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高效健康养殖技术-V1

鲟鱼高效健康养殖技术-V1

鲟鱼是一种高档水产品,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鲟鱼数量的减少以及养殖技术不断的更新,它的养殖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实现鲟鱼的高效健康养殖一直是养殖者们关注的问题。

1.选择好品种

鲟鱼种类繁多,养殖不同品种的鲟鱼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比如养殖大鲟和侧带鲟就需要养殖池水体深度较大,在养殖前需要对养殖池的水质进行调节。

2.控制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过大会导致养殖池内水质恶化,影响鲟鱼健康。因此,要根据鲟鱼的品种和大小,确定合适的养殖密度。一般来说,适宜大鲟鱼养殖的密度为每立方米2-4条,适宜小鲟鱼养殖的密度为每立方米10条。

3.建立科学化的饲料体系

合理的饲养方案和饲料组成是鲟鱼养殖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鲟鱼的需求量主要包括蛋白质和脂肪,而在不同生长阶段鲟鱼的饲养需求也不同。因此,应根据不同阶段的鲟鱼饲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

4.监测水质情况

水质是鲟鱼生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水质不良会导致鲟鱼免疫力下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要掌握养殖池水质的变化情况,及时调节水质。

5.加强疾病防治

鲟鱼在养殖中容易发生一些疾病,在养殖前应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

加强疾病的防治。对于发生疾病的鲟鱼应当及时隔离治疗,以免疾病扩散。

综上所述,实现鲟鱼的高效健康养殖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只有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加强养殖管理,才能提高鲟鱼养殖效益,推动鲟鱼产业的发展。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 一、鲟鱼网箱养殖 1.水体要求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湖泊和河流,要求水体面积较大,应在100亩以上,水深**好在5米以上,底质为泥沙或沙泥均可。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温能保持在4~28℃之间,水中溶氧达到5毫克/升以上。 网箱应设置在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水深4米以上、水流畅通、溶氧量高、水质适宜的区域。同时应注意避开水上交通要道,但要临近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 2.网箱规格与制作 鲟鱼养殖网箱多为双层网箱,制作材料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大网箱规格为3米×4米×2.5米,小网箱规格为3米×2米×2米,网目依鱼种的大小而定。为避免饲料流失,在网底缝上密眼筛绢布作食台。网箱可用浮式,也可用沉式,一般静水水体用浮式网箱,流动水体用沉式网箱。浮式网箱用浮桶支撑,用绳索固定于岸边,可随水位波动而升

降;沉式网箱用竹排固定,并用支脚固定在水底。一般每4个网箱为一组,每组网箱间隔2米以上。 3.幼鱼放养 利用网箱养殖鲟鱼,只能养殖成鲟,而不能用于育种。放养鱼种规格应在20厘米以上,体重在20~50克。要求幼鱼体质健壮,摄食能力强。网箱放养密度。 4.饲养管理 (1)投饵管理利用网箱养殖鲟鱼成鱼,一般都使用全价人工配合颗粒饵料。饵料粒径视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2~6毫米。根据水温变化、天气变化、水中溶氧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及鱼的增长状况,随时调整日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投喂饵料时,应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并保证每次投喂时间在15~20分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确保每尾鱼都能吃到饵料。 (2)日常管理坚持每1~2天清刷网箱1次,及时排除箱内残饵、排泄物,保持网箱清洁卫生,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经常检查内外箱网衣及框架是否有破损,如有破损,应及时修理,以防逃鱼。定期对箱内鱼体进行消毒,每10~15天用2~3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以防感染疾病。

