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简介11

池州简介 (3)

历史名人 (5)

文化古韵 (6)

风景名胜 (8)

风景区图片浏览 (10)

池州简介

地理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长江,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池州地理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皖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港作为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318国道、206国道、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安(庆)景(德镇)高速和建设中的池州九华山机场、宁宜城际铁路共同构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历史

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唐武德四年设州置府,至今已有1384年历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苏轼、岳飞、朱熹、司马光、王安石、陆游等驻足池州,留下精美诗篇,杜牧的《清明》诗,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佛文化、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戏文化、傩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使池州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资源

池州物产富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使池州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

池州

优质棉、出口茶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藏的储量居安徽首位,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品位高、储量多、开发加工潜力大。已初步形成建材、非金属矿、有色金属冶炼、化工、轻纺、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

发展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加速工业化、城镇化、旅游品牌化和农业产业化核心,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打好生态牌、九华牌和长江牌,认真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全

池州百荷公园

市上下呈现出经济提速、社会进步、环境友好、人民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

旅游

池州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达57%,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4张国家级旅游品牌,还拥有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历史名人

杜荀鹤

(846~904)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牧之子,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金乔觉

(695—794)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宪英近族子弟。少年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通晓汉文。唐开元初年,航海来华,卓锡九华山,苦行修心,广收僧徒,传经布道。贞元十年(794)夏历七月三十日,趺跏圆寂,寿年九十九年。僧徒将其肉身跌坐石函中,越三年“颜状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

费冠卿

(生卒年不详)字子军,青阳县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进士后,居长安待授官职。惊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驰归。至家,见母已安葬,悲恸欲绝,遂于母墓旁结庐守孝三年。嗣后,隐居九华山少微峰下达十余年之久。

李芃

(722—785)字茂初,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永泰元年(公元621年),以秋浦复置池州,李芃被“诏行州事”,首任池州刺史。

周馥

(1837~1921)字玉山。建德(今东至)人。曾任四川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位。著有《易理荡参臆言》、《负喧闲语》、《玉山诗集》、《周悫慎公全集》。

许世英

(1873~1964) 字静仁,秋浦(今东至)人。清末民国政治人物,曾任中华民国总理。

张乔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人。昭宗时进士。与许裳、郑谷等人号称“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唐诗纪事》卷十七,《唐才子传》卷十。

姚依林

姚依林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1917年9月6日出生于香港,幼年丧父,随母亲在江苏、浙江、上海生活。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他在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参加了革命。1935年11月,姚依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北平学联秘书长、党团书记。

姚依林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文化古韵

池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是国家5A 级风景名胜区,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境内拥有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还有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 7.历史文化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 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8.特色文化

8.1 池州傩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

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

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

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

农耕文化特色。

傩,源于原

始社会的逐疫,

甲骨文中即有室

内驱赶疫鬼的卜

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 傩戏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

风景名胜

九华山风景区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

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

峨眉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

山,蜿蜒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

境内,南望黄山,北瞰长江,方

圆120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

米。山间古刹钟声,香烟缭绕,

灵秀幽静,古木参天。位于安徽

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

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首

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李白游山其间作诗赠友韦仲堪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唐开元末,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地藏卓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9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600余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建于1982年,位于石台、祁门两县境内,最高海拔1727米。总面积10万亩,其中位于石台县境内面积5.1万亩。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

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210种,脊椎动物271种。

牯牛降

国家重

点保护的珍

稀植物有银

杏、红豆杉、

香果树、鹅

掌楸、青檀、

三尖杉、黄

山木兰等18

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麂、云豹、金钱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大灵猫、小灵猫、白鹇、鬣羚、黑熊、大鲵等29种。

牛降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良好,森林植被保存完好。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

78%,其中天然林占80%以上。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丰富的水、

热资源,保护区内不仅物种资源丰富,而且种间关系和食物网的连接错综复

杂,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它既是一个物种基因库,又是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环境堡垒”。

