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合集下载

第5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5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五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5.1 概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的化学名称为D -苏式-(-)-N -[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 -threo-(-)-N -[α-(hydroxymethyl)-β-hydroxy-p-nitrophenethyl] -2,2-dichloroacetamide 。

O 2O ClCl氯霉素本品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熔点149℃~153℃。

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比旋度[α]25D +18.5~+21.5°(无水乙醇)。

氯霉素是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染有效,亦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本品有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长期应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新生儿、早产儿用量过大可发生灰色综合症。

用药期间必须注意检查血象,如发现轻度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应立即停药。

氯霉素发现于1947年,原系由委内瑞拉链丝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s )产生,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含硝基的天然药物。

1948年用于治疗斑疹伤寒及伤寒。

由于氯霉素的疗效显著,结构较简单,所以发现后就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确定了结构,并根据结构进行了人工合成及大规模工业生产。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中有两个相连的手性中心,因而存在4个光学异构体。

这4个光学异构体为两对对映异构体,其中一对的构型为D -苏型(1R ,2R 型)和L -苏型(1S ,2S 型);另一对为D -赤型(1R ,2S 型)和L -赤型(1S ,2R 型)。

未经拆分的苏型消旋体即为合霉素(Syntomycin ),抗菌活性为氯霉素的一半,现已不用。

药典收载的本品为D -苏型,其它三种立体异构体均无疗效。

CH 2OH H HONHCOCHCl 2H 2CH 2OHOH H HCl 2HCOCHN 2CH 2OHOHH NHCOCHCl 2H 2CH 2OHHHO HCl 2HCOCHN 2D-苏型(1R,2R 型)L-苏型(1S,2S 型)D-赤型(1R,2S 型)L-赤型(1S,2R 型)目前医用的氯霉素大多用化学合成法制造。

氯霉素片生产工艺规程包衣片

氯霉素片生产工艺规程包衣片

目的:建立氯霉素片的生产工艺规程。

范围:氯霉素片的生产。

职责:生产管理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车间主任、工艺员、班长、操作工、QA。

规程:1.品名、剂型与处方依据1.1通用名称:氯霉素片汉语拼音: Lumeisu Pian英文名: Chloramphenicol Tablets1.2剂型:糖衣片1.3处方与处方依据项的说明1.3.1处方(共制成10000片)氯霉素 2500g淀粉 150g10%淀粉浆 300g (相当于干淀粉30g)*硬脂酸镁 30g3%明胶糖浆 360g70%单糖浆950g(相当于蔗糖665 g)滑石粉1030g3%亚甲基蓝糖浆650g川蜡10g1.3.2 处方依据项说明:药品的生产批文:批准时间:质量标准编号:2.生产工艺流程:←↓→→←←↓ ←→→↓← →一般生产区三十万级生产区3.生产工艺操作与工艺技术参数中关键的注意事项: 3.1操作过程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3.1.1配料工序:● 按SOP-MN/G-001-00原辅料处理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对主药、淀粉分别进行粉碎过筛(100目筛)处理,硬脂酸镁过80目筛,放备料间备用。

● 按SOP-MN/G-003-00粘合剂配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制备粘合剂(10%淀粉浆):以生产100万片计,取淀粉3kg ,先用4kg 纯化水将淀粉搅拌成混悬液,再加入煮沸的纯化水用冲浆法冲至30 kg ,搅拌均匀置冷即可。

●将处理好的主药、淀粉准确称量,按SOP-MN/G-004-00湿法制粒岗位标准操作规程,以35kg每料分别置于湿法混合制粒机的搅拌锅中,按SOP- EQ/G-005-00 HLSG110型湿法混合颗粒机标准操作规程开动搅拌桨和切碎刀运作两分钟后加入适量粘合剂,将软材切割成均匀的湿颗粒(约五分钟)。

●按SOP-MN/G-005-00干燥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湿颗粒置于热风循环干燥柜,按SOP-EQ/G-006-00 FL-IIIA热风循环干燥柜标准操作规程,开启蒸汽阀、风机,箱内温度控制在60-65℃之间,约为4.5小时。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医疗、养殖和农业行业。

