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侯孝贤电影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侯孝贤电影的文化记录性研究

侯孝贤电影的文化记录性研究

侯孝贤电影的文化记录性研究侯孝贤是一位著名的台湾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电影不仅反映了台湾社会的现实,也呈现了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探讨侯孝贤电影中的文化记录性,分析电影如何呈现文化现象、传承文化历史以及探索文化思考。

侯孝贤成长于台湾戒严时期,这一历史背景对他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台湾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以诗意的镜头语言描绘出台湾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的电影往往以小资、文艺的氛围为主,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侯孝贤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记录性,他通过电影表达了对台湾文化的敬意和思考。

侯孝贤电影中的场景和动作设计独具匠心,他常常将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入影片中,使观众对本土文化有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在《童年往事》中,他巧妙地运用镜头捕捉到了台湾特有的街景、老建筑以及传统民俗活动。

这些场景和动作真实地再现了台湾社会的生活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幅鲜活的文化图景。

侯孝贤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善于通过细腻的表演和人物关系来反映社会现象。

影片中的对白也具有鲜明的台湾特色,融合了方言、俚语和标准语,为电影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例如在《恋恋风尘》中,主人公的一句“我没哭,只是眼里进了沙子”,用含蓄的方式传达出对离别的哀伤和对感情的珍视,让人深刻感受到台湾文化的韵味。

侯孝贤的电影生动地呈现了台湾社会的文化现象,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本土与全球的融合等。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台湾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展示了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青梅竹马》中,通过对两个年轻人成长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台湾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侯孝贤的电影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

他通过电影来传播和传承台湾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如《刺客聂隐娘》中的古代刺客传说、《醉眼看梦》中的戏曲表演等。

这些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使观众对台湾的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侯孝贤电影研究

侯孝贤电影研究

侯孝贤电影研究侯孝贤电影研究导言侯孝贤是华语电影界最杰出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精确的镜头运用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对侯孝贤的电影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及其电影对华语电影发展的影响。

一、侯孝贤的电影创作风格侯孝贤的电影作品常常以复杂的时间结构、富有层次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而著称。

他在电影中常以非线性的方式处理故事情节,穿插使用回忆、幻想和现实,给观众一种迷离的感觉。

同时,侯导也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的矛盾,使电影更具戏剧性和深度。

侯孝贤在电影镜头运用上也富有创意和实验精神。

他善于运用长镜头、追逐镜头和对焦等手法,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体验。

特别是他对于动作场面的处理,常常运用缓慢的镜头和快速的剪辑,将观众引入影像的碎片化体验,给观众带来犹如梦境般的视觉冲击。

二、侯孝贤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侯孝贤的电影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他常常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尤其是女性形象,侯导能够深入到女性内心世界,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女性的柔情和坚韧。

例如在《花样年华》中,他通过女主角的眼神和微笑,传达出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期待。

除了女性形象外,侯孝贤的电影也关注社会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这些边缘人物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温情。

例如在《刺客聂隐娘》中,他通过对聂隐娘的生活琐事和情感纠葛的描绘,表现了这位女刺客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性格。

三、侯孝贤电影对华语电影的影响侯孝贤的电影对华语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导演和观众层面上。

首先,他的作品开创了华语电影的新风格,为后来的导演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参考。

他的复杂叙事、独特的美学和深入人物内心的表达方式,为华语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此外,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也改变了观众的观影方式。

他的电影常常要求观众主动去理解和解读,其深度和复杂性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观影经验和思考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引言: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文人画、诗词等,无疑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丰富的创作素材。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电影在叙事形式、题材选择、道德伦常、审美价值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叙事形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注重的是情节的叙事方式。

中国文学作品多以人物情节为主线,追求情节的连贯与完整。

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中。

许多中国电影以人物心理、人际关系以及情感冲突为主线,通过情节中的发展和变化来推动故事的进展。

例如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就以人物情感的碰撞和变化为主线,展现了黛丽丝和程蝶衣之间的迷离情感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热爱。

这种叙事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特点相呼应。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题材选择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历史、宗教、哲学等题材,这对中国电影的题材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电影中许多作品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观众提供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比如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和《活着》都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题材,透过这些题材,观众可以对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道德伦常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常,尊崇孝道、礼教、义理等。

