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设计【文献综述】
中华鳖养殖技术

1 / 37 中华鳖养殖技术 鳖是我国百姓喜爱的名贵水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鳖的市场前景看好,鳖产业自1996年起,经历了市场波动,目前已经处于上升阶段,特别是天然鳖,生态养殖的鳖仍然保持较高的价格,市场需求不大扩大,所以生态养鳖或半生态养鳖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食,药用价值: 在中国民间,认为鳖能强身健体,有滋补功能。 xx《本草纲目》介部四十五卷记载: 鳖甲: 气味咸,平,无毒,主治心腹淤症,血淤腰痛,清疮肿,治阴虚,梦泄,吐血不止。
鳖肉: 主治伤中益气,补不足,去血淋,补虚,补阴,滋阴凉血。 鳖生血: 主治口眼歪斜,小儿疳劳潮热脱肛,四肢发凉;做(作)为补血剂也有效。
自古以来,甲鱼就是补虚佳品。《日用本草》载,甲鱼能大补阴之不足。《随息居饮食谱》中称,甲鱼能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
所以,凡形体消瘦、平素怕热、口咽干燥、大便秘结、阴液亏虚、心烦失眠、阴虚火旺、面色潮红、午后低热的人,都可食用甲鱼。中医实践证明,食用甲鱼对虚劳、遗精等病症有一定辅助治疗的作用。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甲鱼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有利于肺结核、贫血等多种病患的恢复,还能降低血胆固醇,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 2 / 37
尽管如此,食用甲鱼并不是对所有的病人都有益,慢性胃肠疾患者、活动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肾衰患者等不适宜食用或过量食用。
一、中华鳖生物学习性 (一)分类地位 中华鳖俗称鳖、甲鱼、水鱼、团鱼、王八等,在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目前世界上有龟鳖动物几百种,鳖科有6属20种。但我国境内已知的鳖有2属3种,其中鳖属有2种,即中华鳖和山瑞鳖。山瑞鳖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的高原中,因其数量少,繁殖慢,已被定为我国二类野生保护动物。我国人工养殖的品种是中华鳖。中华鳖在我国分布也很广,并根据其生存的地域生态条件不同,形态上也略有差异。习惯上将其分为三个生态品系,即北鳖,江南花鳖和高山鳖,其中江南花鳖养殖的较多,在南京市场上称梅花鳖,野生的出售价较高。也有的地方因土质和生态条件的关系,有一些体色发黄的鳖,被称为“金鳖”,“沙鳖”等。工厂化快速养的鳖一般体色较黑,不太受百姓欢迎。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流域,本地长江以南有江南“梅花鳖”,淮河两岸有“淮河鳖”。目前,国内进入养殖生产的基本上都属于中华鳖,但种质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在生产中也形成不同的地方品系和习惯称谓。
长荡湖蟹鳖间养轮牧生态养殖模式

使池水旋转后,能迅速让附着在池壁上的粪便等有机物聚集到排污口和底部排污管道里,排污时打开阀门经瞬间的落差,把残饵、粪便分离出水体。
科学的集污、排污,达到了清洁生产、养殖环境可控的目的。
该模式通过2018-2019年的养殖试验,在草鱼、加州鲈养殖过程中无鱼病发生,只添加部分保肝利胆中药制剂、维生素等以强身健体,既降低了成本,又解决了因大量使用药物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
同时增氧机推动池水流动,养殖品种一直处在运动状态,鱼体形修长,肉质紧凑,做到了提质、降本、增效、产品质量优良。
试验证明该模式改变了传统高产池塘养殖粪便、残饵沉积到池塘底部,引起水质恶化、鱼病频发的现象。
与传统结构的加州鲈养殖池塘相比,养殖过程中前期加注池塘水升温,中后期补充井水,养殖季节保持最适生长温度。
销售时降低水位,小水体水温易降至20℃以下,解决了夏季温度过高,影响加州鲈吃食和水温高卖鱼难问题。
定期泼洒有益菌、藻调节水质,晴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溶氧,增氧机溶氧控制器自动控制,比室内工厂化养殖节约用电和设备消耗。
利用落差排污、循环,具有操作管理方便、节能高效智能、组装配套灵活的效果。
该模式利用原有池塘20%的面积养鱼即可达到同样的产量,集中连片设计,易于集中管理。
其他面积可作为人工湿地、生态湖处理养殖肥水,水中种植水生植物,周边种植棕榈树,景观小桥流水,适合打造“美丽渔场”。
2019年10月,该基地加州鲈销售结束后,在鱼池上方搭建钢架结构的圆拱形大棚,进行保温养殖,使北方地区每年可增加3~4个月的鱼类生长时间。
前期培育大规格苗种或提前开展成鱼养殖等,可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改进尾水处理方式,建立高效生态循环系统,打造优美养殖水域环境,提供优质、绿色、生态水产品。
近年来,为加大长荡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长荡湖先后实施了4轮网围整治,目前还剩溧阳网围养殖责任区9800余亩。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转变大水面渔业发展方式,科学设置网围养殖设施,充分发挥渔业的生态功能,对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鳖的生态养殖特点

