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边城》、《长河》3a空间性叙述与诗化小说的艺术特征

《边城》、《长河》3a空间性叙述与诗化小说的艺术特征
and other images to construct the space.In the narrative strategy,each chapter and
section of‘‘Border Town’’and‘‘The Long River'’is connected into a whole by space not
与传统小说注重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相比,诗化小说更注重自然 景物的描写,民俗风情的描述,意境的营造以及画面感的构建,从而达到小说诗化 的效果。文学本是时间的艺术,当诗化小说的作者不再追求连贯的故事情节和生动 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时,时间这一传统叙事线索就被弱化,空间作为另一个叙事维度 得到作者们的青睐。1945年,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提出了小说空间 形式理论。这一理论刚提出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后经戴维·米克尔森、左 伦等诸多批评家的研究、补充,这一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不断成熟发展起来。 这一理论认为,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的,这个整体是由很多分散的又互相联 系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虽然分散,但具有统一性,而这个整体的统一性存在于 空间关系中,而不是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这种空间统一性导致了空间形式的发生, 也使诗化小说中的空间性叙述有了理论依托。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诗化小说的代 表作品,以空间线索取代时间线索,采用空间转换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成为一种重
development of plot.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the structure of“Border Town'’and“The
Long River'’can be called‘'paintings in series”,each chapter ofthem Can form a painting, some are舭sh and elegant,and some are multicolored and bright.All the paintings Can be unified together by the theme and artistry,and form the paintings in series.111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ic novels Can be seen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narrative of ‘‘Border Town'’and‘‘The Long River'’.

2.人物素材---沈从文

2.人物素材---沈从文

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一、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散文集《湘行散记》。

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二、品性1、凸显人性的创作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2、自学为救国成就大家:沈从文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后来只身来到北京,谋生、自学,“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作家。

3、坚韧不拔写作:在北京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

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

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中仍独立埋头写作。

在他的散文和小说中倾诉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遍满荆棘的崎岖山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攀登者,他以锲而不舍的惊人毅力,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文学上的奇迹。

4、作有独立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他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

看虹录

看虹录

看虹录作者:薛启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摘要:“水”是沈从文早期创作的主要意象,是其在著名的乡土写作中反复出现的生命意识和作品风格,而到四十年代之后寓居昆明的时期,沈从文开始思考更加抽象的问题,创作心境大变,在《看虹录》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跳动的“火”一般的生命意识。

但是两种意象的转变是具有延续性的,也是对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的概括和表现。

关键词:沈从文;《看虹录》;生命意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一、早期创作:“水”的清澈与流淌如果要找一个意向来概括沈从文的早期创作,最妥帖的无疑是“水”。

他的作品是从湘西湿润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柔软、清澈而饱含着生命的灵性。

沈从文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水对于自己的“教育”:“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1]可以说,湘西的水赋予了沈从文看待自然与人事的世界观——“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2]二、《看虹录》:“火”的热烈与毁灭到四十年代之后寓居昆明的时期,沈从文整个散文表现形式的特点相较于早期散文的清新活泼、诗意情怀,显得完全不同。

首先受到索居向下生活的孤寂、冷漠的影响,二来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已经从三十年代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客观叙写转入对社会人生的内心关照,对人生带普遍性的哲理思考在作品中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即便那些对人生现实的具象描绘部分,也往往只是通向抽象思考的引子或象征”[3]。

我们看见不善于逻辑思考的沈从文开始被“应该”的抽象问题所困扰,在精神上受到了“小我”与“巨大世界”的碰撞。

在1943年发表的《看虹录》中,“鹿”、“百合”[4]等带有宗教意味的意象值得分析和讨论,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文本中提到的“火”。

而且这里所说的“火”,并不是在故事中多次客观出现的“炉火”,而是诗人或者疯子说的和诗一样“使生命会燃烧起来的”的“火”,“燃烧后,便将只剩下一个蓝焰的影子,一堆灰。

