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

合集下载

国内外主要机构中英文对照

国内外主要机构中英文对照

国内外主要机构组织中英文名称国务院组成部门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Ministry of State Security*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Ministry of Supervisio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Ministry of Justice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Ministry of Transport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Ministry of Railways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Ministry of Commerce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Ministry of Culture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National Audit Office(* 监察部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机构列入国务院序列,编制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

金太阳认证

金太阳认证

经国家认委批准,在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建立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认证体系”项目支持下,鉴衡认证中心率先开展了我国太阳热水器金太阳认证。

“金太阳”认证标志的由来“金太阳”标志由大写字母CGC及英文单词Solar构成。

其中CGC为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英文字母缩写,Solar中文释义为太阳能。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China General Certification Center)是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专业从事太阳热水器产品认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

从2003年起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建立中国太阳热水器认证体系”项目的支持下,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的联合推动下,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建立实施了中国太阳热水器认证体系。

通过太阳热水器认证的产品都贴有“金太阳”认证标志。

“建立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认证体系”的项目背景?“建立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认证体系”项目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商业化能力建设项目”子项目,目的是在中国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与国际认证制度接轨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认证体系,以促进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鉴衡认证中心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该项目的唯一承担单位。

“金太阳”认证产品都有哪些?依据标准是什么?认证实施规则是什么?目前,“金太阳”认证覆盖的范围和依据的标准如下:如何获得并保持认证证书?- 提交认证申请材料- 现场抽样- 进行严格的产品检测- 经过专家的现场工厂审查- 每年对获证企业进行监督审查和产品检测企业首先需要向认证中心提交认证申请材料,经评审合格后,认证中心将正式接受认证申请。

认证中心与企业签订认证合同后,将委任实验室对认证企业的产品进行抽样,按照认证依据的标准进行检测,合格后,认证中心要派专家组对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全面审查,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最后,认证中心每年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审查和产品检测。

国际海洋组织及项目管理

国际海洋组织及项目管理

国际海洋组织及项目管理一、部分国际海洋组织名称、组织结构。

1、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ICES ,1902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成立,负责协调和促进海洋科学考察的国际组织。

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是一个旨在协调与促进北大西洋地区(包括波罗的海和北海)海洋研究的组织,其任务是:①促进和鼓励为研究北大西洋和邻近海域的海洋环境及其生物资源进行考察和调查;②出版和传播这些研究的成果,包括向各国政府、区域渔业管理部门及污染防治委员会提供科学信息和建议。

2、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事组织(英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是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英国伦敦。

该组织最早成立于1959年1月6日,原名“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

1982年5月更名为国际海事组织,截止2012年9月,已有171个正式成员。

国际海事组织(简称IMO)的作用是创建一个监管公平和有效的的航运业框架,普遍采用实施。

涵盖包括船舶设计、施工、设备、人员配备、操作和处理等方面,确保这些方面的安全、环保、节能、安全。

国际海事组织理事会共有40名成员,分为A、B、C三类。

其中10个A类理事为航运大国,理事会是国际海事组织的执行机构,在大会的领导下负责管理该组织的工作,在两届大会之间履行大会的所有职能。

10个B类理事为海上贸易量最大国家,20个C类理事为地区代表。

理事会是该组织的重要决策机构。

该组织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改选理事会和主席。

当选主席和理事国任期2年。

中国于1973年恢复在国际海事组织中的成员国地位。

1989年第16届大会上,中国当选为A类理事国并连任至今。

3、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ISA)是管理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威组织。

中国沼气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沼气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中国肉类总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畜牧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水平也不断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已经达到了61%,蛋鸡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了79%,奶牛达到了42%。

