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齐齐哈尔实验中学2019一202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 海水流动快

B. 有暖流经过

C. 太阳辐射强

D. 靠近陆地

2. 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A. 降水少

B. 辐射强

C. 海气温差大

D. 风力强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所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故B正确。海水流动速度对蒸发量的影响无法判断;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不存在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因此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高值区并不靠近大陆。故A、C、D错误。

【2题详解】

读图可知,年蒸发量高值区位于东海附近海域,东海海域冬季降水较渤海、黄海海域多;太阳辐射强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风影响,风力应比渤海、黄海海域弱,因此排除A、

B、D选项;东海海域冬季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海气温差大,蒸发强烈,故C正确。【点睛】本题难度较大,宜采用排除法。

下图为我国四条著名山脉。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下列关于图中山脉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 ②是我国长江与珠江流域分界线

C. ③是山西与山东两省的分界线

D. ④是两大板块的分界线

4. 图示山脉附近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中国地理知识可知,①为大兴安岭,②为武夷山,③为太行山,④为喜马拉雅山。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A正确;武夷山脉是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B 错误;太行山是山西和河北的分界线,C错误;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并非板块的分界线,D错误。故答案选A。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武夷山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③太行山地区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C正确。

【点睛】本题以我国主要的山脉为背景,考查我国主要山脉的判断及其意义和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主要的地理界线:1、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

山。

2.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3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

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当强冷空气经过渤海上空时,受海水加热加湿促使空气中的水汽凝华,形成“冷流云”,

继而在山东半岛北部形成“冷流雪”,12月是冷流雪量最多的月份。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山东半岛南部冷流雪量远少于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A. 距海较远

B. 地形阻挡

C. 气温较高

D. 地势低平

6. 冷空气南下时,山东半岛北部12月比2月更易产生冷流雪的原因主要是

A. 海陆气温差异较大

B. 南下冷空气较频繁

C. 渤海表层水温较高

D. 半岛上空尘埃较多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山东半岛的冷流雪量是气流经渤海加热加湿后遇地形阻挡而成的,北部处于冷流雪量的迎风坡,南部处于背风坡,降水量要少于南部,选B。

【6题详解】

冷流雪量的多少取决于渤海的加湿加热能力,12月与2月相比,渤海的12月比2月表层水温较高,温差更大,强冷空气更易凝华成冷流雪,选C。

【点睛】本题组的重点是读懂材料,明白冷流雪是指当强冷空气经过水域上空时,受水体加热加湿促使空气中的水汽凝华,再遇地形抬升导致形成的特殊降水现象。

下图为克里希纳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该河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 )

A. 冰雪融水

B. 湖泊水

C. 地下水

D. 雨水

8. 下列哪个月份河口三角洲河段水位最低的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9. 造成该月份水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较低,融雪量少

B. 雨季未到,蒸发旺盛

C. 春耕季节,用水量大

D. 人口众多,耗水量大

【答案】7. D 8. B 9. B

【解析】

【7题详解】

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得出,克里希纳河位于印度半岛,所在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

因此该河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雨水,故D正确。

【8题详解】

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雨季多为6—9月份,10月—次年5月为旱季。1、4、10月份均为旱季,降水少,但10月份雨季刚刚结束,因此河流流量较大。4月份较1月份气温高,蒸发更加旺盛,因此河流水位最低出现在4月,故B正确。

【9题详解】

结合上题,4月份水位低的主要原因是雨季未到,蒸发旺盛,故B正确。该地为热带,气温较高,故A错误。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4月份为旱季,因此并非是春耕季节,故C错误。人口众多,耗水量大在全年均存在,并不仅仅是4月份,故D错误。【点睛】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研究河流补给有助于了解河流水情及其变化规律,也是河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印度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每年6—9月为雨季。

韩国矿产匮乏,汽车、造船工业十分发达,图中的浦项有世界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完成下面小题。

10. 对图示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海陆分布

D. 地形地势

11. 浦项市发展钢铁工业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①煤、铁矿资源丰富②接近消费市场

