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了解胡风世界的新窗口——胡风研究中的“日本因子”论析

了解胡风世界的新窗口——胡风研究中的“日本因子”论析

了解胡风世界的新窗口胡风研究中的“日本因子”胡风研究既是一个老的课题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老”表现在胡风研究很早就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也作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新”表现在研究者都聚焦在了胡风思想的研究上,其中“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创伤”、“现实主义文学”等方面的文章居多,而研究胡风与日本关系的成果却非常少,即使有文章论及,也都是附带提及,基本没有专门的这方面的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在一些最基础的研究上也存在不少遗憾,例如胡风的生平研究里面关于他的留日生活,目前各种胡风传记所采用的材料基本都是一样的,没有突破,描述也很宽泛,这就造成了我们对胡风其人全貌的窥探还有不完整的地方。

这种胡风研究的失衡,还主要体现在虽然从事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对胡风回国后的思想有较深的研究,在很多文章中都有论及,但是对胡风日本期间的文学思想的研究却没有提及,这样的研究将重心落在了胡风思想的“果”上面,却没有关注到胡风思论析白玉兰想形成的“因”上面,很难把握胡风文艺思想的全貌,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本文试图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指出国内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局限性,并试图将日本这个独特视角植入现有的胡风研究成果中进行考量,为未来胡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引。

一、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反思胡风文艺思想的解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1980年代以前,研究者们多从意识形态切入研究,着重剖析胡风思想与正统话语间的吻合或背离关系;1988年以后,胡风研究则逐渐转变为单纯的文艺思想研究,且呈现出客观、全面、多维度的特征;1990年代末期以后,研究者们更倾向于对文化语境和胡风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多角度透视和反思。

第一,胡风文艺思想的整体研究。

胡风文艺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种矛盾,胡风文艺思想才显示出相对于时代的独特性和超越性。

如何解读胡风的文艺思想,如何客观地看待胡风的文艺思想,如何通过胡风思想看当时的文学史上的论争等等都是研究者们很早就关注的问题。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原创版)目录1.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2.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3.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是指我国著名诗人、评论家胡风(原名:张光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论文,全文共计三十多万字。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历程,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新文学运动进行了全面梳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新文学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密切关系。

2.详细论述了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客观评价,强调了他们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贡献。

3.胡风在文中提出了自己对新文学的理论主张,包括文学的真实性、人民性、现实主义等方面。

他认为新文学应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苦难与斗争,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4.胡风还对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如脱离实际、粉饰太平、追求形式等,对于纠正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后世的影响】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推动了新文学理论的发展。

胡风的理论主张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新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文学评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为后来的文学评论树立了典范。

3.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新文学运动的全面梳理,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批评框架与理论资源:胡风左翼文学批评再认识(一)

批评框架与理论资源:胡风左翼文学批评再认识(一)
兴 文 艺 。⑦
四”精 神 的批评框 架 。但是 ,胡风批评框 架 中的巾
西文化 暨中西文 学 比较 ,又不 同于 “ 四” 五 ,没有

些新文化倡 导者身上 突出的学 院文化 特征 , 胡风
[ 稿 日期】2 1—32 [ 收 0 20 —0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中国左翼文学研究” (5 W02 ;广 东省哲学社科 “ 一扛” 划项 } 0AZ 0 ) 十 J
主 ’/“ 客观主 ’ 自然主 ’倾向的对立和斗争 中形成的,建立在对左翼丈学创作的切 /“
实感 受与认 识之 上 ,是通 过他 的左 翼文 学批 评发展 起 来 的。
[ 关键词] 左翼文学批评;胡风 ;“ 三根理论支柱” 苦闷的象征 主观公式主义”/‘ ; ;“ 喀
观 主 义” /“ 自然主 ’
是与他 认识 中的中国国 民性有着 “ 几千年精神 奴役
的创伤 ”内在相联系 的 ,即在他看 来 ,在 中国人 【 { J 占去绝 大多数 的农 民是小私有者 ,他们 是 “ 封建 在 主义底 几千年 的支配 下面 生活 了过来 的” ,因而存
如 温儒敏教授 所说 ,胡风文学批评有 “ 三根 理论支 柱 ”① ,体 现在 “ 三根 理论支 柱”建立 起来 的文学 批 评整体框 架之 中:其一是他 的 “ 界进步 文艺支 世
又冷的路 卜旬的 色马 ,我都在 自己的独特的 领悟之下得到感激了。…一 也许正 因为如此,有岛
武 郎在 与 幼小者 )里 面对 于 ‘ ) ‘ 无劫的世界 ’的顶 礼 ,几次地读 着它我都激 动地流 了泪。在 中 国新文
学创作 里 面发 现 了真 实 的赤裸 的人生 和它 的搏 战 ,
13 9 0年代 多元共 存 的状况 逐渐 为上升 为左翼 “ 共 识 ”的意 识形态所 改变 ,为这 一意识形态所 支撑 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40年代其他小说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40年代其他小说家