鲟鱼养殖技术要点

鲟鱼养殖技术要点 一、引言 鲟鱼是一种珍贵的淡水鱼类,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能够成功养殖鲟鱼,养殖者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本文将介绍鲟鱼养殖的技术要点,帮助养殖者进行有效的养殖管理。 二、水质管理 鲟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水质管理是鲟鱼养殖中非常重 要的一环。以下是一些水质管理的要点: 1.水源选择: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避免水源中 含有有害物质或过多的杂质。 2.水质监测:定期监测水的温度、溶解氧、PH值等指 标,确保水质符合鲟鱼的需求。 3.水体通气:保持水体中的氧气充足,可以通过设置 水泵、增氧机等设备进行通气。 三、饲料管理 合理的饲料管理对于鲟鱼的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以下是 一些饲料管理的要点: 1.饲料选择:选择适合鲟鱼的专业饲料,根据鲟鱼的 生长阶段和体重给予合适的饲料。 2.饲料投喂:根据鲟鱼的食欲和生长情况,合理投喂 饲料,并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浪费和污 染。 3.饲料消化:观察鲟鱼的食欲和排泄情况,及时调整 饲料种类和投喂时间,确保饲料的充分消化。

四、疾病防控 鲟鱼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 疾病防控的要点: 1.疫苗接种:定期给鲟鱼接种疫苗,增强其免疫力, 降低疾病感染的风险。 2.疾病监测:定期检查鲟鱼的身体健康状况,观察是 否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3.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养殖场的废弃物,保持养殖环 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五、水温控制 鲟鱼对水温的要求较为严格,恰当的水温控制对于鲟鱼的 生长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水温控制的要点: 1.水温监测:定期监测水温,确保水温始终保持在适 宜的范围内。 2.加温措施:冬季或水温过低时,可以采取加温措施, 如设置加热器等设备进行加温。 3.降温措施:夏季或水温过高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 如增加水流、增加水体的通风等方式进行降温。 六、养殖密度 合理的养殖密度能够保证鲟鱼的生长和健康。以下是一些 养殖密度控制的要点: 1.确定合适的养殖密度:根据养殖场的空间以及养殖 者的经验,确定合适的养殖密度,避免过高的密度导致鲟 鱼争食和压力增大。 2.监测生长情况:定期观察鲟鱼的生长情况,如发现 鲟鱼间存在明显的争食和伤害现象,应适当调整养殖密度。

鲟鱼养殖条件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条件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鱼类形体最大的一种。对于这种比较名贵的鱼种,很多人都只是听说过,真正见到的人却不多。不过随着人们对于鲟鱼价值的开发,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也有不少人开始人工养殖鲟鱼。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养殖鲟鱼的一些条件和技术。 鲟鱼养殖条件 一、池塘条件 池塘规格为4亩,塘底为沙质,每口塘设有独立进排水口及固定投饵点,投饵点底部为水泥混凝土底,并抹光滑,面积以6-8平方米为宜,上面设有遮荫网。水源为自流山涧水,周年水温在18-24℃,且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有独立的供水,能不定期地补充新水,并可以充分地排水。

二、放养条件 放养前对养殖池彻底清洗,安装好拦网,并用浓度30-50毫克/米3高锤酸饵溶液进行消毒,消毒后清洗池子,放水待放苗。选择元病无伤、健壮活泼、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体长为10-15厘米,每亩放养600-1000尾。 三、饲料条件 养定后第三天开食,喂食泥鳅小虾和鸡肉。泥鳅太大要切段改刀,以嘴大小能一下轻松吸进去的大小为主。 鲟鱼养殖技术 1、投喂量与投喂方法具体根据天气的情况有所变动。投饵量,前期按鱼体重的5%-7%投喂,后期按鱼体重体重的4%-5%技喂,具体可根据摄食情况而定。日投饵2-4次。每次投喂时定时、定量将饵料均匀投撒于池中。 2、水质管理水质要求清新,每天排污1次,透明度保持在30厘

米左右。苗种阶段每隔7天清池1次,成鱼阶段15天清池1次,保持池内清洁及水流畅通。水位苗种阶段保持在0.3-0.4厘米,成鱼阶段为0.4-0.6厘米。水位交换苗种阶段3-4次/小时,成鱼阶段2-3次/小时。养殖期间溶氧在6.68-10.48毫克/升,pH值7.78-8.56,平均温度10.1-22.3°C为宜。 3、日常管理随时观察鱼活动及摄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应,每天做好天气、水温、投饵、防病及鱼类生长抽查情况记录。 鲟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一、鲟鱼车轮虫病 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鲟鱼养殖方法