下面是一份氯霉素的工艺流程图:一、原料准备:1. 取得氯霉素的原料,包括醋酸钠、4-氯-3-亚硝基苯甲酸、亚硝基乙酸甲酯、重铬酸钾、氢氧化钠等。

2. 对原料进行筛查和测试,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纯度。

二、反应:1. 将亚硝基乙酸甲酯添加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亚硝基乙酸钠溶液。

2. 在搅拌下将反应釜加热至40-45℃,维持2-4小时。

3. 加热的同时,将4-氯-3-亚硝基苯甲酸逐渐加入反应釜中。

4. 反应釜中的液体继续保持在40-45℃下搅拌2-4小时,直到化合物充分反应。

三、中和:1. 将反应得到的溶液缓慢地加入到冷却器中。

2. 将冷却后的溶液进行中和,将溶液的酸性中和为碱性。

3. 使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

四、沉淀:1. 在中和的过程中,使用重铬酸钾作为指示剂。

2. 当溶液中的重铬酸钾颜色由红变绿时,表示中和完成。

3. 停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析出的沉淀物即为氯霉素。

五、过滤和干燥:1. 用真空过滤将溶液中的沉淀物过滤出来。

2.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洗净并进行再过滤。

3.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进行干燥,得到氯霉素的固体产物。

六、粉碎和包装:1. 对干燥后的氯霉素固体进行粉碎,使其具有合适的颗粒大小。

2. 将粉碎后的氯霉素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测。

3. 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氯霉素产品进行存储和运输。

这是一种常见的氯霉素工艺流程图,具体的细节可能因不同的厂家和工艺条件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重安全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设备和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质量和效率。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O NO2 C CH3
H+
+ OH NO2 C CH3 NO2
OH C CH2 + H+
OH NO2 C CH2 Br2 NO2
OH C CH2Br Br O
- HBr
NO2
C CH2Br + HBr
诱导期
副反应:
O NO2 C CH2Br Br2 O NO2 C CHBr2
O NO2 C CHBr2 + NO2
(1).混酸的配制
将水加入到92%的浓硫酸中, 不断搅拌及冷却, 至35℃以下, 继 续加96%的硝酸, 使硫酸和硝酸的含量达到规定浓度.
注意! 配制混酸时,要将水以细流加到酸中.
NO2 C2H5 HNO3, H2SO4 NO2 C2H5 + C2H5
(2). 反应过程 铸铁硝化锅中, 先加入乙苯, 降温至28℃, 滴 加混酸, 控温30-35℃, 之后升温至40-45℃, 搅 拌保温1h, 冷却至20℃, 静置分层.
(二)以苯乙烯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
1. 从苯乙烯出发经a-羟基苯乙胺的合成路线
评价:该路线优点是原料苯乙烯价廉易得,合成路线较简单且各步收率 较高。若硝化反应采用连续化工艺,则收率高,耗酸少,生产过程安全。 缺点:胺化一步收率不够理想。
2. 从苯乙烯出发制成β-卤代苯乙烯经Prins反应的合成路线
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六次甲基四胺盐
(CH3CO)2O, CH3COONa O NO2 C CH2NHCOCH3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
HCHO, OHO NO2
α β
NHCOCH3
C CHCH2OH
对硝基-α-乙酰胺基苯乙酮

氯霉素生产工艺

氯霉素生产工艺
H 2 OH
D-苏型-N-[α-(羟基甲 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
基]-2,2-二氯乙酰胺
NO2
D-苏型(1R,2R)
2
5.1 概 述
3
5.1 概 述
• 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生素,用于伤寒 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 等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染有效,亦可用 于立克次体感染。
• 长期使用可损害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 性贫血。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应的路线
18
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B1-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19
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B1-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 原料廉价易得,各步收率较高。 ➢ 技术条件要求不高,在化学合成上巧妙地利
用了前手性元素和还原剂的特点,进行手性 合成。 ➢ 步骤较多,产生大量的中间体和副产物,有 “三废”治理的问题。
第五章 氯霉素生产工艺
5.1 概述 5.2 合成路线及选择 5.3 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
过程 5.4 对硝基-α-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
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5.5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1
5.1 概 述
O2N
OH H 2N
1
Cl Cl
3
O
OH
CH2OH Cl2HCOCHN 1 H
20
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B2-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
21
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B2-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 ➢ 对硝基乙苯经硝化生成对硝基苯乙酮肟,然后
经Neber转位,得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代 替了之前路线中的氧化、溴化、Delépine(德 尔宾)三步反应。 ➢ 优点是硝基乙苯的异构体不需分离,成肟后对 位体沉淀析出。 ➢ 缺点是工艺过程复杂,原料品种种类较多。

氯霉素合成工艺的工艺流程

氯霉素合成工艺的工艺流程

氯霉素合成工艺的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氯霉素合成工艺的工艺流程一、准备工作阶段。

