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样本
第5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五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5.1 概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的化学名称为D -苏式-(-)-N -[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 -threo-(-)-N -[α-(hydroxymethyl)-β-hydroxy-p-nitrophenethyl] -2,2-dichloroacetamide 。
O 2O ClCl氯霉素本品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熔点149℃~153℃。
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比旋度[α]25D +18.5~+21.5°(无水乙醇)。
氯霉素是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染有效,亦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本品有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长期应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新生儿、早产儿用量过大可发生灰色综合症。
用药期间必须注意检查血象,如发现轻度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应立即停药。
氯霉素发现于1947年,原系由委内瑞拉链丝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s )产生,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含硝基的天然药物。
1948年用于治疗斑疹伤寒及伤寒。
由于氯霉素的疗效显著,结构较简单,所以发现后就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确定了结构,并根据结构进行了人工合成及大规模工业生产。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中有两个相连的手性中心,因而存在4个光学异构体。
这4个光学异构体为两对对映异构体,其中一对的构型为D -苏型(1R ,2R 型)和L -苏型(1S ,2S 型);另一对为D -赤型(1R ,2S 型)和L -赤型(1S ,2R 型)。
未经拆分的苏型消旋体即为合霉素(Syntomycin ),抗菌活性为氯霉素的一半,现已不用。
药典收载的本品为D -苏型,其它三种立体异构体均无疗效。
CH 2OH H HONHCOCHCl 2H 2CH 2OHOH H HCl 2HCOCHN 2CH 2OHOHH NHCOCHCl 2H 2CH 2OHHHO HCl 2HCOCHN 2D-苏型(1R,2R 型)L-苏型(1S,2S 型)D-赤型(1R,2S 型)L-赤型(1S,2R 型)目前医用的氯霉素大多用化学合成法制造。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氯霉素的生产工艺班级:09级药学姓名:张晓敏学号:180112009053§1 概述一、药物名称及结构式药物名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14-1)化学名称:D-苏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羟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threo-(-)-N-[α-(hydroxymethyl )-β-hydroxy-p-nitrophenethyl]-2,2- dichloroacetamide )分子式:C 11H 12Cl 2N 2O 2 分子量:323.13结构式: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注射液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
熔点149~153℃。
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
比旋度25[D]α+18.5~21.5°(无水乙醇)。
化学性质:在干燥时稳定;耐热,煮沸也不见分解(水溶液煮沸5小时对抗菌活性无影响);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遇碱类易失效,在强碱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三、药理性质1、药用作用: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内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一般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
敏感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②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③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④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⑤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2、不良反应:①骨髓造血机能紊乱: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②灰色综合症(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复);③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④过敏反应较少见。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医疗、养殖和农业行业。
下面是一份氯霉素的工艺流程图:一、原料准备:1. 取得氯霉素的原料,包括醋酸钠、4-氯-3-亚硝基苯甲酸、亚硝基乙酸甲酯、重铬酸钾、氢氧化钠等。
2. 对原料进行筛查和测试,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纯度。
二、反应:1. 将亚硝基乙酸甲酯添加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亚硝基乙酸钠溶液。
2. 在搅拌下将反应釜加热至40-45℃,维持2-4小时。
