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之道_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及其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古典戏剧中女性复仇行动差异刍议

中西古典戏剧中女性复仇行动差异刍议

中西古典戏剧中女性复仇行动差异刍议作者:刘娟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08期[摘要]复仇在人类的行为发展中曾经盛行一时,而“复仇母题”也为东西方文化出产了经典的作品,东方的《赵氏孤儿》,西方的《哈姆雷特》都是复仇母题下的经典作品复仇母题下的戏剧作品中女性复仇行为也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领域。

本文将以西方古典话剧《美狄亚》与东方传统戏剧《铡美案》为例,试比较中戏古典戏剧中女性复仇行动差异,从多个角度分析中西方女性在复仇不同阶段的差异性。

[关键词]女性复仇;心理性格;文化差异;复仇行动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376-011东、西方悲剧文化差异西方悲剧“作为史诗,对于生活的摩仿,它是宗教的、哲学的、形而上学的、艺术的,是对宇宙人生的追索,是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对终极关怀的沉思” ,而中国悲剧则是“世俗的、伦理的、形而下的、生活的...” 基于这种悲剧文化的差异,由不同的文化创造出来的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带有着中西方文化的特色。

西方的悲剧作品中,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性和自由。

由于西方古典悲剧的主要描写人物是贵族,美狄亚作为公主享有与其他贵族一样极高的自由度。

她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爱侣,可以自由地做出她的行为。

即便是有世俗伦理的规范,但是作为公主的美狄亚自己就站在规则制定者的阵营之中,因此世俗道德规范对于她的压迫大大少于普通的女性。

这种自由度赋予了美狄亚独立的人格和独立行为的能力。

美狄亚自己是一个有法术的公主,这种超越于平凡人的能力,也成为了让她独当一面的重要支撑。

正因为她的独立和能力能够为她的行为偿付代价,当她面对爱情和祖国的选择,她背弃她的祖国,坚定地相信着爱情;面对背叛时,她痛快淋漓地复仇以至于毫无顾忌甚至冷血残忍。

“西方作品追求的是一种奇崛的美,作品笼罩着一种奇异和神秘的色彩,而中国作品追求的则是朴素的美,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生活化色彩”。

《大学语文复仇》课件

《大学语文复仇》课件

03
学生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和评价能力,能够
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THANKS
感谢观看
复仇与人性的探讨
总结词
复仇行为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作品深入挖掘了复仇行为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通过主人公的复仇行为,展现了人 性中的善与恶、爱与恨的交织,引发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复仇与社会伦理
总结词
复仇行为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详细描述
作者通过《大学语文复仇》探讨了复仇行为对社会伦理的影 响。作品呈现了复仇行为对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引发对 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文化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复仇被视为一种 高尚的行为,是为了维护正义和 家族荣誉。
社会背景
在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和家族 荣誉至关重要,复仇是维护家族 尊严和荣誉的重要手段。
复仇的意义
道德意义
01
复仇被视为一种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正义和公理,是对不义
行为的反抗和纠正。
社会意义
02
复仇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通过惩恶扬善来平衡社会关
深化文学思想内涵
复仇主题的探讨促使文学创作者思考更深层次的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使得文学作品 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1 2 3
倡导理性解决冲突
通过反思复仇行为,引导人们理性地面对生活中 的矛盾和冲突,寻求和平、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
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
作品中的复仇行为往往源于个人恩怨,但也警示 人们要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避免因个人私欲而 伤害家人和社会。
立体多面
人物性格并非单一,而是 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展 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
情感刻画
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 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和真实。

中西方文学复仇母题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文学复仇母题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文学复仇母题的比较研究作者:张林轩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复仇,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母体话语,在中西方文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复仇主题体现文学作品中,往往包含着复仇行为的方方面面。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文学作品中的复仇主题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质,着重体现在“复仇动机”和“复仇模式”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

