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第1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第1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第1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

解答:要点如下:

第一,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

地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2、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

解答:要点如下:

第一,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即存在外部不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他就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不利的. 第三,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是生产不足,后者是生产过多.

3、如何看待“科斯定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适用吗?它在社会主义适用吗?

解答:要点如下:

第一,科撕定理要求财产权明确.但是,财产权并不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以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也变得实际

上不可行.

第二,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可以转让.但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等等,财产权并与一定总是能够顺利地转让.

第三,即使财产权是明确、可在转让的,也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转让之后的结果可能是: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却不一定为最优.

第四,分配财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了.

4、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依靠市场来提供?

解答:要点如下:

第一,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

第二,由于公共物品不具备竞争的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是0.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时常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0,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就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0产出.

5、市场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吗?

解答:要点如下:

第一,市场机制可以解决一部分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例如,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可能卖不出去.生产者显然很难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具体情况.不过,在市场经济中,这一类信息的不完全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决策——因为他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只要知道了商品的价格,就可以由此计算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从而就能够确定它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第二,市场价格机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这种情况在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上都是常见的现象.

第三,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市场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6、设一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500-5P,成本函数为C=20Q.试问:(a)若该产品为一垄断产品厂商生产,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b)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和价格应为多少?

(c)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时损失了多少?

解答:(a)该产品为垄断厂商生产时,市场的需求函数即厂商的需求函数.于是,由Q=500-5P可得P=100-0.2Q,得边际收益函数MR=100-0.4Q;由成本函数C=20Q

6、解答:(b)该垄断产品为垄断厂商生产时,市场的需求函数即该厂商的需求函数.于是,由Q=500-5P可得P=100-0.2Q,得到边际收

益函数MR=100-0.4Q ;由成本函数C=20Q=AC.利润最大化时有MC=MR ,即20=100-0.4Q ,得产量Q=200,价格P=60,利润为л=60×200-20×200=8000.

(b)要达到帕累托,价格必须等于边际成本,即:

P=100-0.2Q=20=MC

得Q=400,P=20

(c)当Q=200、P=60时,消费者剩余为:

CS= ?=--20004000)2.0100(PQ dQ Q

当Q=400、P=20Q 时,消费者剩余为:

CS=?=--400016000)2.0100(PQ dQ Q

社会福利纯损失为:16000-4000-8000=4000.这里,16000-4000=12000是垄断造成的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其中,8000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因此,社会福利的纯损失为4000.

7、在一个社区内有三个集团.他们对公共电视节目小时数T 的需求曲线分别为:

W 1=100-T

W 2=150-2T

W 3=200-T

假定公共电视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它能以每小时100美元的不变边际成本生产出来.

(a)

公共电视有效率的小时数是多少? (b)

如果电视为私人物品,一个竞争性的私人市场会提供多少电视

小时数?

本题答案要点如下:

公共电视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因此,要决定供给公共物品的有效水平,必须使这些加总的边际收益与生产的边际成本相等: W 1=100-T

W 2=150-2T

T

W T W 44502003-=-=+ 令450-4T=100,得T=87.5.这就是公共电视的有效小时数.

(c) 在一个竞争性的私人市场中,每个集团会提供的电视为: 100-T=100, T 1=0

150-2T=100 T 2=25

200-T=100 T 3=100

将T 1、T 2、T 3相加,得T=0+25+100=125.这就是竞争性的私人市场会

提出的电视总量.

8、设一个公共牧场的成本是C=5X 2+2000,其中,X 是牧场上养牛的头数.牛的价格为P=800元.

(a)求牛场净收益最大时的养牛数.

(b)若该牧场有5户牧民,牧场成本由他们平均分担.这时牧场上将会有多少养牛数?从中会引起什么问题?

解答:(a)牧场净收益最大的养牛数将由P=MC 即800=10X 给出,解之得X=80.

(b)每户牧民分摊的成本是:

(5X2+2000)÷5=X2+400

于是养牛数将是800=2X,得X=400.从中引起的问题是牧场因放牧过度,熟年后一片荒芜.这就是“公地的悲剧”.

9、假设有10个人住在一条街上,每个人愿意为增加一支路的路灯支付4美元,而不管已提供路灯的数量.若提供X盏路灯的成本函数为C(x)=x2,试求最优路灯安装只数.

