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5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五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5.1 概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的化学名称为D -苏式-(-)-N -[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 -threo-(-)-N -[α-(hydroxymethyl)-β-hydroxy-p-nitrophenethyl] -2,2-dichloroacetamide 。
O 2O ClCl氯霉素本品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熔点149℃~153℃。
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比旋度[α]25D +18.5~+21.5°(无水乙醇)。
氯霉素是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染有效,亦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本品有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长期应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新生儿、早产儿用量过大可发生灰色综合症。
用药期间必须注意检查血象,如发现轻度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应立即停药。
氯霉素发现于1947年,原系由委内瑞拉链丝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s )产生,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含硝基的天然药物。
1948年用于治疗斑疹伤寒及伤寒。
由于氯霉素的疗效显著,结构较简单,所以发现后就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确定了结构,并根据结构进行了人工合成及大规模工业生产。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中有两个相连的手性中心,因而存在4个光学异构体。
这4个光学异构体为两对对映异构体,其中一对的构型为D -苏型(1R ,2R 型)和L -苏型(1S ,2S 型);另一对为D -赤型(1R ,2S 型)和L -赤型(1S ,2R 型)。
未经拆分的苏型消旋体即为合霉素(Syntomycin ),抗菌活性为氯霉素的一半,现已不用。
药典收载的本品为D -苏型,其它三种立体异构体均无疗效。
CH 2OH H HONHCOCHCl 2H 2CH 2OHOH H HCl 2HCOCHN 2CH 2OHOHH NHCOCHCl 2H 2CH 2OHHHO HCl 2HCOCHN 2D-苏型(1R,2R 型)L-苏型(1S,2S 型)D-赤型(1R,2S 型)L-赤型(1S,2R 型)目前医用的氯霉素大多用化学合成法制造。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氯霉素的生产工艺班级:09级药学姓名:张晓敏学号:180112009053§1 概述一、药物名称及结构式药物名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14-1)化学名称:D-苏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羟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threo-(-)-N-[α-(hydroxymethyl )-β-hydroxy-p-nitrophenethyl]-2,2- dichloroacetamide )分子式:C 11H 12Cl 2N 2O 2 分子量:323.13结构式: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注射液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
熔点149~153℃。
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
比旋度25[D]α+18.5~21.5°(无水乙醇)。
化学性质:在干燥时稳定;耐热,煮沸也不见分解(水溶液煮沸5小时对抗菌活性无影响);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遇碱类易失效,在强碱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三、药理性质1、药用作用: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内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一般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
敏感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②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③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④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⑤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2、不良反应:①骨髓造血机能紊乱: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②灰色综合症(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复);③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④过敏反应较少见。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医疗、养殖和农业行业。
下面是一份氯霉素的工艺流程图:一、原料准备:1. 取得氯霉素的原料,包括醋酸钠、4-氯-3-亚硝基苯甲酸、亚硝基乙酸甲酯、重铬酸钾、氢氧化钠等。
2. 对原料进行筛查和测试,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纯度。
二、反应:1. 将亚硝基乙酸甲酯添加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亚硝基乙酸钠溶液。
2. 在搅拌下将反应釜加热至40-45℃,维持2-4小时。
3. 加热的同时,将4-氯-3-亚硝基苯甲酸逐渐加入反应釜中。
4. 反应釜中的液体继续保持在40-45℃下搅拌2-4小时,直到化合物充分反应。
三、中和:1. 将反应得到的溶液缓慢地加入到冷却器中。
2. 将冷却后的溶液进行中和,将溶液的酸性中和为碱性。
3. 使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
四、沉淀:1. 在中和的过程中,使用重铬酸钾作为指示剂。
2. 当溶液中的重铬酸钾颜色由红变绿时,表示中和完成。
3. 停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析出的沉淀物即为氯霉素。
五、过滤和干燥:1. 用真空过滤将溶液中的沉淀物过滤出来。
2.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洗净并进行再过滤。
3.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进行干燥,得到氯霉素的固体产物。
六、粉碎和包装:1. 对干燥后的氯霉素固体进行粉碎,使其具有合适的颗粒大小。
2. 将粉碎后的氯霉素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测。
3. 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氯霉素产品进行存储和运输。
