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

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植物资源的保护。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全文如下:摘要:本文对现阶段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加强和落实植物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植物保护工作稳步进行的保证。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言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一、植保工作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旨在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损坏环境的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纯收入,满足未来对食品和纤维的要求,保持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因此,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更加密切相联。
当农田水利逐步完善,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完成,优质、高产、良种的广泛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应用逐步普及,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灾害因素就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异常气候是第一位的灾害因素,但它是偶发性和局部性的;而有害生物是具有长期性、适应性、反复性、动态性、变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所造成的灾害正是灾害性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常发因素。
植物保护论文:浅析中国濒危植物保护现状与进展

浅析中国濒危植物保护现状与进展摘要:自现代化发展以来,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
濒危植物,是指在较短时间内,由于植物种群内外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达到生存数量极限的植物。
本文论述了利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管理对于中国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的现状,同时通过科学立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濒危植物植物保护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相应破坏了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
从而导致了植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甚至使得不少植物走向濒临灭绝的状态。
据不完全估计,全世界有不少于5-6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威胁。
现存物种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
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再重现,人类将永远看不到这些物种,更谈不上加以利用。
更重要的是,一种植物的灭绝,能引发10-30种其他生物的丢失,将给人类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植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稳定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而植物濒临灭绝的危机对于维持和保护植物多样性而言则是极大的挑战。
濒危植物物种的消失不仅仅意味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将受到影响,同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格外紧迫、刻不容缓。
随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陆续开展,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本文将主要从濒危植物保护的策略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展开介绍。
一、濒危植物(一)濒危植物的定义濒危植物指的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处在灭绝边缘的植物。
这些植物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通常情况下生长较为稀疏;地理分布有较大的局限性;仅存在于稀少的局部地区;或者是出现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随时有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
濒危植物的分布有限,加之赖以生存的生态相对脆弱,使得这些植物在面临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压力直线,竞争力大大削弱。
植物保护的毕业论文

植物保护的毕业论文植物保护的毕业论文植物保护是农业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关乎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对于人类的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选择了植物保护作为研究主题,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袭。
首先,我将对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病虫害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袭。
它们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我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如水稻的纹枯病、玉米的玉米螟等,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生物特性和危害程度。
接下来,我着重研究了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技术。
传统的植物保护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农药的使用和物理防治措施。
然而,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人们对于绿色、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方法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我介绍了一些新兴的植物保护技术,如生物防治、遗传改良和生态农业等。
这些方法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研究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植物保护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对气候变化对植物保护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提前预警、改良作物品种和调整农业管理措施等。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我还研究了植物免疫系统的机制和调控。
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对抗病虫害侵袭的重要防御机制。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植物保护方法。
我介绍了一些免疫调控相关的研究成果,如植物抗病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等。
这些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抗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对植物保护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植物保护领域将会迎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开发出更安全、高效的植物保护技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业论文: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绪论 (3)1.1课题研究背景 (3)1.2目的和意义 (3)1.3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3)第二章研究方法 (6)2.1调查法 (6)2.2文献研究法 (7)第三章研究内容 (9)3.1植物的分布特征 (9)3.2稀有物种的分布特征 (10)3.3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3.4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措施 (13)第四章前景与展望 (16)结语 (17)主要参考文献 (18)致谢 (19)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摘要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视,以及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植物物种灭绝,使得对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愈发重视。
