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西方艺术史》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西方艺术史》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流派和代表作品。
2.培养学生对西方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通过对西方艺术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西方艺术史概述2.古希腊艺术3.罗马艺术4.中世纪艺术5.文艺复兴艺术6.巴洛克艺术7.浪漫主义艺术8.现代艺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现代艺术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2.教学难点:各个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西方艺术史概述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对西方艺术产生兴趣。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流派和代表作品。
3.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西方艺术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古希腊艺术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古希腊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希腊艺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希腊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课时:罗马艺术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罗马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罗马艺术的特点。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罗马艺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罗马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中世纪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艺术的特点。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中世纪艺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世纪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课时:文艺复兴艺术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艺术的特点。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艺复兴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课时:巴洛克艺术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巴洛克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美术的基本概念与术语1. 美术的定义与分类2. 美术的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3. 美术作品的构成:构图、比例、节奏等第二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1.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与风格2. 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鉴赏要点3. 古代绘画名家的作品分析与欣赏第三章:西方绘画艺术1. 油画、水彩画、素描的特点与区别2. 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分析与欣赏3. 西方绘画流派的发展历程第四章:现代美术与当代艺术1. 现代美术的主要特征与代表人物2. 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创新趋势3. 我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与成就第五章:美术与社会生活1. 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 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3. 美术作品与社会问题的联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基本概念、术语、技法等知识。
2. 鉴赏法:分析与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与探讨,培养评价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提问、讨论等活跃程度。
2. 作品鉴赏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水平。
3. 美术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美术基本概念、术语的熟悉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
2. 图片:经典美术作品图片及相关资料。
3. 视频:美术作品欣赏、创作过程等相关视频。
4. 网络资源:美术鉴赏网站、博客、论坛等。
六、摄影艺术与视觉传达1. 摄影艺术的基本概念与技巧2. 摄影作品的构图、光线、色彩运用3. 视觉传达设计的原则与实践七、建筑艺术与环境设计1. 建筑艺术的基本元素与设计原则2. 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作品欣赏3. 环境设计的概念与应用八、雕塑艺术与装置艺术1. 雕塑艺术的基本类型与表现手法2. 著名雕塑作品的分析与欣赏3. 装置艺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九、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1. 工艺美术的分类与特点2. 民间艺术的形式与地域特色3. 我国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十、美术鉴赏与批评1. 美术鉴赏的标准与方法2. 美术批评的意义与写作技巧3. 实践:进行一次美术作品鉴赏与批评活动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摄影、建筑、雕塑、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基本概念与特点。