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文学比较
浅谈中西方文学复仇主题比较 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学复仇主题比较材科gj1201鄢思琪摘要:复仇是人类社会情感和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复仇的文学表现,往往涉及到复仇的方方面面, 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 复仇者) 行使复仇行为的动机、他( 她) 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 为此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
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各有偏重。
本文从复仇的动机,形式两个方面在中西方文学中的不同作出比较,从而看出中西方文学对复仇主题的褒贬倾向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复仇,动机,形式。
一.中西方文学复仇动机比较:西方文学中,复仇的动机多为为个体尊严复仇。
西方文化缘自古希腊, 较为重视个体的价值, 讲求个体的人体美, 重视个体的权利、荣誉与尊严。
对人的尊严的重视, 经过古罗马的角斗精神, 中转为中世纪欧洲带有普遍性的“骑士精神”, 而中世纪中期的决斗之风, 起初就是为了解决法律的困惑, 替代肉体考验和当事人发誓取证。
像法国标志着中世纪骑士精神的作品《罗兰之歌》( Chanson De Roland) , 描写英雄罗兰面对着眼前强大的敌兵, 仍不愿呼求救援, 宁可孤军奋战于重围,全军覆没战死沙场, 也耻于在强敌面前显示软弱怯懦, 只是想保持骑士的尊严。
这与西方写复仇动机每每因个体自身名誉、尊严受损而起, 也是不无内在相通之处的。
中国文学中,为家族伦理、社会使命复仇动机占了大多数。
古代中国的复仇文学则大多描写复仇者为他人报仇。
中国古代的复仇者常常将报亲仇、雪友( 恩主) 恨同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联系起来, 在偏重于家族利益、伦理信条中突出了复仇的群体旨归, 似乎并非全为的是个体一己私愤, 复仇的过程也是在向社会展演, 是在正教化、敦人伦、美风俗。
诸多鬼灵显形、诉冤、冥报、轮回果报的传闻载录,也多在个别性中注重宣示着一种“惩恶扬善”的群体教化之旨。
二,中西方文学复仇形式对比:西方精细对等的复仇:相比之下,“睚眦必报”一语往往更适用于西方,只不过其含义不是侧重于些徽小事也要报复,而是侧重在报复时的严格的对等性质。
(完整word版)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在动物世界中,倘若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被侵犯的一方立刻就会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同样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毕竟是人都会有三分气性。
因此,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血腥暴力的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而消歇,但人类的骨子里报复的本能还是根深蒂固。
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文学都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复仇的作品,主要选取《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几篇作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复仇作品中的经典。
既然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那么三者之间肯定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三部作品的复仇行为都是往后拖延的,并没有立即进行。
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以后,才知道复仇对象;哈姆莱特经过探查之后才确定仇人;邓蒂斯进入孤岛,在老神父的帮助下才分析出仇人。
其次,他们在报仇之前,都经过长期的隐忍。
赵氏孤儿二十年时间内都是生活在屠岸贾府内,并且认其为义父;哈姆雷特确认他的叔叔是杀父仇人之后,也与其周旋一段时间,甚至装疯卖傻;邓蒂斯在孤岛上呆了整整十四年之后才逃出来,又筹备了八年,才伺机接近仇人。
最后,他们本身都是无辜之人,代表正义的一方。
赵氏孤儿在二十年前赵家灭门之际不过是一个婴儿;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王位害死亲哥哥,哈姆雷特也只是为父报仇;邓蒂斯更是权利、地位和嫉妒心之下的牺牲品。
尽管,这三部作品都是复仇这同一主题,但是在历史、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一是三部作品的结局不同。
赵氏孤儿最终杀死了屠岸贾,自己也功成名就,重振赵家威风,颇有一种“大团圆”的味道;哈姆雷特却在大仇得报时,自己也悲惨的死去,这是一个完全的悲剧;邓蒂斯经过层层布置,将三个仇人一一报复,最终离开了巴黎。
二是叙事结构不同。
《赵氏孤儿》整个过程是比较简单,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然后是程婴救孤、抚养孤儿长大,最后报仇;《哈姆莱特》和《基督山伯爵》相对比较复杂,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爱情、友情等的艰难选择,一直犹豫不决;三是复仇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赵氏孤儿》的主题就是报仇,这就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只是以复仇为整个作品的大背景,还夹杂着其他的线索,重点是突出人性。
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

revenge literature has mulfifaceted significance in philosophy,psychology,sociology and
aesthetics.In view of different hatred conceptions from China to the West,the revenge of
复仇文学作家看到了复仇行为中蕴含对人性深度挖掘的潜力,将自己的人性观念、 人文主义关怀融入到作品之中。这些人文主义关怀闪现的人性光辉,是复仇文学作品 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复仇文学;仇恨;人性;类型:差异
II
Abstract
Reven2e is a human act that is in retaliation for those who harm one’S self-interest or
the revenge literature,i.e.the circular revenge,family-obligation revenge,unequivocal
revenge and moral revenge.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works representing the circular revenge are Outlaws of the
