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5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5发热

第六章发热一、选择题(一)。
A型题1、人体最重要得散热途径就是A、肺B。
皮肤C。
尿D。
粪E、肌肉[答案] B2、发热就是体温调定点A。
上移,引起得调节性体温升高B.下移,引起得调节性体温升高C、上移,引起得被动性体温升高D。
下移,引起得被动性体温升高E、不变,引起得调节性体温升高[答案] A3。
关于发热本质得叙述,下列哪项就是正确得?A、体温超过正常值0、5o C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C。
就是临床上常见得疾病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答案] D4、下列哪种情况体温升高属于发热?A。
甲状腺功能亢进B。
急性肺炎C、环境高温D。
妇女月经前期E、先天性汗腺缺乏[答案]B5。
下列哪种情况下得体温升高属于过热?A、妇女月经前期B。
妇女妊娠期C。
剧烈运动后D、流行性感冒E、中暑[答案] E6.下列哪种物质就是发热激活物?A.IL-1B、IFNC.TNFD、MIP-1E抗原抗体复合物7。
下列哪种物质就是血液制品与输液过程得主要污染物?A.内毒素B。
外毒素C。
血细胞凝集素D。
螺旋体E.疟色素[答案] A8、下列哪种物质不就是发热激活物?A.尿酸结晶B.流感病毒C。
螺旋体D.抗原抗体复合物E、白细胞致热原[答案] E9、引起发热最常见得病因就是A.变态反应B、病毒感染C、细菌感染D。
恶性肿瘤E。
无菌性炎症[答案] C10.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内生致热原?A、革兰阳性菌产生得外毒素B.革兰阴性菌产生得内毒素C。
体内得抗原抗体复合物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E、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得IL-1[答案]E11.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就是A、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B、促进产EP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生致热原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得体温调节中枢D.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E.加速分解代谢使产热增加[答案] B12.不产生内生致热原得细胞就是A、单核细胞B.巨噬细胞C.心肌细胞D。
淋巴细胞E、星状细胞[答案]C13。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5发热

第六章发热一.选择题(一).A型题1.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A.肺B.皮肤C.尿D.粪E.肌肉[答案] B2.发热是体温调定点A.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B.下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E.不变,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答案] A3.关于发热本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体温超过正常值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答案] D4.下列哪种情况体温升高属于发热?A.甲状腺功能亢进B.急性肺炎C.环境高温D.妇女月经前期E.先天性汗腺缺乏[答案] B5.下列哪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A.妇女月经前期B.妇女妊娠期C.剧烈运动后D.流行性感冒E.中暑[答案] E6.下列哪种物质是发热激活物?E抗原抗体复合物[答案] E7.下列哪种物质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A.内毒素B.外毒素C.血细胞凝集素D.螺旋体E.疟色素[答案] A8.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发热激活物?A.尿酸结晶B.流感病毒C.螺旋体D.抗原抗体复合物E.白细胞致热原[答案] E9.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A.变态反应B.病毒感染C.细菌感染D.恶性肿瘤E.无菌性炎症[答案] C10.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内生致热原?A.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E.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IL-1[答案] E11.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A.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B.促进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D.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E.加速分解代谢使产热增加[答案] B12.不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是A.单核细胞B.巨噬细胞C.心肌细胞D.淋巴细胞E.星状细胞[答案] C13.下列哪种物质可能是发热中枢双相调节介质?+/Ca2+[答案] B14.外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骨骼肌C.皮肤、内脏血管D.产EP细胞E.