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常用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1. 引言

在医学领域,抗凝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用于延长血液凝固时间,预防和治疗

血栓形成。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凝剂,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2. 肝素

•原理:肝素是一种多糖类抗凝剂,通过与抗凝血酶、补体C1酯酶抑制剂等多种凝血因子结合,干扰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肝素广泛用于心脏手术、血液透析、急性冠脉综合征等需要迅速抗凝的临床情况。此外,肝素还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3. 华法林

•原理: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循环再生,减少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常用于长期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复发,如心房颤动患者。此外,华法林还用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和预防。

4. 磺达肝癸钠

•原理:磺达肝癸钠是一种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抗凝剂,通过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凝血酶催化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磺达肝癸钠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特别适用于手术后、肿瘤患者和长途旅行者。此外,磺达肝癸钠还可用于心肌梗死后的栓塞的治疗。

5. 小分子肝素

•原理:小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低分子量衍生物,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可预测的抗凝作用。它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干扰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小分子肝素常用于手术后、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诱导排卵等需要迅速抗凝的情况。此外,小分子肝素还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高危术后患者。

6. 新型口服抗凝剂

•原理:新型口服抗凝剂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类抗凝剂,与传统的华法林不同,它们直接作用于凝血酶或凝血因子Xa,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逐渐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特别适用于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其优点包括方便口服、快速有效和不需要常规的凝血监测。

7. 总结

常用抗凝剂包括肝素、华法林、磺达肝癸钠、小分子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剂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液凝固,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类血栓形成的临床情况。选择适当的抗凝剂需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用药效果。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抗凝剂的研究和应用将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参考文献: - 1. 王明珠,陈红玲.常用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

房.2018;(32):4562-4564. - 2. 林志英,罗晓容,施健林.肝素及其相关低分子量肝素的

取代治疗[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8;38(05):560-563.

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实验室常用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在实验室检验中,有许多检测项目的血液标本是需要抗凝才可以检测的。而抗凝剂种类较多,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实验室中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枸橼酸盐、草酸盐等4种,现将它们的特点及应用分别叙述如下: 一、肝素 抗凝是用于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的首选抗凝剂。肝素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相物质平均分子质量为15000。其抗凝原理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引起抗凝血酶Ⅲ构型发生变化,加速凝血酶-凝血酶复合体形成而产生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借助血浆辅助因子(肝素辅助因子Ⅱ)来抑制凝血酶。常用肝素抗凝剂是肝素的钠、钾、锂、铵盐,其中以肝素锂最好,但其价格较贵,钠、钾盐会增加血液中的钠、钾含量,铵盐会增加尿素氮的含量。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为10.0~12.5 IU/ml血液。 肝素对血液成分干扰较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适用于做红细胞渗透性试验、血气、血浆渗透量、红细胞压积及普通生化测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适合做血凝试验。另外,肝素过量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减少,所以不适合做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更不能用于止血检验。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制作血涂片,因为Wright染色后出现深蓝色背景,影响显微镜减产。肝素抗凝血应于短时间内使用,否则放置过久血液又可凝固。 二、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 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被阻断,血液不能发生凝固。EDTA盐有钾、钠、锂盐,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盐通常配成质量分数是15%的水溶液,每ml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盐可在100℃下干燥,抗凝作用不变。 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测。但如果抗凝剂浓度过高,渗透压上升,会造成细胞皱缩。EDTA溶液pH与盐类关系较大,低pH可使细胞膨胀。EDTA-K2可使红细胞体积轻度膨胀,采血后短时间内平均血小板体积非常不稳定半小时后趋于稳定。EDTA-K2使 Ca2+、Mg2+下降,同时使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降低,EDTA-K2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结果产生错误。EDTA由于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不适于血凝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也不适用于钙、钾、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此外,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合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 三、枸橼酸盐 枸橼酸盐主要是枸橼酸钠,其抗凝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两种晶体,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与血液按照1:9体积混合。 大部分凝血试验都可用枸橼酸钠抗凝,它有助于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稳定,并且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可用于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橼酸钠细胞毒性较小,也是输血中血液保养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橼酸钠6mg才能抗凝1ml血液,碱性强,不适用于血液化验和生化测验。 四、草酸盐 草酸盐也是常用的抗凝剂,优点是溶解度大,作用原理是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与标本中的Ca2+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常用的草酸盐抗凝剂种类有草酸钠、草酸钾和草酸铵,草酸钠的常用浓度为O.1 mol/L,与血液按1:9比例使用。但是,高浓度k+或Na+易使血细胞脱水皱缩,而草酸铵则可使血细胞膨胀,故测定血细胞比容时用草酸铵与草酸钾或草酸钠两者适当比例混合的抗凝剂,恰好不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体积。常用于血液生化测定,但不适用于K+、Ca 2+的测定。由于生成草酸钙沉淀,红细胞会出现锯齿状,白细胞出现空泡,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会变形,不宜做血片检查。草酸盐可使血小板聚集,并影响白细胞形态,不能用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分类计数。 附录四常用抗凝剂的配制及用法 在医学实验中常需动物的全身抗凝,采出的全血或血浆有的也需加入适当的抗凝剂抗凝。对抗凝剂的要求是:用量少、溶解度大、不带进干扰实验的杂质。 一、肝素 (1)肝素抗凝作用原理 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强,作死亡复苏等实验时,常用它作动物全身抗凝剂,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是抑制凝血致活酶的活力,阻止血小板凝聚以及抑制抗凝血酶等作用,从而使血液不发生凝固。

