合的评论画面与屏幕文字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直接诉诸受众的听觉器官,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感知的多通道,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使电视评论具有其他评论形式所无法与之相比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
①视与听的紧密结合和双线互补,可消除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评论的内容。
②作为视听结合的评论,电视评论以典型的画面展示人的思想、行为或事物的表现与特征,以连续的画面展现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③对于一些抽象或概括的事物,电视评论可调动形象的画面及有关的影视资料或图表、图形等加以说明,以增强评论的可视性,让受众在看的过程中比较准确地理解听的内容。
④为了使电视评论更好地发挥其“视听结合”的特点,在选题时应尽量选择宜于电视表现的题材或内容。
(2)形象化的政论电视评论将抽象的论述性语言与形象的画面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说理,并强化说理的内容,烘托评论的感情色彩,使其具有在道理上说服人、在画面上感染人、在感情上打动人的综合特征。
二、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1.口播评论包括本台评论(相当于报刊的社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及编前话、编后话等。
一般代表电视台编辑部或编导者的态度和意见,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基本采用由播音员播诵的方式,屏幕上只出播音员图像及评论体裁或标题的字幕。
2.视听结合的评论(1)即更加注意电视自身传播特性的评论,评论已超出一般的代表电视台意志和编辑部意见的口播评论的范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体现声画兼备、声情并茂的特点。
(2)视听结合的评论的节目形态①谈话体评论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
电视谈话体评论主要有三种形式:a.访谈式;b.座谈式;c.论坛式。
《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

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一、消息概论消息,即以简要的文字或图片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也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使用最多的一种新闻体裁,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讯、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是消息的深化和补充。
1.1消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消息的定义:以简要的文字或图片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
1.1.1 信息化时代,消息仍是新闻报道的主角。
1. 从信息需求来看,消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 从报道数量来看,消息在众多新闻体裁中应用最多。
1.2 作一名优秀记者首先学会写消息写消息是记者的首要任务。
许多记者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要想掌握写作各种新闻报道题材的本领,首先应该过消息写作这一关。
(1)从新闻报道的发展来看,消息是最基本的报道方式。
(2)消息最集中最鲜明地反映了各种新闻报道体裁的本质属性——向公众传递最新最有意义的信息。
(3)消息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了各种新闻报道体裁的共同价值——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
(4)消息最集中地反映了各种新闻报道体裁的共同要求——迅速、准确、简明。
写好消息体裁,也就为写好其他体裁打下了基础。
(5)消息的叙述形式是其他报道体裁叙述形式的基本功。
1.3 消息写作的基本规律:展现事实1.3.1 事实为本1.3.2 消息:展现事实,还是用事实用说话: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应该是不带任何主观意图地传递客观信息。
消息写作不能理解为:按照“说话”的目的去选择事实。
消息报道的目的在于展现事实。
“展现”就是表现的意思,也就是白描。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对象的特征,不加渲染,淡淡几笔简明生动地勾画出事物的形貌。
1.3.3 怎么展现事实1.4 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准确、迅速、新鲜、简明1.4.1 迅速(1)迅速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
(2)媒体竞争需要迅速。
(3)受众接受需要迅速。
(4)能否迅速报道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衡量是否是主流媒体的一条重要标准。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新闻传收内容【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传收内容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的形态1.新闻的历史形态(1)与其他信息不分的混沌形态在新闻传播的产生阶段及后来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将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明确加以区分的意识。
新闻信息不仅与历史、情报信息混为一体,它与其他生产、生活中的信息同样混为一体。
(2)与其他信息分离的独立形态不同信息之间的客观差别以及它们对人们的不同作用,使人们根据不同的信息需要,慢慢开始分门别类的信息传播。
人们通常将西方近代报纸的产生,以及逐步成长起来的近代新闻业,作为新闻传播与其他信息传播相对分离的起始过程。
由商业化报纸带来的报业革命,“奠定的是整个现代新闻事业的基础”,真正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观念,从而使新闻有了与其他信息分离的独立形态。
(3)与其他信息共存的统一形态明确的新闻意识,使新闻传播与其他信息的传播从本质上得以区别,形成了分门别类的信息传播形式。
但就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新闻信息总是与其他信息共存于同一媒介之中,以统一的形态向社会传播。
但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在当今信息传播中的统一,是在人类有了明确的、自觉的新闻意识之后的统一,是在人们将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区别开来之后的统一,这与没有区别意识前提下的混沌不分有着质的不同。
2.新闻的过程形态(1)新闻的本源态①关于新闻本源的解释a.事实论的解释。
它把处于传播中的新闻的本源归结为客观存在的事实。
其核心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形态;任何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再现、陈述或摹写,当然也有塑造、建构的可能。
事实第一,新闻第二;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
