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01氯霉素的合成

合集下载

氯霉素

氯霉素

(一)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5、注意事项①溴有强烈刺激性,取用要在通风橱中进行②仪器、试剂均需无水。

少量水分将使反应诱导期延长,较多水分甚至导致反应不能进行。

③溴的滴加速度不宜太快,滴加速度太快及反应温度过高,不仅使溴积聚易逸出,而且还导致二溴化物的生成。

④反应结束溴化氢应尽可能除去,以免下步消耗六亚甲基四胺。

6、思考题(1)溴化反应开始时有一段诱导期,使用溴化机理说明原因?操作上如何缩短诱导期?答:反应机理如下:反应的决速步骤需要有H+催化,而H+来源于反应生成的HBr,所以反应一开始进行的比较缓慢,当有大量HBr生成之后反应才可以顺利进行。

在操作上我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缩短诱导期:一是适当提高反应温度来加速反应,当反应开始后就要降回原来的温度,以防二溴化物的生成;二是由外界来提供少量的H+,我们可以滴一滴浓硫酸,也可以加少量的无水三氯化铝。

(2)本溴化反应不能遇铁,铁的存在对反应有什么影响?答:金属离子的存在会催化苯环上的溴代反应。

(二)对硝基-α-溴化苯乙酮六亚甲基四胺盐的制备5、注意事项①此反应需无水条件,所用仪器及原料需经干燥,若有水分带入,易导致产物分解生成胶状物。

②反应终点测定:取反应液少许,过滤,取滤液1ml,加入等量4%六亚甲基四胺氯仿溶液,温热片刻,如不呈混浊,表示反应已经完全。

③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六亚甲基四胺盐在空气中及干燥时极易分解,因此制成的复盐应立即进行下步反应,不宜超过12h。

6、思考题(1)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与六亚甲基四胺生成的复盐性质如何?答: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六亚甲基四胺盐在空气中及干燥时极易分解,放置不能超过12h。

(2)成盐反应终点如何控制?根据是什么?答:反应终点测定:取反应液少许,过滤,取滤液1ml,加入等量4%六亚甲基四胺氯仿溶液,温热片刻,如不呈混浊,表示反应已经完全。

根据物料在氯仿和氯苯中的溶解度不同。

若未反应完全,则取反应液过滤所得的滤液中含有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加入含有乌洛托品的氯仿溶液(澄清),温热,就会有成盐物生成,因成盐物既不溶于氯苯有不溶于氯仿而出现混浊。

氯霉素

氯霉素
素简介
氯霉素(chloroamphenicol)是1974由委内瑞拉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广谱抗 生素。结构简单,目前使用的均为化学合成。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对硝基苯基、丙二醇与二氯乙酰胺三个部分,分子中还含 有氯。其抗菌活性主要与丙二醇有关。 该类药物水中溶解度小,易溶于有机媒,酸性和中性溶液中稳定,碱性溶液中容 易分解。
氯霉素的制备
成品母液的升膜回收
送入高位槽,预热 在真空度0.06MPa以上,蒸汽压0.15-0.2MPa下,以
流速600-650L/h进入升膜浓缩器进行减压升膜浓缩 3-4h后,冷至5 ℃,过滤,滤液回收亚胺物 浓缩滤液回收亚胺物(同第八步) 成品盐酸盐制取左旋氨基物 活性炭脱色15min,加碱中和至pH7.2-7.5 再脱色15min,压滤,滤液二次中和至pH9.0-9.5 过滤,冲洗,甩干,干燥 得左旋氨基物 收率:65.5-66.8%
氯霉素的制备
加甲醇、二氯乙酸甲酯 搅拌,加入D-氨基物(含水0.3%) 60 ℃下反应1h 活性炭脱色过滤 滤液中加蒸馏水,析出氯霉素 冷至7 ℃过滤、洗涤 甩滤30min,出料,干燥 收率96%
氯霉素的制备
加甲醇、二氯乙酸甲酯
搅拌,加入D-氨基物(含水0.3%) 60 ℃下反应1h 活性炭脱色过滤 滤液中加蒸馏水,析出氯霉素 冷至7 ℃过滤、洗涤 甩滤30min,出料,干燥 收率96%
注意事项
• 氰化钠是剧毒品,使用时必须遵守操作规程 ,由专人保管,投料时由专人审核。皮面与 无机酸类接触,投料后工具要清洗干净,空 桶须用硫酸亚铁处理
• 制备二氯乙酸甲酯过程中,洗涤酯的水必须 经过硫酸亚铁处理后才能排入下水道
氯霉素用途
• 药理用途:

