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福建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

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 )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

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2.(2019·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

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

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3.(2019·武汉二调)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

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

河南打虎亭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

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 )

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

B.豆腐发明与道家炼丹关系密切

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

4.(2019·广安一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朝代

元代明初明末清初类别

官窑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5.(2019·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

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

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6.(2019·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

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

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

7.(2019·南昌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国郑国

渠渠成之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8.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

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他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

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9.唐前期,中央政府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

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10.(2019·合肥模拟)俞森的《荒政丛书》卷五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

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

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C.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11.(2019·惠州二模)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

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

12.(2019·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

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

富至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

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

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

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

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

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

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

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12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战国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

秦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

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

魏晋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

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

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

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商业中心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福建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

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 )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

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B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材料中“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

诸侯”的做法,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故选B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故A项错误;诸侯并非门阀贵族阶层,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涉及“工”,无法据此说明

这一举措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故D项错误。]

2.(2019·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

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

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A [从材料信息可知,三道壕砖窑“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其产品既

在本村落使用,也在辽阳地区使用,这说明当时出现有组织的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故选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商业状况,故B、C两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

判断这些砖窑属于家庭手工作坊,故D项错误。]

3.(2019·武汉二调)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

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

河南打虎亭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

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 )

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

B.豆腐发明与道家炼丹关系密切

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

A [根据材料信息“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可知,在东汉时期已经能够制

作豆腐,这说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故选A项;根据民间传说并不能判断豆腐发明与道

家炼丹关系密切,故B项错误;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

C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是提到五代的著作中有关于豆腐的记载,不能据此判断五代时豆腐已

在全国各地普及,故D项错误。]

4.(2019·广安一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朝代

元代明初明末清初类别

官窑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C [根据表格可知,元至清初,景德镇官窑数量迅速下降,民窑和官搭民窑数量迅速增

加,这是与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的,故C项正确;民间制瓷业的迅

速发展事实上与制瓷业有较好利润密切相关,但材料没有涉及制瓷业利润的相关信息,故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衰落,私营手工业出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B项错误;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不符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故D 项错误。]

5.(2019·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

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

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B [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到了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这一变化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

立,故选B项;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并未出现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无法体现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6.(2019·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

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

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

B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及官僚政治的形成,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农民或军功贵族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故排除A、D两项;材料中“授田制”推动了分封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是土地兼并的根源,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故C项错误。]

7.(2019·南昌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国郑国

渠渠成之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主要得益于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故A项正确。]

8.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

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他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

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 [根据材料可知,汉初放开山林川泽的禁令有利于减轻人们的负担,进而促进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汉文帝采取的“除田租税之半”等措施可知,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汉文帝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促进汉初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C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开放山林川泽不能等同于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故

排除D项。]

9.唐前期,中央政府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

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B [题干反映出唐前期,政府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出土地制度的变化会影响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

10.(2019·合肥模拟)俞森的《荒政丛书》卷五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

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

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C.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 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农民以自己所织之布纳税,并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故C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也与市场发生联系,故D项正确。] 11.(2019·惠州二模)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

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

C [A、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

下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南宋始见‘棉’字……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棉纺织业的进步,棉布成为民众衣被的重要原料,故C项正确。]

12.(2019·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

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

富至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

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

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

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B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晚期,邯郸郭纵、卓氏之先、鲁人曹邴氏都通过冶铁致富,

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冶铁业

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普通百姓以冶铁谋生的毕竟少数,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冶铁业影响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

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

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

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

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12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从农作物品种的变化、经营方式的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南北格局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从人地矛盾、农产品的商品化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结合两则材料,从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人们饮食的

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影响及对地租方式转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 (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

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13分)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12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战国

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

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

秦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

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

魏晋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

明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清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商业中心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移民对于边疆开发的作用。解答此类开放性试题,除了对材料信息提取外,还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本题首先依据材料拟定论题,然后据表格信息分别从秦汉、魏晋和明清时期对于边疆开发的措施来分析论证。

[答案] 示例论题: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2分)

阐述:秦和西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都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

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政府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边疆安宁。

