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的相关解析

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的相关解析

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的相关解析

发表时间:2016-05-23T14:44:38.5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作者:张吉李泉张晓芹张浩

[导读]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中,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为最为主要的一种感染,所有致死性医院感染中。

张吉李泉张晓芹张浩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长寿 401220)

【摘要】目的: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分离出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较高;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具有明显的耐药性。结论:临床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依旧相对较高,因此应严格对科室内导致感染的致病菌实施监控、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病原菌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耐药性;监测

【中图分类号】R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177-02

临床上医院感染为患者在住院期间在医院内获得性的一种感染,不包括患者在入院之前便已经存在的感染或者是在入院之前处在潜伏状态的感染。医院感染中,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为最为主要的一种感染,所有致死性医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在3.3%左右,随着致病菌耐药性越来越严峻,使得临床抗感染治疗效果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重大。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展开了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计选择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54例,女44例,年龄34~73岁,平均(55.4±13.4)岁,患者所患疾病包括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炎、COPD、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疲乏无力、发热以及肌肉酸痛等。所有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自愿接受临床检测,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剔除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年龄超过75岁、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展开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2试验方法菌株分离:经无菌集痰器采集受试者气道分泌物或者是灌洗液,标本收集完成后2小时内送往检验科,经涂片阅片判断为合格痰标本,并请专门人员展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本次研究中98例患者痰液标本共分离出致病菌98株。

致病菌鉴定: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株全部经珠海迪尔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

药敏试验:研究中用珠海迪尔全自动鉴定药敏仪进行药敏试验。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对比中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菌株分离情况

本次研究中98例患者痰液标本共分离致病菌98株,其中包括有革兰阴性菌48株(48.98%),革兰阳性菌34株(34.69%),真菌16株(16.33%)。显然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高(P<0.05)。革兰阴性菌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菌等,其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阳性菌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真菌包括有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

2.2 药敏试验结果

经统计发现,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达100%,阴沟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100%;各种肠杆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

3.讨论

临床上下呼吸道感染属于医院内高发性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有大剂量光谱抗生素的应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抗菌药物中碳青霉烯类,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这一类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使得多重耐药性日益严峻。目前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下呼吸道感染防治的关键问题,并且对临床治疗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干扰[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展开了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分离出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具有明显的耐药性。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4]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临床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依旧相对较高,因此应严格对科室内导致感染的致病菌实施监控、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病原菌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晨慈,蒋欢欢,蒋龙翔.2004-2008 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07):1028-1030.

[2]文细毛,任南,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变化趋势[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2):350-355.

[3]雷鸿斌,范文,黄娥等.ICU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4):806-807.

[4]杨玉霞,栾斌,马丽娜.2000-2010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构成变迁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509-3511.