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一、引言 抗凝剂是一类用于阻止血液凝结的药物。血液凝结是机体正常生理过程中的一部分,可以防止出血,但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凝结过于剧烈或不合时宜,会引发血栓形成等严重疾病。因此,抗凝剂的使用成为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1. 肝素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它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肝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 2.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改良版,相比肝素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更稳定的效果。低分子肝素不需要常规的实验室监测,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较好,副作用相对较少。 3. 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华法林常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长期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需要进行定期的血液检测,以确保药物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4.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药物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可以直接靶向凝血因子进行作用,而无需经过维生素K的介导。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用药,减少了实验室监测的需求。 5. 抗血小板药物 除了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抗凝作用。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阻止血液凝结。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的治疗和预防中。 三、抗凝剂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1. 出血 抗凝剂的主要副作用是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抗凝剂的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避免出血过多。 2. 注意剂量 抗凝剂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同的疾病和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剂量,因此在使用抗凝剂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和抗凝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抗凝剂的疗效或增

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一、抗凝剂的原理 抗凝剂是一种能够延缓或阻止凝血过程的物质,主要通过作用于血液凝血系统 的关键环节,实现抗血凝作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抗凝剂及其原理: 1.肝素类抗凝剂:肝素作为一种天然的抗凝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抗 凝:①与抗凝剂III结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②与抗凝酶结合,促进抗凝酶的活性,进而抑制凝血因子。 –肝素的应用范围:常用于血栓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肝素的副作用:肝素可引起出血、低血压、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2.华法林类抗凝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降低凝血因子 的合成,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华法林的应用范围: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房颤动等疾病。 –华法林的副作用:华法林容易引起出血,且需要定期检测凝血时间。 3.阿司匹林类抗凝剂: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降低血 液的凝结能力。 –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胃肠道出血、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二、抗凝剂的应用范围 抗凝剂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范围: 1.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往往具 有血液易凝血的倾向,使用抗凝剂能够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血栓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长期卧床、手术后、肿瘤患者等高血栓 风险人群,使用抗凝剂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防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3.心房颤动的治疗:心房颤动患者血液易于凝固,使用抗凝剂能够降 低血栓的风险,预防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

