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叙事话语:文本策略与风格分析

合集下载

13.4-叙事话语

13.4-叙事话语

叙事话语托多罗夫的叙事语法研究是与他对叙事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

他认为,叙事不同于故事。

故事是或真或假的事件,叙事则是讲述故事的陈述语句,那就是叙事话语。

对叙事作品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叙事话语的研究,他的叙事语法研究正是从叙事话语研究开始的。

托多罗夫将叙事话语分成三个方面: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述语式。

托多罗夫指出,叙事作为话语不同于故事,叙事话语中的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不相同。

叙事话语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

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的线条性则使得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

这样,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了。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美学目的,作家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打断故事时间的自然接续,在话语中对这些事件进行重新排列组织。

叙事时间表达的正是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之间的这种关系。

托多罗夫划分出三大类不同的叙事时间形式。

“时间的歪曲”是指那种打乱正常的故事时间顺序的时间排列方式。

这类形式主要是针对故事中只发生了一件事的小说来说的。

“连贯,插入和交替”。

托多罗夫指出,当小说包含多个故事时,会经常使用这类时间排列方式。

所谓“连贯”,是指“并列”各个不同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刚结束,就开始第二个故事;所谓“插入”,是把一个故事插到另一个故事里去;所谓“交替”,是同时叙述两个故事,它一会儿叙述这一个故事,一会儿叙述另一个故事。

“写作时间和阅读时间”。

它们分别指“写作的陈述时间和阅读的感知时间”。

([法]兹维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选,朱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页。

)托多罗夫指出,写作时间从被人们引入故事时起就成为一种文学要素;而把阅读时间带入叙述结构,触及的是一部作品的三维空间的美学含义。

叙事体态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方式”,它也是叙事视角的问题,涉及“人物和叙述者的关系”。

([法]兹维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选,朱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8页。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事技巧和结构是作品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以及故事线索的关键要素。

通过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作家能够创造出独特而引人入胜的作品。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并探讨它们对作品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声音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

同时,第一人称叙事也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示出其独特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主人公的孤独和反叛。

二、多重叙事视角多重叙事视角是指在一个作品中使用多个不同的叙事者,每个叙事者都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和经历。

通过这种方式,作家能够展示多个角色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例如,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各个人物的感受和想法,获得更全面的故事体验。

三、倒叙结构倒叙结构是指故事按照时间顺序的相反顺序进行叙述。

这种结构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强悬念和紧张感。

通过在作品早期暗示未来发生的事件,然后逐渐揭示细节,倒叙结构能够创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叙述效果。

例如,福克纳的《护身观音》运用了倒叙结构,引导读者逐步了解主人公的秘密和命运。

四、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指故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的叙事方式。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发展的脉络。

线性结构最常用于叙述简洁的故事情节,如童话故事或传记等。

例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小美人鱼》采用线性结构,通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来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和遭遇。

五、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指故事以非传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打乱了故事的发展顺序。

这种结构能够创造出复杂和非凡的叙事效果,挑战读者的阅读体验。

非线性结构常被用于揭示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思考过程,或者探索故事的多重意义。

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采用了非线性结构,以多个角色的视角和时间跳跃的方式讲述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叙事结构与技巧分析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叙事结构与技巧分析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叙事结构与技巧分析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叙事结构与技巧分析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作者意图以及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文本中的叙事结构与技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这些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关键词:叙事结构,叙事技巧,文本解读,高中语文。

引言: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文学作品传达思想、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叙事结构与技巧的分析与解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文学素养。

一、了解叙事结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叙事结构是指故事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它决定了故事的节奏、视角和情节发展。

了解叙事结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故事创作的基本规律,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深入了解一下叙事结构的概念。

叙事结构包含了三个关键要素:叙述者、叙述方式和故事内核。

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可以是人或某个角色;叙述方式包括顺序、倒叙、闪回等,它是故事时间线的表现形式;故事内核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这三者相互交织,构成了叙事结构的骨架。

那么,叙事结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首先,叙事结构决定了故事的节奏。

合理的叙事结构能使故事张弛有度,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其次,叙事结构影响着故事的视角。

不同的叙述方式可以展现不同的视角,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视觉体验。

最后,叙事结构揭示了故事内核。

一个优秀的故事内核,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使故事更具深度和意义。

以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该片采用了倒叙的叙事结构。

通过这种手法,导演巧妙地将故事的核心悬念逐步揭示,让观众在不断揭示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感受到主人公安迪·杜佛兰坚定的信念和智慧。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影片节奏紧凑,视角独特,深入人心。