最新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一、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1.元月份全院出院人数283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7例,上呼吸道感染6例, 泌尿系感染1例,医院感染病发率为2.4%; 2.漏报监测内二科出院病历43份,无漏报发生。 二、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元月份共上报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26份,不符合监测要求的7例(包括急诊手术2例、内镜手术3例、清创缝合2例)。 1.I类切口手术17例,无一例切口感染; 2.I类切口手术≤2h共17例,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6例,占35%; 3.术后抗菌药物应用4日以内的占13例,4日以上的6例。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11人,引起泌尿系感染者1例。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283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50人,使用率53%,三联及以上使用人数16人,使用率5.6%。 五、存在问题 1.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去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多; 2.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3. 抗菌药物使用联合用药比例较高,尤其是三联及以上使用率高。 六、 改进措施 1.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病区内加强通风换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 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注意佩戴口罩; 2. 医院人员注意加强卫生管理,感冒的医护人员尽量不要接触患者; 3. 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4.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的学习。 医院感染科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9.79.7.202009:2709:27:33Sep-2009:27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九月七日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9:279.7.202009:279.7.202009:2709:27:339.7.202009:279.7.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9.7.20209.7.202009:2709:2709:27:3309:27:33 5、三军可夺帅也。Monday, September 7, 2020September 20Monday, September 7, 20209/7/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9时27分9时27分7-Sep-209.7.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9.720.9.720.9.7。2020年9月7日星期一二〇二〇年九月七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9:2709:27:339.7.2020Monday, September 7,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9.79.7.202009:2709:27:33Sep-2009:27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九月七日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9:279.7.202009:279.7.202009:2709:27:339.7.202009:279.7.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9.7.20209.7.202009:2709:2709:27:3309:27:33 5、三军可夺帅也。Monday, September 7, 2020September 20Monday, September 7, 20209/7/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9时27分9时27分7-Sep-209.7.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9.720.9.720.9.7。2020年 9月7日星期一二〇二〇年九月七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9:2709:27:339.7.2020Monday, September 7,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 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1、细菌耐药表型检测: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根据 NCCLS 标准,通过测量纸片 扩散法、肉汤稀释法和 E 试验的抑菌圈直径、 MIC 值和 IC 值获得。也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检测: (1)耐药筛选试验:以单一药物的单一浓度检测细菌的耐药性被称为耐药筛选试验,临床 上常用于筛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中介的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及氨基糖 苷类高水平耐药的肠球菌等。 ( 2)折点敏感试验:仅用特定的抗菌药物浓度(敏感、中介或耐药折点 MIC ),而不使用 测定 MIC 时所用的系列对倍稀释抗生素浓度测试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称为折点敏感 试验。 (3)双纸片协同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是主要用于筛选产超广谱B 兰 阴性杆菌的纸片琼脂扩散试验。若指示药敏纸片在朝向阿莫西林 扩大现 象(协同),说明测试菌产生超广谱B -内酰胺酶 ( 4)药敏试验的仪器化和自动化: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如: Microscan 等运用折点敏感试验的原理可半定量测定抗菌药物的 MIC 值。 2.B -内酰胺酶检测: 主要有碘淀粉测定法 ( iodometric test )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 ( nitrocefin test )。临床常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B -内酰胺酶试验可快速检测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 菌、卡他莫拉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如B -内酰胺酶阳性,表示上述细菌对青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耐药; 表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 (包括氨基、 羧基和脲基青霉素) 耐 药。 3.耐药基因检测:临床可检测的耐药基因主要有:葡萄球菌与甲氧西林耐药有关的 MecA 基因,大肠埃希菌与B -内酰胺类耐药有关的 blaTEM 、blaSHV 、blaOXA 基因,肠球菌与万古 霉素耐药有关的 vanA 、 vanB 、 vanC 、 vanD 基因。检测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方法主要有: PCR 扩增、PCR-RFLP 分析、PCR-SSCP 分析、PCR-线性探针分析、生物芯片技术 、自动 DNA 测序 4.特殊耐药菌检测 (1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对 1u g 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W 10伽,或其MIC > 4u g/ml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对 1u g 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W 17 mm,或MIC > 0.5u g/ml 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被称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 )。对MRS 不论其体外药敏试验 结果,所有的B -内酰胺类药物和B -内酰胺/B -内酰胺酶抑制剂均显示临床无效;绝大多数 的 MRS 常为多重耐药,耐药范围包括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2)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测:当对 1u g 苯唑西林纸片抑菌圈直径〈20 mm 或MIC > 0.06 u g/ml 均应视为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PRSP )。临床治疗显示 PRSP 对氨卞西林、氨卞西林 /舒巴坦、头胞克肟、头胞唑肟,临床治疗疗效很差,但应检测对头胞曲松、头胞噻肟和美 洛培南等的 MIC 以判断是否对这些抗生素敏感。 (3)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测: 肠球菌对30 g 万古霉素纸片抑菌圈直径W 14 mm 或MIC > 32 u g/ml 被称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针对多重万古霉素药物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但对青霉素敏感的 VRE 可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治疗,若对青霉素耐药而不是高水平耐 氨基糖甙类可用壁霉素 +庆大霉素。 (4) 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检测: 超广谱B -内酰胺酶是一种能水解青霉素、 -内酰胺酶(ESBLs )革 /克拉维酸方向有抑菌圈 Vitek-2 、BD-Pheonix 、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及肺实质感染(肺炎、肺脓肿)等。病原体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和原虫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菌、军团菌、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丝酵母菌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可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等体症,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因此临床诊断一般不难;细菌学检验能明确感染病原及药敏结果,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感染的监测。临床呼吸道标本中常见的分离细菌见表1。 表1呼吸道标本中常见分离菌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韦荣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其他奈瑟菌 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卡他莫拉菌 球菌、其他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他克雷伯菌 微球菌、消化链球菌、消化沙雷菌、变形杆菌 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真杆菌、丙酸杆菌、乳酸杆菌百日咳鲍特菌、不动杆菌 放线菌、奴卡菌、结核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假单胞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细菌、嗜肺军团菌、气单胞菌、流 假丝酵母菌感嗜血杆菌、付流杆嗜血杆菌、梭杆菌 一、送检指征 痰液标本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最常见的的标本,但不是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标本。 1.咳嗽咳嗽咳痰是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咳嗽的性质与痰的性状如脓或铁锈样痰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2.咯血喉以下的呼吸道出血为咯血,包括泡沫血痰、鲜血和痰中带血等。 3.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或哮喘,常伴有胸痛。 4.发热伴白细胞增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或CRP明显增高。 5.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有感染可能。 二、标本采集与验收 对可疑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肺炭疽、肺鼠疫等)的患者采集检验标本时必须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一)标本采集方法 1.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岁漱口或用牙刷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尽可能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应≥1ml。咳痰困难者可用雾化吸入加温至45°C的100g/L NaCl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对难于自然咳