鲟鱼养殖方法 鲟鱼一般养殖在水域面积大的水库、湖泊和河流中,鲟鱼适合生长在水面宽阔微流水、水质无污染、水深要达到5米以上的水域中。鲟鱼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经济利益高等特点,所以养殖者颇多。 水域和网箱选择 目前养殖者养殖鲟鱼主要以网箱为主,网箱一般为双层,大多采

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制成,网箱的规格根据养殖者的规模而定,长宽高通常有10米*4米*4米、6米*4米*4米等。网目根据鱼的大小来定,鱼不会逃跑即可。为了保证水体的水质,一般放尾重30~50克的鲟鱼,网目大小1.5cm左右即可,网箱的箱底要用绢纱缝上,避免饲料流失。 网箱一般是框架浮动式,可根据水温波动而自由升降。网箱应在养殖鲟鱼前提前放入池内,让藻类附生,这是为了防止鱼种进去时损失身体。鲟鱼应养殖在水域宽阔、水深5米以上、水质无污染的水域中。这样使鲟鱼达到最高产,为养殖者提供更高的经济效益。 合理放养 鲟鱼一般适合在春季和冬季放养,放养的鱼种必须是体质健康、无伤无病、规格统一的。一般每平米网箱放养的密度为:体重在40g 左右的鱼种放养80尾左右,放养时用食盐水对鱼体进行浸洗,保证鱼体干净无污染。

科学投喂 鲟鱼的饲料应选择全颗粒饲料进行投喂。饲料需达到以下标准:蛋白质的含量要达到40%左右,其中动物蛋白质的含量要在15%以上,脂肪要在9%以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30%左右,还需要有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饲料投喂根据鱼口裂的情况投喂1/2为好。 鱼种在放入网箱2天之内不要投喂,让其适应网箱环境。2天之后进行投喂,日投喂量6次左右。进入正常饲养阶段,日投喂量3次,时间分别是早、中、晚,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保证每尾鱼都可以吃到饲料,而快速生长。投喂还应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变化和鱼的摄食情况进行合理调整,科学投喂。 加强管理 网箱需要配备专人进行看护,坚持每天几次巡箱,并做好气温、水温、投喂等日常记录。仔细观察鲟鱼每天的活动和生长情况,当个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是一种大型名贵经济鱼类,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它的肉厚、骨软,全身都可食用。实践证明,人工淡水养殖的体重在2kg以下的活体,其肉质优于三文鱼。它的软骨具有抗癌和补钙的作用;鳃具有清热解毒的特殊功效;鱼油具有治疗烫伤的特效。长期使用鲟鱼对久治不愈的腰伤、胃病和脱发等病,均有显著疗效。用鲟鱼的卵加工而成的鱼籽酱,味道鲜美,价格昂贵,是珍贵的高档食品。鲟鱼具有极高的滋补作用,也被当作一种观赏鱼类。 鲟鱼的养殖在我国始于九十年代初。生产实践证明,它具有生长迅速、饲养周期短、适应能力强、投喂方便、消费市场广阔、经济价值高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又一个淡水养殖名贵品种。 鲟鱼身体呈纺锤形,向后较细,腹部较平,吻突出呈锐三角形或矛头形,口小,下位,嘴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躯干具五行骨板,背部为黑褐色或棕灰色,腹部银白色。鲟鱼是底栖冷水性鱼类,适应温度为14~25°C,对水中的溶氧要求明