3. 加热的同时,将4-氯-3-亚硝基苯甲酸逐渐加入反应釜中。
4. 反应釜中的液体继续保持在40-45℃下搅拌2-4小时,直到化合物充分反应。
三、中和:1. 将反应得到的溶液缓慢地加入到冷却器中。
2. 将冷却后的溶液进行中和,将溶液的酸性中和为碱性。
3. 使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
四、沉淀:1. 在中和的过程中,使用重铬酸钾作为指示剂。
2. 当溶液中的重铬酸钾颜色由红变绿时,表示中和完成。
3. 停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析出的沉淀物即为氯霉素。
五、过滤和干燥:1. 用真空过滤将溶液中的沉淀物过滤出来。
2.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洗净并进行再过滤。
3.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进行干燥,得到氯霉素的固体产物。
六、粉碎和包装:1. 对干燥后的氯霉素固体进行粉碎,使其具有合适的颗粒大小。
2. 将粉碎后的氯霉素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测。
3. 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氯霉素产品进行存储和运输。
这是一种常见的氯霉素工艺流程图,具体的细节可能因不同的厂家和工艺条件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重安全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设备和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质量和效率。
氯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文件编号SOPXXXX药业有限公司现行文件氯霉素生产工艺流程起草人:______________ 起草日期:_____ 年____ 月___ 日审阅人:_______________ 审阅日期:______ 年____ 月___ 日审核人:_______________ 审核日期:______ 年____ 月___ 日批准人:______________ 批准日期:_____ 年____ 月___ 日执行日期:__________ 年________ 月________ 日分发部门:生产技术部:2 份设备部:2 份质量保证:2 份目录1.产品概述 (4). 产品名称 (4)产品化学结构 (4)执行标准 (4)理化性质 (4)药理作用 (4)包装规格 (4)2.物料的规格和质量标准 (5)3.化学反应和工艺流程图 (8)化学反应式 (8)工艺流程简图 (9)4.工艺过程 (12)配料比 (12)工艺操作过程 (12)重点工艺控制点 (13)异常现象的处理和有关注意事项 (13)5.中间体和半成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13)6.技术安全说明书 (14)安全防护制度 (14)危险品防护救治7.综合利用与“三废”治理8.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9.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设备一览表及设备生产能力 (20)11.原辅料、动力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 (21)12.物料平衡 (21)生产工艺规程1.产品概述16202020 10.产品名称中文名称:氯霉素拼音名:L u meisu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熔点本品的熔点(附录W C )为149〜153 C 。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成每 1ml 中含50mg 的溶 液,依法测定(附录W E ),比旋度为+°至+°。
药理作用主要抗菌谱包括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淋球菌、脑 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布氏杆菌、败血出血巴斯德杆菌、白喉杆菌、支 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些厌氧菌。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班级:09级药学姓名:张晓敏学号:180112009053§1 概述一、药物名称及结构式药物名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14-1)化学名称:D-苏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羟基苯乙基]-2,2-二氯 乙酰胺(D-threo-(-)-N-[α-(hydroxymethyl )-β-hydroxy-p-nitrophenethyl]-2,2- dichloroacetamide )分子式:C 11H 12Cl 2N 2O 2分子量:323.13结构式: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注射液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
熔点149~153℃。
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
比旋度25[D]α+18.5~21.5°(无水乙醇)。
化学性质:在干燥时稳定;耐热,煮沸也不见分解(水溶液煮沸5小时对抗菌活性无影响);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遇碱类易失效,在强碱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三、药理性质1、药用作用: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内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一般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
敏感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②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③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④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⑤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2、不良反应:①骨髓造血机能紊乱: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 血、溶血性;②灰色综合症(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 复);③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④过敏反应较少见。