1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地市: 学校: 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王莹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四日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快速液体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MP被动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儿童MP感染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3MP检测法对362例临床拟诊呼吸道(非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进行配对研究,每患儿取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和PCR,同时取血清做MP-Ab检测,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临床病例诊断MP感染患儿152例。MP快速培养法检出阳性78例,阳性率为51.3%,病程为(4.5±2.6)天;PCR法检测出阳性103例,阳性率为67.8%,病程为(6.2±3.5)天;MP-Ab法检测出阳性127例,阳性率83.5%,病程(8.1±4.5)天。结论 3种MP检测法的敏感性与病程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病程选取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配对研究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文献综述 (5) §1.1 肺炎支原体的定义 (5) §1.2 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 (5) §1.3 肺炎支原体的分类 (5) §1.4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 (5) §1.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诊断 (5) §1.6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6)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7) §2.1 样本 (7) §2.2方法概述 (7) §2.3临床诊断MP感染的诊断标准 (7) §2.4实验方法 (7) §2.5统计学方法 .................................................................... .. (8) 第三章结果 (9) 第四章讨论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新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一、相关临床知识 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及肺实质感染(肺炎、肺脓肿)等。病原体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和原虫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可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等体症,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因此临床诊断一般不难;细菌学检验能明确感染病原,并提供有关抗菌药物对分离菌的抗菌活性等信息,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医院感染的监测。临床呼吸道标本中常见分离细菌见表1 二、标本采集 本室必须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一)采集方法 1.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水漱口或牙刷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尽可能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应≥lml。标本应尽快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室温保存≤2h。 2.支气管镜采集法、防污染毛刷采集法、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法、经胸壁针穿刺吸引法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法均由临床医生按相应操作规程采集,但必须注意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的污染。 3.小儿取痰法用弯压舌板向后压舌,将拭子伸入咽部,小儿经压舌刺激咳嗽时,可喷出肺部或气管分泌物粘在拭子上送检。幼儿还可用手指轻叩胸骨柄上方,以诱发咳痰。 (二)标本验收 遇有不合格标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报告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具体理由。下呼吸道标本验收与拒收见表2。

2015年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分析

2015年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分析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株来源本院2015 年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留取的4808 份痰标本。1. 2 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规定的检测方法对留取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仪及药敏试验仪、试剂。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以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 2 结果 2. 1 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经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发现,4808 份送检痰标本中,共培养出菌株277株。其中,培养出革兰阴性菌167 株(60.3%),按照分离到的菌株从多到少排序分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洛菲不动杆菌、粘质沙雷氏菌、鲍曼不动杆菌、催产克雷伯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稻皮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64株(2 3.1%),按照分离到的菌株从多到少排序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真菌46株(16.6%),按照分离到的菌株从多到少排序分别是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其他酵母菌。 2. 2 病原菌的耐药性 2. 2. 1 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分离到的常见革兰阴性菌的药敏实验结果,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耐药率分别为2.0%、0.5%、27.0%,对P/T的耐药率分别为5.0%、2.5%、20.8%,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20.8%、44.9%、24.3%。见表1。

