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婷中外建筑史课后题答案

刘淑婷中外建筑史课后题答案
刘淑婷中外建筑史课后题答案

刘淑婷中外建筑史课后

题答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一)原始社会时期,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建筑有什么不同?

答:P16长江流域为干阑式建筑(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为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构房屋的实例)。黄河流域为木骨泥墙建筑(二)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建筑布局各有什么特点?

答:P19仰韶时期:出现了房屋和部落,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初期---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晚期---西安半坡村遗址,南面是居住区,北端为墓葬区,居住区东面陶窑场,居住区和窑厂及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P21龙山时期:村落时龙山文化的特征之一。龙山时期的居住遗址,多为圆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并且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方式。(发现了土坯砖)

(三)商朝宫室的的布局形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p26商朝宫室是陆续建造的,全都是庭院式建筑,单体建筑,后期殷墟沿着子午线大体一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式布局方法,在奴隶制的商朝后期宫室中已略具雏形。

(四)商朝陵墓的内部结构有何特点?

答:p27墓的形状有“亚”字形和接近正方形两种。“亚”字形陵墓在土层中有一方形深坑为墓穴,墓穴向地面掘有斜坡形羡道;穴中央用巨大

的木料砍成长方形断面互相重叠构成井干式墓室,称为椁;椁中置棺柩,其外表雕刻花纹,饰以彩绘。

(五)西周时期居住建筑的类型是什么?

答:p30西周有代表性建筑为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从中看出这是一座相当严正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此外,通过其他遗址如湖北蕲(QI)春发现说明干阑式木构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六)春秋时期筑城的方法是什么?

答:

(七)举例说明战国时期宫殿建筑的特点。

答:p36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以陕西战国时期咸阳宫殿为例,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叠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

(八)战国墓有什么特点?

答:p36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享堂或祭殿。这种把高台与享堂相结合的方法,对秦汉产生一定影响。

(九)秦始皇陵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答:p39位于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陵体为三层方锥形夯土台,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陵东1.5KM处,为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埋坑,沿山麓修建东西方向防洪沟。总体来说其特点,秦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十)汉长安宫殿建设有什么成就?

答:

(十一)四大都城是哪几个?其特点如何?

答:P53-P60

(1)邺城。平面为长方形,以一条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住宅,北部为园囿、官署,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分区明

确,交通方便,为南北朝,隋唐的都城建筑所借鉴。

(2)洛阳。我国五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A)北魏时期:是在西晋洛阳上重建。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有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道路布置为不规则的方格网。(B)隋唐时期:隋炀帝在魏洛阳西侧新建,

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平面接近于方形,因为是陪都,规模较

小,宫城偏于西北,防御措施作了很多。

(3)建康。地形属于丘陵区,有“龙盘虎踞”之称。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袭沿用。建康城南北长,东西略狭,周围约里。北面为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大体依仿魏晋旧制。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4)隋大兴,唐长安。(A)隋大兴:隋文帝建造,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分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建筑的革新之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期遗留的洛阳城,和洛阳很相似,但因为是新建城市,整体布局更加整齐严谨理想化分区更加明确合

理,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城外,划分里坊和市,城内道路宽而直。城内佛寺很多。(B)唐长

安:以大兴城为基础发展起来,主要宫殿向东移至大明宫,市集集中于东西,四面开门,里坊大小不一,道路系统交通方便,整齐有序。

(十二)唐朝宫殿建筑有什么特点?

答:P61以大明宫为例。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位处高低地,居高临下。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为长达数里的中轴线,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外朝轴线上排列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建造对称的殿阁楼台。(十三)举例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寺院类型。

答:(1)以佛塔为主题的寺院。如永宁寺,主题部分由塔、殿、廊院组成,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虽然采用“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但是仍突出佛塔主题。(2)以殿堂为主的佛寺,特别是某些“舍宅为寺”的寺院,例如建中寺。

(十四)举例说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答:

(十五)佛光寺和隆兴寺平面布局和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P67(A)佛光寺:位于五台山佛光山腰,依山势自下而上并沿东西向轴线布置。总平面适应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用挡土墙砌成。主要建筑有大殿、金代的文殊殿、唐代的污垢净光禅师墓塔及两座石经幢。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正殿分为台基、殿身、屋顶三部分,这是我国

