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教学探析
煤化学教学大纲

《煤化学》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煤化学课程是研究煤的形成、煤的结构、煤的组成、煤的物理化学性质、煤的工艺性质和煤炭分类等内容的一门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等专业学科基础必修核心课程。
其先修课程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适用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等专业。
1、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为煤化工专业方向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煤的特征、生成、结构、分析和分类;煤的热解、煤的液化和气化等过程的机理及其理论基础;煤的各种加工产物的组成、性质和应用。
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煤的特性,解决煤炭利用中的各种问题,开发新的加工技术和开拓新的利用途径,使煤炭资源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同时为学习煤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炼焦学、煤转化技术等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煤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煤的性质的决定性影响。
(2)掌握利用煤岩学手段来分析和判断煤的各种性质。
(3)熟练掌握煤的分子结构理论,并能够预测和分析煤的性质。
(4)熟练掌握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艺性质等及其相互关系。
(5)掌握煤炭的分类以及常见煤类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途径。
3、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远程教学包括学生收看网上的IP课件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教学形式;面授辅导考虑学生在职和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平时作业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学习中心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4、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较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处理和解答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
(二)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煤化学》课程共18学时,学时分配、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和教学环节。
《工业分析》教学课件—05煤质分析

2、挥发分的测定方法原理
测定方法:将粒度小于2毫米的空气干燥煤样,在900℃高温隔绝空气加热7分 钟,由减小的质量再减去水的质量即为煤的挥发分。
3、挥发分的测定仪器
(1)磨口(挥发)坩埚
(2)坩埚架
用镍铬丝制成,其规格以能放置6个坩埚为好, 大小应与炉内(90010)℃ 稳定温度区相适应,放在架上的坩埚底部应与炉堂底距离20 mm~30 mm。
灰分越低也就越好。
2、空气干燥煤样灰分(Aad)测定方法
缓慢灰化法:称取一定量空气干燥煤样,放入马弗炉,以一定速度加热
到(81510)℃,灰化并灼烧至质量恒定。
仲裁法
快速灰化法:将装有煤样的灰皿直接送入预先加热至(81510)℃马 弗炉中,根据放入方式不同又分为方法A和B
例行法
(1)缓慢灰化法
测定步骤: 称取分析煤样(10.1)g于已在(81510)℃灼烧至恒重的灰皿中,精确 至0.0002 g,并摊平。
2、采样数量
1) 从运煤火车中采样: •灰分小于或等于20%,沿斜线方向采取3个子样;
每个子样量不 得少于5kg
•灰分大于20%,车皮容量为30吨,采取3个子样;
•灰分大于20%,车皮容量为40吨,采取4个子样;
•灰分大于20%,车皮容量为50吨,采取5个子样。
•从火车皮中对角线取样时,首、末两取样点距离火车箱角1米;
(2)内在水分(Minh)
测定方法:准确称取粒度小于3mm的风干煤于(105~110)℃干燥1.5小时, 冷却后称重,再烘干0.5小时冷却后称重,如此操作直至恒重。
(3)空气干燥煤样水分(Mad)
将风,干煤破碎至0.2 mm以下,然后将煤样放入盘中,摊成均匀的薄层,与温 度不超过50度的空气中干燥,如连续干燥1小时后煤样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1%, 即认为达到了空气干燥状态。
煤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煤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目的煤化学实验是煤炭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煤炭化学组成及其性质,并掌握基本的煤化学实验技术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二、实验内容1. 煤质分析实验a. 煤的元素、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等含量测定b. 煤的工业分析c. 煤的孔隙分析2. 煤的热解及干馏实验a. 煤的热解过程与反应机理b. 煤的干馏实验及得到的产物分析3. 煤的气化实验a. 煤的气化反应原理b. 煤气化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及气体产量的测定4. 煤的液化实验a. 煤液化反应的机理和条件b. 煤的液化试验及产物分析5. 煤的焦化实验a. 煤的焦化过程及机理b. 煤的焦化实验及焦炭品质评价三、实验要求1. 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和实验室操作技巧,熟悉实验室安全规范。
