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菜肴)中香气形成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影响菜肴香气形成的因素(一)

影响菜肴香气形成的因素(一)

影响菜肴香气形成的因素(一)
毛羽扬;黄文垒
【期刊名称】《中国调味品》
【年(卷),期】2011(036)011
【摘要】菜肴的香气是很重要的感官性质.影响菜肴香气形成的因素有多种,既与原料自身所含有的香气成分有关,又与菜肴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有关,但主要与后者有关.烹调过程中的加热方式、调香料的应用、油脂的应用等都能对其影响.烧煮、油炸、烘烤的方式是烹调最为常见的三大加热方式.因为受热的方式、条件不同,菜肴
在烹制过程中产生的香气也就有所差异.调香料在菜肴制作过程中主要是起着赋香、矫臭、抑臭及赋予辣味等功能.烹调所用油脂是菜肴香味物质最好的载体,油脂十分
有利于烹调过程中菜肴香气的形成和保留.
【总页数】3页(P116-118)
【作者】毛羽扬;黄文垒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1
【相关文献】
1.葡萄酒中特征性香气成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J], 李丽;梁芳华;孙爱东
2.影响菜肴香气形成的因素(二) [J], 毛羽扬;黄文垒
3.果实香气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J], 乜兰春;孙建设;黄瑞虹
4.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的影响因素 [J], 曾小燕;袁弟顺;肖永芹;李静;岳文杰
5.不同香型绿茶的香气成分组成及香型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尤秋爽;李勤;朱荫;石亚丽;马婉君;林智;吕海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菜肴口味八大因素(图)

影响菜肴口味八大因素(图)

影响菜肴⼝味⼋⼤因素(图) ⼀、原料 做菜离不开原料,⽽原料本⾝就有其固定的⽓味或滋味。

⽐如:黄⽠的清⾹,⽺⾁的膻,鱼类的腥等。

这是原料没遇热前的⽓味,倘原料过热,乃⾄烹调出成品后味道⼜不⼀样了。

这就是说,原料本⾝⽓味是菜肴⼝味的基础。

如果我们想做清⾹淡雅的菜肴便会选⽤青蔬绿叶原料;如果我们想做浓⾹味厚的菜肴便⽤鸡鸭鱼⾁原料。

⼆、原料初步加⼯ 原料的初步加⼯范畴较⼤,⽐如,蔬菜的择根去杂,去斑除叶;动物除脏、煺⽑、去鳞、洗涤等等。

这当中,我认为还是除脏和洗涤影响⼝味⼤些。

⽐如:我们将鱼刮鳞后便要除脏。

⼤家知道,鱼胆是苦的,在除脏时如不⼩⼼或取脏⽅法不得当,便很容易将鱼胆弄破,结果胆汁四溢,在烹调时苦味⾃然带⼊菜肴之中。

再如:各种动物的肠肚,在烹调前(或初步热处理前),必须彻底反复清洗,并且加放⼀定量的矾、碱、盐、⾯粉、苏打等物,洗⾄肠肚表⾯清澈为佳,否则,恶臭味会带⼊成品⽽影响菜肴的⼝味。

还有,我们做"酱猪头"、"酱肘⼦"时,必须将原料表⾯的绒⽑、油泥⽤⽕燎去,刮洗⼲净,否则,成品中油泥味过重。

⼀句话,原料在正式烹调前,凡与原料本来⽓味(滋味)有差异的,都应除尽,以保持菜肴⼝味的纯正。

三、出⽔ 多是凉⽔锅出⽔的原料影响菜肴的⼝味。

⽐如:⼤萝⼘在炖前切块放凉⽔锅内烧开;再如:肠肚在正式烹调前放凉⽔锅内焯(紧)⼀下捞出。

这两种原料出⽔为什么都⽤凉⽔锅呢?因为这两种原料异、臭味较⼤,它们的异、臭味会随着⽔温的升⾼⽽逐渐散发出来流失在⽔中或释放在空⽓⾥。

如果⽤热⽔锅出⽔,那么原料表⾯骤然接触⾼温会形成外膜。

尽管这层外膜微不⾜道,但也或多或少地阻碍着内部异、臭味的散发,致使菜肴变味,削弱菜肴质量。

四、过油 过油是原料热处理的过程。

凡是过油的原料,其成品都增⾹,这⼀点是有⽬共识的普遍现象。

如"青椒炒⼟⾖⽚"直接可以将原料放锅内炒制成熟,如果将这种原料分别过油后再炒制,那效果和味觉就不⼀样,前者清淡,后者鲜⾹。

影响菜肴香气形成的因素(一)