这是一种常见的氯霉素工艺流程图,具体的细节可能因不同的厂家和工艺条件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重安全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设备和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质量和效率。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班级:09级药学姓名:张晓敏学号:180112009053§1 概述一、药物名称及结构式药物名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14-1)化学名称:D-苏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羟基苯乙基]-2,2-二氯 乙酰胺(D-threo-(-)-N-[α-(hydroxymethyl )-β-hydroxy-p-nitrophenethyl]-2,2- dichloroacetamide )分子式:C 11H 12Cl 2N 2O 2分子量:323.13结构式: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注射液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
熔点149~153℃。
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
比旋度25[D]α+18.5~21.5°(无水乙醇)。
化学性质:在干燥时稳定;耐热,煮沸也不见分解(水溶液煮沸5小时对抗菌活性无影响);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遇碱类易失效,在强碱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三、药理性质1、药用作用: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内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一般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
敏感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②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③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④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⑤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2、不良反应:①骨髓造血机能紊乱: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 血、溶血性;②灰色综合症(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 复);③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④过敏反应较少见。
氯霉素的生产原理及其工艺过程56-优秀课件PPT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1)pH pH过低,反应物会进一步缩合 pH过高,氨基酮和乙酰化物都会发生双分子缩合 (2)加料次序和加乙酸钠的速度 加乙酸酐和乙酸钠的次序不能颠倒 严格控制加醋酸钠的速度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4、注意事项 先加醋酸酐,再加醋酸钠 水解物打浆时,pH必须调至4-5,严格控制加醋酸钠的速度 乙酰化物中和后的酸碱度将影响下步缩合反应碱的用量及pH值,因 此必须保证乙酰化物为中性,且不应混有水解物。 乙酰化物应避光贮存
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酸度和用量的影响 强酸下反应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4、注意事项
(1)盐酸量与反应酸度应严格控制,如遇成盐岗位补加乌托品, 应适量补加盐酸(按1:1补加)
(2)若反应中母液的量少,可采取加盐盐析的办法或增加洗涤 次数
(3)水解物中铵盐、盐酸、缩醛等含量过多会直接影响下步乙 酰化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六、配料比-α-乙酰氨基苯乙酮的制备 1、工艺原理
硝基的存在降低了氨基的反应活性,采用强酰化剂醋酸酐 先将水、醋酸酐与氨基物盐酸盐混悬,在逐渐加入醋酸钠,防 止双分子缩合反应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2、工艺过程 配料比 水解物:醋酸酐:醋酸钠=1:1.08:3.8 步骤 加母液冷至0-3 ℃,加入水解物 搅拌,加入醋酐 在30min内,先慢后快地加入38-40%的醋酸钠溶液 在18-22 ℃反应1h,测反应终点。 冷却至10-13 ℃,析出晶体,过滤,常温水洗 在10 ℃下用1-1.5%碳酸氢钠洗结晶液pH为7 10 ℃以下的清水冲洗至pH=7 甩干称重交缩合岗位。滤液回收醋酸钠 终点测定
感谢聆听
Thanks for lisHale Waihona Puke ening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第九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01

9
9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二)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经对硝基肉桂醇的合成 路线
10
10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三)以苯甲醛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11
11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四)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12
12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4
氯霉素最初产自于委内瑞拉链丝菌,1947年首次 发现,是第四个被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 氯霉素的作用靶点为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通 过与50S亚基的可逆结合阻断转肽酰酶的作用, 干扰带有氨基酸的胺基酰-tRNA终端与50S亚基 结合,抑制细菌蛋结白质合成。 氯霉素为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由伤寒杆菌、 5 痢疾杆菌等引发的感染,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 粒细胞及血小板缺乏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6
第二节 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7
7
一、氯霉素的逆合成分析
氯霉素的基本骨架为苯基丙烷结构,切断位点可选 在C1—C2间的价键或C2—C3间的价键。从C1— C2间切断,可逆推到4-硝基苯甲醛或苯甲醛以及两 碳结构片段;从C2—C3间切断,则可逆推至乙苯或 苯乙烯以及碳一结构片段。
8
8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五)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
13
13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六)从苯乙烯出发经α -羟基对硝基苯乙胺的合成 路线
14
14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七)从苯乙烯出发制成β-卤代苯乙烯经Prins反应 的合成路线
15
氯霉素生产工艺

工艺过程
水 解 物
❖ 将浓盐酸加入到搪玻璃的反应罐中, 降温至7-9℃, 搅拌下加入“成盐物 ”, 成盐物转化成颗粒状, 停止搅拌, 分出氯苯. 氯苯经氯化钠干燥, 循 环使用.
