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介绍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48/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2. 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3. 引导学生运用上述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和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六、适用学科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经济学十大原理(2学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市场如何运行(2学时)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供给与需求(1):市场如何运行●弹性及其应用(2学时)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2学时)价格控制税收●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2学时)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市场效率赋税的无谓损失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随税收变动而变动●应用:国际贸易(2学时)贸易的决定因素贸易的赢家和输家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外部性(2学时)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2学时)不同类型的物品公共物品公有资源●生产成本(2学时)什么是成本生产与成本成本的各种衡量短期与长期成本●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学时)竞争市场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垄断(2学时)产生垄断的原因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垄断的福利代价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价格歧视●寡头(2学时)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博弈论与合作经济学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垄断竞争(2学时)有差别产品的竞争广告●生产要素市场(2学时)劳动需求劳动的供给劳动市场的均衡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收入与歧视(2学时)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歧视经济学●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学时)不平等的衡量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减少贫困的政策●一国收入的衡量(2学时)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GDP的组成部分实际GDP与名义GDPGDP与经济福利●生活费用的衡量(2学时)消费物价指数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生产与增长(2学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学时)美国经济中的金融结构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可贷资金市场●基本金融工具(2学时)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管理资产评价●失业与自然率(2学时)失业的确认寻找工作最低工资法公会和集体谈判效率工资理论●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2学时)古典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的代价八、教学方法本课程和理论性较强,但其应用性十分突出,为加深对原理的认识,教学必须注重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布置学生查资料,组织有关专题讲座。
经济学原理课程标准

经济学原理课程标准简介经济学原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全面了解,以及培养他们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文档旨在制定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标准,以确保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和质量。
课程目标- 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应、产出与收入等。
- 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对经济现象和政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评估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1. 微观经济学基础- 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 生产者行为与供给理论- 市场结构与竞争-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2. 宏观经济学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增长与发展- 通货膨胀与失业- 货币与银行- 国际贸易与汇率- 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3. 实证经济学方法- 数据收集与处理- 统计分析与模型构建- 实证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经济学实证研究案例分析课程要求- 学生应积极参与授课内容,参加讨论和小组活动。
- 学生应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和阅读任务,并按时提交。
- 学生应参与团队项目,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应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法- 作业与阅读任务: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
- 团队项目: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
- 期中考试: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
-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
以上为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标准,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原理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经济问题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决策原理,为日后的经济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2. 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形成、竞争机制等。
3.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构。
4. 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5. 培养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安排1. 原理与方法-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2. 微观经济学- 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弹性和边际分析- 市场均衡和效率- 市场结构和行为-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3. 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 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4. 经济学分析的应用- 公共政策和经济效益评估- 企业决策和市场竞争- 个人理财和消费决策- 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 发展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经济学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实例分析:运用具体案例和实际数据,帮助学生将经济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和分析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课堂演示:通过模拟市场、实际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经济意识。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和讨论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2. 作业与报告:布置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报告,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我的说课稿子《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说课

我的说课稿子《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说课引言这是我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说课稿。
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3.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和安排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第一单元:经济学导论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经济学的分支和应用领域。
第二单元:供求关系与市场供求曲线的概念与分析;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三单元:消费者行为与效用分析边际效用与边际效应;消费者的选择与偏好;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分析。
第四单元:生产与成本分析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生产与成本关系分析;规模经济与效率分析。
第五单元: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市场结构的分类与分析;垄断、寡头与竞争;市场效率与公平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进行思考和讨论;2.运用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3.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强教学效果;4.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5.布置作业和课堂演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课堂测试:包括课后习题、小测验等;3.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4.课程项目:如论文、小组报告等。
学生的评价标准将综合考虑上述方面的表现,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结束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我期待与学生们一起探索经济学的奥秘,共同成长和进步。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安排:2学时/周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原理;3.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方式;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正面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2.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概念和图示;-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的确定;-供求曲线的移动和市场变动的分析。
3.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政府的干预方式和效果;-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
4.消费者行为和效用最大化:-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概念;-效用曲线和预算线的图示;-消费者的选择和最优消费组合。
5.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本的概念;-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概念;-企业的生产和定价决策。
6.市场结构和竞争力:-市场结构的定义和分类;-垄断和垄断竞争的特点和影响;-市场竞争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解决经济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4.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2.作业成绩:布置适量的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一选修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向大一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及实践应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提供思考经济问题的框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 掌握经济学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1.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1.3 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1.4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理2. 微观经济学原理2.1 边际分析原理2.2 市场均衡和价格理论2.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2.4 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2.5 个体决策与行为经济学3. 宏观经济学原理3.1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2 失业与通货膨胀3.3 货币与金融市场3.4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3.5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合作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分析;2.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经济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3.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与经济调研、模拟市场交易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4.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开互动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20%;2. 平时测试:通过定期的课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中考试:对全体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4. 期末考试: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知识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六、参考教材1. 曼昆《经济学原理》2.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导论》3. 经济学教学网站或电子资源七、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周期:15周每周授课安排:- 第1-2周: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 第3-6周:微观经济学原理- 第7-10周: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11-12周:复习与案例分析- 第13-15周:考试准备与总结备注: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教学大纲,帮助教师在经济学原理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和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2. 掌握供给与需求、市场机制、价格形成等基本原理;3. 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效果;4.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日后学习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经济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导论1.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1.3 经济学的分支和发展2.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2.1 供给与需求关系2.2 市场均衡和调节机制2.3 价格形成和价格弹性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1 市场失灵的类型和原因3.2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功能3.3 政府干预的方法和效果4.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4.1 国民经济核算4.2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4.3 全球化与国际贸易5. 宏观经济政策5.1 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5.2 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5.3 经济增长政策与就业6. 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1 个人理财与投资决策6.2 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6.3 政府决策与社会福利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将经济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2. 授课内容注重生动、接地气,融入生活实例和经济新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3.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自主思考和独立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和演讲,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1. 期中和期末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于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2.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的评价,考察学生对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3. 课程项目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查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能力;4. 平时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态度和进展情况。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