显高于四大家鱼。当水温在18~22°C时,水中溶氧如能保持 6mg/L,鲟鱼的食欲旺盛,生长迅速,饵料系数低。 鲟鱼的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也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要控制水质,保证水中溶氧充足;科学投喂,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水质恶化和鱼类生长缓慢;加强疾病防治,避免疾病传播和死亡率上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鲟鱼养殖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鲟鱼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鱼类,能在PH值为6.5~8.5的 水域中生存,但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0~8.0.性情温和的鲟 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体长4cm以前喜欢沿着池壁游动,4cm 以后则分散到池塘底部觅食。幼鱼在摄食时较为集中,但不会上浮到水面抢食,饱食后会离开。鲟鱼为肉食性鱼类,75cm 以下的幼鱼主要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成鱼则除了索食这些之外,还以小型鱼类、虾类为食。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鲟鱼主要摄食摇蚊幼虫和枝角类。鲟鱼的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重达100kg以上。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温在18~ 22C范围内,用人工配合饵料饲养,两个半月体重可达50g, 3个月可达100g,6个月可达500g,12个月可达1500g以上。鲟鱼的产卵盛期在5~6月份,适宜产卵的水温为17C。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 介绍 鲟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食品,也被称为“水中珍珠”。鲟鱼肉质鲜嫩,口感细腻,是高档餐厅和家庭食品的宠儿。鲟鱼养殖在国内已经发展多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养殖产业。 环境要求 鲟鱼适合在清澈、流畅、富含氧气的水体中生长,水温适宜在18-22℃之间,酸碱度在pH值7.0-8.0之间。鲟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对水质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 鲟鱼品种选择 常见的鲟鱼品种有大西洋彩虹鲟、俄罗斯鲟、白鲟等。不同品种的鲟鱼需要不同的养殖环境和技术,养殖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鲟鱼品种。 鱼苗选购 鱼苗的选购是鲟鱼养殖的关键。优质的鲟鱼苗具有以下特点:体型匀称、有银色光泽、鳞片丰满、活力旺盛、没有明显的疾病等。在选购鲟鱼苗时,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养殖专家或者正规的养殖场,确保购买到的鱼苗健康、无病无害。 养殖池 鲟鱼的养殖需要专用的养殖池。养殖池可以用水泥或塑料板材等材料进行制作,大小适宜为10-30平方米不等。池底应该平整,以方便清理和养鱼。池壁可以采用圆弧形,避免鱼苗被卡住。同时,池内还需要设置进水口、出水口、氧气机等设施。

鲟鱼的饲料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 化合物等。常见的养殖饲料有粒料和浮料两种,可以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饲料的投喂要均匀,每天次数为3-4次,注意不要过量,否则会污染水质。 养殖技术 1.种苗放养 先在清洗干净的养殖池中放入适量的活性池泥,再放入鲟 鱼种苗。在放苗的同时,要注意充足的氧气供应和水温的调控。种苗放养后2-3个小时后,开始进行首次喂食。 2.种苗管理 鲟鱼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和管理,包括清理水池、 调节水质、反复拍水、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和钙等。在夏季和秋季,还需要注意防范蓝病毒感染。 3.鲟鱼采收 一般而言,鲟鱼可以在18-24个月左右进行采收。采收时 首先要将鲟鱼进行麻醉或者嗜睡状态,然后再进行捕捞、分拣和称重等步骤。采收后,应立即将鲟鱼宰杀、清洗,以保证鲟鱼的品质和口感。 养殖注意事项 •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检测和调节水质。 •饲料投喂要均匀,避免过量。 •养殖池要保持卫生,给鱼提供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 •定期检查鲟鱼健康状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注意掌握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威胁不断增大,而鲟鱼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鲟鱼的数量仍不断减少。为此,人们开始采取养殖鲟鱼的方式来保护鲟鱼的生存,维持一定的数量。而养殖鲟鱼不仅能够帮助鲟鱼的保护,还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首先,要想成功养殖鲟鱼,就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包括水温、水质、溶氧量等指标。水温是鲟鱼养殖的关键因素,它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最佳的生长。水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鲟鱼需要偏碱性的水质,而节制有机物的含量也能够保证鲟鱼的健康成长。此外,溶氧的含量也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鲟鱼的呼吸,如果溶氧量不足,则会影响鲟鱼的成活率。 其次,养殖鲟鱼需要很好地维持水体环境,以维持养殖质量。这一般包括清洁水体,除去水体中的灰尘和其他杂质,维护水量,及时添加水以调节水体环境,更换池水,使养殖质量不断提高,以及控制水里面的病原体,以保证鲟鱼的健康成长。 此外,养殖鲟鱼的食物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目前,鲟鱼的食物主要是天然的贝壳、虾米和新鲜的植物营养物质,但是为了更好地营养鲟鱼,也可以添加一些增强鲟鱼健康的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 最后,该技术还涉及一些其他技术,比如繁殖技术、冷冻存储技术、药物殖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鲟鱼养殖的效果。

