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比与光圈

焦比与光圈
焦比与光圈

焦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光学中,一个光学系统中的焦比(英文f-number,或称"F比例"、"相对孔径"、"光圈值"等)表达了镜头的焦距和光圈直径大小的关系。简单来说,焦比等如焦距数除以孔径数。焦比是无因次量的,它代表了摄影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镜速(Lens speed)的量。

目录

? 1 标志法

? 2 级数、光圈级数惯例及曝光

o 2.1 相对级数

? 2.1.1 标准全级光圈值尺度

? 2.1.2 典型半级光圈值尺度

? 2.1.3 典型三分之一级光圈值尺度

? 2.1.4 曝光级数 (T-stops)

? 2.1.5 阳光16法则

? 3 对成像质素的效果

? 4 望远镜内的焦距比

? 5 有效光圈值

? 6 历史

?7 另见

?8 参考资料

标志法

f-number公式中,f/#,又标作为N,公式是这样的:

上式中,f是焦距,而D是光圈直径。惯例上,"f/#"是视为单一符号,书写时数值替代符号中的井号。举个例子,若焦距值是光圈直径的16倍,那样f-number是f/16,或N = 16。

照f-number中,f/N标志法的字面解释,N如同实际孔径的算术表达方式,焦距除以f-number:D = f / N。

(未完,未翻译)

级数、光圈级数惯例及曝光(未翻译)

相对级数(未翻译)

标准全级光圈值尺度

典型半级光圈值尺度

典型三分之一级光圈值尺度

注意有些时候上述数值是有歧义的;举例说,f/1.2可用在半级或三分之一级的系统;有时f/1.3及f/3.2也用于三分之一级的系统。

光圈数

光圈数= 镜头焦距/光圈孔径;常用的镜头的光圈数序列为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45, 64,90,128

通过镜头到达感光底片或芯片的光的照度和光圈孔径的平方成正比,和光圈数的平方成反比。光圈数序列中相邻两个光圈数的平方比为 1:2,因此,光圈环转动一格,照度

相差一倍:

2x 1.42 =22

2x5.62 = 82

2x82=112

曝光级数 (T-stops)

由于所有镜头会吸收一部分通过的光线(特别是变焦镜头存在很多元件),曝光级数

(T-stops)有时替代焦距比数作为曝光效果,尤其在电影拍摄用镜头。这惯例在变焦镜

头出现前,在电影摄影中流行使用,在固定焦距镜头也调校至曝光级数值。这容许了转台式架置的镜头可以转换而不影响整体场景光度。每个镜头都独立测试真实光源的传送,及相应地指派曝光级数值(在T-stops中的T指transmission,即“传送”),但现代

电影摄影镜头的曝光级数值现常趋向工厂校准的数值。曝光级数值量度了镜头实际上的光线传送量,相等于理想镜头的100%光传量。

重申,由于所有镜头会吸收一部分通过的光线,在一个镜头中的曝光级数值永远高于焦距比数。近年来,镜头科技的进步,及底片的曝光宽容度,都减少了曝光级数值的理论性。要记住:焦距比级数用于焦距比例,曝光级数值用于光线传送量。

阳光16法则

也称阳光16定律,是摄影术中不借助电测光表来估计照相机的光圈大小和快门长短的法则。

阳光16的基本法则如下:在室外阳光下,如果光圈是 f/16,则快门速度应是所用胶片的国际感光度指数的倒数。例如,在室外阳光下,如用光圈是 f/16,而所用胶片的感光度为EI100,则快门应为 1/100秒。

口诀中的“16”,并不是光圈非f/16不可,如选用f/11,则快门速度当提高一倍成为1/200秒,以此类推。

其次,要根据天气状况作调整,如并非阳光普照,而是多云,用EI100胶片,如果快门速度仍旧取 1/100秒,则光圈应从1/16开大一倍到1/11;依此类推。

曝光口诀

艳阳十六阴天八,多云十一日暮四。

阴云压顶五点六,雨天落雪同日暮。

室内球场二秒足,客厅戏台快门八。

对成像质素的效果(未翻译)

望远镜内的焦距比(未翻译)

有效光圈值(未翻译)