中华鳖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湖南、江浙一带的高校和农科单位为主体,对有关中华鳖的解剖、生化、生殖生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中华鳖的养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温室工厂化养殖中华鳖大行其道。
国内关于中华鳖研究的中心也倾斜于如何提高鳖的生长速度以及疾病的防治等方面。
但随着中华鳖温室养殖数量的不断扩大,伴随的是鳖市场的饱和,价格的迅速下滑和品质的下降以及优质的原种资源的流失。
如何提高保持甲鱼的品质,恢复优质的野生品种,使得甲鱼的食用更安全,符合无公害无污染、与环境相和谐的生态农业的要求。
行业的热点从新关注于中华鳖的生态养殖方面。
本项目与国内同类研究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鳖稻生态轮作技术

鳖稻生态轮作技术近年来,中国养鳖业得到快速发展,采用鳖稻轮作模式,既可以做到种稻不施肥,同时种植水稻又可以起到改良鳖池底质和减少鳖病发生的作用。
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从1999年开始进行鳖稻轮作试验,实践中总结出“养2~3年鳖、种一季稻”的生态轮作模式,并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一、种稻鳖池的建设每口池面积在3亩以上,最大达80亩;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样,只平整不深挖;鳖池四周采用水泥砖砌,墙高1.2m,能保持水位1m;鳖池的进排水水渠分设,进水渠道建在砖砌塘埂上,要求水渠三面光滑;排水口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要求鳖池排灌方便。
二、鳖稻轮作模式一般养殖2~3年鳖后,种植一季水稻。
5月中旬放养幼鳖,幼鳖规格为体重180g左右,放养密度为500只/亩~1000只/亩,以甲鱼配合饲料搭配鲜活鱼投喂,于次年7月底前捕捉,捕鳖后在7月底~8月初种植晚稻。
饲养过程中,除用生石灰等药物清塘消毒外,不用抗生素、氯制剂等化学药物,防病时多采用板兰根等中草药。
关于水稻栽培技术,因鳖池土壤肥沃,要选择矮杆抗倒伏优质品种,如甬优1号、98~110等,其次在栽培技术方面要围绕“防倒”进行,采用“二控一防技术”,即:一控肥,整个生长期不施肥;二控水,方法是早搁田控苗,分蘖末期达到80%穗数苗时重搁,使稻根深扎;后期干湿灌溉,防止倒伏。
只治虫不防病,种植的水稻可以达到无公害稻米标准。
三、几点体会1.鳖稻轮作模式是一种较好的生态种养模式。
养鳖肥田,种稻吸肥,通过动植物轮作,不仅病虫害减少,而且鳖稻轮作区域种植水稻不需机耕、不施肥,仅用少量农药治虫,节工降本。
2.鳖稻轮作模式与鱼鳖混养、鳖草轮作等模式相结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种养体系。
根据鳖捕捞季节的不同,分别选择种植水稻、玉米、宿根大麦等,同时,养鳖池中还可以套养鱼类,种植的宿根大麦投喂草食性鱼类,形成生态种养循环系统。
3,鳖稻轮作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种用于甲鱼生态养殖的循环系统专利内容

甲鱼生态养殖循环系统专利1.介绍甲鱼是一种受欢迎的水产品,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受到喜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甲鱼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甲鱼养殖模式存在着水质污染、饲料浪费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研发了一种甲鱼生态养殖循环系统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甲鱼养殖的效率和产量,同时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获得了多项专利保护。
2.技术原理(1)生态循环系统该专利技术采用了生态循环系统,包括水质净化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和能源循环利用系统。
通过这些系统的运作,可以保持水质清洁,有效处理废弃物,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2)上线监测系统为了保障甲鱼的生长环境,该专利技术还采用了上线监测系统,对水质、水温、氧气含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
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避免对甲鱼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3.技术优势(1)提高养殖效率传统的甲鱼养殖方式存在着水质污染和鱼食浪费等问题,而该专利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2)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生态循环系统可以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废弃物对水域环境的影响,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3)科学养殖上线监测系统可以对养殖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保障甲鱼的生长环境,为科学养殖提供了技术保障。
4.应用前景甲鱼是一种受欢迎的水产品,市场需求大且持续增长。