古代建筑典型的三段式构图。殿身与屋顶之间安置斗栱,用来承托梁枋及檐的重量;大殿屋顶采用庑殿顶,坡度平缓,稳重舒展,出檐很深远,斗栱雄大硕壮。

大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九开间,进深四开间,平面柱网有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开间,进深两开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这种形式在《营造法式》中成为“金厢斗底槽”,有侧脚和升起。大殿在结构上采用的是梁柱结构。

P100(B)隆兴寺:平面呈狭长形,主要建筑自南向北排列于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大觉六师殿一直、摩尼殿、佛香阁、兹氏阁、转轮藏殿及弥陀殿。这是我国典型的佛教寺院布局。摩尼殿:殿基为方形,重檐九脊殿顶,四周正中出抱厦,正面开窗,殿身全是厚墙围绕,大殿外观别致,檐柱有侧脚及升起。转轮藏:二层,重檐歇山顶。这种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反映了唐末至北宋期间高型佛寺的特点。

(十六)唐塔的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答:P71(1)阁楼式塔: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是我国塔中的主流。玄奘塔年代最早形制简练。

(2)密檐塔:塔身多数朴素无装饰,但是具有显着收分,塔身建在扁矮的台基上,塔身以上是层层密叠的叠涩檐。以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为例。

(3)单塔:多作为僧人墓塔,平面多是正方形,但也有六角八角或者圆形的,规模小。例如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十七)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有哪几个?

答:P77新疆克孜尔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是历代建造的累积,但也有此时期的作品。

(十八)简述北宋东京城特点。

答:P91城市规模较唐长安小;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在城市布局上打破了里坊制度,形成按行业成街。

(十九)试对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做建造分析。

答:P105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不布局,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层砖台基上,,高九层,最下层是重檐,共有六层檐。木构架柱网和构件采用内外槽制度,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袱、草袱两套构件。平面采用八角形,同时使用双层套筒式的平面和结构。底层的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中所谓的“副阶周匝”。而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的“金厢斗底槽”。各楼层间有平坐暗层,增加刚性,更牢固。上下层柱是用叉柱造,各层都设平坐和走廊。

(二十)唐陵和宋陵两者有什么不同?

答:唐陵:主要运用地形,因山而坟,

(二十一)安济桥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就是什么?

答:P87以一单券越如许长跨,加之以空撞券之结构。大拱由28道石拱券并且组合砌筑而成,两肩各有两个小石券,是世界上显存最古的敞肩桥。

(二十二)《营造法式》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P111内容:是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邸等建筑供工作,由将作监李诫编着,而颁布的。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全书34卷,分五个组成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详”和“目录”各一卷。

特点:(1)模数的制定和应用(2)设计具有灵活性(3)技术经验的总结(4)装饰与结构的统一(5)建筑生产管理的严密性

(二十三)元明清三朝都城及宫殿有何联系?各自有何特点?

答:P121(一)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融汉、蒙文化与一炉,充分因地制宜、利用旧城、兼收并蓄、富有创新精神。1,依托旧城建设新城,两城长期共存。2以水面为中心的布局。3,适宜的规模和严整的格局。4,居民区和商业街市的分布。大都居民分布的总特点是一皇城为中心。5,城市引水、排水工程。主道与支道分工明确,计划性很强

(二)明北京城:沿用元大都旧城加以改造:1,市区缩北展南的推移;2,城市中轴线加强;;3,增筑外城。

(三)清北京:基本继承了明代格局,局部做了改动:1,充实、调整、改造旧城;2,开发西北郊及南郊园林用地,形成皇家园囿。

(二十四)试分析元明清三朝各宗教的发展对其建筑的影响。

答:P141(1)汉地佛教建筑:A元代一脉相承南宋,构成其禅林的基本布局,即五山十刹;

B明代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进一步加深,诸宗归一,相互融合,构成其佛教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建筑以禅寺为代表主体布局的主要形制和特色因此而产生。例如伽蓝殿堂的南北布局;

C清代汉传佛教逐渐衰微,而建筑更多的吸收各地民间的工艺技术,采用地方建筑风格,布局灵活自由。

P144(2)藏传佛教建筑:A元:由于元朝政府的支持,萨迦派取得了西藏地方领导权,开创了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从而大大促进了藏传佛教及其建筑的风格。