on China and that of the Christianity on the West,as well as the various hatred conceptions from China(physical destruction)to the West(spiritual revenge).The circular revenge in China is embodied as the form of physical destruction which was popular but is gradually not recognized while considered as the interactive and undesirable feedback of human
浅谈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复仇悲剧是欧洲戏剧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戏剧形式,其以复仇为主要内容,与悲剧的主题紧密相关。
两部著名的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是经典之作,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异同点。
本文将从人物角色、剧情、结构和语言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一、人物角色《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以主人公的家族为背景,但它们的人物性格有所不同。
在《赵氏孤儿》中,主人公赵盾被害,其儿子赵客虽然怀有复仇之心,但在情感上表现得较为柔弱,经过严格的思想挣扎之后才得以完成复仇。
而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角色,他既勇敢又怯懦,既真诚又虚伪,在情感和思想上始终困扰着他的内心。
同时,两部戏剧中的反派角色也有所不同。
《赵氏孤儿》中最主要的反派是李婶和董卓,他们应该是这部戏中最为恶劣的两个角色。
李婶是董氏家族的家长之一,她在剧中是关键性角色,也是赵盾被害的幕后黑手之一。
董卓则是李婶的仆人,他也是赵盾被害的共犯。
而《哈姆雷特》中的反派则是克劳狄斯,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他的父亲的继任者。
他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阴谋,杀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夺了王位。
二、剧情两部戏剧的剧情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复仇展开的。
但它们的复仇方式和复仇目的则有所不同。
在《赵氏孤儿》中,赵客的复仇是为了报父仇、报家仇,目的明确,手段也相对简单。
而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复仇则更加复杂,他需要厘清真相,并且计划复仇,同时还要处理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两部戏剧的结局也各有千秋。
《赵氏孤儿》的结局悲壮,赵客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完成了复仇,但他也因此陷入了幽闭之中,这是他不幸的命运。
而《哈姆雷特》的结局更加复杂,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决斗中,所有人都失去了生命,这个结果暴露了复仇的无意义,并且使整部作品达到了深层次的反思。
三、结构从戏剧结构的角度来看,《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具有戏剧特点,但它们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中国复仇文学作品

中国复仇文学作品一、介绍在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复仇题材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复仇文学作品以其犀利的叙事和深入的思考,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这些作品以复仇为核心,通过描绘主人公经历的变故和他们寻求正义的过程,探讨正义、伦理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二、复仇的内涵1.复仇定义复仇是指个体或集体在遭受不公正待遇后,出于正义感或情绪驱动而采取报复行为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复仇行为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描绘,其内涵丰富多样。
2.中国复仇文学特点中国复仇文学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与西方复仇文学相比,中国复仇文学更注重家族关系、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对人们复仇行为的影响。
三、中国复仇文学经典作品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内容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复仇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通过展现贾宝玉正义复仇的过程,深刻探讨了命运、人性和道德的问题。
•复仇主题:小说中的贾宝玉通过追求真爱、复仇家族仇敌的行为,表达了正义和正直的价值观。
2.《秦腔》•作者:郑学义•内容概述:《秦腔》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农民出身的秦胜利通过返乡复仇的过程,对抗地主阶级的剥削。
小说通过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
•复仇主题:小说中的秦胜利通过复仇,揭露了社会不公和经济制度的弊端,寄托了农民阶级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3.《倾城之恋》•作者:杰伊·庞德•内容概述:《倾城之恋》是一部现代复仇小说,描写了年轻女子穆大力在国外留学期间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回国后展开复仇的故事。
小说通过女主角的经历,思考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正义问题。
•复仇主题:小说中的穆大力通过复仇来寻求公正,反映了现代年轻人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反思,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
四、复仇题材的意义1.道德思考复仇题材作品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法律和正义观念的思考。