综上所述,养殖鲟鱼需要切实准备,除了优良的水体环境外,还需要一定的营养技术、繁殖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才能够确保鲟鱼的健康成长,保护鲟鱼的生存和日益减少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供可观的经济回报。此外,人们也应该注意保护鲟鱼的环境,减少对其的威胁,以确保鲟鱼的长期生存。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中华鲟的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中华鲟的养殖技术 一、鱼苗培育 1、苗种培育池可用圆形玻璃缸制成或采用正方形的水泥池。直径3~5m,深1.5m, 池底坡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贴瓷砖。水深0.6加0.9m,水温控制在20~29℃之间。进水采用喷淋和直接注水,排水为中心溢排水,根据水质及鱼苗情况每隔2~3d吸底排污 1次,及时清除死鱼,每7~10d放水洗池1次。 2、刚受精的仔鱼在体形和犯罪行为上变化很大,处在体表及卵黄体温向鳃体温迁移 阶段,此时须要供给充裕的氧气。通常可以在水泥池内置放气泡石,自动定时开关间隔充 气增氧,并使溶氧量维持在6mg/l以上。氨、氨在0.5mg/l以下。中华鲟在犯罪行为上要 经历垂游、平游而过渡阶段到底栖于生活,故应及时展开圈养和驯食。始喂食饲料为市售 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等活饵,喂食时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消毒,每天投过喂食3次;在体长 超过4~9cm,体重超过1~4g时。必须顺利完成从活饵至协调饲料的食性驯养。协调饲料前期用软颗粒,后期用软颗粒。饲料应当具有以下特点:(1)颗粒大小适合,前期直径为 1.5mm,后期逐渐减小至3mm;(2)水中定形时间仅约1~2h;(3)营养成分合理,蛋白质含量低,具淡鱼腥味。其中粗蛋白含量在38%~45%、粗脂肪6%、灰分10%、粗纤维1%,微量 元素相对较低。 二、鱼种培育 使用已驯养转口的中华鲟,尾重5~10g,体长10~15cm。水质建议无污染的江河水,ph值7.2~8,透明度20~40cm.经结晶过滤器后采用。水温维持在10~32℃,当高于10℃或低于32℃时,用锅炉或深井水孔曜。采用增氧泵维持水中溶解氧在6mg/l以上,水交换量不大于10l/min。定期冲洗鱼池,及时去除死鱼和污物。协调饲料成份为:鱼粉55%、 花生粕20%、面筋15%、烫酵母4%、鱼油2%、食盐1%、维生素及微量元素3%。协调饲料 中首先必须考量蛋白质的含量,实验说明蛋白质对幼鲟的生长影响**,其它依次为脂肪、糖、纤维素。每天投过喂食3次,投过喂食量视水温、天气、水质、鱼体大小、密度等有 效率掌控。 三、中华鲟的营养需求和饲料 有关中华鲟的营养市场需求和饲料的研究还不多,这主要由于人工养殖的历史长,规 模大,传统的养殖以天然饵料居多,以培育鱼种捕捞为主要目的。1995年以来,中华鲟苗种培育技术获得突破,中华鲟的养殖已经引发了人们的注重。近年来,中华鲟研究所等单 位已陆续积极开展了中华鲟营养市场需求和饲料方面的研究。 1、中华鲟的营养需求 ①蛋白质。中华鲟就是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要蛋白源。中华鲟饲料中蛋 白质的适合含量和拉沙泰格赖厄县含量已经通过一些营养学试验展开了初步研究。通过蛋