4.肾脏病患者的血液净化:抗凝剂可用于肾脏病患者的血液净化过程, 防止血液在透析过程中的凝固,保证治疗效果。 5.血液检验和实验室研究:在某些血液检验和实验室研究中,为了避 免血液凝固,需要加入抗凝剂。 三、抗凝剂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在使用抗凝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严格控制用药用量:抗凝剂是一种具有明显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的 药物,用药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药物监测结果以及临床病情进行调整,避免用药过量或过少。 2.定期检测凝血时间:对于使用华法林等需要监测凝血时间的抗凝剂,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凝血指标检测,以确定剂量的合理性,避免出血或血栓风险。 3.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抗凝剂与其他药物如抗菌药物、解热镇 痛药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咨询医生避免不良反应。 4.注意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抗凝剂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出血、过敏反 应等不良反应,患者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结:抗凝剂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了解抗凝剂的原理和 应用范围,可以更好地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抗凝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然而,由于抗凝剂具有一定的风险,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常用抗凝剂

常用抗凝剂种类及应用 一、基本概念 凝固:将血液从血管中抽出,如果未经抗凝,也不做其他处理,通常在几分钟内便自动凝固.一定时间分离后上层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血浆与血清的区别是:血清中无FIB 抗凝:应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离心分离后的上层淡黄色液体为血浆。 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促凝:帮助血液快速凝固的过程. 促凝剂:帮助血液快速凝固以达血清快速析出的物质。一般成分为胶类物质. 二、常用抗凝剂的抗凝原理及适用 1、肝素是用于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的首选抗凝剂。肝素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相物质平均分子质量为15000。其抗凝原理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引起抗凝血酶Ⅲ构型发生变化,加速凝血酶—凝血酶复合体形成而产生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借助血浆辅助因子(肝素辅助因子Ⅱ)来抑制凝血酶.常用肝素抗凝剂是肝素的钠、钾、锂、铵盐,其中以肝素锂最好,但其价格较贵,钠、钾盐会增加血液中的钠、钾含量,铵盐会增加尿素氮的含量。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为10。0~12。5 IU/ml血液。肝素对血液成分干扰较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适用于做细胞渗透性试验、血气、血浆渗透量、红细胞压红积及普通生化测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适合做血凝试验.另外,肝素过量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减少,所以不适合做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更不能用于止血检验.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制作血涂片,因为

Wright染色后出现深蓝色背景,影响显微镜减产。肝素抗凝血应于短时间内使用,否则放置过久血液又可凝固。 2、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被阻断,血液不能发生凝固.EDTA盐有钾、钠、锂盐,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盐通常配成质量分数是15%的水溶液,每ml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盐可在100℃下干燥,抗凝作用不变。EDTA盐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一般血液学检测。如果抗凝剂浓度过高,渗透压上升,会造成细胞皱缩。EDTA溶液pH与盐类关系较大,低pH 可使细胞膨胀.EDTA-K2可使红细胞体积轻度膨胀,采血后短时间内平均血小板体积非常不稳定半小时后趋于稳定。EDTA-K2使 Ca2+、Mg2+下降,同时使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降低,EDTA-K2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结果产生错误.EDTA盐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不适于血凝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也不适用于钙、钾、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此外,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合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 3、枸橼酸盐主要是枸橼酸钠,其抗凝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两种晶体,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与血液按照1:9体积混合。大部分凝血试验都可用枸橼酸钠抗凝,它有助于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稳定,并且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可用于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橼酸钠细胞毒性较小,也是输血中血液保养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橼酸钠6mg才能抗凝1ml血液,碱性强,不适用于血液分析和生化测验。 三、各种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用途