综上,移民活动,尤其是内地至边疆的移民,扩大了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地

区经济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0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教材分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本课分5目。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因此受到限制;其次介绍了“工官”和“匠户”制度;第三目介绍了纺织、冶铸、陶瓷三大手工行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古代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发展的概况;了解瓷都景德镇;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和理解其发展特征,学会掌握概括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历史图片和文物实物照片来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和事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创设合理的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掌握中国古代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演变的历程。 (2)、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与现实连线。让学生主动参与鉴宝探究与文物模拟大拍卖,学会文物鉴赏的基本方法:辩伪、断代、估价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手工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手工业领先于世界的史实,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学会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习本专题时,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注意比较当时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 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消极因素,汲取历史的教训。 四、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世界看中国。 据史书记载,古罗马人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曾轰动一时。(图片,丝绸之路) 我的眼里只有你---丝绸使西方对东方痴迷不已。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哪些手工业的辉煌成就是是外国个惊羡不已的? 讲授新课: 一、田庄手工业与工官制度----设计思路:创设情境,了解手工业的概念及自给自足和依附于农业的特点,作简要处理。 (创设情境)材料:出示《天仙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你觉得董永与织女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男耕女织的生活。这种生活 有何特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其生产社会单元是----田庄。 (2)“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A、、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家主业和副业分别是什么?耕作为主业,纺织手工业为副业。当然董永和织女的生活中,耕田首先还要有耕田的铁农具,还需要吃饭喝水用的陶杯碗等。所以耕田以外,还要纺织、冶铸农具、烧陶瓷杯碗等等。这种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生产。----就叫手工业。 (3)请总结田庄手工业的特点?自给自足;依附于农业是它的特点。 过渡:从行业来分:古代手工业有纺织、冶铸、陶瓷业等。从经营形态、规模来分,董永与织女的这种男耕女织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业。还有民营、官营。 官营: 自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机构所属的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如西汉时设于长安的“东西织室”和设于齐郡的“三服官”,这就是“工官”制度 二、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演变的概况。设计思路:分三组进行合作探究,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 商业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②商代青铜器繁 荣时期。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⑤ 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 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 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 (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 (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 (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3)明朝中后期,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6、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1)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2)六朝:出现草市; (3)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且夜市繁盛;

历史 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点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 (1)先有陶后有瓷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作者:丁晓平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要求 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2、了解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认识古代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古代工匠的创造智慧,感受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辉煌,培养爱护文明的意识。 (二)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能对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发展的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 4、结合地图及历史图片,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所提到的历史文献和图片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应用观察法、阅读法、访问法和调查探究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通过书中历史图片、历史文献和地图,对中国古代手工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目,从总体上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事实。 第二目,介绍了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和后来“匠户”的产生。 第三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冶铸业的发展。 第五目,介绍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 三、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班级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 编号:02 1 专题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专题线索】 【主干问题提示】 3.手工业的成就、特点。 1、领先世界,广受赞誉,但没有实现重大突破。 2、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明中后期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人教版)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三、丝绸之路 ㈠.概念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㈡.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补充】宋代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1、政治: (1)实力下降,陆路中断;(2)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比较: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5、国际: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1、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㈢、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㈢影响:1.促进了内地和边疆各族经济的交流、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教案一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内容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辨证的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6)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3)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③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 4.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7.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奴隶制生产关系8.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9. 2010年12月24日至26 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 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 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 10.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班级_____小组________姓名_______编号:02 专题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专题线索】 【主干问题提示】 3.手工业的成就、特点。 1、领先世界,广受赞誉,但没有实现重大突破。 2、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明中后期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人教版)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三、丝绸之路 ㈠.概念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 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㈡.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补充】宋代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1、政治: (1)实力下降,陆路中断;(2)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比较: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5、国际: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1、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3、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㈢影响:1.促进了内地和边疆各族经济的交流、经济的发展,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解析:封建经济形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自然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答案: B 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注意官营手工业不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主要是为宫廷、官府和贵族生活服务的。 答案: B 3.下图所示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发明的时间是在( ) A.西周B.秦朝 C.东汉D.西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据图可知所示工具为水排,它是东汉时杜诗发明的。 答案: C 4.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

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A、C两项所示的技术或发明均出现在两汉时期,B项淬火工艺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成就。 答案: D 5.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被称为“瓷路”。中国瓷器深受世界各国喜爱。丝织品和瓷器图案的变化主要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答案: A 6.“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①与自然经济这一现象无关。 答案: C 7.《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两项错误。从材料中“不算工