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
该专利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在甲鱼养殖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5.结语甲鱼生态养殖循环系统专利技术是我国在水产品养殖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相信这项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甲鱼养殖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 技术实现案例为了验证该甲鱼生态养殖循环系统专利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我们在数个典型的甲鱼养殖场进行了技术实现案例。
以湖南、江西等甲鱼养殖发达地区为例,我们在当地的养殖场对该技术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华鳖怎么养殖

中华鳖怎么养殖对于新手养殖户来说,中华鳖怎么养殖他们可能不是很了解。
那么,中华鳖怎么养殖?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中华鳖怎么养殖吧!中华鳖怎么养殖?1、养鳖业的主要的模式中华鳖养殖中,一是全生态池塘养殖的模式;二是温室育苗与室外池塘养殖相结合的二段养殖模式;三是鳖与虾、鱼等的立体混的模式;四是采光大棚仿生态养殖的模式;五是大棚温室专养的模式。
其中第一、二、三、四等四种养殖模式,基本上属于仿生态养殖。
这些养殖模式不仅大大优于那些工厂化或土法上马的暗室温控养殖方式,使鳖的孵化率、成活率、商品率大大提高,而且生产的商品鳖品质优良,价格比较坚挺。
2、固定设施建设中华鳖养殖中,防逃墙采用大砖3-4型或者2型加封檐,料台采用松木板或者石棉瓦,每个松木板料台需准备5*6*300cm的方木2根、25*120~150cm的方木板6块、螺丝钉24根、15cm铁钉30-36根。
3、苗种放养量精养1-2只/平方、混养50-200只/亩。
亲鳖放养量1-2只/平方,雌雄比5~7/1。
4、苗种质量判定标准外表无明显外伤,底板及内脏无病,体色正常,皮肤光亮,裙边宽厚,颈部不肥大,遇到刺激反应迅速。
5、采购时间中华鳖养殖中,苗种 5月下旬到6月上旬,亲鳖10-11月份。
6、投喂技术温室要做到四定。
外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灵活掌握。
7、孵化技术中华鳖养殖中,孵化介质用蛭石、空间温度30-34度和湿度80-90%稚鳖放养密度根据水泥池条件和规格调整20-100只/平方。
8、饲料问题与天然饲料相比,配合饲料的优点十分突出,这是因为配合饲料营养成分全面,能满足鳖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
另外由于饲料加工还能去除毒素,杀灭各种致病菌,从而减少由于饲料带菌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但在饲料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按标签标识使用鳖用配合饲料和单纯按鳖体重对鳖进行生长阶段分类,较科学的划分方法应是综合参考体重和养殖时间。
(2)养殖户在购买饲料时,要注重饲料气味和颜色,也要关心其中营养成分(3)鳖用配合饲料中绝不能添加少量激素。
中华鳖健康养殖技术

健康养殖是根据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模拟自然界中华鳖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主,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生产出接近野生的、高品质的商品鳖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养鳖场地的选择和设计建造1.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方便处建场,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要求。
2.养鳖场应建有亲鳖池、成鳖池、孵化房、稚鳖池、幼鳖池和生活用房。
亲鳖池、成鳖池要求是土池池底,土质以沙壤土为宜,淤泥厚度不超过15厘米,池底平坦,池深为1.2~2.5米,面积2000~3335平方米,池上四周做防逃顶板,根据需要设若干饲料台及晒背栖息台。
亲鳖池池中设有产卵场,产卵场上堆30厘米厚的细沙。
孵化房面积4~6平方米,并有控温设施,要严防蛇、鼠等进入。
稚鳖池面积4~10平方米,深0.5米,池底铺5~10厘米的细沙。
二、人工繁殖技术1.亲鳖的选择和饲养选择体重1公斤以上、体质强壮、无病无伤的野生鳖,雌雄比例4~5∶1,每667平方米放养密度200~300只。
饲料以新鲜的小鱼、虾、螺、蚌、动物内脏为主,并辅以少许植物性饵料生物,日投喂量占鳖体总重6%~8%。
2.采卵在产卵季节的上午,到产卵场沙堆内挖出受精卵,将受精卵(卵壳内出现白点)以动物极朝上轻放入集卵箱中整齐排列。
采卵前,箱底铺2~3厘米厚的细沙。
采卵后,应将细沙盖住受精卵,并平整产卵场内的沙堆,以便于下一次采卵。
3.孵化孵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孵化箱底部应留有滤水孔。
二是细沙要洗干净,粒径0.5~0.7毫米,含水量为7%~8%,生产中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宜。
三是温度最好控制在33~34℃,36℃以上或22℃以下胚胎发育中止,孵化积温大约为36000℃。
四是孵化环境的相对湿度为81%~82%,可通过喷水来控制。
