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极地科考,中国砥砺奋进

极地科考,中国砥砺奋进

Rui Jujiao·聚焦锐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

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

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冰盖高处起昆仑南极内陆冰盖之上,有4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

在2009年之前,前三者分别由美国、俄罗斯和法国领先,只有“高点”冰穹A,还在等待着人类历史性的跨越。

穿越恶劣的暴风圈,战胜酷寒的死亡禁区,一路跋涉,一路凯歌。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大陆不可接近之地”冰穹A 点上,我国成功建立起昆仑站,成为人类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对于世界而言,昆仑站是一个特殊地理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在南极建立起来的精神坐标。

南极冰穹A 点冬天的温度有时会达到−80℃,昆仑站是南极海拔最高,也是最冷处的科考站。

昆仑站的落成,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7个国家。

冰穹A 地区大气稀薄、空气干燥,没有污染以及低背景辐文/韩正兵(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12科学24小时Science in24hours2020年第02期1992-2017年间南极冰层和冰架厚度的平均变化趋势(Shepherd等2018年发表于全球顶级期刊Nature)虚线(81.5°S)以北为1992-2017年,以南为2010-2017年射,是地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位置之一。

中国南极科考历史

中国南极科考历史

中国的南极科考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中国开始派遣科学考察人员参加其他国家的南极考察队进行夏季和越冬考察。

在1983年,中国加入了《南极条约》,成为缔约国之一。

1984年,中国首次自行组队前往南极进行科考活动,并在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这标志着中国在南极没有考察站的历史的结束。

1989年,中国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此后,中山站历经多次改造和扩建,成为中国在南极重要的科研和后勤支撑基地。

同时,长城站和中山站也成为了中国的常年科学考察站。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南极科考活动逐渐扩展和深入。

1997年,中国开启了前往南极内陆冰盖的考察序幕,并在2005年成功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2009年,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了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昆仑站。

虽然目前昆仑站只是度夏科学考察站,但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南极科考活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至今,中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四个科考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其中,泰山站是在2014年建成的,主要在南极夏天使用。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再建一个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南极科考已经形成了“一船四站”的硬件支撑体系,即一艘破冰船“雪龙”号和四个科考站。

这使得中国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极地考察活动总结范文

极地考察活动总结范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极地作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为庆祝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进一步推动极地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我国于2024年举办了多项极地考察活动。

二、活动内容1.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国际开放日活动6月21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国际开放日活动在上海拉开帷幕。

活动期间,来自挪威、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乌拉圭、南非、智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领馆及使馆人员共计48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与会代表参观了雪龙2号的科考设施,近距离了解和交流。

2. 极地知识进校园进西部首站活动6月13日,极地知识进校园进西部首站活动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以“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旨在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宣传极地考察工作,强化极地意识,提升公众参与极地工作的热情。

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第4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雪龙2号船长等专家分享了极地考察的科学知识和感人故事。

三、活动成果1. 提升了极地考察的国际影响力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国际开放日活动吸引了多个国家的领馆及使馆人员参加,加深了主要极地考察国家对我国的极地工作的了解,为未来深化极地国际合作提供了交流平台。

2. 促进了极地科学知识的普及极地知识进校园进西部首站活动让广大师生了解到了极地考察的最新进展,提高了公众的极地意识,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增强了极地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各类极地考察活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极地科技人才,为极地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次极地考察活动在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成功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进一步提升了极地考察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极地科学知识的普及,增强了极地人才的培养。

世界关于中国南极考察历程

世界关于中国南极考察历程

世界关于中国南极考察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致力于推动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与保护。

中国南极考察历程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中国首次派遣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

自那时起,中国不断加强对南极地区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南极考察的主要目标是开展气候变化、地质学、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极寒地带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南极对于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南极考察的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国主要是派遣考察队员前往南极进行科学研究。

这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实地观察和数据记录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第二阶段,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展南极科学考察项目。

中国与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南极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一起,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项目,如南极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冰川变化等。

这些合作项目不仅促进了南极科学研究的发展,也增进了国际间的科学交流与合作。

第三阶段是中国南极考察的新篇章。

中国积极参与南极治理与保护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计划。

中国主张南极应成为和平与科学的领域,提出了南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倡议。

中国还参与了南极条约体系的讨论和制定,为南极的治理与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南极考察历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发现了多个新物种,揭示了南极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他们还对南极气候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中国还在南极建立了多个科学观测站,为南极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平台。

中国南极考察的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积极态度和贡献。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南极是地球上最为寒冷、干燥和恶劣的地区之一,然而,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使得南极拥有了独特而珍贵的科学价值。

我国多年来在南极开展的科学考察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上。

南极地区是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地球科学、生物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我国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不仅可以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还能够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技术能力。