汗腺[答案] C15.下列哪种前列腺素属发热介质?A. PGA2[答案] C16.发热过程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A.内生致热原B.外生致热原C.抗原抗体复合物D.环磷酸鸟苷E.前列腺素[答案] A17.发热时机体不会出现A.物质代谢率增高B.糖原分解代谢加强C.脂肪分解代谢加强D.蛋白质代谢正氮平衡E.心率加快[答案] D18.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0C,基础代谢率一般可提高%%%%%[答案] D19.在体温上升期动脉血压A.无变化B.明显下降C.轻度下降D.明显上升E.轻度上升20.发热患者最常出现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混合性酸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E.混合性碱中毒[答案] A21.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A.产热等于散热B.散热大于产热C.产热大于散热D.产热障碍E.散热障碍[答案] C22.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A.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升高C.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保持高水平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下降[答案] D23.退热期热代谢特点是A.产热大于散热B. 产热等于散热C. 散热大于产热D.产热障碍[答案] C24.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0C,心率平均约增加次次次次次[答案] B25.高热患者容易发生A.低渗性脱水B.等渗性脱水C.高渗性脱水D.水中毒E.水肿[答案] C(二).B型题A.淋巴因子B.内毒素C.抗原抗体复合物D.内生致热原E.本胆烷醇酮1.恶性肿瘤引起发热的原因是2.输液引起发热的原因是[答案] 1. D2. B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B.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EP产生和释放C.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体温调定点上移D.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EP产生和释放E.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和产致热原细胞,使体温调定点上移3.内毒素6.本胆烷醇酮[答案] 3. D4. AA.产热大于散热B.散热大于产热C.产热和散热平衡D.产热增加E.散热增加7.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的特点是8.体温高峰期热代谢的特点是9.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的特点是[答案] 7. A8. C9. B+/Ca2+10.能被磷酸二酯酶直接抑制其发热作用的物质是11.能被环氧合酶抑制剂抑制发热效应的物质是[答案] 10. B11. A(三).C型题A.生理性体温升高B.病理性体温升高C.两者均可D.两者均无1.环境高温可引起2.心理性的应激可引起[答案] 1. B2. AA.调节性体温升高B.被动性体温升高C.两者均可D.两者均无3.炎症性发热4.中暑5.剧烈运动时[答案] 3. A4. B5. A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6.中枢发热介质为7.内生致热原为[答案] 6. B7. AA.增强散热B.减少产热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的解热作用是通过9.α-MSH的解热作用是通过[答案] 8. C9. A(四).X型题1.过热见于A.广泛鱼鳞病B.甲状腺功能亢进C.先天性汗腺缺乏D.中暑E.剧烈运动[答案] A、B、C、D2.下列关于内毒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耐热性低B.是一种发热激活物C.最常见的内致热原D.分子量大E.是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答案] B、D、E3.下列属于机体发热激活物的是A.细菌B.病毒C.内皮素D.抗原抗体复合物E.本胆烷醇酮[答案] A、B、D、E4.目前已知的内生致热原有[答案] A、B、C、D、E5.机体内生致热原可来自A.单核细胞B.巨噬细胞C.内皮细胞D.淋巴细胞E.肿瘤细胞[答案] A、B、C、D、E6.下列哪些内生致热原能引起双峰热?[答案] A、B7.下列哪些部位可称为发热负调节中枢?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B.中杏仁核C.腹中膈D.延髓E.脊髓[答案] B、C8.下列哪种物质是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B.α-MSH[答案] A、B、C9.发热高峰期的特点是A.寒战加重B.皮肤发红C.皮肤干燥D.自觉酷热E.大量出汗[答案] B、C、D10.发热退热期特点是A.血压上升B.竖毛肌收缩C.汗腺分泌增加D.皮肤血管扩张E.寒战加重[答案] C、D11.发热时出现心率加快的主要机制A.心搏量增加B.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加C.代谢性酸中毒D.血温升高对窦房结的刺激E.血容量减少[答案] B、D12.发热时呼吸加快是由于A.血PCO2升高B.血pH值升高值下降D.血PO2下降E.体温上升[答案] C、E13.发热时存在下列哪些情况时应及时解热?A.体温超过400CB.心肌劳损C.恶性肿瘤D.心肌梗死E.妊娠晚期妇女[答案] A、B、D、E14.水杨酸盐解热的原理是A.抑制免疫功能B.恢复POAH神经元的功能C.抑制PGE的合成D.抑制内生致热原的合成E.抑制产EP细胞合成和EP[答案] B、C15.