湖南省湘西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其中的植物物种多,且稀有。
本文将采用调查法研究、文献资料研究法、以及数量研究方法对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的分布、种类、以及几种特殊物种的保护做重点探讨和植物的开发利用做相应的研究。
通过调查和研究,我发现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缺乏系统性,周围居民并未意识到对保护区保护的重要性。
政府对自然保护区重视的的力度还不够。
争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保护和开发利用两方面的措施加以改进。
保护上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
开发利用上充分运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优势物种,创造较高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
关键词: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开发利用、保护、价值Eight archduke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Plant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AbstractAs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ttention, and 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al cause plant species extinction, mak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more attention. Hunan province eight archduke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have rich plant resources. It has uniqu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ake one of the plant species, and rare.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investigation researc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the method of research and number eight archduke mountain nature protection area of the plant species distribution, type, and some special species protection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lants do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 found that eight archduke mountain nature protection area plant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ack of systematic, people do not realize that around to reserve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on. The government of nature reserves of attention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enough. To these questions for this article USES protect and exploit and two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set up perfect protection system, choose the right protection wa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ake full use of the eight archduke mountain nature protection area advantage species, creating higher ecological value, the economic value, etc.Keywords: eight archduke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plant diversity, exploitation, protection, value第一章绪论1.1 课题研究背景近几年来国内对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做了不少研究。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趋势研究发展趋势研究摘要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植物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及优缺点、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的驱动因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结论。
一、引言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通过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植物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时期。
在古代,人们主要采用农业耕作、轮作、间作等方式来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和病害的侵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植物保护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农业防治等方法。
其中,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等优点,但存在环境污染等缺点;生物防治具有绿色、环保等优点,但存在防治效果不稳定等缺点;物理防治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但存在效率低下等缺点;农业防治具有可持续性等优点,但存在适用范围有限等缺点。
三、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及优缺点1.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使用化学药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快速、高效,能够迅速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然而,化学防治存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等缺点。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绿色、环保,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生物防治存在防治效果不稳定、天敌引进存在风险等缺点。
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方法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安全、可靠,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物理防治存在效率低下、劳动力成本高等缺点。
4.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指通过调整耕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等方式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学院草业学院专业植物保护毕业届别2010 届姓名李俊杰指导教师李惠霞职称副教授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二〇一〇年六月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李俊杰(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兰州 730070)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马铃薯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病害。