③发展较早,劳动力价格低④海运便利,便于原料、产品运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人类活动等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该半岛7月均温南高北低;地势高的地区气温低;受海陆位置影响,7月陆地增温快,气温高,26 ℃等温线向北凸;大气环流对气温的影响最小,B正确。故选B。【11题详解】

据图可知:韩国矿产资源匮乏,但该国汽车、造船工业十分发达,对钢铁产品需求量大,因此消费市场广阔,①错误,②正确。韩国经济发达,因此其劳动力价格并不低,③错误。浦项靠近港口,利于原料、产品运输,④正确,D正确。故选D。

“圣安娜风”是加州南部山谷中的季节性强风,来源于内陆大盆地,吹向西部沿海地区,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下图示意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洛杉矶地形和圣安娜风的风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圣安娜风

A. 风力较小

B. 温暖湿润

C. 夏秋季节势力最为强盛

D.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地形影响

13. 南加州地区秋冬季节多山火,其主要原因是

A.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B. 沿岸寒流强盛,空气湿度小

C. 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干燥

D. 林区积累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多

【答案】12. D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风可助长森林中的野火且材料中提到其是季节性强风,可知其风力比较强,故A 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风来自内陆,是比较干燥的,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风势力最强的季节是冬春季节,C错误。读图可知圣安娜风活动的区域西部是辽阔的太平洋,东部是北美大陆,海洋和大陆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较显著,海洋与陆地之间容易形成强烈的运动气流,再加上圣安娜风的源地海拔比较高,洛杉矶附近海拔比较低,该风可以居高临下增强其势力,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干燥;沿岸寒流强盛,空气湿度小四季均有,不是秋冬季节严重的原因,ABC错误;加州南部多山地,山区森林面积较为广大,该地区的秋季积累了大量的枯枝落叶等可燃物质,为山火的爆发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D 正确。故选D。

【点睛】“圣安娜风”原本低温干燥,但越过山脉后,空气下沉增温,性质变得高温干燥,容易诱发山林火灾的发生。

十二使徒岩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这是澳大利亚最为传奇的海岸,这里有陡峭的石灰岩悬崖,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有精巧的拱门,还有被悬崖包围的神秘沙滩。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图中鬼斧神工的海岸雕塑叙述正确的是

A. 形成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B. 图a形成时期晚于图b

C. 海岸被侵蚀会形成新的“使徒岩”

D. 悬崖是由内力作用产生的断层而形

15. 十二使徒岩所在地区 A. 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 B. 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C. 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 D. 东部沿岸洋流自北向南流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该处的

景观形成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A 错;对比图a 和图b 可知,在图a 时期,图中最前端石柱存在,到图b 时期,该石柱坍塌,因此图a 形成时期早于图b ,B 错;随着海岸被海浪侵蚀,不同部位侵蚀的速度快慢不一,从而会形成新的“使徒岩”,C 正确;悬崖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D 错。故选C 。 【15题详解】

该地区不受东南信风的影响,A 错;处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B 错;该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C 错;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向为自北向南流,D 正确,故选D 。

“稻客”是指近年来出现的专业帮别人收割水稻的人群,主要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北部等北方地区。每年6月底,“稻客”带着小型收割机来到广东开始一年的丰收之旅,然后依次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地,9月再次来到广东、湖南等地秋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稻客”“迁徙”路线主要反映了我国各地水稻存在 ①品种差异

②播种期差异 ③熟制差异

④种植技术差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7. “稻客”现象表明我国 A. 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改变 B. 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 C. 北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

D. 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

18. 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其原因最可能是水稻种植区

A. 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

B. 劳动力增多

C. 经济收入减少

D. 机械化水平提高

【答案】16. D 17. A 18. D

【解析】

【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本题以“稻客”“迁徙”为背景,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2.本题主要考查“稻客”现象产生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

理现象的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的发展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16题详解】影响“稻客”“迁徙”路线的因素还有作物生长周期。越靠近南方的地区,纬度越大,热量越充足,水稻生长越快,水稻生长周期越短。“稻客”的“迁徙”路线基本是从南向北再向南,说