本文以主题学的视野,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入手,对中西方文学中的复仇进行比较研究,展现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复仇主题。

关键词:复仇主题;复仇动机;复仇模式;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04-02复仇主题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由来已久,西方的复仇文学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神话以及《荷马史诗》,而中国的复仇文学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史传,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俯拾皆是的复仇故事,如“荆轲刺秦”“伍员鞭尸”“高渐离击筑”等。

尽管同为复仇,但由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复仇主题也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在复仇动机以及复仇模式上的差异体现得尤为明显。

总的来说,中西方复仇主题的差异体现为“伦理与心理”的差异,中国文学中的复仇大多是为了去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而复仇;而西方文学中的复仇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为自己、为尊严、为自由而复仇。

当然,复仇主题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整体上并为脱离两条主线。

一、不同的文明内核(一)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中国的传统思想大致由两条主线构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以道家为核心的传统哲学,而隶属于社会行为的复仇,主要深受前者的影响。

儒家倡导的治国政策是以“仁”为核心,“人治”“礼治”“德治”相结合,而人们的行为方式就应该符合相应的“礼”,而“礼”的核心就是“忠孝”。

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

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

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复仇是人类历史和社会中一个经久不衰的古老话题,也是人类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中西方都有久远历史。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都以“复仇”为主题,并以“复仇” 为线索展开剧情。

然而在相似的背后,两者却有诸多的不同。

本文试从复仇意义、主题思想的差异进行探讨,并阐述其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个人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一、复仇意义不同,体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的复仇并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复仇,他的复仇带有社会性,他的复仇并不仅仅在于为老国王报仇。

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社会的、国家的黑暗、腐朽和混乱,他的复仇逐渐由个人仇恨转变为揭露社会丑恶的根源,是对整个社会的仇恨,他的复仇责任上升为建立一个公正的政权,是完成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丹麦是一间最坏的囚室”,“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1] 哈姆雷特的复仇意义大于个人意义,其意在改变社会丑恶、不公,为创造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邪恶君主的否定和批判。

他的复仇行动彻底而全面,社会意义更强。

《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等人的复仇仅仅是为报个人仇恨,以程婴和赵氏孤儿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认为屠岸贾是造成赵家二百余口死亡和蒙冤的罪魁祸首,其首要任务便是杀屠岸贾报仇。

故事最终结局,赵氏孤儿奉杀屠岸贾并抄其家,接受君王封赏,并大声歌颂、拥护这位贤明的君主。

但他们并未意识到造成赵家三百多人无辜惨死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国王晋灵公,作为一国君主,他不能分辨忠奸,竟然一概听信屠岸贾的谗言,认为赵盾危害自己的皇位,他一心想的不是如何为百姓带来幸福生活,而是自己的个人利益,贪图享受,任由屠岸贾残害忠良,却不闻不问。

但程婴和赵氏孤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复仇行动只是个人意义的复仇,程婴是为其死去的儿子报仇,赵氏孤儿是为其一家三百口报仇。

