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浅谈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浅谈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浅谈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人们常说,只会“照本先科”的教师不能算是教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先生”。新时期的教书先生必须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里“创造性”其中的意思之一就是要求教师据教学实情有效合理地进行拓展与延伸。语文教材中处处有生活,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起来加强教学的横向联系,突出语文本体的特征,实现课内到课外的横向迁移。这就要求我们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拓展与延伸。

在语文教学时,向课外语言教材拓展延伸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故事、传说、格言、警句等,课外语言教材也有同样的内容,且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找准结合点,加强向课外语言教材拓展与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感情,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拓展延伸与语文有关的诗文、故事、传说、格言、对联等。如上“手指”一文时,先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各有所长”名言等引入新课,课中课后拓展延伸到学生看过的、记过的有关“寸有所长,寸有所短”的故事、名言警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整体感知、语言品味等方面都有所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很好地渗透思想教育。

2、拓展延伸内容与课外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事物特征。运用比较阅读教学能便于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要点,巩固知识,这是教师常用的拓展形式。既学完某篇文章后,找一篇与之有某种联系的诗文进行阅读训练。如请学生比较《白杨》与《桃花心木》在题材和主题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使学习的内容具有立体感,学生思考的联系面扩大,思索的层次增加,有助于对课文的进一步的理解。

二、在语文教学时,向生活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向生活拓展延伸,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联系起来,不仅能缩短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能养成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

1、联系学生生活。如在教《杨氏之子》时,可设计这样的拓展延伸题:生活中,你是如何招待客人的?从而使学生在思考、辩论、交流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待客之道”。

2、联系社会生活。在学习列子《愚公移山》时学生很自然地知道,愚公移山是为了出行方便、发展等。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情况,到处修路、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有机会投入到开发的热潮,去感受新时期的《愚公移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联系想象的能力,又使学生了解实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美丽家乡的信念。

3、联系科技、自然等。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概况和我国《神州九号》《神州十号》《嫦娥三号》太空之旅的资料,使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三、在语文教学时,向其他科学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科学的学生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中,“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一句时,可以结合物理有关参照物的知识来理解。学习课文《鲸》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可结合地理知识讲解就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层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也

只有地理知识才能说得清楚。学习“肯定句与否定句”时,可以用数学上“负负得正”的法则来帮助学生把握。

总之,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实践,真正把语文教学放在更广阔的空间来加以思考,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作为突破口,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开放教学,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走出课文、走出课堂,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