第十八章经济绩效与政治经济学(3学时)
第十九章国家政策与国际贸易(2学时)
第二十章促进经济增长(3学时)
第二十பைடு நூலகம்章经济学的局限(3学时)
六、系主任审批意见
系主任签字:年月日
第六章供给与需求(下)(3学时)
第七章利润与亏损(3学时)
第八章竞争与垄断(3学时)
第九章觅 价(2学时)
第十章竞争与政府政策(3学时)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2学时)
第十二章外部性与权利冲突(3学时)
第十三章市场与政府(3学时)
第十四章经济系统的整体绩效(2学时)
第十五章就业与失业(2学时)
第十六章货币供给(3学时)
参考书:《西方经济学史》(英)巴克豪斯,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
附表1-2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五、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学时)
第二章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3学时)
第三章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3学时)
第四章机会成本与商品供给(3学时)
第五章供给与需求(上)(3学时)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和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成本与需求概念,边际分析,市场出清,经济政策,增长。
教学难点:效用,成本,竞争,利润与损失,货币等概念。
四、教材名称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美)保罗•海恩等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经济学原理
英文名称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经济学的原因
一个家庭和一个经济一样面临很多决策:
谁去干活 生产什么物品,生产多少 在生产中使用何种资源 以何种价格销售
学习经济学的原因
社会和稀缺资源:
对社会资源的管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资 源是稀缺的
2.某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做决定需要考虑它的成本和收益
是否上大学? 是否出去约会? 是否去上课?
某物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 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变化是对已有行动计划的小的、增量调整。
人们做决策时比较边际上的成本和收益。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成本和收益的边际变化促使人们做出反应。 当某种方案(相对于另一种方案)的边际收益超 过边际成本时,人们会放弃另一方案去选择这一 方案。
Market orientation
China
Sweden
USA Hong Kong
Cuba
Hungary
UK
Command economy
Free market economy
7.政府有时可以改进市场结果
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干预以提高效率和公平。
当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时,市场失灵发生。 市场失灵可以由外部性引起,它是某人或企业的 行为对旁人的利益造成的影响。 市场失灵可以由市场势力引起,它是某人或企业 过分的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是货币发行量的增长。 当政府发行大量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得失交 换。
完!
经济学的十个原理
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进市场结果
经济学的十个原理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 9.当政府发行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涨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 65 19 75 19 85 19 95
US$ per barrel
石油价格上升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产什么
更少的高度依赖石油的产品
如何生产
更少的石油密集型技术
为谁生产
石油生产者具有更多的权力
学习经济学的原因
经济学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
思考题:
《劳动法》最低工资标准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政府限制房租价格,其影响是什么?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人们从相互的贸易中收益 竞争增加了来自贸易的好处 贸易使人们相互分工,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市场经济中,家庭决定买什么和为谁工作。
《经济学原理》课程简介 Course introductio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基本信息
教材:《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和宏观, (美)曼昆 著,梁小民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行购买) 任课老师:唐有财 上课时间:单周一第5-6节;周三第5-6节 上课地点:D506 考核形式 : 平常课堂参与与讨论:20% 期末考试:80% Email:tangyc04@
学习建议
阅读教材 推荐习题 案例 课堂讨论 一般性阅读:《财经》杂志等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决定...
生产什么 为谁生产 如何生产
Example: The price of oil
Tripled in 1973-74, and doubled again in 1979-80 … and affecte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Scarcity (稀缺性) … 意味着社会只有有限的资源,而不 能生产人们所要的一些物品和服务。
经济学是关于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的学问。
经济学的十个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
生活水平可由不同方式度量:
比较个人收入 比较一国产出的市场总价值
几乎全部的生活水平的不同都可以由生产率的不 同来解释。
生产率是每个工人每小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 高生产率——高生活水平
9.当政府发行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Efficiency VS. Equity (效率与公平)
效率:社会从其稀缺资源中获得尽可能多 公平:资源的收益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某种东西,我们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样 东西。
Food V. Clothing Leisure time V. Work Efficiency V. Equity 食品和衣服 闲暇和工作 效率和公平
公司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
亚当斯密观察到,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中相互作用 时,他们的行为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 着。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因为家庭和企业在决定买什么和卖什么时都盯着 价格了,他们就不自觉的把这些行为的社会收益 和成本计算在内了。
这样以来,价格引导着决策者,达到趋向于使整 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