在进行氯霉素的合成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第九章-氯霉素生产工艺第二节 氯霉素的工艺路线的设计与评价

第九章-氯霉素生产工艺第二节 氯霉素的工艺路线的设计与评价
第九章 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氯霉素的工艺路线的设计与 评价 第三节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 过程
1
第二节 氯霉素的工艺路线的设计与评价
一、分子结构的逆合成分析
问题1:如何方便 构建三个碳原子的 链状烷烃结构?
问题2:如何构建 手性中心以得到D苏型产物?
2
★苯基丙烷骨架的构建方式
✓优点:第一步缩合时所得产物几乎均为苏型,可拆分得到单 一异构体。 ✓缺点:需使用过量对硝基苯甲醛。
6
(一)以具有苯甲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方式二:以对硝基苯甲醛和乙醛为原料
✓优点:合成步骤不多,各步收率不低。
7
(一)以具有苯甲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方式三:以苯甲醛和乙醛为原料
✓优点:最后引入硝基,硝化 反应收率高。 ✓缺点:硝化反应需低温进行。
✓优点:原料苯乙烯便宜易得,合成路线简单。 ✓缺点:胺化反应收率不理想。
11
(二)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方式二:以苯乙烯为原料
✓优点:前四步的中间体均为液体,反应操作方便,效率高。 ✓缺点:氨解反应需要使用高压和高真空蒸馏设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方式一:以乙苯为原料
9
(二)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方式一:以乙苯为原料 ✓优点:原料廉价易得,各步反应收率高,技 术条件要求不高。本方法是氯霉素合成的经典 工艺路线。 ✓缺点:合成步骤较多,有大量的中间体、副 产物和“三废”的产生。
10
(二)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方式二:以苯乙烯为原料
3
★手性中心的构建方式
1. 使产物为所需的一对苏型异构体,然后对 消旋体的拆分顺序和拆分方法进行研究;
2. 采用不对称合成的方法立体定向合成所需 的单一光学异构体。

氯霉素生产工艺

氯霉素生产工艺

氯霉素生产工艺
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
3、反应条件
温度的控制:控制在40-45℃,要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措施。 温度过高易产生会产生二硝基化合物,并有酚的生成,所以在 此反应中及时除去反应热。 ➢配料比:控制硝酸的用量,避免产生二硝基乙苯 ➢原材料的质量:乙苯含量高于95%。若水分过高,在硝化中使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化学名称为D-苏式-(-)-N-[α-(羟 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
氯霉素生产工艺
简介
5.1.3 氯霉素的药理性质
氯霉素是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伤 引起粒细胞寒缺杆乏菌症、及痢再生疾障杆碍菌性、贫脑血膜的可炎能球菌、 长期应用可肺引炎起球二菌重等感染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 新生儿、早染产有儿效用,量也过大可可用发于生立灰克婴次综合体症感。染。
CH=CH2 Br2, H2O
Br NH3, 100atm
OO
CHCH2Br cat OH
NH2
H+
OO
CH=CHBr HCHO, cat
NH2 拆 分 OH OH
OH H C C CH2OH H NH2
HNO3, H2SO4
NO2
OH H C C CH2OH H NH2
Cl2CHCOOCH3
NO2
氯霉素
近年来,由于氯霉素本身的毒副作用以及其他抗生素迅速 发展的影响,使氯霉素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 其疗效确切,尤其对伤寒等疾病仍是目前临床首选药物, 依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抗生素品种。
氯霉素生产工艺
简介
5.1.4 氯霉素的理化性质
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 苦
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第四节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班级:09级药学姓名:张晓敏学号:180112009053§1 概述一、药物名称及结构式药物名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14-1)化学名称:D-苏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羟基苯乙基]-2,2-二氯 乙酰胺(D-threo-(-)-N-[α-(hydroxymethyl )-β-hydroxy-p-nitrophenethyl]-2,2- dichloroacetamide )分子式:C 11H 12Cl 2N 2O 2分子量:323.13结构式: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注射液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

熔点149~153℃。

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

比旋度25[D]α+18.5~21.5°(无水乙醇)。

化学性质:在干燥时稳定;耐热,煮沸也不见分解(水溶液煮沸5小时对抗菌活性无影响);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遇碱类易失效,在强碱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三、药理性质1、药用作用: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内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一般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

敏感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②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③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④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⑤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2、不良反应:①骨髓造血机能紊乱: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 血、溶血性;②灰色综合症(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 复);③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④过敏反应较少见。