部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2.6.20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课时规范训练

2-6-20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解析】从数字来看,“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数量最少,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多样”,不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西汉时期,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这一状况(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助于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C.体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提升了汉代人民的生活质量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与材料中“西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耕作技术与材料中“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不符,故B项错误;当时铁制用品广泛使用,材料中“长剑、长矛、环首大刀”“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反映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生活质量与材料中“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

2020届高考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二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典例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了估算,如下表2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表2

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2.图4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图4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3.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4.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陕省向无此物。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需地亦甚无多。听小民观看。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但不可相强。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这表明() A.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B.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 C.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D.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 5.《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 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设计

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工官”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情。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 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一、田庄手工业 1.田庄 ——一个社会单元,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2.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 (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2)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3)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二十六)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作业时间:月日 1.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社会层次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手工业产品反映出丝织业的发展,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与其他贵族的差异,说明封建礼制对贵族丧葬的规范,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故C项正确;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强化了等级制,D项因果关系错误,故排除。 2.汉代盐铁官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由此可见,盐铁官营( )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盐铁官营。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可知,盐铁官营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故B项正确;C项中“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仅就盐铁官营一项体现不出汉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排除D项。 3.下图《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B.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7)

教学设计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通过列表格对比的方式对三种经营形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三大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进行归纳,并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手工业技术进步。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意义和局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三种经营形态的差异。 【课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根据学案中的自主学习进行预习,课前三分钟找四个学生在黑板上作出相应的板书。 【教学过程】 导入:有位西方人曾经说过,古代的中国人实在太聪明了,他们用世界上两种最简单的东西,赚了全世界无数的钱:(是什么呢?)树叶和泥土。所以说中国人聪明啊,他们能变叶为宝制成茶叶、化土为金制成瓷器,大受西方人的追捧,当然西方人在以前追捧中国的东西又何止这两样呢。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受西方人追捧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并且以此来认识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用西方人的一句话来调起学习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同时引发学生深思古今的差异) 解读课标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生大声朗读、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注意,教师板书章节标题) (过渡):要想认识和得出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结论,必须要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中归纳,做到史论结合。那么在手工业发展的史实中首先来看以纺织、陶瓷、冶金为代表的三大手工部门的发展。(课前让同学们分组预习并且由各组的代表来板演各部门的发展状况。)

人教版高一历史暑假作业:(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含解析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2、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 A.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4、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与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5、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曾地“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 A.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有利条件 B.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C.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 D.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6、《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

远古社会:人类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考古学家为与后来出现的磨制石器相区别,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后者(即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为了研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考古学家还将它们分为早中晚三期。旧石器时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与古人类学家依据古人类的体质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这三个阶段大体是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还发明了弓箭、投矛器等复合工具和钻孔技术,出现了少量磨制石器。 距今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全新世以后,地球的气温逐渐变暖,人类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活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们选择了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建造房屋,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石质工具的制作趋于规范、定型,更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8000 年前的先民已经雕琢出玉器,发明了纺织技术。7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说明已经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驯养。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还出现了用夯筑技术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养殖桑蚕,并用蚕丝织出了丝织品,还掌握了人工冶铜的技术,铸造出青铜刀一类小工具。4000年前出现了文字,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氏种植五谷,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蚕丝,他的大臣发明文字、舟车以及黄帝战蚩尤等,因这些发现而说明这些传说并非虚妄,它们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影子。这些发现还说明,中华文明确实是源远流长。 夏朝:手工业随着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在烧制陶器方面,当时不仅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而且在烧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窑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篮纹、方格纹与绳纹等装饰外,还有精美而细致的指甲纹、羽毛纹、划纹、圆圈纹和镂刻等装饰。器形品种如炊器、饮器、食器和盛储器等达三十多种。特别是有些造型美观,制作精湛,胎质细腻、薄如蛋壳、器表漆黑发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备烧陶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的人才能烧制出来,故制陶业大概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在石器制造方面,以钻孔石铲与石刀为主。各种石器磨制精致,几乎没有钻孔损毁或重钻的现象,表明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少数靠近山区的遗址中,有较多的石器成品出土。而在远离山区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