2. 2. 2 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5.5%、85.9% ;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8.9%、28.9%;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0、0。见表2。 2. 2. 3 真菌的耐药率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率最高,分别为 3.1%和 3.1%;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40.0%;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50.0%;其他酵母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2 4.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抗菌药物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各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这就造成了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增多。本文数据显示,本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到的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为60.3%,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为23.1%,本院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為主,这与部分国内学者近年来的报道相同[3,4],与本院近3年的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监测[5]也是一致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本院革兰阴性菌中前三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它们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29.2%、53.2%、-,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27.7%、46.8%、-,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耐药率为2.0%、0.5%、27.0%,对P/T的耐药率为5.0%、2.5%、20.8%,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20.8%、44.9%、24.3%。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P/T 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对泰能、P/T较敏感,而铜绿假单胞菌单药耐药率均在20%以上。与尚旭明等[6]学者的监测结果一致。可见,革兰阴性菌对一代、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7-10]。在临床工作中,如遇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择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避免选用一、二代头孢菌素,如遇重症感染应尽早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广谱β- 内酰胺酶的细菌的增多,与近年来广泛使用三代头孢素密切相关,工作中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为筛查可能的SARS病例和人禽流感病例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早期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防范SARS5情的扩散蔓延和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控制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疫情。 2.了解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病例数的动态变化。 二、监测内容 (一)监测医院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报告。 (二)监测对象及病例定义 1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 4 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1)发热(》38C); (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 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2.SARS预警指标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 (1)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两例或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①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②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 肺炎病例(如从事SARS^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 ③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4)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3.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 禽流感预警病例: (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 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乡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须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诊治),应立即报告医院相关部门,由医院组织本医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空

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检测方法的发展

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检测对于指导临床精确用药和及时治疗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进行细菌鉴定和耐药检测仍以表型检测方法为主,主要包括:传统手工鉴定与药敏实验方法、自动化药敏鉴定系统。传统方法虽然能够满足临床的部分需要,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检测时间较长和检测结果不够准确等。因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检验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快速细菌鉴定和(或)耐药检测技术,例如基于PCR技术和DNA探针杂交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等,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快速而准确,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得到检测结果。 1传统方法在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临床手工细菌鉴定和细菌药敏实验,是临床上尤其在中小医院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细菌鉴定主要是根据细菌对生化物质的代谢特点进行,药敏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常规实验室使用较普遍)和抗生素稀释法(MIC法)等。这些方法的特点是方便、易操作,成本低,而且灵活性强,测定的细菌和药物可灵活选择。其缺点是操作烦琐、经验依赖性强、报告结果慢,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 使用自动化药敏和鉴定系统,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包括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的发展方向。最有代表性的是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可同时完成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该套系统的检测卡片分为14种,每一种鉴定卡片含有25种以上的生化反应指标,基本与常规检测鉴定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快速、鉴定范围广,受人为的影响小,可靠性高。但它仍需要细菌培养的步骤,准确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其耗材价格较为昂贵。使用这类仪器的主要是三级甲等以上的大型医院。在细菌快速鉴定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mini-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其原理是应用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对细菌进行鉴定,以荧光为标记,进行自动化检测。其最大优点是速度快,可以在40min内快速鉴定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李斯特菌,空肠弯曲杆菌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但检测指标过少,主要限于这几种菌,而且也不能进行药敏实验。 目前,微生物鉴定技术中除了少数医院使用半自动、全自动的细菌鉴定仪外,大多数医院主要还是使用常规鉴定技术进行细菌菌种的鉴定。 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种属鉴定中的应用采用与系统发育学相关的基因实现对细菌血清型的分型,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利用基因检测方法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所涉及的基因包括细菌16srRNA基因或5SrRNA序列、HSP基因家族、gyrB基因以及细菌特异基因等。 2.1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作为分类依据的原因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对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在目前应用较多,也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在细菌分类学著作中,如《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越来越倾向于选择16SrRNA基因序列作为分类的依据。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2.1.1rRNA存在于所有生物中,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其功能保持不变。16SrRNA基因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中,在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18SrRNA。2.1.216SrRNA最能反映细菌间的亲缘关系。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又含 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检测方法的发展文章编号:1672-3384(2006)-04-0039-06 【作者】杨华为蒋迪王璨赵传赞高华方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R915【文献标识码】B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2013年元月份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一、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1.元月份全院出院人数283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7例,上呼吸道感染6例, 泌尿系感染1例,医院感染病发率为2.4%; 2.漏报监测内二科出院病历43份,无漏报发生。 二、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元月份共上报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26份,不符合监测要求的7例(包括急诊手术2例、内镜手术3例、清创缝合2例)。 1.I类切口手术17例,无一例切口感染; 2.I类切口手术≤2h共17例,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6例,占35%; 3.术后抗菌药物应用4日以内的占13例,4日以上的6例。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11人,引起泌尿系感染者1例。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283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50人,使用率53%,三联及以上使用人数16人,使用率5.6%。 五、存在问题 1.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去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多;