二、深入探讨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叙事结构类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叙事结构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文本的审美价值和内涵。

解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与风格

解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与风格

解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与风格现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与风格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与风格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类作品。

一、叙事结构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多样且富有创意。

它们常常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张力。

1. 时间错位叙事现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技巧之一是时间错位叙事。

通过将故事的时间轴打乱,作者可以控制读者的知识与信息的流动,给予读者更多的解读空间。

同时,时间错位叙事也能够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戏剧性。

例如,作家A的小说《时间的书签》以一个中年男子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描写和穿插,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家庭关系的变化等。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也使读者思考时间与人生的关系。

2. 多重视角叙事现代文学作品还常常运用多重视角叙事的手法。

通过以不同的人物视角展示同一事件或故事,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故事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而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举个例子,作家B的小说《城南旧事》通过讲述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该小说以多个人物的视角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当时社会的命运和人物的命运。

二、风格特点现代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并经常与叙事结构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作品的独特魅力。

1. 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叙事风格。

作家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和情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个性与成长历程。

例如,作家C的短篇小说《无言的河流》以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为线索,通过描写他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的思考和感悟,表现了现代人在生活中的无奈与迷茫。

2. 超现实主义叙事超现实主义叙事是现代文学作品的另一种突出风格。

通过运用夸张、离奇和梦幻等手法,作家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使读者能够领略到不同于现实的体验和感受。

举个例子,作家D的长篇小说《魔幻城市》以一个奇幻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这个神秘城市中奇妙的冒险故事。

叙事话语和互文策略

叙事话语和互文策略

叙事话语和互文策略
叙事话语与互文策略
叙事话语,简而言之,是指通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来叙述事件、故事或情感的过程。

它是文学创作、新闻报道、历史记录等多种文本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叙事话语中,作者通过文字将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要素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

互文策略,则是指文本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引用。

这种策略可以是在同一文本内不同段落或章节之间的呼应,也可以是不同文本之间的交叉引用。

互文策略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文本的层次感和深度,还能够引导读者在多个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叙事话语中,互文策略的运用尤为关键。

例如,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元素的引用和改编,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种互文策略不仅能够为作品增添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还能够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同时,互文策略也可以用于构建文本之间的关联和对话。

在不同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历史记录中,通过对相同或相似元素的引用和对比,可以形成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能够揭示不同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还能够促进读者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总之,叙事话语和互文策略是文学创作和文本解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文化素养。

策略性解读中学语文文本

策略性解读中学语文文本

策略性解读中学语文文本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传授我们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文本,如课文、诗歌、散文等,而对这些文本进行策略性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一、把握文本的题旨在策略性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首先把握文本的题旨。

文本的题旨是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是文本思想内容和核心观点所在。

要理解文本的题旨,需要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例如在阅读一篇散文时,我们可以先通读全文,再逐段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分析文本的结构策略性解读文本还需要分析文本的结构。

文本的结构包括了文本的篇章结构和段落结构,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

比如在阅读一篇议论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组织结构来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和思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要点。

三、理解文本的语言风格文本的语言风格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手法,不同的文体和作品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策略性解读文本需要注意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包括文字的运用、修辞的手法、语言的音韵等。

例如在阅读一首诗歌时,我们可以仔细品味诗人的用词、句式和韵律,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关注文本的背景和意义除了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策略性解读文本还需要关注文本的背景和意义。

文本的背景可以指作者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而文本的意义则包括了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丰富意蕴。

在阅读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人民文学》儿童文学叙事话语的修辞分析

《人民文学》儿童文学叙事话语的修辞分析

《人民文学》儿童文学叙事话语的修辞分析《人民文学》自创刊伊始就把儿童文学当作神圣事业,在复刊时期再次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将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发展和繁荣儿童文艺创作,是关系到我们培养革命下一代和实现祖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一件战略性大事”。

a为鼓励儿童文学创作,《人民文学》实施一系列举措:翻译并转载苏联儿童文学报道;邀请作家、评论家撰写儿童文学创作谈、评论;设立“儿童文学”专辑特辑选辑等特色栏目(如“儿歌一束”);举办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举办儿童文学创作作家座谈会,这些活动有效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笔者阅读了1949—1999年间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儿童小说、儿童诗、童话、童谣、寓言、剧本、散文、儿歌、报告文学和科学小品,总量已达千余篇。