《赵氏孤儿》与《哈姆莱特》的复仇比较

《赵氏孤儿》与《哈姆莱特》的复仇比较

现 ,西方较 为侧重 复仇 主体 精神 世界 的冲突。可 以说 , 中国复仇之
作 常 激起 善 必胜 恶 的愉悦 感 , 西
方 复仇之作 常引发 人对个 体与命
运抗争的悲壮感 。
三 .孝 善 论 本 色 与 至 善 论 倾
膛, 休着他 死的早 了” 、 “ 将那 厮钉
木驴推上 云 阳, 休便 要断首 开膛 , 直剁得 他做 一锅儿 肉酱 ,也 消不 得俺满怀惆怅 ” 。这些无不体现 了 复仇 的行为方式 和手 段主要 以 肉 体的毁灭 为主。
学教 育
《 赵氏孤儿》 与《 哈姆菜特》 的复仇比较
回 丁 丽 旁
内容摘要 : 自古以来 , 复仇 主题 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也是文学 中被演绎得惊心 动魄的话题。然而 不同国度 的复仇 文学却 凸现 了不 同的文化价值取 向。 《 赵 氏孤儿》 和《 哈姆莱特》 两部作 品就是很好 的证 明。 它们 的文化价值取 向主要表现为复仇动机、 意志 、 手段和方 式的不 同, 而这 些则是 由作 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所决定 的。
向—— 两剧 的复仇价值取 向
《 赵 氏孤 儿》 和《 哈姆莱 特》 两 个 经典复仇 故事体 现的 复仇 观念
( 孝善 论本 色 与 至善论 倾 向 ) , 反 映 了中西 方复仇文 学不 同的价值 取向 , 为此 , 特归纳如下 :
的时代 ,倒霉 的我却 要负起 重整
乾坤的责任 !” 可见 ,赵武 的仇怨起 因完全
把 锥 子 生 挑 他 贼 眼 珠 ,把 尖 刀 细
受 遍
体 会到深层的人性底 蕴。
对 生命 、对 宇宙 的思 考 中更 多地 可见 中西 方复仇文 学主题 昭 示着: 中 国较 为关 注复仇 的结局 ,

与子同仇:中西复仇文学比较r——以《基督山伯爵》《连城诀》为例

与子同仇:中西复仇文学比较r——以《基督山伯爵》《连城诀》为例

与子同仇:中西复仇文学比较r——以《基督山伯爵》《连城
诀》为例
李弋文
【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9)006
【摘要】在中西文学作品中,对于复仇情节的描写不可计数.法国作为传统的西方国家,继承与发展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19世纪中叶,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则将复仇的故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0余年后,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先生亦留下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连城诀》.这两部作品是中西通俗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小说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中西文学作品中对于"复仇"这个主题,所展开的文本叙述与思想观点的异同之处.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李弋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4
【相关文献】
1.“食仇母题”:中西方复仇故事书写的社会政治功能 [J], 王立
2.复仇与爱情的双向性——人性视角下的《基督山伯爵》 [J], 姜亚楠;罗长青
3.仇虎的“爱”与“复仇”——谈《原野》中“仇虎”的角色塑造 [J], 胡波;唐健

4.电影《基督山伯爵》与《琅琊榜》复仇意蕴比较 [J], 陈寿琴
5.仇虎式的农民和仇虎式的复仇 [J], 文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的复仇文化

论《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的复仇文化

浅谈中西方的复仇文化以<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为例【摘要]<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两部戏剧可谓是中西两种悲剧的代表作,在这两部作品中都有复仇的情节,但却传递除了中西两种截让不同的复仇时间观念。

对窦娥三载大仇终得以报的褒扬和肯定和对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的批评。

本文认为复仇的时间观念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合部分,是民族自身情感与社会进程中的思潮、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经过不断整合而形成的。

中西复仇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来自于观念母体——民族文化根源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关键词】复仇;时间观念;民族文化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呕心沥血之作《窦娥冤》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在许多方面都有较强的可比性。

《窦娥冤》写于1291-1303年的元蒙王朝,他准确的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被称为“愤怒的艺术”,因为愤怒正是那个时代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的呻吟和被压迫这的共同情绪。

《窦娥冤》描写了窦娥这个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高利贷主做童养媳,19岁成为寡妇,为了维护封建礼教,而被封建贪官污吏戕害致死,变为鬼魂为自己复仇的封简历女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刻画了哈姆莱特这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最初乐观、积极、朝气蓬勃、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热情。