在产卵和孵化用沙的消毒过程中,可用铁丝网选出粒径0.5~0.7毫米的河沙,用水洗净泥晒干,用0.3%高锰酸钾均匀泼洒。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6期动物科学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包括选择场地与建设池塘、种萍与投螺、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疾病防治、自然越冬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中华鳖的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鳖;养殖技术;生态中图分类号S966.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8)16-0216-01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王先锋(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办公室,安徽肥西231200)中华鳖口感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滋补珍品,市场需求高,价格一路上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养殖模式下的中华鳖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效益明显。
现对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场地选择与池塘建设中华鳖的养殖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向阳、背风、与主要道路有一定安全距离,养殖环境符合国家对农产品生态养殖的要求。
中华鳖养殖池要求进排水系统各自独立,有充足的水源条件,水质及周围土壤没有污染。
中华鳖养殖池塘的面积一般在2000~5000m 2之间,池水的深度控制在1.5~2.0m 之间。
为了防止中华鳖逃逸,要将池塘周围的壁涂抹1层水层,坡比约为1∶3。
池埂四周安上石棉瓦作为防逃墙,高度控制在70cm 左右,底部入土深度约20cm 。
池塘底部的土壤多选择具有较好保水性能的壤土,每个池塘中安装1台以上的增氧机,功率在1.5kW 以上。
防逃墙内的周围留一片空地(宽度超过1m ,坡度较大),并搭建4~8个晒台,每个晒台的面积在2~4m 2之间,搭建材料可选择竹片、木板等,这些晒台在池塘中分散设置,便于中华鳖晒背。
池塘周围用水泥预制板、木板等搭建多个食台,规格为长×宽=(2~3m )×(1~2m ),其中一端浸没到水中30cm ,倾斜角度30°。
为了避免中华鳖逃逸,在进水口、排水口的位置都要安装网眼比较密的铁丝网[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设计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南方一些地方又称为潭鱼、嘉鱼等,隶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estudinata)、鳖科(Trionychidae)、鳖属(Trionyx)。中华鳖为爬行冷血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喜晒太阳或乘凉风。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中华鳖没有有效的亚种分化,却存在着地理变异。日本的鳖曾被称为T.japonicus,舟山群岛上的鳖种群也曾被称为T.tuberculatus。现在常把这些种名作为中华鳖的同物异名。中华鳖在野外广泛分布于除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产量较高。另外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也有分布。 目前,国内外在鳖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遗传与育种、疾病与防治、集约化养殖技术、口感口味等方面,在鳖的品质、水环境和饵料耦合影响的应答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迄今国内外尚未见有关鳖的肌肉品质评估、养成品质的野生化改良与肌肉品质提升方面的报道。在饲料添加剂和药残等对商品鳖食品安全方面的影响研究及其报道罕见,尤其在生态养殖方面的研究更是稀少。 养殖鳖市场迎合度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出口也严重受阻基于目前鳖的集约化养殖,水域环境不良甚至恶化,密度高、饲料单一、高强度投喂、饲料结构和质量差,以及病害用药等导致鳖成品品质明显降低之现状,建立野生化还原与品质补偿机制,开展改善水环境,提高鳖成品品质的研究已势在必行,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品质作为产品的灵魂,是体现其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水产养殖产品品质所包含的质量的安全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健康性,体色与肉质的野生性已成为水产养殖产品迎合并占领市场的关键。