❖ 加入乙醇, 32-34℃反应5h, 反应液中酸含量保持在2.5%左右.
❖ 反应完毕后, 分出二乙醇缩甲醛, 加适量水搅拌, 冷至-3℃, 离心分离, 得水解物.
C H C H 2B r cat OH
C H =C H B r H C H O , cat
Br N H 3, 1 0 0 a tm
OO
NH2
H+
OO
NH2
拆分
OH OH
OH H
H N O 3, H 2S O 4
C C C H 2O H
NO2
H NH2
OH H C C C H 2O H H NH2
C l2 C H C O O C H 3
1S,2S(+)
1R,2S(+)
四个异构体中仅1R,2R(-)〔D(-)苏型〕有抗菌活性,为临床 使用的氯霉素
化学制药工艺学
简介
药理性质
❖ 抗菌谱
1)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脑膜炎球 菌、肺炎球菌等感染 ;
2)对多种厌氧菌感染 有效;
3)亦可用于立克次体 感染。
❖ 不良反应
1)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 可能,
(3). 产品分离 硝化反应结束后, 冷却至20℃, 静置分层, 分去下层废酸, 用水 洗去硝化产物中的残留酸, 再用碱洗去酚类, 最后用水洗去残留碱 , 送往蒸馏岗位.将水及未反应的乙苯减压蒸出, 余下的部分送往 高效分馏塔, 压力5.3×103Pa以下, 塔顶馏出邻硝基乙苯, 塔底的 高沸物再进行一次减压蒸馏, 得对硝基乙苯.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课件

氯霉素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可以预防和治疗畜禽细菌感染疾病。
其他领域应用
氯霉素还可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等其他领域,发挥其抗菌活性。
氯霉素生产的未来展望
生产技术改进
通过技术改进,提高氯霉素生 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环境污 染。
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和环 保措施,实现氯霉素生产的可 持续发展。
动物饲料添加剂
氯霉素在畜牧业中被广泛用 作动物饲料添加剂,以预防 和治疗动物细菌感染。
其他领域应用
氯霉素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 域,如水处理、食品加工等。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1
发酵过程
2
将原料加入发酵罐中,培养细菌进行发
酵,产生氯霉素。
3
结晶
4
将提纯的氯霉素溶液进行结晶,得到纯
净的氯霉素晶体。
5
包装
6
将干燥的氯霉素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 以便储存和销售。
2 分离提纯
分离和提纯过程能够去除 杂质,获得高纯度的氯霉 素。
3 结晶
通过结晶过程,可以得到 纯净的氯霉素晶体,提高 产品的质量。
4 干燥
干燥是将氯霉素产品中的水分去除,以延长 产品的保存期限。
5 工艺控制
工艺控制能够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标准操作, 提高氯霉素生产的稳定性。
制约氯霉素生产的主要问题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PPT课件
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到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我们将深入介绍氯霉素的概述、 用途以及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还会展望氯霉素生产的未来发展 和市场前景。
氯霉素概述
氯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农业领域的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氯霉素的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氯霉素的合成路线中有工业价值的中间体甚多。
将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生产氯霉素的工
艺原理进行叙述。
三、 氯霉素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简介
C2H5 HNO3, H2SO4 [O] O NO2 C CH3 Br2 C6H5Cl O NO2 C CH2Br
α
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 A
(CH2)6N4 O NO2 C CH2Br· C6H12N4 HCl, C2H5OH O NO2 C CH2NH2· HCl
从苯乙烯出发经α-羟基对硝基苯乙胺
路线评价 优点:原料苯乙烯价廉易得,合成路线较简单且各步收率较高。 若硝化反应采用连续化工艺,则收率高、耗酸少、生产过程安 全。 缺点:胺化一步收率不够理想。
从苯乙烯出发制成β -卤代苯乙烯经Prins反应的合成路线