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章:美术鉴赏基础1.1 美术鉴赏的定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探讨美术鉴赏对于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1.2 美术作品的分类与特点介绍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分析各类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1.3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第二章:中国美术史概述2.1 古代美术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2 中世纪美术探讨中世纪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美术对后世的影响2.3 近现代美术讲述近现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画家、作品和流派分析近现代美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三章:西方美术史概述3.1 古代西方美术介绍古希腊、罗马等古代西方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2 中世纪西方美术探讨中世纪西方绘画、雕塑等艺术风格的演变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西方美术对后世的影响3.3 近现代西方美术讲述近现代西方美术的重要画家、作品和流派分析近现代西方美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四章:现代美术流派与代表作品4.1 印象派介绍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和代表画家分析印象派作品的艺术价值4.2 抽象表现主义探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和代表画家引导学生了解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表现力4.3 极简主义讲述极简主义绘画和雕塑的艺术特点分析极简主义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五章:美术鉴赏与批评5.1 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区别和联系讨论美术鉴赏与批评的重要性5.2 美术批评的方法与步骤教授美术批评的观察、分析和评价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美术批评实践分析优秀美术鉴赏与批评文章的特点第六章:摄影艺术鉴赏6.1 摄影艺术概述介绍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摄影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6.2 摄影艺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摄影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摄影作品6.3 摄影艺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摄影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摄影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七章:建筑艺术鉴赏7.1 建筑艺术概述介绍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建筑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7.2 建筑艺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建筑作品7.3 建筑艺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建筑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建筑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八章:工艺美术鉴赏8.1 工艺美术概述介绍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工艺美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8.2 工艺美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工艺美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工艺美术作品8.3 工艺美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工艺美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九章:现代设计艺术鉴赏9.1 现代设计艺术概述介绍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现代设计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9.2 现代设计艺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现代设计艺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现代设计艺术作品9.3 现代设计艺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现代设计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现代设计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十章:美术鉴赏与审美教育10.1 美术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探讨美术鉴赏对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如何通过美术鉴赏提高审美能力10.2 美术鉴赏与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与人文素养的关系讨论美术鉴赏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10.3 美术鉴赏与人生感悟讲述美术鉴赏对个人成长和人生感悟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美术鉴赏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为主题,涵盖了美术鉴赏基础、中国美术史概述、西方美术史概述、现代美术流派与代表作品、美术鉴赏与批评、摄影艺术鉴赏、建筑艺术鉴赏、工艺美术鉴赏、现代设计艺术鉴赏以及美术鉴赏与审美教育等十个章节。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篇一: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案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目标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基本思路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所以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课程介绍:1)自我介绍2)我们手上拿到的这本美术鉴赏教材分三个单元共有24课时,我们第二单元不上,这样的话剩下是17课时,再加考试1节课。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我们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
1.什么是“美”?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
【教案】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必修美术鉴赏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美术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美术基本的造型法则;2. 通过美术作品鉴赏,对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方法、配色方法、观察方法、时空观念等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究作品中蕴含的乡情所在,理解民间美术特有的艺术特征;3.通过本课的学习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民间美术的影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探索分析民间美术作品中的造型方法、配色方法、观察方法、时空观念问题。