氯霉素的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

氯霉素的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

氯霉素的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氯霉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药物,在医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氯霉素的合成过程是怎样的。

本文将会就氯霉素合成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进行详细讲解。

一、对硝基苯乙酮基本信息对硝基苯乙酮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8H7NO2,分子量为149.15g/mol,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重要原料。

二、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方法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1、材料准备在制备对硝基苯乙酮前,我们需要购买相应的原料。

常用的原料有苯甲酸、稳定态过氧化丙酮、乙酸、硝酸等。

这些材料应该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筛选,确保质量和纯度达到要求。

2、制备步骤(1)合成苯乙酸乙酯首先,我们需要合成苯乙酸乙酯。

为此,我们将苯乙酸与乙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苯乙酸乙酯。

反应方程式如下:C6H5COOH + CH3COOH --酸催化--> C6H5COOCH2CH3 + H2O(2)氧化苯乙酸乙酯将制得的苯乙酸乙酯与稳定态过氧化丙酮在反应器中进行氧化反应,生成苯乙酮。

反应过程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并加入催化剂阳离子交换树脂。

反应方程式如下:C6H5COOCH2CH3 + CH3C(O)CH2C(O)CH3 + H+ →C6H5C(O)CH2C(O)CH3 + CH3C(O)CH2C(O)OCH2CH3(3)硝化苯乙酮将制得的苯乙酮通过硝化反应,得到对硝基苯乙酮。

硝化反应需要使用浓硝酸,在双氧水的催化下进行。

反应方程式如下:C6H5C(O)CH2C(O)C2H5 + HNO3 --双氧水催化-->C6H4(NO2)COCH2C(O)C2H5 + H2O三、对硝基苯乙酮在氯霉素合成中的作用氯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中,氯霉素分子结构中的三氯代苯酰氯(TCC)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氯霉素的合成关键原料之一。

对硝基苯乙酮在氯霉素合成中的作用就是在TCC的制备中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体角色。