中华鲟养殖方法和技术

中华鲟养殖方法和技术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它是一种古老的生物,生活在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等流域。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水域环境的恶化,中华鲟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为了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中华鲟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变得非常重要。 中华鲟的养殖需要选取适宜的养殖场所。它们一般生活在清澈的江河水域中,所以养殖场所的水质要求较高。清澈的水质不仅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保证中华鲟的健康成长。此外,养殖场所的温度要适中,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中华鲟的生长和繁殖。 在中华鲟的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中华鲟是食性杂的鱼类,以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为了保证中华鲟的饮食均衡,养殖者需要根据其生长阶段和饲料需求提供适宜的饲料。此外,饲料的质量也很重要,应选择优质的饲料,确保其中不含有污染物质。 除了饲养管理,中华鲟的繁殖也是养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中华鲟的繁殖主要依赖于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在繁殖季节,雄鱼和雌鱼会被放入特定的繁殖池中,通过人工授精来获得受精卵。接着,受精卵会被转移到孵化池中,经过一定的孵化期后孵化成小鱼苗。 中华鲟的养殖还需要注意防病工作。由于中华鲟数量减少,它们的抗病能力相对

较弱。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状况,并采取必要的防病措施,如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和保持水质清洁等。 总之,中华鲟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是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增加其数量的重要手段。选择适宜的养殖场所、科学的饲养管理、合理的繁殖技术以及有效的防病措施都是中华鲟养殖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才能实现中华鲟的有效保护和数量的增加,确保这一珍稀物种能够继续在长江流域等水域中生存和繁衍。

鲟鱼的养殖和营养价值

鲟鱼的养殖和营养价值 【鲟鱼的养殖技术】 1.水源条件 进行任何一种鱼的养殖,首要条件之一水源,山涧溪流、涌泉水、地下井水、水库排水、无污染而起温度适宜的海水等。泉水、井水和大型水库的底排水水温比较稳定,而河水周年温度变化比较大,海水也有一定的周边变化,一定要查明超过24℃以上的天数,然后再进行阶段性养殖。 另外水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虹鳟鱼养殖的成败。因此场址时一定要进行水质分析。 2.水温 水温选择10~18℃最为适宜。最高不能超过22℃。 3.溶氧量

一般采用流水高密度养殖。溶氧要求大于7.5毫克/升,溶氧大于9毫克/升时,鱼生长较快。当溶氧低于4.3毫克/升时,容易“浮头”,低于3毫克/升时,会大面积死亡。 4.PH值 鲟鱼、虹鳟对pH值的适应性为5.5—6.8。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强,稚鱼成鱼达35%。 【鲟鱼的营养价值】 鲟龙鱼全身都是宝,其肉鲜嫩味美,其许多脏器都有一定的药效或美容保健功能。 1、长期食用鲟肉,对久治不愈的腰痛、胃病和脱发等、均具有显著疗效 2、鲟的软骨有抗癌作用。据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最新研究表明,鲟龙鱼软骨所含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是鲨鱼软骨的15~20倍。 3、鲟的鳃有清热解毒的特效。 4、鲟肝主治疮疥。 5、鲟油治疗烫伤有特效。 6、鲟鼻补虚下气。 7、因鱼鳔含骨胶原达80%,对白带、恶性肿瘤、肾虚、阳痿、遗精、滑精、咯血、吐血、肠出血及神经衰弱等均有显著疗效。 8、鲟鱼子具有美容、健身的作用,能驱杀人体寄生虫。 鲟龙鱼还有美容的功效,长期食用可消斑去皱、平衡油脂,使面

色红润、肌肤富有弹性,消除“痘痘”,亦是研制美容化妆品最好的生物原料。

中华鲟鱼淡水养殖技术方法

中华鲟鱼淡水养殖技术方法 中华鲟鱼是我国珍贵的淡水鱼类资源之一,因其稀有性和重要的经济价值而备受关注。为了保卫和繁育中华鲟鱼,人们通过不息探究和实践,总结出一系列适合中华鲟鱼淡水养殖的技术方法。 起首,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特殊重要。中华鲟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要选择水质澄莹、无污染的水域作为养殖场地。同时,要充分深思水源丰富、水流适合的特点,以保证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其次,控制养殖水温是中华鲟鱼淡水养殖的关键。中华鲟鱼对水温的要求较为严厉,适合的水温范围为18℃-22℃。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依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实行相应的降温或加温措施,保持水温在适合范围内。 第三,合理投喂是中华鲟鱼养殖的重要环节。中华鲟鱼是肉食性鱼类,以小鱼、虾、虫等为食。养殖者可以依据鱼的进步阶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进行投喂,并注意合理搭配饲料种类和投喂时间,以满足中华鲟鱼的营养需求。 此外,合理管理水质也对中华鲟鱼养殖至关重要。养殖者应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准时调整和改善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定期更换部分养殖水,保持水体清洁和新颖,有助于中华鲟鱼的健康进步。