氯霉素的生产原理及其工艺过程56-优秀课件PPT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1)pH pH过低,反应物会进一步缩合 pH过高,氨基酮和乙酰化物都会发生双分子缩合 (2)加料次序和加乙酸钠的速度 加乙酸酐和乙酸钠的次序不能颠倒 严格控制加醋酸钠的速度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4、注意事项 先加醋酸酐,再加醋酸钠 水解物打浆时,pH必须调至4-5,严格控制加醋酸钠的速度 乙酰化物中和后的酸碱度将影响下步缩合反应碱的用量及pH值,因 此必须保证乙酰化物为中性,且不应混有水解物。 乙酰化物应避光贮存
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酸度和用量的影响 强酸下反应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4、注意事项
(1)盐酸量与反应酸度应严格控制,如遇成盐岗位补加乌托品, 应适量补加盐酸(按1:1补加)
(2)若反应中母液的量少,可采取加盐盐析的办法或增加洗涤 次数
(3)水解物中铵盐、盐酸、缩醛等含量过多会直接影响下步乙 酰化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六、配料比-α-乙酰氨基苯乙酮的制备 1、工艺原理
硝基的存在降低了氨基的反应活性,采用强酰化剂醋酸酐 先将水、醋酸酐与氨基物盐酸盐混悬,在逐渐加入醋酸钠,防 止双分子缩合反应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2、工艺过程 配料比 水解物:醋酸酐:醋酸钠=1:1.08:3.8 步骤 加母液冷至0-3 ℃,加入水解物 搅拌,加入醋酐 在30min内,先慢后快地加入38-40%的醋酸钠溶液 在18-22 ℃反应1h,测反应终点。 冷却至10-13 ℃,析出晶体,过滤,常温水洗 在10 ℃下用1-1.5%碳酸氢钠洗结晶液pH为7 10 ℃以下的清水冲洗至pH=7 甩干称重交缩合岗位。滤液回收醋酸钠 终点测定
感谢聆听
Thanks for lisHale Waihona Puke ening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班级:09级药学姓名:张晓敏学号:180112009053§1 概述一、药物名称及结构式药物名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14-1)化学名称:D-苏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羟基苯乙基]-2,2-二氯 乙酰胺(D-threo-(-)-N-[α-(hydroxymethyl )-β-hydroxy-p-nitrophenethyl]-2,2- dichloroacetamide )分子式:C 11H 12Cl 2N 2O 2分子量:323.13结构式: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注射液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
熔点149~153℃。
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
比旋度25[D]α+18.5~21.5°(无水乙醇)。
化学性质:在干燥时稳定;耐热,煮沸也不见分解(水溶液煮沸5小时对抗菌活性无影响);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遇碱类易失效,在强碱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三、药理性质1、药用作用: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内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一般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
敏感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②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③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④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⑤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2、不良反应:①骨髓造血机能紊乱: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 血、溶血性;②灰色综合症(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 复);③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④过敏反应较少见。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课件

氯霉素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可以预防和治疗畜禽细菌感染疾病。
其他领域应用
氯霉素还可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等其他领域,发挥其抗菌活性。
氯霉素生产的未来展望
生产技术改进
通过技术改进,提高氯霉素生 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环境污 染。
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和环 保措施,实现氯霉素生产的可 持续发展。
动物饲料添加剂
氯霉素在畜牧业中被广泛用 作动物饲料添加剂,以预防 和治疗动物细菌感染。
其他领域应用
氯霉素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 域,如水处理、食品加工等。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1
发酵过程
2
将原料加入发酵罐中,培养细菌进行发
酵,产生氯霉素。
3
结晶
4
将提纯的氯霉素溶液进行结晶,得到纯
净的氯霉素晶体。
5
包装
6
将干燥的氯霉素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 以便储存和销售。
2 分离提纯
