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

比较文学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曾文韬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方两大复仇悲剧名篇。
二者以贵胄权欲为导火索、且皆将个人性复仇升华为社会性复仇,体现了东西文化背景的相似之处。
但不可忽视的是,二者在人物塑造、悲剧类型方面又各有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
关键词:哈姆雷特;赵氏孤儿;悲剧;复仇;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悲剧作品之一。
该剧又称《王子复仇记》,讲述这样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于国外求学时,父王暴死、叔父篡位、而母亲也立即改嫁叔叔。
后王子被亡父鬼魂提醒,知晓了叔父克劳狄斯的罪恶。
几番波折之下,哈姆雷特手刃仇人,自身也命殒于此。
《赵氏孤儿》由元代剧作家纪君祥依史料而作,有“中国版《哈姆雷特》”之称,亦被王季思先生誉为“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它讲述了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围绕赵朔之子——赵氏孤儿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屠岸贾因与赵盾有隙,设计构陷赵氏;赵家数百人被灭口,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义救遗孤;几十年后,孤儿赵武成人,终得复仇锄奸。
同为中西戏剧名篇,《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下面就这两部剧浅作比较研究。
一、《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析同钱钟书先生曾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虽然创作背景不同,却仍有一定的类同性。
这种类同与交叉也是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的复仇导火索是《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重要交叉点。
在《哈姆雷特》中,叔父克劳狄斯谋害兄长、夺取王位、强占嫂嫂,一系列恶行令人发指。
克劳狄斯的私欲是他发动政变叛乱的诱因,也是这部悲剧的导火索。
反观《赵氏孤儿》,晋将屠岸贾仅因与同僚赵盾不和,便欲痛下杀手,从而夺取权利。
他设法嫁祸于赵盾,灭赵家满门三百口,甚至连稚儿也不愿放过。
显然,屠氏的权欲酿成了这出悲剧。
由此可见,在同处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权臣贵胄们的一己之欲的膨胀和不得餍足往往会引发各种问题,《哈姆雷特》如此,《赵氏孤儿》亦如此。
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

revenge literature has mulfifaceted significance in philosophy,psychology,sociology and
aesthetics.In view of different hatred conceptions from China to the West,the revenge of
复仇文学作家看到了复仇行为中蕴含对人性深度挖掘的潜力,将自己的人性观念、 人文主义关怀融入到作品之中。这些人文主义关怀闪现的人性光辉,是复仇文学作品 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复仇文学;仇恨;人性;类型:差异
II
Abstract
Reven2e is a human act that is in retaliation for those who harm one’S self-interest or
the revenge literature,i.e.the circular revenge,family-obligation revenge,unequivocal
revenge and moral revenge.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works representing the circular revenge are Outlaws of the
on China and that of the Christianity on the West,as well as the various hatred conceptions from China(physical destruction)to the West(spiritual revenge).The circular revenge in China is embodied as the form of physical destruction which was popular but is gradually not recognized while considered as the interactive and undesirable feedback of human
中西方法律中的复仇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复仇,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之一。
在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复仇案件也层出不穷。
本文将从中西法律的角度,分析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复仇案例,探讨法律与情感之间的碰撞。