氯霉素生产工艺

氯霉素生产工艺

氯霉素生产工艺
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
3、反应条件
温度的控制:控制在40-45℃,要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措施。 温度过高易产生会产生二硝基化合物,并有酚的生成,所以在 此反应中及时除去反应热。 ➢配料比:控制硝酸的用量,避免产生二硝基乙苯 ➢原材料的质量:乙苯含量高于95%。若水分过高,在硝化中使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化学名称为D-苏式-(-)-N-[α-(羟 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
氯霉素生产工艺
简介
5.1.3 氯霉素的药理性质
氯霉素是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伤 引起粒细胞寒缺杆乏菌症、及痢再生疾障杆碍菌性、贫脑血膜的可炎能球菌、 长期应用可肺引炎起球二菌重等感染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 新生儿、早染产有儿效用,量也过大可可用发于生立灰克婴次综合体症感。染。
CH=CH2 Br2, H2O
Br NH3, 100atm
OO
CHCH2Br cat OH
NH2
H+
OO
CH=CHBr HCHO, cat
NH2 拆 分 OH OH
OH H C C CH2OH H NH2
HNO3, H2SO4
NO2
OH H C C CH2OH H NH2
Cl2CHCOOCH3
NO2
氯霉素
近年来,由于氯霉素本身的毒副作用以及其他抗生素迅速 发展的影响,使氯霉素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 其疗效确切,尤其对伤寒等疾病仍是目前临床首选药物, 依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抗生素品种。
氯霉素生产工艺
简介
5.1.4 氯霉素的理化性质
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 苦
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第四节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课件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课件
动物饲料添加剂
氯霉素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可以预防和治疗畜禽细菌感染疾病。
其他领域应用
氯霉素还可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等其他领域,发挥其抗菌活性。
氯霉素生产的未来展望
生产技术改进
通过技术改进,提高氯霉素生 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环境污 染。
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和环 保措施,实现氯霉素生产的可 持续发展。
动物饲料添加剂
氯霉素在畜牧业中被广泛用 作动物饲料添加剂,以预防 和治疗动物细菌感染。
其他领域应用
氯霉素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 域,如水处理、食品加工等。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1
发酵过程
2
将原料加入发酵罐中,培养细菌进行发
酵,产生氯霉素。
3
结晶
4
将提纯的氯霉素溶液进行结晶,得到纯
净的氯霉素晶体。
5
包装
6
将干燥的氯霉素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 以便储存和销售。
2 分离提纯
分离和提纯过程能够去除 杂质,获得高纯度的氯霉 素。
3 结晶
通过结晶过程,可以得到 纯净的氯霉素晶体,提高 产品的质量。
4 干燥
干燥是将氯霉素产品中的水分去除,以延长 产品的保存期限。
5 工艺控制
工艺控制能够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标准操作, 提高氯霉素生产的稳定性。
制约氯霉素生产的主要问题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PPT课件
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到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我们将深入介绍氯霉素的概述、 用途以及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还会展望氯霉素生产的未来发展 和市场前景。
氯霉素概述
氯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农业领域的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氯霉素的用途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温下可提高收率,不发生分子构型的改变。常用的 金属盐有ZnCl2、AlCl3、CaCl3等,可用于羧酸、酰 卤、酯酰胺的还原,且分子中的硝基、卤素、氰基 等不受影响。
胡惟孝,陈华奇,夏春华等.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7, 38(10):692~693.
以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氯霉素
THANKS!
碱类易失效。
用 途:用于治疗由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流 感杆菌、布氏杆菌、肺炎球菌等引起的感染
以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氯霉素
以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氯霉素
.
以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氯霉素
以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氯霉素
金属盐修饰是提高NaBH4还原能力和选择性的
常用方法。金属盐廉价易得,且反应条件温和,室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老师:李家明 汇报人:项一帆
组员:项一帆、何方知、朱子剑、从海林
概述
合成路线
工艺原理
概述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是由委内瑞拉链霉菌产生的抗生
素。氯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对硝
基苯基、丙二醇与二氯乙酰胺三
个部分,分子中还含有氯。其抗
菌活性主要与丙二醇有关。
氯霉素的结构及名称
中文名称:D-苏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
英文名称:chloramphenicol
分子式:C11H12Cl2N2O5 分子量:323.1294
氯霉素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熔点:149-153℃
密度:1.547
沸点:644.9℃
储存条件库房通风低温干燥 性状:白色针状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 性粉末;味苦。易容于甲醇、乙醇、丙酮等。在干燥时稳 定,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煮沸也不见分解,遇

(完整word版)氯霉素多种合成路线评价(作业)

(完整word版)氯霉素多种合成路线评价(作业)

(完整word版)氯霉素多种合成路线评价(作业) 对我国生产氯霉素的合成路线与其他合成路线分别作一评价
我国生产氯霉素的合成路线:
我国生产氯霉素的合成路线是以乙苯经对硝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硝化、氧化、溴化、成盐、水解、乙酰化、羟甲基化、还原、拆分、二氯乙酰化等反应得到氯霉素。

此法的关键在于由乙苯经硝化和氧化制对硝基苯乙酮.
优点:此法起始原料廉价易得,收率较高,对设备要求较低,各步反应的收率都比较高,技术要求条件要求不高。

虽然反应步骤比较多,但有些步骤可以连续进行,不需要分离中间体,大大的简化了操作。

缺点:反应步骤比较多,生产路线长.乙苯硝化过程产生大量的邻位异构体(邻硝基乙苯)其利用成为问题,若无妥善的综合利用途径,会给生产造成困难.硝化,氧化两步安全操作要求高,产生的硝基化合物毒性较大。

还有就是三废的治理难度较大。

其他合成路线:
①以硝基苯甲醛为原料与甘氨酸反应,再酯化,拆分和还原。

优点:此法步骤少,所需物料品种和设备少.
缺点:对硝基苯甲醛用量大,硼氢化钙还存在供应问题。

②以硝基苯甲醛为原料与乙醛缩合经对硝基肉桂醇合成氯霉素。

此法使用符合构型要求的反式对硝基肉桂醇为中间体经过溴水加成引入二个官能团,而且产物为苏式。

这条路线的合成步骤不长。

③以苯乙烯为原料经中间体alpha-羟基对硝基苯乙胺的合成路线。

优点:原来廉价易得。

合成路线比较简单且各步收率高.
缺点:胺解反应收率较低。

实验十六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合成

实验十六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合成

实验十六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合成实验十六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合成一、目的要求1.熟悉溴化、Delepine反应、乙酰化、羟甲基化、Meerwein-Ponndorf-Verley羰基还原、水解、拆分、二氯乙酰化等反应的原理。