常用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常用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1. 引言 在医学领域,抗凝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用于延长血液凝固时间,预防和治疗 血栓形成。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凝剂,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2. 肝素 •原理:肝素是一种多糖类抗凝剂,通过与抗凝血酶、补体C1酯酶抑制剂等多种凝血因子结合,干扰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肝素广泛用于心脏手术、血液透析、急性冠脉综合征等需要迅速抗凝的临床情况。此外,肝素还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3. 华法林 •原理: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循环再生,减少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常用于长期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复发,如心房颤动患者。此外,华法林还用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和预防。 4. 磺达肝癸钠 •原理:磺达肝癸钠是一种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抗凝剂,通过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凝血酶催化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磺达肝癸钠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特别适用于手术后、肿瘤患者和长途旅行者。此外,磺达肝癸钠还可用于心肌梗死后的栓塞的治疗。 5. 小分子肝素 •原理:小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低分子量衍生物,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可预测的抗凝作用。它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干扰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小分子肝素常用于手术后、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诱导排卵等需要迅速抗凝的情况。此外,小分子肝素还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高危术后患者。 6. 新型口服抗凝剂 •原理:新型口服抗凝剂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类抗凝剂,与传统的华法林不同,它们直接作用于凝血酶或凝血因子Xa,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抗凝剂的原理及应用

抗凝剂的原理及应用 1. 概述 抗凝剂是一类能够延缓或阻止血液凝结的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血液的凝血过程,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疾病。本文将介绍抗凝剂的原理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抗凝剂的原理 抗凝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抗凝剂中的一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例如,肝素可以结合并激活抗凝酶,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华法林是另一种常用的抗凝剂,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降低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合成,以实现抗凝的效果。 2.2. 阻断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抗凝剂通过阻断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挥抗凝作用。例如,肝素类药物可以与抗凝酶结合,从而阻断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凝血的进行。 2.3.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除了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和相互作用,一些抗凝剂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发挥抗凝作用。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和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性,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3. 抗凝剂的应用 抗凝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3.1. 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抗凝剂是其主要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抗凝剂可以通过延长凝血时间和阻断血栓形成的过程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要长期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的形成。抗凝剂可以减少术后血栓的发生率,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3.3.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抗凝治疗 慢性肾脏病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易导致血栓的形成。抗凝剂的应用可以减少患者血栓相关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3.4. 血管狭窄病的抗凝治疗 血管狭窄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抗凝剂在其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降低患者血栓的形成风险,减少病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总结 抗凝剂是一类能够延缓或阻止血液凝结的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其抗凝作用。其在临床应用中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等。准确的理解抗凝剂的原理以及合理应用,对于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抗凝剂的原理及应用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临床实验室常用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临床实验室常用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在实验室检验中有许多检测项目的血液标本是需要抗凝才可以检测的,而抗凝剂种类较多,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目前我科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盐)、枸橼酸盐、氟化钠等4种,现将它们的特点及应用分别叙述如下: 一、肝素(绿色头试管) 肝素是用于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的首选抗凝剂,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其抗凝机理主要是与抗凝血酶Ⅱ(AT-Ⅱ)一起,在低浓度能抑制因子Ⅸa、Ⅷ和PF3之间的作用,并能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从而阻止凝血酶的形成,还有抑制凝血酶的自我催化及抑制因子Ⅹ的作用,在高浓度时可阻断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的反应,并有阻止血小板聚集等多种抗凝作用。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为10.0-12.5 IU/ml血液。肝素对血液成分干扰较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适用于做红细胞渗透性试验、血气、血浆渗透量、红细胞压积及普通生化测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适合做凝血试验。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制作血涂片,因为Wright染色后出现深蓝色背景,影响显微镜计数。肝素抗凝血应于短时间内使用,否则放置过久血液又可凝固。 二、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紫色头试管) 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被阻断,血液不能发生凝固。EDTA盐有钾、钠、锂盐,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盐通常配成质量分数是15%的水溶液,每ml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盐可在100℃下干燥,抗凝作用不变。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测。但如果抗凝剂浓度过高,渗透压上升,会造成细胞皱缩。EDTA溶液pH与盐类关系较大,低pH可使细胞膨胀。EDTA-K2可使红细胞体积轻度膨胀,采血后短时间内平均血小板体积非常不稳定半小时后趋于稳定。EDTA-K2使 Ca2+、Mg2+下降,同时使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EDTA-K2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结果产生错误。EDTA由于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不适于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也不适用于钙、钾、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此外,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合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 三、枸橼酸盐(蓝色头试管1:9、黑色头试管1:4) 枸橼酸盐主要是枸橼酸钠,其抗凝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两种晶体,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测定血沉用3.8%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凝血试验需用3.2%枸橼酸钠抗凝,比例为1:9。大部分凝血试验都可用枸橼酸钠抗凝,它有助于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稳定,并且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可用于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橼酸钠细胞毒性较小,也是输血中血液保养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橼酸钠6mg才能抗凝1ml血液,碱性强,不适用于血液化验和生化测验。