二、中西复仇案例(一)中国复仇案例:东周时期的“申包胥哭秦庭”1. 案例背景申包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其姐夫伍子胥因楚平王杀害其父而逃至吴国。
申包胥为报家仇,请求秦国出兵伐楚。
在秦国国君拒绝后,申包胥在秦庭痛哭七日七夜,最终感动了秦国国君,使其答应出兵伐楚。
2. 案例分析申包胥复仇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复仇观念。
在古代,复仇被视为正义的行为,是维护家族荣誉和尊严的必要手段。
申包胥通过哭诉,成功地说服秦国出兵伐楚,实现了家仇得报。
(二)西方复仇案例: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1. 案例背景《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
该剧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最终得知真相后自杀的故事。
2. 案例分析《俄狄浦斯王》反映了古希腊社会中复仇观念的演变。
在古希腊,复仇被视为一种正义的行为,但过分追求复仇往往会带来灾难。
俄狄浦斯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罪恶生活。
三、中西复仇案例对比(一)复仇观念的差异1. 中国复仇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复仇被视为正义的行为,是维护家族荣誉和尊严的必要手段。
在古代,复仇案件较多,如申包胥复仇案。
2. 西方复仇观念在古希腊,复仇观念与东方有所不同。
虽然复仇也被视为正义的行为,但过分追求复仇往往会带来灾难。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自杀,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复仇观念的反思。
(二)复仇案件的处理方式1. 中国复仇案件处理在中国古代,复仇案件的处理方式较为直接。
如申包胥复仇案,通过哭诉和请求,成功地说服秦国出兵伐楚。
2. 西方复仇案件处理在古希腊,复仇案件的处理方式相对复杂。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罪恶生活。
《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之比较——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

三 、差异 产生 的原 因
赵 氏孤儿》和 ( 《 奥瑞斯提亚) )这两部 中西 方典型 的血 亲复仇悲剧 在情节的表 现、人物 的刻 画还是在文 中所具体 宣扬的精神都有 非常大 的差 异 。形成这样差异的主要原因在 于东西方截然不 同的社会土壤。 产生 赵 氏孤儿》 的社会,是 一种伦理 型的 社会 。在整个 中国古代社会 中,准确地说 ,作为 刑罚 的 “ 法” ( 或法制) 的功能效应 对于社会心理 是一种柔性约束 ,而具有更大功 能效应的 “ 礼” ( 或人 治) 反倒是 一种1 性或强化的约束 ,主要 以 1 0 肯定 的形 式规 引、影 响人们 的行 为观 念 。所 谓 “ 以孝治天下” ,又将 “ 礼”推 崇到至高无上的 地位 。在 “ 人治”的社会历 史情状下 ,复仇是 以 尽孝尽伦为 旨归的,复仇 文学叙事 的描述 又是 以 善对 恶的循环 、好人 对坏人 的正义伸 张为指 向, 充满 了中国的传 统思想 “ 善” ,那 么,在西方社 会看来的违法复仇必然会被标举为合乎伦理人情。 血亲复仇被标榜 为 “ ”和 “ 孝 善” , “ 尤其是先 秦儒家早已无条件地肯定复仇,汉晋以孝治天下, 复仇蔚成风气 ,两汉时期 的全社会 的复仇 习俗 , 基本上确立 了古代 中国复仇文学主题 的价值流向, 且有着惊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这就成为血亲复 仇在中国受到肯定和褒奖的主要原因了。 另一方面来说, 中国这样的伦 理型社会 的核 心思想就是 “ 礼法”,在社会 中的每一个人都 会 无条件 地遵循 “ 礼法”,并将其作为唯一的标 准 来要求 自己的行为。在 ( 氏 ( 孤儿》这部作品中, 赵 无论是 赵 氏孤儿 的复仇还是帮助他 的韩厥 将军、 公孙杵 臼和程婴,他们 的行为其实质主要是对 于 礼法的维护。在作 品中他们扮演 的角色不是 一个 有 自身独特感情的人 ,而是 礼法 的卫道士,是 礼 法 的化身 ,因此他们在讨伐作为对立面 ,作为违 反礼法的对象屠岸 贾的时候,总是显得大义凛然、 果断非常 ,不似 西方 的复仇文 学中的主人公 总是 犹豫并陷入重重矛盾和困境中。 相对于 中国的伦理型社会 ,西方社会则 呈现 出森严 的 “ 法治”。西方社会 的主要意识形 态是 宗法式 的社会 ,宗教 和法律是社会 中不 可缺少 的 部分,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 ,那 ( 转第7 页) 下 7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复仇悲剧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型,它们讲述了被背叛、被践踏的主人公为了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其中两部最经典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赵氏孤儿》和英国文学《哈姆雷特》。
虽然它们分别出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环境中,但它们的故事构架和情节设定都非常的相似。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并尝试解答它们的异同点。
首先来看故事主题。
《赵氏孤儿》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以孤儿赵盾为主人公展开的悲剧。