影响菜肴香气形成的因素(一)
t e c o i g p o e s. h o kn r cs Ke r s d s ;a o f r t n n l e c a t r y wo d : ih r ma o ma i ;i fu n e f c o s i o
e t a fa o ,s r i h e i g s el x r l v r ta g t n n m l y,s p r s i n o me l ,a d o h rf n t n .Co k n i i h e t u p e so fs l y n t e u c i s o o i g o l st e b s
h a ig mo ea ec o ig r ig a d b kn . B c u eh ae ya dc n i o sa e dfe e t h — e tn d r o kn ,fyn n a i g e a s e tdwa n o dt n r i r n ,t e a i f
M AO u y n y — a g。HUANG e -e W n li
பைடு நூலகம்
( l g fTo rs a dCu sn ,Ya g h u Unv r i Co l eo u im n iie e n z o iest y,Ya g h u 2 5 2 ,Ch n ) n z o 2 1 7 ia
r mao ih sp o u e u ig c o ig i dfe e t o fd s e r d c d d rn o k n s i rn .Th r ma iig a e tpa j rr l n a d f ea o tzn g n ly a mao o ei d
Ab ta t Th r ma o ih si e y i p ra ts n o y p o e te .Th r r a i t ff c o s i — s r c : e a o fd s e s v r m o t n e s r r p r is e e a e a v re y o a t r n fu n e t e d s e r ma . Th o m a i n o ih s a o o t i s b t t h a m a e ilis l l e c h ih s a o e f r to fd s e r ma c n an o h wih t e r w t ra t ef a d r l t d t h r ma c m p s t n t ih si h r c s f h n ei o k n n e a e o t e a o o o i o swih d s e t ep o e so a g c o i g,b t a n y c n i n c n u il o — m c r e b u t h a t r He tn d ,t ea p ia i n o h r ma ii g a e t r a ee co h e n d a o twi t e l te . h a i g mo e h p l to ’ f ea o t n g n ,g e s t ft e c t z c o i g p o e sc n i fu n e t e a o f d s e . I h o k n r c s , t e t r e mo t c mmo o k n r c s a n l e c h r ma o ih s n t e c o i g p o e s h h e s o n

菜肴香气的形成

菜肴香气的形成

2011年12月浅谈菜肴香气的形成文/石庆摘 要: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分析了目前食品(菜肴)中香味的来源,并着重介绍了加热食品,促进香气的挥发,添加调料,掩盖食品的异味以及密封烹饪,防治香气的流失等几种重要的烹饪过程中产生和增加香味的途径。

希望有关人员加以借鉴和参考,从而结合实践研究出更多的途径来增加菜肴的香味,促进烹饪技术的前进。

关键词:菜肴香气;烹饪加工;转化分解中图分类号:TS9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38-01科教纵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食品菜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在的烹饪过程中,人们对食品的色香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菜肴的香味问题,我们应该了解它具体的来源以及形成过程,通过采取一些烹饪手段来增加菜肴的香味。

只有我们科学地认识到了菜肴的香味来源和掌握一些具体的增加香味的烹饪手段,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一、食品原料本身具有的香味菜肴香味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食品原料本身所具有的香味。

比如说,香菜的香味、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所具有的清香等。

这些食品本身所具有的香味在烹饪过程中会一直存在着,继而烹饪形成的菜肴也具有了一定的香气。

此外,一些我们烹饪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原料,比如说,料酒的酒香、麻油的香味等,这些在食品烹饪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的材料所具有的独特香味会增加菜肴的香气,以此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好感。