根据规划,牯牛降共分为五大景区:主峰景区、奇峰景区、双河口景区、龙门景区、观音堂景区。其中主峰景区、奇峰景区、双河口景区、龙门景区四个景区都在石台县境内,观音堂在祁门县境内。但是目前对外开放的有四个景区:石台牯牛降(4A)龙门景区,祁门牯牛降观音堂景区(4A )、祁门牯牛降九龙景区(3A )、祁门牯牛降历溪景区。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和贵池区交

界处,总面积50万亩,核心区面积

15.225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

30.45%, 升金湖缓冲区面积15.45

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9%,实

验区面积为19.32万亩,占保护区总

面积的38.65%。保护区自然环境优

越,物种资源丰富,是中国具有国际

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为东亚最主要的鹤类、鹳类和雁鸭类等候鸟越冬地之一。每年吸引70余种、近10万只湿地鸟类前来越冬,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27种,中日协定保护的62种,中澳协定保护的27种。尤为重要的是,升金湖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的最大越冬种群,其越冬期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此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占世界总数的八分之一,已成为世界濒危动物鸿雁的最主要越冬地之一,数量达3万只左右。

风景区图片浏览

九华山简介

概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1]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于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方圆100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方圆120 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 九华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现代诗人肖草《游九华山登天台》诗:“几换坐骑见天台?俯看芙蓉始峤来;舟渡云海捎客去,路断空山随鹤回”,给予九华山天台峰风貌高度的概括。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冈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园竹海、凤凰古松等。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山中还有金钱树、叮当鸟、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 南朝时,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 李白吟九华山诗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

九华山简介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经纬度分布是东经117度,北纬30度。九华山西隔长江于天柱山相接,东南越太平湖于黄山相辉,是国家5A级景区和著名避暑胜地。 九华山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佛教圣地,在国内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也是大愿地藏王的道场。 九华山在汉代属于陵阳县郡,因此称陵阳山。南朝时吴郡人因为九华山上形似莲花的九峰改成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李白来到了九华山,有感于这里的美景,作诗赞叹: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自此,九子山改称九华山。 九华山方圆120多平方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山上共有山峰99座,十王峰海拔1342米,是山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其余的天台峰、莲花峰等也高耸入云、雄伟非常。山上怪石奇洞、溪流沟涧、相映成趣。 九华山上古刹林立,共有寺庙99多座,僧尼一千多人。就是这样一座以佛学享誉盛名的九华山,在唐代以前盛行的是道教,开创九华山佛教盛世的是一位来自异域的僧人——金乔觉。金乔觉是古新罗国的王子,24岁时抛弃王族优渥的生活带着谛听来到九华山修行。当时的青阳县属于闵员外的属地,金乔觉向闵员外乞一袈裟地,闵氏应允。金乔觉将袈裟一抖,覆盖了九座山峰。闵氏父子心悦诚服将山献出,并皈依佛教随侍金乔觉左右。现在九华圣殿中地藏王旁边的侍者袈裟闵氏父子。 金乔觉六十多岁时,附近民众被他苦修的精神所感,自发为大师