《哈姆雷特》则是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在败坏、阴谋和背叛的重压下,被迫以血泪和牺牲为代价来实现复仇。
这两部作品利用了复仇这种极端愿望,在悲剧结构的基础上表现了人性的扭曲、信仰的崩塌和社会的冷酷。
这也是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内在价值的原因。
其次是人物塑造。
在《赵氏孤儿》中,主人公赵盾是一个反抗命运、勇敢自强的人物,他表现出一种耐心、智慧和胆识。
他的爱情、友情和报仇都非常的积极,在揭示命运、道德、人性的同时,也表现了正能量的一面。
而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则是一个矛盾、扭曲的人物。
他既是王子,又是一个被背叛的儿子。
他的忧郁、怀疑和复仇心理,让他陷入了疯狂和绝境之中,他在复仇路上的犹豫、反复和耽搁,也表现出他的矛盾、灰暗和复杂。
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极端性格,从而传递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
最后是情节设置。
在《赵氏孤儿》中,虽然主题是复仇,但情节上却也包含了爱情、家族争斗、忠诚信仰等多种元素。
这些元素衍生出了多条线索,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细腻的人物画卷,同时还体现了封建时代社会中权力、金钱和家族忠诚的交错和冲突。
而在《哈姆雷特》中,则主要呈现了复仇的线索,展现了哈姆雷特苦苦追求真相,却又陷入复杂的情感中,并逐渐疯狂的过程。
这两部作品都有其情节上的精彩之处,展现了作者深刻、周密的思考和实践。
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学院:文学院学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名称:学年论文学生姓名:林鸿竞Lim Hong Keng学号:2008054370指导教师:赵静蓉2011年08月22 日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摘要] 《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写的都是复仇,却传递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基督山伯爵》偏重于基督山本人的心理,他心理的倾斜,结局是选择宽恕来释放自己。
而《赵氏孤儿》偏重情节的推进,结局给予大仇得报的人极大的褒扬。
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来自于文化氛围之不同,中国的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重视家国观念,鼓励复仇。
西方的信仰是基督教,看重宽恕,自我解放。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复仇1.引言无论古今中外,复仇一直是一个话题,也是中西方文学的主题。
拉法格在他的《思想起源论》里提到:“复仇是人类精神中最古老的情欲之一,复仇的根扎在自己的本能里,扎在推动动物与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
当他们遭受到打击时,就会不自觉的予以回击。
”[1]。
“人使自己激情……可以帮助他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保存自己的时候,对血无厌的渴求,被提升为神圣义务的复仇变为一切义务的第一位。
”[2]可见复仇在人的社会之重。
复仇,在理性以及放眼整个社会来讲,复仇带来的仇恨、流血以及报复必然带来的悲剧,为社会所不容许。
但是放在文学里来说就成立,复仇就能带出无限的话题。
从古希腊的《安提戈涅》,《赫库帕》,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呼啸山庄》,西方文学里的复仇文学在文学史上一直辉映着闪耀的光芒。
相反中国古代,以复仇为主题的小说较少,其中以《赵氏孤儿》最为有名。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新剧《中国孤儿》;德国大文豪歌德也以《赵氏孤儿》后半部改编成《埃尔泊若》,皆在西方引起轰动。
中西复仇文学主题比较

作者: 王立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103-109页
主题词: 复仇文学;西方文学;复仇主题;复仇者;爱情婚姻;《呼啸山庄》;比较文学;价值取向;
基督山伯爵;中国文学
摘要: <正> 复仇记载了人类悲苦凄壮的历史实践和心灵历程,更是超越体裁、家国疆域的文学主题,它透露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
西方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注意到。
“血腥的复仇”这类有价值的主题,“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尽管目前尚属罕见——可以对理解和阐释不同作家的天才和艺术以及读者大众情感的变化提供新的角度。
”本文试就此进行初步的尝试分析。
中西方复仇文学的辩证思考

中西方复仇文学的辩证思考□杜思倩一、中西方复仇文学关于正义的辩证思考复仇,在人类文化中是一种共有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与社会背景中,其原因和复仇的内容也会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在西方文学当中,所谓对正义的讴歌,往往都是通过非正义体现出来的。
例如对于骑士精神的信奉,融合了中世纪的色彩以及文学加工后的理想构筑。
英国民间的罗宾汉谣曲有34首,而18世纪的《艾凡赫》最终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罗宾汉形象。