2. 熟悉煤化学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具备正确操作技术。
3. 具备较好的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4. 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工作a. 阅读实验指导书及相关文献,了解实验原理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b. 做好实验前的安全检查,确保实验室环境和仪器设备的安全性。
c.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操作a. 根据实验要求,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b. 注意操作的细节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c. 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及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a.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计算。
b.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4. 实验报告撰写a. 根据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b. 实验报告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准确的表达,图表和数据应清晰可读。
五、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前,要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及相关安全规范,了解实验材料和试剂的性质和危害性。
高职院校《煤化学》课程改革调研分析——基于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

重 要
一
的将课程 内容设计 了七大部分 , 知 识 目标 设计 了了1 8 项, 能 力 目标 设 计 了 7 项, 素 质
目标 设计 了9 项。 在 每 一 小 部 分 知 识或 目标
后面设置非常重要 、 重要 、 一般、 不需要 四
煤的外表 特征和生成
摘 要: 《 煤化 学》 是煤 化工专业 十分重要 的一 门专业基 础课 程 ,为 了适 应 高职教 育 理念 , 促进课 程改 革 。 本文就煤化 学课程 的情况对一 些 企业和兄 弟院校进行 调研 , 结合 我 系实训 条件进 行 了一 些分析 , 并提 出课 程 改革 的一 些建 议 ,为该 门课 程教 学标准 的指定提供 依据 。 关键 词 : 高职 院校 课程改 革 《 煤化 学》 中图分类号 : G 7 l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4 ) O i ( b ) -O 2 0 8 — 0 2
于 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业 教 育教 学 质 量 的 若 干 手 能 力 , 以 使 其 更 加 符 合 企 业 对 高 素 质 高 分 反 映 出 当 今新 技 术 、 新材料 、 新 工 艺 和 新
我 们 对 一 些 相 关 方 法 的 应 用 。 意见》 中 指 出高 等 职 业 教 育 院 校 “ 要 针 对 高 技 能 化 工 型 人 才 的 需 求 ,
 ̄ /
煤的一般性质
煤 的工业 分 析 和元素 分析  ̄ /
煤 的有 机 质结构
煤的工 艺指标
煤 的分类 及煤 质评价 v /
煤炭的 综合利用
 ̄ /
般
 ̄ /
《煤质分析》PPT课件_OK

2.元素分析
• 主要测定煤中碳、氢、氧、氮、硫等元素,了解 煤的元素组成。
• 元素分析的结果是对煤进行科学分类的主要依据。 在工业上,是计算发热量、计算热量平衡的依据。
16
3.其它分析
• 如伴生元素分析。煤中的伴生元素很多,但一般 是指有提取价值的锗、镓、铀、钒、铝、钽等常 见的稀有元素。
• 如煤中的锗含量在20g∙g-1以上时即可计算储量而 有一定的提取价值,镓含量在50g∙g-1以上和铀含 量在300~500g∙g-1以上时也有提取价值,
4.绘制回收曲线:以微量滴定管准确量取 0mL、1mL、2mL、3mL…10mL蒸馏水, 分别放入蒸馏烧瓶中。每瓶各加80mL甲 苯,然后按上述方法进行蒸馏。根据水的 加入量和实际蒸出体积绘制回收曲线。更 换试剂时,需重做回收曲线。
35
M ad
Vd G
100%
d,为水的密度,20oC时取1.00g/mL
1)外在水分(Mf):是指煤在开采、运输、储存和洗选过程中润湿在煤 的外表及大毛细孔(直径>10-5cm)中的水分。 也可称为风干水分,在温度20oC,65%相对湿度下,风干1~2天即可除去的水 分;检测所用煤样的粒度小于13mm;
2)内在水分(Minh) 内在水分是指吸附或凝聚在煤粒内部的毛细孔(直径<10-5cm)中的水分。 这部分水分较难蒸发。
23
一、水分的测定
• 煤的水分是评价煤炭经济价值的最基本的指标。因为煤中水 分含量越多,煤的无用成分也越多,同时有大量水分存在, 不仅煤的有用成分减少,而且它在煤燃烧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成为水蒸汽蒸发掉。所以煤的水分越低越好。
24
(一)煤中水分的存在形态 • 分为两类 :化合水、游离水 1.化合水:
煤质实验总结与反思报告

煤质实验总结与反思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煤质实验,研究和了解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煤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二、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煤样的破碎性实验、煤的灰分测定、煤的挥发分测定以及煤的热值测定。
三、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1. 煤样的破碎性实验在煤样的破碎性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破碎强度指数(RMT)这一指标来评价煤样的破碎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煤样的破碎强度指数有较大差异,这与煤的结构和成分等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煤样的破碎性能对于煤的使用和加工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煤的灰分测定煤的灰分是指煤中不可燃的无机物质的含量。
