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读后感
大学精神档案读后感

大学精神档案读后感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像是个严肃的老学究,板着个脸给我讲大道理。
可是读着读着,就发现这里面全是宝藏啊。
书里那些关于大学精神的阐述,就像是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凑出了我心中对大学模糊的概念。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些关于自由精神的描写。
大学,就应该是个自由的地方嘛。
在这里,不是说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撒野,而是思想可以自由地驰骋。
就像一匹骏马,在知识的大草原上想怎么跑就怎么跑,没有缰绳的束缚,但方向却是朝着真理的。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时候会因为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定而抱怨,觉得不自由。
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框架内,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和老师争论不同的学术观点,不用担心被打压,这就是大学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
还有书中提到的独立精神。
大学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地方,这可不是说说而已。
以前我总是依赖别人,小组作业总想让别人多干点,自己跟着混个成绩。
但是书中那些伟大的大学者们,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地。
这让我挺惭愧的,我就想,我也得有点独立精神啊。
在学习上,要学会自己找资料,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把知识喂到嘴里。
就像学做菜,你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把菜做好端到你面前,得自己去摸索怎么切菜、怎么调味,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美味。
说到大学的包容精神,这就更有意思了。
大学就像个大熔炉,什么人都有,什么思想都能在这里碰撞。
我在书里看到,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大学里和谐共处。
这就好比是一场超级大的派对,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特色来参加。
就像我们学校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小摩擦,但慢慢地就会发现,正是这种差异让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本书读完,我感觉就像给我的大学生活打了一针强心剂。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大学里到底要追求什么。
感悟大学精神

感悟⼤学精神感悟⼤学精神凝聚了社会最优秀⼈才与资源的⼤学⽆疑是每个⼈⼼中最向往的殿堂,⽽⼤学的灵魂——⼤学精神,则⽆疑是整个⼈类社会⽂明的象征。
⼤学精神是⼤学及其师⽣在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质的精神形式的⽂明成果,其从本质上反映了⼀个时代的⽂化精神,并充分体现在每个当代⼤学⽣中。
作为⼀名当代⼤学⽣,在经历了⼀年多的⼤学⽣活后,我所感悟到的最主要的⼤学精神有以下⼏点⼀.⾃由⾃律与⾃强陈寅恪先⽣定义的⼤学精神第⼀要义:独⽴之精神,⾃由之思想。
在此基础,我希望加上⼀点:⾃强之觉悟。
⾃由是⼤学⽣不可或缺的精神之⼀,只有思想⾃由,学术⾃由,⼤学⽣才能更好地理解、思考知识,才能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知识,从⽽促进⽂明的进步。
在⾃由的基础上,⾃律便显得格外重要。
只有⾃由⽽⽆⾃律,⼤学⽣便会放纵、沉迷⾃我,⼜何谈创造性呢?梁启超为清华书写的⼤学精神:⾃强不息、厚德载物。
由此可见⾃强的重要性。
唯有⾃强不息,⼤学⽣⽅能突破束缚,完成前⼈不曾完成的任务。
⼆.平等与团结⼤学是⼀块真正的净⼟,在这块⼟地上,⽆论肤⾊、种族与地域,每个⼈均是平等,⽆⾼低贵贱之分。
这或许便是⼤学最具魅⼒的地⽅之⼀。
在⼤学⾥,不仅同学之间相互平等,师⽣之间亦是如此。
师⽣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相互尊敬拉近了师⽣的距离,这更有利于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作为⼀个⼤学⽣,每个⼈在校园⾥都找到了属于⾃⼰的“家”,不管是寝室,班级,亦或是社团,当你真正的融⼊其中,你便会感受到团结的魅⼒,你不再孤单,因为有⼀群志同道合的⼈伴你左右;你不在害怕,因为你有了可以⼀起解决难题的朋友。
三.求是与创新⼤学是以⼈才培养为⼰任的,⽽创造性恰恰是⼈才的核⼼特质。
曾任哈佛⼤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学⽂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为,掌握哲学研究⽅法,全⾯了解前⼈积累的思想。
创造精神是“⼤学精神”的⼤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学在社会中保证⾃⾝地位的根本⽣命⼒。
大学精神之我见

大学精神之我见回想半年之前我们还没踏入高考的考场,那是我们对于大学更多的是向往与憧憬。
一直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在高中我们的唯一的目标就是高考,只要能在最后一次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能考到一个好大学就可以有好的前途,就可以轻松的过完之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
然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如果说对于大学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很多人就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毫无意义的四年,浪费了青春的大好时光。
在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只是就曾说过在大学求学首要的就是抱定宗旨,虽然这是针对当时学生把大学作为做官发财终南捷径的现象提出的,但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大学里有着丰富的资源也有着良好的环境,每一所大学都有着她的历史积淀,用她独特的人文情怀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来到一所大学就会被她的精神所影响,会在学校环境的影响下走上不同的道路。
大学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说大学生承载的事今后几十年内祖国和民族的命运。
一个大学可能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一个国家的精神地标,就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北大就是这样一个中流砥柱。
大学精神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更会是对一个社会的影响。
大学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人才所以在我看来,大学的精神就应该反映着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蔡元培先生曾说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作为培养装门人才的地方,大学就应该有着很多其他的方不具备的精神。
时代要发展科技要进步,创新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
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大学精神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
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
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
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
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
而如今,随着物质明的发展,精神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
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
所以说,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
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
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与不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现代大学精神的精神反思