无疑,如何高效提高水产养殖产品品质已日益成为各级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和广大养殖从业人员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也成为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目前,在我国较为有效的养殖方式是经常性换水,废水的排放并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所排放的废水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为能更有效地改善集约化养殖池的水环境,因此,对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进行构建十分重要,以次推进我国中华鳖养殖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顺应当今水产动物品质提升和水产品安全高效养殖研究潮流。 胡金成,杨永海,张树森等[1]在 《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设备的应用技术研究》中介绍了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处理设备的应用技术, 包括沉淀池、砂滤罐、弧形筛、泡沫分离—臭氧消毒装置、紫外线消毒器、生物滤池、液氧增氧。也介绍了生物滤池的工作能力取决于生物滤池中填料的选择。生物滤池的处理能力与养殖系统的日常养护有密切的关系, 系统中使用消毒剂和抗生素都会破坏和改变生物滤池中菌落的组成, 使生物滤池的生物处理能力下降。过度的冲洗生物滤池也将促使填料表面的菌膜脱落, 影响到生物滤池的水处理能力。通常, 一个生物滤池从开始培养到成熟需要1~ 2个月的时间, 并且经过NH3
—N 和NO2 —N 积累的2 个高峰期。应在水体进入生物滤池前, 加强物理过滤,
尽量控制有机物进入生物滤池, 防止由于异养细菌与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竞争生存空间, 引起生物滤池硝化能力的下降。 刘长发, 綦志仁, 何洁, 张俊新[4]在《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 零污水排放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提到目前的水产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农牧化并以提高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的方向发展, 渔业生态环境受到高度重视。综述了与水产养殖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 以及可用于集约式工厂化养殖的水产养殖环境工程与技术, 并介绍了以发展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为目标, 运用水生生态学原理从工程、工艺角度出发开发零污水排放的水产养殖模式系统。最后提出了集约化水产养殖中有待关注的一些问题。 陈耀璋, 张丽明[5]在《固定藻去除氨氮的研究》中指出:氮和磷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水体中氨氮的耗氧性及其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促使人们开展脱氮的研究一, 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也开始制订和实施地面水质量的总氮总磷参考标准,氨氮去除可用吹脱、加氯、离子交换、加臭氧、反渗透、电渗析等物化方法, 也可利用微生物等生化方法, 还提出将固定藻代替悬浮藻以解决氧化塘中藻类流失问题, 从而完善这个低能耗处理氨氮的途径。 岳维忠, 黄小平, 黄良民, 谭烨辉, 殷健强[6]在《大型藻类净化养殖水体的初步研究》中说到: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养殖对象的排泄、残饵的腐化分解及水流状况的不佳, 导致了养殖水体营养盐的不断累积, 严重威胁到近海的生态环境。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混养大型藻类是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和延缓水质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外也有一些报告报道了利用大型海藻吸收水中营养盐净化废水的试验, 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少。利用大型海藻吸收水中的营养盐,既可以改善水质, 又可以为提取藻胶、制取沼气或肥料提供宝贵的生物来源。针对7 种大型海藻吸收营养盐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探索用大型海藻净化养殖水体, 为今后建立鱼藻混养的自净养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梁程超,宫春光, 陈少鹏,赵海鹰[2]在《循坏水养殖水处理的原理及分析》中说:循环水养鱼系统的核心是养殖水处理系统, 并且围绕水处理系统,建立适合循环水养殖情况下的鱼病防御和治疗系统。所有水处理都是在模仿大自然中水体自净的过程。所谓水体的自净, 是指天然水体在受到污染后, 在无人为处理的条件下, 借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得到净化的过程。自净过程包括稀释、沉降、扩散等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水中大部分有机物是经生物氧化分解作用得到降解和去除的。在养殖水中, 污染物质来源于鱼类分泌排泄物、饵料残留, 包含碳、氮、磷、硫4 种主要元素。碳、磷、硫3种元素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各种产物, 在工厂化养殖、溶解氧充分的条件下, 对于鱼类影响不大, 且伴随氮循环, 它们也在各种微生物作用下, 不断转化成为对于鱼类无毒或者毒性较低的物质形态, 不是养殖水处理主要针对和检测的目标。