CH=CH2 Br2, H2O CHCH2Br OH Br NH3, 100atm O O O NH2 cat CH=CHBr HCHO, cat
H C
H C CH2OH
O2N
OH NHCOHCCl2
1R,2S(+)
1S,2S(+)
四个异构体中仅1R,2R(-)〔D(-)苏型〕有抗菌活性,为临床 使用的氯霉素
化学制药工艺学
简介
药理性质
抗菌谱
1)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脑膜炎球 菌、肺炎球菌等感染; 2)对多种厌氧菌感染 有效; 3)亦可用于立克次体 感染。
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六次甲基四胺盐 B
(CH3CO)2O, CH3COONa O NO2 C CH2NHCOCH3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 C
HCHO, OHO NO2
α β
NHCOCH3
C CHCH2OH
对硝基-α-乙酰胺基苯乙酮 D
[(CH3)2CHO]3Al H2O, H+
对硝基-α-乙酰胺基-β-羟基苯丙酮E
化学制药工艺学
氯霉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化学制药工艺学
氯霉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一、氯霉素简介 二、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三、氯霉素生产工艺
四、废水处理
化学制药工艺学
简介
一、氯霉素简介
结构 名称 药理性质 理化性质 临床应用
化学制药工艺学
简介
氯霉素的结构\名称
H O2 N OH 2 NHCOCHCl2 C C 1 CH2OH H
2.1.3 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溴素 溴化氢 对硝基苯乙酮 氯苯 溴化 脱溴 产品
水
吸收
2.2
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六次甲基四胺盐(B)的制备
工艺原理
O O NO2 C CH2Br· C6H12N4 C CH2Br + C6H12N4
2.2.1
NO2
(A)
(B)
2.2.2
工艺过程
将对硝基-α -溴代苯乙酮的氯苯溶液加入干燥的反应罐中, 搅拌下加入六
OH H NO2 C H C CH2OH NHCOCHCl2
拆分
Cl2CHCOOCH3
1、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工艺原理
C2H5 HNO3, H2SO4 NO2 O NO2 C CH3 C2H5
[O]
1.1 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NO2 C2H5 b.p. 136℃ HNO3, H2SO4 NO2 242℃ C2H5 + 232℃ C2H5
化学制药工艺学
简介
氯霉素的结构\名称
氯霉素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有四个旋光异构体。 OH NHCOCHCl2 H NHCOCHCl2 C C CH2OH C C CH2OH O2 N O N
2
OH H
1R,2R(-)
H
1S,2R(+)
H
√
OH H C C CH2OH H NHCOHCCl2 O2 N
(3). 产品分离
硝化反应结束后, 冷却至20℃, 静置分层, 分去下层废酸, 用水
洗去硝化产物中的残留酸, 再用碱洗去酚类, 最后用水洗去残留碱 , 送往蒸馏岗位.将水及未反应的乙苯减压蒸出, 余下的部分送往
高效分馏塔, 压力5.3×103Pa以下, 塔顶馏出邻硝基乙苯, 塔底的
高沸物再进行一次减压蒸馏, 得对硝基乙苯.
2.5.3 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甲醇 甲醛 碳酸钠 中间体 羟醛缩合 水洗 固液分离 母液
不良反应
1)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 可能, 2)长期应用可引起二 重感染。 3)新生儿、早产儿用 量过大可发生灰色综 合症。
化学制药工艺学
简介
理化性质
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 粉末, 味苦。 熔点149-153℃。 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 微溶。 比旋度[α]25D+18.5-21.5°(无水乙醇)。
1.1.3
水 硫酸
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乙基苯 硝化反应 水洗 脱轻馏分 精馏1 对硝基苯 精馏2
配酸
洗涤除去 酚类副产物
水 乙基苯
邻\间硝基苯
高沸物
1.2
对硝基苯乙酮的制备
1.2.1
NO2
工艺原理
C2H5 + O2
硬脂酸钴, 醋酸锰
O NO2 C CH3 + H2O
1.2.2
工艺过程
醋酸锰的制法: CaCO3和10%的醋酸锰溶液混匀, 发生吸附 , 过滤, 干燥得到. 硬脂酸钴的制法: 硬脂酸钠醇溶液加入到硝酸钴溶液中, 析出硬脂酸钴的沉淀, 洗去NO3-,干燥得到. 催化剂用量: 硬脂酸钴, 醋酸锰各为对硝基乙苯的十万分 之五. 反应温度: 升温到150℃激发反应, 反应开始后, 维持 135℃反应. 对硝基苯甲酸的去除: Na2CO3溶液洗.