可致各种皮疹、日光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一般较轻,停药后可迅速好转);⑦二重感染,可致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的肺、胃肠道及尿路感染;⑧胃肠道症状、口部症状:胃肠道反应主要有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部症状有舌炎、口腔粘膜充血、疼痛、糜烂、口角炎等;3、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

对百日咳、砂眼、细菌性痢疾及尿道感染等也有效。

应用时疗程避免过长,既往有药物引起血液学异常病史的病人应禁用。

所有应用氯霉素治疗的病人必须定时检查白细胞、网织细胞与血小板,若出现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

婴幼儿应用氯霉素应十分谨慎,有条件时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2 氯霉素的研究进程1947年,人类发现了氯霉素——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含硝基的天然药物、人类历史上被发现的第一个广谱抗生素,原系由委内瑞拉链丝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s)产生,并被第一次实验性地用于玻利维亚和马来西亚的斑疹伤寒的治疗并取得成功;1948年Woodward等首次报告用氯霉素治疗肠伤寒,这个药把肠伤寒病人的发烧期从35天减少到3.5天。

当年氯霉素用于治疗斑疹伤寒及伤寒;1949年正式用于临床——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生素;50年代发生致死性再生障碍贫血和灰色综合症;80年代出现耐氯霉素菌株,加之其他广谱抗药菌的陆续出现,国内外的应用普遍减少;199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通知,规定了氯霉素在所有食品动物的可食用组织中不得检出;中国农业部将氯霉素从2000年版《中国兽药典》中删除并列为禁药;2002年1月FDA禁止在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氯霉素。

由于氯霉素的毒副作用以及其他抗生素迅速发展的影响,使氯霉素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由于氯霉素的疗效确切,尤其对伤寒等疾病仍是目前临床首选药物,所以该药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抗生素品种。

本品有片剂、胶建、眼膏、滴眼液和滴耳液,棕构氯雷素混悬液、颗粒剂,琥珀氯霉素注射液等剂型。

§3 合成路线及选择氯霉素的基本骨架:苯基丙烷氯霉素的功能基:苯环上的硝基,C1、C3的羟基,C2上的二氯乙酰氨基氯霉素的化学结构特点:分子中C1和C2是两个手性中心,它的光学异构体共有4种。

药典收载的本品为D-(—)-苏型,其他三种立体异构体均无疗效。

所以研究合成路线时必须同时考虑空间构型问题。

可能的合成路线:①苯甲基+引入2C+其他基团②苯乙基+一个C+其他基团可推测原料:①具有苯甲基结构的原料:苯甲醛或对硝基苯甲醛②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原料:苯乙酮、对硝基苯乙酮、苯乙烯、对硝基苯乙烯针对手性,需注意的问题:①采用刚性结构的原料或中间体:具有指定空间构型的刚体结构化合物进行反应时,不易产生差向异构体。

②利用空间位阻效应③使用具有立体选择性的试剂下面分别按照上述2种基本骨架的组合方式,讨论氯霉素的合成路线。

一、以具有苯甲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的路线(一)以对硝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的台成路线1、对硝基苯甲醛与甘氨酸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路线特点:①第一步两个分子的对硝基苯甲醛与甘氨酸缩合时,不仅形成了基本骨架,同时引入了C—1与C—2上所需的经基和氨基;②利用一分子对硝基苯甲醛与氨基生成Schiff碱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另一分子对硝基苯甲醛的碳基与缩合物的次甲基进行加成时形成的2个手性中心几乎全是苏型结构,经D—酒石酸拆分得到单一异构体。

优点:①合成步骤少;②所需物料品种与设备少。

缺点:①缩合时消耗过量的对硝基苯甲醛,若减少用量,则得到的产物全是不需要的赤型对映体;②需要解决还原剂钙硼氢等原料的来源问题。

2、对硝基苯甲醛与己醛缩合经对硝基肉桂醇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路线特点:使用符合立体构型要求的反式对硝基肉桂醇为中间体,经溴水加成一次引入2个功能基(14—7)。

优点:①最终产物为符合要求的苏型;②路线的合成步骤不多,各步收率不低,是一条有发展前途的合成路线。

(二)以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路线特点:最后引入硝基.这是由于缩酮化物分子中酮基空间掩蔽效应的影响使硝基利于进入对位。

优点:①起始原料廉价易得;②各步反应收率较高;③技术条件要求不高。

缺点:①合成步骤较多,产生大量的中间体和副产物;②如无妥善的综合利用途径,必将增加生产负担和巨大的环境污染,对操作者和生产厂家而言,无法回避的就是解决劳动保护和“三废”治理的问题。