抗凝血药物设计原理及应用

抗凝血药物设计原理及应用 抗凝血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延长凝血时间,防止血栓形成和进一步的血栓发展。本文将重点介绍抗凝血药物的设计原理和一些常见的应用。 抗凝血药物的设计原理主要是干扰血液凝块形成的凝血因子和抑制血小板功能。其中最常用的抗凝血药物有肝素和华法林。肝素通过结合和激活抗凝血酶III来抑制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从而降低血凝块形成的风险。华法林则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以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进而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其他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还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和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血药物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一种常见的应用是在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患者中预防血栓形成。这些病患常常有高风险的血栓形成,比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和中风患者。用抗凝血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些人群中的血栓形成和血栓脱落引发的严重后果。 另外,抗凝血药物还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中。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常常需要减少凝血功能,以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风险。许多手术都需要使用肝素或华法林,以达到安全完整手术的目的。此外,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和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也需要应用抗凝血药物。 虽然抗凝血药物对许多疾病和手术有显著的效果,但它们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和

副作用。最常见的是出血风险的增加。由于抗凝血药物可以延长凝血时间,患者在受伤或手术后出血的风险会增加。严重的出血可能需要紧急处理,包括止血药物和输血。此外,还有一些与特定药物相关的风险,如华法林与凝血因子的作用机制有关,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凝血酶时间,并调整剂量以确保安全性。 总结起来,抗凝血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延长凝血时间,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它们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适用于预防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栓形成,以及在手术过程中控制凝血功能。然而,应用抗凝血药物时需要小心注意潜在的出血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

常用抗凝剂的配制及用法

在医学实验中常需动物的全身抗凝,采出的全血或血浆有的也需加入适当的抗 凝剂抗凝;对抗凝剂的要求是:用量少、溶解度大、不带进干扰实验的杂质; 一、肝素 1肝素抗凝作用原理 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强,作死亡复苏等实验时,常用它作动物全身抗凝剂,肝素的 抗凝作用主要是抑制凝血致活酶的活力,阻止血小板凝聚以及抑制抗凝血酶等作用,从而使血液不发生凝固; 2配制和用量 纯的肝素10mg能抗凝65~125ml血液按lmg等于125U,10~20U能抗1ml血液计;但由于肝素制剂的纯度高低以及其保存时间长短不等,因而其抗凝效果也不相同; 一般可配成1%肝素生理盐溶液,用时取0.1毫升于试管内,100℃烘干,每管能抗凝5~10ml血液;也可将抽血注射器用配好肝素湿润一下管壁,直接抽血至注射器内而使血液不凝;在动物实验作全身抗凝时,一般剂量为:大白鼠2.5~3.0mg/200~3 00g体质量,兔10mg/kg体质量,狗5~10mg/kg体质量;肝素可改变蛋白质等电点,因此当用盐析法分离蛋白质作蛋白质各部分的测定时,不可采用肝素;市售的肝素 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2500U,相当于100mg; 二、草酸盐合剂 1原理 草酸胺能使血细胞略为膨大,而草酸钾能使血细胞微缩小,因此草酸铵与草酸钾按3:2比例配置,可使血细胞体积保持不变;加福尔马林则能防止微生物在血中繁殖;此抗凝剂最适于作红细胞比积测定;

