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绘画鉴赏——李成、范宽、郭熙

合集下载

书画鉴定

书画鉴定

山财图书馆馆藏书画1、《溪山行旅图》——(宋)范宽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充满诗情画意!历年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

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此外,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一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

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乾隆御览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款识及印鉴“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董其昌观“乾隆御览之宝”“宗伯学士”(董其昌)“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宣统)“石渠宝笈”2、《早春图》——(宋)郭熙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

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

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

卧以游之——读范宽《谿山行旅图》有感

卧以游之——读范宽《谿山行旅图》有感

卧以游之——读范宽《谿山行旅图》有感关云;关蕊【摘要】以五代末宋初著名画家范宽的传世杰作《谿山行旅图》为媒介,通过解读其作品内容与表现手法得到启发:创作伟大的艺术作品除了坚持正确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方法,更要注意作品本身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互衬关系.同时本文在论述这些问题时,也分析了各个时代社会思潮及文化理念对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让我们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并以此立足于时代指导我们今天的绘画创作实践.【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6(021)008【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范宽;《谿山行旅图》;解读;启发【作者】关云;关蕊【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52范宽,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活动于五代末北宋初期,相传为人处世宽厚疏放。

山水画发展到宋初期,主要以李成、关仝和范宽为代表。

范宽认为作画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从内心出发,将大自然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顺应山水画发展的趋势才能取得成功,他也是宋初三大家之一。

正如郭熙在《图画见闻志》中说“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之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谿山行旅图》(图1)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是一幅气势雄伟的伟大巨著。

此画构图饱满,笔法、形象严谨,顶天立地的山川给观者以“远望不离座外”(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之感。

范宽在此图中用豆瓣皴、雨点皴笔法刻画出雄伟壮观的山石质感,又以“纪念碑”式的章法突出其气势,山顶覆盖茂密丛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一带山峦浑厚,气势雄强的山水特点。

画中有雄伟高大的山川,飞流直下的瀑布,小路旁边潺潺的溪水及路上行人等行旅景物,真实地画出了北方山川的壮美,使人有览之若面之感。

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ppt课件
一、北宋山水画
北宋山水画主要继承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 山水画派,多以全景式构图来表现北方山川林木,画风沉 雄壮伟,主要代表为李成、范宽和郭熙。
(一)李成、范宽及其流派
3
李成(919—967),唐宗室,五代时随祖
父避乱徙青州营丘(今山东临淄)。“学不为人, 自娱而已”,不愿侧身画工之列,不轻以画许人。
11
标志山水画“以简代密”转变的“米家山水”
12
(三)界画 与青绿山水
界画是指在 作画时使用界尺 引线,适于画建 筑物,其它景物 用工笔技法配合。 通称为“工笔界 画”。
右图:郭忠恕 雪霁江 行图 立轴 绢本设色 纵74.1厘米 横69.2厘 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 院藏
13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宫图 立轴 绢本墨笔 纵161.5厘米 横105.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技法上创造出蟹爪枝和卷云皴,是 其深入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结果,是其 家乡地貌特征的反映。 ❀人与山川的契合达到了空前协调的 程度,含有浓厚的抒情意趣。创造出 “寒林”景象,表现萧条肃杀之气。 ❀与重墨的、沉郁厚重的荆关画法相 比,更注重用笔的精微变化,有惜墨 如金之谓。
4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 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 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 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 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 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 ,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 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 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 脱,墨法精微”的特色。
第六章 宋代美术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马一
1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全盛时 期,这一时期绘画题材日益丰富,画科进 一步完备,技法更加成熟,是古代绘画艺 术的一个高峰。本章我们学习宋代各绘画 门类的艺术成就,重点了解各个艺术形式 的代表人物极其主要作品。