2. 掌握各步反应的基本操作和终点的控制。

3. 熟悉氯霉素及其中间体的立体化学。

4. 了解播种结晶法拆分外消旋体的原理,熟悉操作过程。

5. 掌握利用旋光仪测定光学异构体质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氯霉素的化学名为1R,2-(-)-1-对硝基苯基-2-二氯乙酰胺基-1,3-丙二醇,(1R,2R)-(-)-p-nitropHenyl-2-dichloroacetamido-1,3-propanediol。

氯霉素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有四个旋光异构体。

化学结构式为:NONO22HHOCCOHHHCNHCOCHClCHCHCOHNCl22CHOHCHOH221R,2R (-)1S,2S (+)NONO22OHHHHOCCHCCHCOHNClHCNHCOCHCl22CHCHOHOH221R,2S (+)1S,2R (-)上面四个异构体中仅1R,2R(-)〔或D(-)苏阿糖型〕有抗菌活性,为临床使用的氯霉素。

氯霉素为白色或微黄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mp.149~153?。

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微溶于水。

比旋度〔α〕2525-25.5?(乙酸乙酯);〔α〕+18.5?~21.5?(无水乙醇)。

D合成路线如下:Br , CHCl)N , CHCl(CH26526465ONCOCHBrONCOCHBr(CH)NONCOCH222226423 CHOHCO)O(CHHCHO2532NOCOCHNHCOCHNOCOCHNH . HCl223222HCl , HOCHCOONa2CHOH325NHCOCHNHCOCHH33OHCl ,HAl[OCH(CH)]2323ONCHOHONCOCHCHOHCC2222CHCH(OH)CH33OHH.HClNHNHHH22拆分15%NaOHONONCHOHCCCHOHCC2222OHOHHHNHCOCHClNHCOCHHH23CHClCOOCH , CHOH233ONCHOHONCCCHOHCC2222OHHOHH三、实验方法(一)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冷凝管、滴液漏斗的 250 mL四颈瓶中,加入对硝基苯乙酮10 g,氯苯75 mL,于25~28?搅拌使溶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O H N H C O C H C l2 H C H
2
O H
O
2
N
C 1 1 H 1 2 C l2 N 2 O 5 M o l. W t.: 3 2 3 .1 3
在Fischer投影式中,两个相邻的手性碳原子上如有相同的原子或 基团,它们不在同一边的称为苏式,在同一边的称为赤式。
氯霉素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 或结晶性粉末。味苦。熔点149~153℃。易溶于甲 醇、乙醇和丙酮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比旋度 +18.5~+2l.5度(无水乙醇)。 氯毒素是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伤寒杆菌,痢疾 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的感染,亦可用于立克 次体感染。 氯毒素的主要副作用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引起 粗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但仍是治 疗伤寒的首选药物。
三、生产工艺简介
四、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工艺 1、以具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 (1) 工艺原理
HNO3 H2SO4
O2 N O2 N O2 N
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 主要副反应为邻位硝化及二硝化产物,还有经亚 硝酸酯水解生成的酚及其硝化物。
4 4