B元末明出:宗喀巴创立了格鲁派,并在藏族社会取得了绝对的优势,由此,藏传佛教开始向滇北,川西,青海,甘肃藏族和蒙古地区传播,格鲁派寺院建筑也遍布了这些地区。

C清:清入关后,为了达到统一的目的,利用藏传佛教,怀柔蒙骗,广建寺院。于北京、热河、五台山形成内地藏传佛教中心;在藏族地区形成黄教六大寺宇,顺治二年始建布达拉宫。到了清后期,政治溃败,内忧外患,藏传佛教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已物理再建寺院,有的寺院任其颓毁,藏传佛教建筑伴同清王朝的衰落而衰败了。

P146(3)云南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约元明之际,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居住区。傣族佛寺的最基本构成单位是佛殿、佛塔、僧舍。在组合方式上则有以佛殿为主(有干阑与落地两种类型,落地又有曼阁式、曼广式、曼苏曼式三种形式)或者以佛塔为主(塔外部轮廓为尖锥状,分为覆钟式和叠置式)的区别。

P148(4)道教建筑:A元:对道教采取兼容的态度,使其实力强大。例如典型的道教建筑—永乐宫。

B明:对道教及其他宗教进行统一管理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道教的发展,但是在普通民众总广受欢迎,小型道观有增无减,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

C清:这时期的道教已经步入衰颓时期,其社会地位也逐步下降,始终处于被贬损的地位。

元明清各地道观的布局仍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都尽量保持规整严谨的轴线对称布局。

(5)其他:除了上述宗教,元明清时期伊斯兰教建筑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十五)元明清时期住宅建筑发展有何特点?

答:P129(1)元:元代住宅是宋、金发展至明清住宅的中间环节,是在住宅制度逐渐森严、精致化过程中一个较为自由、散漫的阶段。在形式上,北方的住宅较多的受大都住宅的影响,而南方则在原宋制的基础上渐变。通过遗址可以发现,用廊柱连接的工字形平面和前出轩后有抱厦、左右立挟屋的凸形平面,以及二明一暗带抱厦的这种不对称正方平面在元代都是比较流行的建筑形式。

P130(2)明:明代住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方色彩。初期:形态皆受制度的严格束缚,造成住宅单体建筑的形式单一和群体组合的严谨规整。到了早期:元代的丰富造型和复杂平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悬山顶,单纯的一字型平面,正房不对称的形式也不见了,其变化

仅是按等级的差别在尺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在建筑群的组合上,元代一度出现的无轴线的自由布局被否定,代之以严正的中轴线组合,辅助建筑采用拱围的手法作为对称布置。中后期:随着制度松弛,风俗趋奢侈和技术进步,住宅特点有了新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室内空间保持宜人的尺度而不受架多脊高的影响;山墙高出屋面的形式使纵向多轴线的大型住宅出现横向自由的布局;崇尚自然,在住宅中局部做园林化处理。P130(3)清:清代人口增长迅猛,迫使住宅设计寻求节约用地的新途径,对历来是单层独院式的传统民居进行系列改进。如,采取紧凑用地、较高层数、拼连建造、加长进深、出挑悬吊等措施。例如,中后期的北京四合院,取消了早期围绕住院四周的更道,有的院落过小的改为平屋顶;晋中地区,将正房建为三层,四合院也都为两层;东南沿海一带多为联排式民居;闽粤沿海,人们创造了一种称为竹筒屋的单开间、长进深的民居形式;在重庆、湘西等地建造吊脚楼。

(二十六)试讨论庭院式民居的特点,类型及其代表实例。

答:P132(1)特点:以单间组成条状的单幢住屋为基本单位,回环布置,组成各种形式的院落,称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形态。

(2)类型: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代表实例:合院式---北京四合院;苏州民居----厅井式大宅院;福建永定土楼

(二十七)元明清时期坛庙建筑可分为哪两种,各包括哪些类型的建筑?