在灰分测定实验中,我们首先将煤样进行干燥处理,然后经过破碎和筛分,将煤样的灰分以质量分数的形式计算出来。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煤样的灰分含量有较大差异,这表明不同煤样的矿物质组成也存在差异。
3. 煤的挥发分测定煤的挥发分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煤中可揮发的有机物质所占的比例。
在挥发分测定实验中,我们通过升温的方式,将煤样加热至一定温度,并测量煤样的失重。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煤样的挥发分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与煤的组分和结构等因素有关。
4. 煤的热值测定煤的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的煤所含热能的大小。
在热值测定实验中,我们采用燃烧法来测定煤的热值。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煤样的热值也有较大差异,这与煤中碳氢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煤质的其他特性有关。
四、实验中的问题与反思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实验结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在煤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能存在一些实验操作上的不精确,导致某些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不高。
因此,在后续的实验中,我们应该更加仔细地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对煤样的其他性质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五、实验心得与收获通过本次煤质实验,我对煤的性质和分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煤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煤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煤化学英文名称:Coal Chemistry课程编号:x3030221学时数:32其中实验(实训)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0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设此课的目的和作用是使学生掌握煤的生成、组成、结构和性质、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并熟悉煤加工过程的反应机理。
通过该课程教学,能使学生掌握不同工业用煤对煤质的要求,灵活运用煤化学的内容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学习工艺课和将来从事煤化工方面的生产与科技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绪论了解煤化学的发展概况、研究对象、煤炭资源概况、煤炭利用途径和发展方向、煤化学课程内容、学习目的、特点。
(二)煤的生成及其一般特征了解地质年代和年代地层的概念、古植物分类、发展;掌握主要的聚煤期;掌握成煤植物的有机族组成;掌握成煤条件、煤种和成煤阶段;掌握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重点:成煤植物的有机族组成;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难点: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三)煤岩学研究概要了解宏观煤岩类型、煤片、煤岩显微组分;掌握宏观煤岩成分、有机显微组分的成因;了解显微煤岩类型;掌握宏观煤岩成分与显微组分的关系;理解有机显微组分在成煤过程的变化;了解煤岩学应用。
重点:有机显微组分的成因。
难点:显微煤岩类型。
(四)煤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煤的发热量;理解煤的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掌握基准换算;了解煤的物理性质、固态胶体性质;理解煤的溶剂抽提;掌握煤的氧化和氢化;掌握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了解气化用煤的工艺性质;了解液化用煤要求;了解动力用煤要求。
重点:煤的工业分析;基准换算;煤的氧化和氢化;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难点:煤的氢化。
(五)煤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及其研究熟练掌握煤结构的基本概念、煤结构单元核部分的结构、煤结构单元外围部分的结构;了解煤结构的红外光谱研究;了解煤的X-射线衍射研究;理解煤的结构模型。
煤质分析讲义课件

煤的硬度与抗碎强度
硬度
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与煤的 变质程度和显微组分有关。
抗碎强度
煤在受到冲击或挤压时抵抗破碎的能 力,与煤的结构和矿物杂质含量有关 。
03
煤的化学性质分析
煤的元素组成
氢(H)
辅助可燃成分,提 高煤的燃烧效率。
氮(N)
燃烧时可能产生氮 氧化物,影响环境 。
碳(C)
主要可燃成分,影 响煤的发热量。
煤质分析历史与发展
历史
煤质分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煤质分析始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
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煤质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检测仪器和分析方法不断涌现, 使得煤质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不断提高。同时,煤质分析也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煤炭工业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线元素分析