从李成到郭熙看北宋山水画的承袭

从李成到郭熙看北宋山水画的承袭
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超凡的技法给读者呈现了迷离的故事与现实相融会使小说与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久远的历史渊源恰切地粘和且打破了时空界限结构时序并不以一贯之赋予了小说浓郁的魔幻特征在当代文坛上确实是少见的
!
"## $ 年 %% 月 ! ! ! 第 "& 卷 增 刊!
!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西安) ! ’()*+,- (. /)*012* 34)5,06(+ (. 71,,+86 9(*:,- ;+6<2*=60>
[% ] ( H$"B) 长安关仝, 华原范宽” 。
李成 (约 D%D E D$B 年) , 字咸熙, 出身贵族, 其 先人为 唐宗室, 后 周时避 居青州 营丘 ( 今山 东) 。 李成好友枢密使王朴准备举荐李成, 但是此事未及 进行王朴就死了, 李成虽有文才, 但因世变不得志, 终日饮酒游 玩, 最 终醉死客 栈。李成 擅画山水 自 娱, “ 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在画风方面, 李 成之前的荆、 关山水画皆“云中山顶, 四面峻厚” 这 样气势雄伟。而关仝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画山 水早年师荆 浩, 晚 年笔力 过浩 甚远” , “ 盖 仝之 所 画, 其脱略毫楮, 笔愈简而气愈壮, 景愈少而意愈长
[ "] ( H""G ) 也。 ” 李成、 范宽师承荆浩、 关仝。李成在继
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 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 技巧推向了纵深的发展, 人称 “李营丘” 。记载说, 他的山水画不仅表现出山川形象的变化, 而且特别
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 “寒林” 的形象。其画传世不多, 现存的许多 《寒林 图》 都假托其名, 其实多为后人仿作, 唯有藏于日本 的 《 读碑窠石图》 被确认为真迹。该画描绘一骑骡 者仰读碑文, 人物为同期画家王晓所绘, 背景是李 成的手笔。画面荒原空旷, 巨石嶙峋, 土地寒瘠, 老 树枝枯叶散, 一派萧寒景象, 用墨浑厚苍润。传为 李成的作品还有辽宁省博物馆藏 《茂林远岫图》 与 《小寒林图》 、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 寒林钓艇图》 、 美 国纳尔逊艺术博物 亭馆行 旅, 布景构图具有北宋初期特点, 传为李成真迹, 但 有专家认为系燕文贵作品。 《 晴峦萧寺图》 也是北 宋作品, 虽不能认定作者为李成, 但是确信无疑的 北宋初期山水, 有重要研究价值。其他作品, 多为 宋人作品, 时代稍晚。米芾曾云: “ 使其是凡工衣食 所仰, 亦不如是之多, 皆俗手假名。余欲为 ‘无 李 论’ 。 ##$ ! @(-? "& ! 7)A?

浅析郭熙的山水画

浅析郭熙的山水画

郭熙,字淳夫,(1023——1085)河阳孟县(今河南以东人),但也有史记认为他是:河南温县人。

生卒年不祥。

有记载他生卒为:1025——1087;《中国美术史》(王伯敏著)注释:庞无济(虚斋)有书对曰:“人曰嘉辞高仲武,春山新本郭阳。

”其下注云:“郭河阳子思,元丰间进士。

时河阳年花年花甲,作大屏风等。

人高,精力充沛,为当今画师所不及。

”(见虚斋率已复致南浔友人蕴甫倍)按郭思成进士为元丰五年(1082),此年郭熙六十岁,当生于1023年。

又据载:元丰末年(1084——1085)郭熙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黄山谷于元符三年题其画云:“观此图,乃老年所作,可贵也。

”足见郭熙于1085年尚健在,又据黄山谷题跋语气。

郭熙于元符三年恐不在人世了。

郭熙是北宋大画家,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十分突出的。

就其审美境界和艺术功力而言,他与稍早一个时期的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相比,可谓毫不逊色。

而继他之后的南宋诸家如李唐、赵伯骕、赵伯驹及马远、夏圭,也只能望其项背。

但是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地位是很不确定的,甚至是模糊的。

有的学者在编撰画史时认为,郭熙连占有一章的地位都不够,只是由于他著有《林泉高致》一书,才使他享有不朽的艺术殊荣。

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1068——1077)年间,郭熙为御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的画院的代表性山水画大家兼理论家,他著有《林泉高致》和《山水训》论著,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