快门与光圈组合的对比图

光圈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景深和曝光量。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光圈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曝光量越大,光圈越小,曝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光圈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曝光量越大,光圈越小,曝光量越小。 快门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和使动体影像“凝固”。快门速度越慢,曝光量越大,速度越快,曝光量越小;快门越快,越能抓住活动物体的瞬间静止状态。 快门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的光圈。 光圈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光圈大小自动决定用多少的快门。 影像景深有三种因素: (1)景深与焦距的长短成反比,换言之,就是镜头焦距越长,则景深越短。 (2)景深与景物拍摄的距离成正比,相机若是离景物越近,则景深越短。 (3)景深与光圈级数的大小成正比。若是镜头的焦距和物体的被拍摄距离距都维持不便,光圈越大,则景深越短,就是说光圈由f/16→f/11→f/8→f/5.6→f/4……时,则景深越来越短,景深外的景物其也更加模糊不清,而正确对焦到的主体,生动而清晰,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前后的杂乱景物,而美化朦胧,这种朦胧美和因相机震动而导致的模糊不一样,富有优雅而柔和的光彩,就像被渲染的彩墨,使得色调更加浅薄,能营造出相当程度的气氛,和景深内的主题产生分离的透视感,具有衬托出主体的特色,因此常用在人像摄影上,模特儿的背景模糊,而使人门的焦点放在漂亮的模特儿上,同时也因为大光圈的运用,可以有更多的光量,藉以提高快门速度,防止相机的震动,使影像更加锐利而明晰,还有若是处在昏暗的光源下,没有三脚架的帮助下,想捕捉当时的环境和气氛,或是无法用更慢的快门时,都是大光圈运用的地方,破坏了画面的气氛,因此大光圈的镜头向来是影友爱用的装备之一。 若把光圈越小,由f/5.6→f/8→f/11→f/16→f/22……时,则景深的范围就越大,对于景物的描绘就更加的真实,极富有真实性,画质比大光圈更加清晰明锐,且因为景深的范围广,焦点涵盖的面积更大,因此有泛焦点的效果,就是前背景的事物都一一表现出来,且在对焦困难的环境下,例如高速移动的物体或是昏暗的光源下,那么泛焦点可以避免因为对焦的失误,而造成主题的失焦模糊,此外,小光圈能使镜头的接像不良,或透光不匀的像差等减低,获得高画质的作 品,还有小光圈可以拉低快门速度,可由慢速快门制造流动感。 一组关于相机快门与光圈组合的对比图[原创] 在网上与色友们争论,也遇到小兄弟拿起单反机,对光圈和快门的关系却不甚了了,也明白不了光圈与快 门组合对照片景深的影响。 甚至有人对狗头不以为然。 我等以为:只要机身后面的那头不狗,前面的头狗一点也无妨的。 为了证明以上两个问题,拿起自家的相机和狗套头,拍几张不同光圈和快门组合下的片子。由于是等量变化,所以,光线效果是一样的。从这里可以多少看出些光圈大小与快门的组合关系,也清楚光圈大小对照 片景深的影响。于我而言,算是一个作业。 为了说明问题,我没有把相机的原片传上来,而是在光影魔术手中打开,把资料展示出来,再用QQ截图,这样,在一个画面上,既可看到图片变化,又可看到图片数据。虽说是图片质量下降了些,但由于是等量 下降,说明问题仍然是够用的!

高效课堂的概念和特征

高效课堂的概念和特征 篇一我把我们的课堂称之为高效课堂。 我仍然要批评那些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我们的人,有人甚至撰文批评高效课堂,我可以说他们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让我们大声喊出来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是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 超市的教学概念是通过黑板来实现的。黑板类似于超市里的货架,它是用来展示和陈列商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选择需求。 我们说黑板有三个意义。第一,是货架,用来陈列展览不同的学习内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我选择;第二,是竞技台,比较思维过程和创新成果;第三,是冶炼炉,思想碰撞、方法汇集,熊熊炉火,炼铁成钢。 因此我可以下一个绝对性的结论,高效课堂离不开黑板超市,没有黑板不能成其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因为你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仍然是大锅饭式的教学,好比是给脚丫子配鞋子,一旦鞋子不合脚,要么是削足适履,要么是小脚大鞋,合脚的才是最好的或者换句话说,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为了表述清楚这个教学主张,我还可以举例医生和教师的区别来加以说明。 对于医生看病,他能否要求所有的病人去照方服药当然不可以,因为病情不同,需要对症下药。即便是为了图省事,医生简单把病人分类,让每类病人按照一个方子去服药,恐怕这样做也不行。可我们的课堂竟然连简单的按病分类都没

能做到,这样的教学能有什么专业化真正的专业化是医生看病那样的望闻问切。遗憾的是,在我们旧式传统的课堂上找不到这样的专业化。我们让头痛和脚痛甚至没病的病人都必须服从于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进度要求,都必须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上遇到障碍,都必须按照教师课前猜测出来的难点去变着法子的强化训练。 狂欢是指向于生命的内在状态的,是指心动和神动,但提前是外在的动,即身动。也许很多人至今还没明白,课堂上让学生不开小差、不打瞌睡的,除了兴趣这个词外,还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谁见过走着路睡觉的 课堂要快乐起来,要坚决消灭苦学和如坐牢监、度日如年的感觉。我是实在无法容忍旧式传统课堂的不快活的,学生们学得太过于苦不堪言。因此,课堂必须正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我们有义务让他们学得快乐,我甚至在想,什么时候课堂能像开晚会那样,孩子们还会度日如年地盼着下课吗我们没有理由以学习的借口剥夺孩子们的快乐! 生命的狂欢,每当我说道这个词的时候,我就觉出了责任。因此,高效课堂一直无比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我们的评课里,即便是课堂知识达标率是100%,如果课堂气氛是沉闷压抑的,这样的课堂依然打零分,而这样的评价我们称之为一票否决。 那么如何实现狂欢 简单说,就是遵照儿童的方式。好比让喜欢饮酒的饮酒,让喜欢逛街的逛街,而喜欢表现的去尽情表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欲,只是我们缺乏激发而已。马斯洛的五大需求,我们的旧式课堂满足了哪个遵照儿童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就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为了兴趣而学的课堂一定是不会枯燥的。我又要评价一下减负了,我不知道咱们的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变成负担的,如果饮酒对酒鬼

