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系列微课
统编版高中历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课件PPT人教版2

灌溉工具: 陶器—杠杆原理—翻车—筒车
纺织业
陶瓷业
冶金业 农业: 集体劳作
家庭手工业手工业:来自民营、官营作坊家庭式劳作 (封建社会)
庄园式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框架
计算机技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
航天技术:苏联、中国
现代 科学 技术 的发 展
绝大多数人……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这里创造了文明的
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论回野蛮人的境地以这里肮脏的下水道里却流出了足赤的
黄金”
——托克维尔《英国及爱尔兰游记》
问题:托克维尔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曼彻斯特有什么印象?用文中的关键词说明理由。 (6印分象): 褒贬兼有。理由: 褒: 文明的奇迹、足赤的黄金,贬: 野蛮的发展、肮脏
陶器—杠杆原理—翻车—筒车
材料五: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考察了工业革命中的英国曼彻斯
特(棉纺织业中心)后,留下精彩评论:“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
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
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
工厂制度
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生活方式的变化
背景
1、 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
1、
2、 工厂的出现
1、 倒班制度
2、 严格的规章制度
特点
3、 流水线生产
2、
积极 影响 3、
4、 原料统一调配
4、
历史作用
传入中国 (表现)
科学管理、生产效率、 劳动潜质、经济效益
洋务企业
民族工业
5、
1、
如何做好二轮复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是指以史实为依据, 以历史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态度 、能力与方法。
(·全国卷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些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 帝王可轻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应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统计其真实言行
第17页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 民族的文化传,具有广 阔的国际视野
5
6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三观
第11页
对祖国认同, 了 解中外历史多样 与特殊性
民族认同感, 世 界发展是由多 元文明组成
继承和弘扬中 华优异传统文 化, 正确国 际意识
水平3
反思历史, 运 用正确思想和 价值观念叙述对 古今问题看法
书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在遇到新材料、新问题时,无法有效调用所 学知识解答问题
• 平时复习时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 缺乏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平时成绩不错,一遇大型考试,成绩就不太理想
• 缺乏对主干知识的“深加工” • 没有形成科学的答题方法与习惯
第2页
第二轮复习,我们依然需要明白
一轮复习
• 知识 梳理
• 夯实 基础
重基础
二轮复习
• 融会贯通 • 形成网络 • 突出主干 • 强干弱枝
重整合
三轮复习
• 查漏 补缺
• 强化 训练
重强化
第1页
一轮复习中存在问题
费时较多,却“开书就会,合书就忘”
• 不能有效梳理历史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缺乏科学的记忆、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统编版历史备课教案讲义: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
在本节微课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及演变规律。
二、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
通过教师对知识内容的深入讲解,使学生充分把握课程知识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学习“大索貌阅”、主户与客户、黄册,摊丁入亩等历史概念;通过统编教材中“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研读史实的能力,从而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客观而全面的历史认识,从而培育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分析归纳古代户籍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学会评价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认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进行社会治理的优秀措施以及感悟先辈的聪明智慧,并能够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四、教学方法1、史料分析法:综合运用图片与文字史料2、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深层次问题五、教学过程环节一:问题导入老师提问:当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学生:人口普查、户口本、身份证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户口在当下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们每个家庭都有的,这是当下我们国家户籍管理的方法,那么在古代是如何对户口进行管理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环节二:讲授新课任务一:梳理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老师:请同学们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的内容,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概括指出战国到随堂时期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如何?老师:同学们时间差不多了,让我们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学习与探究之一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秦朝的郡县制(共18张PPT)

议一议?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相同点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 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不同点
划分原则 与中央关系
是否世袭 影响 性质
分封制
血缘
相对独立 世袭
导致割据 贵族政治
郡县制
地域
直属中央 不世袭(皇帝直接任免)
利于统一 官僚政治
郡县制推行的意义?
①是中央集权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②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避免或削弱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 ④巩固“大一统”政体,维护中央集权。
微课数字故事大赛活动
秦朝的郡县制
• 教师:
学校:
• 学科:历史
版本:人民出版社
• 年级:高一年级必修一
在西周,随着疆域不断扩大,周天子采取了分封 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巩固了统治!
秦始皇像
大地在我脚下, 国计掌于手中,哪个 再敢多说话;夷平六 国是谁,哪个统一称 霸,谁人战绩高过孤 家?高高在上,诸君 看吧,朕之江山美好 如画;登山踏雾,指 天笑骂,舍我谁堪夸! 秦是始,人在此,夺 了万世潇洒;顽石刻, 存汗青,传颂我如何 叱咤!
问题: 1、概括材料中两种不同的观点?
2、秦始皇赞同哪种观点?
是推行郡县制 还是分封建制?
朝 议?
皇帝 中央机构
郡(地方最高) 郡尉(军事、治安)
县
道(少数民族地区)
乡
里
亭(十里设一亭,负责
地方治安、公文传递)
与分封制相比,它 有哪些进步性?在维 护国家统一方面有什 么意义?
结论
• 因此我们说,秦朝实施的郡县制是一项非 常重要而且意义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从 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起源!
高中历史第六章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章末回顾总结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

2.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了解 (1)多极化是指一个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但还没有定 型为某一基本世界新格局。 (2)世界多极化中任何一“极”或者含有强大经济实力,或 者含有巨大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二者组成了综合国力两大方 面。
4/13
(3)多极化趋势出现详细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相对 衰落趋势;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振兴以 及不结盟运动兴起。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出现加强 趋势。
5/13
3.影响 (1)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建立公正合理国 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各种力量之间平衡与制 约,防止了新世界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 (3)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缓解。为了对付共同威胁——恐怖主 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 间联络加强,促进了缓解。 (4)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发展中国 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停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整机制效力不足
9/13
解析: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广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加强本区域 内联合,建立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故B、C两项正确。区域组 织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相关,故A项也正确。D项 与题干信息无关,故答案是D项。
第六章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时代主题 章末回顾总结
1/13
2/13
对世界多极化出现并加强认识 1.原因 (1)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根源在于世 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趋势。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除美国以外各国 都主动推进多极化进程,为多极化趋势加强创造了条件。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之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之变与不变微课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
自行补充增加。
配套练习
1.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发达的市镇,逐渐把丝织业作为主业,而把农田耕作当成副业。
这些市镇的农家因忙于主业而无暇顾及耕地,
不得不雇佣邻近农民来种“跨脚田”。
这一现象反映了江南地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吴承明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根据材料,概括明代苏州地区丝织业出现的新现象。
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发生的本质变化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新现象: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丝织业的兴起;出现了早期资本家和早期雇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本质变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