% 8 4
4 4

% 6 4
6

% 8
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当时他们没有等待光学异构体分拆工艺的成熟就决定 以混旋体(疗效为氯霉素之半)先行投产,定名为“合霉 素”。 沈家祥接着负责年产量为6吨的车间的设计和施工, 并使它于1955年4月正式投产。 一个复杂的化学合成方法的开发,一切从原料开始, 包括建立全新的氧化反应,到车间投产,整个历程不过化 了3年功夫,这个速度应该说是难得的。之所以取得这样 的成绩,应该说是沈家祥亲自动手,苦干、实干、巧干,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 反应条件与影响因素 强放热反应,温度影响很大,应确保搅拌与传热。 乙苯硝酸的摩尔比接近理论量,为1:1.05。硫酸的脱水值 (D.V.S.)为2.56。 应控制原料乙苯的纯度>95%,含水量高可致反应速率降 低,硝化收率下降。 硫酸的脱水值(D.V.S.)是指硝化终了时废酸中硫酸和水的 计算质量比。 D.V.S.=混酸中硫酸质量/(混酸含水质量+硝化生成水的质 量)。 脱水值越大,表示硫酸含量越高或含水量越少,则混酸的 硝化能力越强。
②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反应经Neber 重排,后续反应与上一方法相同。此法步骤多,国外有应用。
(2) 以苯乙烯为原料 ①经中间体α-羟基对硝基苯乙胺,后续反应与沈家祥法相 同,氨解反应收率较低。
②由苯乙烯经Prins反应的路线(邢其毅法),路线较短,但需要 高压釜及高真空蒸馏设备。此法经完善具工业化潜力。
第一节 氯霉素的合成工艺
氯霉素是40年代继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之后, 第四个得到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它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立克 支体有突出疗效。 沈家祥和郭可义、高佩铭在大连科学研究所当时极其 有限的实验条件下摸索和比较了不同的合成路线,最后是 利用库房里仅存的一小瓶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对硝基甲苯 为起始原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十余步反应,打 通了氯霉素混旋体的合成路线,这在50年代初期可以说 是一项突破。
二、氯霉素的合成路线 氯霉素的碳骨架具苯丙基结构,按碳骨架的构建方法, 氯霉素主要有两类合成路线,即分别以具有苯甲基结构和苯 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氯霉素( D-苏型)分子含两个手性中心,有四种异构 体,为两对对映异构体(D-苏型1R,2R,L-苏型1S,2S,D赤型1R,2S,L-赤型1S,2R),可以考虑用以下方法解决: ①使用含指定手性中心的原料; ②利用空间效应; ③利用立体选择性的反应方法。
他们从苯和乙烯来制取乙苯。而乙烯是从酒精脱水获得 的;沈家祥自己指导工人做催化剂,自己设计了催化用的管 状电炉。乙苯硝化后分离邻位和对位硝基乙苯所用的减压分 镏全套装置也是沈家祥设计并绘图交工厂制作的。 对硝基乙苯氧化为对硝基苯乙酮:当第一次放大分馏硝 基乙苯时发生爆炸,通过分析研究,认定硝化过程中产生的 酚类副产物是爆炸的起因,于是在蒸馏前增加了碱水洗涤的 措施,很快解决了问题。为解决对硝基乙苯的氧化,他们同 时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用氧气(或空气)进行催化氧化, 这个方法文献虽有少量报道,但转化率和收率都很低,又有 着火爆炸的危险;二是通过化学氧化进行。厂研究室的李承 祯、汤斐烈等参考了类似的反应,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用高 锰酸钾在中性条件下氧化对硝基乙苯,能得到满意收率的对 硝基苯乙酮。 整个工作从1952年4月份开始,仅用了4个月的时 间,就打通了这条新工艺路线,得到了混旋氯霉素样品。
盐 酸 盐 析
乙 醇
Delepine反 应
水 水 洗 结 晶
脱 水 氯 苯 成 盐 反 应 氯 苯
二 乙 醇 缩 甲 醛 母 液 固 液 分 离
对 硝 基 --氨 基 苯 乙 酮 盐 酸 盐
(2) 工艺过程 季铵化: 将经脱水的氯苯或成盐反应母液加入干燥的反应釜 内,搅拌下加入干燥的六次甲基四胺(比理论量稍过 量),冷至5~15 ℃,抽入溴化液,于33~38℃反应1h。 然后测定终点(取反应物少许,过滤,往一份滤液中加入 两份六次甲基四胺的氯仿溶液,加热振摇,冷后如不呈 混浊表示已到反应终点)。 成盐物无需过滤,冷至18~20℃,可直接用于下一 步反应。
水 硫酸 配酸 乙基苯 硝化反应 水洗 脱轻馏分 精馏1 对硝基苯 精馏2
洗涤除去 酚类副产物
水 乙基苯
邻\间硝基苯
高沸物
(2) 工艺过程 在铸铁硝化釜中加入乙苯,搅拌下于28℃滴加混酸 (含硝酸32%和硫酸56%(wt)),控温30~35℃。加毕升温 至40~45℃保温搅拌1h。冷至20℃,静置分层。分去废 酸。硝化物经水洗、碱洗、水洗后减压蒸馏除去水和乙苯 再去连续减压精馏。 在5.3×103Pa下,塔顶馏出邻硝基乙苯,塔底重组分 再经减压精馏得到对硝基乙苯(含6%的间硝基乙苯)。
2 、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 (1) 工艺原理
O
O2/(C17H35COO)2CO/(CH3COO)2Mn
O2N
O2N
钴锰催化的自由基氧化,主要副产物为对硝基苯甲酸--深度氧化产物。
(2) 工艺过程 将对硝基乙苯加入氧化塔中,加入硬脂酸钴及醋酸锰 催化剂(含载体碳酸钙90%),其量各为对硝基乙苯质量的十 万分之五。从塔底往塔内通入压缩空气使塔内压力达到 0.49MPa,并调节尾气压力使达2.9×103Pa左右。逐渐升 温至150℃。 反应开始后即发生连锁放热反应,应适当地往反应塔 夹层通水使反应温度平稳下降,维持在135℃进行反应。当 反应放热逐渐减少,生成水的速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停止反 应,稍冷,放料。
醇解: 搅拌下向7~9℃的盐酸中加入成盐物。继续搅拌至成盐物 转化为颗粒,静置分出氯苯。加入乙醇,升温,在32~34℃反 应5h。3h后测酸含量,应保证酸含量>2.5%。 反应毕,降温,分去酸水,加水洗酸,再加温水洗去乙缩 醛。再加入适量水,搅拌,冷至-3℃,离心分离,得到对硝 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水解物)。 分出的氯苯经水洗除酸,干燥后,可套用。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为水溶性物? ⊙加温水为何能分离 二乙醇缩甲醛?
2、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的合成 (1) 工艺原理
Br
N N N N CH2Br O2N O O2N O CH2 N N N N
Br
CH2 O2N O N
N N N
HCl/C2H5OH
O2N
CH2 O
NH2
Delépine反应,制备伯胺的方法之一。
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六 次 甲 基 四 胺 中 间 体
(3) 反应条件与影响因素 水会使溴化氢从有机相转移出来,使其催化作用减弱而 延长诱导期。 金属盐会成为Lewis酸催化剂,使苯环上的溴化加速。 溴化是酸催化反应,有一个诱导期,应保持一定量的溴 化氢的存在。但溴化氢过多可抑制反应进行,同时溴化氢具 有还原性作用,过多可使副反应增多。 ⊙ 水与金属离子的控制 ⊙ 水吸收的真空问题 ⊙ 脱溴过程溴素、溴化氢如何处理
1955年夏天,沈家祥对氯霉素的合成工艺又进行了 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造。经过对催化剂的系统筛选和对反应条 件的细致观察,发现了以碳酸钙为载体的醋酸锰能有效地催 化和控制反应,使反应进行到对硝基乙酮含量达62%,然 后结晶析出,从而完成了氧气氧化法制取对硝基苯乙酮工艺 的发明。随后,他又完成了还原、水解等重大技术革新和旋 光体的分拆,使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得到很大改善。 这个氯霉素生产新流程(包括后来操作上的改进和提 高),经受住了30多年的时间考验,迄今仍然是世界上最 有竞争力的生产流程。
碱催化机理
OH H OH O 慢 O X X O 快 X O
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溴素 溴化氢 对硝基苯乙酮 氯苯 溴化 脱溴 产品