解答:路灯属于公共物品.每人愿意为增加每一盏路灯支付4美元,10人共40美元,这可看成是对路灯的需求或边际收益,而装灯的边际成本函数为MC=2x.令MR=MC,即40=2x,得 x=20,此即路灯的最优安装只数.

10、一农场主的作物缺水.他须决定是否进行灌溉.如他进行灌溉,或者天下雨的话,作物带来的利润是1000元,但若缺水,利润只有500元.灌溉的成本是200元.农场主的目标是预期利润达到最大.

(a)如果农场主相信下雨的概率是50%,他会灌溉吗?

(b)假如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100%,农场主愿意为获得这种准确的天气信息支付多少费用?

解答:(a)如果农场主相信下雨的概率是50%,不进行灌溉的话,他的预期利润为:

E(л)=0.5×1000+0.5×500=750

如果进行灌溉,则肯定得到的利润为1000-200=800.因此,他会进行灌溉.

(b)他不买天气预报信息时,如上所述,他会进行灌溉,得到利润800.

如果买天气预报信息并假定支付x元费用,他若知道天下雨,就不灌溉,于是可获利润

л1=1000-x

若确知天不下雨,就灌溉,于是可获利润

л2=800-x

由于他得到的信息无非是下雨和不下雨,因此,在购买信息情况下的预期利润为

E(л)=0.05(л1+л2)=900-X

令E(л)=900-x=800(不购买预报信息时的利润),解出x=100. 文稿录入:胡争国

看似短暂的一生,其间的色彩,波折,却是纷呈的,深不可测的,所以才有人拼尽一切阻隔,在路漫漫中,上下而求索。

不管平庸也好,风生水起也罢,其实谁的人生不是顶着风雨在前行,都在用平凡的身体支撑着一个看不见的灵魂?

有时候行到风不推身体也飘摇,雨不流泪水也湿过衣衫,而让我们始终坚持的除了一份信念:风雨总会过去,晴朗总会伴着彩虹挂在天边。

一定还有比信念还牢固的东西支撑着我们,那就是流动在心底的爱,一份拳拳之爱,或许卑微,却是我们执著存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跨越任何险阻的勇气、力量和最美丽的理由。

人生的途程积累了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成了哲学家。因为生活会让我们慢慢懂得:低头是为了抬头,行走是为了更好地休憩,不阅尽沧桑怎会大度,没惯见成败怎会宠辱不惊,不历经纠结怎会活得舒展?

看清才会原谅,有时的无动于衷,不是不屑,不是麻木,而是不值得。有时痛苦,不是怕失去,不是没得到,而是因为自私,不肯放手,不是自己的,也不想给。

人生到最后,有的人把自己活成了富翁,有的人却一无所有。

梭罗说:一个人富裕程度如何,要看他能放下多少东西。大千世界,我们总是想要的太多,以为自己得到的太少。是啊,一个贫穷的人怎么会轻易舍得抛下自己的所有呢?到了一定年龄,才会明白一个人对物质生活的过多贪求,反而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愈加贫穷。

人生到了最后,其实活出的只是一个灵魂的高度,清风明月,花香草色,便是一袖山水,满目清澈。放下从前,放下过去,从容地走入当下,和自己的内心交流,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听时光走过的声音,嗅闻它御风而过的芳香……

如果兜兜转转了大半个人生的你,此刻依然觉得自己很贫穷,那么愿一无所有的你,

看似短暂的一生,其间的色彩,波折,却是纷呈的,深不可测的,所以才有人拼尽一切阻隔,在路漫漫中,上下而求索。

不管平庸也好,风生水起也罢,其实谁的人生不是顶着风雨在前行,都在用平凡的身体支撑着一个看不见的灵魂?

有时候行到风不推身体也飘摇,雨不流泪水也湿过衣衫,而让我们始终坚持的除了一份信念:风雨总会过去,晴朗总会伴着彩虹挂在天边。

一定还有比信念还牢固的东西支撑着我们,那就是流动在心底的爱,一份拳拳之爱,或许卑微,却是我们执著存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跨越任何险阻的勇气、力量和最美丽的理由。

人生的途程积累了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成了哲学家。因为生活会让我们慢慢懂得:低头是为了抬头,行走是为了更好地休憩,不阅尽沧桑怎会大度,没惯见成败怎会宠辱不惊,不历经纠结怎会活得舒展?