2.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3.抗菌药物使用联合用药比例较高,尤其是三联及以上使用率高。 六、改进措施 1.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病区内加强通风换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 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注意佩戴口罩; 2.医院人员注意加强卫生管理,感冒的医护人员尽量不要接触患者; 3.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4.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的学习。 医院感染科 2013年1月30号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为筛查可能的SARS病例和人禽流感病例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早期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防范SARS疫情的扩散蔓延和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控制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疫情。 2.了解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病例数的动态变化。 二、监测内容 (一)监测医院 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报告。 (二)监测对象及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1)发热(≥38℃); (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2.SARS预警指标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

(1)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两例或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①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②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如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 ③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4)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3.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禽流感预警病例:(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 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乡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须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诊治),应立即报告医院相关部门,由医院组织本医院专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方法收集尿液、分泌物、血液等检测标本,对药敏使用常规方法以及KirbyBauer方法进行试验并鉴定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分离出的致病菌株共500株,其中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70株(54.0%),革兰阴性杆菌230株(46.0%);各个菌种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不同。结论加强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工作,以及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能够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借鉴作用,对控制医院感染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细菌耐药性;监测 细菌耐药性(抗药性)指的是细菌对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受性,如果细菌产生耐药性后,会使临床抗菌药物的化疗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大大降低,从而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加强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选取于2013年11月~2015年7月收集的尿分泌物、血液等检测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以及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7月本院收集的尿液、分泌物、血液等检测标本,按照常规方法对所有细菌进行培养、鉴定以及分离,共获得致病菌株500株。 1. 2 方法对收集的尿分泌物、血液等检测标本先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病原菌,然后采用KirbyBauer 方法进行试验并鉴定分析,对相关抗菌药物最小的抑菌浓度使用肉汤稀释的方法进行检测,参考美国临床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对以上检验结果进行鉴定并分析[2]。本次研究使用的抗菌药物药敏纸片为革兰阳性球菌药敏板条P535和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板条GN09、GN13,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 2 结果 2. 1 菌种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分离出的致病菌株共500株,其中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70株(54.0%),革兰阴性杆菌230株(46.0%)。其中67株(1 3.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6株(13.2%)铜绿假单胞菌,60株(12.0%)大肠埃希菌,57株(11.4%)金黄色葡萄球菌,57株(11.4%)枸橼酸菌属,50株(10.0%)不动杆菌属,44株(8.8%)变形杆菌属,36株(7.2%)克雷伯菌属,33株(6.6%)肠杆菌属,30株(6.0%)肠球菌。研究表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耐甲氧西林中所占的比例要比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很多,并且不动杆菌在革兰阴性菌中的比例也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同时发现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及洋葱克伯霍尔德菌均较为罕见。