《人民文学》五十年精品文丛(1949—1999)“儿童文学卷”主编杨筠在“序言”中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人民文学》历任主编中,就有两位是儿童文学的老前辈、老作家”,指张天翼和严文井;“二是在作者队伍中,除了文学泰斗巴金外,还有韦君宜、欧阳山、张天翼、严文井、陈伯吹、韩作黎、王蒙、贺敬之、柯岩、阮章竞、金近、宗璞、菡子、杜埃、任大霖、任大星、胡万春、茹志鹃、秦牧、郭风、内容提要:《人民文学》发表儿童文学创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儿童作家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为当代儿童文学叙事提供了鲜活的文本,然而相关研究极为匮乏。

《人民文学》中有两类儿童叙事值得深入分析:“蜕变事件”完成了人物形象从顽童(X1)到好孩子(X2)的转换,中间物为教导者(Z),核心修辞因素是时间(能指时间/所指时间)与空间(家庭空间/集体空间)的对抗。

“受伤事件”故事序列背后浸透着儿童“情感缺失”和“苦难主题”的深层语义。

从修辞主体看,作者、编者和读者以个人经验参与建构儿童成长的基本框架与价值诉求。

《人民文学》儿童文学叙事话语的修辞分析,既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提供跨学科的理论观照,又为儿童文学创作实践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文本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文本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文本解读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故事和思想。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文本解读,通过深入剖析文学作品的叙事手法和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一部分:叙事的多样性与意义1. 叙事的定义与作用叙事是通过一系列事件和情节的描述来传达故事的手法。

它不仅仅是将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呈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者的视角和语言表达,传递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第一人称叙事与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通过主人公或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代入角色,感受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

而第三人称叙事则通过客观的视角来呈现故事,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发展。

3. 叙述者的选择与影响叙述者的选择对于叙事的效果和读者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叙述者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情感,从而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和感受。

第二部分:叙事技巧的运用与效果1. 时间顺序与叙事节奏时间顺序是叙事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和跳跃,可以使叙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同时,叙事节奏的控制也是叙事技巧的重要一环,通过快慢节奏的变化,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2. 前后叙述与回忆镜头前后叙述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通过将故事按照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

回忆镜头则是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来揭示故事的过去,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3. 暗示与隐喻暗示和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叙事手法,通过间接的表达和象征性的意象,可以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多义性。

读者需要通过细致的解读来理解其中的暗示和隐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第三部分: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1. 文本分析与解构文本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文学解读方法,通过对文本的结构、语言和形式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同时,解构文本也是一种有效的解读方法,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矛盾,可以发现其中的隐含意义和内涵。

2. 人物解读与心理分析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和心理分析,可以揭示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经典叙事是线性的结构,历史与现
实形成了一个因果整体,有了历史的映衬现
实才更具有意义。可以说,经典叙事与西方
文艺复兴时代人本意识的崛起和确立相联系。
它在叙事上有四个方面的表现:第一,人是
故事的主体;第二,叙述者是叙事的主体;
第三,意义是话语的主体;第四,结构是文
本的主体。以此,叙事就与统一性自己这样编故事,
于已于人都将无益,自己绞尽脑汁吃力不讨好,别人
还可能无情地戳穿西洋景。现成的故事已让我糟踏得
面目全非”。

元小说的作者在作品中公开告诉读者,你读
的小说是虚构的,并不“真实”存在,所以你不
必追求传统小说的意义了,或者应该以一种全新
的方式理解小说。元小说的出现意味着文本的意
整体性、中心性相联系。
• 现代主义文学 的叙事
• 卡夫卡曾经自白道::“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 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 来啊!”在这里,“深处”,指的就是内心深处而 普鲁斯特的全部创作则可以概括为:用记忆 去“寻找失去的时间”。这形成了他们创 作的突出特点———内向性、精神性。
• 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向性性,大致缘于以下 因素:
下面的结尾。

洪峰的另一部小说《瀚海》中叙述者在叙述中
不断插入对自身写作状态的叙述:

“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晚上,灯光十分柔
和地圈住稿纸,妻子抱着我们的儿子站在我身后。她
不时指出我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在叶兆言的小说《枣树的故事》的后半部分,读
者可以不断地看到叙述者公开出面的声明:

“我深感自己这篇小说写不完的恐惧。事实上添
义小说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了这
一跨越,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也不例外,实
现这一跨越的主要标志是“元小说”思维
和形式的大量采用。
• 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包括部分现代主义作 品,它的叙事策略是在讲故事的同时故意揭穿 虚构性本质,也就是叙事人故意暴露叙事行为 的虚拟性,自己揭自己的老底,从而达到对似 真性效果的解构。
自我暴露叙述行为的典范,如乔叟的作品。戴
维·洛奇认为最早的元小说是斯特因的《项狄传》