内生致热原诱导发热的同时引起的急性期反应包括A.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B.红细胞计数的改变C.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D.白细胞计数的改变E.免疫功能下降[答案] A、C、D二.填空题1.病理性体温升高有如下两种:, .[答案] 发热过热2.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 .[答案] 内毒素3.外生致热原的作用是促使的和 .[答案] 内生致热原产生释放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但密度最大的区域位于 .[答案] 最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面5.干扰素是一种具有,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产生,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是和 .[答案] 抗病毒抗肿瘤白细胞 IFNα IFNγ6.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可能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正调节中枢,主要包括等;另一个是负调节中枢,主要包括, .[答案] POAH VSA MAN7.目前认为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可能为,, .[答案]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有和两种受体,解热可能是通过受体起作用.[答案] V1 V2 V19.糖皮质激素发挥解热作用依赖于脑内的释放.[答案] 脂皮质蛋白-1或膜联蛋白A110.在体温上升的同时,也被激活,产生,进而限制___和;决定体温上升的水平.[答案] 负调节中枢负调节介质调定点的上移体温的上升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11.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有,, .[答案] 高热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12.发热是指由于的作用使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 [答案] 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调节性 0.50C13.过热是由于或及造成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平衡而引起的一种被动性体温升高.[答案] 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异常14.正调节介质是指和体温升高成正相关的一类物质,如,,,, .[答案]环磷酸腺苷,钠钙离子比值,CRH,NO,前列腺素E.15.急性期反应指机体在和时所出现的急性时相的反应,包括的合成增多、、改变.[答案] 细菌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蛋白,血浆微量元素的改变,白细胞计数.16.发热的三个分期为,, .[答案] 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三.名词解释1.体温升高[答案] 体温上升,并且超过正常值0.5℃.2.内毒素[答案] 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革兰氏阴性菌胞壁中的脂多糖.3.发热(fever)[答案]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0C)称为发热.4.过热(hyperthermia)[答案] 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异常等原因造成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平衡而引起的一种被动性体温升高.5.发热激活物[答案] 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6.干扰素(interferon)[答案] 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7.退热期[答案] 高温持续期后,由于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的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这段时期称为退热期.8.内生致热原[答案]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9.正调节介质[答案] 和体温升高成正相关的一类物质,如环磷酸腺苷、一氧化氮、钠钙离子比值等. 10. 急性期反应[答案] 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急性时相的反应,包括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血浆微量元素的改变、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四.简答题1.体温升高是否就是发热?为什么?[答案要点] 体温升高并不都是发热.体温上升只有超过0.50C才有可能成为发热.但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0C,除发热外还可见于过热和生理性体温升高.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而过热是指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导致机体产热与散热失平衡而引起的被动性的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是指在生理条件下,例如月经前期或剧烈运动后出现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0C.