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析

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 析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ATB Expression ID-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2007~2012年共分离细菌1570株,阳性率26.7%。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居前5位;鲍氏不动杆菌有增加趋势(χ2=19.43,P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儿童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是我国儿童住院的最常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细菌多见,而不同区域、不同年代病原菌的种类分布不同。现将本区域2007年1月~2012年12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年龄1月~14岁、无营养不良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所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 1.2方法 1.2.1痰液标本采集患儿于入院后应用抗生素前,使用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吸痰管配痰液收集器,在无菌操作下经气管负压抽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1.2.2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 ID-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同一患儿同一痰液标本分离到2种或以上细菌时只采用优势菌,流感嗜血杆菌未做菌株鉴定,不收集厌氧菌、真菌。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2 结果 2.1基本情况2007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5889例,男性3994例,女性1895例;3岁467例。1570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26.7%。 2.2病原菌种类、构成1570株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726株,占46.2%;革兰氏阴性菌844株,占5 3.8%。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 2.3主要病原菌年份分布各年份比较,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1和10.01,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2008年和2009年较低(χ2=17.67,P2.4主要病原菌季节分布各月份比较,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9和10.60,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7~10月份较低(χ2=2 3.56,P0.05),3 讨论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这种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与华春珍等报道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张秀红等报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所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不同年份分离率有所不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有增加趋势。说明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生活条件而存在差异,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本区域主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季节分布显示,主要病原菌散在分布于各月份,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11月~4月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7~10月份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6~10月份较高,说明儿童在寒冷季节较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在炎热环境中较易受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为了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与细菌耐药预警,更好地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依照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1)5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生部(卫生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现就建立完善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相关工作要求如下,请科室立即遵照执行。 一、临床科室 (一)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高危患者:(如1、长期住院患者;2、在ICU内;3、高龄、营养不 良及慢性疾病病人;4、机体免疫低下;5、前期使用多种抗生 素;6、外科手术、创伤及烧伤;7、侵袭性诊断;8、使用呼 吸机;)通过对无感染症状患者的标本(如鼻试纸、咽试纸、 伤口、气道内、肛试纸或大便)进行培养、监测,发现MDRO 定植患者;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并追踪结果,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属医院感染,应在24小时内填 《医院感染上报表》报告感控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 1、主管医生发现或接到检验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应立即开“特殊疾病护理”医嘱,报告科室主任及科室感控员。

2、感控员应在早交班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护士感控员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并填报《耐药菌控制措施督查表》。 4、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关隔离常识。 5、主管医生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判断解除隔离的时机,如果患者转科/转院或死亡,护士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元的终末消毒。 6、转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生或护士,做好消毒隔离。 7、感控员及时对耐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追踪总结。(三)科室短时间内发生特殊耐药表型或3例以上名称相同、耐药表型相同的耐药菌病例,应立即向感控科报告。班外时间、 节假日报院总值班,院总值班通知感控看负责人。 (四)科室应按《多重耐药菌管理流程》落实相关院感防控措施。(五)应了解医院前五位目标细菌及科室(重点科室)前五位目标细菌名称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 告,指导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二、检验科 (一)应及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填写《多重耐药菌病人交接班登记本》并及时通知 临床科室,及感控科。 (二)一旦发现特殊耐药表型或短时间内某一病区有3例及以上某耐药表型相同病原菌,应立即通知感控科及相关临床科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的选择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选择的几个注意点 肺炎支原体(MP ),主要引起咽炎及支气管炎,少数累及肺。以其顶端结构与宿主细胞上受体结合粘附于上皮细胞上,一般为表面感染,除穿透支原体外(艾滋病人感染)大多不侵入血液。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如外毒素或过氧化氢等引起发热及局部细胞损伤。 选择检测方法的注意事项: 1.临床常用全血(指尖血)或血清(橘黄管)检测IgM 来判定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但是,抗体检测只是各种实验室方法的一种,尚有其他方法可用,如培养及DNA 检测,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对不同病程各有针对性。 2.每一种实验结果都需要另外一种实验结果来验证,正常人咽部或支气管可携带MP ,所以不能用一种实验数据来下诊断。 3.初次感染时, IgM 、IgG 都会产生,再次感染时,有时IgM 不产生。 4.儿童由于初次感染几率大,常能产生IgM ,成人由于机体可能感染过多次,常不产生IgM 。 5. 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病程确定: <6个月 6-12个月 1-9岁 IgM + IgM — 年龄对IgM 抗体产生的影响

抗体 抗原 MP感染不同时段产物的比较 由此图可以看出: a.感染早期,7天之内以检测抗原为主,宜培养或DNA检测: 培养为“金标准”,据国内文献显示,快速培养法阳性率为24%;PCR--DNA检测为96%。美国一篇文献显示,培养阳性率为5%,DNA为57%。 b.早期未产生抗体,导致延误治疗,后期抗体阳性,病原体消失,导致过用抗生素。 c.7天之后可检测IgM抗体; d.IgM可持续较长时间,感染后三个月抗体浓度依然较高,有的可以终生阳性,如果短时间内检测抗体,常不能分辨是否为MP现症感染或其他感染。 e.感染早期宜病原体筛查,此时抗体尚未产生,可导致延误治疗;中后期适宜抗体检测,主要用于回顾性验证试验,此时病原体消失,可导致过用抗生素。