光圈快门与影像清晰度的关系

光圈快门与影像清晰度的关系 光圈 摄影最有趣的特征之一,在于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一个因素总是影响另一因素。例如就影象清晰度来说,曝光组合的选择就能影响清晰度,当提到影象清晰度时,许多摄影者首先想到的是聚焦。然而,照片之所以不清晰,除了聚焦这一因素外,还有一系列的因素,如被摄体的移动,相机的震动,镜头的污染,景深不够,曝光过度,光渗,显影过度,胶片或镜头上有潮气等等。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选择曝光组合时,对摄影清晰度有影响的三个因素,即景深、被摄体的运动和相机的震动。对一个具体拍摄对象决定曝光组合时,这三个因素有时会互相矛盾,满足了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再三考虑选择怎样的曝光组合最适合你的表现意图。下面就这三个因素分别加以分析。 景深 从理论上说,当镜头聚焦于某一点时,只有这一点的物体能在胶片上清晰地结象。但是实际上,在焦点前后的一定范围内的景物,在胶片上的结象也是较为清晰的。这个范围称为"景深"。请注意这里使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清晰度,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假如你用135胶卷拍摄一个人物的头部特写,焦点是聚在眼睛上。如果是接触印相,那么,在这张135照片上,从被摄者的鼻尖到嘴以及耳朵很可能是全部清晰的。如果是小倍率放大,则在放大照片上,被摄者的鼻尖和耳朵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清晰。当你用这张135负片放大为12 X 15时的照片时,又会发现真正清晰的只有被摄者眼睛前后的一小部分。然而,假如你把这张12 X 15时的大照片放在一个架子上,并后退十英尺远观看,这时,你又会发觉照片上影象的清晰部分增加了。如再后退一些,则会感到照片上的影象全部都清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由景深产生的清晰度。这种"较为清晰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照片的大小和观看距离这两个因素。 ---------------------------------------------------------- 转~~~ 作者:佛亦割藏袍回复日期:2007-3-8 22:37:41 为了从理论上真正弄懂景深的含义,有必要先弄懂一个概念,这就是模糊圈。 一幅画面,看起来是清晰或不清晰,在于眼睛对画面上各个细部的分辨

光圈的基本知识及作用

光圈的基本知识及作用 导语:许多摄影初学者虽然买了单反相机,可是对于单反的功能以及专业名词还是不够了解,下面就来告诉大家光圈的相关知识这篇会讲解甚么是光圈、光圈的用途及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什么是光圈 光圈的大小我们会用数字表达,数字愈细,代表光圈愈大,数字愈大,光圈相对地较小。像上图,f/2.8是大光圈,f/22便是小光圈,我们会说f/2.8比f/4的光圈为大,f/16比f/11的光圈为小。 光圈对照片的影响主要有两大项,一是镜头的进光量,二是相片的景深。 光圈如何控制进光量? 我们可以把光圈想像成瞳孔,当光线强烈时,瞳孔会自动收细,当光线变弱时,瞳孔便会放大,等于相机的「光圈」——当我们把光圈调大,自然可以让更多光线进入相机,反之亦然。 但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光圈拍照,则取决于你想拍出什么效果。例如拍照时环境光源不足,我们会使用较大光圈来获取更多进光量,减低手震令相片蒙糊的状况出现。 而光圈亦会影响照片锐利度及对比度,每支镜头都有自己的最佳光圈值,在这个光圈值拍摄,可以拍到最锐利的最佳影象,一般而言是落在 f/4 至 f/8 左右。 Photo by Trevor Leyenhorst——.fsbus.

人眼构造和光圈相似,在光线不足的时候,瞳孔会自动放大吸进更多光线,相反在光线充足时,会自动缩细,减少让光线进入眼睛。 光圈与景深 很多初接触摄影的朋友,都会对拍出「前清后朦」的照片感到疑惑,常嚷着为什么别人可以拍得出来,自己用同样的机子跟镜头却拍不出来,所谓「前清后朦」,在摄影中我们称为「景深」,景深和光圈有着直接关系。 浅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短) 深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阔) 「景深」是指在一幅相片中「清晰」的范围(也就是上图的「清晰部份」),在我们肉眼看起来清晰的部份,我们会称之为景深范围。 「前清后朦」的照片主要是因为「浅景深」,即比较短的景深深度,景深的深浅主要取决于以下元素: 镜头的光圈大小 镜头的焦距长短 摄影主体的远近 感光元件的大小* 景深并不会一下子突然由锐利变成模糊,而是逐渐趋向模糊。事实上,由焦点(中间的白色棋子)开始,前面或后面的部份已渐渐开始模糊,只是我们的肉眼,要去到一定模糊程度才能够察觉到有关变化。

