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上海六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上海六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上海六年级第二学期数

学知识点梳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上海六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知识点

1.相反意义的量

收入与支出; 增加与减少; 上升与下降; 零上与零下; 高于海平面与低于海平面;前进与后退; 盈利与亏损; ……任意规定一方为正,则另一方为负.

2.正数与负数

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

?

?

正整数正数

正分数

在正数前面加上“一”号的数(小于零的数)叫做负数;

?

?

?

负整数负数

负分数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有理数的概念

4.数轴的概念与画法

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数轴画法:一直线 + 三要素

5.数轴的性质

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6.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零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7.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它们分别位于原点的两侧,而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8.绝对值的定义(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即||a。

||a是一个非负数,即:||0

a≥。

9.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即: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法则)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一对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互为相反数;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应先判断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再根据绝对值的代数意义确定。

10.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对于任意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应采用: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还可以用“作差法”,即:

11.有理数加法及加法法则

把两个有理数合成一个有理数的运算,叫做有理数的加法。分五种情况:①两个正数相加;②两个负数相加;③两个异号数相加;④有理数和零相加;⑤零和零相加。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④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利用加法法则计算的步骤: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相加或相减。

12.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 b b a +=+; 加法结合律:()()a b c a b c ++=++

运算律有下列规律:①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可以先相加;②符号相同的数可以相加;③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④几个数相加能得到整数的可以先相加。

1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运算

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注意:两个“变”字,①改变运算符号;②改变减数的性质符号(变为相反数), 牢记一个“不变”,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不变,即没有交换律。

14.有理数乘法的意义

乘法是加法的特殊运算形式,它可以看作是多个相同的数相加运算的一种简便运算。如:

n 个a 相加等于n a ?

15.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注意:①运算步骤:符号→绝对值相乘;②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16.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广

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0,则积为零

17.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①乘法交换律:ab ba =;

②乘法结合律:()()ab c a bc =;

③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 b c ab ac +=+

18.倒数及求法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无倒数,对于任意数(0)a a ≠,它的倒数为1a

; 非零整数a 的倒数为

1a ;分数b a 的倒数是a b ;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后再求倒数; 19.有理数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c 与其中一个因数a ,求另一个因数b 的运算。即:c b a

=

20.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1(0)a b a b b

÷=?≠;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21.有理数的乘方

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

n n a

a a a a a ????=个,a 叫底数,n 叫做指数,n a 叫做幂。

有理数幂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0.

2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有理数混合运算。

2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 如有括号先括号(小中大)

第一级运算:加和减;第二级运算:乘和除;第三级运算:乘方和开方

24.科学记数法

一个数写成10n a ?的形式,其中1|a|<10,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n 的值 = 原数的整数位数 - 1

25.等式与方程

等式:用等号把两个值相等的量或式子连接起来的式子.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6.方程中的项、系数、次数等概念

①项:在方程中,被“+”“-”号隔开的每一部分(含这部分前面的“+”“-”号在内)称为一项

②未知数的系数:在一项中,写在未知数前面的数字或表示已知数的字母。 ③项的次数:在一项中,所有未知数的指数和。

④常数项:不含未知数的项。

27.列方程的方法

列方程:为了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一种等量关系,就是列方程。 列方程步骤: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28.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9.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概念: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 最简形式:(0)ax b a =≠

标准形式:0(0)ax b a +=≠

30.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另外性质:①对称性:a b =若则b=a ;②传递性:a b b c a c ===若且则(等量代换)

31.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步骤:0(0)ax b a ax b +=≠→=-(等式性质1),b ax b x a

=-→=-(等式性质2)

移项法则:方程中任何一项,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

32.列方程解应用题步骤

33.按比例分配问题

已知两个量之比为:a b ,则设这两个量分别为ax bx 和。

34.利率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本金×(1+利率×期数)

利息税=利息×税率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税=利息×(1-税率)

税后本利和=本金+税后利息

35.折扣问题

利润额=成本价×利润率

售价=成本价+利润额

新售价=原售价×折扣

36.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37.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1(工作总量)

38.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39.常见的不等号及其含义

“≠”即“不等于”; “>”即:大于; “<”即:小于;

“≤”即:小于或等于; “≥”即:大于或等于

40.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a b a m b m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0;a b a b m am bm m m

>>?>>且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0;a b a b m am bm m m

>

①相同点:不论是等式还是不等式,都可以在它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式子)。

②不同点:等式在两边乘以(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等式成立;

不等式在两边乘以(除以)同一个正数,方向不变,乘以(除以)同一个负数时,方向一定要改变。

42.不等式的解的定义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3.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不等式的解集。

44.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解不等式的依据:不等式的三条性质,特别是不等式的性质3,注意不等号方向的改变。

45.如何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一是确定“界点”:解集包含“界点”则用实心圆点;反之,空心圆圈。