这后两种体温升高从本质上不同于发热.2. 简答必须解热的3个病例.[答案要点] 高热病例,特别是体温高于40度的病例.心脏病患者,以及有潜在的心肌损害的患者.妊娠期妇女,不论妊娠早、中、晚期,都应该及时解热.3.试述TNF与发热的关系.[答案要点] TNF是重要的EP之一,是由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能为多种外致热原如内毒素诱生.一般剂量[50-200ng/]rTNFα给家兔注射可引起单峰热.大剂量[10μg/]TNF则引起双峰热.TNF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IL-1的产生.体外实验表明,重组的TNF能激活单核细胞产生不耐热,700C 30min可失活.4.为什么发热时机体体温不会无限制上升?[答案要点] 在体温上升的同时,负调节中枢也被激活,产生负调节介质,进而限制调定点的上移和体温的升高.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体温上升的水平.因而发热时体温很少超过410C,这是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和自稳调节机制作用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5.内毒素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方式有哪些?[答案要点] 有两种方式:⑴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首先是LPS与血清中LPS结合蛋白(LBP)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LBP将LPS转移给可溶性CD14(sCD14),形成LPS-sCD14复合物在作用于细胞受体,使细胞活化.⑵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则LPS与LBP形成复合物后,再与细胞表面CD14(mCD14)结合,形成三重复合物,从而启动细胞内激活.较大剂量的LPS可不通过CD14途径直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EP.6.目前研究表明NO与发热有关,其机制可能有哪些?[答案要点] ⑴通过作用于POAH、OVLT等部位,介导发热时的体温上升;⑵通过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导致产热增加;⑶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7.简述5种体温调节的正调节介质.[答案要点] 前列腺素E,环磷酸腺苷,钠钙离子比值,一氧化氮,CRH.8.简述常见的4种内生致热原.[答案要点] 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9.简述发热的三个分期.[答案要点] 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10.简述发热三期的热代谢特点.[答案要点]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高温持续期:产热=散热;体温下降期:产热〈散热.五.论述题1.发热与过热有何异同?[答案要点] 发热与相同点为:①两者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均高于正常值0.50C.发热与过热不同点为:①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经内生致热原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节定点上移,而过热是由产热、散热障碍或体温调节障碍,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并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升高不会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而过热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③从体温升高机制来说,发热是主动性体温升高,而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2.体温上升期有哪些主要的临床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答案要点]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畏寒、皮肤苍白,严重者出现寒战和鸡皮.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表现为皮肤苍白.因皮肤血流减少,皮温下降刺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有畏寒感觉.鸡皮是经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引起皮肤立毛肌收缩所致.寒战是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是由寒战中枢的兴奋引起,此中枢位于下丘脑后部,靠近第三脑室壁,正常时被来自于POAH的热敏神经元的神经冲动所抑制,当POAH受冷刺激时,这种抑制被解除,随即发生寒战.3.试述高热稽留期的体温变化及其机制.[答案要点] 当体温调节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就波动于较高水平上,这段时期就称为高温持续期,称为高峰期或高热稽留期.此期病人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病人的中心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体温调定点新水平,故下丘脑不再发出引起“冷反应”的冲动.