这样的一些香味属于自然香味,能够很轻易的带给菜肴香气,满足人们的嗅觉感受。

因此,在烹饪食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食品和材料,通过具体的加工来形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二、烹饪加工过程中,原料体内的一些物质发生转化分解而产生的香味菜肴香味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一些原料在烹饪加工过程中,通过一些物质发生转化分解而产生的香味。

一些肉类食品,比如说鸡肉在加热后,由于油脂的高温水解,会产生一些芳香烃类的化学物质,进而形成了一定的香味。

此外,烹饪过程中,一些糖类的焦化可能分解生成一定的醛、酮、醇等物质,烹饪的菜肴就会香气四溢,给人的嗅觉带来一定刺激,进而引起人们的食欲。

9.4食品中香气的形成途径

9.4食品中香气的形成途径
根据风味产生的原理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两大类:(1)非酶促反应途径;(2)生物合成途径。
食品中嗅感物质形成的主要途径:1、非酶反应途径;2、生物合成;3、微生物作用;4、外加赋香成分。
一、常见的非酶反应中嗅感物质的形成
美拉德反应:是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在1912年提出的。所谓美拉德反应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又称羰胺反应。
起始阶段:
氨基酸与还原糖加热,氨基与羰基缩合生成席夫碱;
席夫碱经环化生成N-取代糖基胺;
N-取代糖基胺经Amiadori重排形成1-氨基-1-脱氧-2-酮糖。
中间阶段
酸性条件下:经1, 2—烯醇化反应,生成羟甲基糠醛;
碱性条件下:经2, 3—烯醇化反应,产生还原酮(食品香羰基化合物的作用)产生Strecker醛类。
最终阶段
中间阶段的产物与氨基化合物进行醛基—氨基反应、醇醛缩合和环化反应,最终生成高分子色素、吡嗪、咪唑等风味物质。
Strecker降解反应:在Strecker降解中,氨基酸与α-二羰基化合物反应,失去一分子CO2而降解成为少一个碳原子的醛类及氨基酮(亦称Strecker醛类)就是造成食品不同香气的因素之一。而氨基酮经异构为烯醇胺则再经环化形成吡嗪类化合物,食品焙烤时产生的馥郁香味,多为吡嗪类产生的。
四、外加赋香成分(Aroma potentiation)
外加增香剂或烟熏的方法。如:加入增香剂或烟熏使香气成分渗入到食品中而呈香。
增强香味的方法:添加食用香精和香味增强剂。
香味增强剂:能显著增加食品香味的物质,其本身不一定有香味,但通过对嗅觉神经的刺激,可以大大提高和改善食品的香味。
五、香气的增强
目前广泛使用的香味增强剂主要有麦芽酚、乙基麦芽酚,常添加于焙烤食物、冰淇淋和糖果中。

