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 材料辨析 试卷(附解析)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材料辨析试卷(附解析)

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

1.近代日本曾经像中国一样被西方国家欺凌,但当今的日本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由被欺凌到成为强国,日本走出了一条改革自强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1868年某日本官员语材料二 30年前(注:1865年),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厥能免于垂危”,可是最终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原因是清楚的。在危难之时,日本因时制宜,实行新政,变革旧治,认为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今天大清王朝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难免败亡!

——摘编自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册)(1)两则材料都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哪一事件?其中日本“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2)从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明治维新,发展近代工业,实行文明开化。

(2)改革要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改革要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两则材料“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在危难之时,日本因时制宜,实行新政,变革旧治,认为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都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其中日本“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重大举措是发展近代工业,实行文明开化。

(2)依据以上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结合材料“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和“在危难之时,日本因时制宜,实行新政,变革旧治,认为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1858年林肯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待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二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

材料三(在叛乱地区)“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1863年元旦)及以后

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房子”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指的是什么?

(3)在材料一中,造成“房子裂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林肯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房子裂开”问题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张?

(5)材料三的内容出自什么法律文件?

(6)林肯上述主张的实现有何积极意义?

(7)结合上述材料,简单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看法?

【答案】(1)美国。

(2)指南方黑人奴隶制度和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并存。

(3)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导致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通过内战(南北战争)或武力的方式打败分裂势力来维护统一。

(4)逐步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5)《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7)看法:国家统一是一个民族、国家赖以生存和强大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当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房子”指的是美国。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指的是美国指南方黑人奴隶制度和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并存。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房子裂开”的根本原因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在导致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林肯最终是通过内战的方式打败了南方的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4)根据材料一“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 和材料二“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可知,林肯的主张是逐步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5)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1863年元旦)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可知,这一出自《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

(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言之有理即可。

(7)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是一个民族、国家赖以生存和强大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当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等等。

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期望联邦政府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

——林肯竞选演说词材料二美国宣布独立的时候,奴隶制在全部13个州都是合法的。到1804年,至少北方各州都已经开始着手废除奴隶制。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适用于10个叛乱州的奴隶。

材料三下图

材料四马克思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的谦虚,以至于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林肯就职前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和三体现的文献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1862年林肯政府还颁布的另一文献是什么?这两部文献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马克思如此高的评价林肯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维护国家统一。

(2)内战初期,北方连连失利的情况下颁布的。《宅地法》这两个法令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被动的局面。

(3)林肯领导了美国北方军队战胜南方叛乱诸州的叛乱,维护了国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我不期望联邦政府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期望它停止分裂……”可知,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可知,在内战初期,北方连连失利的情况下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同时颁布的还有《宅地法》。这两个法令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被动的局面。

(3)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如此高的评价林肯,是因为林肯领导了美国北方军队战胜南方叛乱诸州的叛乱,维护了国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868年,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道路。

1871年,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把全国划成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直接派官员管理。这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

1871年,政府下令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的统一货币。随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871年,政府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开始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上学,教学内容也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873年,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政府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材料一中的史实是哪次改革的内容?

(2)据材料归纳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改革对日本和我国造成哪些影响?

【答案】(1)明治维新

(2)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政治、经济教育等一系列的改革;改革措施行之有效。(两点即可)

(3)对日本: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中国:强大后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刺激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一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由“1868年、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道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治维新内容。

(2)由材料“由中央政府直接派官员管理。这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等信息可知,明治维新改革成功的原因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政治、经济教育等一系列的改革;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强大后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刺激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5.阅读材料:

材料一:“凡美国成年公民,只要交纳10美金,就可以在西部获得160英亩的土地,耕种5年,就可以成为私有财产。”

材料二:“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材料三:“分裂之家不能持久。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态。”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引文分别出自什么文件?这两文件是在哪一次战争中颁布的?

(2)材料一、二中的两个文件有何共同作用?

(3)“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态”分别指什么制度?

(4)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请你谈谈林肯有哪些伟大之处?

