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历史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789年,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该表中,他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四类。

1829年,德贝莱纳在对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元素的三元素组规则。

他发现了几组元素,每组都有三个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员。

并且,在每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于两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德国人培顿科弗宣布,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

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

上述各位科学家以及他们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一个前期的准备,但是这些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而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德国化学家迈尔和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865年,纽兰兹正在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

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

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

这一正确的规律的发现非但没有被当时的科学界接受,反而使它的发现者纽兰兹受尽了非难和侮辱。

直到后来,当人人已信服了门氏元素周期之后才警醒了,英国皇家学会对以往对纽兰兹不公正的态度进行了纠正。

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的发现中可谓是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他在研究工作中亦接受了包括自己的老师在内的各个方面的不理解和压力。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俄国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市,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

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

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

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

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

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

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

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现代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19世纪俄国人门捷列夫发现的。

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直行,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门捷列夫通过顽强努力的探索,于1869年2月先后发表了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论文。

在论文中,他指出:
(1)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2)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3)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发现,例如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一75之间的元素。

(4)当我们知道了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这就是门捷列夫提出的周期律的最初内容。

门捷列夫深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经过继续努力,1871年他发表了关于周期律的新的论文。

文中他果断地修正了1869年发表的元素周期表。

例如在前一表中,性质类似的各族是横排,周期是竖排;而在新表中,族是竖排,周期是横排,这样各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就更为清晰。

同时他将那些当时性质尚不够明确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边,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

在前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4个空格,而新表中则留下了6个空格。

由此可见,门捷列夫的研究有了重要的进展。

经受实践的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是否能站住脚,必须看它能否解决化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门捷列夫以他的周期律为依据,大胆指出某些元素公认的原子量是不准确的,应重新测定,例如当时公认金的原子量为169.2,因此,在周期表中,金应排在饿。

铱、铂(当时认为它们的原子量分别是198.6,196.7,196.7)的前面。

而门捷列夫认为金在周期表中应排在这些元素的后面,所以它们的原子量应重新测定。

重新测定的结果是:饿为190.9,铱为193.1,铂为195,2,金为197.2。

实验证明了门捷列夫的意见是对的。

又例如,当时铀公认的原子量是116,是三价元素。

门捷列夫则根据铀的氧化物与铬、铂、钨的氧化物性质相似,认为它们应属于一族,因此铀应为六价,原子量约为240。

经测定,铀的原子量为238.07。

再次证明门捷列夫的判断正确。

基于同样的道理,门捷列夫还修正了铟、镧、钇、铒、铈、的原子量。

事实验证了周期律的正确性。

根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还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和它们的性质。

他的预言与尔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命名为镓,并把测得的关于它的主要性质公布了。

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夫在信中指出关
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一6.0。

当时布瓦傅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它的比重的呢?经过重新测定,镓的比重确实为5,9“这给果使他大为惊奇。

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他说:“我没有可说的
了,事实证明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


下表是个最有力的说明。

类铝镓
原子量69 69.72
比重5.9-6.0 5.94
熔点低30.1
和氧气反应不受空气的侵蚀灼热时略起氧化
灼热时能分解水汽灼热时确能分解水汽
能生成类似明矾的矾类能生成结晶较好的镓矾
可用分光镜发现其存在用分光镜发现的
嫁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第一个事先预言的新元素的发现,它雄辩地证明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

1880年瑞典的尼尔森发现了钪,1885年德国的文克勒发现了锗。

这两种新元素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

类硅也完全吻合。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事实证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

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及其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现代的是根据质子数排的,大体相同,但是由于中子的影响,原子量大的质子数不一定多,所以现在的更科学些!
还有个不同就是后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元素,也加了进去,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