生本课堂的概念扭转

生本课堂的概念扭转 引言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认知。学生的前概念是生本课堂的起点,学生对于问题和概念的原有认知水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走向。对于学生已经知道的概念,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淡化和弱化;而对于学生错误的概念,则注重实质性的引导,通过实验或探究,实现学生的概念的本质上的拨乱反正;而有些学生的概念认知是一个“擦边球”,总体来说不能算错,但是有部分的认识则稍有出入,对于这一部分群体,我们则要在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微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正确与错误,从而逐渐扭转自己的认知。 小学的课堂中,有很多学生的前概念的错误或偏颇。例如影响沉浮的因素和浮力的计算,例如水蒸气的形态和识别水蒸气,例如了解磁铁的磁性及能吸引的物质。学生关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或基于小时候的玩耍,或家长告知,或自己理所当然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根深蒂固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很难彻底纠正过来。学生有时候是固执的,不严谨的教学设计很容易被学生的牛角尖所质疑,也很难让学生信服。因此,关注合理的教学设计,无懈可击的教学思路,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来彻底扭转生本课堂的学生的前概

念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我就以《水珠从哪里来》一课谈谈教学设计对于学生错误前概念的影响和扭转。 课例陈述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本节课是从上一节在观察冰融化过程中伴随着产生的一个变化:在杯子的外壁上也形成了水珠,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测和实践证明,揭示水珠的来历和成因,为下一节课水蒸气的特点和蒸发做好铺垫。因此这一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个学生认知上的误区,而这节课就针对学生这个误区展开思维攻坚。 活动一,观察水珠的形成。学生观察盛有冰块的杯子,并且发现杯子外面的水珠。通过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的过程,排除操作失误的可能性,说明即使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水珠。同时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冰块形成过程,并且要求学生仔细描述这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描述,会得到这样一个现象:杯子的外面一开始形成了雾气,然后雾越来越浓,最后形成小水珠。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水珠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连贯思考下面的问题:水珠从哪里来?从外界还是从内部? 活动二,研究水珠的形成条件。每个学生从抽屉里拿

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照相机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一、关于照相机镜头得常识 1、焦距 无限远处得景物在胶片感光平面上聚成最清晰得影像时,由感光平面到镜头后节点(通常就是镜头中心)得距离,就就是镜头得焦距。 焦距就是照相机镜头最重要得三个光学特性参数(焦距、相对孔径、视场角)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镜头得视角大小,镜头得焦距越长,拍到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小,景深越短;反之,镜头得焦距越短则在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大,景深越长,透视越明显。 照相机镜头按焦距得不同可分为: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 (1)超广角镜头视角大于直角(90°)得镜头称超广角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比人眼得视角大1倍之多,拍摄范围广阔。由于视角大,改变了人眼平常得透视关系,所拍摄得照片会形成明显得夸张,可创造特殊得艺术效果。对于35㎜照相机,镜头得焦距在21㎜以下得便就是超广角镜头。 (2)广角镜头视角小于直角、大于60°得镜头称广角镜头。由于它得透视效果不像超广角那么夸张,被普遍用于拍摄近距离得大场面。对35㎜照相机而言,镜头焦距得范围在21~40㎜之间。 (3)标准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与人眼得视角相近,在46°左右。由于这种镜头得透视关系真实,就是照相机最基本得镜头。这种镜头得焦距与其所摄底片得对角线基本相等。35㎜照相机得镜头焦呀为40~70㎜。

(4)中焦镜头视角在35°~20°之间得镜头称为中焦镜头。这种镜头视角比人眼得视角略小,变形不大,适用于拍摄人物特写,所以有些人喜欢把这种镜头称为人像镜头。35㎜照相机,其镜头焦距为70~100㎜。 (5)长焦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介于8°至20°之间,因镜头得焦距比较长,所以被称为长焦镜头。它得视角还不到人眼得一半,所以远处得东西经它拍摄后显得比较大。同等光圈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因此,这种镜头利于突出主体,去除杂乱得背景,很适用于远距离抓拍,如体育活动等。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为100~300㎜。 (6)超长焦镜头视角小于8°得镜头称为超长焦镜头。它得视角很小,可把远处得实物拍得很大,专用于望远摄影,如野生动物、朝阳落日特写、体育竞赛、人物特写等。这种镜头往往口径大、镜身长、造价高,多为专业人士使用。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在300㎜以上。 2、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镜头就是摄影光线得输入口,镜头上用来控制光束大小与形状得装置叫光阑。光阑能使像平面上获得适宜得照度并使成像质量得到改善。光阑按作用分,主要有孔径光阑、现场光阑、消杂光光阑。光圈就是光阑中得一种(孔径光阑),一般由一组光圈叶片组成,这组叶片组成一个光孔,与镜头轴线垂直,光孔中心在轴线上,并可以通过镜头上得光圈调节光孔直径得大小。 当光线通过镜头时,镜筒与光圈都会遮挡光线得通过。不同得镜头结构,即使在相同得光圈直径时,通光能力也并不一样,所以常常用镜头得有效孔径(实际通过镜头得光束直径,用D 表示)更能有效表述镜头得实际通光能力。 为了简明,便于刻制,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如下经圆整得光圈系数: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 二、景深得概念及其计算 介绍几个概念:

什么是相机景深

相机景深: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图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通俗来讲,景深就是被摄主体背景或前景的清晰程度。景深对照片的视觉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其原理、掌握其规律,就可以在摄影活动中把景深作为一种创作元素加以利用,控制其成像特点以达到某种视觉上的预期效果。

1.利用光圈控制景深 光圈大小与景深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等摄距下,利用光圈调节景深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需减少景深虚化背景时,应采用大光圈乃至镜头绝对口径即最大光圈:需增加景深时应选择小光圈乃至最小光圈。即

使在同样摄距,采用同样焦距拍摄同一对象,收小光圈后对景深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在选择光圈的同时,注意结合利用变焦镜头做焦距和摄距变化等,对景深的利用则更为灵活和科学。 2.利用摄距控制景深

摄距越近景深越短,摄距越远景深越长。拍摄一般场景时,景深大都以米来计算;拍摄特写时,景深往往以厘米来计算:当用微距镜头或者用便携式数码相机的微距模式做近摄时,景深常常会以毫米计算。可见摄距越近,景深也越短。在利用长焦镜头和大光圈的前提下,如希望再缩短景深,应在不影响构图前提下缩短摄距,如以较短焦距配合小光圈做微距近摄仍然希望增加景深,可稍微退后延长摄距来增加景深。 3.利用主体与背景的距离控制景深

主体与背景的间距近,浅景深效果难以显示:当主体与背景都在无限远处,即使是长焦镜头配合大光圈也难以有效虚化背景。如条件允许,相机应尽可能靠近被摄主体,而被摄主体应尽可能远离背景,如此,虚化背景效果才更明显。有时被摄主体位于较近摄距,而背景处于无限远位置,即使用广角镜头配合大光圈拍摄,也可较有效地虚化背景。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杜红卫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 x 。 这组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能够很快的得到答案。由于边长都非负,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说出的都是这组数的算术平方根,因为教师设计要讲平方根,所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 程,并强调,然后取正舍负,再由这四个例子进行抽象概括出平方根与算数平

光圈的作用(很详细)

光圈的作用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 光圈是镜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参数,通常在镜头内。它的大小决定着通过镜头进入感光元件的光线的多少。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其中,F=镜头的焦距/镜头的有效口径的直径。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光圈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4,f64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光圈f 值越小,通光孔径越大(如右图所示),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越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两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5.6 ,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F5.6的通光量是F8的两倍。同理,F2是F8光通量的16倍,从F8调整到F2,光圈开大了四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

言,光圈f 值常常介于f2.8 - f11。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1/3 级的调整。 F后面的数值越小,光圈越大。光圈的作用在于决定镜头的进光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反之,则越小。简单的说就是,在快门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画面比较亮;光圈越小,画面比较暗. 光圈优先: 由我们先自行决定光圈f值后,相机测光系统依当时光线的情形,自动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为精确无段式的快门速度)以配合。设有曝光模式转盘的数码相机,通常都会在转盘上刻上“ A ”代表光圈先决模式。光圈先决模式适合于重视景深效果的摄影。 光圈与景深: 光圈不是只有负责控制光线进入相机时的强弱,它还掌握着另外一个重要的关键“景深”。所谓的景深,指的就是拍摄主体前后的清晰程度。景深越浅,背景就会越模糊,而主体就会被突显出来。景深越深,则背景与主体都会变的清晰。 控制景深大小的因素有三个: 1.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例如光圈F4 的景

镜头焦距和景深

1. 镜头焦距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尺寸,是多少毫米,就是多少毫米,100mm就是100mm,不会变成150mm,不会随着相机的画幅不同而改变; 2. 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的相机上,画幅越大,视角越大,画幅越小,视角越小; 3. 相同画幅的机身,如果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或者说越深、越长)。 要搞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搞懂基本概念。 【下面先说说焦距、视角和画幅】 通俗地说,镜头焦距是指从镜头光心(单片镜头的中心或多片镜头的成像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焦平面是相机里的成像面或感光面。这个感光面从早期使用的干板式玻璃片式的底板,到后来的软片式的胶片底板,一直发展到现在数码相机