【答案】(1)《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南北战争。

(2)这两个法令的颁布,鼓舞了广大人民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3)一半奴役指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一半自由指北方资本主义经济。

(4)林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凡美国成年公民,只要交纳10美金,就可以在西部获得160英亩的土地,耕种5年,就可以成为私有财产”分析可知,该材料出自《宅地法》;依据材料二信息“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分析可知,该材料出自《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两文件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颁布的。

(2)依据材料一、二信息分析可知,这两个法令的颁布,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调动了农民和黑人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林肯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3)依据材料三信息“分裂之家不能持久。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态”分析概括可知,“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态”分别指:一半奴役指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一半自由指北方资本主义经济。

(4)依据所学可知,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林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6.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材料二:1870年前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运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

(1)举出两个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取得哪些成就?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哪些影响?

(3)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两个新时代,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①爱迪生法拉第本次莱特兄弟。②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器产品深入到生活诸多领域,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内燃机的发明,汽车和飞机的研制使用,促进交通运输事业更大发展。③科学技术是巨大生产力;科学技术是

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等。(任意两点)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德国人卡尔本次发明了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等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标志: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产生了垄断,使资本主义国家步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所以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等等。

7.材料 1885年在实验室中,一个伟大的发明诞生了。卡尔本茨将内燃机改进成汽油发动机安装在三轮车上,人类历史上第一辆汽车的雏形出现了……虽然这辆车的时速只有16公里,但在当时马车流行的时代,这样的速度已经足够让人“瞠目”了。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由于当时欧洲封建宗教居于统治地位,这台在实验室诞生的三轮汽车被封建宗教界视为“怪物”,并预言这东西会毁灭人类,并要将卡尔本茨送到宗教审判台进行审判,卡尔本茨听到消息后,不得不逃到瑞士避难。尽管如此,1886年1月29日,卡尔本茨向德国皇家专利局申报的专利获得了批准,取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制造专利权”。因此,1月29日被认为是世界汽车诞生,1886年为世界汽车诞生年。这辆三轮汽车被命名为“奔驰1号”。

汽车虽然制造出来了,可这个不断散发臭气的家伙总是半路“抛锚”,再加上操作性不是很好,经常撞墙,遭到了人们的嘲讽,由于担心在大庭广众面前出洋相,再加上封建势力的阻挠,卡尔本茨尽管进行了多次技术改进,却从来不敢开着它上街。就在这个时候,卡尔本茨的妻子贝尔塔站了出来…1888年8月的一天,早上5点多钟,贝尔塔唤醒了两个孩子,把汽车推出来,一起向100多公里之外的福尔兹海姆进发,去探望孩子的祖母。行驶到14公里,燃料没有了,只好到一家燃油店去购买汽油;行驶到70公里以后,又被一个陡坡拦住了去路,只好让小儿子来驾驶,贝尔塔和大儿子在后面推;发动机的油路堵塞了,贝尔塔就用发针把它修好;电器设备发生短路,就用丝袜作绝缘垫。一直开到黄昏,母子三人才又累又饿地到达目的地。孩子的祖母惊叹不已,小镇上的人们都跑出来看这个“怪物”。兴奋的贝尔塔立即给丈夫拍了一封电报:“汽车接受了考验,请速申请参加慕尼黑博览会。”卡尔本茨接到电报后两手发抖,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他很快就办妥了参展的手续。在慕尼黑工业博览会上,卡尔本茨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汽车,吸引了大批客户的目光。

——选自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哪两个人对汽车的发明和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汽车与当时流行的交通工具相比具有什么特点?汽车发明和使用的开始阶段,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请分别概括?

(3)依据以上材料,概括汽车成为大众交通工具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答案】(1)卡尔本茨和贝尔塔。

(2)速度快。有利因素:国家对发明创造的支持;内燃机的发明、卡尔本茨的不断进行技术改进;贝尔塔的勇于实践。不利因素:封建宗教势力的阻挠;人们对新事物的排斥和技术的不完善。