虽然规模化养殖比例很高,但散养还是占了很大比重。

2009年散养生猪年出栏3.4亿头,占总出栏数的52.78%,即生猪畜禽粪便的排放有一半以上来自散养。

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尤其是畜禽粪便的排放会造成污染。

因此,根据目前中国养殖业情况和畜禽粪便排放情况,因地制宜、宜小则小、宜大则大的推广户用沼气工程、小型沼气工程、中型沼气工程、大型沼气工程乃至特大型沼气工程是非常好的一种粪便处理解决方法。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沼气发酵原料的来源以秸秆为主;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则开始以畜禽粪便为沼气发酵的主要原料。

目前,中国沼气原料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包括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外来物种等都可以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

一、中国沼气工程发展现状1.政策法规初步建立。

在中国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中都对发展农村沼气作出明确规定。

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多个地方法规中都对发展农村沼气做出了明确规定。

2.管理体系日益完善。

建立健全了全国农村中国沼气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文│郝先荣(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迅速,沼气作为生物能源中的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其中,畜禽粪便是沼气工程的主要原料之一。

沼气可用来发电,还可提纯后制成生物甲烷用于其他地方。

◎沼气工程原料来源◎德青源大型沼气工程28沼气管理推广服务体系。

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与推广、研究与开发、培训与质检体系,从业人员4.1万人,同时培养了一支27.59万人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3.标准体系逐步形成。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规划框架-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规划框架-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规划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声明---中国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政府共同编制的合作框架。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文件描述了未来五年中国政府(由农业部代表)与FAO之间的战略合作领域。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是在经过与大量利益相关者广泛讨论磋商后的结果,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联合国在华机构、在华的中国发展伙伴、粮农组织在罗马总部和曼谷区域代表处的技术部门。

本框架签署双方对在框架制定过程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各个部门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提出了粮农组织将要帮助中国的一些重点领域与相关活动,以协助中国实现其国家政策目标,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农村脱贫、食品安全与质量、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与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国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以及粮农组织中国《国家中期优先重点框架(2009-2013)》进行了衔接,同时也与《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计划(2011-2015)》、千年发展目标,以及与粮农组织全球战略目标(具体体现在联农组织战略框架、2010-2015年中期规划、2010-2011年工作计划和预算)保持了一致。

在《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中,粮农组织对中国政府、公民社会和广大民众所给予的帮助,包括项目进展、资金承诺兑现,都可以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提倡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清楚地阐明了FAO对受援国各项干预活动的战略领域、结果、产出和测度指标。

该框架凸显了粮农组织作为联合国在农业与农村发展领域的主导国际机构的地位.同时,也致力于在联合国系统内提高粮农组织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国家规划框架(2012-2015)》描绘了在未来五年FAO如何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一个简单而又明确的蓝图,可以指导资源筹集并成功推动相关合作。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作者:徐旺生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9年第09期专家简介:徐旺生,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古今农业》副主编,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耕文化、畜牧兽医史以及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等。

在现代农业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农村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号召,发起了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动,旨在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试图在现代新的技术不断运用的今天,发扬传统农耕文明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水旱轮作、使用绿肥等特点,有效缓解日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引领现代农业向环境友好,可持续方向发展。

自2012年开始,原农业部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活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被定义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中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原农产品加工局的主导下,共有4批91项遗产列为其中。

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正在进行第五批的评选活动。

为什么在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设施农业广泛运用的今天,人们转向关注传统农业?答案其实很简单,现代农业在效率提高的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近现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引入,使中华农业逐渐偏离传统农业的轨道。

以化学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数亿人因此解决了温饱,我们食物中肉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农田中化学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出现了土壤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水循环系统出现了障碍,水体污染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生物多样性在弱化、农业生态平衡被破坏等生态问题也不断涌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训练]《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国履约准备大事记

[训练]《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国履约准备大事记

《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国履约准备大事记1999年9月成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跨部门POPs技术协调和谈判小组,研讨公约谈判政策,参加公约谈判,包括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一次到第七次会议(INC1-INC7)。

2000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2-1999)和《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3-2000),其中首次规定了二恶英污染控制指标。

2000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外经办成立POPs工作组,开始组织准备与公约准备有关的能力加强项目。