答:P150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祭祀自然神的场所,包括天上、地上诸神。例如,天坛、地坛。第二类是祖先和圣贤英雄之庙。例如,明北京太庙、祠堂。

(二十八)试分析元明清时期各类学院的建筑形制区别。

答:P155学院建筑大致分为官办的各类官学和民办的书院两大类型。元明清时期学校建筑形制的特点是与文庙相结合,所以学校有时候又称为“庙学”、“学官”。由庙和学两大部分组成。“庙”中的大成殿是整组建筑的中心和精神所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堂和专舍。(1)国子监:国家的最高学府,元时称国子学,明初改为国子监。例如南京国子监,主体由并列点的庙和学两部分组成,左庙右学。

(2)地方官学:形制基本上是国子监的缩影,除了左庙右学外,还常用前庙后学的布局,在建筑上强调中轴线的作用。

(3)书院:民间教育机构,以学术传播为主,科举为次,常有区域性的学术中心。兼有讲学、藏书、供祀三大职能。早期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故作自由布置。明代中后期,书院逐步向官学化发展,其形制也逐渐规则化,产生了规整式书院。书院的三大职能,对应的产生了书院的三种建筑单体:讲堂、藏书楼、礼殿或祠堂。他们组合成为元明清时期书院的主体。

(二十九)试分析明清两朝陵墓建筑的建筑成就。

答:P158(A)明代:陵寝制度方面沿袭了“因山为陵”、帝后同陵和集诸陵于同一兆域的做法,又改革了某些旧的制度,逐步淡化陵寝祭祀中远古“灵魂”崇拜观念,并不断加强礼制观念。明代帝陵的基本布局模式

为前后两个区域,即以祾恩殿为主体建筑的祭祀区在前,以方成为标志的地宫区在后。明十三陵是明陵中最具代表性及规模的帝陵,位于天寿山麓,四面环山,南面敞开,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一山趾,整个陵区结合自然地形,组成一个宏伟、肃穆的整体。

P163(B)清朝:清陵布局已明陵为范本,沿着修长的神道依次布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形成肃穆的空间序列。在整条序列上仅龙凤门及朝房、班房为新增,其他都依明陵。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其中顺治帝的孝陵,分为前朝后寝两座院落,全部建筑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高低错落,疏密相间,节奏感极强。清东陵内其他陵形制与孝陵相似,但是规制上有所减撤。

(三十)试分析元明清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建筑艺术成就。

答:P168(一)大木技术

(1)巨变中的元代大木技术:A,层叠式结构的衰落与混合式结构的扩展 B,柱网的自由化与梁栿构架技巧 C,斗栱与梁栿作用的转换(2)重新秩序化的明代大木技术:A,柱梁体系的简化与改进 B,从举折到举架的转变 C,斗栱的变化

(3)结构技术更为规范化的清代大木技术:A,木构架设计的特征 B,清代达木构架的历史性成就:1)品和梁柱技术 2)多层楼阁结构3)大体量的建筑 C,承重墙及附崖

P173(二)石建筑技术

(1)元代拉开了砖石建筑大发展的序幕

(2)明代时我国砖石建筑发展的又一高潮,以运用传统技术的无梁殿所取的成绩最为瞩目

(3)清代砖石结构继承了明代,发展不大

(三十一)中国近代新旧建筑体系的发展情况如何?

答:P184(A)新建筑体系:A)品类上,已大体形成较齐全的近代公共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和近代工业建筑,已能够紧跟当时的世界潮流。B)技术上,运用了近代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术体系和相应的施工队伍。C)文化上,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的大幅度交会。D)制度上,房地产的商品化和建筑业的法制管理推进了建筑市场的形成和建筑制度的近代化。(B)旧建筑体系:A)建筑语言上,推迟转型的乡土建筑中的典型地段、群组中,有代表性的精品佳作,沉淀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地域的、科学的、情感的信息。B)技术及特色上,部分建筑局部运用了近代的材料,装饰,但没有摆脱传统的技术体系和空间格局,基本上保持因地制宜、因才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

(三十二)分析评述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建筑。

答:P185中国近代建筑以时间大致可分为:

(1)发生期(19世纪中叶到19世界末):新建筑活动的开展及中国建筑初始转型的时期。这时期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商口岸城市,及租界。外国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俱乐部,教堂,洋房住宅,这些殖民输入的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另