他赞美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间是座|‘大花园’。

可是,当他的父亲被杀后,他变成了忧郁的王子,他对一切产生了怀疑,悲观情绪溢于言表。

他常说:“世界末日就快来到了”,“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监狱”。

哈姆莱特在遇见父亲的鬼魂后发誓要为父亲报仇只是由于势单力孤才招致了失败。

《窦娥冤》和《哈姆莱特》里都有复仇的情节,但两种复仇反映了东西方复仇文化的不同。

一复仇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古今中外的一个传统的文学主题。

拉法格在他的《思想起源论》一书中曾说道:“报仇是人类精神最古老的情绪之一,她的根子扎在自己的本能里,扎在推动物与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

从古典文学人物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古典文学人物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古典文学人物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茶花女与林黛玉作者:文雅娟一个的代表是娇艳美丽的茶花,一个的化身是纤弱灵知的绛珠草。

产生在几乎同一时代的两位美丽聪明的姑娘,被作家赋予了同样的深情与悲愤。

都是被病痛折磨着艰难地生存,都是在失去爱人之后选择放纵病情而慢性自杀。

都有着自己的美丽与骄傲,却都在世俗的冷漠中悲惨的凋谢。

资本主义门第观念罩在玛格丽特头上的阴影与封建时代礼教给林黛玉的束缚,是同样的。

《茶花女》产生的年代和《红楼梦》大致相同,而两位作家在勾勒出两个命运如此相似的人物时,给读者的心理震撼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玛格丽特出身卑微贫寒,无知无识,用玛格丽特自己的话说“六年以前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林黛玉好歹生在官宦之家,文采风流压倒群芳,“重建桃花社”“魁夺菊花诗”出足了风头。

玛格丽特在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她,朱丽·迪普拉在最后的信中说,给她送葬的人惟有N伯爵与老公爵;林黛玉还有老太太的疼爱,还有姐姐妹妹们的眼泪与叹息。

她们谁更不幸?然而玛格丽特是要比林黛玉幸福的。

因为在她身上自始至终洋溢着一股坚强美好的力量,一种对别人的宽容。

正如玛格丽特在信中写道:“别为这种欢乐的殉难精神惊异吧,阿尔芒,对你的爱已让我的心迎着崇高的激情开放。

”而林黛玉,似乎始终都只在自己的爱情里转圈,她想得最多的,始终是自己。

“潇湘馆痴魂惊噩梦”也罢,“焚稿断痴情”也罢,她都只顾虑到自己的“终身大事”。

她临死前也只是恨恨地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没来得及说出口罢了!因此可以说,玛格丽特是带着爱离开的,林黛玉是带着恨离开的。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差异,还有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作者的不同影响。

在同一时代,西方的资本主义人道精神已渗入了小仲马,渗入了茶花女,并成为他们抗拒冷漠现实的武器;而在东方,惟有用同样的冷漠的死或出世来逃避现实的黛玉,却显得如此软弱、狭隘。

比较中外古典作品,无一例外地发现:西方作品中的主人公始终有着昂扬的精神,如简·爱、凯瑟琳、郝思嘉;而东方则渗入了太多的虚无玄幻,如《源氏物语》、《镜花缘》里的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仇之道—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及其价值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黄敏

引言复仇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西方都有久远的历史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阿伽

门农》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大仲马的《墓

山伯爵》等等其墓本主题之一就是复仇

《史记》

载了卧薪尝胆荆柯刺秦赵氏孤儿等多个著名的复

仇故事说岳全传》中的陆文龙一节每迅笔下的《铸剑》演绎的也是复仇复仇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如此广泛的表现其中必定有“深厚的人性墓础和复杂

的社会根源”若非有共通的人性墓础复仇就不可能在诸多形态不同的社会中出现而若非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复仇也不可能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差别中西复仇文学在墓本目的情节上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因此可以在更广泛深入的文学

文化层面上探讨其中的异同点和所代表的意义本文拟就从墓本理念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三个方面审视中西复仇文学的相异之外并概括说明这种异质特征的艺术价值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宣扬的是一种伦理和道德文化《论语》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明强调“未知生焉知死阎所以这一理想“更关注现世的人道和人格追求,这与西方哲学与宗教推崇个人的精神价值贬抑表象世界的存在方式的倾向非常