2配制方法及用量 草酸铵1.2g、草酸钾0.8g、福尔马林1.0ml、蒸馏水加至100ml每毫升血加草酸盐合剂0.1ml即相当草酸铵1.2mg,草酸钾0.8mg;根据取血量将计算好的草酸盐剂量加入玻璃容器内烤干备用;如取0.5ml于试管,烘干后每管可使5ml血不凝固; 3注意事项 草酸的作用在于能够沉淀血凝过程中所必需的钙离子,而达到抗凝目的;用时注意加的量应适中,不能过多,以免妨碍去蛋白质血滤液的制取;不适用于血液内钙或钾的测定,也不能用于血液非蛋白氮测定; 三、枸橼酸钠 常配成3~5%水溶液;也可直接加粉剂,每毫升血加3~5mg,即可达到抗凝目的; 枸橼酸钠可使钙失去活性,防止凝血;但其抗凝作用较差,碱性较强,不宜作化学检验之用;仅可用于红细胞沉降速度测定;急性血压测定实验所用枸橼酸钠为5~6%溶液; 四、草酸钾 一原理和注意事项 草酸钾为最常用的抗凝剂;其与血液混合后可迅速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解的草酸钙,使血液不凝固;常用于非蛋白氮测定,但不适用于测定钾和钙;草 酸盐能抑制乳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故应注意; 二配制及使用方法

临床常用的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临床常用的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1. 引言 抗凝剂是一类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如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和中风等。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2. 抗凝剂的分类 抗凝剂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类: •直接抗凝剂 •非诺酮类抗凝剂 •抗血小板聚集剂 2.1 直接抗凝剂 直接抗凝剂是指可以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药物,常见的直接抗凝剂包括:•肝素 •低分子肝素 •甘露醇 2.2 非诺酮类抗凝剂 非诺酮类抗凝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或活性来达到抗凝的效果,主要包括:•华法林 •氯酮酸 •阿哌沙班 2.3 抗血小板聚集剂 抗血小板聚集剂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来减少血小板聚集, 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剂包括: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3. 抗凝剂的原理 不同类型的抗凝剂通过不同的机制起到抗凝作用。

3.1 直接抗凝剂的原理 直接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减少血液凝固的发生。它们可以与凝 血酶结合,并阻断凝血酶活性中心的形成,从而阻止凝血因子的转化和血小板的聚集。 3.2 非诺酮类抗凝剂的原理 非诺酮类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或活性来达到抗凝的效果。它们 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或者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酶的形成,从而阻碍凝血过程的进行。 3.3 抗血小板聚集剂的原理 抗血小板聚集剂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来减少血小板聚集, 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它们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降低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含量,从而减轻血小板的聚集。 4. 抗凝剂的应用 抗凝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上预防和治疗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下面将介绍几种 常见疾病的抗凝剂应用。 4.1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抗凝剂可以通过减少血液的凝结能 力来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和华法林。 4.2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抗凝剂可以通过减少血液的凝结能力来保护心肌,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常用的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 4.3 中风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抗凝剂可以通过减少血液的凝结能力来预防和 治疗中风。常用的抗凝剂包括华法林和替格瑞洛。 5. 结论 抗凝剂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起到抗凝作用。不同类型的抗凝 剂在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确使用和合理应用抗凝剂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抗凝剂配制和使用归纳