明水稻的成熟期存在南北差异,这主要是受热量条件的影响。越往南,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

播种期越早,收获期也越早,故②正确;“稻客”9月再次来到广东、湖南等地秋收,说明该地

种植的是双季稻,故作物熟制也影响“稻客”“迁徙”路线,③正确;“稻客”“迁徙”与

作物品种、各地种植技术差异无关,故①④错误。综上,D②③正确。

故选D

【17题详解】

“稻客”现象表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户从以前自己靠人力收割水稻,改变为雇用劳动

力靠机械收割水稻。其中固然有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因素,但主要与南方农村地区农户

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故A选项正确;“稻客”现象并不能完全体现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故

B、C选项错误。6月底,北方已经完成冬小麦的收割,北方农村地区农户利用衣闲时间当“稻

客”获得经济收益,故“稻客”现象不能说明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8题详解】

某地农业地域结构是在漫长的区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短时内不可能大规模改变,A错误;

人工收割水稻的效率比不上机器收割,劳动力增多对“稻客”减少对影响不大,B错误;“稻

客”减少与经济收入关系不大,C错误;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说明南方水稻种植区

对“稻客”的需求减少。在水稻种植区大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可能成立的条件下,“稻客”

规模减小最可能是因为南方农村地区农户在“稻客”的影响下自己购买了水稻收割机械,提

髙了机械化水平,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下图示意甲、乙两岛屿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示信息表明()

A. 甲岛位于乙岛的东北方向

B. 乙图的比例尺比甲图小

C. 乙岛河流众多航运价值高

D. 乙岛东南部降水少于西北部

20. 甲岛的面积约为()

A. 0. 96万km2

B. 4.8万km2

C. 8.4万km2

D. 14.5万km2

21. 甲岛植被茂密,多河流、湖沼,有“绿宝石岛”之称,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光照

C. 水分

D. 土壤

【答案】19. A 20. C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由图示经纬网确定,甲岛位于北半球,乙岛位于南半球,乙岛向西到甲岛的经度范围超过180度,所以甲岛在乙岛的东北方向,A项正确。两图南北向图上距离相同,但甲图实际距离跨4个纬度,乙图跨1.5个纬度,所以乙图的比例尺比甲图大,B项错误。乙岛河流呈放射状,河流短促,航运价值低,C项错误。乙岛地处南半球太平洋热带海域,受东南信风影响,东南部迎风坡降水多于西北部,D项错误。

【20题详解】

通过割补法,甲岛南北长按3个纬度计算,约为333km,东西长按4个经度计算,约为260 km,所以最接近的是8.4万km2 , C项正确。

【21题详解】

甲岛地处北纬40度到60度的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甲岛植被茂密,多河流、湖沼,与丰富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选C正确。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图中M山地东、西两坡山麓地带的植被类型是

A. 均为热带草原

B. 东为热带雨林,西为热带草原

C. 均为热带荒漠

D. 东为热带草原,西为热带荒漠

23.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图中M山的成因与下列哪两个板块碰撞挤压有关

A.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B.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C.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D. 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答案】22. B 23. B

【解析】

【分析】

考查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板块构造说。

【详解】1.读图,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图示区位于东北信风带,M山东侧是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影响,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山麓地带植被是热带雨林;M山西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山麓地带的植被类型是热带草原。B对。A、C、D错。故选B。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南极洲板块向北延伸到北回归线附近,图示区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所以图中M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B对。A、C、D错。故选

B。

下图为纳米比亚位置示意图。纳米比亚沿海广泛分布着仙人掌等耐早的“多肉植物”纳米比亚内陆的辛巴族人保留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终年不穿上衣,用混合着黄油和香料的红土涂抹在身上和头发上,他们被称为“红泥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纳米比亚沿海地带能够广泛分布“多肉植物”是因为这里 ( )