这种价值观念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表现。

许多中国电影作品强调家庭观念、社会责任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等,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观念和道德价值的追求。

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审美价值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审美价值,追求和强调既美学又伦理的统一。

从意象到意境——侯孝贤电影的中国古典美学蕴涵

从意象到意境——侯孝贤电影的中国古典美学蕴涵

视听视听解读从意象到意境——侯孝贤电影的中国古典美学蕴涵□王文斌张天宇摘要:若站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来考察一部电影,需要看其意象之多寡、意蕴之有无及其所传达出的“意境”之深远与否。

侯孝贤是一位塑意象造意境的大师级电影导演,其作品“气韵自然,虚实相生”,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气质。

本文以《悲情城市》《恋恋风尘》《童年往事》等代表作品为例,考察侯孝贤电影的气韵呈现与影像表达。

关键词:侯孝贤;电影;意象;意境;中国古典美学从中国古典美学角度来看,由意象到意境.是创作者面对芸芸物色呈现出“寓意之象”并将这主次层次下多种内含着特殊关系、触发欣赏主体特别情感的意象进行组合,从而打造意境、通向无限的动态过程。

侯孝贤便是这样T&塑意象造意境的大师级电影导演,他擅长用省净淡然的画面展现意象,营造气韵生动之意境,以诗性的呈现方式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本文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从电影意象的美学呈现、电影意象与电影意境的关系、电影意境的视听营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考察侯孝贤电影中的气韵呈现与影像表达。

一、电影意象的美学呈现无情无景,不成意境。

这里的“景”,即是物色,是意象的原型;而客观物色落在欣赏主体的眼里,便成为人的感情意志之具象化形式,成为抒情表意的媒介,即意象。

因此,在侯孝贤电影中,写光运景即是表情造境,众多关键意象的出场与呼应对于整体意境的塑造以及主体对意境的感知有着不同寻常的美学意义。

首先是在影片中多次岀现山水图景。

侯孝贤电影中对山水意象的描摹与呈现往往可以表现言外之意,传递作品整体的气度与韵致。

如《悲情城市》中,海港、山峦等自然景观的大远景空镜头的使用,除了满足转场要求,更传达着“象外之意”,烘托出超越山水的悠远和无限。

其影片中人物在室外的活动常以青山为背景,如《恋恋风尘》中阿公一行四人暮色之中缓缓经过长桥,镜头深处是绵邈山峦与苍艺谋运用色彩的集大成者.将中国传统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军队,具有不同的颜色。

儒梦人生——侯孝贤电影的作者特质

儒梦人生——侯孝贤电影的作者特质

儒梦人生——侯孝贤电影的作者特质儒梦人生——侯孝贤电影的作者特质侯孝贤,台湾著名电影导演,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一直独具风格,充满着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侯孝贤电影的作者特质。

一、儒家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于侯孝贤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侯孝贤出生于台湾,受到文化的浸润,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有着深厚的根基。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这种思想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中经常探讨人性的善恶与矛盾,道德选择与伦理困境等议题,这些思考都源自于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二、对历史的追寻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中,历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对历史的追寻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赋予了他的电影独特的历史感。

他的作品《悲情城市》以及《刺客聂隐娘》等都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照,通过多重时间线的穿越,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

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历史是一个纵贯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他对人类命运的哲思。

三、对人性的洞察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中,对人性的洞察是一个重要的特质。

他关注人类内心的动态和情感表达,对人性中的善恶、痛苦、欢乐等多重情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的作品《城市之光》以及《山河故人》等都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人性的深度洞察,侯孝贤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的二分法思维,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人性的真实面貌。

四、对艺术形式的创新侯孝贤对电影艺术形式的创新也是他的特质之一。

他在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的运用上不拘一格,敢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他运用特殊的镜头语言和导演手法,如多镜头分屏、梦幻般的画面等,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他的作品《风梨》以及《千年不变的爱》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他对于电影艺术形式的追求和创新。

总之,侯孝贤的电影作品展现了他的独特作者特质。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历史的追寻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凸显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创新也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访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这种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进步和创作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起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题材选择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源。

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历史故事的传承,世代相传的听说神话等,成为了电影叙事的重因素材。