甲霜灵属苯基酰胺类杀菌剂, 是防治卵菌类病害的特效药。
本试验在2008-2009年采集定西、通渭、临洮、天水、陇东、陇西等地的马铃薯晚疫病病叶,共分离得80 株致病疫霉。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63.75 %的菌株表现为抗性,21.25 %的菌株表现为中抗,15%的菌株表现为敏感;各地菌株抗性表现与菌株来源地的施药水平有密切关系,并对抗药性不同的地区提出了用药建议。
关键词:致病疫霉,甲霜灵,抗药性马铃薯是粮菜兼用的作物,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
甘肃省马铃薯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一,是区域优势产业。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病害,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该病害在我国的马铃薯产地均有发生, 一般年份使马铃薯减产20%-30%, 发病较重的年份达50%以上,严重威胁着我国马铃薯的生产[1]。
近年来, 由于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 60年代培育的抗晚疫病品种的抗性在各薯区相继衰退或丧失, 使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变得越来越重。
1956年 Niederhauser首次证实了在墨西哥存在A2交配型[2],1984年又报道了在瑞士发现A2交配型之后, 引起各国植物病理学家的重视[3]。
因此, 很多国家的植病学者纷纷在本国展开调查研究。
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发现了A2交配型菌株,1996 年我国张志铭等首次报道了内蒙、山西存在A2交配型, 河北、云南、四川等省份也相继发现A2交配型,但尚未见报道福建省是否存在致病疫霉A2交配型[4]。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植物病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植物病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植物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引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物病害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也对森林、草地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因此,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生态后果,对于制定有效的植物病害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气候变化与植物病害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的植物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综述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现象。
气温升高、降雨模式改变、日照时间延长等气候变化因素都可能对植物病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些研究显示,气温升高可能导致病原物的生长速率和繁殖速率增加,从而导致病害的暴发。
另一方面,降雨模式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植物对病原物的易感性,从而改变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日照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影响病原物的存活率和侵染性,进而影响病害的发展。
然而,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植物种类、抗病性、土壤类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等。
因此,理解并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选取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典型植物病害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取研究区域:选择具有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针叶林等。
2. 收集数据:收集相关植物病害的发生情况、气候数据(如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间等)以及相关的土壤和植被信息。
3. 实验设计:在每个研究区域进行实验,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探究不同气候因素对植物病害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可视化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气候变化与植物病害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

1引言1.1 鹅掌楸简介鹅掌楸[1](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又名马褂木,木兰科鹅掌楸属植物,为重要园林观赏植物和药材树种。
本种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国外的学者对北美鹅掌楸进行了大量的化学研究。
迄今,从其茎、叶、皮、根及种子等不同部位分离得到多种结构类型的天然产物,包括吉马烷型、桉叶烷型及愈创术烷型倍半萜内酯十余种。
从北美鹅掌楸中不同部位还分离鉴定了二十余种生物碱成分,大部分为阿朴菲型生物碱,另有少数原阿朴非型生物碱及四氢小檗碱型生物碱。
另外,尚含苯丙素及其甙等成分。
1.2 抗氧化物质的研究1.2.1抗氧化活性成分目前,植物抗氧化研究大多集中在中草药、香辛料、蔬菜、水果、植物饮品和谷物,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有多酚类、维生素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多肽类等。
1.2.1.1 多酚类植物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就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类黄酮、酚酸、鞣质3 大类。
(a)类黄酮物质类黄酮(flavonoids)也称为黄酮类化合物,在多酚类物质中种类最多,几乎所有植物的所有组织均含有这类天然产物。
泛指两个苯环(A -与B -环)通过中央三碳键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可进一步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黄烷酮类、二氢黄酮醇类、黄烷- 3 -醇类(也即儿茶素类)、异黄酮类、查尔酮类及花色素类等亚族。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氧活性,其抗氧活性的大小与化合物的结构密切相关。
酚羟基及其取代基(如4位羰基、羟基成苷、羟基甲基化和Δ2(3)双键)的位置和数量是确定其抗氧化活性的重要因素[2-3]。
一般认为,B环上的邻二酚羟基对黄酮类抗氧化活性起主要作用;一个环上的邻二羟基与另一个环上的对二羟基产生很有潜力的抗氧化性,A 环上的5 、7 、8 位增加羟基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抗氧化能力[4]。
许多黄酮类化合物显示出明显的抗氧化特性,代表性的有刺槐素、槲皮素( 栎精) 、柚皮素、黄杉素、茶多酚、大豆异黄酮、三羟基查尔酮、矢车菊色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论文参考文献一、植物保护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水稻叶瘟检测分级方法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10期.[2].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7期.王佳.刘映红.[3].《植物保护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析.《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32期.陈孝仁.苏宏华.王燕萍.张清霞.[4].植物保护监管体系的构建研究.《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28期.杨静.[5].《安徽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类论文与植物保护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23期.李杨.朱安.张志转.朱永和.[6].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期.孙现超.王进军.刘怀.丁伟.何林.[7].农业生产模式与植物保护的发展.《植物保护》.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6年2期.胡小平.任志刚.