A. 河流入海口附近土壤肥沃

B. 夜间气温低,有利水汽凝结

C. 位于火山的脚下,土壤肥沃

D. 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长

25. 辛巴族人涂抹红土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抵御烈日暴晒②防止疾病传播

③夜间保持体温④防止蚊虫叮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24. B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据图可知,纳米比亚位于非洲的西南沿海,为终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河流稀少,土壤贫瘠,A、D错误;天气以晴天为主,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有利水汽凝结,B正确;无火山,C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纳米比亚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太阳辐射强,辛巴族人涂抹红土可以抵御烈日暴晒,①正确;有的疾病(艾滋病)是无法利用涂抹红土来防止其传播的,②错误;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低,涂抹红土可以保持体温,③正确;全年高温,利于蚊虫的繁殖和生长,涂抹红土可以防止蚊虫叮咬,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C。

【点睛】纳米比亚热带沙漠气候,年均300天为晴天,是撒哈拉以南最干旱的国家之一。年

均降雨量为270mm,年降雨量地区差别比较大,从沿海的不足50mm、中部地区的350mm到东北部的700mm不等,除最南部在冬季(6-9月)降雨外,全国70%的降雨集中在11月到次年的3月。因地势较高,气温略低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终年温和,昼夜温差较大。内地冬季白天平均气温18-25°C,夜间气温经常低于0°C,并常有地雾。沿海地区受本格拉寒流影响,气温常年保持在15-25°C,夜间常有浓雾。

世界某区域(左图)山脉平均海拔约1000米,最高峰海拔约2468米,多峡湾、瀑布和河流。该区域峡湾上层数米是比重较轻的淡水,下面则是海水。海鳃(右图)也叫海笔,生活在深海底,能发磷光,在下图中某海湾水深仅35米左右的浅水区却出现这种深海300米以下才生存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深水浮现”。

回答问题。

26. 地质时期该区域发育深长峡湾的原因( )

A. 西风强大,风力侵蚀形成

B. 纬度高,海拔高,发育了大面积的古冰川

C. 位于断层附近,岩石断裂下沉形成

D. 该区域河流众多,且河流落差大,流水下切形成

27. 该海域出现典型的“深水浮现”现象是因为()

①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阴雨大多②工业发达,大气污染严重,太阳辐射被削弱

③峡湾两岸海拔高,阳光受阻挡难以进入水体④峡湾区城水体分层明显光线折射难以深入水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8. 关于该区域东西部描述正确的是

A. 西部地形坡度大,地质时期冰川运动速度较快,冰川厚度小

B. 西部峡湾结冰期长,海运不发达

C. 东部地形坡度小,地质时期多形成冰蚀湖或平行分布的河流

D. 东部森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答案】26. B 27. D 28. C

【解析】

【26题详解】

挪威纬度较高,在第四纪冰川运动(地质时期)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时在U形谷的前缘产生冰坎。后来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形谷,于是成了峡湾。因此答案选B。

【27题详解】

生物在浅海的环境生存,说明在峡湾浅水区便能形成类似深海的环境。材料提及海水分层,由于峡湾表层淡水和海水的折射率各不相同,光线难以深入峡湾水体;加上峡湾两岸高山在水中形成阴影,以此形成类似深海的环境,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阴雨天气多,使得浅海多昏暗环境。该地区工业较少。故答案选D。

【28题详解】

峡湾主要布局在挪威的西海岸,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冰川体积较大,坡度大,运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A错;西部峡湾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无结冰期,B错;东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多冰蚀湖泊,河流较少被切断,多成平行状态,C对;东部地区纬度较高,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形成的是亚寒带针叶林,D错。故答案选C。

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出发奔赴南极,开启首次出征暨执行国家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雪龙2号”于2019年11月20日抵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2020年3月返回国内。下图为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9. “雪龙2号”前往南极期间,船员会发现()

A. 白昼时间越来越长

B. 正午影子越来越长

C. 气温越来越低

D. 降水越来越多

30. 本次科考期间,雪龙2号首次对Y海域(65°S,45°E)进行了综合调查。下列属于该海域特征的是()