所使用的CCD、超级CCD或CMOS等感光器件。这个成像面的尺寸规格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幅。 通过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镜头焦距实际上是一段距离长度,而且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固定长度,是一个物理尺寸。不论你的105mm镜头放在DX画幅的D300上,还是放在FX全画幅的D3上,这段物理距离都是固定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发生改变的只是你的相机焦平面(即CMOS)的大小而已。这个焦平面越大,视角也越大,也就是说所能容纳的拍摄场景越大,反之视角越小,容纳的场景越小。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拍摄对象,使用同样焦距的镜头,当焦平面是全画幅时,感光面积大,所得到的拍摄对象就更全面一些,如果是DX画幅,感光面积小了,拍摄对象的四周的一部分被剪裁到画面外,因此得到的成像则就更局部一些了。 这是从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相机的角度上说的。下面我们换一种方法,看看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是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不论是D3还是D300,在同样的拍摄距离,用100mm的镜头拍摄之后再用150mm的镜头拍摄。我们会发现用150mm镜头拍摄时,只能拍到100mm镜头画面中的一部分。结果和上面使用不同画幅相机一样,视角小了。 尽管两种拍摄条件不同,一个用全画幅+150mm焦距镜头,另外一个是DX画幅+100mm焦距镜头,但由于两者成像时的视角相同,结果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便一样了。因此,人们便发明了一种说明相同焦距镜头在不同画幅相

课堂教学改革----概念

课堂教学改革----概念 依安县中心中学何福军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最为基础知识。很多初中生对概念只机械的记忆,缺乏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从而导致对数学应用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无法建立数学的基本模式。要对概念深刻理解,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建立数学模型。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以往教学中结论已不再适用,下面是我对个人的教学经验讲一讲我的看法: 第一、在教学基本概念中,应让学生学会理解 要记住数学概念、定理、定义,首先要理解透彻,不能囫囵吞枣,尽量让教师在讲概念时讲清。例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时候,教师会通过大量的实例建立数学模型,提出问题,你能否根据上面的函数的共同特点写出这种函数的一般形式。让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教师则通过学生的回答去关注学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是否到位。让学生从不同的关系式中找到反比例函数,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养成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得到的概念学生是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后面的数学实际运用中就应该很从容。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数学的一些事物有了足够的了解,然而这些不足以说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高度以经达到理性的高度,所以教师

要通过对概念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升华,从而得出经验。我认为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最简单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上,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达到获得数学基本技能的目的。 第二、在基本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会记忆的习惯 要理解数学概念,还应该进行必要的识记。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记忆来加深理解。 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记忆:1、 用顺口溜记忆。如:讲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编了:“同大取出大,同小取出小,大的小、小的大中间找,小小和大大取不了。”有效的让学生克服了求不等式解集时常犯的错误。2、用数形结合法帮助记忆。如:讲实数的相反数时,既要讲其代数意义,同时又要讲几何意义“: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又如讲一次函数函数(0)y kx b k =+≠的性质“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时,在初学函数的大多数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这可结合具体的函数图象来讲解: O 2y x =+

物距焦距f数和景深的关系

物距焦距f数和景深的关系 一、什么是焦距 大家知道,凸透镜可以成像,物点(要拍摄的景物)离开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点(透镜的成像)离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物点和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物距的改变像距也随之变化,当物点处于无限远时此时对应的像点叫焦点,焦点离开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可近似的用: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表示。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以上关系所以当物点不同时要想清晰成像必须移动镜头和感光元件(胶卷、CCD等)之间的相对距离,这一过程叫对焦或聚焦,值得指出的是对焦是正确寻找像点的位置而不是寻找焦点,焦点只是一个特殊的像点,一般处于无限远处的物体总是成像在焦点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指,焦距是一只镜头的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相机有效拍摄的广阔度。”另外认为“数码相机的焦距和传统相机是不一样的”就更不对了,事实上同样的镜头它的焦距不会因为使用在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而产参生改变,同理数码相机的镜头包括焦距在内的各项光学指标和传统相机的镜头完全相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感光材料(胶片或ccd)的幅面不同,因而造成具体的成像效果不同,如焦距为50mm 的镜头使用在135幅面的相机上,它的成像效果和人眼观看的效果相同所以业界称之为标准镜头,大于50mm的镜头称之为长焦镜头,拍摄效果相当于用望远镜观看小;小于50mm的镜头称为短焦镜头或广角镜,拍摄效果广大但是物体小。但是同样焦距的镜头用在120幅面的相机上效果就不同了,由于120胶卷的幅面大于135胶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机的标准镜头是75mm,而135的50mm标准头装在120相机上只能当广角镜头使用了。由于数码相机的CCD 幅面较135胶卷幅面小的多所以50mm的镜头对于数码相机可以称之为长焦镜头了。 二、什么是变焦 变焦自然就是指“焦距可以调整”,但无论怎么理解变焦也不等于“望远镜”。望远镜指的是利用焦距较长的凸透镜和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组合来实现“望远”功能,和变焦好像没有直接的联系。利用数码相机的变焦功能固然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近”,但也可以把近处的景物“推远”,这才是变焦的真正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望远”。为什么镜头可以变焦呢?原来不论数码相机还是传统相机的镜头并不是一块简单的凸透镜,而是有若干块凸凹透镜组合成的一个透镜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合适的焦距但主要是为了获得最佳的成像效果,因为单片凸透镜成像的像场崎变和色晕较大。所以镜头的制造是很有科技含量的,幸喜我国在光学镜头制造方面还是居世界前列的。 在一组由不同凸凹透镜组中,移动其中一片透镜的位置那么整个透镜组的焦距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变焦的原理。变焦技术可以使一个镜头实现不同的焦距,免除了为了改变焦距更换镜头的麻烦,可是变焦镜头的设计相当麻烦,需要繁重的科学计算。早期的变焦镜头成像质量比分立的若干个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差的多,当时的专业摄影师常常背着好几个长短不一的镜头而较少使用变焦镜头。正是计算机的出现是变焦镜头设计繁重的科学计算变得轻松了,变焦镜头的设计制造也有了飞速发展,可以和同类型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媲美。所以变焦镜头和数码真是很有缘,用在数码相机上就更有投桃报李的意味了。 三、景深与光圈