最后,准时防治疾病也是中华鲟鱼养殖的重要工作。养殖者应定期观察鱼群的进步状况和行为习性,一旦发现异常,要准时实行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缩减病菌的滋生和传播,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华鲟鱼淡水养殖技术方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养殖者的阅历和科学管理水平。通过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控制水温、合理投喂、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中华鲟鱼的养殖效益,增进其数量的增加和保卫。同时,这些技术方法的不息完善和创新,也将为中华鲟鱼的淡水养殖事业提供更多的进步机遇。

中华鲟养殖技术

中华鲟养殖技术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淡水鱼类,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科研价值。中华鲟养殖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养殖技术体系。 一、选址和场地准备 中华鲟养殖需要选取水质清洁、流速适中、水温稳定的河流、湖泊或人工池塘进行养殖。场地应该远离工业污染和农业化肥污染的区域,同时要考虑到交通便利和市场需求。场地准备方面,需要进行清理、平整和加固,确保场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种苗选育和放养 中华鲟的种苗选育是中华鲟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选育出健康、生长快速、抗病能力强的种苗,可以提高养殖的效益和降低风险。种苗的放养需要根据场地的水体情况和养殖规模进行合理的数量和时间安排,同时要注意放养的密度和饵料的投喂。 三、水质管理和水体养护 中华鲟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保持水质清洁、透明、稳定。水质管理包括水质监测、水体调节和水质改善等方面。水体养护包括水体清理、水草管理和水生生物控制等方面。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水体的清洁是中华鲟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四、饲料管理和营养调理 中华鲟的饲料管理和营养调理是中华鲟养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中华鲟需要高蛋白、高能量、低脂肪的饲料,同时需要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饲料的投喂需要根据中华鲟的生长阶段和饵料的营养成分进行合理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安排。 五、疾病防治和养殖环境卫生 中华鲟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疾病的防治和养殖环境的卫生。疾病防治包括疫苗接种、疾病监测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养殖环境的卫生包括场地清洁、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方面。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疾病的防治是中华鲟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以上是中华鲟养殖技术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实现中华鲟养殖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

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 山区鲟鱼的养殖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由于山区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水质清澈, 非常适合鲟鱼的养殖。鲟鱼是一种珍贵的淡水鱼类,肉质鲜美,且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因 此备受消费者喜爱。而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鲟鱼的养殖效率和品质,受 到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青睐。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的相关知识。 一、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的适宜条件 1、水质 山区地处高海拔地区,大部分地区水质清澈,无污染。选择适宜水温、富含氧气、无 污染的河流或山泉水作为养殖水源,保证鲟鱼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2、地理环境 山区地势起伏,适合利用地形的高低差建设流水池。利用山区的高差,可以方便地进 行水流的控制和循环,保证鲟鱼有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3、气候条件 山区气候凉爽,适宜鲟鱼的生长。在山区鲟鱼的养殖季节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做好养 殖的防护和温控工作,保证鲟鱼的正常生长。 二、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 1、建设流水池 在山区选择合适的地理环境,利用地形的高低差建设流水池。通常可以选择山间水源,通过管道输送水到养殖场,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流水池的建设要符合 山区的地形特点,保证水流畅通,便于管理和养殖。 2、选择适宜品种 在山区鲟鱼的养殖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水质条件的鲟鱼品种。一般来说,西伯 利亚鲟、俄罗斯鲟等品种适应性非常强,适合在山区流水池进行养殖。 3、保证养殖水质 养殖水质是影响鲟鱼生长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山区鲟鱼的流水池养殖中,一定要保 证水质清澈,富含氧气,无污染。可以使用过滤设备和增氧设备保证水质的良好。 4、科学饲养管理