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反思个体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选择和行为。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复仇悲剧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型,它们讲述了被背叛、被践踏的主人公为了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其中两部最经典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赵氏孤儿》和英国文学《哈姆雷特》。
虽然它们分别出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环境中,但它们的故事构架和情节设定都非常的相似。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并尝试解答它们的异同点。
首先来看故事主题。
《赵氏孤儿》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以孤儿赵盾为主人公展开的悲剧。
《哈姆雷特》则是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在败坏、阴谋和背叛的重压下,被迫以血泪和牺牲为代价来实现复仇。
这两部作品利用了复仇这种极端愿望,在悲剧结构的基础上表现了人性的扭曲、信仰的崩塌和社会的冷酷。
这也是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内在价值的原因。
其次是人物塑造。
在《赵氏孤儿》中,主人公赵盾是一个反抗命运、勇敢自强的人物,他表现出一种耐心、智慧和胆识。
他的爱情、友情和报仇都非常的积极,在揭示命运、道德、人性的同时,也表现了正能量的一面。
而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则是一个矛盾、扭曲的人物。
他既是王子,又是一个被背叛的儿子。
他的忧郁、怀疑和复仇心理,让他陷入了疯狂和绝境之中,他在复仇路上的犹豫、反复和耽搁,也表现出他的矛盾、灰暗和复杂。
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极端性格,从而传递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
最后是情节设置。
在《赵氏孤儿》中,虽然主题是复仇,但情节上却也包含了爱情、家族争斗、忠诚信仰等多种元素。
这些元素衍生出了多条线索,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细腻的人物画卷,同时还体现了封建时代社会中权力、金钱和家族忠诚的交错和冲突。
而在《哈姆雷特》中,则主要呈现了复仇的线索,展现了哈姆雷特苦苦追求真相,却又陷入复杂的情感中,并逐渐疯狂的过程。
这两部作品都有其情节上的精彩之处,展现了作者深刻、周密的思考和实践。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_以_赵氏孤儿_和_哈姆雷特_为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5期) 001332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5 Vol.9 2010收稿日期:2010-09-08作者简介:杨捷(1989-),女(汉),山西襄汾人,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方面的研究。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杨捷(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从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差异的角度,以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为例,试探讨复仇文学在中西方不同背景下,复仇过程描写、复仇主体心理以及复仇结果的差异,并从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所属文明三个层面来深层次地探寻相同主题的文学在中西方存在的明显差异。
关键词:复仇;哈姆雷特;赵氏孤儿;中西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0)05-0636-05A Comparison of Classic Litera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Works on the Theme of Re-venge———In the Case of OrphanofZhaoFamilyandHamletYANG Jie(School of Literature,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22,China)Abstract:From the viewpoi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with theme of the revenge,takingthe two famous literature works as examples,the Orphan of Zhao Family written in Yuan dynasty,and English classical tragedy Hamlet.This paper studi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works in thedescription of process,the main character's psychology as well as the outcome against differentbackgrou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s cultures.Other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similar literacy worksin the aspect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is also explored,o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and the prevailing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times.Key words:Revenge;Hamlet;The Orphan of Zhao;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复仇文学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永恒的主题。
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

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复仇是人类历史和社会中一个经久不衰的古老话题,也是人类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中西方都有久远历史。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都以“复仇”为主题,并以“复仇” 为线索展开剧情。
然而在相似的背后,两者却有诸多的不同。