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探析

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探析
科技 论坛
・ 3 1・
中式烹 香味形成机理探析
吕启 芳
( 双鸭山市第一 中学校 , 黑龙 江 双鸭山 1 5 5 1 0 0 )
摘 要: 烹饪是我 们 日常生活或者餐厅经营 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烹饪是人 类区别 于其他动物的重要 条件 。而随着社会 的发展 , 烹饪 的技术也得到 了长足的发展 。而就 中式 烹饪而言 , 我 国的饮 食文化博 大精 深 , 而且源远 流长, 并且经过 岁月的积淀从而形成了独 到的 中国 饮食 文化 。我 国的饮食文化 中, 讲 求的是一个 色香味俱全 , 因此 , 一道成功 的菜肴除 了要从 色泽上吸引人 们的 目光之 外 , 还应该香 气十足 让人 更有食欲 。 正因如 此, 所以如何 让菜肴能够更加更香就成为 了烹饪者所亟待 解决 的问题 。 而通过科学技 术的发展 , 人们 对中式烹饪香 味形成机理也有 了深刻的认识 , 从 而使得菜肴 烹调水平得到 了大幅度提 高, 同时也为我 国餐饮 文化 的传承起到 了不 可估量 的作用。 而为 了进一步提 高中式 烹饪水平 , 加 大对香味形成机理的探 析力度不仅 意义重 大, 而且迫在眉睫 。本 文通过对 中式 烹饪 的深入分析研 究 , 然后 对中式 烹饪香味形成机理进行 了详细阐述 , 以供 同行参考。 . 关键词: 中式烹饪 ; 香味 ; 机理 我 国的饮食文化不 仅源远流长, 而且博大精深, 并 且随着历史的 温度又会使氨基酸和糖类遭到破坏, 甚 至会 产生致癌物质 。因此通 变迁 , 我 国的饮食文 化在不 断的发展过 程 中, 经过 了无数 次 的蜕 变, 常控制温度在 1 8 0 ℃以下, 以1 0 0  ̄ C ~ 1 5 0 0 C为佳 。 从而形成 了独树一 帜的中国饮食文化。在 中式菜肴 的烹饪过程 中, 2 . 2烹饪中的脂肪降解产生 的香味 人们在评价这 道菜肴的成功与否时, 通 常会从 该菜肴 的色香 味人手 在烹饪加工过程 中, 除 了美拉德反应外, 脂 肪降解也是产生风味 去判断菜肴是 否达 到相应的标准。因此, 菜肴香味的重要性 自然不 物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都熟知, 由于油脂受 到物理或化学 因素 言而喻, 同时如何才能够让菜肴更加香气 十足就成为 了烹 饪者们所 的影响 , 是油脂 氧化或分解 而产生一些不 良的风味 , 如常见 的蛤味,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 了让菜肴更加香气十足, 人们 加大了对烹饪香味 而事实上在这个过程 中脂肪的降解也会产生令人愉快的风味物质。 形成机理 的分 析研 究力度, 从而有效地提 高菜 肴烹饪 的水平 。然而 在烹饪加热过程 中,首先, 脂 肪类 物质在受 热过 程中分解游离脂肪 就我 国对 中式 烹饪 香味形成机理分析研究 的实 际情 况而言, 由于该 酸, 其 中不饱和脂肪酸因含有双键容易发 生氧化作用,生成过氧化 项研 究起步较 晚并且起 点较低 ,因此还并没 有形成一 套完善 的理 物, 这些过氧化物进一 步分解生成酮 、 醛、 酸等挥发性羰基化合物, 产 论 。而为 了进 一步提高中式烹饪水平和让菜肴 能够更 加香气 十足, 生特有 的香气 。 从而达到色香味具的 目标, 还任重道远 。与此 同时, 由于香味是人们 2 . 3 烹饪 中的酶催化反应生香 2 . 3 . 1 直接酶作用 通过 嗅觉能够感知 自然界中常见的气味, 同时也是当前人们评 定菜 肴 的基本条件 之一, 因此, 在 中式菜肴 烹饪过程 I 中, 为了提高菜 肴烹 在烹 饪加工过程 中,酶对具有 香味前提 物质 的食物原料相作用 饪的水平, 就必须要让菜肴变得更香 。本文从食物香味 的概述 出发, 形 成香 味成分 。 例如蒜酶对亚砜作用可形成洋葱 的香味。 另外葱 、 蒜 对 中式烹 饪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然后 对 中式烹饪香味形 成机理 和卷心菜 等香气 的形成也属于这种作用 。 