二、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的路线(一)以乙苯为原料的合成路线1、以乙苯为起始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缺点:①工艺过程复杂,原料品种种类较多;②邻位体的综合利用仍较困难。

故与上述路线相比并没有显示多少优越性。

2、以乙苯为起始原料经过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优点:硝基乙苯的异构体不需分离,成肟后对位体沉淀析出,而邻位体留在母液中,可省去分离步骤。

缺点:①工艺过程复杂;②原料品种种类较多;③邻位体的综合利用较困难。

故与上述路线相比没有多少优越性。

(二)以苯乙烯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1、从苯乙烯出发经α-羟基对硝基苯乙胺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优点:①原料苯乙烯价廉易得;②合成路线较简单且各步收率较高。

若硝化反应采用连续化工艺,则收串高、耗酸少、生产过程安全。

缺点:胺化一步收率不够理想。

2、从苯乙烯出发制成β—卤代苯乙烯经Prins反应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优点:①合成步骤较短,从苯乙烯出发经8步反应便可得到氯霉素(14-1),与从乙苯出发的路线比较少了三步;②合成路线前四步中间体均为液体,节省大量固体中间体分离、干燥及运送设备,减轻了劳动强度,有利于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缺点:需用高压反应设备及高真空蒸馏设备。

§4 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一、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一) 对硝基乙苯的制备1、工艺原理在生产上,乙苯的硝化采用浓硫酸与硝酸配成的混酸做硝化剂。

混酸中硫酸的作用:①使硝酸产生硝基正离子N 2O ,,后者与乙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②使硝酸的用量减少至近于理论量;③浓硫酸与硝酸混合后,不再与铁发生作用,故硝酸反应可在铁制的反应器中进行。

注意事项:①硝酸用量不宜过多(乙苯与硝酸的分子比为1:1.05),硫酸的脱水值(DVS )不能过高,控制在2.56;②需要良好的搅拌及冷却设备。

2、工艺过程配料比:乙苯:硝酸:硫酸:水=1:0.618:1.219:0.108混酸的配置:注意加料顺序、控制温度、酸配比先加乙苯 后加混酸 控制温度 硝化罐——旋浆式搅拌, 一小时安全问题:①浓硝酸是强氧化剂,遇有纤维、木块等立即将其氧化,氧化产生的热量使硝酸激烈分解引起爆炸。

浓硫酸、浓硝酸均有强腐蚀性,应注意防护。

②在配制混酸以及进行硝化反应时,因有大量稀释热或反应热放出,故中途不得停止搅拌及冷却。

如发生停电事故,应立即停止加酸。

③精馏完毕,不得在高温下解除真空放人空气,以免热的残渣(含多硝基化合物)氧化爆炸。

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①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一般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但乙苯硝化反应中,若温度过高会生成大量副产物,严重时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乙苯的硝化为激烈的放热反应,温度控制不当,会产生二硝基化合物,并有利于酚类的生成。

所以在硝化过程中,要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及时把反应热除去,以控制一定的温度使反应正常进行。

②配料比对反应的影响硝酸的用量不能过多,以避免产生二硝基乙苯,。

③乙苯质量对反应的影响应严格控制乙苯质量,乙苯的含量应高于95%,其外观、水分等各项指标应符合质量标准。

乙苯中若水分过多,色泽不传,则使硝化反府速度变慢,而且产品中对位体含量降低,致使硝化收率下降。

(二)对硝基苯乙酮的制备1、工艺原理副反应: 反应为游离基反应由于次甲基比甲基易被氧化,因此对硝其乙苯分子中乙基在较缓和的条件下对硝基乙苯 分层 水洗 残留碱 碱洗 酚类 水洗碱 残留 减压 蒸发 减压精馏 减压 蒸馏乙苯 水 塔底高沸物邻硝基乙苯 下一步氧化时,次甲基转变为碳基而生成对硝基苯乙酮(14—10);但是在激烈的条件下进行氧化,则生成对硝基苯甲酸。

这两个反应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对硝基乙苯氧化过程中,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尽力减少对硝基苯甲酸的生成。

2、工艺过程配料比:对硝基乙苯:空气:硬脂酸钠:醋酸锰=1:适量:5.33×10-5:5.33×10-53、反应条件与影响因素①催化剂的作用·硬脂酸钴催化性能好,选择性高,产物对硝基苯乙酮含量高,副产物含量低;·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温度低、反应速度快、周期短、反应平稳易控制,产品质量好、收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