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思修读书笔记-电影理论与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阿甘正传》到国产影视作品的三观

书名:《电影理论与批评》

作者:戴锦华

备注:第六章“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

内容提要:本章先介绍了意识形态批评的定义和功能,然后结合《阿甘正传》的情节阐释了意识形态批评的两种理论渊源和实践趋向。之后对《阿甘正传》内容进行详尽分析,叙述了其通过巧妙地混合虚拟和真实,完成了不同种族间、文化和反文化间、相互对立的哲学间、宗教信仰与无神论间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之间的不可能的和解,剖析了其中蕴含着的美国传统社会观念,并揭示了其对种族问题和妇女解放的回避态度。而本文联想国产影视作品,试对当前国产影视作品中透露出的部分思想观念做出个人分析。

关键词:国产影视作品三观

正文:

如果说,在《阿甘正传》的背景下,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问题是被有意模糊处理;那么,对于当前我国的影视作品,即使意图制造看点或噱头,大部分观念应当还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其中除了自由担当等正向价值,还有许多令人不愉快的部分,比如关于女性地位、人生价值的部分等。有的电影,如《捉妖记》,虽然试图传递某些理念,却因表达方式的无力弱化了意欲表现的矛盾。

为什么说关于女性地位的部分令人不快呢?一方面,许多影视作品透露出一种“直男癌”气息,“直男癌”大意指轻视女性,认为女性是男性附庸,应当百依百顺而不应该独立自强,应该以维护家庭为天职而不应该追求职业成就,甚至对女性横加挑剔而对自己百般放纵等等。而此症患者往往伴有仇富心态,认为富人的钱财都是不义之财,喜欢比自己富裕的人的美女都太物质等等。像最近热播的《夏洛特烦恼》:现实中马冬梅长期工作供养夏洛,争吵后的怨气被亲一顿就化解成满脸幸福;而幻想中夏洛功成名就后流连于美女丛中,直到最后才又觉得只有一直低三下四爱着自己甚至结了婚都念念不忘的马冬梅最好,提出用钱换妻子。这里的马冬梅形象就充分体现了对男性充分忍让和以德报怨的女性审美标准。对于独立自主的女性来说,这种做法几乎是不可忍受的;但是对许多善于意淫无所成就的男性来说,马冬梅的确代表了他们理想的妻子形象。另一方面,横行屏幕的“玛丽苏(大意指为满足女性幻想,女主角拥有美貌智慧等,极度受男性角色欢迎)”剧往往走傻白甜路线,即使披着宫斗设定,情节依然简单幼稚,暗示女孩应该美丽无辜,并且恋爱高于一切。除了《杜拉拉升职记》外,好像很少有职场女性励志作品,连像《沉默的羔羊》那样着意反映女主角在男女不平等的情况下奋斗的好像也不多。

借用书中约翰·菲斯克的理论,这些观念既是现有社会观念的体现,又会反过来加强社会观念。长期观看这些影视作品的人,尤其是三观尚未形成的少年,很容易受到影响,认为女性理应如此。

我希望有更多传递女权理念的影视作品出现。至于什么是女权,我认为,真正的女权不是以女性身份要求男性的尊重呵护而拒绝承担相应责任,也不是一味追求职业成就而直接放弃家庭生活。很多极端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动辄指责客观指出性别差异或者某个体不足的同性或异性,甚至认为女性不应该操持家务更不应该生儿育女,我认为这是矫枉过正。真正的性别平等允许男女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女性未必不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家庭,男性未必一定要在外打拼出人头地,但是两者要分别负起该负的责任,并相互尊重。

而论及人生价值态度,我们可以先看看当下流行的大陆青春片。从《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再到《匆匆那年》,三部影片都配备有三角恋、堕胎、分手等情节。在《匆匆那年》中,女主角打胎时甚至选择“不用麻药”来报复男主。虽然制片方想要制造看点吸引观众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这些情节,是否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呢?这些青春片放大了成长历程中的感情伤痛,并聚焦在爱情上,弱化了爱情之外的部分,是否会暗示一部分孩子轻视自己的能力培养和自我协调能力?通过认同倪妮伤害自己报复男友的行为,是否也会给女孩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为了爱情可以忽略其他深爱自己的人?

青春爱情不一定要夸大伤痛,台湾的《那些年》,日本的《情书》都是叫好又叫座的青春爱情片。除此之外,懵懂爱恋只是青春中的一部分,其中应当贯穿的另一条主线是青春期的自我探寻,比如《少年班》中天才们的共同成长。我以为,单单炒作青春的速成电影,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红火;只有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才称得上精品。因为堕胎三角恋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经历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在茧中不安挣扎的过程;以怀某代人旧为卖点的青春电影会失去新观众的回忆认同,但是青春共有的迷惘奋斗是不会过时的。

提到“三观不正”,不得不提一下评价两极化的《小时代》。郭敬明本人认为,他描述的是在物质现实下一群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很多观众认为,他夸大了物质的作用,虽然试图反映贫富差距却最终表现成了对财富的顶礼膜拜。而我认为,虽然他的确可能有反映个人在财富、城市面前之渺小的目的,但是奢侈品、奢侈生活片段的大量闪现带来的视觉冲击已经掩盖了这层“努力奋斗”的含义,郭导认为,人的价值观不会那么脆弱,因为一部电影就改变,然而对观看影片的十来岁的女生而言,她们更可能地注意到LV、大衣橱这样的表象,由此产生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小时代》系列宣扬了而非批判了拜金主义。

同样自称要传递某些理念却并未成功的还有《捉妖记》,它和《小时代》具有同样的问题:理念被覆盖。如果说《小时代》是奢侈生活覆盖了奋斗,那么《捉妖记》中就是萌和搞笑覆盖了人与万物(妖)和谐相处的命题。《捉妖记》中有意涉及该命题的情节其实很多,比如罗刚从不分青红皂白除妖到保护妖,登仙楼中关于人对妖的各种吃法的描述等等,大背景和结局也处于人和妖的对峙关系之下。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捉妖记》的核心命题,然而,萌萌哒的胡巴和主演、精致的特效制作吸引了过多关注,最终理念被埋藏在观众的赞叹之下。

不看《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部励志片,是一个经典,只有看过戴先生的详细分析后才看到那些潜藏的政治意识表述及其社会影响;同样的,对于所有观众而言,在上豆瓣浏览一些思考过的人的影评以前,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自己的三观是否受到了某种影响呢?我希望愿意思考的人越来越多,也希望我国影视作品能够传递更多正面价值。

2015/1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