外,外来势力输入的西方建筑和中国洋务工业、私营工业主动引入的西式厂房,成了中国本土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近代建筑。

(2)繁盛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建筑活动频繁,类型丰富,技术明显发展。这时期,上海、天津等租界区迅速发展;大城市涌现高层建筑浪潮;日本在东北各城市促进了近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们创造出较为活跃的局面;装饰艺术及现代派建筑流行。

(3)停滞期(20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近代临时性箭镞活动扩展至内地,现代建筑实践少。政治统治中心南移,一部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内地工业有了一些发展,但是建筑规模不大,一般多为临时性工程。

(三十三)按不同功能所分的新建筑类型的发展历程中所反映的建筑思想是什么?都有哪些代表建筑?

答:P188~P194(1)居住建筑:A,传统型。旧的传统民居 B,移植型。大住宅,独户型和联户型新住宅、多层公寓和高层公寓 C,演变型。里弄、居住大院、竹筒屋、庐氏侨居与碉楼侨居

(2)公共建筑:商贸建筑。行政、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医疗建筑。交通建筑

(3)工业建筑:单层厂房。多层厂房。

(三十四)各时期国内的社会背景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答:P181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P199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三十五)我国城市建设的大致历史脉络是什么?简述各时期的代表性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与内容。

答:P203分为四个阶段:

(一)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1949~1952):随着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工作重点又放在回复与发展生产方面,城市建筑迅速恢复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特征。在此期间,恢复、扩建和新建了一些工业建筑;整治城市环境;维修、改建、新建住宅;经过三年调整,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步入一个以工业城市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的新阶段。

(二)“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引入发展与新型工业城市的规划建设阶段(1953~1957):中国的一五计划,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学科,设置了城市规划专业;建设了一批以前苏联规划思想指导的新型工业城市。但是由于全面学习苏联,带有一些古典形式主义,刻意强调一些建筑手法,忽视工程经济。这一时期建设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东北、华北、西北一些大城市建设大型工业项目。

(三)城市规划的动荡、中断与三线建设中内地城市的规划、发展阶段(1958~1978):在内地建设上实行“进山、分散、隐蔽”的三线设计方针。城市建设无视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三线城市类型有:一为集中建筑的城市;二是工业靠近原有城镇布置,促进原有城镇的改造和发展;三是工厂进山进沟分散布置,形成许多小工业点和工人镇。

(四)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设立特区与开发区,促进了新兴城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

(三十六)浅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旧城保护和新城建设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试举例。

(三十七)简述中国现代建筑的五种主要思潮的思想特点。

答:P207(1)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思潮: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现代解释的基础上,从传统建筑文化中寻找推进中国建筑特色创造的思想资源和人文智慧,特征是,以形式模仿和片段移植。

(2)追求地域特色的思潮:主张在建筑中应存在并且可以存在地域特色,并主动地以各种手法去表达建筑的地域特色,或者试图创造新的地域建筑风格。

(3)表达时代精神的思潮:主要的思想表达倾向有现代建筑倾向、玻璃幕墙倾向、后现代建筑倾向、高技派倾向、生态建筑倾向、解构倾向。(4)时尚建筑思潮:建筑师在社会时尚现象的影响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与通俗乃至庸俗现象为伍,成为社会时尚现象的附庸。包括政治时尚建筑;传统时尚建筑;欧风时尚建筑;地域时尚建筑;创新史上建筑。(5)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不像其他思潮那样通过建筑作品形式特征直接表现出来;关心它的人主要局限于专业学者之间。

(三十八)比较港澳台地区近现代建筑发展过程及其建筑、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P218(一)台湾:城市与建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萌动期(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此时期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建筑基本延续大陆各大城市设计的思路。然后受日美影响,外国资本的直接介