皮肤血管有收缩转为舒张,浅层血管舒张使皮肤血流增多,因而皮肤发红,散热增加.因温度较高的血液灌注使皮温升高,热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中枢而使病人有酷热感.高热时水分经皮肤蒸发较多,因而,皮肤和口舌干燥.4.试述体温下降期的体温变化及其机制.[答案要点] 此期机体的体温开始下降.机体经历了高温持续期后,由于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的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由于血液温度高于调定点的阈值,故热敏神经元的放电增强,使散热增加,患者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由于冷敏神经元活动受抑制而使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5.发热时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有哪些变化?[答案要点] 体温每升高10C,心率增加18次/分.这是血温增高刺激窦房结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心率加快可增加每分心输出量,是增加组织血液供应的代偿性效应,但对心肌劳损或有潜在性病变的病人,则因加重心肌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寒战期动脉血压可轻度上升,是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心率加快,使心输出量增加的结果.在高峰期由于外周血管舒张,动脉血压轻度下降.但体温骤降可因大汗而失液,严重者可发生失液性休克.。
热力学-5.热力学第一定律

§4 热容 焓
一、 热容
热容 比热容
摩尔热容
热容是过程量,式中的下标 x 表示具体的过程。
二、 焓
对于某封闭系统在非体积功为零的条件下热力学第一 定律可写成:
dU Q pedV
对于定容过程,体积功为零,上式可写成:
Q dU
或
QV U (W,=0,恒容)
式中QV为定容过程的热效应。
c
E 可
Zn 逆 电 池
CuSO4
ZnSO4
4、功的一般表达式
dWi Yidxi
• x是广义坐标,它是广延量,广延量的特征是:若系 统在相同情况下质量扩大一倍,则广延量也扩大一 倍。
• Y是广义力,它是强度量,强度量的特征是:当系统 在相同情况下质量扩大一倍时,强度量不变。
不同形式功的计算表达式小结:
V2 V1
系
V2 RT dV nRT ln V2
V V1
V1
6
24 V∕m3
W e,膨=33.27 (atm ·m3) W e,压=-33.27 (atm ·m3)
W e,总=0 (atm ·m3)
完成次数 一次完成
W e,膨 (atm · m3)
18
W e,压
W e,总
(atm ·m3) (atm ·m3)
(3)按过程中经历的各个状态的性质分类:
准静态过程:初态、每个中间态、终态都可近 似地看成是平衡态的过程。
非静态过程:只要有一个状态不是平衡态,整 个过程就是非静态过程。
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是一个非静态过程。
气体自由膨胀过程
初态
真空
末 态
膨胀
实际过程是非准静态过程,但只要过程进行的 时间远大于系统的弛豫时间,均可看作准静态过程。 如:实际汽缸的压缩过程可看作准静态过程。
5热传导(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①热传导的概念:
-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物体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
②热传导的三种方式:
-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振动传递。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
-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③热传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建筑:选择热传导性能好的材料,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
-电器:热传导元件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保证电器安全运行。
五、热传导的计算和应用
1.热传导方程:热传导方程是描述热量在物体内部传递的数学模型,包括傅里叶定律和热传导系数。
2.热传导计算:通过热传导方程,可以计算物体内部的热量传递速度和温度分布,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热传导应用:热传导在建筑、电器、食品加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热传导计算,可以实现对热量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5.教学软件: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软件,如热传导模拟软件、热传导计算软件等。这些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热传导的过程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热传导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热传导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热传导在电器中的应用:电器中的热传导元件可以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保证电器的安全运行。
3.热传导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热传导在食品加工中可以将热量传递到食品内部,实现食品的加热和烹饪。