“七月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
首先是审美内容和艺术风貌上异常的复
杂性。 第二是人物心理刻划的丰富性与独到的 深度。 第三是热情的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色调。 最后,总体风格上沉郁、浓重、激越、 悲凉。
二、“后期浪漫派”小说家: 徐訏 无名氏
(一)徐訏 (1908-1980) 浙江慈溪人。
1946年春天,朱健与路翎初见,
留下的印象是如古人所说,“面如 满月,目似朗星。”光彩照人的丰 神英姿,和胸怀坦荡、无星芥纤尘 的爽朗大笑。
罗飞曾于50年代初期见过路翎。
那是一个潇洒的、英俊的、智 慧的路翎。
中间经历:
1955年所谓胡风案发,路翎6月
入狱监禁,1964年因患精神分裂 症保外就医。1966年11月因申 诉“肇事”,又被收监,1975年 始得刑满释放。1980年中央决定 为胡风冤案平反,同年11月18日,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宣 告路翎无罪”。
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 《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以外》 《创世纪大菩提》六卷)
无名氏的文化理念
1.文化高于政治 2.智慧高于道德 3.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实践 4.构建属于全宇宙的文化蓝图 5.试图创立新宗教——调和儒释道耶形成 新宗教6.探讨生命的价值 印蒂就像唐僧一 样,四处飘流,他要探讨人生命的各个阶 段的不同表现形态 7.反思现代文明的缺陷
功,五次不成功;我从枪林里逃越, 车马缝里逃越,轮船上逃越,荒野上 逃越,牢狱中逃越。你相信么?这些 磨练使你感到我的仙气。”她微笑, 是—种讪笑:“但是我的牢狱生活, 在潮湿黑暗里的闭目静坐,一次一次, 一月一月 的,你相信么?这就是造 成了我的佛性。”她换了一种口吻又 说:
“你或者不相信,比较不相信我,鬼还要不相信的, 我杀过人,而且用这把小剑我杀过 三个男的一个 女的。”于是隔了一个恐怕的寂静,她又说: “后来我亡命在国外,流浪,读书,一连好 几年。一直到我回国的时候,才知道我们一 同工 作的,我所爱的人已经被捕死了。当时我把这悲 哀的心消磨在工作上面。”她又换一种口吻说: “但是以后种种,一次次的失败,卖友的卖友, 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 侪中只剩我孤苦的一身!我历遍了这人世,尝遍 了这人生,认识了这人心。 我要做鬼,做鬼。”

关于胡风的批判详解

关于胡风的批判详解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一、批判的缘起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区大经桥乡人。

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

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一)“两个口号”的论争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

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

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

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论胡风文艺思想的动态形成

论胡风文艺思想的动态形成

论胡风文艺思想的动态形成
周燕芬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3)003
【摘要】胡风毕生追求的理论中心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以及发展过程.在胡风付诸一生的艰苦努力中,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思
想由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纵横各种因素互为碰撞、扭结的矛盾斗争过程.
【总页数】6页(P117-122)
【作者】周燕芬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胡风”第一枝——读《胡风文艺思想新论》 [J], 吉彦波
2.在文艺思想斗争中初露锋芒——胡风早期文艺思想评述 [J], 安涛;马超;王锁林
3.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开拓之作——《胡风文艺思想新论》平议 [J], 巩子孝
4.在宏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中透视胡风文艺思想——武汉地区“胡风文艺思想研讨会”撮要 [J], 李俊国
5.读者意识:胡风文艺思想未经阐发的重要内涵——兼及胡风理论命运的一种解析[J], 谢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风的_主观战斗精神_论