本文试从复仇意义、主题思想的差异进行探讨,并阐述其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个人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一、复仇意义不同,体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的复仇并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复仇,他的复仇带有社会性,他的复仇并不仅仅在于为老国王报仇。
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社会的、国家的黑暗、腐朽和混乱,他的复仇逐渐由个人仇恨转变为揭露社会丑恶的根源,是对整个社会的仇恨,他的复仇责任上升为建立一个公正的政权,是完成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丹麦是一间最坏的囚室”,“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1] 哈姆雷特的复仇意义大于个人意义,其意在改变社会丑恶、不公,为创造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邪恶君主的否定和批判。
他的复仇行动彻底而全面,社会意义更强。
《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等人的复仇仅仅是为报个人仇恨,以程婴和赵氏孤儿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认为屠岸贾是造成赵家二百余口死亡和蒙冤的罪魁祸首,其首要任务便是杀屠岸贾报仇。
故事最终结局,赵氏孤儿奉杀屠岸贾并抄其家,接受君王封赏,并大声歌颂、拥护这位贤明的君主。
但他们并未意识到造成赵家三百多人无辜惨死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国王晋灵公,作为一国君主,他不能分辨忠奸,竟然一概听信屠岸贾的谗言,认为赵盾危害自己的皇位,他一心想的不是如何为百姓带来幸福生活,而是自己的个人利益,贪图享受,任由屠岸贾残害忠良,却不闻不问。
但程婴和赵氏孤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复仇行动只是个人意义的复仇,程婴是为其死去的儿子报仇,赵氏孤儿是为其一家三百口报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仇文学比较
比较《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双城记》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复仇主题的小说。
在这部可以看作是“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德法日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更是复仇的化身。
而另一部作品《左传》中记载的女性形象虽不及男性多,对她们的描写也不怎么具体,甚至有些都没有名字,但《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却是古代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代表,她为夫报仇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代表了一代传统女性复仇的特征。
本文就从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两个人复仇的动机、特点、结局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其复仇的异同。
一、复仇动机
《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都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被别人杀害而复仇,她们两人都背负着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
法国大革命是一桩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矛盾纠葛错综复杂,革命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城乡劳动人民,许多革命者都是为恨而起。
德法日太太同饱受压迫的广大下层群众一样,也是旧制度不公正的受害者,她的姐姐被艾弗勒蒙德侯爵强抢后精神失常而死,父亲和姐夫也先后遭到贵族的毒手,哥哥更在于贵族决斗中受伤身亡,仅因为特权阶级的一己私欲,使她家破人亡,孤苦无依。
而她从小只能躲在海边的一家渔民家里长大,从小失去亲情的呵护使得她将所有的仇恨都积累起来只为报仇。
她的仇恨是艾弗勒蒙德侯爵罪恶的结果,仇恨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复仇也成为她一生最重要的使命
莒国妇人的丈夫被残忍无道的莒国君主杀害而成了寡妇,在那个推崇复仇的时代,沉积在民族心理深层中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格外强烈,莒国妇人珍重夫妻之情乃至矢志为丈夫报仇,并且一直为复仇做着准备。
二、复仇特点
德法日太太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专制国家,她生活的环境女性所受的来自外部的各种束缚要比莒国妇人承受的小很多。
正因为如此,她们二人采用了各自力所能及的手段和方式去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从她们复仇的过程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有各自的复仇特点,同时也因二人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从二者复仇特点的相同点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都通过编织这一特殊方法来保存记忆,而她们的编织在复仇过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德法日太太用安全而隐蔽的织毛线方式记录下贵族的罪行,同时将所有的事件用自己的符号编织在织物中,将自己的恨怨情仇都编织在了自己的毛线中,被她编织过的名字终将付出代价。
法国大革命之前,她的身份是作为一名酒店的老板娘,但实际上她一直秘密的进行着革命的工作。
她安详沉静却又机智敏锐,她用她的特殊方法编织仇恨者的名字。
并且在《双城记》中关于德法日太太的编织有着这样的描述:德法日站直身子回答“既然我老婆接受了任务,愿意一个人把记录保持在她的记忆里,她是一个字也不会忘记的------一个音节也不会忘记的”。
她用她自己的针法和记号编织起来的东西,在她看来简直跟太阳一样清楚。
莒国妇人自丈夫被杀害后,一直生活在纪鄣,量了城墙的高度开始纺线搓绳,同时她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统治者的残酷和仇恨纺织在绳子中,从她丈夫被害一直到她年老的时候,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纺线搓绳,这种思念和仇恨支撑着她执着的等待复仇的机会。
除了上述复仇特点的这一相同点以外,二者复仇特点还有另外一个相同点,这也是她们复仇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条件。
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为复仇坚持不懈,从来都没有想着放弃为复仇而做的一切准备,而是执着等待复仇时刻的到来,并且二人巧妙的利用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女性自身在复仇方面的软弱性是避免不了的。