该作品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以此作为讴歌正面形象的素材。
高尔基曾说,罗宾汉的侠义行为真正地使其成为了人民的宠儿以及贫苦阶层的捍卫者。
对于正义精神的描述,在西方文学中早已经有明确的定义:为了将掠夺的本能抑制住,人类不仅走过抑制和消灭复仇的道路,还走过更多的道路。
这种本能自然而然地驱使了人们建立正义观念,这种正义观念是为复仇的抑制而做预备。
那么通过这种理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产出不义,从本质上就是一种正义的体现,而复仇则是向不义的一方挑战,这和正义是挂钩的。
在中国,自古有就家国一体的说法,中国传统的地方结构以及国家的功能理念之间相互渗透,尤其在公、私方面的理解,使得人们对正义的理解和西方有着明显的差距。
中国古代中体现正义就是国家的正义,它也会受到民间伦理的束缚,所谓体现正义,就是通过抵挡和毁灭非正义的一方而完成的。
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更加重视的是“私义”。
例如水浒英雄中的团体道德,未必就是我们社会大众所理解的公义。
如梁山好汉杀人,很多时候都是滥杀无辜,却因为自己的兄弟被杀而要求血债血偿,这种正义从根本上来看,也是不通情理的。
但是,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宗法制伦理文化,重视亲友关系,这样的做法普遍会得到社会的同情,甚至一些执法者也会因为这种理由为犯罪者减刑。
二、中西方复仇文学的文学使命在中国的复仇文学中,我们重视刻画人物的统一性,人物本身承载着性格和行动一致的特点,成为某个观念的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在动物世界中,倘若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被侵犯的一方立刻就会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同样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毕竟是人都会有三分气性。
因此,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血腥暴力的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而消歇,但人类的骨子里报复的本能还是根深蒂固。
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文学都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复仇的作品,主要选取《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几篇作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复仇作品中的经典。
既然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那么三者之间肯定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三部作品的复仇行为都是往后拖延的,并没有立即进行。
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以后,才知道复仇对象;哈姆莱特经过探查之后才确定仇人;邓蒂斯进入孤岛,在老神父的帮助下才分析出仇人。
其次,他们在报仇之前,都经过长期的隐忍。
赵氏孤儿二十年时间内都是生活在屠岸贾府内,并且认其为义父;哈姆雷特确认他的叔叔是杀父仇人之后,也与其周旋一段时间,甚至装疯卖傻;邓蒂斯在孤岛上呆了整整十四年之后才逃出来,又筹备了八年,才伺机接近仇人。
最后,他们本身都是无辜之人,代表正义的一方。
赵氏孤儿在二十年前赵家灭门之际不过是一个婴儿;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王位
害死亲哥哥,哈姆雷特也只是为父报仇;邓蒂斯更是权利、地位和嫉妒心之下的牺牲品。
尽管,这三部作品都是复仇这同一主题,但是在历史、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一是三部作品的结局不同。
赵氏孤儿最终杀死了屠岸贾,自己也功成名就,重振赵家威风,颇有一种“大团圆”的味道;哈姆雷特却在大仇得报时,自己也悲惨的死去,这是一个完全的悲剧;邓蒂斯经过层层布置,将三个仇人一一报复,最终离开了巴黎。
二是叙事结构不同。
《赵氏孤儿》整个过程是比较简单,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然后是程婴救孤、抚养孤儿长大,最后报仇;《哈姆莱特》和《基督山伯爵》相对比较复杂,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爱情、友情等的艰难选择,一直犹豫不决;
三是复仇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赵氏孤儿》的主题就是报仇,这就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只是以复仇为整个作品的大背景,还夹杂着其他的线索,重点是突出人性。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复仇主题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中西方两个阵营。
中西方对于复仇的价值评价有很大不同,中国思想传承于儒家,倾向于认为复仇是正义的、符合社会民众心理要求的;而西方则对复仇倾向于否定评价,复仇只会带来血腥与道义困境。
这些观念上的差异也就相应地导致了复仇主题文学的艺术表现、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使得中西复仇主题文学呈现不同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