所以循环水养殖最关注的是氮循环。 茅树杰[9]在《中华鳖生态养殖过程中的健康管理》中指出:中华鳖的人工养殖经历了从大量进行野生暂养到粗放养殖,进而发展到集约化、产业化养殖方式。由于部分集约化养鳖场存在着水质严重污染和滥用药的问题, 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加上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 至使产品价格急剧下滑。随着人们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意识不断加强, 市场对生态养殖的中华鳖需求量急剧增加, 生态鳖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为作者从水质、饲料及病害等方面谈及中华鳖养殖的健康管理问题。 周本翔, 杨东辉, 孟凡平[10]的《中华鳖健康养殖方式的新探讨》模拟中华鳖的野生生态环境, 根据中华鳖的生活习性, 利用农民的稻田建设成符合中华鳖健康生长的生态养殖池, 总占地面积的30% 用作种植陆生植物, 另外70% 用作培植水草(不超过水面3% )、投放少量鱼类,采用生物鲜活饲料10% 和人工配合饲料90%结合投喂、中草药防病保健, 成品中华鳖的体色、体质和外观形状均与野生环境下生长的中华鳖接近。从而能很好地提升了中华鳖的品质。
综上所述,水环境和养成品质量集中体现的一系列问题已日渐成为阻碍生态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将直接威胁到现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加强成品鳖品质评估和品质改良基础研究,建立安全、高效的循环水生态池养模式,构建实用性强而科学的中华鳖品质提升技术体系,以及生态高效养成模式与良好操作规范,以保障其养殖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华鳖产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能更有效地改善集约化养殖池的水环境,对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进行构建十分重要,这将推进我国中华鳖养殖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顺应当今水产动物品质提升和水产品安全高效养殖研究潮流。
四、参考文献 [1] 胡金成,杨永海,张树森等.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设备的应用技术研究[J]. 渔业现代化,2006,3 :15-18 [2] 梁程超,宫春光, 陈少鹏,赵海鹰. 循坏水养殖水处理的原理及分析[J]. 齐鲁渔业,2004,21(4):11-13 [3] 李谷,运珞珈,刘志伟,刘红艳,唐非.人工养鳖池水质的理化特征和细菌状态的研究[A]. 湖 北农学院学报, 2000,20(2):157-160 [4] 刘长发, 綦志仁, 何洁, 张俊新. 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 零污水排放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A] .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2,17(3):220-226 [5] 陈耀璋, 张丽明. 固定藻去除氨氮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4,5(4):4-8, [6] 岳维忠, 黄小平, 黄良民, 谭烨辉, 殷健强. 大型藻类净化养殖水体的初步研究[A]. 海洋环境科学,2004,21(1):13-15 [7] 郝玉江,杨振才,高永利,贾艳菊. 中华鳖生态养殖模式的原理、结构和特点[A]. 生态学杂志,2002, 21( 2) : 74— 77 [8] 叶显峰.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B].现代农业科技,2009 ,10 : 204-211 [9] 茅树杰.中华鳖生态养殖过程中的健康管理[J]. 江西水产科技, 2005 ,2 :27-29 [10] 周本翔, 杨东辉, 孟凡平.中华鳖健康养殖方式的新探讨[A].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2(4):40-42 [11] 阎希柱, 徐晓津, 吴成业.高滩位区花蛤反季节高效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经济效益分析[A]. 中国农业经济, 2010,28(2)118-123 [12] 桑贤强,周盘良,吴伟强. 陈解平仿野生态养殖中华鳖[J].渔业致富指南,2007—23 : 22-23, [13] 徐正法,汤瑜瑛. 鳖虾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实验和探索[J]. 渔业致富指南,2002—09:42-43, [14] 何杰,曾国成,朱荟瑾,林武俊. 水草在鱼虾蟹类健康养殖中的作用[J]. 现代农业科,2007 ,18 :172-177 , [15] 张金宗.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J].内陆水产,2006,3 : 11-12, [16] 卞宏娣. 科学用药提高鳖病防治效果[J].内陆水产,2002,8 :29-30, [17] 熊玉林. 鳖病病原及防治模式[J]. 湖北农业科学,1996,4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