修建庙宇宝塔、弘扬佛法,至此金乔觉名声大振,九华山香火渐渐旺盛了起来。 到金乔觉99岁这一年夏末,大师突然召集徒众告别,不久安然圆寂,顿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嘎、群鸟哀鸣”。其徒众根据古法将大师的尸身放入缸中,三年后打开肉身不腐、颜面如生。众僧徒根据佛经上讲的“菩萨金锁、百骸鸣矣”,认定他是地藏王菩萨化身,将他肉身移入石塔中供奉,尊称“金地藏”。相传建石塔的小山头“常现光如火”,故称“神光岭”,造肉身殿,以护墓塔。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诞辰,也是九华山上一个重要的佛教盛事。 百余年来,九华山的肉身佛像有十几座之多,但是有五座不幸毁于文革中没有保存下来,其余各尊佛像仍供奉在各大宝殿。这些不腐之谜为九华山的佛文化更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九华山是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什么这些肉身佛像可以保存这么久呢?在九华山,一般和尚圆寂后,都要将他的遗体保存一段时间,少则七天,多则三年,看能否形成真身。九华山肉身菩萨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是九华山独特的自然气候造成的,二是因为大师生前长期修炼,不占荤腥,加上圆寂前知道大限将至,一般都是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进,使肠道空空,以内脂肪和水分极少。即便如此,能成为不腐之身的也寥寥可数。只有极少的僧尼能保存不腐肉身,这样在三年后开缸才能成为肉身和尚。形成肉身后,首先是妆漆,3年后再漆上金粉,这样基本上就把尸体与外界隔离。 九华山上可供观赏的景色数不胜数,其中“天台晓日”就是其中

安徽省各地级市简介

安徽省各地级市简介 1.合肥市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淮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之滨,淝水穿流而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她同时也是全国知名的园林城市、科教城市。行政区划。现辖4市辖区,3县。市辖区:庐阳、瑶海、蜀山、包河。 .3县:长丰、肥东、肥西。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省会城市,安徽地理中心,交通枢纽地带,在经济方面依赖国家扶持发展,勉强做做安徽的大哥哥,合肥市不大不小,人口众多,交通拥挤,不过最近高架地铁的修建将会让合肥更上一个层次。 2.芜湖市

芜湖境内有芜宁、芜铜、皖赣、淮南、宣杭五条铁路干线交汇联接。芜湖港为长江沿岸第四大港,裕溪口港为中国第一座机械化内河煤港,芜湖长江大桥2000年建成。芜湖也是宁芜铁路的终点。 安徽的兴起最快的城市,最近经济发展速度赶超合肥,马鞍山,适合宜居!安徽东部最具魅力城市。 3.马鞍山市 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马鞍山港为安徽境内4个长江一级港口之一。市内有佳山、雨山、翠螺山等九座山峰和雨山湖等自然风光,形成“九山环一湖”、“园中有市,市中有园”的独特风貌。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马鞍山作为诗仙李白晚年所钟意的寓居终老之所,一直是市民的骄傲。李白墓位于当涂县大青山,在采石矶风景区有李白衣冠冢。李白国际吟诗节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马鞍山市举行。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

池州市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境内有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 一、池州农业基本情况 池州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养殖也初具规模。全市现有耕地220万亩,其中水田164万亩,旱地53万亩,林地515万亩,牧草地45万亩。自1988年池州复建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经过

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决策,199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局批准池州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科委批准池州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近年来,围绕着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我市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池州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9%,粮、棉、油总产分别达到50.4万吨、1.36万吨、5.87万吨;肉、蛋、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6.16万吨、1.92万吨、8.6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5元,增长5%,位居全省第八。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山野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天方、美思佳、九华冷冻、官港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竞争力、带动力明显增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取得明显进步。社会救助、新型合作医疗、基础教育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示范区、实施21世纪议程试点的 3

池州简介11

池州简介 (3) 历史名人 (5) 文化古韵 (6) 风景名胜 (8) 风景区图片浏览 (10)

池州简介 地理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长江,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池州地理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皖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港作为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318国道、206国道、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安(庆)景(德镇)高速和建设中的池州九华山机场、宁宜城际铁路共同构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历史 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唐武德四年设州置府,至今已有1384年历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苏轼、岳飞、朱熹、司马光、王安石、陆游等驻足池州,留下精美诗篇,杜牧的《清明》诗,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佛文化、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戏文化、傩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使池州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资源 池州物产富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使池州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 池州 优质棉、出口茶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藏的储量居安徽首位,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品位高、储量多、开发加工潜力大。已初步形成建材、非金属矿、有色金属冶炼、化工、轻纺、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 发展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加速工业化、城镇化、旅游品牌化和农业产业化核心,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打好生态牌、九华牌和长江牌,认真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全 池州百荷公园 市上下呈现出经济提速、社会进步、环境友好、人民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 旅游 池州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达57%,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4张国家级旅游品牌,还拥有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池州齐山翠微亭简介