(3)从实验室发明到应用到实践的历程。

【解析】

【详解】

(1)分析材料可知,卡尔本茨制造了汽车,卡尔本茨的妻子贝尔塔使用了汽车,成功了,所以卡尔本茨和贝尔塔对汽车的发明和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2)分析材料“虽然这辆车的时速只有16公里,但在当时马车流行的时代,这样的速度已经足够让人瞠目了”可知,汽车与当时流行的交通工具相比具有速度快的特点。由材料“卡尔本茨向德国皇家专利局申报的专利获得了批准,取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制造专利权。”可知,其有利因素包括国家对发明创造的支持;由材料“卡尔本茨将内燃机改进成汽油发动机安装在三轮车上,卡尔本茨进行了多次技术改进”可知,其有利因素包括内燃机的发明、卡尔本茨的不断进行技术改进;由“卡尔本茨的妻子贝尔塔站了出来,把汽车推出来,一起向100多公里之外的福尔兹海姆进发”可知,其有利因素包括贝尔塔的勇于实践。由材料“当时欧洲封建宗教居于统治地位,这台在实验室诞生的三轮汽车被封建宗教界视为怪物,并预言这东西会毁灭人类,并要将卡尔本茨送到宗教审判台进行审判”可知,不利因素包括封建宗教势力的阻挠;由材料“汽车虽然制造出来了,可这个不断散发臭气的家伙总是半路抛锚,再加上操作性不是很好,经常撞墙,遭到了人们的嘲讽”可知,其不利因素包括人们对新事物的排斥和技术的不完善。

(3)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汽车成为大众交通工具经历了一个从实验室发明到应用到实践的历程。

8.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欧洲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自然科学获得了独立地位。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要突破是“进化论”的提出,提出“进化论”的科学家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图中B是达尔文,A是牛顿,创立经典力学;C是巴尔扎克,法国文学家;D是贝多芬,是音乐家。A、C和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解答关键难点是识别材料中人物。

9.2018年5月13日,国际工程教育科技论坛在北京召开。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单位:万吨)

(1)材料一反映的趋势是什么?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在动力方面的哪一重大技术进步显著地促进这一趋势的出现?

材料二1870—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图

(2)材料二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工业革命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英国煤产量逐年提高。蒸汽机的改良。

(2)现象:石油产量剧增。原因:内燃机的广泛应用,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趋势是英国煤产量逐年提高。1774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机在一家冶金工厂正常运转,为鼓风机、汽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不久,瓦特蒸汽机开始应用到更多的行业。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因此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在动力方面蒸汽机的改良促进这一趋势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1870—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石油产量剧增;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的广泛应用,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瓦特改良蒸汽机。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第三问需要分析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

10.阅读下列材料: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我们的未来。

(资源开发)

科技革命影响下的资源开发

(1)请你围绕主题一,写出上表中序号的相关内容

(科技生活)

材料一:新的钢铁材料、新的内燃机…带来了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报、电话等电讯手段的出现及其大发展,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王斯德《世界通史》(2)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新成果(至少二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明成果突出出现在哪两国?从发源国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何特点?

(和谐发展)

材料二: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恶化。

(3)请你围绕主题三,说明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答案】(1)①19世纪70年代,②电力或电能③电气时代

(2)内燃机、汽车、电报、电话(任答两点即可);美国、德国;同时发生在欧美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科技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科技发展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更便捷;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从各个层面上对人类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如温室效应、环境破坏、资源匮乏、核武器等隐患。(兼顾利弊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因此,①19世纪70年代②电力或电能③电气时代。(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其间的新成果主要有内燃机、汽车、电报、电话等。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最前面。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于英国,之后向其它国家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欧美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发展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更便捷;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从各个层面上对人类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如温室效应、环境破坏、资源匮乏、核武器等隐

患。我们要学会趋利避害;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

三、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1.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太大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企业,苏联仅用12年时间红完成了资本主又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徳国……由此,有苏联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摘编自华师大点《中国历史》

(1)请写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同意材料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2)此题答案不唯一,若是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及积极意义进行分析,若是不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可以判断同意。理由是: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可以判断不同意,理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结合材料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以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等方式,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期目标,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国家行列。

——《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指出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领导人。

(2)小历同学认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既显示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的优势,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斯大林。

(2)同意。

理由: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所以小历说法正确,同意其观点。

13.史料实证

史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风暴,也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亚非拉爆发的民族民主运动声势大、时间长,在亚洲有印度等国的反英斗争,在非洲主要有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的反帝斗争,在拉丁美洲有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反美斗争。