2001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在北京联合组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研讨会”,国内相关部门、大专院所和国际多边、双边组织参加研讨会。

2001年5月21~23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外交全权代表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举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受国务院委托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公约,我国是公约首批签字国。

2001年7月12日,中国政府和意大利政府签署中国削减和淘汰杀虫剂类POPs战略和规划项目,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制订中国杀虫剂POPs的削减和淘汰战略。

该项目是公约前期准备的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

2001年10月19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毛细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T77-2001)行业标准,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2001年12月20日,全球环境基金(GEF)批准国家环保总局申请的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能力建设和国家实施方案编制前期准备项目(PDF-B),GEF资助项目准备资金为349500美元。

2002年4月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能力建设和国家实施方案编制前期准备项目(PDF-B)正式启动,项目执行期为13个月,于2003年5月结束。

2002年8~9月在加拿大政府支持下,国家环保总局同世界银行合作组织POPs系列国际研讨会,会后形成“我国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斯德哥尔摩公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报告,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报送国务院。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资助项目环境评价编制要点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资助项目环境评价编制要点

1 世界银行与全球环境基金概述
11 世 界银 行 .
世界银行(h r a k 是联合 国属下 的一个 负责长 teWol B n ) d 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18 年 , 9 1 世界银行 向中国提供第一
s e i c r q i me t n r u o n . d a ay i o u o n r n h o d B n n i n n a se s n o p c f e u r i e n sa d wo k o t i t An n ss fo rc u ty a d t e W r a k e v r me t a s s me t n c mmo n p l l o l i na d d f r n e . s e il h e u r me t ft ee vr n n a s e s n e o t h u d i cu e E i e e c s e p c al te r q i f y e n n i me t l s sme trp r s o l l d A, MP a d EAR t r e r p rs o h o a n E n h e e o t.
个领域 以及土地退化等方 面。全球环境基金的资金是通过联
报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 金资助项 目) 环境影 响评 价报告 中总 结出的对该类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 中应关注的要 点做 出分析 。
合 国开发U E)
银行三个执行机构提供给各 国的。 目前 全球环 境基金 的成员 国已发展 为 13个 。中 国于 7 t9 9 4年 5 月正式加入全球环境基 金 . 是发展 中国家 中为数不
响评价的具体要 求及编制要点。并分析 了我 国环评与世行 环评 的共 同点与不 同点 ,特 别是世行要求环评报告应 包括 E 、 M AE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资料推荐………………………………………………… 1 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巴彦县野生大豆保护点激励机制建设任务书 项目名称:“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项目编号:00053198 期 限:12个月 预计开始时间:2010年5月

一、项目背景 “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是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实施、中国农业部执行的国际合作项目。为此,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成立了国家项目办公室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工作。项目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为期六年。

项目重点是在八个省(自治区)选定8个代表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示范点,通过开展激励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能力建设(包括监测能力的建设)以及提高保护意识等一系列活动,消除示范点内对野生稻、野生大豆、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及其根源,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把保护和农业生产相结合, 对野生稻、野生大豆和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进行安全保护,并将示范点的成功经验推广到50个县,促进中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衡量项目成功的总体指标包括:与项目启动初期相比,各示范点上所确定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面积在项目中期和末期都没有减少。项目结束时,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生长的土地没有脱离农业生产。

项目选定的8个示范点为: 1) 广西昭平县木格乡盘石村(野生稻) 2) 海南省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野生稻) 3) 云南省景洪(野生稻) 4) 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乌拉斯台(白杨沟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 5) 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八卦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 6) 河南省桐柏县固县镇(野生大豆) 7) 黑龙江省巴彦县富江乡振发村(野生大豆) ……………………………………………………………精品资料推荐………………………………………………… 2 8) 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老头沟镇文化村(野生大豆)