进行 了详 细阐述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 的效果 , 使 同行相互 探讨 2 . 3 . 2 氧化作用( 间接酶作用) 共同提高, 进而为我 国餐饮行业的发展添砖加 瓦。 烹饪加工过程 中, 在酶 的作用下, 酶促 生成中间产物氧化剂对食 1 食物香味概述 物原料 中香 味前体物质氧化生成香味成分 。 红茶浓郁香味的形成就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纵观华夏文 明历史, 中华 民族 以自身 民族优 是酶间接作用 的典型例子 。儿茶酚酶氧化儿茶酚 形成邻醌 或对醌, 越性 和优 秀的认 知性, 创造地发展形成 了具有 自身特色 的精 神文明 醌进一步氧化红 茶 中氨基酸 、 胡萝 t 一素及不饱和脂肪 酸等 , 从而产 与物质文 明。中国对于美的认识, 体现在 整个 民族与之相 关的方方 生特有 的香 味。 2 . 3 . 3烹饪中的高温分解产生香味 面面, 中式烹饪 同样如此 。 中式烹饪不仅讲究色泽鲜 明、 口感鲜美, 更 烹饪原 料在加 热过程 中, 尤 其在高 温的条件下 , 如炉烤, 其温度 强调食物 的造型美与味道美 。也正 因如此 , 中式烹饪文化 得以成为 中华文化 的重 要组成之一, 并屹立 于世 界烹饪文化之首 。食 物的美 高 、 时间较 长, 这就为大量呈香气 嗅感物质 的产生创造 了有力 条件。 烤乳猪 、 烤鱼等菜肴刚 出炉时香气 特别浓郁 。 在蒸煮烹调过 不仅有 助于提升食物整体 的美感, 更 能以其美好 的香 味令 人产生愉 如烤鸭 、 悦感, 增强人 的食欲 。人们能够感知 到香 味的存在 , 是 由于人的嗅觉 程 中, 肉类 、 禽类 、 鱼类等 动物性原料通 过各 种热反应后能产生 大量 器官 在发 挥作用, 因此 嗅觉也是 一种 最基本的感觉 。食 物中散发 出 的浓郁的香气。 此外。 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 。 在加 热过程 中原料本身 呈香 的嗅感 物质生成 的比较少 。例 如各 美好 的香 味气体物质, 经 嗅觉器 官刺 激人 的嗅觉神经 同时第一时间 原有的香气也有部分损失, 将 嗅觉与食物香味产生的生理反应传输 给人 的大脑, 然后 由人的大 种蔬菜 、 水果 、 乳 品及其 日常食用较多的谷类原料等 。 尤其对于一些 香气清淡易挥发 的果蔬, 长时间的蒸 煮都会 造成原有风味 嗅感 的严 脑反馈 出嗅觉 的最终结果, 让人们决定一道食物是 否是美食 。 2烹 饪菜 点 香 味形 成 机 理 探 析 重损失 。 结 束 语 食物 中呈 香物质形成的基本途径, 除了上述生物体 直接生物合 成之 外, 其余 都是 通过在贮存和烹调加工 中各 种化学反应而 生成。 我国的饮食文化中, 讲求 的是一个色香味俱全, 因此 , 一道成功的 从 烹饪的角度而 言, 一般食物 的香气大体 可分为: 腥膻臊 臭 、 馥 郁芳 菜肴除 了要从色泽上 吸引人们 的 目光之外 , 还应该香气 十足让 人更 香、 焦香糊苦 、 霉变腐败与刺激麻醉等几个类型。 而每大类 中又有各 有食欲 。通过本文对 中式烹饪香味形成 机理 的探析, 相信读 者对其 个小 类, 如馥郁芳香 中就有花 香 、 果香、 肉香 、 酱香 、 乳香 、 焙 烤香味 也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 香 味是 菜肴 的特点之一, 同时也是 和清甜香 味等 。 评定菜 肴的标 准条件之一 , 因此 , 为 了提高菜 肴烹饪 的水平, 就 必须 2 . 1 烹饪中的美 拉德反应生香 要加大对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的分析研究力度, 从而才能够为中 美拉 德反应是食物 中氨基化合 物和羰基化合 物在食 物加 工 中 式菜肴烹饪者提供一定 的理论性依据。 和储藏过程 中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发生 的交替反应 , 它是食 物色泽和 香气 生产的主要来源 之一 。美托德化 学反应是一 个非常复 杂的过