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摄影新手必学光圈是什么? 这篇会讲解甚么是光圈、光圈的用途及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什么是光圈 光圈的大小我们会用数字表达,数字愈细,代表光圈愈大,数字愈大,光圈相对地较小。像上图,f/2.8是大光圈,f/22便是小光圈,我们会说f/2.8比f/4的光圈为大,f/16比f/11的光圈为小。 光圈对照片的影响主要有两大项,一是镜头的进光量,二是相片的景深。 光圈如何控制进光量? 我们可以把光圈想像成瞳孔,当光线强烈时,瞳孔会自动收细,当光线变弱时,瞳孔便会放大,等于相机的「光圈」——当我们把光圈调大,自然可以让更多光线进入相机,反之亦然。 但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光圈拍照,则取决于你想拍出什么效果。例如拍照时环境光源不足,我们会使用较大光圈来获取更多进光量,减低手震令相片蒙糊的状况出现。 而光圈亦会影响照片锐利度及对比度,每支镜头都有自己的最佳光圈值,在这个光圈值拍摄,可以拍到最锐利的最佳影象,一般而言是落在f/4 至f/8 左右。

人眼构造和光圈相似,在光线不足的时候,瞳孔会自动放大吸进更多光线,相反在光线充足时,会自动缩细,减少让光线进入眼睛。 光圈与景深 很多初接触摄影的朋友,都会对拍出「前清后朦」的照片感到疑惑,常嚷着为什么别人可以拍得出来,自己用同样的机子跟镜头却拍不出来,所谓「前清后朦」,在摄影中我们称为「景深」,景深和光圈有着直接关系。

浅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短) 深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阔) 「景深」是指在一幅相片中「清晰」的范围(也就是上图的「清晰部份」),在我们肉眼看起来清晰的部份,我们会称之为景深范围。 「前清后朦」的照片主要是因为「浅景深」,即比较短的景深深度,景深的深浅主要取决于以下元素: 1.镜头的光圈大小 2.镜头的焦距长短 3.摄影主体的远近 4.感光元件的大小* 景深并不会一下子突然由锐利变成模糊,而是逐渐趋向模糊。事实上,由焦点(中间的白色棋子)开始,前面或后面的部份已渐渐开始模糊,只是我们的肉眼,要去到一定模糊程度才能够察觉到有关变化。 * 关于第4 点涉及较复杂的模糊圈等概念,在此不赘,有兴趣可参考冼镜光的撰文 我们这篇集中说光圈和景深之间的关系。 光圈如何影响景深?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讲座稿)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 2013/10/22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兴起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热潮中。对传统的听评课进行专业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使得课堂观察与评价走进学校的日常教学、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团队的合作研究。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2、特征:课堂观察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是一种行为系统。 课堂观察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信息,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课堂评价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是一种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一种团队合作。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的框架设计 (一)课堂观察的框架及设计依据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 研究者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认识,即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四者既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 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高效课堂概念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 1、定义: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二者达到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组织听“高效课堂”课,教师座谈,问教师感觉怎么样,一个教师代表大家说了一句话:“高效课堂不高效!”。问其何故,她坦言,学生自学还可以,交流展示太费时间,过去一节课的内容现在2节、3节,甚至4节课才能完成。 是教师讲的快,完成讲授时间短就叫高效,还是学生学得好,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叫高效呢?是单纯的从这一节课看学生知识掌握多少;还是从一段时间、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或整个人生的发展的影响大小来看高效不高效呢? 其实,在高效课堂探索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变化都是他们一生需要掌握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争辩探究。比如,交流时的尊重他人、倾听、问题归纳,展示时的自信、大方、表述风度、声音等等。比如,小组竞争时的速度、效率和组员之间的密切配合等等。可以说,通过自学、合作交流、展示、小组对抗、当堂检测等各个环节,学生真的是生活在一个生态的课堂、一个自主的课堂、一个鲜活的社会,课堂真的变成了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接了轨。他们会在这个课堂上学会很多在“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是学生自己“长肉”的过程,是真正实现自我成长、全面发展。满堂灌的课堂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重知识输灌,现在推行的高效课堂重学生自己拿食,自己吃饭,自己消化。过去容易有拔苗助长的高效,现在的课堂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学生不适应这个模式,教师也不适应这个模式,彼此都还有个适应的过程,一旦学生适应了,习惯了,掌握了方法,运用灵活了,小组展示交流就会得心应手,就会名副其实地高效起来,就可以一单元——单元地进展,甚至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进行,还可能一学期学会一学年甚至更多的内容。学生还可以把课堂上掌握的东西延伸到课外,灵活地运用。 2、现状:全国名校共同体建立,理事校、核心校、加盟校。九大范式: 二、高效课堂的理念