史料二如下图

(1)根据史料一归纳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图3人物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

(3)这一时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可以概括:一战后民族运动兴起是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殖民地。战后一些老牌殖民帝国受到了战争的创伤,削弱了殖民力量,给予殖民地人民斗争机会。而十月革命沉痛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甘地,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图2是扎格鲁尔,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图3是墨西哥的卡德纳斯,他领导了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首先,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都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次,这些民族民主运动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埃及的华夫托运动要求让埃及完全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最后,在诉求上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压迫。

14.观看下面图片及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注:1914年,Punch杂志一幅题为“背后有人”的漫画。画中,塞尔维亚小公鸡骄傲地踱步,它的保护者俄罗斯熊隐藏在岩石之后。前面,奥地利鹰看着小鸡不爽道:“这是什么态度?!它背后肯定有人!图二注: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为口号,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地区。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2年和1913年,该地区连续发生战争,交战双方分别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支持。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

林西普刺杀。

(1)从图片和文字说明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图一中提到塞尔维亚处于哪个国家的保护中?

(3)请写出图二中提到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

(4)图二所提到的这一刺杀事件导致了哪一场战争的爆发?

【答案】(1)信息:塞尔维亚背后有俄国支持;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战有矛盾;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等。

(2)俄国。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4)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详解】

(1)由图片和材料“画中,塞尔维亚小公鸡骄傲地踱步,它的保护者俄罗斯熊隐藏在岩石之后。前面,奥地利鹰看着小鸡不爽道……”“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为口号,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地区。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2年和1913年,该地区连续发生战争,交战双方分别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支持。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可知,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有塞尔维亚背后有俄国支持;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战有矛盾;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等。

(2)由材料“画中,塞尔维亚小公鸡骄傲地踱步,它的保护者俄罗斯熊隐藏在岩石之后”可知,图一中提到塞尔维亚处于俄国的保护下。

(3)图二中提到的“两大军事集团”指的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4)图二所提到的刺杀事件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点评】

【点睛】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并说说一战的性质。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不同:

材料二: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材料四: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因素:一战持久而残酷;大量伤亡。

(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

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依据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依据材料四“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请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稣行行好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依据材料“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是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

(3)战争启示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四、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德、意、目法西斯签订联合作战协定,声称三国“有毫不动摇的决心”在这场战争“胜利结束前决不放下武器",并“紧密合作”建立法西斯的“新秩序”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加强盟国内的团结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张美国的海报就是为此而印制的。图上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获胜。”画面上有密密层层裹着美、英、中、苏等国国旗的巨炮向天空轰击,驱散了空中浓重的阴霾,象征着盟国的团结具有巨大的力量,打开法西斯乌云,恢复世界光明…

——摘编自陈仲丹《墙头政治》注:“墙头政治”是指在公共场所张贴的有政治意又的文告或宣传画。

(1)请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阅读以上材料,困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2)【示例一】

观点:反法西斯联盟是取得二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论述: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疯狂侵略扩张,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1942年,40多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釆取统筹安排,协同作战。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中国发动全面大反攻,促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综上所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相互支援,是取得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保证。

【示例二】

观点: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

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疯狂侵略扩张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942年,40多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相互支援,采取统筹安排,协同作战,打败了邪恶的法西斯,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当今世界,国际恐怖主义猖獗、全球气侯变暖、毒品泛滥、核武器扩散等问题成胁着世界人民的生存和安全,美、英、法、俄、中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起来,协同配合,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综上所述,在面临成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问题时,只有世界各国联合起来,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示例三】

观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人民战胜法西斯国家挑起的浩劫,依靠的是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奋斗,打败了邪恶的法西斯势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国际恐怖主义猖獗、全球气候变暖、毒品泛濫、核武器扩散等,这些全球性问题,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利益的重大问题,严重戚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行动协同配合,如到目前为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有将近200个国家。综上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本题答案不唯一,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即可,首先确定观点,然后组织材料,进行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依据材料的“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加强盟国内的团结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张美国的海报就是为此而印制的。图上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获胜。’画面上有密密层层裹着美、英、中、苏等国国旗的巨炮向天空轰击,驱散了空中浓重的阴霾,象征着盟国的团结具有巨大的力量,打开法西斯乌云,恢复世界光明”可以提炼的观点:反法西斯联盟是取得二战胜利的根本保证。论述: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疯狂侵略扩张,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1942年,40多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釆取统筹安排,协同作战。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