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探析

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探析

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探析作者:陈福卿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3期中式烹饪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喜爱吃中式烹饪的人越来越多。

之所以中式烹饪受到人们的追捧,正是因为重视烹饪独特的香味形成机理。

对中式烹饪的香味形成机理进行探析,已经成为了当前很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对于中式烹饪的香味形成机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仍然不够全面、系统,仍然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分析探讨。

在此,本文从烹饪的角度出发,对中式烹饪的香味形成机理进行了简单分析,力求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希望对相关学者有所帮助。

一、烹饪原料的香味烹饪少不了原料,烹饪原料自身的香味,是中式烹饪香味形成的重要来源。

我们日常生活中烹饪所用的材料如肉类、蔬菜等,其自身都含有一定的香味,经过烹饪过程后,其香味会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进而结合各种作料的作用形成中式烹饪的独特香味。

通过分析发现,中式烹饪中食物原料的香味产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种类,一类是食物原料本身带有的香味,另一类是食物经过烹饪后产生的香味。

这两种香味是不同的,前一种是食物自身具有的,不需要经过烹饪过程也可以表现出来,而后一种要想发挥出来,就必须经过适当的烹饪过程,经过一定的烹饪反应。

烹饪原料产生香味的化合物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香味都不尽相同。

具体来说,可以将烹饪原料分为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两种。

脂肪族化合物如醇类、酮类、醛类,芳香族化合物如醛类、醚类、酚类等。

在烹饪过程中,烹饪原料由于受到温度等的影响,其中含有的化合物会和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通过反应会产生令人喜爱的香气,这正是在中式烹饪过程中我们总会闻到香味的原因。

二、烹饪佐料的辅助作用在烹饪过程中,烹饪佐料是必不可少的,如酱油、料酒、盐、醋、香油等。

烹饪佐料对中式烹饪的香味产生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随着中式烹饪的不断发展,中式烹饪的佐料种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食品中的香气生成与控制研究

食品中的香气生成与控制研究

食品中的香气生成与控制研究食物的香气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它们不仅提高了我们的食欲,还能让我们享受到美妙的味觉体验。

然而,香气的生成和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如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以及储存条件等。

食材在加热和处理过程中会产生香味。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许多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食物中香气生成的机制。

他们发现,食物中的香气通常来源于其中的化合物,如芳香烃、醛类、酮类等。

这些化合物会在加热或其他处理过程中释放出来,形成独特的香味。

在烹饪过程中,不同的烹饪方法会对食物的香气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烤肉会产生浓郁的焦糊香气,炖煮则会散发出令人愉悦的肉类香气。

此外,对于某些食材,如洋葱和大蒜,切碎或研磨后会释放出更多的香气,这是因为这些食材中的化合物在与空气接触时容易挥发。

控制食物中的香气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烹饪和食品加工的质量。

餐饮业需要考虑如何使食物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以吸引消费者。

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可应用于食品加工的香气控制方法。

一种常见的控制香气的方法是使用食品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可以通过模拟香气的化合物,增强食物香气的浓度和持久性。

然而,使用食品添加剂需要慎重考虑,因为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在寻找更安全和可持续的方法来控制食物的香气。

近年来,一些研究集中于利用纳米技术来控制食物的香气。

纳米颗粒可以被设计成能够释放出特定的香气化合物,从而改善食物的口味和气味。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食物中实现更精确的香气控制,而且具有更小的剂量和更好的稳定性。

除了添加剂和纳米技术,食材的储存条件也会对香气产生影响。

许多食材在保存过程中会逐渐失去其香气。

因此,了解如何正确保存食材以保持其香气对于食品产业非常重要。

例如,蔬菜和水果应该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存放,以防止其香气的流失。

总之,食物中的香气生成和控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了解食材的成分和化学反应,以及应用新兴的技术,我们可以改善食物的香气,提升人们的食欲和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菜肴)中香气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我们的祖先把饮食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来认识的名言。

中国菜肴历来以讲究色、香、味、形、质、器、营养和卫生而著称于世。

作为菜肴属性之一的香,常被作为衡量一道菜肴好坏的标准之一。

一道品质上乘的菜肴均有其特有的香气,在某种意义上说,其魅力可能优于色、形,未见其形、色,而先闻其香,未品其味,而知其味美。

可见香气对于一道菜肴之重要性。

【关键词】菜肴香气香味的形成菜肴增香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烹饪作为中国饮食活动的核心和基础,已成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作为菜肴属性之一的香,常被作为衡量一道菜肴好坏的标准之一。

一道品质上乘的菜肴均有其特有的香气,在某种意义上说,其魅力可能优于色、形,未见其形、色,而先闻其香,未品其味,而知其味美。

可见香气对于一道菜肴之重要性。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说过“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这当中的味便包括了香气。

说明了原料对于菜肴之香气的重要性。

1.香味的形成
前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

香气的前体物质有的本身无气味,但它们能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后化学途径转化或降解成气味物质,这些物质称为香气的前体物质,简称香气前体或前驱物。