在山区鲟鱼的养殖中,要进行科学的饲料配比和投喂管理。根据鲟鱼的生长阶段和体重,合理确定饲料的种类和投喂量。要定期对鲟鱼进行健康状况和生长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5、适时收获 鲟鱼是一种生长周期较长的鱼类,通常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收获的标准。在山区鲟鱼的流水池养殖中,要根据鲟鱼的生长情况和养殖水质,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收获。这样可以保证鲟鱼的肉质鲜美,品质上乘。 2、氧气充足 通过流水池的流动和增氧设备的投放,保证了鲟鱼充足的氧气供应,提高了鲟鱼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4、环境友好 山区鲟鱼的流水池养殖技术能够很好地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环保的养殖方式。 四、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鲟鱼肉质和营养价值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鲟鱼制品。尤其是山区优质的鲟鱼养殖,其鱼肉更加鲜美、口感更好,在市场上备受关注。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山区鲟鱼的流水池养殖技术具有优良的水质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养殖方式。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养殖效率,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做出贡献。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淡水鲟鱼养殖技术攻略

淡水鲟鱼养殖技术攻略 鲟鱼又称鲟龙鱼,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一种鱼类,鱼肉和卵的蛋白含量可高达18%和29%,富含17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药效和美容保健功能。人工淡水养殖的鲟鱼肉质优于三文鱼,制成的鱼子酱为美食珍品,出口欧美国家备受欢迎。人工养殖鲟鱼对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本期特介绍一组相关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环境选择 由于人工养殖条件与天然环境差异很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采用人工调控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子,配合生理诱导等技术达到性腺发育成熟,同时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养。 鲟鱼对养殖水环境要求很高,一般水中溶氧量应保持在每升6~8毫克。鱼池要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面积以3~5亩为宜,以长方形为好。池底淤泥小于10厘米,如是水泥流水池其面积50~300米不限,池深2米。 放养前每亩用10公斤左右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干塘日晒。于放养前2周注水,水深为2米。鲟鱼的放养密度和其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每亩放500尾。鲟鱼承受水温为1~30℃,生产商品鲟鱼的最适水温为20℃~24℃,夏季池塘水温超过26℃时,应及时注新水。秋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4℃~6℃。 鱼苗培育 鲟鱼春季开始洄游,秋季结束,春季洄游型当年产卵,秋季洄游型第二年产卵。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11~9龄,雌性11~13龄,产卵周期4~6年。鲟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1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7~10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当年早春放养100~150克重的鱼种,经过9~10个月即可养殖成0.75~1公

斤的商品鱼。 苗种培育池可用圆形玻璃缸制成或采用正方形的水泥池,直径3~5米,深1.5米,池底坡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贴瓷砖,水深0.6+0.9米。水质要求无污染的江河水,PH值7.2~8,透明度20~40厘米,经沉淀过滤后使用。水温控制在20℃~29℃之间,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32℃时,用锅炉或深井水调温,使用增氧泵保持水中溶解氧每升在6毫克以上。进水采用喷淋和直接注水,排水为中心溢排水,根据水质及鱼苗情况每隔2~3天吸底排污1次,及时清除死鱼,每7~10天放水洗池1次。 可采用已驯化转口的鲟鱼,尾重5~10克,体长10~15厘米。刚孵化的仔鱼在体形和行为上变化很大,处于体表及卵黄呼吸向鳃呼吸转移阶段,此时需供给充足的氧气。 营养需求 蛋白质鲟鱼是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要蛋白源,饲料蛋白质适宜含量范围为35%~49%。 脂肪鱼类对脂肪的利用能力很高,脂肪的消化率与饲料效率均可达到90%,鲟鱼可超过95%,幼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9%左右,最适合鲟鱼使用的油脂是鱼油,其次为大豆油和玉米油。 糖类鲟鱼对糖类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对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的消化系数可达95%以上。 维生素和矿物质鲟鱼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一般为1%~2%,复合无机盐一般为1%~3%,胆碱为0.5%。 饲养管理 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但食物惯性很强,拒食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