例如,我国在南极开展的物理学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地球物理现象,探索地质变化规律,从而为地震预警、资源勘探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南极科学考察对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后的原始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等原因,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可以通过对南极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政策,促进南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南极科学考察还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我国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可以通过对南极冰川、海洋、大气等系统的观测和研究,揭示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趋势,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例如,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开展的冰芯钻探研究,可以重建过去几万年的气候变化历史,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

我国将继续加强对南极科学考察的投入和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南极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推动全球科学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南极,作为地球上最为神秘和遥远的大陆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的热点之一。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对于地球环境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南极地区地理环境极为特殊,气候寒冷,生态系统独特,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之一。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可以深入了解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南极地区还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储量所在地,对于全球淡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不仅有助于增进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还可以为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贡献。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的极端环境条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独特的实验场所。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可以研究极地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探索新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例如,南极的冰川和冰盖对于研究地球其他地区的冰川和冰盖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此外,南极地区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通过对南极的科学考察,可以开展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推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各国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合作已成为国际科学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南极地区的重要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南极合作,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科学数据和资源,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促进南极地区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此外,南极地区还是国际政治和法律的重要议题,通过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可以加强我国在南极地区的主权和权益保护,维护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合法权益。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激发国民科学热情和培养科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作为地球上最为神秘和遥远的地方之一,对于广大国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我国第40次南极科考察启航我的感想

我国第40次南极科考察启航我的感想

我国第40次南极科考察启航我的感想我国第40次南极科考启航,这一消息让我备受鼓舞和激动。

作为一个爱科学的人,我深知南极是地球上最神秘、最原始的地方之一,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次科考中,我国将派遣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前往南极,开展一系列研究项目,旨在深入了解南极的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及资源状况。

首先,这次科考对满足我国科技发展和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是世界上最后的净土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通过科学调查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南极的环境变化和资源状况,为我国开展南极相关事务提供科学依据。

这对于我们在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这次科考对于加强南极科研力量,提升我国在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一直致力于南极科学研究,通过派遣科考队伍,我们不仅能积累更多的科研数据和经验,还可以借此机会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进行合作交流,提升我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同时,这也是展示我国创新实力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新的学术交流和展示的机会。

最后,这次科考也彰显了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南极是地球最后的原始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南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对于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我国积极参与南极科考,不仅是为了了解南极的变化,还是为了为南极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科考中,我们将采取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南极环境的影响,努力保护南极的生态系统和资源。

综上所述,我对我国第40次南极科考的启航充满期待和激动。

这次科考将为我国科技发展、国家利益、南极研究和环境保护带来重要的意义和机遇。

相信随着科考队伍的努力和奋斗,我们能够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南极事务的国际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极地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极地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极地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极地探测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南极和北极的探险发现上,还在于科学研究、资源开发、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的深入展开。

本文将对极地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探讨。

二、管理极地探测计划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成果,极地探测计划是由国家科技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担的,其实施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然而,如何保证计划的有效性和成功性是管理极地探测计划的重要问题。

首先,制定合理的规划与策略。

基于现有技术水平和人员资源情况,制定大规模项目计划和调整经费,确保研究组织的合理结构和运行,以及尽可能创新科研方法和手段,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其次,强化科研团队建设。

极地探测计划需要对研究队伍进行管理和培训,确保科研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制定科研奖励制度,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加强信息共享和科技成果转移。

极地探测计划需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探索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和落地生产机制。

同时,建立极地数据共享平台,推进专业领域信息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极地科研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极地气候变化的监测与预测极地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环保主题中最广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通过监测和预测气候变化,可为环保主题的决策提供支持和科学依据。

为保证极地气候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有必要不断优化监测设备。

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无人机、卫星等技术,实现对极地地区环境、气候等信息的快速获取、分析和传输,可以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时间效率。

在预测方面,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一直是关键。

针对极地气候存在的各种异常,有效处理大量数据是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模拟等方法,对现有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有效提高极地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四、极地探测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在极地地区,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日益成为青睐。

因此,开发商对于探测技术也越来越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东亚及全球气 候系统的影响。 ( )广泛开展了科普宣传活动。 中国与 ( # $ $ .年, 挪威合作成功地组织了 “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 — —中 国大学生北极斯瓦尔巴德考察活动” 。在报名参与该 选派数名优秀大学 项活动的( $ $ $多名中国大学生中, 生作为北极使者, 开展北极考察, 体验北极生活。 澳 此外, 中国派科学家参与了 # $ $ ! 年加拿大、 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北冰洋和南大洋考察。
" 中国极地考察与研究的主要科学成就
近! 中国科学家在极地冰川学、 海洋学、 $年来, 地质学、 生物生态学、 大气科学、 日地物理学等领域 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 建立了极地科学数据和标本 样品的共享平台, 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学新发现, 取
$ % %