四、热传导的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热传导的三种方式。
3.热传导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热传导的特性和重要性。
油温5成热怎么判断

油温5成热怎么判断
油温5成热的判断如下:
1.可以取一根大葱放到油锅中,大葱周围会出现明显的大泡,食材下锅后会立即变白,并伴有爆炸声!
2.油面有细微波动但总体依然比较平静,插入筷子后冒出少量微小气泡。
5成热的油温在150度—180度之间,这时的油温会造成烫伤,所以就不再适合用手掌试油温了,此时的油温应用比较广泛,炸东西时很多食材都用这种油温,再就是炒菜爆锅时,大部分也是这种油温,非常适合烹入酱油,料酒,香醋之类的调料。
会很快地激发出调料的香味!。
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热考5 水量平衡

热考5水量平衡(2023·河南信阳第二次质量检测)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现存最大的常年积水湖泊。
随着华北缺水问题不断严重,白洋淀干淀现象越来越频繁。
2018年以来,通过不断引水补淀,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华北明珠”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结合白洋淀“水位—平均水深”曲线图(下图,注:平均水深=湖泊体积/湖泊面积;水位指湖面的海拔),完成1~2题。
1.图中水位在7—7.8米间,平均水深出现异常变化的原因是,在该高程范围内()A.有很多小岛B.岸线比较曲折C.湖底比较平坦D.湿地植物众多2.对白洋淀补水的最佳时段及原因是()A.1—3月气温低,蒸发量小B.4—6月降水少,湖区水位最低C.7—9月雨带移动到华北,降水多D.10—12月农业用水量少,补水量大(2023·黑龙江大庆一模)卢森堡某低矮山坡海拔485—515米,年平均降水量783毫米,植被以山毛榉和橡木为主,成林根系平均深度在1米左右。
图1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地下水埋深的季节变化,图2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山毛榉树干液流(水分在植物体内由根系—木质部—叶片的输送过程)强度的季节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图1图23.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反映出()A.下渗+地下径流流出≈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B.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地下径流流出C.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地下径流流入D.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4.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其直接原因是()A.地表水分快速蒸发B.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C.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D.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5.9月,该山坡的山毛榉生长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其原因是该月()①地下水埋深小②地下水埋深大③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④山毛榉生长缓慢,需水量较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23·河北唐山模拟)赛里木湖(约2 071米)与艾比湖(约189米)位于新疆西北部。
5 热传导(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5 热传导(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导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能够通过实验和模拟操作,观察和理解热传导现象;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热传导现象;4.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热传导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热传导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4个杯子(同样大小,同样材质),水壶,温度计,冷水,热水。
教学内容:一、引入1. 让学生分组,让每组讨论一下自己身上的热传导现象,比如感受到的温度变化等等。
2. 老师简单介绍一下热传导现象,并举出一些例子,如电热管、烤架、熨斗等都是利用热传导现象来加热的。
二、实验操作1. 老师向学生展示4个杯子,其中2个杯子里装着冷水,另外2个杯子里装着热水,让学生摸一摸它们的表面,让他们感受一下冷水杯子和热水杯子的表面温度差异。
2. 老师用温度计分别测量这4个杯子的水温,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3. 老师按照下面的步骤操作:(1)将一个热水杯和一个冷水杯放在一起;(2)将另外一个热水杯和另外一个冷水杯放在一起。
4. 让学生继续观察和记录杯子的水温变化。
三、实验结果分析1.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热传导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2. 让学生讨论一下热传导发生的速度是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温度差、材料、厚度等等。