单反相机光圈快门使用方法

从零开始玩单反相机参数之光圈/快门篇随着当今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数码相机这个曾经高高在上的玩意已经越来越普及,基本上现在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台自己的数码相机,其中还有一部分人使用的是更加高端的单反相机。当您将一台崭新的单反相机拿到手中时看见上面有很多的按键,以及菜单里非常多的参数设置时您是不是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呢?每个按键都是干嘛的?它都有什么作用?调节这些参数对我们拍出来的照片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您都了解吗。不了解没关系,今天我就为您详细讲述相机各个参数的作用。

·开篇:光圈和快门是什么 光圈英文名称为Aperture,它是用来控制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是镜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参数,光圈通常在镜头内。它的大小决定着通过镜头进入感光元件的光线的多少,通常我们用F值来表达光圈的大小。而快门是控制照相机曝光时间的机件,快门速度单位是“秒”。常见的快门速度有: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等。 图为:光圈叶片位置

图为:单反快门组件 今天笔者就要为大家详细讲述相机最重要的这两个参数——光圈和快门。这两个参数具体有什么作用呢?欲知详情请接着往下看。 ·光圈特性(一):控制进光量 光圈作为相机镜头内的一个元件,它的作用是控制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元件的光量,所以光圈的一大功能就是控制进光量的多少。一般来说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4,f64。我们可以通过一张简单的示意图来说明不同数值的光圈和它孔径大小的关系。

光圈、快门和景深的关系

光圈,快门和景深的关系 光圈和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的关键装置,也是学习摄影首先要弄清楚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装置, 因为影像由穿过镜头的光影投射到软片上,为了能使到达软片的光量得到控制, 便由开启光圈大小来进行调节。光圈中心开口的大小代表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数值来表示。数值愈小,孔径的开口愈大,进光量愈多,反之进光量愈少。通常在拍摄时所说的“开大光圈”,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小, 把光孔开大的意思, 如从F5.6调大一级到F4、或二级到F2.8等。同样,“关小光圈”,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大, 把光孔关小的意思, 如从F5.6关小一级到F8、或二级到F11等。这种习惯上的说法是和镜头上所标示的光圈数值正好相反的, 注意不要弄错。 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 常用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一般都采用焦平面快门。焦平面快门一般拥有前幕和后幕两张帘幕,它们是靠一个上紧的弹簧装置来驱动水平或垂直地通过胶片平面,以往水平走向的焦平面快门较多,现在几乎都被垂直走向的快门所取代。当按下快门钮时,前幕开始自上往下走动,然后依照快门速度留下一定的空隙,后幕紧跟着追赶下来,光线就从前幕和后幕之间所预留的空隙投射到胶片上,使胶片感光。空隙越宽,通过的光量会越多,空隙越窄,通过的光量便会越少。快门速度越快,空隙便会变窄,速度越慢,空隙便会变宽,焦平面快门就是这样以时间长短来调节光量的。在快门速度的标示序列中可以看到,如1/4、1/8、1/15、1/30、1/60、1/125等。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倍数关系,是指几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譬如说,1/30秒是1/60秒的两倍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两倍。反过来1/30秒是1/15秒的二分之一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倍减。 光圈和快门是调整和控制曝光量的装置,它们是倍增或是倍减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例如说,光圈F8、1/30秒为正确曝光值时,如果用光圈F5.6、1/60秒,或是F11、1/15秒来组合,它们所得到的曝光量也是一样的。这样,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光和快门速度。 光圈和景深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通过调整光圈的大小可以直接控制景深。景深是指在镜头聚焦调节中,所能清晰成像的最远部分和最近部分之间的距离。光圈的孔径最大(F值最小)时景深最小, 孔径最小(F值最大)时景深最大。 当我们知道光圈不但能控制光量, 而且还能控制景深时, 在摄影表现中, 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它。在实际拍摄中, 譬如以开大光圈, 选用小景深, 就能从距离不同的诸多物体中突出某一物体, 使它能够得到强调, 而它的前后的景物便不在清晰的焦点之内, 从而避免喧宾夺主的现象。另一方面, 如果收小光圈, 选用大景深, 这时照片中的前后景物都将控制在清晰的焦点之下, 相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细节。在初学摄影时,可以用大光圈和小光圈来练习拍摄一些照片, 看看是否能达到同表现的内容有效地相结合, 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多作这方面的练习, 日积月累, 便会熟能生巧, 在日后的摄影创作中自然地应用自如。 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 一般不论光圈的实际设置值为多少, 为了方便取景对焦, 通常镜头总是在最大光圈的情况下取景和对焦的, 只是在拍摄曝光时光圈才自动处于设置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