[8].《植物保护》性质及学科分类.《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1期.陈娟.李杨.朱安.张志转.朱永和.[9].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下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2期.董国菊.陈国康.窦彦霞.马冠华.肖崇刚.[10].信息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9期.段友臣.刘孝永.徐同成.刘丽娜.王来名.二、植物保护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体系建设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田春培.教育经济与管理华中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2].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创新体系建设.被引次数:2作者:王华.农业推广黑龙江大学2010(学位年度)[3].我国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作者:田晶.法律重庆大学2015(学位年度)[4].植物保护对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影响的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张福山.植物保护学;植物病理学福建农林大学2007(学位年度)[5].福建省农户植物保护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分析.作者:金晶.植保经济学福建农林大学2010(学位年度)[6].江苏省木本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及其保障机制研究.被引次数:11作者:吴小巧.植物学南京林业大学2004(学位年度)[7].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作者:苏琳.法学石家庄经济学院2015(学位年度)[8].哈尔滨市植物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张鸣宇.农业推广黑龙江大学2010(学位年度)[9].三明城市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规划.被引次数:16作者:周鸿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福建农林大学2008(学位年度)[1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作者:杨剑炜.经济法民族大学2010(学位年度)三、相关植物保护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Perspectivesfornanobiotechnologyenabledprotectionandnutritiono fplants..VandanaGhormadeDeshpande,M.V.Paknikar,K.M.《BiotechnologyAdvances:AnInternationalReviewJour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6[2]Protectionofoakstandsfrompowderymildew(<i>Microsphaeraal phitoides</i>Griff.etMaubl.).OriginalTitleZastitahrastovihsasto jinaodpepelnice(<i>Microsphaeraalphitoides</i>Griff.etMau bl.)..Glavas,M.《CroatianJournalofForestEngineer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3]Comparingecotoxicologicalstandardsofplantprotectionproductspot entiallytoxictogroundwaterlifewiththeirmeasuredandmodelledconcentrati ons.AnaSantosPereiraMariaJoseCerejeiraMichielA.Daam 《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Apr.[4]AREACUTEANDCHRONICSALTWATERFISHSTUDIESREQUIREDFORPLANTPROTECTI ONANDBIOCIDALPRODUCTACTIVESUBSTANCERISKASSESSMENT?.JamesR.WheelerSamuelK.MaynardMarkCrane 《EnvironmentalToxicologyand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3[5]Reducingthenumberoffishinbioconcentrationstudiesforplantprotec tionproductsbyreducingthenumberoftestconcentrations. StuartCretanLennartWeltjeHannahHobsonJamesR.Wheeler 《Chemosphere:Environmentaltoxicologyandriskassess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6]Useofrecoveredcoldnitrogenfortritiumseparationplantsafetyanden vironmentalprotection.GheorghePopescuSorinGherghinescu《Fusionengineeringanddesign》,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9/10[7]Highlyconcentratedemulsifiedmicroemulsionsassolventfreeplantpr otectionformulations.Engelskirchen,S.Maurer,R.Levy,T.Berghaus,R.Auweter,H.Glatter,O.《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8]Cellwallalterationsintheleavesoffusariosisresistantandsuscepti blepineapplecultivars..Aquije,G.M.deF.V.Zorzal,P.B.Buss,D.S.Ventura,J.A.Fernandes,P.M.B.Fern andes,A.A.R.《PlantCellReport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0[9]Cellwallalterationsintheleavesoffusariosisresistantandsuscepti blepineapplecultivars..《PlantCellReport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0[10]Integratedpestmanagement:approachesandimplementation.. Trivedi,T.P.Ahuja,D.B.《TheIndian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1四、植物保护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植物保护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曾鑫年.杨柳.刘承兰,2013第十三届全国农药学教学科研研讨会[2]药用植物保护社区途径与方法研究——滇西北药用植物保护示范项目. 裴盛基,2009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3]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发展成就与前景展望.陈友权.王建强,2014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4]从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演变的角度看植物保护学科20世纪百年回顾及发展趋势.韦建福,20082008年中国植病、菌物学会杭州联合年会[5]中国植物保护标本馆建设进展.张燕宁.蒋红云,2009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6]植物保护制剂研发从学界到业界.黄静淑.健谊.黄振文,20092009年海峡两岸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7]高职植物保护专业实施"订单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周庆椿,2010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8]21世纪绿色植物保护的重要方向之一生物防治技术.陈建峰,2009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9]山西省植物保护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马苍江.赵治萍.张武云,2009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10]电生功能水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研究.刘海杰.郝建雄.周艳鑫.乌云达来.刘瑞.李克娟.李里特,2010第二届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