介绍在线元素分析仪器的 原理、结构和应用,实现 对煤中元素含量的实时监 测。
在线工业分析
阐述在线工业分析仪器的 测试原理和方法,实时监 测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 分等指标。
在线热值监测
探讨在线热值监测技术的 原理、方法和意义,实现 对煤燃烧过程中热值的实 时监测。
05
煤质分析仪器与设备
显微镜与图像分析仪
煤的发热量与灰熔点
发热量
单位质量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用于评估煤的能量价值。
灰熔点
煤灰在高温下的熔融特性,影响锅炉设计和运行。
04
煤质分析方法与技术
采样与制样技术
采样方法
介绍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手工采样、机械采样和自动化采 样等,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制样技术
详细阐述制样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破碎、筛分、混合 和缩分等环节,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2 应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 法
起着过渡桥梁作用的煤化学与煤质分 析课程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中最重要的基 础 课 之 一 , 以 前 的 教 学 是 以“ 灌 注 式 ”教 学 方 法 为 主 , 在 课 程 改 革 后 以“ 讨 论 式 ”、“ 启 发 式 ”教 学 方 法 为 主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思 维, 使 学 生 自 觉 学 习, 促 进 学 生 认 识 、能力、 技 能 等 全 面 发 展 。根 据 矿 物 加 工 专 业 的 发 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将选煤厂煤质分析 相关知识加入到教学内容中,目的是为今 后 的 矿 物 加 工 专 业 课 程 打 好 基 础 。使 得 煤 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加完 整 。紧 跟 煤 化 学 研 究 和 煤 质 分 析 方 法 的 前 沿, 以 单 独 设 课 、综 合 设 课 或 讲 座 等 形 式 开 出 系 列 子 课 程 并 且 以“ 讨 论 式 ”的 教 学 方 法 实 施 教 学 , 教 学 内 容 包 括 新 技 术 、新 方 法 、 新进展,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新 技术。
5 结语
在教学中以煤化学中煤的分子结构理 论为主线以煤的组成和性质为主体,把握 组成和性质的变化规律,探寻煤生成过程 的决定性作用;着重突出煤化学知识与煤 化工知识紧密关系和煤质分析在煤炭洗选 加 工 领 域 的 重 要 性 。同 时 在 教 学 中 渗 透 循 环 经 济 理 念, 使 学 生 了 解 到 建 设 节 约 型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的 重 要 推 动 作 用 。将“ 讨 论 式 ”和“ 启 发 式 ”教 学 方 法 应 用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将 煤 化 学 与 煤 质 分 析 两 部 分 的 知 识 做 到“少、精、宽、新”的有机结合, 为学生今后 矿物加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双全,吴国光.煤 化 学 [M].徐州:中国 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8.
[2] 王 少 鹏 ,王 宇 飞 ,董 彩 霞 ,等 .在 煤 化 学 教学过程中循环经济理念的渗透[J].中 国商界,2010,10:247~248.
[3] 张双全,吴国光,周敏.煤化学课程内容 及教学组织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 2010,28(2):109~110.
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 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 观 的 客 观 要 求, 也 是 化 解 我 国 环 境 、能 源 压 力 的 必 然 要 求 。身 为“ 煤 炭 人 ”必 须 坚 持 发 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 用 效 率 、推 动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 转 变 。因 此 在 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循环经济的理念, 对 节 约 型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的 建 设 具 有 重 要的推动作用。
网络教学平台; 并 在 日 常 教 学 中 渗 透 循 环 经 济 理 念 。同 时 将 煤 化 学 与 煤 质 分 析 两 部 分 的 知 识 做 到“ 少 、精 、宽、新”的 有 机 结 合 。
关键词: 煤化学 煤质分析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4 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பைடு நூலகம்9795(2011)10(a)-0102-01
在讲授我国煤炭生成的年代和生成的 地质条件,煤炭性质中煤炭可选性内容时, 介绍我国是世界主要产煤国中原煤入洗率 最低的,而且煤中含有大量的夹矸的原因, 给 煤 炭 下 游 的 气 化 、液 化 等 加 工 和 煤 炭 运 输 带 来 了 非 常 大 的 浪 费 [3], 通 过 煤 炭 的 可 选 性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煤炭入洗率的 提 高 对 产 品 质 量 、煤 炭 的 综 合 利 用 等 方 面 的 好 处 。通 过 煤 质 分 析 的 工 业 分 析 中 灰 分 、 水 分 、挥 发 分 的 测 定 方 法 及 原 理 的 介 绍,来 阐述煤中过多的夹矸对下游产品的加工带 来 的 困 难 和 煤 炭 运 输 中 造 成 的 浪 费 。通 过 具体事例及数字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在 煤 炭 的 洗 选 加 工 、运 输 过 程 中 存 在 的 不 足 之处,从而接受循环经济的理念。 4 . 3 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