看清才会原谅,有时的无动于衷,不是不屑,不是麻木,而是不值得。有时痛苦,不是怕失去,不是没得到,而是因为自私,不肯放手,不是自己的,也不想给。

人生到最后,有的人把自己活成了富翁,有的人却一无所有。

梭罗说:一个人富裕程度如何,要看他能放下多少东西。大千世界,我们总是想要的太多,以为自己得到的太少。是啊,一个贫穷的人怎么会轻易舍得抛下自己的所有呢?到了一定年龄,才会明白一个人对物质生活的过多贪求,反而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愈加贫穷。

人生到了最后,其实活出的只是一个灵魂的高度,清风明月,花香草色,便是一袖山水,满目清澈。放下从前,放下过去,从容地走入当下,和自己的内心交流,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听时光走过的声音,嗅闻它御风而过的芳香……

如果兜兜转转了大半个人生的你,此刻依然觉得自己很贫穷,那么愿一无所有的你,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精心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判断 1. 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选择题 1. 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 出现于1936年 B 涉及垄断问题 C 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 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 试述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及两重属性。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解释概念 均衡价格需求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静态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供给 二、判断 1.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2.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在内的个体经济单位。 3 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 =0.6,卖者提高价格肯定增加销售收入。 4.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5.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6. 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7. Ed>1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8. 若某商品的Ed<1,表明当该商品价格下降20%时,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小于20%。 9. 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 10. 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11. 在几何图形上,需求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12. 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 13. 某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需求弹性越大。 14. 商品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15. 任何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化的。 16. 当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时,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反而会减少。 17. 如果两种商品具有替代关系,则相应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18. 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三选择题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习题集

精心整理 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 是一动、GDP 指 2. GDP I 为企X-M 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在这四类支出中,初学者不易掌握的是I 即投资支出。首先要明确这里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在含义上有许多不同;其次还要从不同侧面了解投资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从价值构成上看,投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从投资是否合意上看,投资包括投

资需求和非合意投资。由此也可看出,由于在核算中包括了非合意的投资支出,这使得实际的GDP与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的GDP具有根本的不同。 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其中前四项为要素收入,后两项则不是要素收入。读者须搞清楚上述各项收入哪些会进入消费者的账户,哪些则会成 3. 1. 2.国民生产总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6.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叫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7.总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其中,用于补偿资本消耗,以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为重置投资;总投资扣除重置投资为净投资。 8.存货投资:是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9. 10. 11. 12. 13. 14. 15. 1.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既便两国产出不变,其GDP亦不能与原来两国GDP 之和相等。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合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GDP是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出的市场度量,只要合并前后两国产出不变,合并后的GDP亦应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十八章--习题答案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源于信息成本。所以加快劳动市场信息的流动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自然失业。 3.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 4.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解答: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解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其二,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刺激产出水平提高。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他可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得到就业机会。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6. 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 流量 :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 折旧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 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 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 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 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 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 15. 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 X=X-M 16. 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 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 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 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 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 ,Y=C+I , 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 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 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 GDP 折算指数:也称GDP 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值。 26. 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 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 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y) 5. 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 , 0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高鸿业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期末必看试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 (4)消费倾向 (5) 平均消费倾向 (6) 边际消费倾向 (7)平均储蓄倾向 (8) 边际储蓄倾向 (9)资本边际效率 (10)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11) 投资乘数 (12)加速原理 (13)IS曲线 (14) LM曲线 (15)均衡国民收入 (16)总需求 (17)总需求函数 (18)总供给 (19)总供给函数 (20)失业 (21)摩擦性失业 (22)结构性失业 (23)周期性失业 (24)奥肯定律 (25)充分就业 (26)通货膨胀 (27)菲利普斯曲线 (28)滞胀 (29)经济增长 (30)经济周期 (31)倾销 (32)外汇 (33)汇率 (34)国际收支 (35)经济政策 (36)财政政策 (37)自动稳定器 (38)货币政策 (39)证券 三、单项选择题 C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A 有形产品 B 无形产品 C 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产品 D 不能确定 D2、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那一项的市场价值() 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B3、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国民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 国民 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 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B4、下列情形中,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 当年生产的汽车 C 某人去年 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汽车 D 某汽车生产商当年计划的而明年生产的汽车 C5、“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 一定是对的 B 一定是不对的 C 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 以上全对 D6、下列哪一项计入GNP()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范文