不同儒家认为个人的价值在于融入群体它提倡的

是忠君敬业勒勉于字无愧于他人和自我的人生态度在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完善个人的人格和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这就意味着危难当头时个人应当勇

于承担大任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所以中国的复仇文学多展现勇挑重担扫奸除恶的伟大人格并以正义最终的胜利宣扬善恶终有报的

伦理思想例如《赵氏孤儿》讲述忠义之士舍命维护

忠良后代的故事《

铸剑》里出现了一位替人复仇的

黑衣人形象《史记》中也记载了越国君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复国精神这种中国式的复仇都以正面

弘扬忠孝节义为宗旨始终围绕着扬善惩恶的

心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与中国儒家重视现

世福乐和道家将个体融入自然以求解脱的思想不

同古希腊将世界分为两部分本体的超越世界和现

象的感性世界灵魂与精神被划至本体世界现象世界则保留了物质与感性的这面墓奋教把世俗社会与天堂对立起来认为灵魂可以凭借上帝之光进入天堂这两大思想源头深刻影响了西方的文学创

思想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强调诗是对世界的模

仿是对感性生活的再现而感性生活又是对本体的

理念世界的模仿因此文学必须依靠所能达到的哲

学化认识取得自身的价值因此长久以来西方文学以模仿自然为目的力图从反映善恶中挖掘个体

命的智慈之光反映到复仇文学上西方文学作品能够不拘于现世的物质层面因此想象力极为丰富从《阿伽门农》到《哈姆雷特》莫不如此对个人命

运人

性与神性的审视与思索往往占据了很大比重人物描绘细从内心开拓深刻充分体现出不同自我现世与理念的各种矛盾冲突这些成为悲剧氛围浓厚

的西方复仇文学中深刻的哲理体验二人物塑造与文学使命

中国的复仇文学浴续福家哲学的伦理道德

则在人物刻画方面突出了人物言行的“统一性”人

物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与他的人格特征行动

完全一致人物成为某种观念的化身或代言人所

的冲突一般出现在正反方人物之间而少见于人物的内心比如《赵氏孤儿》里矛质集中体现在忠奸的代表程要和屠岸贾之间后者的邪恶似乎是天生的他灭赵家追杀孤儿直到最后自己沦为刀下之克