2.感悟民间美术作品中浓郁的乡情呈现,理解其特有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1.理解民间美术独有的艺术特征2. 探索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1.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感悟民间美术的魅力。
(1)展示民间美术作品。
教师提问:这些作品大家认识吗?在它们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分享下你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提问:他们都属于什么呢?你对他们有了解吗?教师概括这些都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以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从劳动人民生活中诞生的。
本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通过这些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探讨他们是如何通过视觉元素,传递表达质朴与率真的浓郁乡情。
2.开门见山,简述学习思路。
本课分别从造型方法、配色方法、观察方法、时空观念等四个方面来探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点明主旨;了解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情况。
(二)初步感知,初识乡情。
1.惠山泥人的乡情呈现。
展示《大阿福》。
(1)介绍大阿福基本信息。
(2)关于大阿福材质的探讨。
惠山脚下稻田土。
感受泥性。
(惠山黑泥,细腻有韧性,可塑性强,干而不裂。
苏轼经过无锡留有“惠泉山下土如濡”的句子。
)2.展示凤翔泥塑《大坐虎》、《挂虎》,深入材质探索。
——观音土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民间艺人们,会充分利用当地便利获取的资源来创作作品。
3.梳理大阿福的制作工序,感受体会匠心匠意。
高中美术鉴赏必修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2. 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美术鉴赏的方法应用于实际作品中。
2. 如何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术鉴赏。
2. 提出问题: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二、新课内容1.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a. 观察作品:从构图、色彩、线条、质感等方面观察作品。
b. 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流派、作者意图等。
c. 感受作品: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意境和审美价值。
2. 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a. 分析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和风格。
b. 探讨美术作品在形式、内容、技巧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三、案例分析1. 以一幅具体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
2. 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强调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上节课中的学习心得。
二、新课内容1. 美术鉴赏的实践应用:a.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美术作品,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
b. 思考如何将美术鉴赏的方法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2. 美术作品的艺术流派:a. 介绍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和风格。
b. 分析不同流派作品在审美价值上的差异。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幅美术作品,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
2. 各组展示分析结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美术鉴赏的实践应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案】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簪花仕女图》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活动意图说明:
从用色特点上,让学生们深入的感受到唐朝仕女画因时代背景发生的变化而导致画作中同样能够反射出来的社会现象。
环节五:用线特点
教师活动6
用线悠长
摆放高古游丝描技法视频
画作采用高古游丝描进行描绘,如“春蚕吐丝”一般,连绵蜿曲,几乎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含蓄、飘忽,使人在舒缓平静中感到虽静尤动,多适合表现丝绸类质感。
问:人物大小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等级身份的差异 2.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
而这种人物互不遮挡,平铺式的构图形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典型——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中国传统绘画中
通过散点透视来安排人物、山水、花鸟的位置。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的表现手法,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焦点透视,以上下左右位置的安排,体现三维立体的空间感。
学生活动4
学生台上台下对人物的位置摆放、大小进行重新排序,感受画家在处理人物的顺序时,运用了怎样的巧思才能够达到一种跌宕起伏、高低错落的感觉。并注意到动物的摆放也是为了活跃画面氛围,达到一种动静结合的目的。
学生观察画面人物摆放特点,并说出是一种一字排开样式的布局,发现每个人物之间都是相互隔开互不遮挡,但每一位人物之间又互相关联,相互呼应的。
同时,簪花作为唐代流行的装饰,画中她们每一位头上的簪花各不相同,有荷花、海棠、牡丹、芍药。本身唐代的社会风貌就比较开放,不仅仅是女性头戴簪花,男性也会佩戴,特别是货郎宣传产品以及能够取得“探花”的寓意而流行。
观看一段视频,简单了解她们的服饰与妆容细节。
服装的设计上也有很多纹样,这种丝质的衣服恰好能够隐隐约约漏出里面别致的纹样,在传统的纹样中,经常使用一些仙鹤纹、团花纹、鸳鸯纹等等,有着很强的装饰性以外,还有着美好的寓意。
高中美术鉴赏《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案——孙鲁楠