池州齐山翠微亭简介 一、齐山翠微亭的概述 齐山翠微亭是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齐山风景区内的一处著名景点。作为齐山的标志性建筑,翠微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于世。 二、历史渊源 2.1 建造历史 翠微亭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是为了纪念当地的一位文人而兴建的。经过多次修缮和修复,翠微亭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群。 2.2 文化意义 翠微亭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独特之处,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游客们可以在翠微亭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建筑特点 3.1 建筑风格 翠微亭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结合了南方园林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亭内的木构架和雕花装饰都展现了传统建筑艺术的精湛技巧,给人以美的享受。 3.2 建筑布局 翠微亭整体布局呈四合院式,由主亭和配亭组成。主亭为三层建筑,高约二十米,屋顶覆盖着琉璃瓦,显得庄重而华丽。配亭则分布在主亭两侧,衬托出主亭的壮丽气势。

3.3 影视作品中的翠微亭 翠微亭曾经作为影视剧拍摄的重要场景,这也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在一些经典的古装剧中,可以看到翠微亭矗立在山间,增添了剧情的唯美氛围。 四、翠微亭的自然环境 4.1 山水环绕 翠微亭坐落在齐山脚下,周围环绕着壮丽的山脉和清澈的水流。站在亭中,可以俯瞰远处的山峦,感受大自然的宏伟与壮美。 4.2 植被丰富 翠微亭所处的地区气候适宜,植被茂盛。亭旁的树木郁郁葱葱,花草点缀其间,给游客们带来了清新宜人的感觉。 五、游览体验 5.1 观景 登上翠微亭的顶层,可以欣赏到迷人的景色。眼前山水相映,美不胜收,使人心旷神怡。同时,在亭内还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文物和展品,了解更多关于翠微亭的知识。 5.2 休闲漫步 沿着翠微亭周围的小径漫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可以在山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松弛身心。亭旁还有茶座和休息区,供游客休憩。 5.3 文化体验 翠微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举办了多次文化活动和展览。游客们可以参加其中,学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安徽各城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各城市基本情况介绍 (附:2011年安徽16市城市竞争力排名) 合肥: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首批、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中国排行榜·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第1名、中国未来10年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 旅游景点:国家:包公园、汤池温泉、三河古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巢湖风景区。 交通:京台高速,沪陕高速,沪蓉高速,合芜高速;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和宁西铁路;骆岗机场和新桥国际机场(在建)。 科研院所:“985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11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 知名企业: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合力叉车、荣事达集团、美菱集团、徽商银行、徽商集团 芜湖:全省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成员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 旅游景点:国家:方特欢乐世界 交通:合芜高速、宁芜高速、沪渝高速;铁路有芜宁、芜铜、皖赣、铁路;芜湖港是长江第五大港、国家一类口岸、长江最后一个深水良港。 科研院所:省属重点: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华东光电研究所。

知名本地企业:、水泥、海螺型材 马鞍山:核心层城市,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旅游景点:国家:采石矶风景区; 交通:宁铜铁路、宁芜铁路、南京-马鞍山高速公路 科研院校:安徽工业大学 知名本地企业:马钢集团、星马汽车 淮南:安徽省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城市”,我国53座之一,合肥都市圈成员。获得“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先进城市、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全国第10位。 旅游景点:国家:八公山风景区、上窑山、焦岗湖 交通:、淮南铁路;全市有16个火车站,创吉尼斯纪录;合淮高速、阜淮高速、淮蚌高速 科研院校: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 知名本地企业: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集团、凯盛重工 蚌埠: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地级市,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旅游景点:国家:龙子湖风景区 交通: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京沪高铁;蚌京高速公路、蚌福高速公路、