二是确定“方向”: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

4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4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用“数轴”来确定。

解集规律: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是无解。

48.不等式组的解法

①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在数轴上表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确定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4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类似,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求出的通常是一个量的取值范围。

50.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5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记作:x a y b

=??=?.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全体叫做~。

52.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组中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标准形式:111222

a x

b y

c a x b y c +=??+=?(其中12,a a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12,b b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5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使每个方程都适合的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检验一组数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方法:将这组数值分别代入方程组中每个方程,满足所有方程时,这组数值是此方程组的解,否则不是。

54.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从方程组中选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且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

②将得到的式子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55.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加减消去一个未知数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步骤:①确定要消去的元,并使该元的系数相等或者互为相反数;

②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元,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元的值;

④求出另一元的值。

56.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方程组中含有三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组叫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法:类似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57.用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建模策略

①利用表格;②利用线形示意图;③利用圆形示意图;④利用柱状图。

详见解应用题专题。

58.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①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AB、CD的长短,可把它们移到同一条直线上,使一个端点A和C重合,另一端点B和D落在直线上A和C的同侧。

若B与D重合,则AB=CD;若D在AB上,则AB>CD;若D在AB延长线上,则AB

②度量法:分别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再比较。

59.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60.两点之间的距离

联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61.两条线段的和、差

两条线段可以相加(或相减),它们的和(或差)也是一条线段,其长度等于这两条线段的和(或差)。

62.线段的倍、分

线段的倍:na(1

n>为正整数,a是一条线段)就是求n条线段a相加所得和的意义。

na也可理解为:线段a的n倍。

线段的中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这条线段的中点。

63.角的概念

角的定义:①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顶点,边)

②一条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始边,终边)

角的表示:,,,1

∠∠∠∠

AOB Oα

64.方位角

①方位角的正方向与地图中一样,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处在四个直角平分线上的方向,

分别称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

③其他方向要用到“偏”字:北偏东α?,

北偏西β?,南偏东γ?,南偏西δ?。

65.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①度量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来比较。

②叠合法:把一角放在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并将其中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放在这条边的同侧,就可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66.画相等的角

①度量法:①对中: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②对线:将量角器的零度刻线与角的一边重合;③读数。

②尺规法:用直尺与圆规做图。

67.角的和、差、倍的画法

①度量法:

②尺规作图法:

68.角平分线的概念及画法

概念: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画法:①用量角器画图:量→算→画;②用直尺与圆规作图

69.余角、补角

余角:若两个角的度数的和是90?,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角的余角;

补角:若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这两个角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70.角的度量单位、角的换算及角的分类

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角的换算:160',1'60''

?==,

11

1',1'''

6060

????

=?=

? ?

????

角的分类:小于90?且大于0?的角叫做锐角;等于90?的角叫直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71.长方体的元素及特征

元素:长方体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

特征:①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②十二条棱可分三组,每组中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③六个面分三组,每组中的两个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72.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平面是平的,无边无沿。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表示。

平面的表示:平面ABCD;平面α;

73.长方体的直观图画法

斜二侧画法:①画平行四边形ABCD,AB为长方体的长,AD为长方体宽的一半,45

DAB

∠=?;②过A、B画AB的垂线AE、BF,过C、D画CD的垂线CG、DH,使它们的长度等于长方体的高;

③顺次联结EFGH;④将被遮住的线段改为虚线。

74.长方体中棱与棱的位置关系

①相交:若直线AB与CD在同一平面内,且有惟一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相交;

②平行:若直线AB与CD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异面:若两直线AB与CD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异面。

75.直线与平面垂直

直线PQ垂直于平面ABCD,记作:直线PQ⊥平面ABCD;

76.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检验方法

①铅垂线:若铅垂线与直线紧贴,则直线与水平面垂直;

②三角尺:两把三角尺各有一条边紧贴平面且位置相交,另一条直角边都能紧贴细棒,则细棒垂直于平面;

③合面型折纸:如:将合面型折纸立于桌面,折痕紧贴细棒,则细棒垂直于桌面。

77.直线与平面平行

直线PQ平行于平面ABCD,记作:直线PQ线与平面平行的检验方法

①长方形纸片:

②铅垂线:

79.平面垂直平面

平面α垂直于平面β,记作:αβ

平面平面。

80.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检验

①铅垂线;②合面型折纸;③三角尺。

检验要点:“铅垂线”、“折痕”、“三角尺的公共边”能否与另一个面紧贴。

81.平面与平面平行

平面α平行于平面β,记作:平面αβ面与平面平行的检验

①长方形纸片:把长方形纸片放在两块硬纸板之间,按交叉的方向放两次,使纸片的一边都紧贴一块硬纸板,再观察它的对边,若对边都能与另一块纸板紧贴,则这两块纸板平行。

②铅垂线法:找其中一个平面内找三个不共线的点检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