高中美术鉴赏《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第二单元, 整个单元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从而理解笔墨韵味给人带来的美感。
通过画家对用笔用墨、用色等相关内容的鉴赏学习,认识中国画笔法墨法的独特表现力, 进而理解中国画艺术所承载的思想境界与审美理想, 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与认识中国画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对中国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学习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并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对传统绘画的历史脉络清晰的认识,最终使我们对经典作品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了解其艺术特征,感受其艺术魅力。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由三个学时完成:
第一学时《以线造型、以形写神——探寻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深入鉴赏《李白行吟图》, 从笔墨、留白、造型三个方面说出人物画的审美追求;最后欣赏《韩熙载夜宴图》分析画中是如何运用美术语言表现对象的, 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报告。
第二学时《以笔为骨, 以墨为韵——探寻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通过对中国画笔法、墨法相关知识的学习, 了解中国画的创作特点, 然后在鉴赏认知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行中国画技法临摹学习, 学习并借鉴古人的创作思维, 真正体验中国画笔墨的精妙, 从而对中国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学时《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探寻中国画的意境传达》, 通过赏析历代名作, 从空间
包,撰写学习总结,完成过程性学习评价,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国画。
本单元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画目的是让学生在美术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一、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古希腊美术、古罗马美术和相关链接三部分。 古希腊美术,着重鉴赏古希腊美术中最突出、最具影响力的人像雕刻和建筑艺术。前者是古希腊雕刻中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奠定了西方人体美术传统的人体雕塑。所选建筑,是古希腊最著名的雅典卫城、以及其中的主要建筑──帕特农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同时介绍古希腊人创造的三种柱式。所有这些,都为后来的西方古典建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古罗马美术,着重鉴赏它的多种建筑类型和对后世的影响;同时鉴赏古罗马美术中特点,最大富有特色的肖像雕塑的代表作。 相关链接,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希腊、罗马美术对后世的影响。所选作品集中在人体艺术和古典建筑方面。这部分也是课程内容的延伸,以激发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努力探究的精神。 二、学生分析:大多数学生对本部分的内容是既好奇又陌生。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抓住学生最关注的个别作品讲情、讲透,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鉴赏习惯、掌握鉴赏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其他作品的鉴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和感受希腊、罗马美术在雕刻和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对后来西方乃至世界美术的深远影响。 ②初步掌握欣赏西方古典雕塑和古典建筑的基本方法。 初步了解西方古典美术的艺术传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鉴赏古希腊美术和古罗马美术,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②鉴赏相关连接部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利用艺术手段传达信息及表现情感的意识。 ③通过鉴赏中国为奥运所建的新比赛场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3.过程与方法:联系中国现在的大事,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本课重难点结合课件详略得当的讲解。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及时进行讨论对比分析,以便集思广益。 四、重点和难点: 古希腊美术鉴赏的重点是:人物雕刻的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强调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以人体为美的审美风尚;神庙建筑的重要基础是柱式,古希腊人创造的三种柱式。难点是学生不了解古希腊人的社会风尚和审美取向,也缺乏西方古典建筑的基础知识。 古罗马美术鉴赏的重点是:罗马人创造的新的建筑类型(输水道、万神庙、纪念柱、凯旋门等),罗马人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混凝土和拱券与柱式的结合;古罗马肖像雕塑的特点──个性化。难点是对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特点缺乏了解。 本课的难点是,涉及的问题比较多,要善于抓住重点,同时要适当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希腊、古罗马美术的成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问:现在我们全国上下都关注的一件大事是什么?这件事和我今天的课还有联系?(多媒体展示课题) 学生答:奥运会 师问:还差天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是多少届奥运会?有没有同学知道第一届奥运会是哪年什么地点举办的呢? 学生答:1896年希腊雅典 奥运会全称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克而得名。 据记载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始于公元前776年举行,到公元394年共举行了293届。运动会每隔1417天即4年举行一届。后因战乱停止,自1883年开始,法国人顾拜旦致力于古代奥运会的复兴。经他与若干代人的努力,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894年6月23日成立。1896年4月6─15日,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的雅典举行。(展示希腊地图) (二)授新课: 据地图讲解古希腊历史背景: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当时的势力范围,远远超出现在希腊的地理范围,影响到欧、亚、非三洲。