例如,经典影片《英雄》取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以奇特的视角呈现了中国古代的英雄气概和武侠精神。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为电影提供了深度探讨人性、生命意义的题材,例如《卧虎藏龙》通过武术的叙述,表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修身养性思想。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美学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内在的审美追求和情感的表达,追求“以形寓意”的手法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这种审美价值观在中国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大鱼海棠》以极为唯美的画面和寓意丰富的情节,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仙境”,将观众带入一个充盈奇幻和感人故事的世界。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也体此刻对颜色、音乐和细节的重视上。

影片《卧虎藏龙》中精致的场景设计和服饰装扮,以及美妙感人的配乐,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标准。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还起到了宣扬和传承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品,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宝。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和文化产品,通过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起到宣扬和传播的作用。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让更多的观众通过电影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情感、智慧和价值观。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传承也体此刻电影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达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成为电影中的创作元素,为电影赐予了中国特色的美学语言。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和挑战。

侯孝贤新作《聂隐娘》意蕴绵长深谙儒教之道

侯孝贤新作《聂隐娘》意蕴绵长深谙儒教之道

侯孝贤新作《聂隐娘》意蕴绵长深谙儒教之道侯孝贤新片《刺客聂隐娘》曾在戛纳影节上大放异彩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个导演的创作之路,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窃以为,用一个字形容陈凯歌是“戏”;用一个字形容王家卫是“飘”;用一个字形容张艺谋是“杂”;用一个字形容侯孝贤便是“儒”。

侯孝贤是一位出身平民阶层,但自学儒家、深谙儒教的儒者导演。

儒者定义生活。

侯孝贤的出身仿佛是台湾问题少年电影的缩写,父母早亡的他浪迹街头,与社会少年一起度日。

侯孝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曾多次表示,如果不是电影,他将成为一个流氓。

这段少年轻狂的浑浑噩噩也成为了他早期电影的主要素材,《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作品中,都有他亲身经历的影子。

于是,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凝视社会边缘的生命,就成为侯孝贤电影一以贯之的精神母题。

这一点从《聂隐娘》的选材中可以窥见一斑,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生于朝堂之上,却最终隐匿于风尘之中。

儒教反思家国。

侯孝贤年少时生活不易,坎坷生活的点滴总是使他的电影带着残酷的影子。

但是他的影像又总是带着一种温润,面对市井的舒展,面对命运的坦然。

这种浓得化不开的诗人气质,随着导演创作经验的增长逐渐升华出一种新的题材与风格——一种记述时代和历史的使命感。

侯孝贤依靠《儿子的大玩偶》立足影坛,也算是青年得志,又正好赶上台湾电影的新写实主义运动,深受法国新浪潮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作者电影”。

含蓄的公正与委婉的主观,两种风格叠加在一起,使侯孝贤的电影在表现新一代台湾人“寻根”时,有着与艺术价值相当的史料价值。

到了《悲情城市》《好男好女》《戏梦人生》的“台湾三部曲”时期,侯孝贤成熟地把个体生命的青春期上升为民族历史的“叛逆”,风格更加凝练厚重。

我们对《聂隐娘》的期待不应局限于一个精巧的武侠故事,更应该期待一部关于侠义道精神的历史书写。

儒学诠释哲学。

无论是个人青春的怀旧反思、乡土中国在城市进军下的落寞还是民族历史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选择,侯孝贤所有的电影母题都是被统一在一种视觉风格之下的,即带有明显写实主义意味的长镜头。

文化背景与创作电影的关系。经典电影赏析

文化背景与创作电影的关系。经典电影赏析

文化背景与创作电影的关系。

经典电影赏析凡事最怕认真二字,和现在许多粗制溢造的电影比起来,侯孝贤拍电影还是很认真的,这本记录电影《海上花》细节的书是艺术指导黄文英和灯光师曹志伟在台湾出版的,我们在序中又看到了阿城的名字,会讲故事的人朋友圈真广啊。