宋赵项对他的画非常赏识,故在宫中画了“不知其数”的作品。

他的传世作品。

他的传世作品比关同,居然多。

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存有他的真迹。

当时的子寰殿、化成殿、睿思殿等处,都有他画的屏风或壁画。

曾经“受眷被知,评在天下第一。

”即:郭熙对绘画有较强的鉴赏眼力,曾经受命鉴定过宫中的秘藏。

郭熙的山水画主要源于李成。

《宣和画谱》说郭熙“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妙处,然后多所自得。

”《宋学士集》:“河阳郭熙,以画山水、寒林得名;盖得李成熙笔法。

画家郭熙的简介

画家郭熙的简介

画家郭熙的简介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

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

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

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

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境界雄阔而又灵动飘渺。

存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

子郭思纂集其画论为《林泉高致集》。

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

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

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树色平远图》卷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早春图》轴、《关山春雪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

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 三远”构图法。

《早春图》北宋郭熙绢本水墨纵158.3厘米横10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郭熙能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 。

此画表现冬去春来,大地复苏时细致的季节变化。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引言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为这一艺术流派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无疑是其中之一。

作为宋代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郭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绘画界崭露头角。

本文将深入探讨郭熙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以期更好地了解他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贡献。

郭熙的艺术成就1. 代表宋代山水画的高峰在宋代,山水画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而郭熙正是代表这一时期山水画世家的杰出人物。

他的作品在技巧和创作思想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使其在宋代山水画史上独树一帜。

### 2. 精湛的构图技巧郭熙擅长利用前景、中景和远景的组合,巧妙的运用大小物体的布局,使整幅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他的构图不仅能够展现山水的广阔,还能够呈现出人物的活动和景物的细节,展现出真实的自然景象。

### 3. 独特的笔墨技法郭熙画笔的力度和轻重感极其准确,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山水中的质感和纹理。

他善于利用传统的墨韵,使山石的质感得以完美呈现。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不同的笔法来表现各种水波纹理以及树木的枝叶,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机。

### 4. 精准的气氛表达郭熙的作品能够通过氛围的营造给观者一种深刻的感受。

他善于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不同的气氛,使整幅画面充满激荡的情感。

他的作品能够将观者带入画面中,使其感受到山水的宁静和壮丽。

### 5. 对后人的影响郭熙的作品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为后来的山水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后来的艺术家纷纷追求自然的表现和内心的感受,在山水画创作上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郭熙的风格特点1. 追求自然的表现郭熙追求山水画的真实反映,力图将自然景色准确地呈现在画布上。

他能够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表达出山水的壮丽和美丽。

他擅长捕捉自然的细节,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观者能够仿佛亲临其境。

宋画山水第一人——李成山水画评说

宋画山水第一人——李成山水画评说
山水 画 的 主要 风 格 特 征 。
就李成在北宋 山水 画史上的地位来讲 ,李 成在世时其 山水
画就被时人称为第一。 E 宋初 , 也只有范宽 略能 与他平分秋色 , 宋初刘道 醇认为 :宋 有天 下 , 山水者 , 中正 ( “ 为 惟 范宽 ) 与成称 绝。 但他又说范宽 :学李成笔 , ” “ 虽得精妙 , 尚出其下 。”宋 中期 , @ 郭若虚著《 图画见 闻志》 其 中仍 称李成居 北宋 山水画三 大家之 ,
则树叶相似 。” 关仝 画树 的具体 方法郭若虚在《 图厕见闻志》 卷一
中记载 的比较详细一些 , 比如 :关 画木叶 , “ 间用墨捏 , 出枯梢 , 时
画史 记载李 成的 山水 画用笔 “ 锋颖 脱 , 豪 墨法 精微 ” ⑧ 山 ,黄 谷称李成 的画“ 木石瘦硬 ” 。 传 为李 成的 山水 画作品来看 , 我
用 笔 、 墨上 的鲜 明对 比。 用
的旗 帜, 以至于当时宫廷 内外都 风靡 着李成 的画风 , 以,林 泉 所 《