沈从文的一生及著作

沈从文的一生及著作

边城
•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 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 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 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 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 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 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 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 量,三斗米,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 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 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 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 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 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 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 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 只黄狗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 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1)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翠翠,这个名 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 想。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和欢笑,多了 一份深思和羞涩。 (2)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 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3)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的。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中国 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 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 丝报答 (4)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爱来体现的。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点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 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5)通过描写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故事来体现的。 总之,《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经纬、营造了这个世界。

沈从文与《边城》

沈从文与《边城》

沈从⽂与《边城》沈从⽂与《边城》沈从⽂湖南凤凰县,现代著名的作家、历史⽂物研究家,苗族⼈,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家族,⽗亲是汉族。

正是⽣活在湘西和⾝体中有着湘西⼟家族⼈的那种⾎统才让他具备了那种少数民族特有的⽓质,并且在⽂章中也才能深刻的体现出⼀种特有的地域特⾊。

他的很多⽂学作品如,《边城》《三三》等有名的代表作,这些不仅是先⽣⼀个时期创作的内容,在⼀定的意义上也是他对于⽣活中现实⼈物的塑造和凝结。

沈从⽂于1988年去世,否则在那个时期他的作品是最接近于诺贝尔⽂学奖的,他的作品不但在中国乃⾄于在世界都有⼴泛的影响。

说起沈从⽂与济南的关系,1931年徐志摩去世,他作为朋友来到济南与徐志摩的家⼈共同料理后事;1956年沈从⽂跟随⽂化考察团再次来到济南,对于济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叙述济南时讲到,“济南给从北京来⼈印象极深的是清净。

街道⼜⼲净,⼜清净。

⼈极少,公共汽车从不满座,在街中⼼散步似的慢慢⾛着,⼗分从容。

”他还特别注意到济南的“住家”:“济南住家才真像住家,和苏州差不多,静得很。

如这么作事,⼤致⼀天可敌两天。

有些⼈家门⾥边花⽊青青的,⼲净得⽆⼀点尘⼟,墙边都长了霉苔,可以从这⾥知道许多⼈⽣活⼀定相当静寂,不⼤受社会变化的风暴摇撼。

但是⼀个能思索的⼈,极显然这种环境是有助于思索的。

它是能帮助⼈消化⼀切有益的精神营养,⽽使⼀个⼈⽣命更有光辉的。

”因为他⽣于江南凤凰县,这样的湘西地域特⾊注定了他的⽣活与⽔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常在⽔上渡船的⽅式写下了很多⽔的⽂字。

“檐溜,⼩⼩的河流,汪洋万顷的⼤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的帮助,我学会⽤⼩⼩脑⼦去思索⼀切,全⽅位的是⽔,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点也亏的是⽔”他对于⽣命的意义对于过去⽣活、未来⽣活追求⼒量的热情洋溢,正是因为有了⽔其作品也如⽔⼀样,⽔是柔软的⼒量,看起来柔弱,但是上德、上善均⽤⽔来⽐喻(上善若⽔、上德若⽔)。

⽐如,沈从⽂讲沉默如⽔,⽽不是⽤沉默是⾦来⽐喻。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含答案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田塍.( ) ②手谕.( ) ③猛鸷.( ) ④竹篁.( ) ⑤琅.琅( ) ⑥鳜.鱼( ) ⑦赌骰.( ) ⑧水碓.( ) ⑨竹篠.( ) ⑩信笺.( ) ⑪棒杵.( ) ⑫强悍.( ) ⑬薪饷.( ) ⑭攫.住( ) ⑮缝罅.( ) ⑯狼嗥.( ) ⑰幡.旗( ) ⑱缮.写( ) ⑲臃.肿( ) ⑳雉.媒( ) ○21晒谷簟.( ) ○22傀儡..( ) (2)多音字①帖⎩⎪⎨⎪⎧ 临帖.( )请帖.( )服帖.( ) ②数⎩⎪⎨⎪⎧ 数.学( )数.落( )频数.( ) ③薄⎩⎪⎨⎪⎧ 厚薄.( )薄.板( )薄.荷(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鳜( )獗( )蹶( ) (2)⎩⎪⎨⎪⎧ 腾( )滕( )塍( )(3)⎩⎪⎨⎪⎧ 砺( )粝( ) (4)⎩⎪⎨⎪⎧槽( )糟( ) 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千篇一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鱼得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举步维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模大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惠而不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孙俊峰一再强调自己并非所谓的“成功者”,认为社会不应该千篇一律....,没有人说北大毕业就一定要去当公务员或者去大企业工作。