常用抗凝剂的配制及用法 在医学实验中常需动物的全身抗凝,采出的全血或血浆有的也需参加适当的抗凝剂抗凝.对抗凝剂的要求是:用量少、溶解度大、不带进干扰实验的杂质. 一、肝素 〔1〕肝素抗凝作用原理 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强,作死亡复苏等实验时,常用它作动物全身抗凝剂,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是抑制凝血致活酶的活力,阻止血小板凝聚以及抑制抗凝血酶等作用,从而使血液不发生凝固. 考前须知:做全血DNA提取的时候抗凝剂不能采用肝素!因为肝素是聚合酶链式反响的抑制剂! 〔2〕配制和用量 纯的肝素10mg能抗凝65~125 ml血液(按lmg等于125U,10~20U能抗1 ml血液计).但由于肝素制剂的纯度上下以及其保存时间长短不等,因而其抗凝效果也不一样.一般可配成1%肝素生理盐溶液,用时取0.1毫升于试管内,100℃烘干,每管能抗凝5~10ml血液.也可将抽血注射器用配好肝素湿润一下管壁,直接抽血至注射器内而使血液不凝.在动物实验作全身抗凝时,一般剂量为:大白鼠2.5~3.0mg/200~300g体质量,兔10mg/kg体质量,狗5~10mg/kg 体质量.肝素可改变蛋白质等电点,因此当用盐析法别离蛋白质作蛋白质各局部的测定时,不可采用肝素.市售的肝素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2500U,相当于100mg. 二、草酸盐合剂 〔1〕原理 草酸胺能使血细胞略为膨大,而草酸钾能使血细胞微缩小,因此草酸铵与草酸钾按3:2比例配置,可使血细胞体积保持不变;加福尔马林那么能防止微生物在血中繁殖.此抗凝剂最适于作红细胞比积测定. 〔2〕配制方法及用量 草酸铵1.2g、草酸钾0.8g、福尔马林1.0ml、蒸馏水加至100ml每毫升血加草酸盐合剂0.1ml(即相当草酸铵1.2mg,草酸钾0.8mg).根据取血量将计算好的草酸盐剂量参加玻璃容器内烤干备用.如取0.5ml于试管,烘干后每管可使5ml血不凝固. 〔3〕考前须知 草酸的作用在于能够沉淀血凝过程中所必需的钙离子,而到达抗凝目的.用时注意加的量应适中,不能过多,以免阻碍去蛋白质血滤液的制取.不适用于血液内钙或钾的测定,也不能用于血液非蛋白氮测定. 三、枸櫞酸钠 常配成3~5%水溶液.也可直接加粉剂,每毫升血加3~5mg,即可到达抗凝目的. 枸櫞酸钠可使钙失去活性,防止凝血.但其抗凝作用较差,碱性较强,不宜作化学检验之用.仅可用于红细胞沉降速度测定.急性血压测定实验所用枸櫞酸钠为5~6%溶液. 四、草酸钾 〔一〕原理和考前须知