《海上花》是由清末的小说《海上花列传》改编而成,描写老上海石库门里弄里的故事,最早石库门产生于太平天国时期,为了防盗匪设计而成,家家相连,里弄狭容。

电影的质感首先来源于对文化背泉和服装道具的细致追求,电影总经费的30%都花在了服化道上,前期剧组人员跑遍北京南京上海香港买古董,清代的绣花衣服软跷和旱烟枪之类的,导演为了恢复石库门的真实样貌,在台湾重建了三栋石库门建筑,用越南的花梨木做旧融花门窗,无一处不体现着认真两字,其次是在演员上花功夫,怎么选演员,如何让他们变成19世纪活生生的人都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原来拍电影有诸多讲究。

这也是文化背景与创作电影的关系。

抛开电影的技术环节,单看图片也足以欣赏清末服装和建筑的美感,容易看出这本书的装帧也是经过考量的,美中不足的是文字部分全都印在了深色的图片背景,让人读得实在费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侯孝贤电影创作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台湾电影有着不解的渊源,在台湾的新电影运动中尤其表现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反思。

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重要发起者与领导人,侯孝贤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艺术电影的盛行盛况中功不可没,他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文化品格极高,总体来讲,他以“民族影像的现代创造”闻名于国际,在电影内容和电影风格上都深深体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本着写实的态度,把人还原到具体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进行生活化的展示,在回忆个体成长的同时,也映射出了台湾社会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对台湾历史的追问透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倾向和古典美学的色彩。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台湾电影侯孝贤
电影作为被称为“第七艺术”的艺术形式,其每一次电影美学观念的变革,在电影语言、叙事结构以及所关注的主题内容上的变化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即使所处的文化语境不同,但基于产生变革的相似的社会背景,世界各国的电影从业者在美学理论和实践中或不约而同或相互借鉴,以创新的态度、实验的精神突破传统而独树一帜,以“浪潮”之势为电影界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在世界电影史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和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纪实美学”的主张和“作者电影”的概念影响了世界各地几代人的创作理念,而8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新电影”运动亦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影艺术家,
产生了许多质量上乘的电影作品,他们不仅提升了本国电影产业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内涵,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在丰富世界电影样式的同时努力开拓并形成本国家本民族电影的艺术特色。

在台湾的新电影运动中尤其表现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反思。

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台湾电影有着不解的渊源。

在台湾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有过多次的变迁和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台湾原属于移民社会,多数的移民是来自闽粤两省,在逐渐的发展后成为台湾的定居人民。

大约发展到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台湾转变为一个定居社会。

这样的社会转型可谓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人口来源方面,由原来的移民为主到现在的以移民的后裔为主的社会人口结构。

台湾的政权结构也在由原来的不健全变的相对健全,领导阶层从豪强之士变为士绅阶级,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断的加深。

从文化的角度讲,移民社会里的人口成分复杂,他们所带来的是民俗文化的成分。

到了定居社会,居民的文化有所提高,大陆的宗教、文化思想等相继的传播到台湾,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台湾社会的影响逐步的加深。

从移民社会到定居社会的变迁,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进一步的传播过程,也是对台湾文化有着深深的影响的过程。

台湾文化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和台湾的社会变迁是相辅相成的。

反映在电影方面,以李行为代表的“健康写实”派和台湾的新电影运动都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反思。

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重要发起者与领导人,侯孝贤在上世
纪80年代台湾艺术电影的盛行盛况中功不可没,他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文化品格极高,总体来讲,他以“民族影像的现代创造”闻名于国际,在电影内容和电影风格上都深深体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对“人”这一“存在的个体”、“生命的本质”的关注,是侯孝贤的兴趣所在,也是他创作追求的出发点,符合中国文人一贯的悲天悯人情怀。

另外,他还本着写实的态度,把人还原到具体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进行生活化的展示,在回忆个体成长的同时,也映射出了台湾社会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对台湾历史的追问透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倾向和古典美学的色彩。

侯孝贤的代表作品很多,《风柜来的人》《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儿子的大玩偶》《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海上花》等均是其影响深远的代表作品。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有着“亚洲电影的一面旗帜”的称谓。

首先,从电影内容来讲,侯导的电影多数取材于台湾本土乡情,而且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里面,欣赏起来令人回味。

侯孝贤认为,“我们今天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做你自己,要做你本土的,要做你成长的这一块。