吸收
(2) 工艺过程 将对硝基苯乙酮和氯苯(含水量小于0.2%,可套用)加 到搪玻璃反应釜中,在搅拌下加入全量的2~3%的溴素。当 有大量溴化氢产生且溴的红棕色消失时,控制温度在 27±1℃,逐渐加入剩余的溴,真空(真空以足以抽出溴化氢 为度)抽出溴化氢,用水吸收。加毕继续反应1h。升温至 35~37℃,用压缩空气吹出残余的溴化氢。静置30min,澄 清的反应液进入下步反应。
一、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概述
化学名: D-苏*-(-)-N-((α-羟甲基)-β-羟基-β-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 乙酰胺 英文名:D-threo-(-)-N-((α -hydroxymethyl)-β- hydroxy- β -pnitrophenethyl)-2,2-dichloroacetamide
(3) 反应条件与影响因素 多数变价金属的盐类均有催化作用,但铜盐和铁盐的 作用过于猛烈应注意防止以上离子混入。醋酸锰的催化作 用缓和,但收率不够高,反应时间长,加入硬脂酸钴可改 善催化效果。 芳胺和酚类所形成的自由基稳定,有抑制链式反应进 行的作用,应避免引入。 强放热反应,开始需要较高温度以引发自由基,引发 后反应速率较大,应及时移出反应热。 加压可提高反应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