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于了解本地区细菌耐药性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临床微 生物学工作者应认真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某些特性及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如天然耐药性、罕见耐药谱型、易产生选择性耐药的抗生 素及代表性药物在药敏试验中的作用。因为这些知识对于如何解释药敏试验结果和监测数据分析时至关重要。 关键词:耐药性监测;天然耐药性;耐药谱型 体外细菌药敏试验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判读,而不是仅将结果记录并报告给临床医生。为此,本文简要介绍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1](CI。SI/NCCLS)和英国抗感染化疗委员会[2](BSAC)有关耐药谱型分析和解读的有关内容,其目的是帮助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1)了解临床常见菌种天然或固有耐药性;(2)发现异常和罕见的细菌耐药表型;(3)了解对特殊菌种易引起选择性耐药的抗菌药物,建议临床医生尽可能不用或避免长期使用;(4)认识代表性药物在药敏试验中的作用。 尽管国内临床常见菌种的耐药谱型与国外情况有不同之处,常出现与下述谱型存在差异和矛盾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监测数据分析时发现不足和缺点,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1天然或固有耐药的菌属或菌种 有些菌属和菌种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因此,若药敏试验的结果为敏感应予以怀疑,有必要重复药敏试验和重新鉴定菌种,同时,细菌天然耐药也可作为菌种鉴定的辅助手段之一。表1列举了临床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表型。2罕见耐药谱型影响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因此,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质控工作至关重要[33。当质控菌的结果在CI.SI/NCCLS要求的允许范围内,所出现的异常或罕见耐药表型应引起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注意。 表2中介绍的耐药谱型在世界范围内均属罕见,如在日常药敏试验中发现并经复试依然出现相同的结果,应该将菌株送到参考实验室进行核实。 3易产生选择性耐药的抗生素和致病菌组合 某些抗生素容易诱导某些菌种产生耐药性,因此,应避免选择这些抗生素进行特定感染的治疗,或尽可能避免长期使用这类抗生素。表3列举了主要易诱导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和致病菌组合。 4代表性药物在药敏试验中的作用 代表性药物在药敏试验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该抗生素本身,还代表与其相关的抗菌药物。如葡萄球菌对头孢西丁耐药表明它对所有p一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表4)。 5从耐药表型推论耐药机理 根据机制和表型的有关知识,可以从不同的细菌表型组合来推断其耐药机制,其目的可以(1)估计耐药特性菌株的分布;(2)确定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的正确性;(3)推荐抗菌药物的选择。 5.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和表型很多,由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常规试验不可能包括很多的p内酰胺类抗生素,因此,表5~8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根据表中的基本原则,依然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诱导型AmpC酶(肠杆菌属、弗氏柠檬酸杆菌)头孢西丁耐药,但与甲氧亚氨基8一内酰胺类抗生素不交叉耐药;去阻遏AmpC酶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西丁耐药。通过比较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口一内酰胺类和不耐酶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可以得出较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的临床检验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分布情况,为临床防治下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病原性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病原菌检测结果390例痰液标本中最常见感染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及产气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G+杆菌耐药率十分高,只有复方新诺明呈现部分耐药,其余药物均表现为完全耐药;G-杆菌中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完全耐药,其余药物也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真菌耐药性较低,为部分耐药和敏感。结论当前临床上耐药菌株较为常见,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以缓解当前临床多重耐药性的危机。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50-020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根据当前全球疾病死亡率调查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痢疾。由下呼吸道感染可能造成患者脏器功能衰竭,相应的也使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因此,对下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进行临床检验分析,对临床合理治疗用药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为了解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帮助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我院2010年9 月-2011年9月选择了4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分析其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选择了3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进行分析,其中男240例,女150例,年龄46~84岁,平均67.4岁,住院时间6~38d,平均16.8d。 1.2标本采集采集前要求患者先用清水漱口数次,应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部位的清洁,以去除口腔内大量杂菌,然后取深部痰液盛放于无菌容器中送检验;相比痰量过少或无痰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预温至45℃左右的氯化钠 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采用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法,并做药物敏感试验,测定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包管检查结果的准确。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病原菌分布本组390例患者总计分离出菌株687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