李成 山水 画的文秀风格特征 主要体现在他 以下几个方面 :
1 笔 豪锋 颖 脱 。 法精 微 . 用 墨
来, 米芾 《 画史》 中称 李成 i :师 荆浩 , 见一笔相似 , 面树 “ 未 师关仝
据记载 , 成初师五代 的荆浩 和关仝 , 李 ⑦因此 , 李成与荆浩 、 关仝 的山水 画都具有全 景式 的构 图 、 主法 度 、 格物写 真 、 犹善寒
首 ; 了北宋末年御府编纂《 到 宣和画谱 》 , 时 则称 “ 李成一 出 , 数子 之法 , 遂亦扫地无余 ” 即使是影 响略次 于李成 的范宽也被 认为 ,
“ 不足 以窥其奥也” ,又在卷 十一 李成本传 中写到 :于是凡称山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成的画名始于五代,入宋更盛,史称“古今第一”。

李成的画风源自荆浩、关仝,虽出自两家,却未见“一笔相似”,可见他善于脱去前人窠臼,自立家法。

所绘山水,多写寒林平远景色,尤其皴法,如卷云浮动,浑厚圆润,却又惜墨如金,墨法极为精微。

此种画风,后人学者众多,奉之为北派高手。

《宣和画谱》说“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认为他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在李成现存的作品中,《读碑窠石图》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也是在构图和意境上最佳的一幅。

《读碑窠石图》为五代时期李成与王晓合作,此画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

李成着力刻画了古树的形象,突出了外界的环境特征:荒漠地区、严酷的气候和古树那种坚韧、顽强、有强烈感情特征的艺术形象。

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

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

在李成的笔下,几株古树、一人一骑、一块古碑,意境是如此深邃,显示了他深厚旷远的艺术境界。

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是李成画的一大特色。

李成的构图多用平远去表现烟林、山峦、雪景等幽深、清润、远阔的意境。

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一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感觉上似无还有,营造出好的艺术气氛。

如果用高远或深远法来表现,就会显得局促与窄小了。

在宋代,远近法和明暗法虽为画论家所承认,但画家把它发挥到作品上去的很少,李成可以说是先期试验者之一。

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的发展,对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载说,他的山水画不仅表现出山川形象的变化,而且特别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寒林"的形象。

郭熙是李成之后,把中国山水画创作推向表现更加真实细腻的微妙变化境地的人,并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他的山水构图多变,重“三远”之法;笔墨精深老辣,意境玄淡犷远。

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树立了画院山水画北宋风格。

在李、范、董三大家的影响下,到北宋中后期,写实性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到了极致,到了南宋,山水画系无旁出,他及刘、马、夏等又另辟溪径,出现了“水墨刚劲”的风格。

郭熙不仅虚怀若谷地向前贤学习,而且提倡向真山真水学习,因而郭熙所画山水生动自然,题村宽泛。

但郭熙更擅长表现季节和气候特征的山水画,如其名作《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等。

郭熙山水画,常以行、草书笔法作枯树,树枝下垂斜伸,如鹰爪;山形奇特似鬼脸;皴法多用淡墨和灵活的圆笔、侧锋,变幻如云,故有“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枝”之誉,这些技法皆为其根据自然实景而发展的创造。

郭熙的山水画发展和丰富了山水画史,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局面,对南宋画风的形成,也具有先驱作用。

他的绘画艺术渊源于古代大师,而创造出自己的新面貌,他的绘画理论不仅总结了前代与自己的心得,不仅在宋代山水画史中有巨大的成就,也给后世以莫大影响。

《早春图》是郭熙的代表作,图绘早春的山景:下部的巨石层叠而上,至中间将画面分为右边的溪流山冈和左边的深山幽壑,向上则是两座吞吐烟云的山峰;画中间两株巨松耸立,山里山外杂树密布,虽也有嫩叶初萌,但大多是枯枝,或立或卧,或依壁展枝,或倒挂穿插,姿态万千,生意盎然。

蟹爪小枝,显然在北宋画家眼中是一种美的展示,以致成为后人辨析北宋画风的标志之一。

有小船泊岸,山路及木桥上有行人出没,山冈上密布亭台楼阁,略施淡彩,泉水潺潺,拾级而下。

早春的湿润,山中云雾飘渺,虚无隐约处似乎满孕着勃勃的生机。

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这是一幅典型的北宋的全景山水画。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

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

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

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

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

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

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与李成的烟林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而别具风格。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

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

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

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

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

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从此图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画及杂画等。

由于画风多样,题材众多,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高峰。

无疑,李成、郭熙、范宽等人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宋代山水画的发展进程,都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独特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