在以往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中国相关部门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异地保护和进行物理隔离的原生境保护。然而,异地保存在发挥救急保护作用的同时,却阻断了农业野生植物的进化途径,不利于它们的进化,物理隔离的原生境保护办法则使保护和农业生产相脱离, 从长远讲是不可持续的。本项目将选择保护示范项目点,开展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原生境保护,力图探索可持续的保护路子。实施本项目涉及众多利益方,包括农民、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和管理干部等,如何激励和发挥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是本项目成功的一个关键。但是,无论是在已有的法规和政策,还是过去开展的保护实践经验中,激励措施的应用正是我们缺乏的。因此,因地制宜地制订和实施激励机制是急需的,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一项重要保证。

为此,项目通过分包合同和聘用专家的形式,委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专家和地方有关人员为项目选定的8个保护点建立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目前,黑龙江巴彦县的激励机制设计已经完成。该设计工作是在黑龙江巴彦县CWRC项目办提出的“项目实施方案”(其中也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的考虑)和广泛深入的现场调研基础上进行的,该激励机制设计方案得到了黑龙江巴彦县有关主管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认可。

该机制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领域,包括政策和法规,替代生计及相关技术培训和融资支持。计划总投资338.55万元,其中除了本项目投入外,当地政府将配套260.18万元,其余由当地农民自筹解决。

二、本合同目标 本合同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从履行本项目宗旨,激励项目利益相关方(包括农民)的积极参与,把保护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建立可持续保护和利用机制出发,为黑龙江巴彦县项目点的激励机制建设提供服务。按照该项目点的激励机制设计方案,组织和协调地方主管部门和选择的承担建设单位,开展建设活动,按时完成上述建设任务,以促使项目在该示范点的顺利实施,并创造经验,以期进一步推广。

三、黑龙江巴彦县激励机制设计和建设背景 ……………………………………………………………精品资料推荐………………………………………………… 3 (一)保护点基本情况 黑龙江巴彦县气候环境优越,野生大豆生长繁茂。野生大豆为喜光攀缘性植物,需缠绕在其他物体向上生长,保持一个良好的受光姿态。其特性为大豆田的生产带来很大麻烦,被当地农民视为有害杂草去除。该保护点原是农民承包的薪碳林地,种植杞柳等灌木,为野生大豆提供了攀缘物,形成共生环境。近年来保护点内的杞柳品种老化失去收获价值,农民权衡收益多年没有收割,杞柳生长繁茂影响野生大豆的光照效果,不断侵袭野生大豆的生存空间,严重威胁野生大豆的正常生长。针对保护点的具体情况,按照激励机制建设原则,提出该保护点激励机制建设内容包括:(1)成立野生大豆保护合作组织,通过保护组织延伸的方式,把野生大豆保护的条款与农民的实际生产活动以及利益分配相结合,既协调保护点农民之间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形成保护野生大豆的强烈意识;(2)在合作组织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帮助保护点农民更新杞柳等伴生灌木,及时收割柳条,为野生大豆提供光照与攀缘物,形成良好的共生环境;(3)试种小灌木蓝靛果,为当地农民利用野生大豆的伴生植物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供更多选择;(4)贷款贴息,为保护点农民解决各项建设初期经费投入的来源问题,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尽快消除野生大豆的生存威胁。

四、合同任务 本合同分包商将按照黑龙江巴彦县项目点激励机制设计方案,协助地方主管部门建设可操作的激励机制,以促使项目在该示范点的顺利实施,并创造经验,以期进一步推广。

合同的具体任务,即黑龙江巴彦县项目点激励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政策激励机制 (1)黑龙江巴彦县人民政府制定作物近缘野生近缘植物(或野生大豆)保护政策

(2)黑龙江巴彦县富江乡和振发村分别修改乡规民约和村规民约 (3)在中小学开展“双优”学生评选 (4)成立富江乡振发村保护点野生大豆保护合作组织

2、生计替代 ……………………………………………………………精品资料推荐………………………………………………… 4 (1)更新杞柳品种 具体任务:更新保护点杞柳品种303亩,品种更新分两期进行,第一年更新200亩,第二年利用前一年的柳条新知作为更新种苗,节省投资成本。修建保护点所在村委会、乡政府及其他村连通的运输道路共8.13公里(宽4米,水泥路面),完善保护点的交通设施,便于保护点的管理以及杞柳的生产与运营。