古希腊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爱琴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约公元前1100年),但它最繁荣的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期,史称“古典时期”。古希腊是奴隶制民主制的国家。看古希腊地理位置,三面环海,地中海,爱琴海。说到古希腊就应了解一下古代奥运会的特色。 古希腊历史上的特色奥运会 第一,古代奥运会是以祭神为主,内容丰富多彩,是形式多样的全希腊综合盛会。包括祭祀天神宙斯,朝拜、祝寿众神、诗人朗诵作品演说家发表祝词、开展集市贸易等活动,体育竞技仅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 第二古代奥运会是希腊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减少和制止战争的积极作用,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三,由古希腊的风俗习惯、艺术风格、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等因素决定,“赤身运动”是它的一大特色。 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最美的,向他们敬奉的神灵展示人体,是对神灵的最大奉献。当时,肌肉发达,健壮有力,被人们公认为是美的象征。 比赛时,要求裸体的运动员全身涂上橄榄油,以使身体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光,肌肉更富有弹性,更加显示出运动员健美的体态,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希腊人为了适应对外掠夺战争或防御战争的需要,也为了他们赖以谋生的海上贸易,迫切需要体魄健全、尚武善战的斗士,为此从很早起就非常重视体育运动。 另外,古希腊奥运会的规则规定:禁止女子参加和参观比赛,违反者要受到极刑处置。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奥运会的大部分比赛项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求运动员赤身裸体进行比赛,妇女到场有伤风化。二是古希腊的体育竞技,是宗教庆典内容之一,是不允许妇女出席。 看一段视频加深对古代奥运会特色的了解。 [过渡]: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腊的特殊社会风俗,给古希腊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古希腊美术史的分期通常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刻与建筑,就产生在“古典时期”及其以后的“希腊化时期”。 作品赏析: 古典时期 米隆《掷铁饼者》(详讲)(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立博物馆藏) 米隆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画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掷铁饼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以静制动)。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脚重心的变化突破古埃及雕刻的正面律模式。面部宁静。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体育比赛中得奖的运动员,人们要为他们制作雕像以资鼓励和纪念。雕塑创作成了古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裸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的。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波利克利托斯《持矛者》(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铜。据说他还写了一本论述人体比例的论文:《规则》。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持矛者》又称《“规则》,它塑造了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即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是头与全身的比例为7∶1。按照这样的比例塑造的人体,显得比较粗壮,但它是以均衡自然的体态和严格的比例表现出来的,符合当时希腊人审美趣味的标准的人体美。当时的雕刻家们把它看作是人体美的规则和典范。 [过渡]:希腊神话又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为神造像也是为他们理想化了的人造像,神像也是人像。 《三女神》(帕特农神庙正面山墙上的浮雕,大理石,高112厘米,公元前449年-前400年) 这是希腊古典时期著名的雕刻杰作之一。旧称”命运三女神“是巴特农神庙的东面人字形山墙上全部雕像中的一组雕像残片。三位女神是克罗索、克拉西斯和阿特罗波斯。她们的任务是纺制人间的命运之线,同时按次序剪断生命之线。她们是宙斯的御前顾问西米斯的女儿。 风格特点 现存的这三个女神的雕像,头部和四肢都已失去,但那健美的身躯,恬静而潇洒的姿态,仍给人以极其优美的形象,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尤其是三女神的衣服的处理,希腊式薄衫穿在三神的身上,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人们从三女神的姿态神情中看到的不是神,而是人间姐妹之间亲密动人之情,从坐躺姿态中隐现出各人的个性气质。使得这些雕像不像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二)希腊古典时期后期 普拉克西特列斯《赫尔墨斯与幼年的狄奥尼索斯》(详讲)希腊古典时期后期 是表现希腊神话中的传信使者赫尔墨斯抱着宙斯的私生子、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幼年的狄奥尼索斯去山中神女那里,在途中稍事休息片刻的情景。现在,赫尔墨斯的右手已损坏,据考证,原来的右手是拿着一串葡萄在逗孩子。 学生讨论分析该雕像与《掷铁饼者》的风格特点异同:赫尔墨斯的人体追求一种女性的美,即整个人体自上而下形成三个自然的转折(头、躯干和下肢),使整个身姿构成一个S形,接近于后来在女性人体上所追求的曲线美。同时,作者还充分发挥了大理石质地的特点,努力追求人体肌肉的细腻变化和美妙含蓄的线条,使整人体更接近于女性肌肤的丰润。这与古典时期前期男性雕像所表现的刚劲有力的风格,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一般都将普拉克西特列斯看作是开一代雕塑新风的雕塑家。 (三)希腊化时期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与史前维纳斯对比讲解(详讲)亚历山德罗斯(希腊)大理石雕刻约完成于公元前150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希腊化时期 《米诺斯的阿芙罗狄德》属希腊化时期的作品。是古代希腊美术进入高度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 阿芙罗狄德是希腊中爱与美的女神,在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她掌管人类的爱情、婚姻、生育和一切动植物的繁殖、生长。 据多媒体图片讲解: 她那匀称、妩媚的腰枝,丰腴起伏的乳房,柔软细腻而富有弹性的肌肤体现着健美的青春活力,也体现着古代希腊的人本主义精神。”s“曲线,脐部为黄金分割点。 据石膏像讲解: 椭圆的脸庞、直鼻、窄额和丰满的下巴以及那含蓄、安详的面孔、微微扭转的动势既来源于希腊女性又超越希腊女性,既模仿自然又超越自然的理想古典美体现。虽然她的双臂已经残缺,但并不影响她的整体美感,无论人们从哪个方位欣赏,都能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