$ % % ’年
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为人类认知极地做出 了积极贡献。 )东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取得重大突破 ( ! 自! 中国实施了 # 次内陆冰盖考察, " " # 年起, $ % % &和 $ % % ’年成功开展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 )南大洋海洋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揭示了埃默 ! 里冰架前缘海水交换方式 第一次提出了利用复眼晶椎数目和复眼直径作 为大磷虾的生长指标, 提出了鉴定大磷虾自然种群负 [ ] " 生长的有效方法 。 两次开展埃默里冰架运动和物质平衡、 冰架采样、
海洋学等观测, 揭示了埃默里冰架前缘海水交换方式, 发现了冰架前缘和冰架下存在着较强的底层流。 )发展了北冰洋海洋学观测新技术 ( # 研制了极区水文气象卫星跟踪浮标、 水下机器 人、 海洋潜标、 海冰精细观测等新技术并应用于海洋 观测, 获取了重要科学数据。
$ 中国极地考察的未来发展
近人类从对两极的探险时代跨入了科 $年来, 学考察的新时代。许多国家在不断深入对两极科学
( )取得了开辟亚南极生态学新领域的原创性 $ 成果 中国科学家首先采用地质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 交叉的研究方法, 在含动物粪的沉积层中创造性地 恢复了过去) % % % 年来南极企鹅种群数量的变化规 律及其 与 气 候 变 化 的 关 系,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又利用沉积层 ! " # $ % & 杂志上 * 。在后来的研究中, 中海豹毛发数量的变化恢复历史时期海豹数量, 探 索极地 生 态 群 落 历 史 变 迁 和 环 境 变 化 的 关 系 (图 ) 。 $
— — —冰穹 ( 多学科综合考察 (图 ! ) , 建立了中山站 —冰穹 ( 完整的冰川学、 气象学观测断面, 首次在 米的冰芯, 获得了区域性的 冰穹 ( 钻取了超过 ! % % 千年尺度气候变化记录资料。
图! " (左) , 对该地区开展综合考察。右图: # # $年!月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登顶冰穹 % " # # & 年中国 第" ’次南极考察队再次登顶冰穹 % 测绘的该地区冰下地形图
本文于! " " #年 $月 ! %日收到&
面加入了国际极地相关条约和组织, 在国际极地事 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 经过近! 中国已形成了以国家海洋 $年的发展, 局为主管, 有关部委和科研机构共同参加的极地考 察、 研究工作体系。截止 ! 中国已成功 " " # 年 ) 月, 组织了 ! ) 次南极科学考察, ! 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 和)个年度的北极黄河站的科学考察。 中国的极地考察始终注重履行国际义务和开展 国际 合 作。! 中国在上海承办了第! " " ! 年, *届 中 . / 0 1 会议和第 ’ )届 / 234 0 5 会议。 ! " " $ 年, 国在云南昆明承办了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中国实 施的多次南极科学考察以及两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 中, 都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参与。近两年, 中国 积极响应第) 次国际极地年活动, 不仅参与了国际 上一些大型极地科学计划的酝酿、 制订和实施, 还制 定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 进一步加强在南、 北 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
[ ]
变化等电离层踪迹。
图( 位于同一根磁力线上的南极中山站 (下) 和 北极黄河站 (上) 极隙区空间物理共轭观测系统
( )东南极地质学和古环境研究取得新发现 + 中国科学家率先查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及邻区 主期变质、 变形的时代和东南极泛非期构造热事件 的含义, 揭示了上新世以来及末次冰盛期前后冰盖
靠泊、 物资集散、 考察队员训练和极地考察样品储存、 研究以及科学普及等功能 (图! ) 。目前, 极地科考船 专用码头和物资堆场已建成投入使用, 物资储藏库正 在建设之中。 ( ) 第一个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 中国已在! # $ $ "年!月, % & ’ 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 学考察站— — —黄河站。主要科学研究领域包括: 空间 物理、 生态学、 海洋科学、 大气科学和地质学等。
图( 北冰洋立体化综合观测
( )获得了一些北极气候变化的科学新发现和 $ 新成果 发现了位于北冰洋大西洋扇区的北极涛动核心 区; 揭示了北太平洋海冰变化与西伯利亚变暖现象及 海耦 东亚冬季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 改进了现有冰 % 合气候模式; 重建了白令海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历 史, 证实了冰期亚北极太平洋中层水产生于白令海。 ( )建立了极地环境监测体系, 开展全球变化长 " 期观测 以南极长城站、 中山站、 北极黄河站和 “雪龙” 船 为观测平台, 建立了极地环境监测体系, 开展了大气、 海洋、 冰川、 地球物理、 空间环境等长期观测, 获取了 全球变化连续观测数据, 建立了极地科学数据和标本 样品的共享平台。
" 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中 # $ $ !年(月)日, 国政府在北京宣布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正式 启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包括南极普里兹湾 —埃默里冰架—冰穹 * 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 究 (简称 + 、 北极科学考察、 国际合作、 * ’ , * 计划)
[ ] ) $ 信息与数据共享、 科普与宣传等 - 个子计划 。目
( )发现了大型南极陨石富集区 & 中国科学家四度赴格罗夫山开展地质考察, 获 取了" 目前已鉴定的 ! ’ ) +块陨石, % % % 块陨石中有 已确定的$块火星陨石和灶神星陨石等一批珍贵样 品 (图+ ) 。
第 ,期
陈连增: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与展望
& ’ (
图! 南极格罗夫山冰原岛峰 (左) 和中国采集到的火星陨石 (右, 编号: ) " # $ % & % % ’ %
图" 利用沉积中海豹毛发数量的变化恢复 历史时期海豹数量
进退和古气候演化过程, 提出东南极冰盖形成以后
[ ] ’ 曾经发生过大规模退缩事件 。
( )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南、 北极极隙 ) 区高空大气物理共轭观测系统 中国科学家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建立了 一个极隙区高空大气物理共轭观测系统, 发现并证 明磁地方时正午附近存在一个极光发生的高峰, 初 步揭示了极隙区地磁、 极光、 电离层吸收和临界频率
&海洋学实验室。 著提高。雪龙船还改建扩建了* ’ ’) ( )新建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国内基地 +
) 中国极地考察与研究能力建设概况
纵观中国极地考察发展历程, 中国在极地科学考 察的投入和取得的科学成就方面还很有限。为进一步
新建的国内基地总体功能用以满足极地科考船
# $ #