(2)蓝靛果试种 具体任务:在保护点内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土地3亩,栽种蓝靛果3年生种苗,株行距1×0.6米,每亩栽植约400株。由保护点农民派专人按照提供种苗单位的栽培指导方案进行管理,分别统计第一、第二年的栽培效果,最后评定该树种在保护点及相近环境中的种植效果。

(3)替代生计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保护点的具体情况,将对激励机制中生计替代内容采取专家授课与农民田间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三期培训,一期为实用种植新技术的培训,除教授传统作物的现代种植技术外,配以杞柳、蓝靛果等多种经济苗木的栽培、管理、储存运输方法。现代种植技术的培训以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品质为主导,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效应,提高农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二期为养殖业,以生猪、鸭、土鸡等的养殖技术为主;三期为非农产业的培训,主要以手工编织、计算机、汽车驾驶、小型农产品加工等职业技能为主,为各项产业的后继发展及劳务的外向输出打下基础。

每期培训班聘请市级以上(含)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相关理论和技术,同时聘请乡级技术员、村级种养专业户或具有丰富经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能手现场传授相关知识和经验。所有聘请的授课教师在项目期内都需承担随时为农民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义务。

四期的非农产业培训将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劳务所需单位联合进行,以保证培训的质量。考虑到保护点农户人数较多,可适当增加授课教师人数以及培训的期数。每期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由合作组织、农技中心对当地农民的培训意愿进行统计后,做出培训计划方案,按照方案要求执行。 ……………………………………………………………精品资料推荐………………………………………………… 5 3、基于小额信贷的资金激励 协助项目与当地金融机构达成协议,给予当地农民在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野生大豆保护的项目优先贷款,例如蔬菜大棚的建立,沼气池及养殖小区的联合建设等。农民在申请小额信贷时得到信贷机构的支持,不但解决了农民资金窘迫的困境,也把农民的发展意识与金融领域结合起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项目实行的初期,以贷款或者风险基金的形式,有偿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该资金只能用于发展与生计替代等相关的项目,并且与贷款人或基金收益人签订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的相关合同,如有违反者,取消其享受资格,并受到相应条款的惩罚。

本项目将借用现有贷款模式,由项目出资与黑龙江巴彦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由黑龙江巴彦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向保护点农民提供贷款,项目资金用于贷款利息补贴,调动保护点农民改变生产方式的积极性,也给当地农民发展生产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持,从而减轻野生大豆保护点的生存威胁。

资金激励方式:小额信贷贴息

项目资金管理方式: (1)资金管理:小额信贷贴息资金4.6万元万元由项目财务管理机构拨入县项目指导委员会设立专帐管理,专款专用,按照小额信贷贴息管理办法(见激励机制设计之附件七)进行管理。考虑到项目区内农民起点较低,对小额贷款的认识和利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余款在项目完成后两年继续有效,由县项目指导委员会监管。

(2)贴息方式:该项资金只能用于该村农户贷款贴息,该村农户每户贷款10,000-20,000元,用于发展有利于野生大豆保护的生产项目,原则上每户在项目期内只贷款一次,特殊情况需要连续贷款需由县项目指导委员会审批,但最多贷款两次。第一次贷款利息补贴80%,第二次贷款利息补贴40%。

(3)资金监管:县项目指导委员会下属办公室每年向实施单位提供申请贷款人及其贷款额度,实施单位在利用本项贴息资金过程中接受县项目指导委员会的监督。

(4)贷款和还款程序:贷款本金由实施单位解决,贷款审核程序按照实施单位小额贷款程序执行,还款也按实施单位相关程序执行,项目指导委员会及其下属办公室不承担追款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