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GDP的数值。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C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和投资的恒等,是一种定义的恒等,也是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S;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S+T或I≡S+(T-G);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X≡S+T+M+K r或I≡S+(T-G)+(M-X+Kr)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9.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手中,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10.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11.间接税:即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 12.国民生产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之后的差额。 13.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相当于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14.个人收入: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然后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之后的收入。 15.个人可支配收入:即指税后的个人收入。对这种收入人们拥有充分的支配权,人们可据以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水平。 · 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在本章,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一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 两部门经济:i=s (或y=c+i) 三部门经济:i+g=s+t (或y=c+i+g) 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y=c+i+g+x-m)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人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入水平,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α+βy d,式中,c为消费,α为自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 d为可支配收入。根据可支配收入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储蓄函数:s = -α+(1-β)y 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以上两种函数是今后经常要用到的,读者务必要掌握精熟。此外,读者还要对其它消费理论如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有所了解,这些理论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都是很有用的。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高鸿业版_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GDP-Z-T 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P374页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会计算均衡收入) 一,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公式:y = c + i = E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问答题和分析题汇总

简答题 1、需求、供给的决定因素。 (1)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②消费者的偏好;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生产技术水平;②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联系与区别。 (略) 3、分别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者提出商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其推导需求曲线的基础。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对每一增加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由此而来。在只考虑一种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U/P=λ。又知道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同时λ不变,因此商品需求价格要同比例MU的递减而递减,也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是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组合的价格给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发生在一条给定的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的点上。均衡条件MRS12=P1/P2. 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令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再将不同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最优消费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统一坐标平面内,即可得到需求曲线。 4、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略) 5、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都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自行作图,解释之)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此特征表示,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6、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略) 7、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变并不矛盾,为什么? 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是两个概念,是不矛盾的,因为:(1)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一倍,产量也将增加一倍,这里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是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等比例变化。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说的是在短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当要素组合超过一定比例时,出现的单个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的情况。 (2)在单个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如果成比例的扩大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也会递增。 所以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是一回事,也并不矛盾。 8、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 先说明等产量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在说明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从技术角度讲,厂商用一种要素投入替换另一种要素投入而使产量不变的必要替代比例,即厂商生产的内部约束。说明厂商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之间的相对替代来维持既定的产量水平。 对于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线性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一条直线。对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里昂希夫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L型的。 9、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重点知识概括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 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 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 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 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 平直接有关。 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 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 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4章【圣才出品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 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六版 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学院课程面向专业:经管类本、专科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经济数学 学分:3 总学时:54 (其中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0 )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它研究一国(或一个经济体)的产出、消费、储蓄、投资、贸易余额、物价水平、汇率、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波动、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它是所有经管类本、专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将从开放经济的视角介绍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强调掌握当代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以及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现状的应用。本课程将为本科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研究方法 (2)GDP概念、核算、基本恒等式 (3)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 (4)CPI、PPI、PMI、痛苦指数 2、教学要求: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演化过程、基本的研究方法;掌握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其区别;了解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掌握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掌握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了解CPI、PPI、PMI、痛苦指数等概念。 3、教学重点: GDP的内涵;支出法核算GDP;GDP、NDP、NI、PI、DPI等概念的关系;名义GDP与实际GDP。

4、教学难点: GDP、NDP、NI、PI、DPI等概念的关系、GDP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教学内容: (1)均衡产出及消费理论 (2)乘数理论 2、教学要求: 掌握投资与储蓄的概念及其函数;了解各种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乘数理论及其各种含义。 3、教学重点: 投资与储蓄的概念及其函数,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及乘数论 4、教学难点: 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及乘数论。 第十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教学内容: (1)产品市场均衡 (2)货币市场均衡 2、教学要求: 掌握IS曲线,LM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过程;掌握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意义,掌握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3、教学重点: 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意义。 4、教学难点: 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意义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教学内容: (1)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2、教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