A. 生物资源贫乏

B. 常年海冰覆盖

C. 气旋活动频繁

D. 常年盛行东南风

【答案】29. A 30. C

【解析】

【详解】1.2019年10月15日至2019年11月2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在此期间,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船员从深圳到南极附近的过程中,白昼时间越来越长,A正确。船员离直射点所在纬度先是由远及近,然后由近及远,即船上正午太阳高度先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故船员看到的正午日影先变短,再变长,B错。气温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由深圳到南极,气温先增加,后降低,C错。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在赤道地区丰富,但是在南回归线附近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极少,D错。故选A。

2.Y海域有众多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复杂,生物资源并不贫乏,A错。Y海域位于南极圈附近,水温季节变化较大,海冰并不是常年覆盖,B错。 Y海域位于极地东风带与西风带之间,在极地冷气团南下冲击西风带的过程容易形成底层温带气旋,C正确。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该海域受东南风和盛行西风交替控制,D错。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在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过程中,船上的船员也在从深圳向南移动,这是两个动态过程,在分析的时候最好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来辅助分析。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尔泰山斜跨我国西北边境。我国境内的阿尔泰山长达500余千米,年降水量在200-700毫米之间,降雪多于降雨,其7月份的山地雪线是我国海拔最低的雪线。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1100~2300米为森林带,但森林带的下限东西向差异明显。

材料二:下图为阿尔泰山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1)分析7月我国海拔最低的雪线位于阿尔泰山的原因。

(2)若冬季积雪过多,会抑制森林的生长,试简析其原因。

【答案】(1)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雪丰富;山地海拔高,有终年积雪、冰川;纬度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2)冬季积雪过多,会压断树枝;春季积雪大量消融,易诱发融雪性洪水,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破坏地表植被;春季积雪融化时会吸收一定热量,气温较低影响森林生长。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雪线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尤其第二问设问灵活,要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作答(如冬季雪大会压断树枝;“下雪不冷化雪冷”等生活经验)。

【详解】(1)该题可从纬度、海拔、降雪等角度分析作答。首先,读图可知,阿尔泰山山体海拔相对较高,有终年积雪;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年降水量在200~700毫米之间,降雪多于降雨”以及结合图示纬度信息可知,阿尔泰山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雪较为丰富;同时,阿尔泰山所处纬度较高,气温低,导致积雪不易融化,因此7月我国海拔最低的雪线位于阿尔泰山。

(2)首先,冬季积雪过多,会直接对森林造成一定破坏,积雪过多会压断树枝;其次,冬季并非森林的主要生长时期,但冬季积雪过多,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大量积雪消融,一方面,大量积雪消融易诱发融雪性洪水,加剧水土流失,从而破坏地表植被;另一方面,大量积雪消融会吸收热量,从而使得气温较低,影响森林生长(注意气温是影响森林生长的重要因素)。

32. 图甲为意大利地形简图,图乙为意大利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产区分布图。根据图表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意大利是世界上少有的、在全国范围内都能种植葡萄的国家,其葡萄产量和质量远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葡萄种植也因此成为该国农业的支柱之一。在意大利的葡萄园内,一些有益昆虫和其他植物与葡萄树共生并存,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既保证了葡萄树正常生长,还生产出有机绿色葡萄。

材料二:意大利是世界葡萄酒生产大国之一,该国的葡萄酒企业拥有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并且制定了严格的酿造标准。意大利是欧盟国家,与欧盟经济协作紧密,其北部人口稠密,有铁路、公路通向其他欧洲国家。下表为2010年意大利农户葡萄生产规模结构。

生产规模(公顷) 农户数量比重(%) 分布地区

<2 50.9 南部

2-10 33.6 第三意大利

>10 15.5 北部

(1)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意大利葡萄优质的气候条件。

(2)据表中数据说明意大利葡萄种植园规模的差异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答案】(1)条件: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降水较少,葡萄的糖分浓度高。

(2)差异:由北向南规模逐渐减小。原因:由北向南平原、丘陵比重减小,山地比重增加。【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区域自然条件差异。

【详解】(1)读图文材料,意大利产优质葡萄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从意大利所在地气候光热