国法西斯的灭亡。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中国发动全面大反攻,促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综上所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相互支援,是取得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保证。

【点睛】

解答历史论述题的关键三步,需要把握好,第一部是根据材料提炼观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二步是组织材料进行论述,第三步是得出结论,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斯福新政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两次新政,第一次新政的主要立法,是在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完成的,时间为99天,因此被称为百日新政。这一阶段的新政侧重于当务之急,即遏制经济衰退,挽救业已奔溃的金融危机和濒临奔溃的农业危机,复兴工业,消除失业和饥饿。第二次新政的时间为1935—1939年。这一阶段的新政注重具有长远影响的立法。

——乔继堂《罗斯福炉边谈话》(1)罗斯福总统在位期间的经济困难跟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罗斯福总统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经济困难?

(2)小历同学说“罗斯福为遏制经济衰退,以调整工业为核心,使美国彻底渡过了经济危机。”小历的说法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2)不正确,因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各国经济萧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颁行成为新政的核心和基础,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没有使美国彻底渡过了经济危机。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引起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各国经济萧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颁行成为新政的核心和基础,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没有使美国彻底渡过了经济危机,所以小历的说法是错误的。

18.观看下列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注:图一: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领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各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和敌国单独停战议和,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此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图二: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投降仪式由美国远东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主持,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授降书上签字。美、英、中苏等盟国代表也分别在受降书上签字。至此,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日本正式授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1)上述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点三:

(3)上述图文资料说明了什么?

【答案】(1)A

(2)可从宣言名称、签署时间、签署地点、签署国家、宣言内容、宣言意义、(投降)仪式时间、仪式地点、仪式主持、签字代表、投降国家、受降国家、仪式意义等方面回答(写出三点即可)

(3)可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取得了二战胜利的角度回答。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图一《联合国家宣言》局部、图二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都属于第一手资料,故选A。(2)依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我们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有据图一:《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于1942年1月1日;有26个国家参加;地点在华盛顿;宣言的内容是共同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各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和敌国单独停战议和;宣言发表的意义是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局势。据图二:日本投降仪式发

生在1945年9月2日;地点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投降仪式由美国远东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主持;签字代表是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授降书上签字;美、英、中苏等盟国代表也分别在受降书上签字;仪式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3)通过图一图二及文字资料的解读,说明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高了重要保障。

19.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渐趋明朗,盟军认为即将获得战争胜利这时,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主导战后格局,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材料二在罗斯福看来,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等大国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有鉴于此,罗斯福建议成立一个由大国组成的强力组织,在该组织的旗号下,一旦大国达成一致意见,即可对世界任何地方出现的紧张局势随时予以干预。罗斯福认为,在这个大国集团里必须将中国考虑在内。

材料三罗斯福考量: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独立抵抗日本法西斯多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理应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中国人口众多,疆域广阔,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倘若成立的国际组织将中国这样排除在外,这个组织谈不上有什么代表性;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亚洲的传统大国,任其弱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利。斯大林强烈反对将中国纳入大国俱乐部,是因为他不希望看到苏联旁边出现一个强大的邻邦,他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对苏联的优势地位造成威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乔治威尔斯、卡尔顿海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盟军认为即将获得战争胜利”的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对中国加入联合国持何种态度?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原因。(提示:需答对四个原因)

【答案】(1)苏德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好转,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支持或赞成。①中国独立抵抗日本法西斯多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②中国人口众多,疆域广阔,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③倘若成立的国际组织将中国这样排除在外,这个组织谈不上有什么代表性;④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亚洲的传统大国,任其弱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利;⑤斯大林也是强烈反对,美国越支持。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渐趋明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1943年2月,被围困的残余德军投降。此后,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苏德战场是当时欧洲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其地位举足轻重,发生在苏德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好转,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