池州慈云古洞简介

池州慈云古洞简介 一、慈云古洞的地理位置 慈云古洞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地处大别山脉的腹地。它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0°49′,东经117°42′,海拔约900米,周围环境优美,四季如春。 二、慈云古洞的历史文化 2.1 慈云古洞的建筑 慈云古洞的建筑是由山体雕琢而成的,有一条主干走道将整个洞穴串联起来,洞内有三层楼高的佛塔,洞顶悬挂着巨大的钟乳石,四周墙壁上还有精美的石刻和壁画。洞内还设有敬香堂、碑廊、观音堂等供游客参观。 2.2 慈云古洞的历史渊源 慈云古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它是当地一位名叫慈云和尚 的高僧所开凿。慈云和尚是一位智慧博学、修持高深的僧人,他带领门徒开凿了这个洞穴,并在其中修建佛塔和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他将这个洞穴命名为慈云古洞,以表达对世人的慈悲与祝福。 2.3 慈云古洞的僧人文化 慈云古洞自开凿以来一直有僧人在此修行。这些僧人不仅修行高深,还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常常举办佛事活动,向游客传授佛教的智慧和禅宗的修行方法。许多游客来到慈云古洞,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安宁。 三、慈云古洞的自然风光 3.1 慈云古洞的洞穴景观 慈云古洞的洞穴内充满了迷人的景观。游客可以看到各种奇特的石笋、石幔和石柱。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洞顶悬挂的巨大钟乳石,形状独特,如同一幅幅自然画作。

3.2 慈云古洞的水景 慈云古洞内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地下河流,水质纯净。游客可以搭乘小船在地下河上畅游,欣赏洞穴中的壮丽景观。在阳光照射下,水面上的倒影与洞内的钟乳石交相辉映,犹如仙境一般。 3.3 慈云古洞的植被 洞穴外围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葱郁,花草繁盛。在洞外的步道上漫步,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到森林的氧吧般的清新空气。 3.4 慈云古洞的野生动物 慈云古洞周边的山林里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如猴子、鸟类等。游客在洞外散步时,常常能够看到一些稀有的鸟类或小动物,给人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感觉。 四、如何到达慈云古洞 慈云古洞离青阳县城约30公里,是一个非常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前往慈云古 洞的交通便利,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包车或自驾车。从池州市区或其他周边城市,都可以方便地到达慈云古洞。 五、慈云古洞的旅游服务 慈云古洞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旅游服务。游客可以在洞外的停车场停车,也可以在附近的旅馆或酒店住宿。在洞内,游客可以租借导游设备,了解更多关于洞穴的历史和文化。 六、总结 慈云古洞作为中国安徽省的一处著名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许多游客。它不仅是一座古老的洞穴,更是一座承载着文化和信仰的圣地。每年,都有大量的人们来到这里,感受其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放松。无论是对于自然景观的喜爱,还是对佛法的求索,慈云古洞都会给人带来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池州烈士陵园凌霄简介

池州烈士陵园凌霄简介 池州烈士陵园是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凌霄镇的一个纪念烈士的重要场所。这座陵园是为了纪念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而建立的,是一个寄托着人民对英雄烈士深深敬意的地方。 池州烈士陵园占地面积广阔,绿树成荫,景色优美。陵园内有各种各样的纪念碑和雕塑,记录着烈士们的事迹和英勇事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高大而庄严的烈士纪念塔,塔身雕刻着乌鸦岭战斗的场景,寓意着烈士们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精神。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踏上陵园,悼念烈士,献上鲜花和挂起红丝带,表达对英雄的深深敬意。 池州烈士陵园建于1956年,是当地政府和人民共同筹资兴建的。陵园内矗立着许多烈士墓碑,墓碑上刻着烈士的名字、出生地和牺牲的日期。这些墓碑散布在整个陵园中,安静地伫立着,每一个墓碑背后都有一个英雄的故事。他们或是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或是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池州烈士陵园不仅是一个纪念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每年,许多学生和游客来到陵园,参观展览馆和纪念碑,了解烈士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英雄气概。这里有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展示了