四、巩固练习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热传导现象?(2)如何利用热传导现象来加热东西?(3)为什么摸热水杯的时候感觉烫手,摸冷水杯的时候感觉凉爽?2.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例子,说明热传导现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1. 老师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进行小结。
2. 向学生介绍学习下一节课的主题。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模拟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热传导现象,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关于热的作文500字小学生五年级

关于热的作文500字小学生五年级今天天气真热啊!大姚就像是变成了个火坑。
今天似乎是太阳的生日,他激动万分,一会儿想天王星会怎样布置派对呢?一会儿想木星和月亮会送他什么礼物呢?一会儿想土星和其它的其它星会给他怎样的惊喜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热的作文,供大家参考。
热的作文1天空蓝蓝的,没有一丝白云,只有一个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干涸的大地上。
大地上毫无生机,都无精打采的耷拉着脑袋,只剩下楚楚可怜的一小片草丛。
人们都躲在家里乘凉,远远地听到空调发动机开足马力地运作,极像是一只脱疆的野马。
它发出“轰轰”的声音,更像是雷公公在大发脾气。
在这干裂的大地上,还能听到知了的叫声。
我走在大街上,那些汽车在我身边飞驰而过,迎面扑来了许多尘埃和沙子。
我想说话都说不了,一张开嘴巴,嗓子就好像着火似的直冒烟。
突然,我想到了可以买众生丸来解决此事。
可是当我来到药店时,药早就卖完了。
我的衣服已经湿透了,挥汗如雨,还是回家吧。
我一回到家,匆匆地开了房门,一手抓起空调遥控器,调到16度,再跑到浴室,跳进浴缸放水。
妈妈还放了许许多多的雪糕在浴缸旁边呢!我二话不说,拿起来就吃,这简直就是从地狱升到天堂的感觉啊!我泡完澡后,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雪糕,享受着空调带来的阵阵凉意,就像皇帝一般的梦想生活。
这天气,和地狱没什么两样,希望温度能日益递减,因为干渴的大地“母亲”,都快赶上东非那条大裂谷啦!我想,这种天气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
古人曾云:“解铃还须系铃人”。
让我们联手,齐心协力地改变这变暖的天气吧!热的作文2一年有四个季节,有春暖花开的春天;有果实累累的秋天;有白雪皑皑的冬天,还有一个脾气火爆的“大熊”——夏天。
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清晨,我刚从梦中苏醒,大熊就已经搭着云朵楼梯准备工作了。
小树直起腰,双手往外一伸,把自己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小鸟妈妈们正在到处寻找食物,准备喂给还在熟睡的孩子们吃;小虫子们正在迅速地逃跑,以免被那些小鸟妈妈给捉走……夏天的清晨,如此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
银 铜
311
411 386
石棉
玻璃 陶瓷 冰
0.15
1.1 1.2 2
铝
铁 钻石 水
204
72.2 900-2320 0.6
气体输运现象的微观解释
• 气体分子总有杂乱的热运动,就会有一些分子从 截面的一侧运动到另一侧,也会有另一些分子通 过截面反方向运动 • 当沿ΔS面法线方向,有某种物理量的不均匀性时, 两侧分子的某种性质不同 • 两侧交换分子的结果使某种量沿法线方向传输, 这就是输运现象 • 扩散过程输运分子,热传导输运分子热运动能量, 黏性现象输运定向运动动量 • 归纳起来,输运现象就是因某个宏观参量分布不 均匀引起相应物理量Q迁移,形成某种“流”F
理论和实验比较
• 成功的方面主要有:解释了三种输运现象 的实质(微观本质);成功地导出了各种输运 现象的宏观规律;所得输运系数理论值和 实验值接近(同数量级);成功地从理论上预 言了黏度η和热导率k与压强无关,但随温度 升高而增大。预言η与压强无关是气体分子 动理论的一个突出成就
6.4近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A.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
• 气体内部由于分子热运动,气体分子从密度高的地方 向密度低的地方输运,称为扩散。一种非平衡现象 • 通常在扩散过程中伴随有由于气体压强不均匀所产 生的宏观气流,为了研究单纯的扩散现象,考虑两种 气体在总密度均匀和没有宏观气流的条件下相互扩 散的情况 • 如果两种气体分子完全一样,称相互扩散为自扩散; 两种不同分子的相互扩散称为互扩散。 • 实验上通常近似认为,如果两种分子质量、形状、大 小等差异极小,它们的相互扩散为自扩散;如两种分 子的差别较大,这种差别的影响不能忽略,它们间的 相互扩散为互扩散
• 假定分子一次碰撞就将所有物理量平衡转移
v n 分子携带的物理量z0 n 分子携带的物理量z0 S 6 vd 1 d n 分子携带的物理量 2 S n 分子携带的物理量 v S 6 dz 3 dz z0 z0
泰特平均自由程
• 求平均自由程考虑分子的速度分布,既考虑A 分子的速度分布,也考虑其他分子的速度分 布,这样得到的平均自由程称为泰特平均自 由程,较麦克斯韦平均自由程更精确,但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只差约4%
1 T 2 1.477nd
标准状态下气体的 平均自由程和有效直径
气体 H2 λ/10-7m 1.123 d/10-10m 2.7
1 d 1 du f nmu v S v S 3 dz 3 z0 dz z0
与牛顿黏性定律比较
1 1 mn v v 3 3
du f S dz
C、热传导
• 分子携带的物理量为能量mcVT,通过ΔS面传输的热 量
N2
O2 He Ar