b.信息论的解释。
传播形态的新闻,其本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信息,新闻是以新闻方式对一定事实信息的反映或呈现。
②事实论和信息论的基本关系a.从本质上看,事实论与信息论是统一的。
信息一定是客观事物、客观事实的信息,客观事物、客观事实一定是通过一定的信息表现自己的存在。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圣才出品】

第5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5.1 复习笔记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一)现代历史题材创作1.概述现代历史题材创作是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它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现代历史题材包括现代战争小说和一般现代历史题材,其创作主流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2.创作概况(1)突出的艺术体裁——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冯德英的《苦菜花》和《迎春花》、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欧阳山的《三家巷》和《苦斗》、艾明之的《火种》、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红岩》等。
(2)其他文艺体裁①叙事诗有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和《一个和八个》、闻捷的《复仇的火焰》;②话剧有于伶的《七月流火》;③电影有于伶等编剧的《聂耳》、夏衍编剧的《革命家庭》等;④歌剧有《洪湖赤卫队》、在吸取民歌乐曲的基础上创作的现代歌曲《江姐》;⑤除剧本以外,歌词创作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3.创作发达的原因(1)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大多数作家都自觉将文学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使文学作品体现强烈的政治目的;(2)现代历史题材的创作者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虽然这些生活经验经过了时代共名的过滤,但其中描写的具体生活场景和历史场面仍然具有独立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3)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现代历史题材的叙事模式,于“五四”新文学的实践中确立,这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现代历史叙事模式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
这种自觉的党史立场和通过阶级分析来塑造人物典型的创作方法,对五六十年代现代历史小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专栏评论【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专栏评论1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专栏评论的定义专栏评论是指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
二、专栏评论的特点(1)稳定性①专栏评论就作者的构成而言,不管是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等类型,其栏目总是相对固定的;②体式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大体稳定;③专栏评论一般在评论对象和读者范围上均有所侧重,论述方式和语言运用也有持续和连贯的独特风格。
(2)时代性专栏评论的时代感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积极地反映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引导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发展当前的改革和现实。
(3)群言性专栏评论都署名,以个人的名义发表,并不直接代表编辑部发言,属于非专家型权威性言论,是群言型评论。
专栏评论一般向外开放,欢迎读者自由投稿,由编辑部择优选用。
三、专栏小言论1.专栏小言论的定义也称新闻小言论,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
2.专栏小言论的特性(1)群言型专栏小言论多数是广大读者来稿,它都署名。
以个人的名义发言,并不直接以编辑部的身份选题立论。
因此,写起来显得生动活泼,平易近人,风格多样,富有亲近感。
(2)微型化专栏小言论在选题立论和选材上善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其立论角度力求小些、新颖些;叙事议理,文笔贵在明快精炼。
(3)新闻性专栏小言论除有少量是配合当天或新近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而外(这类小言论多半为编辑或评论员所写),更多的是将具有针对性或导向性的、有关本人所见所闻具有新闻要素的新鲜事实或新的信息作为话题或立论的由头,并且直接输入文中由此引发议论。
(4)形象感通过标题、由头、论点、言语各个环节,恰当地有一点形象感,有助于增强小言论的引人魅力;把道理表述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增强说理的联想力;增强褒贬议论的感情色彩。
3.怎样选择和运用由头(1)由头的定义由头,是指挑开话题、引发议论的媒介或孕育论点诱发思维的“引线”。
《新闻写作教程》笔记和名师刘明华习题详解

《新闻写作教程》笔记和名师刘明华习题详解第一章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闻写作的概述(见表1-1)★★★★
表1-1新闻写作的概述
考点二、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考点三、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关系(见表1-2)★★表1-2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关系
考点四、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1)采访决定写作。
①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②采访的质量和写作的质量直接相关。
(2)写作反作用于采访。
对新闻写作技巧与规律的熟练掌握,有利于提升记者的采访意识和采访能力。
(3)采访和写作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采访与写作都属于记者的基本功,两者缺一不可。
优秀的记者应该同时兼顾采访和写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考点五、新闻记者要加强的修养(见表1-3)★★
表1-3新闻记者要加强的修养。
新闻写作教程 笔记

新闻写作教程第一章怎样学习新闻写作——代绪论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作品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重要性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使用新闻学(新闻业务)。