在那个滥杀无辜已经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社会,德法日太太能够洞察当时社会的局势,用编织的方式不断的提醒自己复仇的使命,从没有忘记或者懈怠自己心中复仇的念头和行动,她怀着几十年积蓄心中的深仇大恨,只为有朝一日毫不留情的复仇。
她让自己一直生活在仇恨中,并且成功利用当时法国黑暗的社会背景以及人民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和反抗,跟着丈夫德法日以及千千万万的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革命,同时也开始了自己复仇的计划。
中国有一句古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对复仇一事是达到共识的,尤其是在法律制度不能保全百姓利益,只是统治工具的时候,更是将复仇当成自己的使命。
最重要的是“崇尚复仇”作为一种文化心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消除。
如果说复仇的行动像激情喷发的火山,那么复仇的心理就像暗流涌动的岩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心理支配下,莒国妇人复仇的意志不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消失,反而是历久弥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莒国妇人在丈夫被杀害以后的很多年里面,一直等待复仇的机会,直到年老时才有了报仇的条件和机会。
她利用齐国和莒国之间的战争为丈夫报了仇。
虽然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两个人的复仇特点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毕竟生活在两个不同国度的女性在复仇的过程中有她们各自的特点。
德法日太太积极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体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相信自己能够亲手杀死仇人。
在她选择为她家人进行复仇的时候,她就一直在为复仇行动着,一方面,她是酒店老板娘,另一方面,她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她英勇无畏,组织领导攻打巴士底监狱,有勇敢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法和出众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她是个天生具有革命性的劳动妇女,也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员勇猛的女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德法日太太在丈夫气馁的时候鼓舞他,在攻占巴士底监狱的时候她冲在最前线,领导妇女参与革命。
而莒国妇人在齐国和莒国之间进行战争时,只是将自己平时搓的绳子扔给了齐国,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并没有像德法日太太那样参与到其中,莒国妇人作为古代复仇女性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她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她的复仇手段及采用的方法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柔弱和保守。
三、复仇结局及成因
最终,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都为自己的亲人报了仇,也完成了自己复仇的使命。
德法日太太把无辜的贵族后人达奈送上了断头台,致使代替他的卡顿为爱牺牲,她甚至将许多无辜的人当作是自己复仇的对象进行疯狂的屠杀。
莒国妇人通过与齐国的巧妙配合将杀害自己丈夫的莒国君主赶出了莒国。
德法日太太通过呐喊和杀戮来发泄自己的仇恨,生活的残酷和政府的压榨使得广大人民对政府充满了怨恨,这些城乡劳动者虽然怀着对大革命的巨大热情和献身精神,但在思想上,文化上和政治上却没有做好准备,带有狂热性和盲目性。
德法日太太同这些革命者一起行使自己复仇的使命,她继续着她狂热、盲目、嗜血的反抗,她把自己的恨延续到无辜的人身上,自幼身怀家破人亡的大恨,日日依靠复仇的乳汁滋养,没有受过文化的熏陶和政治教育,再加上她生性强悍固执,感情用事,更重要的是当时令人遗憾的现实:大革命在破坏旧制度的同时,并未明确新世界将如何构建,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她在面对大众原谅达奈时,为了复仇而完全失去理智,甚至把马内特医生也扯进来,她的行为失去了人性。
在仇恨的熏使下,德法日太太渐渐失去了自己当初复仇的动机,得势后的德法日太太滥用职权,成为杀人狂魔,她的存在对那些善良的人的生命安全产生不安。
相比之下,莒国妇人的复仇显示出了中国传统复仇中的惩恶扬善的复仇主题,她的复仇只是针对莒国君主一个人,在她复仇的过程中她没有牵扯一个无辜的人,她只是在践行中国人心目中杀人偿命的复仇观念。
她的复仇计划在齐国的帮助下成功,在齐国攻占莒国,将莒国君主赶出莒国以后,她就已经完成了复仇使命,再没有实施任何报仇的措施。
一方面,她的社会地位、社会条件和女性软弱的特点使得她没有能力再对莒国君主进行更深层次的复
仇。
另一方面,她在为自己复仇使命努力的时候,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人性,看到自己达到了复仇的目的,她知道满足,知道将自己从仇恨中解放出来。
四、复仇的影响
通过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机智巧妙的利用政治斗争作为工具,二人的复仇都获得了成功,而且两个人的复仇结果都为自己和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莒国妇人深知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向莒国君主复仇是不可能的,她巧妙的配合齐国攻打莒国的计划,为自己报了仇,并且使齐国军队靠着自己的绳子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德法日太太来说,仇恨使她蒙蔽了双眼,由于自己的过度积恨,她用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置于一个更为不幸的境地。
渐渐地她已是魔鬼的存在,成为一个残忍的嗜杀者,使自己的人性发生了扭曲,最终走向人性的对立面。
对整个社会而言,她凭借一己之力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十五年,英法两国骄奢淫逸的统治阶级企图以残酷的镇压,骇人听闻的酷刑来维持他们的专制统治,广大的工农群众在封建贵族肆无忌惮的剥削压迫下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
德法日太太作为法国大革命中的一员,同广大革命者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监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对法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