# $ $ .年
[ — ] + % 成为北极理事会 (0 ) 的观察员 。至此, 中国全 /
! 中国极地考察历程简要回顾
中国著名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竺 ! "世纪$ "年代, 可桢等一批科学家先后提出开展极地研究的建议。 中国开始酝酿极地考察的组织工作。 % "年代, 在国务院赋予海洋局的工 ’ ( % ) 年国家海洋局成立, [ ] ’ 作任务中, 包括进行南、 北极考察工作 。 为了组织开展南极科学考察, 中国派 ’ ( # "年, 遣董兆乾和张青松两位科学家参加澳大利亚南极考 察。 中国加入 《南极条约》 。 ’ ( # +年, ’ ( # )年’ " 月,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组成。 中国在南 ’ ( # $ 年 ! 月, 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建立第一个南极考察基 地— — —长城站。 成为 《南极条约》 协商国成 ’ ( # $年, 员。 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了 ’ ( # (年!月, 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 — —中山站。’ ( # ( 年 * 月— 中国冰川学家秦大河参加中国、 法国、 ’ ( ( "年 + 月, 美国、 前苏联、 英国和日本%国%名队员组成的国际 徒步 横 穿 南 极 科 学 考 察 队, 历时! 徒步约 ! " 天, 创造了人类继登上珠穆朗玛峰、 飞上月球 % " " ", -, [ ] 之后, 取得征服自然的又一壮举 ! 。! " " ) 年 * 月, 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 中国还相继成为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 (. 、 / 0 1) 南极 局 长 理 事 会 (/ 、 北极科学委员会 234 0 5) ( ) 等极地事务国际组织成员。近年来, 中国又 6 0 . /
图! 中山站极区空间环境与天气实验室建筑效果图
前, — # $ $ ! # $ $ .年度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进展 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图# 在上海长江口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规划图
( )按计划开展了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 ) 冰穹 *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 (图. ) 。第# "次南极考察 队的) 于# !名内陆冰盖科考队员从中山站出发, $ $ .年 往返历时 " )月) #日再次从地面到达冰穹 * 地区, % 天。期间, 内陆冰盖队进行了冰穹 * 冰芯与甘伯采夫 冰下山脉调查、 中山站—冰穹 * 断面大气环境与地球 物理综合观测, 以及冰穹 * 天文学国际合作观测、 南极 内陆天然地震台网布设等。同时, 南印度洋断面海洋 综合观测, 以及中山站国际极地年全球协同观测。 ( ) 将 # # $ $ .年北极科学考察已基本准备就绪, — 在! %月间付诸实施。此次北极科学考察将在北 冰洋太平洋扇区, 系统观测海洋、 海冰和大气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