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二)新闻写作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采访的质量主要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采访进行得不够深入广泛,那么写作必然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
第三节功夫在笔外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工作着提出了“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的要求:五个根底是: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
六种作风是: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
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新闻写作的质量。
一、加强政治修养(记者肩负着为社会传递信息的责任)(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在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
——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二)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记者用手中的笔,借信息的传递,对社会行使监测、主持正义、惩恶扬善、铲除不平,作进步舆论的导向。
二、加强知识修养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
三、加强思维修养记者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敏锐”和“灵气”来自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灵活的思维能力。
上编总论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首先,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其次,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一)确有其事(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五个W一个H)必须准确无误(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虚构和假设是新闻的陷阱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一)现象真是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二)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三)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第二节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一、体制性失实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圣才出品】第五章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与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1.孙中山与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1)从1885—1894年的10年间,孙中山在广州、香港的书院和医学校读书。
在此期间,其一面同郑士良,后又与陈少白、杨鹤龄和尤列等聚集在一起,讨论时事政治问题,一面又开始向香港、上海等地著名报刊投稿,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3)1891年前后写作《农功》发表于《循环日报》,是孙中山的第一篇政论文章,后被郑观应辑入他所编的著名报刊政论文集《盛世危言》中。
(4)1892年至1893年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期间,还担任过一个葡萄牙文周报的中文副刊的匿名编辑。
(5)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成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小团体——兴中会,并发表中国革命史上第一篇重要文献《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
该宣言未提及办报之事。
(6)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的檀香山兴中会与香港杨衢云的辅仁文社合并,扩大为“香港兴中会总部”。
其在颁布的《香港兴中会宣言》中,谈到“设报馆以开风气”。
2.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原因(1)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大障碍是人民群众不觉悟,人心蔽塞。
(2)与改良派、保皇派斗争的需要。
改良派利用报刊发动强大的舆论攻势,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因此,利用报刊揭露保皇派、宣传革命,成为当务之急。
(3)“伦敦被难”的启示。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1896年10月1日到伦敦,11日,被清廷驻英使馆诱捕。
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博士为营救孙中山,决定通过报纸把事实真相公布于众。
《地球报》访问康德黎,出了特辑,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披露此案。
由于舆论的支持、英国政府的干预,孙中山在被囚13天后获释。
通过这件事,孙中山深深感到报纸的威力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以及报纸对形成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第八章 各类新闻的写作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简明新闻
1.简明新闻的概念
简明新闻是指新闻报道中最简短、迅捷的一种体裁,又称简讯、短讯、快讯或“一句话
新闻”。它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精简的文字,将事件简要地报道出去。
2.简明新闻的基本特点
2 / 2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1)篇幅短小,每篇通常仅十余字至百来字。
(2)结构简单,只用一两句话,简单明了地说清一个新闻事实。
(3)叙事简明,报道中一般紧扣新闻六要素中的“何人”与“何事”,通常不交代事
件发生的过程、细节,对新闻背景一般不作交代或仅作简要说明。
(4)一般一事一报,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不旁生枝蔓。
(5)要求简而不陋,文字虽短而意思明确,不使人产生误解,叙述也要尽可能生动活
泼,富有吸引力。
3.简明新闻的适用范围
简明新闻的题材广泛,适用范围也较大。可用来报道一些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也可用来
报道社会各个领域的简况。
(1)面对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时,往往先发一条简明新闻,以争时效;继之以较为详细
具体的长消息或连续报道。
(2)对于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不断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由于简明新闻篇幅短小,