分离和提纯过程能够去除 杂质,获得高纯度的氯霉 素。
3 结晶
通过结晶过程,可以得到 纯净的氯霉素晶体,提高 产品的质量。
4 干燥
干燥是将氯霉素产品中的水分去除,以延长 产品的保存期限。
5 工艺控制
工艺控制能够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标准操作, 提高氯霉素生产的稳定性。
制约氯霉素生产的主要问题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PPT课件
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到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我们将深入介绍氯霉素的概述、 用途以及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还会展望氯霉素生产的未来发展 和市场前景。
氯霉素概述
氯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农业领域的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氯霉素的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教学目的:
⏹了解苯乙烯法和肉桂醇法生产氯霉素的工艺路线。
⏹了解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过程中的”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
⏹理解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各步工艺原理。
⏹掌握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各步的主要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了解国内外制药工业的发展和现
⏹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各步工艺原理;
⏹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各步的主要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教学手段与工具: 采用多媒体形式, 配之以必要的板书。
教学指导思想: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的教学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生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化学结构式
二、药理作用
本品为广谱抗生素,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
对百日咳、砂眼、细菌性痢疾及尿道感染等也有效。
三、发现
⏹1947年
⏹第一个采用全合成方法合成的抗生素
四、异构体
⏹苏式与赤式
含两个不对称碳的分子, 若在Fischer投影式中, 两个H在同一侧, 称为赤式, 在不同侧, 称为苏式。
⏹差向异构体
含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异构体, 如果, 只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构型不同, 则这两个旋光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如果构型不同的不对称碳原子在链端, 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
第二节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一、对硝基苯乙酮法
⏹沈家祥路线
⏹原料: 乙苯
⏹步骤:
硝化、溴化、成盐、乙酰化、羟甲基化( 缩合) 、还原、拆分、二氯乙酰化
⏹优点
➢起始原料价廉易得
➢各步反应收率高、技术条件要求不高
➢连续进行, 不需分离中间体, 简化了操作
⏹缺点
➢第一步产生大量的副产物——邻硝基乙苯
➢硝化和氧化两部的安全操作要求高, 产生的硝基化合物毒性较大。
➢存在劳动防护和三废治理问题
二、苯乙烯法
1、以苯乙烯为原料经α-羟基-对硝基苯乙胺
⏹步骤
氯代甲醚化、硝化、胺化、酰化、氧化、缩合、还原、拆分、酰化
⏹优点
➢苯乙烯价廉易得
➢合成路线较简单, 且各步收率高
➢连续化的硝化工艺可保证收率高、耗酸少、生产过程安全
⏹缺点——胺化收率不理想
2、以苯乙烯为原料经β-苯乙烯以Prins反应
⏹Prins反应: 烯烃与醛( 甲醛) 在酸催化下生成1, 3-丙二醇及其衍生
物
⏹优点
➢合成路线短
➢前4部的中间体均为液体, 节省分离、干燥和运输设备
➢有利于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
⏹缺点
➢需要高温( 250℃)
➢需要高压( 10MPa)
➢需要高真空下减压蒸馏
三、肉桂醇法
⏹原料: 苯甲醛
⏹步骤: 缩合、还原、加成、缩酮化、拆分、硝化
⏹优点:
➢最后引入硝基, 对位体的收率高达83%
➢乙苯和苯乙稀的来源不成问题
➢肉桂醇的价格是苯乙稀的32倍
➢前两种适合国内生产
⏹缺点: 硝化反应需在低温下进行。
第三节生产工艺及其过程
一、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硝化)
1、工艺原理
⏹产物有: 邻位、对位和间位硝基乙苯, 二硝基乙苯
⏹注意事项:
➢硝酸用量不宜过多, 硫酸的脱水值( DVS) 不能过高, 控制在
2.56。
➢DVS是混酸中的硝酸完全硝化生成水后, 废硫酸中硫酸和水的计算质量比。
➢需要良好的搅拌及冷却设备
2、工艺过程
⏹配料比: 乙苯:硝酸:硫酸:水= 1:0.618:1.219:0.108
⏹混酸的配制: 注意加料顺序、控制温度、酸配比
⏹反应
➢硝化罐——旋浆式搅拌
➢先加乙苯, 后滴加混酸。
➢控制温度
➢反应1h
⏹后处理
➢分层
➢水洗残留酸, 碱洗酚类、水洗残留碱
⏹蒸馏: 减压正出乙苯和水
⏹分馏
➢减压分馏——顶部馏出邻硝基乙苯
➢塔底的高沸物再减压精馏得对硝基乙苯
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放热反应, 温度过高会导致副产物生成, 如邻位、二硝基化合物、酚等, 甚至爆炸; 处理方法
➢搅拌
➢有效冷却
⏹配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硝酸的用量不宜过多, 避免产生二硝基乙苯
⏹乙苯质量对反应的影响
➢乙苯含量要高于95%
➢外观、水分等指标要符合质量标准
⏹安全问题
➢防爆、防腐蚀
➢配制混酸和硝化反应时中途不能停止搅拌和冷却
➢蒸馏完毕, 不得在高温下解除真空放入空气, 以免热的残渣( 含多硝基化合物) 氧化爆炸
二、对硝基苯乙酮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