胡风的_主观战斗精神_论

收稿日期:2006-08-29 作者简介:童庆炳(1936-),男,福建连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国别史”,批号:02A WW 001。

第23卷第4期2006年10月东 疆 学 刊Dong jiang Journal Vo l.23N o.4O ct.2006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 要:胡风生平简要。

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

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

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

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

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

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艺术真实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6)04-0001-10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省蕲春县人。

1920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

1925年他是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学生,开始阅读“五四”革命文学作品,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并于同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青年团。

1925年暑期进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进清华大学英文系。

在北京因为革命热情得不到满足,南下回乡参加革命活动。

1929年秋,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庆应大学英文科。

在东京学习期间,他受当时日本普罗文学运动和前苏联文学的影响,参加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组织和普罗文学运动。

志贺直哉与胡风的艺术创作论

志贺直哉与胡风的艺术创作论

志贺直哉与胡风的艺术创作论作者简介:李秀吉(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摘要:胡风一向提倡的到生活中受难从而达到艺术真实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理论,志贺直哉的个人生活经验与创作方法并不符合胡风的理论主张,然而胡风在《略论文学无门》一文中对于志贺的创作多有赞同,并由此提出达到艺术真实的两种途径。

通过分析、比较志贺直哉与胡风的艺术创作论,为研究两人提供不同角度的线索。

关键词:胡风;志贺直哉;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自我主义胡风作为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文艺理论家,一向主张作家们到生活中充分汲取经验再进行真实的文学创作——“文艺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然而当他①阅读到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得知作者是经过十年的岁月才能把一片八万字左右的作品完成,表示出了非常的吃惊与敬佩,认为即使志贺直哉缺乏生活中的受难式的经验,但他的作品仍然可以称得上是达到了艺术真实的文学作品。

由此,开始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文学”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索与论述。

在《略论文学无门》一文中胡风明确指出,如果真有所谓“到文学的门”,即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恐怕只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追求人生经验的丰满,让人生本身具有不可撼动的艺术魅力,“真的战士和真的诗人就不得不这样走上了同一道路,或者可以说罢,战士和诗人原来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

”②;其二是追求文字追大程度反映内心,在严肃的创作态度下产生无伪的文字。

前者是胡风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通过神圣的人生产生了艺术,即使没有这艺术也无损于他的伟大,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后者是作家由于对艺术的忠实,通过追求艺术而迫近人生,即使没有没有经过大的生活波涛,也可以通过创作态度而弥补起来,例如志贺直哉——然而这是有失败的危险的。