2.4
对硝基-α-乙酰氨基苯乙酮(D)的制备
O
NO2
C CH2NH2· HCl + CH3COONa + (CH3CO)2O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 (C) 水解物
NO2
O C CH2NHCOCH3 + 2CH3COOH + NaCl
对硝基-α-乙酰氨基苯乙酮 (D) 乙酰化物
加料顺序
O NO2 C CH2NH2· HCl CH3COONa NO2 O C CH2NH2
1.1.1 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温度控制在40-45℃, 要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措施. (2).配料比
乙苯:硝酸=1:1.05(接近理论量)
1.1.2 工艺过程 (1).混酸的配制 将水加入到92%的浓硫酸中, 不断搅拌及冷却, 至35℃以下, 继 续加96%的硝酸, 使硫酸和硝酸的含量达到规定浓度. (2). 反应过程 铸铁硝化锅中, 先加入乙苯, 降温至28℃, 滴加混酸, 控 温30-35℃, 之后升温至40-45℃, 搅拌保温1h, 冷却至 20℃, 静置分层.
对硝基-α-乙酰胺基-β-羟基苯丙酮 (E) 缩合物 柱状结晶
2.5.2
工艺过程
将乙酰化物加水调成糊状, pH=7,甲醇加入反应罐中, 升温至2833℃, 加入甲醛溶液, 随后加入乙酰化物及碳酸氢钠, pH=7.5.显 微镜观察结晶的形状, 确认反应终点. 反应结束后, 降温至0-5℃, 离心过滤, 得到对硝基-α -乙酰胺基 -β -羟基苯丙酮.
NO2
C CH2NH2· HCl + 6CH2(OC2H5)2 + NH4Br + 2NH4Cl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 (C)
2.3.2
工艺过程
水解物
将浓盐酸加入到搪玻璃的反应罐中, 降温至7-9℃, 搅拌下加入“成盐物”, 成盐物转化成颗粒状, 停止搅拌, 分出氯苯. 氯苯经氯化钠干燥, 循环使 用. 加入乙醇, 32-34℃反应5h, 反应液中酸含量保持在2.5%左右. 反应完毕后, 分出二乙醇缩甲醛, 加适量水搅拌, 冷至-3℃, 离心分离, 得水解物.
2.1
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A)的制备
2.1.1 工艺原理
O NO2 C CH3 + Br2
H+
O NO2 C CH2Br + HBr
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
(A)
2.1.2 工艺过程
溴化罐中加入对硝基苯乙酮和氯苯(含水量低于0.2%), 搅拌下加少 量溴素(全量的2-3%). 红棕色的溴素颜色消失时, 表示反应开始. 保温27±1℃, 逐渐 加入其余的溴素. 加溴素时产生的溴化氢用真空抽出, 以水吸收, 制成氢溴酸. 溴素加完后继续反应1h, 升温至35-37℃, 通压缩空气排除反应 液中的溴化氢. 静置半小时, 将澄清的反应液进行下一步成盐反应, 罐底残液用氯苯洗涤、套用.
化学制药工艺学
简介
临床应用
临床仅用于敏感伤寒菌株引起的伤寒感染、流感杆 菌感染、重症脆弱拟杆菌感染、脑脓肿、肺炎链球 菌或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同时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应用时疗程避免过长,既往有药物引起血液学异常 病史的病人应禁用。所有应用氯霉素治疗的病人在 开始治疗时必须检查白细胞、网织细胞与血小板, 并每3~4天复查一次,若出现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 药。
化学制药工艺学
二、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H O2 N OH 2 NHCOCHCl2 C C 1 CH2OH H
化学制药工艺学
具有苯甲基结构的起始原料,可以是苯甲醛;而具 有苯乙基结构的,则可以是苯乙酮,对硝基苯乙酮, 苯乙烯,对硝基苯乙烯等化合物。
1、以具有苯甲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2、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乙苯为起始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
路线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