0.599
0.547 1.798 0.666
3.7
3.6 2.2 3.2
6.2气体输运现象
• 1858年克劳修斯就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若 摔破一瓶汽油,声音和气味是否该差不多同时 传到? • 室温下空气分子的平均速率约为4×l02m/s, 声速约为3×l02m/s,前者稍快些。 • 事实上声音先到,气味的扩散要慢得多 • 这是因为分子由一处至另一处的过程中,它不 断地与其他分子碰撞,分子是沿着迂回的折线 前进的 • 扩散、黏性和热传导三种输运现象
第17讲 非平衡现象(热学第6可分析 章)
当热力学系统偏离平衡态时,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将使系统趋于平衡态,驰豫(relaxation) 当热运动速度分布偏离最概然分布时,驰豫 速度很快 当温度、密度等出现空间分布不均匀时,驰 豫慢得多 因此小范围内可以认为处于热平衡,可以认 为存在局域温度、局域密度的概念
6.4.5最小熵产生原理
•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普 里戈金(I.Prigogine)于1945年确立的最小熵 产生原理。按照这个原理,在接近平衡的条 件下,和外界强加的限制(控制条件)相适应的 非平衡稳恒态的熵产生具有极小值。 • 两个含义: • 一、非平衡稳恒态的熵产生具有极小值
• 6.4.1局域平衡 • 所谓局域平衡是指:从空间变化看,系统内 各宏观量只能随位置缓慢变化。L表示宏观 量有显著变化的距离 L • 可将系统划分为许多宏观上看来小而微观 上看来仍足够大的小区域 l L • 从时间上看,整个系统的弛豫时间T是长的, 但每个小区域的弛豫时间τ从宏观上看是短 的,在满足τ<<t<<T的时间t,整个系统处于非 平衡态,但每个小区域可看作分别处于各自 的平衡态
1 1 nv St 分子携带的物理量 n v S t 分子携带的物理量 6 6 A处 B处
v n 分子携带的物理量 6
A处 n 分子携带的物理量 B处 S
A、气体扩散
• 设沿z方向分子数密度n不均匀,单位时间内经ΔS截 面由A到B的分子数,分子携带的物理量为1
dn N D S t dz
•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粒子数为粒 子流密度
dn J n D dz
• 负号表示扩散的方向总和分子数密度梯度 的方向相反,也就是扩散总从密度较大处 向密度较小处进行。 • 比例系数D称为扩散系数
B.黏性现象的宏观规律
• 当两层气体有相对运动时,在他们的接触面上也有 平行于接触面的一对力,力的方向总是阻碍它们间 的相对运动,这一对力大小相等。这一对力称为内 摩擦力,也称黏性力 η 称为动力黏度,简称黏度 • 设想ΔS为气体中一个平 行于气流的面, ΔS面上 下的气层相互施以力f, • u为气体定向运动速率,u 应为z的函数u=u(z)
2
JX LX
• 6.4.3线性区不可逆过程 • 当系统偏离平衡态不远时,“力”足够弱, “流”与“力”成线性关系。这种区域称 为不可逆过程的线性区,相应的过程称为 线性不可逆过程或近平衡过程
J LX
JX LX
2
局域熵产生的每一项可表示为两个因子的乘积。其 中一个因子为宏观量的梯度,这个因子称为广义力 X(generalized force) ,另一个因子为某种流密度, 称为广义流J(generalized flow)。从物理上看,“力” 是产生对应的“流”的原因,而“流”是“力”产 生的结果。
1 d 1 dn N n v S v S 3 dz z0 3 dz z0
比较斐克定律
1 D v 3
dn N D S t dz
B.气体的黏性
• 分子所携带的物理量为mu,在单位时间内通过ΔS 面净的传输的动量 注意u是定向运动速度,v是热运动速度
2 B
2v
2
• 对纯气体
Z 2d v n 2v n
1 2d n
2
1 2n
平均自由程与有效直径d及分子数密度有关,与分子 平均速率无关。d的数量级为Å。标准状况下,Z 的数量级为109/s, 的数量级为0.1μm
平均自由程与压强
kT 2d P
2
kT 2P
• P=nkT • 对0℃的空气,P=1atm时,平均自由程为 0.065μm;P=10-6Torr时,为50m。
1 d 1 dT H nmc S V T v S v cV 3 dz 3 z0 dz z0
nm=ρ
• 与傅里叶定律比较
Q dT H k S t dz z z0
1 k cV v 3
意义和现状
• 自然界的系统大多处于非平衡态,自然界中 的过程大多是不可逆过程。平衡态只是相 对的、局部的、特殊的和暂时的,非平衡态 才是绝对的、全局的、普遍的和经常的 • 一个正在迅速发展和从整体来看尚未建立 完整理论的研究领域
6.1 气体分子的碰撞与平均自自程
• 不考虑分子之间碰 撞的细节,可把分子 看成具有一定直径 的弹性球,只有当两 球接触时才有相互 作用。分子在相继 两次碰撞之间依惯 性作匀速直线运动, 其间所经过的路程, 称为自由程λ,其平均 值,叫做平均自由程 (mean free path)
• ΔiS是由于系统内存在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 的增加, ΔeS是通过系统界面流入系统的熵
• 系统总熵的时间变化率为
S e S i S t t t
流入系统的熵的总通量
不可逆过程引起的单位 时间内内总熵增加
系统是非平衡的,就会变化, 因此要讨论变化率
理论分析表明输运过程的熵 2 JX LX 产生可以表示为
J LX
i S P dV t
Θ 单位时间单 位体积熵产生
热传导的熵产生
• 系统中一个体元ΔxΔyΔz,温度梯度沿-z方向,在时间 Δt内热量ΔQx从x面流入,热量ΔQx+dx从x+dx面流入, 设系统定常不变,ΔQx=ΔQx+dx=ΔQ
dS Qx Qx dx dt Tx Tx dx 1 Q 1 1 t t Tx Tx dx
2
Q d 1 z t dz T
H Q dT k xy t dz z z0
1 dT Q 1 dT 2 z xyz T dz t T dz
J LX
比较
傅里叶热传导定律
斐克(A.E.Fick)定律
• 设气体的粒子数密度n只沿z轴方间改变 n=n(z)。定义一个称为分子数密度梯度的矢 量,其方向在z轴方向,指向n增加的方向,其数 值为dn/dz。 • 设ΔS为与z轴垂直的一小面积。实验表明, Δt时间内通过ΔS面净的向z轴正方向运动的 分子数ΔN与dn/dz成正比,与ΔS和Δt也成正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