胡风的艺术创作理论中一向主张前者,在《略论文学无门》一文中对后者也进行了探讨。

通过比较胡风与志贺直哉文艺创作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志贺直哉的文本与胡风的文艺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战斗精神
• 所谓主观战斗精神,就是指在作家的立场(包括阶级 立场)支配之下,作家在创作中产生的某种热情和理
想,以及由之而形成的积极进取、奋斗、创造的精神。
• 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或“主观战斗精神”论可以分 为文学创作的认识论和作家成长的人格论两个层面来 理解.
作为认识论的主观战斗精神
• 主观和客观的相互突进、相克相生。胡风引了前苏联 阿· 托尔斯泰的话:“写作过程——就是克服的过程。你克服 着材料,也克服着你本身。”胡风解释说: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概述
• 1、文学的本质论:唯物主义 • 2、文学形态论:主客体之间的相生相克、 到处有生活论、自我扩张与主观战斗精神 • 3、文学的功能观:启蒙主义(人民精神创 伤说)
主客体之间的相生相克
胡风认为,在艺术活动中,作家、艺术家没有生活 当然不行;只是一般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也不行。 主客体——作家与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被动的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主体对创作对象的克 服过程和自我扩张过程。所谓克服过程即是指 “主体克服(深入、提高)对象,对象也克服(扩大、 纠正)主体’,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克服,胡 风形象地称之为“相生相克”,“这就是现实主 义底最基本精神”。
反对主观公式主义
主观公式主义也是缺乏对现实正确、深入把握,只‚依据一种 理念去造出内容或主题。‛ 它是‚从脱离了现实而来的,因而歪曲了现实。或者漂浮在没 有深入历史内容的自我陶醉的‘热情’里面;或者不能透过 政治现象去把握历史内容,透过对于历史内容的把握去理解 政治现象,只是对于政治现象无力地演绎;或者僵化在抽象 的(虚伪的)爱国主义里面,完全不理解这个‘爱国主义’ 已经转化成了反历史反人民的武器,落趣味。……主观公式主义者, 由于不能体现‘客观之道’,因而歪曲了也就是压杀了‘主 观之力’的。‛(论现实主义的路,选集第一卷P414-415)
• 创作过程的创作主体(作家本身)和创作对象(材料)的相克 相生的斗争;主体克服(深入、提高)对象,对象也克服(扩大、 纠正)主体,这就是现实主义的最基本的精神。要实现这基 本精神,艺术家对于他的‘材料’,就不能仅仅是观察、搜 集、研究、整理之类,在这之上,还有别的要紧得事情去做, 那就是要决定我自己对于我底材料的态度。换句话说,那 就是一切都生活过,想过,而且中心感受”。……这就使艺 术家深入了对象内部,开始了那个相克相生的现实主义的 斗争。……勇敢地在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道路上向现实人 生突进,向改造人类精神的革命海洋突进。
主观的自我扩张
“对于对象的体现过程或克服过程,在作为主体的作家这一 面同时也就是不断的自我扩张过程,不断的自我斗争过程。 在体现过程或克服过程里面,对象底生命被作家底精神世 界所拥入.使作家扩张了自己;但在这“拥入”的当中,作 家底主观一定要主动地表现出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 而对象也要主动地用它底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 作家底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这就引起了深刻的自 我斗争。经过了这样的自我斗争,作家才能够在历史要求 底真实性上得到自我扩张,这艺术创造底源泉。——《置 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
贡献之二:继承发扬了五四新文化 传统
• 1、直面现实的战斗性 “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这里获得思想立场或 思想要求底历史内容,通过对于人民底生 活现实的认识(向人民学习),使创作取 得人民性的具体的丰富内容”。(《论现 实主义的路》 ) • 2、启蒙主义的功能观
贡献之三:七月派作家的发现与培 养
• 胡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 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 《七月文丛》等,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影响和培养了许 多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形成了富有特 色的“七月派”。 •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 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 诗人: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 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 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 • 小说家:路翎,邱东平,彭柏山,曹白,贾植芳
人格养成:现实与主体的相生相克
• 一方面创作主体必须充满战斗意志和饱满情绪。创作主体如果 缺乏战斗意志和饱满情绪即缺乏激情,就不可能具有对现实的 “把握力、拥抱力和突击力”,就无法“突入’,对象,体悟 到对象活的、本质的内容,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只能是“纸 扎的假人”,不可能有生命力。胡风斩钉截铁地说:“文学的路, 现实主义文学的路,一向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要求情绪 的饱满的。没有情绪,作者将不能突入对象里面,没有情绪, 作者更不能把他所要传达的对象在形象上、在感觉上、在主观 和客观的溶和上表现出来”。 • 另一方面胡风认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能使历史要求“侵入” 作家内部,由这达到加深或者纠正作家底主观的作用。即历史的 现实的要求会以强大的力量扩大和纠正主体的思想感情的偏见。 这种现实主义的历史内容可以纠正主观扩大主体的说法,强调了 人生与艺术的一致。