• 第二节 叙事构成的重组与变异
• 2、表现形式层面上对暗示的推崇,以及对人 物焦点叙事法等的选择。如对暗示法的推 崇。例如,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诗写出来 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也就是暗示, 亦即梦幻或神秘性的完美的应用,而象征正 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
当代先锋小说的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影响
• 1、“元小说”思维和形式的大量采用。 • 2、叙事元素(包括意义模式、叙事者的视
• 人们称为“元小说”,或曰“元叙事”。 正如我们把有关语言规律、结构的语法学、 符号学这种“关于语言的语言”,称为 “元语言”一样,“元小说”应是“关于 小说的小说”,即用小说形式揭示小说规 律的小说文本。小说的冲动源起,创作过 程,文体规范,寓意寄托,均成为该小说 文本的表现对象。在元小说中,传统的小 说文本所追求的完整性自足性被打破了, 简言之,所谓元小说,就是使叙述行为直 接成为叙述内容,把自身当成对象的小说。
• 例如,在最初的叙事作品——远古神话中, 功能性情节链条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
• 蚩尤作恶→皇帝讨伐蚩尤→交战于龙阳之 野→蚩尤战败。
• 后来,在叙事作品的日益精致和繁复 的发展中,情节链条变得越来越丰富:英 雄追求公主→国王考验英雄→英雄接受考 验完成任务→国王拒绝履约→英雄与公主 私奔→国王遇难→英雄及时相救→国王悔 悟→禅以王位→英雄与公主结婚。
义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来自于纯粹的叙
事行为,文本因此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治权利,
从现实和“真实”的桎梏之下获得彻底解放。从
阅读的角度,作家实际上是要让读者穿透文本的
幻象去更深刻地接近“虚构”下的真实。

其实,类似元小说的手法,早在中国早期的
评书、说书人传统中,就有诸如“话说曹操”这
种强调叙述者叙述的成分,欧洲早期的小说也有
来与读者对话:

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的故事之后,我得说下面的
结尾是杜撰的。我像许多讲故事的人一样,生怕你们中间一些
人认起真:因为我住在安定医院是暂时的,我总要出来,回到
你们中间。我个子高大,满脸胡须,我是个有名有姓的男性公
民,说不定你们中间的好多人会在人群中认出我。我不希望那
些认真的人看了故事,说我与麻风病患者有染。……所以有了

马原是当代小说家中最早进行“元小说”实验的。1984
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中,一方面,马原郑重其事地讲述着
故事,另一方面,又郑重其事地告诉读者故事的虚构性,并公
开展示编织故事的技巧,有意设置迷津式的叙事圈套。在《旧
死》里作家一边叙述故事,一边用一个平行的情节解说叙述者
构思故事的操练过程。

《虚构》结尾,直接拆穿了“经历”的虚构性。直接跳出
第 四 章 叙 事 话 语 : 文 本 策 略 与 风 格


在传统叙事中,一个完
整的故事必然由若干情节构
成,而情节又由于若干行动
构成,这些时间性(历时性)
的功能链条构成人物的行为,
标志人物生活的外在变化,
展现人物的外在命运的坎坷 跌宕与起伏升降。
• 同时,在传统叙事中,这些在现实时空中 前后相继的行为和变化在叙述时空中也是 紧密相连的,并由此形成故事的流畅讲述, 读者因此能从人物的外在命运的变化来领 会人生的意义。
角、叙事时间、叙事语言等)重组。 • 3、叙事迷宫(并置、空缺、重复、嵌套) • 4 、戏仿、反讽等风格
• 第一节 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先锋小说叙事
转型最突出特点,就是在叙事中跨越真实
与虚构的边界。从当代世界小说发展的潮
流看,英美当代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法国新小说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后现代主
• 1、对人物深层意识的表现、挖掘。对人物 的深层意识,不同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有不同 的表述。在象征主义者这里,是“思想”或 观念;在超现实主义那里,是“超”现实,是 “纯粹”的精神活动。在未来主义那里,是
“潜意识、捉摸不定的力量”、“纯抽象和 纯想象”的一切;在表现主义那里,是“精 神”,是“内心世界”;在意识流那里,是“心 里真实”,是“自己头脑朦胧角落里的擦身 而过的意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