并没显示出丝毫的愧疚。另一方面程要受赵家所托还割舍了亲生骨肉背上卖友求荣的骂名即使

这样他护孤的决心也没有半点动摇《说岳全传》里的陆文龙与《赵氏孤儿》中的孤儿当听到亲生父母死于养父之手的真相后马上认祖归宗成全了忠

之道并没有因为二十年的养育之恩而心生犹豫如

此种种都是将人物愿望和其使命合二为一把人物类型化使之成为道德理想的载体以加强伟大的人格与理想的艺术感染力

虽然说中国复仇文学较少表现同一人物

在特

情境中内心的矛盾但是它并不缺乏表现的能力

仍以戏剧《赵氏孤儿》为例第三折中屠岸贾呀令程

婴毒打公孙桥臼程婴三次选棍于细徽之处传达出他的两难处境。可见中国复仇文学中也有对人物内

心波动的交待但是由于中国审美观点的含蓄性讲究“留白”和点到即止对人物性格的这一侧面交待较少。更重要的是中国复仇故事强调社会公义和秩序的重建宏观从而使世人能和谐相处而重视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描绘必然激起读者的怜悯惋惜困惑等情绪减弱读者对伟大人格的敬幕和对奸恶的痛恨作为中国儒家道德的载体人物的思想行为需要统一作品才能把主要冲突集中到代表不同道德的人物身上传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化宗旨相比之下西方复仇文学承袭其文化中对人的性格及其人存在意义的思辨在描写人物时更多地照顾到人物本身各个丰富的侧面因此西方复仇故事里不仅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大的笔扭放在共时性—人物内心的矛盾上这一矛盾成为西方作品中所有矛盾的主体和重心以至于《哈姆雷特》产生了著名的“延宕问题”—哈姆雷特为何迟迟不为父报仇这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是不可想象的三情节建构与复仇之道复仇是复仇文学的共同主题所有的线索安排都与主题息息相关但是在中西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下复仇者如何复仇复仇带来何种后果和意义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如果我们把复仇者得知真相作为复仇故本的一个分界点以此考察以上内几部中西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中国复仇故事“得知真相”的过程与西方复仇故事非常不同中国复仇文学侧重于代代相传的道德秩序而西方文学则十分重视对复仇对象的确定侵害者罪行的认定和复仇行为决策过程的展示因为中国社会很重视血缘关系和伦理文化传承中国的复仇文学尤其是血亲复仇故事常安排了一个典型的情节“述家仇”这种由亲人一般为长者向年青一代讲述家史的情节在西方文学中并不突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复仇者对家仇讲述人毫无保留地信任毫不质疑听到的故事复仇方上下一心总以圆满复仇收场可以看出对“述家仇”情节的普追运用和听者态度的设定体现了中国复仇作品的伦理宗旨弘扬忠孝节义的道德标准反映忠奸斗争和社会公义的必然恢复因此它设里了内在相对单纯的人物但是外在相对丰富的情节情节发展一般在善恶冲突的历时维度上展开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令人荡气回肠相对地西方复仇文学十分重视对侵害者罪行的认定和复仇行为决策过程的展示在此过程中反思复仇行为本身及人生的终极价值古希腊的戏剧阿伽门农》没有以复仇过程的实施为重心但是它非常重视对复仇行为本身和人的命运的追问例如

阿伽门农的侍妾—预言家卡珊德拉很清楚等待他们两人的是死亡剧本以相当长的篇幅展示了她在

官门前徘徊犹豫时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人的困境和绝望以及人在绝境中的勇气中国复仇文本极少会

编织类似的“追问与探索情节也不太注重逐步展

示复仇过程

结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复仇文学

主题

虽然都是在叙述受害者对于施容者施加的迟到的惩

罚但是却昭示了中西方民族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中国文化与文学具有鲜明的现世功利目的复仇文

学的核心是对社会秩序最终稳定的关怀因此场力宣扬正义必胜的信念以及仁人志士勇赴危难的

凉然

正气复仇文学从宏观的视角入手写人物时偏向于

性格的类型化与单一化常把忠奸善恶对立起来进行道德评判有意识地省略了内在心灵冲突的描叙具有鲜明的裹贬态度在情节设计方面复仇故事

“揭示真相”的过程表现出中国重视伦理传承的文化

特点上一代的理想与使命可以交由年轻一代来实现这样就将冲突集中于外在的正邪斗争主线上不仅便于从历时的角度组织情节而且完成了文化传

承的目标突出了复仇事件的道德化结局可以说

中国复仇故事作为某种精神文化载体在人物与情节建构上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善良与正义的渴

望是对一度失落的社会正义的重建

相反西方哲学与文化推崇个人的经验感悟与

智力倾向于将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对立起来

反思深省人与命运之间的永恒冲突所以西方复仇

文学没有采用宏观的人物二分法而是偏重于现实

与理想之间人物主体的矛盾从徽观上透视人物性格上的弱点所导致的悲剧命运以细腻的手法引起

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恐惧与怜悯之情达到情感上的净化作用情节上西方复仇文学着眼于对复仇具体过程的描绘重视对犯罪贵任的认定重视逐

步推行

并时常反思复仇计划在此过程中呈现复仇者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最终达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意义的关怀

注释苏力《法律与文学》三联书店科

孔子《论语述而》

】同上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阎孔子《论语卫灵灼北京燕山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