在同样的版面里可以容纳更多的新闻信息。
二、动态新闻
1.动态新闻的概念
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新闻报道的统称。它是消息体裁中
的一种重要类型,又称 “动态消息”。
2.动态新闻的特点
(1)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主要着眼点。
在世间事物的酝酿、发生、发展、变化长链中,动态新闻往往仅截取其最新的变化,迅
3 / 2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即报道。对于以往的事实,则一般作为新闻背景处理,即以新带旧。
(2)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在新闻价值诸要素中,动态新闻特别注重时效与重要性,总是把最新鲜、最重要的内容,
突出地写入新闻导语之中。
(3)以突发性事件为其主要报道内容。
动态新闻所报道的内容以突发性事件为主,也包括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最新变化状态的一
些内容。
(4)以客观叙事为其基本特征。
动态新闻以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主要任务,写作上要以客观叙事为主,一般不允许记者出
面发议论,是借助事实材料的组织来影响读者,即“让事实说话”,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5)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其主要写作原则。
动态新闻既然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主要着眼点,就要力求迅速快捷的报道形式,因而
它要求开门见山,把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突出地写入导语;一篇报道一般只集中记叙一件事、
易于缩短篇幅快速报道,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
(6)动态新闻要给人以“动感”与现场感。
动态新闻一般只有几百字,必须注意事件现场的某些最生动的细节,用白描的手法加以
刻画,在叙事过程中注意多用动词,使所报道的人物与事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动态新闻的适用范围
(1)动态新闻的题材范围很广,除简明新闻外,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社
会新闻、军事新闻、外事新闻、体育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中的大部分,都是采用动态
新闻的形式来报道。
(2)动态新闻适合于报道那些时效性强、事实清楚、事件不太复杂的内容。
4 / 2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三、综合新闻
1.综合新闻的概念
综合新闻,又称“综合消息”,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情况进行归纳综合的新
闻报道的统称,是消息体裁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很多事情孤立地看,不成其为新闻或重大新
闻,但是一旦把许多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放到一起来报道,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综合新闻的特点
(1)发现其隐蔽性
综合新闻所涉及的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发现它,报道它。
(2)通过综合新闻事实来表达新闻主题,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
综合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一定报道意图的手段,通过精心地选择、综合新闻事实,报
道意图不言自明。
(3)注重点面结合、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或人物的概貌
综合新闻报道的范围较广,所以“面”上的材料,即反映全貌的材料不可缺少;但只
有“面”上的概括材料,又易陷入抽象、笼统,缺少可读性,因而又要适当运用一些生动、
形象的细节,使点面结合,产生好的报道效果。
(4)注重导语的构思与背景材料的交代
导语是整篇报道的眼睛,好的导语可带动整篇报道流光溢彩,综合新闻以概括式导语居
多。适当的背景交待,能充分地显示报道的内在价值。
(5)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代
由于综合新闻往往要使用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材料,适当交代新闻来源、新闻根据,可
使新闻报道更具可靠性、可信性与权威性。
5 / 2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6)注重分析,却又以客观叙事的方式来表现
综合新闻一般不允许记者直接出面发议论,而是通过引用有关人士的语言、交代背景等
方法,尽可能给人留下客观叙事的印象。
四、述评新闻
1.述评新闻的概念
述评新闻是以夹叙夹议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产生于20世纪初,在长期新闻实践中逐渐分成两支:
(1)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同时围绕着新闻事实作若干分析、议论,称为“述评新闻”
或“记者述评”;
(2)以评为主,虽然也记叙一些新闻事实,却以其为例证,侧重于阐述观点、见解,
被称为“新闻述评”或“述评。
2.述评新闻的写作要求
(1)视野开阔,材料丰富,高屋建瓴地分析事件与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向。
述评新闻最忌就事论事,堆砌一大堆材料。它贵在有分析,有见解,对问题的看法比一
般读者高一着、深一层,这样才能使读者受到更多的启示和教益。
(2)跳出材料作概括,抓住典型举例子。写述评要把概括叙述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
(3)边述边评,讲究逻辑,不摆架子,以理服人。
五、事件新闻
1.事件新闻的概念
事件新闻是以突发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
6 / 2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1)事件,通常指社会影响较大的意外变故与灾祸。
①社会政治、经济局势的突变;
②重大自然灾害;
③重大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
④暴发性流行病;
⑤重大刑事案件;
⑥对社会各界有较大影响的新发现或新成就等。
(2)突发性事件,是事物处于质的突变时期的一种特殊反映。
这类事件一般事前缺乏预兆,或虽有预兆而未被人们所注意,因而一旦发生就有出人意
料之感,令人震动、惊愕,并激发起新闻欲。
2.事件新闻的报道要求
(1)新闻工作者要有“抢新闻”的意识,敏捷地投入采访,要迅速、沉着、冷静地审
时度势,尽快地选择采访目标,尽快地赶赴现场观察,采访有关当事人或知情者。
(2)写作时,要尽可能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与最能打动读者的事件现场情景。
(3)要不断变换报道角度,令读者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生过程的情况。
(4)报道的文字要尽可能简洁明了、清晰而有条理。
(5)为争取尽快发稿,通常先发简明新闻,随后进行较为深入细致、全面的连续报道。
六、非事件新闻
1.非事件新闻的概念
非事件新闻是在表现内容与表现方法上都有别于事件新闻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非事件新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