“所谓现实,所谓生活,决不能是止于艺术家 身外的东西,只要看到、择出、采来就是,而是 非得渗进艺术家底内部,被艺术家底生活欲望所 肯定、所拥护、所蒸沸、所提升不可的’,—— 《为了电影艺术的再前进》。 只有生活,只有题材,只有技巧,都还不是创作 的全部条件。最重要的是条件是作家在有了创作 题材之后,还必须有作家的“主观精神”的“突 入”、“拥合”、“受难”、“发酵”、“燃 烧”、“蒸沸”等等,即“经过我们的精神世界 的一盆圣火”之后,题材才会带有艺术的养料,艺 术的凤凰才经过洗礼,才会自由地飞腾起来。
第四章第二节:胡风的现实主 义理论
胡风简介
• 胡风(19O2~1985),现代文艺 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 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 果等。湖北蕲春人。 1929年到日 本东京留学,开始从事普罗文学 活动。,933年被驱逐出境,回到 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 部长、行政书记。参与过关于典 型的论争、两个口号的论争。 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 首犯,直至1979年获释。
到处有生活论
• “诗人,我们这一代的真诚的诗人,应该在受难的人民里 面受难,走进历史底深处,应该在前进的人民里面前进, 走在历史底前面。……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哪里 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 能够有诗。”“人民在哪里?在你底周围。诗人底前进和 人民的前进是彼此相成的。起点在哪里?在你底脚下。哪 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斗争总要从此时此地前进。把 前进从此时此地割去,遥遥地放在‘彼岸’,使‘彼岸’ 孤立 ,回转头来用‘彼岸’的名义来抹杀此时此地的生 活,污蔑此时此地的斗争,即使不过仅仅是一点点志大心 粗,虽然不过仅仅是一点点因大不见小,但客观上一定是 对于具体斗争的鄙视和对于历史大潮的玩弄。”(胡风 《给为人民而歌的歌手们——为北平各大学《诗联丛刊》 诗人节创刊写》)
贡献之一:辩证地处理了文学主客 体的关系
• 胡风的主客体相生相克理论在承认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 反映这一唯物论观点的前提下,探讨创作主体如何更好、 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胡风不但强调社会生活是 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而且是在更深的层次,以更高的标 准强调了这一点。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多地强调文艺是 社会生活的反映,强调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虽然毛 泽东也认为文艺作品不等同于生活,“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 的生活却也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 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但 在创作过程中,作为创作的主体的作家与作为创作的客体 的题材之间的关系,没有展开详细的论述。胡风正是在这 一点上补充了现实主义理论。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与同时代的作家一样,胡风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也没 有完全脱离功利主义。不过,他对此的理解有其独特之处: 他从鲁迅的战斗实践中看到:“从全民族生活底地盘在人类 史上争生存、争进步的视野”出发,文学“不能不超过一 时的‘政治兴奋’而看进现实生活底深处”。 • “说文学依存于政治者,是认政治为现实要求底最高的综 合表现,是含有真实的生活内容和广远的发展趋向的综合 表现,因而这个理解底提出是为了把文学放在生活底本质 的深处和激烈的斗争里面,由这和各种各样的反现实主义 的倾向相抗,使它在如火如茶的生活里面汲取营养,培植 生机,创造繁茂的光华的世界。而现在的高唱文学和政治 关联的论客,却不过是把政治当作独断的观念或权力,企 图由这把已经生根在血肉的人生里面的文学割开,使它变 成以‘文学,为招牌的殡礼店里的纸花纸草,失去生命, 没有灵魂,只是做做僵尸们底装饰。所以,虽然字面上看 起来大同小异,但实际上却差之千里。”
启蒙主义的功能观
• 在思想主题上,胡风继承和坚持了新文学改造国民性的思 想,要求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深入描写人民“几千年精神 奴役的创伤。”他认为,人民在历史上要经历三个阶段, 从“被当做千人一面的劳动机械”到被承认为“各有个性 的生命”,再到“各有个性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开花。”而 在中国人民还没有脱出第一阶段,即还没有普遍的“人” 的意识,没有个性意识;然而正在进行的革命斗争却要将 第二、第三个历史阶段的任务一并完成——要唤起人民的 民主主义乃至社会主义觉悟。这之中有着巨大的历史落差。 胡风反对把人民初步觉醒理想化,反对由这种理想化的一 系列反现实主义倾向。(胡风《半仑村断想》)“‘动员 民众’的文化、文艺底任务,不能是简单地使人民成为战 争底‘工具’,而是要‘为大众服务’,使人民能够理解 自己、社会、以至世界而获得通过战争来解放自己,用自 己的力量创造一个‘新生的祖国’的觉悟。” (《论现
要纠正客观主义,就要把主观战斗精神渗入到现实 中。 “要认识成为真的认识,反映成为真的反映,首先 需要作家本人把人民底负担、觉醒、潜力、愿望和夺 取生路这个火热的、甚至是痛苦的历史内容化为自己 的主观要求。”(论现实主义的路P416) “历史的要求只有通过人这‘感性的活动’去争取 实现,只有变成人底血肉要求才有可能深入客观对象, 把握客观对象,克服客观对象(创造活动),甚至踏 着铁蒺藜前进的。在革命史上,无数的鲜血是这样流 了的,在人民底斗争里面,无数的鲜血是这样流着的。 真诚的革命的作家,是得抱有这样的流血的心去深入 现实,担负现实的。”(论现实主义的路,P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