现代大学精神的精神反思现代大学精神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各自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
综观各种解读,其实存在普遍共识,就大学精神的精神元素而言,其内在蕴涵着人文至善精神、独立自由精神、质疑批判精神与传承创新精神。
标签:大学精神;精神反思;人文至善;质疑批判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张,世界各国均已步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也已步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中。
对于中国高校而言,适应这一战略机遇期,顺应这一社会转型的需要,适时建构现代大学精神成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之一。
何谓大学精神,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视域出发,对大学精神的界定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至今学界尚未达成明确共识,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指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
”〔1〕而有学者则认为,所谓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2〕还有学者把大学精神解读为一种科学理论,即“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3〕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4〕显然,学者们是从不同的学术视阈,遵循不同的学理思维而提出了不同观点。
虽然观点不一,但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
”〔5〕可见,大学精神的内涵在于其历史形成的“稳定而丰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的形成和存在,从其生成的价值基础而言,自然离不开内在精神要素的支撑。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大学的精神》读后感篇一《大学的精神》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试图打开大学那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大门。
读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各种想法在脑海里横冲直撞。
大学,在我以前的想象里,那可是个超级酷炫的地方。
就像一个魔法城堡,进去之前你是个普普通通的麻瓜,出来的时候就可能变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法师。
可是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大学的精神可比我想象的复杂多了。
书里讲的那些大学的传统、理念啥的,有些我觉得特别在理,有些却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大学的自由精神。
我觉得自由是好的,就像鸟儿在天空飞翔一样,大学生也应该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在我的大学经历里,有这么一个事儿。
我们有一门选修课,老师特别开明,上课的时候就跟我们说:“你们可以自由讨论,提出你们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和书本相悖的。
”哇塞,当时我就觉得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嘛。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那场面就像一锅煮开了的粥,热闹得很。
但是呢,有时候这自由好像也有点过了头。
我就看到有些同学,把这自由当成了放纵,天天在宿舍打游戏,翘课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这时候我就想,这大学的自由精神难道就是这样的吗?这是不是有点走偏了呢?也许大学的自由应该是有底线的自由,就像风筝一样,线虽然很细,但得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又高又稳。
还有大学的包容精神。
大学就像一个大熔炉,什么人都有,什么想法都能碰撞。
我参加过一个社团活动,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有搞艺术的,有学理科的,有文科的。
刚开始的时候,互相都不太理解,就像鸡同鸭讲。
学艺术的说理科生太死板,理科生说文科生太矫情,文科生又觉得搞艺术的太不靠谱。
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开始发现彼此的闪光点。
这就是大学的包容吧,它能让不同的思想相互交融,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可是,我又有点疑惑。
包容是不是就意味着什么都能接受呢?比如说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像不尊重他人、自私自利这些。
我觉得大学的包容应该是建立在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之上的包容。
感悟大学精神

身为武大人,肩扛武大精神首先,正本清源。
要说说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每一个大学生自我进步发展的需求。
普遍意义上来说,“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如今,身在武大百年老校的古朴文化氛围之内,对于大学精神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极大的符合了大学精神的内涵,自强便是对于学生个人性格的要求,既有国家自强、民族振兴的爱国报国之志,又有学校自立创业、自主发展的社会担当之责,是武大承担起文化中心的责任;弘毅来自于“士不可以不弘毅。
”这句古话,这要求每位珞珈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未为之不懈奋斗。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便是求是的出处,它提倡每位师生博学求知,努力探寻科学规律,追求真理。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只有创新的人才会走在领域的最前沿。
对我而言,作为一名武大学子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种精神在每位同学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
每次进入图书馆的时候都会发现图书馆的每一个位置上都是学长学姐认真学习的身影,有的直接在书架之间看书,或坐着或站着,还有在走廊里专注读背英语的。
我不禁会想为什么为什么学长学姐们这么拼呢,慢慢的熟悉了校园环境以后,多去几次图书馆,我明白了,他们在奋斗,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为了武汉大学的未来,所有的珞珈学子都走在奋斗之路上。
我对大学之精神的理解

我对大学之精神的理解——祝我校更名大学一周年还记得那一年,我满怀着对大学的憧憬踏入了学校的大门,“明德崇实”四个大字历历在目,并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里,从那一刻我知道我不再是懵懂少年,肩成立东北银行专门学校,这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
1958年9月组建吉林财贸学院,这是国家为期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
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是国家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税务本科大学。
学校曾先后隶属于东北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划归吉林省人民政府。
曾先后在佳木斯市、哈尔滨市、沈阳市等地办学,1950年7月迁入长春市政编码。
2010年2月3日我校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时刻,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由长春税务学院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
这不仅仅是对我校教育水平的肯定,更是说明了我校已经具备了高等综合性院校的基本条件,真正得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培养研究生的任务。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3600人,现有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专业的增设,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承诺投入专项资金8000万元用于支持学校建设,并落实到位。
加强对该校的领导和管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有关承诺。
在建设学校方面,我们坚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该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吉林省和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相信我们的学校会不负重望,秉承着独有的大学精神为自己开拓出一片光扩的天地。
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气质和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首先我认为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精神,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神读后感
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
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
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
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
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
而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文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
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
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
所以说,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
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
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文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与不好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