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郭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墨江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郭琳

“语文素养”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情,拓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求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如何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效率和目标统一的快乐活动,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厌倦乏味的苦役。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以情动人,激发兴趣。

教材的文本内容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可

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自然界的奇妙,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倍增。在教学《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一课时,陈老师精心制作了六种不同的标点符号的漂亮卡通头饰,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桥》一课时,教师播放了激昂慷慨的《老支书》以及《父爱如山》的歌曲,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利用节庆之时举行诗词朗诵会,演讲比赛,小小故事会,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竞赛,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有力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舞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的情感教学是建立在对字、词、句、段的钻研分析把握之上的,各种情感的交织、汇总、升华,也只可能源于对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理解、掌握。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对字、词、句、段等进行仔细推敲。如汉字的音、形、义其内涵就是很丰富的。而句段则有的能直接表现中心思想,有的能代表作者

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特点,因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对于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甚至作为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另外从整体上去领会,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就能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语文教学研讨课上,李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华不振,导致圆明园被毁,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化为灰烬;园中的稀世珍宝贝洗劫一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教师在教学时进入角色,引导学生激情朗读感悟,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为了自己的祖国,我们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感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思想感情。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播放视频,进一步了解当时政府的无能和侵略者的残暴罪行,进而调动学生情绪,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与恨,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2、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象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有个性的张扬,才会有创造思维火花的迸溅。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通过讲故事、阅读比赛、图片资料、多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我们语文教师还可以巧妙利用文本中的空白,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中有“空白”,但是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之后,才能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如学习《掌声》一课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在理解英子的忧郁时,我激情引导学生在哀伤的音乐中朗读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

师:当同学们在操场快乐游戏时,英子……

生: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

师:当同学们还走在上学路上时,英子……

生:早早的来到教室。

师:下课了,英子……

生:又是最后一个离开。

……

有的学生眼圈都红了,他们走进了文本,走近了英子,这对于了解人物的品格,理解文章的思想是很有帮助的。

发现“空白”不是目的,目的是填补“空白”,之后再去理解“空白”。那么如何填补这些“空白”呢?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进行填补。如在《掌声》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英子上台前的动作感受她内心的痛苦、矛盾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之前,课文留下了空白:“看到这样的英子,你怎么想?怎么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显露自己的情感。如:生1:“英子,别怕,我们在你身边。”

生2:“英子,去吧,相信自己能行。”

生3:“英子,你身体有残疾,但是你在其他方面和我们一样,别怕,加油!”……

这样通过填补“空白”,学生对文章中表达的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热烈的掌声”所包含的爱也就理解了。教师如果利用好文本中的“空白”了,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难能可贵的批注,其实也是文学素养的体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积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考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合作探究中去动口、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