充足、昼夜温差大及降水少等条件分析。具体表现在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

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降水较少,葡萄的糖分浓度高。

(2)读表可知,意大利葡萄种植园规模由北向南规模逐渐减小。由于自北向南平原、丘陵比重

减小,山地比重增加,不适合大范围种植,因此导致规模逐渐减小。

【点睛】意大利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降水较少,葡萄的

糖分浓度高,农作物的品质优良。由于意大利多山,平原面积较小,因此农作物的生产规模

有南北差异。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汉平原是在古云梦泽上发育的年轻的冲积平原,其地势低平,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

东南在5米唐宋荆江(长江的枝江至城陵矶段)统一河道形成以前,荆江两岸存在着众多分流

水口(穴口),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为荒芜的低洼湿地,人烟稀少,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

堤完成,使北岸滤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全部堵塞。从此,长江大部分水、沙由南岸排入洞庭湖

区,汉江带来的泥沙对江汉平原地形的进步塑造起着主要作用,同时江汉平原进入了大规模

开发时期。

(1)简析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地势特征的形成和湖泊分布的影响。

(2)自荆江北堤完成迄今数百年间,洞庭湖面积经过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简析其原

因。

(3)简述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的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荆江土北堤修建后江汉平原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汉江,汉江从西北部进入江汉湖

盆后形成巨大的冲积扇(2分)。冲积扇由西北向东南伸展,西北部堆积的泥沙多,地势高东南

部谁积的泥沙少,地势低。东南部低洼地积水成湖,故湖泊多分布在东南部。

(2)早期,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后抬高了洞庭湖的水位,淹没了沿岸低地,使洞庭湖面积扩大;之后,由于泥沙沉积的逐渐增多,湖床抬髙,再加上人们围湖造田,湖泊转为萎缩。

(3)减轻了长江洪水的威胁;环境适宜定居,人口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大部分低洼湿地失去长江水源的补给退化成为陆地,被围垦成耕地,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逐步成为“鱼米之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长江荆江河段为背景,考查荆江大堤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对区域地势特征、湖泊分布的影响。读图分析可知,汉江在荆江的西北部,由于荆江九曲回肠,流速减缓,河床较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荆江北堤修建后,当汉江从西北部进入江汉平原后,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受堤坝的阻挡作用,沉积物项西南方向沉积减少,东南部阻挡较少,从而导致冲积扇向东南逐渐伸展;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分异规律,沉积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颗粒物质逐渐减少,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东南部地势较低,多洼地,容易积水,从而形成湖泊湿地。

(2)本题主要考查湖泊变化的原因。荆江北堤建设是洞庭湖面积先扩大的原因,后期逐渐缩小原因主要和人类活动有关。早期,由于荆江北堤的建设,荆江河水不再向北泛滥,从而使荆江水体向南流,注入洞庭湖,增加洞庭湖的水量,提高洞庭湖的水位,淹没了沿岸低地,使洞庭湖面积扩大;之后,由于有不断地泥沙沉积,从而导致湖床抬高,再加上人们围湖造田,湖泊转为萎缩。

(3)荆江北堤修筑后,长江在荆江段的水流变得稳定了,长江水位上升对江汉平原的危险减弱,对其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荆江北堤修筑加高后,减轻了长江洪水的威胁;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使得大部分低洼湿地失去长江水源的补给退化成为陆地,被围垦成耕地,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逐步成为“鱼米之乡”,长江北岸生存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适宜定居,人口不断增加。

【点睛】湖泊湿地面临的问题:

(一)内流湖存在问题、成因、措施:

问题:湖泊萎缩,水量减少,水位降低,盐度升高注:湖泊面积没变,湖泊的汇水面积不变成因:自然原因:1、深居内陆,降水量少;2、气候变暖,冰川补给量减少;3、气候变暖,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1、河流沿岸居民大量引水灌溉,致使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2、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使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

措施:1、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2、节约用水,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量;3、农业生产,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技术)。

(二)外流湖存在的问题、原因、措施:

问题: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萎缩(主要是湖泊面积减小,汇水面积减小)。

原因:1、湖区围湖造田;2、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湖区泥沙淤积。

措施:1、退耕还湖;2、河流中上游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