”在其拍摄的路程中,也是这么做的。

侯导的电影均是记录台湾社会历史变迁的电影,其执导的影片,是阐释当代台湾社会、历史甚至感情的变化的过程,是最真实的记忆。

在侯导出生之后,几经辗转,迁居至台湾。

在《童年往事》中,是描述的台湾数十年的政治变化,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而在《悲情城市》中,则体现的是是侯导对于本地人的态度,是对老百姓生活在战乱中的一个写照,是政权
变更的切身感受。

侯导的另一个特点是扎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这是他至今最为可贵的地方,是人文精神的坚守者。

侯导曾说,他的电影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受到布袋戏、皮影戏的影响,侯导在《戏梦人生》中记录了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一生。

侯导的电影,奠基了台湾台湾电影青春成长的主题,如《海角七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

在多部作品里面,都体现了台湾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有青春期的躁动,也有初恋时候的纯情,还有在服兵役的成人礼获得的尊严感。

其次,从电影的表现风格来讲,侯孝贤电影的底蕴是极具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色的。

他的电影重在“意境”的营造和“氛围”的烘托上,这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追求是一致的。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滋养出来的一个美学范畴,它根源于道家的哲学精神,并以“诗”的内涵得以正式确立。

侯孝贤长镜头美学下的画面与留白体现出了“情景交融”和“韵味无穷”的艺术形象。

电影《风柜来的人》开头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是这样的:“澎湖的天空与本岛不一样。

海太多了,哪里都是海,常常是把天吃掉了似的。

如果把它画下来,将有一条地平线低低的横过画面十分之一的地方,上面是天空与海,仅有的陆地大树不生,长着蓬草和天人菊,石屋与礁岩砌成的短墙,错落其间。

”侯孝贤在拍摄的时候则是要求摄影师“往后退”,将自然景色尽量收拢入画,以拉开一段距离保持一种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

冷清的景色加上“冷眼旁观”的叙事方式,
这是另外一种意义”情景交融”,也是其情爱主题的一种写照。

在《恋恋风尘》[1]结尾时,阿远蹲着,阿公站着,二人不时扭头看看四周,好像是在判断台风会不会来,好像是在估测明年的收成好不好,阳光穿透被风吹过的厚厚云层洒在这一片青山绿水之间,悠扬的吉他声响起,像在你心头低声诉说……“是的,人世风尘虽恶,毕竟无法绝尘离去。

最爱的,最忧烦的,最苦的,因为都在这里了。

”从这些电影片段的展现和小说中原场景的还原,不难发现,侯孝贤对于电影的审美观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其表现情爱主题的手法也是别具一格的。

他不拘泥于小说中的简单描述,也不是直接按照小说原文进行拍摄,而是结合长镜头的优势,添加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在细腻之中更体现其高潮的技艺,在简单镜头中彰显自己对于传统情爱主题的热爱。

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在那淡雅的镜头中生成的,是在很随意的一幅幅画面中得到体现的。

《童年往事》中,客居台湾的父亲并无长久居住的打算,所以只会在家中添置一些竹制家具,搬家的时候统统扔掉以便轻装简行,却不曾想最终会客死异地不得还乡,那中对于传统的东西的那种不舍溢于言表;《恋恋风尘》[2]中,阿远服完兵役回到家中,在田间地头与阿公谈起庄家的收成,好像只有这个时候阿远的心情是平静又带有淡淡的喜悦的,没有在印刷厂打工时的抑郁,没有丢车时的气急败坏,也没有在部队对恋人的日夜思念和号啕痛哭,家乡与故土成了治愈心灵伤口的最好良药,那种传统的情爱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风柜来的人》则是从侧面表现了家乡与故土对年轻人的特殊意义,他们在风柜可以肆意张扬的快乐青春到了城市却一去不返,在远离故土的繁华都市,等待他们的只有迷惑与尴尬,传统的情爱主题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人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更在意的是传统情爱主题的温馨和牵挂[3]。

参考文献:
[1]黄洁. 飘散在恋恋风尘中的浅吟低唱——侯孝贤和他的《恋恋风尘》[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21(3):49-53.
[2]冯军. 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j]. 湖北大学学报, 1998,(5).
[3]许世玮. 台湾新电影一瞥[j]. 电影艺术, 1990,(1):190-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