食物中香气
产生的主要途径有:
1.1 生物合成
合成过程。

香蕉的后熟现象是指在生长期,甚至在收割时,也不显现其特有的香气。

其香气是在后熟中才逐渐显现出来的。

水果未成熟时先形成较多的脂肪酸,在成熟时和还原成醇和醛,还和分解成短链脂肪酸和醇,进一步反应生成酯,使酸度下降,甜味和香气增加。

这些酯、醇、醛等气味物质,都是生物自身形成的。

1.2 酶直接作用
酶直接作用是指单一酶与香气前体物质直接反应生成香气物质,如葱、蒜、等香气的形成,都属于这种作用机制。

1.3 酶间接作用
而形成香气。

红茶浓郁香气的形成,是间接酶作用的典型。

儿茶酚酶氧化儿茶酚形成邻醌和对醌,醌进一步氧化红茶中的氨基酸、胡萝卜素及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从而产生特有的香味。

1.4 高温分解作用
包等植物性食物或红烧肉、红鲤鱼等。

加热产生的香气,主要是发生了焦糖反应。

含硫氨基酸、维生素、油脂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类特有的香气。

1.5 调香
某些香气在混合香中会相互遮掩,常说“以香遮臭”既是。

所谓夺香作用,即加入少量某种香后,试香气格调发生变化。

在烹饪中,对五香味或香味不足的,我们常加一些香味比较浓的原料以增加香味。

2.菜肴增香
(包括加热前、加热中、加热后)往往采取诸多不同的调香方法,使之达到一定的要求,成为人们愿意接受的菜肴香气。

2.1 加热增香法
与配料、调料的香味相交融形成浓郁香气的一种调香方法;油炸、烤、煎、贴等菜肴在加热时,其主要目的是使菜肴成熟,但在同时也为了使菜肴在加热时生香。

这是因为呈香物质一般具有亲脂性,能够被油脂所吸附,在加热时渗入到原料内部去,使其呈现出特有的香气。

同样在以水作为加热媒介时,原料内部的呈香物质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水解作用,从而使呈香物质溶解于水中,同时渗透到原料内部去。

制作泥茸菜时,加入以葱姜浸泡的葱姜水进行加热后便会产生香味。

涮、氽、煮、煨等系列方法在加热时,原料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系列香气。

凡呈香物质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够通过鼻腔,经嗅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嗅觉。

而加热生香便是为了加快其挥发性,从而使香气快速挥发出来。

2.2 抑制异味调香法
加工不当所产生的各种气味。

这些人们不喜欢的异味,在菜肴制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或者将它除净。

通常采用的是洗涤、焯水、初加工、过油等方法消除异味。

当采用这些方法还不能彻底消除异味时,则需要采用浓香的各类调料来加以掩盖、中和、消除,以压抑异味。

另一种方法是运用各种调味手段和加热方式,来消除、减弱或掩盖原料原有的异味,同时突出或者赋于原料香味,如某些原料在上浆前需经葱、姜水浸泡,然后加入料酒、醋、盐、胡椒粉等进行增香,从而使腥味减弱,菜品增香。

2.3 密封增香法
在加热增香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菜肴制作时,由于呈香物质具有挥发性,为了尽量地减少其挥发程度,常采用封闭的方法对原料进行加热,从而使菜肴在上桌时获得较浓的香气。

在菜肴制作过程中,运用调香的方法对菜肴进行调香增香往往不是单独运用,很多情况下都是综合交会融合在一起。

为了使菜肴达到香气怡人,为消费者喜欢,更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使菜肴真正达到色、香、味、形等诸方面俱佳的效果。

[1]汪永海. 试论菜肴的“香”. 烹调知识 2004-10
[2]袁枚. 清.《随园食单》,1972
[3]倪小娟刘锡寿.烹饪化学与食品安全.中国商业出版
社,2006:83-87
[4]骆淑波彭景.烹饪营养与卫生.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6:118
[5]朱宝鼎李军.中式烹调技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6]洪三. 肴增香的5种方法.四川烹饪,200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