【活动设计】《边城(节选)》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精排版

【活动设计】《边城(节选)》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精排版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 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 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湘西, 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 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一部田 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 珠玉,一部特殊的乡土文学。
同于其他地方的活动。在这种风俗活动中展示淳朴、美不胜收的风土 人情,表现湘西人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为后文做铺垫。
在这热闹的场景中,主人公一一登场:翠翠、爷爷、老船夫、傩送 等。翠翠与傩送在端午节时初相遇,为小说的后半部分情节的展开、 塑造人物做好了铺垫。
小结:
熔优美清新的风景画和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于一炉, 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 “边城”环境中生活
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 的人们也必定是与这
[jǐ]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 里的环境相匹配的,
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 他们是“一群未被现
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 代文明污染”的善良
分析: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 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 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形象探究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情节二: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 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 想:“假若爷爷死了?” (19段)
结尾意味深长,作者好像在等待人们理解自己的创作动机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 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 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 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 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1 水的原始意象———亘古如斯的文化承载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忘川悠悠。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的那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他的散文《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老伴》、《辰河流域的水手》等等,或在河边,或在溪上,演绎着人间的离合悲欢。

即使不直接以水为背景的作品,也带着水的色泽。

《云南看云》中变幻莫测的云彩,五彩斑斓的霞,还有澄明如镜的天。

他们交织出的画面也渲染着水的光彩,流溢着水的音符。

水为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散文创作呢? 这与水的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1. 1 水象征阻隔,也暗含着联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在我国,水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阻隔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

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同时也代表险阻; 《说卦》曰:“坎,陷也”; 《象辞》也说:“习坎,重险也。

”水意象表示阻隔意绪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湾清水,波光摇曳,倒映着相恋双方日益憔悴的身影,载得动多少离人的相思泪? 此岸和彼岸隔着几度春秋? 积蓄着多少惆怅和孤独?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

在这方世界里的人物依然也摊派了哭笑吃喝,演绎着悲欢离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沈从文
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

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这是一句真话。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

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

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思的地方。

我不能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

大六月里与一些同街比邻的坏小子,把书篮用草标各做下了一个记号,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后,就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去,钻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

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振翅的声舌,全个心思只顾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伶便的小生物。

到后看看所得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方到河滩边去洗濯,拾些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

直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处向河水中跃去。

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

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动,有时正泡在水里,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

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我必一面望着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许多事情。

所捉的鱼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溜走的水蛇,叮固在大腿上的蚂蝗,碾坊里的母黄狗,挂在转动不已大水车上的起花人肠子……因为雨,制止了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切看见的经过的皆记忆温习起来了。

也是同样的逃学,有时阴雨天气,不能向河边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庙里去,在庙前庙后树林或竹林里,爬上了这一株,到上面玩玩后,又溜下来爬另外一株,若所爬的是竹子,必在上面摇荡一会;爬的是树木,便看看上面有无鸟巢或啄木鸟孵卵的孔穴。

雨落大了,再不能做这种游戏时,就坐在楠木树下或庙门前石阶上看雨。

既还不是回家的时候,一面看雨一面自然就需要温习那些过去的经验,这个日子方能发遣开去。

雨落得越长,人也就越寂寞。

在这时节想到一切好处也必想到一切坏处。

那么大的雨,回家去说不定还得全身弄湿,不由得有点害怕起来,不敢再想了。

我于是走到庙廊下去为做丝线的人牵丝,为制棕绳的人摇绳车。

这些地方每天照例有这种工人做工,而且这种工人照例又还是我很熟悉的人。

也就因为这种雨,无从掩饰我的劣行,回到家中时,我便更容易被罚跪在仓屋中。

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像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

我得用回想与幻
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

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不至于过分孤寂。

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

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

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

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像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

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

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攫去,又幸亏它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过着日子!
再过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笔,居然已能够尽我自由运用了。

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

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一点庆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再过五年后,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一个明朗华剩的海边。

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

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

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选自《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