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及对联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后蜀兵部尚书王瑶题写的孟昶花园中的“百花潭”联: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宋代开始,胜迹联便多见记载,其内容因其所题对象的不同,多见风景之美,记历史之事,赞高士之德,明自然之理,表气氛之肃,劝俗世之善等等。
6、格言联
由可作为准则的警语组成的对联,叫格言联。多富含教育意义。
明代开始,格言联渐多。
清代寿联渐多。或结合寿者的年龄。如:
乾隆年间,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祝贺湖湘一位百岁老人: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或讲究寿者的事迹、品行。如:
术精业亦精,名士名医随各唤;
人寿己也寿,仙桃仙李逐年栽。
某渔翁自寿联:
水上漂流数十年,就凭这一张网、几颗钓,福也福,寿也寿;
人间风雨千百次,无奈我青箬笠、绿蓑衣,去便去,来便来。
第三,越写越巧。
第四,出现了大量的汇集和联话。
如康熙御定的《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分借对、数目、干支、卦名、彩色等门类;
杜公瞻《编珠》、高士奇《续编珠》,分岁时、人伦、文学、花木、鸟兽、虫鱼等门类;
李谦堂《联经》,集儒家经语或据经语自撰成联;
王有光《吴下谚联》、李光庭《乡言解颐》,采集江浙地区谚语成联。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有赞政声者。如明代南京城守门宦官高刚: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有安贫乐道、祈愿苍生者,如清代宁波名医范文甫: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2、喜联
为贺婚嫁、乔迁以及其他喜庆之事而作的对联,叫喜联。
3、寿联
为祝贺生日而作的对联,叫寿联。
宋孙奕《示儿编》载:“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始此。”
(4)唐代说。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唐人酒令中有“【令】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答】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的例子。
宋尤袤《全唐诗话》、吴炯《吴总志》载,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又《全唐诗话》卷四“温庭筠”条载:宣宗出句“金步摇”,温庭筠以“玉条脱”对;又药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皆此类。
(1)析字
析字,包括拼、拆两种。拼,就是合零为整。如屡试不第的穷秀才的故事:
此木为柴山山出,
白水为泉日日昌。
又如: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拆,就是化整为零。如:
踏破磊桥三板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拼与拆又可以在一联中同时使用。如晚清禁烟衙门征集的对联中有: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为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一般情况下,这种权变,多源于表意的需要;此外,也可以使句式显得更加灵活。
第三,平仄相对,音调和谐。原则:出句中平仄交替,对句中平仄对立。
特别是句脚的字,必须平仄相对。
第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或正或反,但须有关联意。
又有“六要素”之说,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另外,对联也开始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宋代的话本小说,常在“却似”、“正是”之类的词语下插一副对联,如《碾玉观音》中的“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至诚张志管》中的“闹钟始觉山藏寺,傍岸方知水隔村”等;这些对联都是结合小说内容而做的结语,后来渐渐移至篇尾,如关汉卿杂剧《救风尘》末尾:“安秀才花柳花成花烛,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元明之际的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很多也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只是对对仗、平仄等要求没有对联那么严格。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称为借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借上联的词语以适应下联的称为借上。如湖南桃花源的题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髫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此外,还有正对(上下联意思补充)、反对(上下意思相反,互相映衬)、串对(流水对)、半对半不对等情况。可参照近体诗对仗的要求。
7、轶事联
轶事,是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凡是含有此类事迹的对联,叫轶事联。自宋始已很多。最著名的如传说为郑板桥所作: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8、一般联
除以上所举外,为平常各种需要所作的联,可称为一般联。
另外,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又可分为通用联和专用联;根据篇幅的长短,可另分出长联一类,等。
第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如:中华民国对袁世凯。
第二,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同。
词性相对,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结构相应,就是两联的语法结构相同。
节奏相同,就是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2、对联的发展
对联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唐代——滥觞期
代替桃符,是对联社会化的开始。
宋元——推广期
宋代的对联,开始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如游览联: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僧契盈陪同钱俶游碧波寺时,于亭柱上书一联曰: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如书斋联。南宋绍熙五年,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2)汉魏说。
据传说,东晋王羲之某年年关自书一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因人们酷爱其书法,不久为人揭去。复书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又被揭去。后书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清晨补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虽是标准的对联形式,但系传说,并无实据,当出自后人的附会。
(3)梁代说。