常用抗凝剂的配制及用法

在医学实验中常需动物的全身抗凝, 采出的全血或血浆有的也需加入适当的 抗凝剂抗凝。对抗凝剂的要求是:用量少、溶解度大、不带进干扰实验的杂质。 (一) 一、肝素 (1)肝素抗凝作用原理 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强,作死亡复苏等实验时,常用它作动物全身抗凝剂,肝 素的抗凝作用主要是抑制凝血致活酶的活力,阻止血小板凝聚以及抑制抗凝血 酶等作用,从而使血液不发生凝固。 (2)配制和用量 纯的肝素10mg能抗凝65~125 ml血液(按lmg等于125U,10~20U能抗1 ml血液计)。但由于肝素制剂的纯度高低以及其保存时间长短不等,因而其抗 凝效果也不相同。一般可配成1%肝素生理盐溶液,用时取0.1毫升于试管内,100℃烘干,每管能抗凝5~10ml血液。也可将抽血注射器用配好肝素湿润一下 管壁,直接抽血至注射器内而使血液不凝。在动物实验作全身抗凝时,一般剂 量为:大白鼠2.5~3.0mg/200~300g体质量,兔10mg/kg体质量,狗5~ 10mg/kg体质量。肝素可改变蛋白质等电点,因此当用盐析法分离蛋白质作蛋 白质各部分的测定时,不可采用肝素。市售的肝素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2500U,相当于100mg。 二、草酸盐合剂 (1)原理 草酸胺能使血细胞略为膨大,而草酸钾能使血细胞微缩小,因此草酸铵与 草酸钾按3:2比例配置,可使血细胞体积保持不变;加福尔马林则能防止微生 物在血中繁殖。此抗凝剂最适于作红细胞比积测定。 (2)配制方法及用量 草酸铵1.2g、草酸钾0.8g、福尔马林1.0ml、蒸馏水加至100ml每毫 升血加草酸盐合剂0.1ml(即相当草酸铵1.2mg,草酸钾0.8mg)。根据取血 量将计算好的草酸盐剂量加入玻璃容器内烤干备用。如取0.5ml于试管,烘干 后每管可使5ml血不凝固。 (3)注意事项 草酸的作用在于能够沉淀血凝过程中所必需的钙离子,而达到抗凝目的。 用时注意加的量应适中,不能过多,以免妨碍去蛋白质血滤液的制取。不适用 于血液内钙或钾的测定,也不能用于血液非蛋白氮测定。 三、枸櫞酸钠 常配成3~5%水溶液。也可直接加粉剂,每毫升血加3~5mg,即可达到抗 凝目的。

常用抗凝剂的配制及用法

在医学实验中常需动物的全身抗凝,采出的全血或血浆有的也需加入适当的抗凝剂抗凝。对抗凝剂的要求是:用量少、溶解度大、不带进干扰实验的杂质。之答禄夫天创作 一、肝素 (1)肝素抗凝作用原理 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强,作死亡复苏等实验时,经常使用它作动物全身抗凝剂,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是抑制凝血致活酶的活力,阻止血小板凝聚以及抑制抗凝血酶等作用,从而使血液不发生凝固。 (2)配制和用量 纯的肝素10mg能抗凝65~125 ml血液(按lmg等于125U, 10~20U能抗1 ml血液计)。但由于肝素制剂的纯度高低以及其保管时间长短不等,因而其抗凝效果也不相同。一般可配成1%肝素生理盐溶液,用时取0.1毫升于试管内,100℃烘干,每管能抗凝5~10ml血液。也可将抽血注射器用配好肝素湿润一下管壁,直接抽血至注射器内而使血液不凝。在动物实验作全身抗凝时,一般剂量为:大白鼠2.5~3.0mg/200~300g体质量,兔10mg/kg体质量,狗5~10mg/kg体质量。肝素可改变蛋白质等电点,因此当用盐析法分离蛋白质作蛋白质各部分的测定时,不成采取肝素。市售的肝素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2500U,相当于100mg。

二、草酸盐合剂 (1)原理 草酸胺能使血细胞略为膨大,而草酸钾能使血细胞微缩小,因此草酸铵与草酸钾按3:2比例配置,可使血细胞体积坚持不变;加福尔马林则能防止微生物在血中繁殖。此抗凝剂最适于作红细胞比积测定。 (2)配制方法及用量 草酸铵1.2g、草酸钾0.8g、福尔马林1.0ml、蒸馏水加至100ml每毫升血加草酸盐合剂0.1ml(即相当草酸铵1.2mg,草酸钾0.8mg)。根据取血量将计算好的草酸盐剂量加入玻璃容器内烤干备用。如取0.5ml于试管,烘干后每管可使5ml血不凝固。 (3)注意事项 草酸的作用在于能够沉淀血凝过程中所必须的钙离子,而达到抗凝目的。用时注意加的量应适中,不克不及过多,以免妨碍去蛋白质血滤液的制取。不适用于血液内钙或钾的测定,也不克不及用于血液非蛋白氮测定。 三、枸櫞酸钠 常配成3~5%水溶液。也可直接加粉剂,每毫升血加3~5mg,即可达到抗凝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