烈士们的生平和事迹,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不少人在这里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爱国热情,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池州烈士陵园的建设和管理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加大了对陵园的投入,保护和修缮了纪念碑和墓碑,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陵园也定期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组织人们前来参观和悼念,让人们始终铭记烈士的牺牲和奉献。 在池州烈士陵园凌霄,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气氛,那是英雄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场所。陵园中的每一座纪念碑和墓碑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奉献。我们要牢记历史,传承英雄的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来到池州烈士陵园,向那些英勇的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 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 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 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 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 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 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 灯”。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 狮”。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火焰腾空,“火狮”跃舞,鼓乐铿锵,“火狮”在锣鼓点和唢呐曲牌中表演各种狮舞动作。其场面壮观,颇具艺术品味。 8.池州市池州傩戏: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仍 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

池州历史故事与传说

池州历史故事与传说 目录 1.陶渊明钱溪畅怀 (2) 2.昭明太子赈灾显神灵 (3) 3.尉迟公创筑池州城 (4) 4.李白酒钱化成金钱树 (5) 5.杜牧的诗与池州 (6) 6.岳飞登临翠微亭 (8) 7.包拯一盆清水明如镜 (9) 8.乾隆皇帝游梅龙 (11) 9.水打秋浦的传说 (13) 10.太朴山的传说 (13) 11.滕子京 (14) 12.黄观“连中三元”者 (15) 13.岳飞与池州地名拾趣 (16) 14.丹心碧血足千秋——凌霄烈士传略 (18) 15.包公井的传说 (20) 16.池州“神山”——飞来山的传说 (21) 17.屈原与池州 (23) 18.朱元璋征战与治理池州 (24) 19.秋浦河的传说 (26) 20.池州双塔的由来 (27)

1.陶渊明钱溪畅怀 钱溪,即今池洲市贵池区的梅梗,古时又称梅根冶,是长江南岸的一个著名港口,南来北往的各种物资都通过这里向各处转运,长江中航运的船只,夜间也大多在这里的港湾停泊。陶渊明在担任刘敬宣的建威参军时,受刘敬宣派遣,于晋安帝义熙元年三月,送表进京庆贺晋安帝复位时,曾停船钱溪,在江边港口宿了一夜。二十多年前,陶渊明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广陵的途中,也曾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这次船停钱溪时,太阳才刚刚落山,四周是雾蒙蒙的一片,岸边树木葱葱,合抱的江枫翠柳,笔直地向远方伸展而去。渊明信步走上江岸,只见梅梗集上已经升起袅袅炊烟,出现了点点灯光,田野路上牧童们的悠扬歌声也逐渐稀疏下来,到处是一片和谐静谧的气氛。这情这景,撩拨起了陶渊明对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对勾心斗角、充满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勤劳质朴的上京里的乡邻们的深情记忆,对温柔敦厚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无限眷恋。 回到船舱之后,外面又渐渐沥沥下起了小雨,雨打船蓬,发出轻轻的沙沙声,似催眠曲一样,使渊明很快进入了梦乡。当他一觉醒来,整个江面又沐浴在初升旭日的金色光辉之中,经过夜雨浸润洗涤的江岸上的芳草、野花和高大挺拨的江枫翠柳,越发显得鲜嫩娇艳,东南几十里处的九子山(即九华山)的群峰一片烟雾缭绕,在熹微的晨光中隐隐约约地显露出神奇色彩,不远处的山道上,出现了倒骑牛背横吹笛的牧童,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激荡着渊明的心,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了《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飘娇云翩。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谆哉宜霜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