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说:“考宋(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寿联也常被用于批评时政。如讽刺西太后的寿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4、挽联
为悼念死者而作的对联,叫挽联。
挽联来源于古挽词,后者包括挽诗、吊文、挽歌等,多是韵文的形式,自春秋时已出现。
李廌祭苏轼:
皇天后土,实表平生忠义之心;
名山大川,复收自古英灵之气。
5、胜迹联
为装饰名胜古迹而题写的对联,叫胜迹联,也称装饰联。
B、辛寅逊说。
宋孔平仲《谈苑》载: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按,指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C、孟昶说。
孟昶说又有两个版本:据宋秦再思《洛中记异录》载,孟昶所作联语为“天垂馀庆,圣祚长春”;据《宋史·蜀世家》、《宋史·五行志》及宋张唐英所撰《蜀梼杌》载,则孟昶所作联语为“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一般情况下,表示“零”和“整”的部分,总是一起出现的。但有时候也可以只出现零而不出现整。如:清嘉庆年间人们讽刺督学吴省钦偏执且收受贿赂的对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命休想望功名。
更有层层递进的情况。如: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出山林。
寸土为寺,寺言为诗;双木为林,林下为禁。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权变的情况:
(一)在大的结构上一致,而细微处允许有些差异;如上面的例子,芦苇对竹笋,都是名词对名词,但芦苇是联合式名词,竹笋则为偏正式名词,有细微的差别,是允许的。
(二)句中自对而上下不对。广西柳州柳侯祠联: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三)借对。所谓借对,就是用某个词语的甲意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的同时,又借它的乙意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分为借上、借下两种。
六、对联的艺术技巧
对联的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用字的技巧,遣词的技巧,以及组句的技巧。下面分述之。
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照顾到古代繁体字、竖排、等情况。
1、用字的技巧。
用字的技巧,主要指通过使对联的用字,在形与声上表现出某种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属于用字技巧的,有析字、同旁、同韵、绕口、飞白等。
《易·乾卦·文言》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系辞》中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等;
《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
《论语》中的“乘肥马,衣轻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独立而不改,周行则不殆”等。
梁章钜《楹联丛话》等。
所谓“联话”,就是“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对所录对联的背景、内容、技巧等作一些说明和议论。
民国至今——延展期
五、对联的种类
1、春联
每年除夕前后,为庆祝新春的到来而作的对联,叫春联。
春联的内容广泛,有纪实者。如传说中宋代名相吕蒙正,少时家贫,除夕自题一联曰: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有寄情山水者,如元代杨瑞:
三、对联产生的原因
对联是我国的特产。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思维方式。第二,语言因素。
四、对联的起源、发展
1、对联的起源
关于对联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1)先秦说。
先秦时期,已有很多对偶比较整齐的句子。如:
上古歌谣中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
《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院文章第一家。
这一时期的楹联大家,有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首先,越写越宽。
第二,越写越长。如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180字,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
明清——பைடு நூலகம்盛期
明清之鼎盛,主要得益于皇帝的大力提倡和创作实践。
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微行出观。
另据明周晖《金陵琐事》载,朱元璋还时常自书一些对联赠送给臣下,如赠徐达者: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赠翰林学士陶安者:
(3)五代说。
五代说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其依据是我们迄今所见史书记载最早的一副对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关于这副对联,有四种说法:
A、孟喆说。
宋李颀撰《古今诗话》、黄休复撰《茅亭客话》载:后蜀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书“元亨利贞”四字。则该时之桃符,惟录经典吉祥语,固未事铺采摛文也。然才藻横溢者,每苦难抒怀抱。昶子善书札,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
梁章钜曾评曰:
或为“将满一轮”,若是十三日也使得,不若“犹欠一分”便直是十四日也。予谓“犹欠一分”,非祝寿底语,终未若魏仲先寿莱公诗云“何时生上相,明日是中元”,形容得七月十四,坦然明白矣。周益公生于丙午七月十五日,尝寿以联曰:“年与潞公同丙午,日临莱国占中元。”……已道尽了生年日月,只欠说出一个生时,便是一本好建生矣。按此二事,亦后来寿联切日之滥觞也。
虽然刘麟生先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但这些大多是不劳经营,率尔而对,不是有意去作“对联”。
至于《封神演义》中写的姜子牙登台拜将一段,所谓“子牙至岐山,将近将台边,有一座牌坊上有一副对联:三千社稷归周主,一派华夷属武王。”当为小说家言,不足信。
(2)同旁
将偏旁相同的字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谓之同旁。同旁有三种用法:
一是竖同。即偏旁相同的字在同一联内。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二是横同。即偏旁相同的字分列上下联相同的位置。如:
烟锁河边柳,
炮镇海城楼。
三是全同。即上下两联都用偏旁相同的字。如
对联及对联文化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是一种流传于口头、书本,或者题写在壁柱上的对偶语句。其一字一音,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题刻在壁柱上的对联,谓之楹联。由于对联通常以壁柱作为表达场所,所以,楹联也常用来泛称整个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主要有四个特点: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寿联、挽联也产生于宋代。但文献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宋代的对联,除散见在诗文集、笔记、诗话外,还见于周守忠的《姝联》,钱德苍的《玉堂巧对》,以及近人曲滢生所辑《宋代楹联辑要》等著中。。
元代对联流传更少,较好的如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