入和外国建筑师直接参与,使国际风尚风靡,逐渐与外国建筑接轨,风格开始与大陆脱轨。(2)升腾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后期),台湾陆续制定和推出各项经济改革与鼓励外来投资的条例。住宅大发展,房地产建筑公司崛起,住宅商品化与商业文化对居住建筑的渗入成为主流。公共建筑类型拓,,一些留学返台建筑师的先进思想和设计理念成为主流。(3)拓展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延续到90年代末),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两岸关系缓和,台湾建筑出现多元化,与世界接轨外,还开始对本土的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P220(二)香港:50年代后。建筑业与其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转型期(1950~1970):随着新中国成立,香港人口增加,1953年一场大火,促使香港政府全面介入大规模和有效解决居住问题的行动。1957年,完成了使香港多数人居者有其屋的任务,经济向用地少、劳动密集型转轨。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最先被广泛采用。房地产业迅速成为香港经济重要一环。(2)拓展期(1970~1984):工业开始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阶段转变,工业建筑的发展与香港制品的出口同步发展。城市设施在第一个阶段积累资金的基础上进入大规模拓展,地铁、海底隧道、电气化铁路,都成为建筑技术更新与现代化提供了条件。1972年,宣布了“十年建屋计划”,取得很大进步。新市镇逐渐成型,此时香港的住宅设计形成了布局紧凑、密度极高、有较好卫生要求的塔式高层住宅设计模式。同时以财富的积累和市场的需求为目标,香港娱乐建筑、度假村、公共建筑也取得众多成就。(3)成形与大发展时期(80年代后):在中国政府一国两制的背景下,香港工业楼宇需求增幅减小,写字

楼和第三产业建筑供不应求,企业总部大楼出现了争相攀高的趋势。居住建筑方面,港府1988年推出长远房屋策略,工作重点放在提供贷款帮助居民购买私人楼宇,大力改造两岸老市区。

P223(三)澳门:(1)建设之初(20世纪30~40年代):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建筑,分欧中两种样式。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澳门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建筑,但是影响不大,主流依旧是中西混合的折中主义,注重装饰,这形成了城市的基本特征。(2)停滞期后的加速期(30年代~80年代):30~60年代,世界政局动荡,对外依赖较强的澳门经济一蹶不振。建筑业也处于相对停滞期。70~80年代,加速期,1961年,葡萄牙政府颁布法令,指定澳门地区为旅游区,赌场合法化,从此带动了澳门经济的腾飞,从而建筑业、金融业也有长足的进展。1974,澳达大桥建成,澳门与氹仔相连,标志着大型建筑计划启动,兴建了大量住宅及公共建筑。(3)稳步发展(80年代以来):澳门建筑进入了稳定发展与反省期,在回归后,澳门如何克服地少人稠的弱势,适应竞争性,保持文化特色,成为新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埃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答:(1)金字塔:第一座石头金字塔---昭赛尔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胡夫金字塔,哈弗拉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金字塔融合于自然。高山,大漠,长河是神圣的,从而承托的金字塔也无比神圣,它们伫立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大漠中,显得十分协调,一眼望去,仿佛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

(3)太阳神庙:在大门前有一两对皇帝的圆雕坐像,像前有一两对方尖碑,后背是大面积的彩色浮雕石墙,使构图主次清楚,层次分明,完整统一。大殿里总是立满了高大粗壮的柱子,形成神秘严肃的气氛。(二)试叙述古波斯建筑装饰的特点。

答:波斯人建筑成就体现在宫殿建筑。帕赛玻里斯宫殿,百柱殿的建筑装饰母题象征着帝国的扩张;爱奥尼亚式涡卷来自希腊,植物叶装饰来自埃及,公牛和狮子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墙体虽然是土坯的,但是墙面贴黑、白色大理石或者琉璃,内部柱子很精致,柱础是高高的覆钟形,刻花瓣。

(三)试叙述古希腊柱式的演变及各种柱式的建筑风格。

答:P236(1)在小亚细亚等共和制城邦中,流行爱奥尼柱式。这种柱式比较秀美华丽,比例轻快、开间宽阔(伊瑞克提翁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

(2)在西西里一带流行着多立克柱式。柱式造型粗壮,浑厚有力,但早期的多给人一种沉重粗苯之感(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

在柱式的演变中,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学观点,对柱式的发展有着深深的影响。这种美学观点在于人体是最美的东西。在希腊建筑中,我们也确实看到有以男子雕像代替多立克柱式,以女子雕像替代爱奥尼柱式的,这种审美观自始至终贯彻在柱式的演变过程中。并把人体比例关系采用与建筑物及柱式上,在柱式各部分间建立相当严密的度量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