3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 学,形象逼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省去 画图时间,提高煤化学与煤质分析教学质
量 。建 立 网 络 教 学 平 台 , 将 课 件 、实 验 仪 器 操 作 说 明 、操 作 录 像 、选 煤 厂 现 场 煤 质 分 析 实 验 操 作 录 像 加 入 到 网 络 教 学 平 台 中 。使 学生可以在网上扩展学习,同时便于对学 生实施个性化教学与指导。
1 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特点
该 课 程 的 主 要 内 容 有 : 煤 的 生 成 、煤 的 组 成 、煤 的 结 构 、煤 的 性 质 、煤 的 分 类 、选 煤 厂 煤 质 分 析 。从 课 程 内 容 上 看 , 涉 及 到 煤 基 本知识的所有内容,还包括在选煤厂中煤 质 分 析 的 知 识 。是 学 生 学 习 矿 物 加 工 学 、洁 净 煤 技 术 等 专 业 课 程 的 理 论 基 础 。通 过 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煤化学的基 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煤的组成和性质, 掌握选煤厂煤质分析的流程和基本步骤。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从基础课到专业课 过渡的桥梁作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将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该课程内容也 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与煤炭相关工 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4 在教学中渗透循环经济理念
在讲授煤化学基本知识时,将我国煤 炭 资 源 在 开 采 、运 输 、加 工 、利 用 等 环 节 存 在 的 污 染 、浪 费 的 现 象 以 图 片 的 形 式 展 示 给学生,引导学生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培 养学生循环经济的理念。 4 . 1 使用先进的开采工艺, 尽量减少煤炭资 源浪费
在 我 国 煤 炭 主 要 分 布 在 中 、西 部 地 区 , 开采工艺方法相对落后,尤其是小型煤矿 居多,采用的都是房柱式等落后的采煤方 法,与放顶煤等先进开采技术相比资源浪 费 严 重 [1]。通 过 改 进 采 煤 方 法 ,可 提 高 对 煤 炭 的 回 采 率 。通 过 对 煤 化 学 中 煤 的 生 成 部 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了解煤的生成过程,对 煤炭共伴生矿产资源充分了解,可以提高 煤 炭 共 伴 生 矿 产 资 源 的 综 合 勘 探 、开 发 和 利 用 水 平 。在 日 常 教 学 中 不 断 渗 透 循 环 经 济的理念,使学生牢记我国煤炭资源可持 续发展总体战略。 4 . 2 入洗率的提高, 减少加工过程、运力的 浪费
煤化学与煤质分析是一门介绍煤化学 基础知识及选煤厂煤质分析相关知识的专 业 基 础 课 , 是 由《 煤 化 学 》与《 煤 质 分 析 》两 门 课 程 知 识 整 合 而 成 的 。因 其 内 容 广 、名 词 概念多,反而授课学时少,给讲授该课程带 来 许 多 客 观 困 难 。本 文 通 过《 煤 化 学 与 煤 质 分 析 》课 程 特 点 的 分 析 , 从“ 节 约 型 社 会 建 设”角 度 来 讲 授 基 本 知 识 , 同 时 渗 透 循 环 经 济理念,摸索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用途径,从而达到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目 的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就 是 发 展 可 持 续 生 产 的 绿色经济, 形 成 有 利 于 节 约 资 源 、减 少 污 染 的 生 产 模 式 和 消 费 方 式 。我 国 目 前 仍 然 以 原煤消费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而部分以煤 炭为原料的工业企业大多距煤矿较远,运 输成本高,因此,在规划煤炭行业布局时, 应以煤炭的深加工为主线,着力提高产品 附加值,合理规划产业链,通盘考虑行业布 局 ,提 高 煤 炭 综 合 利 用 率 [2]。煤 炭 的 加 工 利 用 可 采 用 采 煤 、电 力 、化 工 、建 材 等 多 部 门 联合利用,最终达到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 的 目 的 。另 外 , 煤 矿 企 业 在 生 产 煤 炭 的 同 时,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造成 严 重 的 环 境 污 染, 给 企 业 带 来 经 济 压 力 。通 过 煤 矸 石 发 电 、煤 矸 石 制 砖, 延伸煤炭产业 链,发展循环经济,既节约能源,又保护环 境。
煤 的 物 理 性 质 、化 学 性 质 、工 艺 性 质 等 内容的讲授,将煤炭行业中各种煤炭利用 方式主要应用的是煤的性质中哪些性质, 进而介绍由煤炭的各种利用方式所组成的 煤 炭 利 用 的 循 环 经 济 。电 力 、气 化 、液 化 等 煤炭利用途径中对煤质有具体的要求,通 过对各种用途中煤质要求的介绍,可以使 学生更好的掌握根据煤质来制定煤炭的利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NO.28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教学探析
理 论 前 沿
解维伟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北京 1 0 0 0 8 3 )
摘 要: 本文就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特点、知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