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测试系统论文
压电式传感器论文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目录一、摘要.......................................二、引言.......................................三、关键词.....................................四、压电式加速传感器原理.......................五、压电式加速传感器构成.......................六、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七、等效电路...................................八、应用背景及实例.............................九、总结.......................................一、摘要压电式加速传感器是压电式传感器中应用最广泛的传感器之一。
近年来压电式加速传感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重点讲解了压电式加速传感器的原理及构成元件,并对压电式传感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做介绍。
二、引言压电效应(piezo electric effect)是由居里兄弟皮尔(P·Curie)与杰克斯(J·Curie)在1880年发现的。
1880年杰克斯在实验室发现了压电性。
起先,皮尔致力于焦电现象(pyroelectriceffect)与晶体对称性关系的研究,后来兄弟俩却发现,在某一类晶体中施以压力会有电性产生。
他们又系统的研究了施压方向与电场强度间的关系,及预测某类晶体具有压电效应。
经他们实验而发现,具有压电性的材料有:闪锌矿、钠氯酸盐、电气石、石英、酒石酸、蔗糖、方硼石、异极矿、黄晶及若歇尔盐。
这些晶体都具有各向异性结构,各向同性材料是不会产生压电性的。
(摘自百度百科)三、关键词压电式加速传感器、压电原理、压电效应、石英、压电陶瓷等。
无线传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成了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而形成的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能够协作地实时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内被监测对象的信息。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医疗、工业、环境监测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已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活跃的研究分支。
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针对如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应用数据融合技术节省网络能量进行研究。
本文介绍了应用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融合技术的概念、特点和研究现状。
并由浅入深的讨论了,在基于事件驱动的网络环境下,应用数据融合技术的方法。
针对由单一事件驱动的网络环境,本文提出了一种求图中心点的分布式算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事件驱动的中心点融合算法。
详细介绍了寻找中心点和建立融合树的过程,分析了网络密度和事件相对汇聚节点位置对节能效果的影响。
与最短路路由算法进行比较,从数学推导和程序仿真两方面验证中心点融合算法的有效性。
针对多个互斥事件同时驱动的情况,本文引入群组意识网络结构的概念,改进中心点融合算法中建立融合树部分的算法。
并利用弱势父节点和强势父节点的概念为子节点选择更“优”的父亲节点,达到节省网络能量的目的。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事件驱动Abstract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hich is integration of sensor techniques, MEMS technique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is an innovative technique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It can sense,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of monitored object in the covered place. Due to its wide application in military, medical,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t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active research branches of computer science. A few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quired, but on some key techniques, there are also a lot of problems in need of resolution. This paper makes research on how to use aggregation technique to save energ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ion, characteristic and actual research of aggregation in WSN. And discuss the method of how to use aggreg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the event driven networks step by step.In allusion to the single event driven networks,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aggregation strateg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propose a distributed method for finding, the center of a graph and propose a center aggregation algorithm that based on this distributed method. It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finding center and building aggregation tre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network density and the relatively distance between the event and the sink on energy saving. Compared with the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prove the validity of the center aggregation from both mathematics consequence and program emulator.In allusion to the condition that some mutually exclusive events driven at same time,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conception of Group-Aware Network Configuration to improve the algorithm of Building Aggregation Tree, which in the center aggregation algorithm. And try to utilize the concept of weak father-node and strong father-node to switch a "better" parent, for saving, energy.Key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data aggregation; event drive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3 国内外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3)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6)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6)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7)2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8)2.1 无线网络技术的分类 (8)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概述 (9)2.3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10)2. 3.1 通信结构 (10)2.3.2 节点结构 (11)2.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11)2.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评价 (13)2.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 (14)2.7 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 (16)2.8 本章小结 (16)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 (17)3.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融合 (17)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的定义 (17)3.1.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的特点 (18)3.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的作用 (18)3.2.1 降低网络能耗 (19)3.2.2 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20)3.2.3 提高数据收集效率 (20)3.3 数据融合技术的分类 (21)3.3.1 根据数据信息量的变化划分 (21)3.3.2 根据实现数据融合的协议层次划分 (21)3.3.3 根据融合操作的级别划分 (22)3.3.4 根据处理融合信息的方法 (23)3.3.5 根据融合处理的数据种类 (23)3.4 数据融合技术的主要方法 (23)3.4.1 应用层的数据融合 (23)3.4.2 网络层的数据融合 (25)3.5 数据融合技术在网络中的其他影响 (30)3.6 本章小结 (31)4 基于事件驱动的中心点融合算法 (33)4.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现有的几种数据融合算法 (33)4.1.1 基于查询路由的融合算法 (33)4.1.2 基于层次结构的融合算法 (34)4.1.3 基于链式结构的融合算法 (34)4.2 基于事件驱动的中心点融合算法 (35)4.2.1 事件驱动相关介绍 (35)4.2.2 算法思想 (36)4.2.3 算法描述 (38)4.2.4 算法分析 (44)4.3 本章小结 (46)5 总结与展望 (47)5.1 全文总结 (47)5.2 研究展望 (48)致谢 (49)参考文献 (50)1 绪论1.1 课题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适计算在经济、军事和生活等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传感器毕业论文题目

传感器毕业论文题目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
而单靠人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它们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
为适应这种情况,就需要传感器。
因此可以说,传感器是人类五官的延长,又称之为电五官。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传感器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传感器毕业论文题目一:1、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生产监控系统设计2、高秆作物自对行作业控制方法研究3、智能化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台研制4、基于农业物联网的智能温室系统架构与实现5、精密排种器性能监测装置研究--基于超材料光电传感器6、基于电容信号的排种监测系统研究7、基于摩擦阻力法的粮食水分检测仪研制8、面向精细农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9、基于二维激光传感器无人直升机作业边界探测10、水稻浸种催芽箱温度传感器优化配置--基于遗传算法11、基于计时库仑技术的可再生型三磷酸腺苷适配体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12、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用低阻尼宽频响加速度传感器13、有线无源PDC-SiCN陶瓷基温度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14、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事件触发的分布式滤波15、综合传动油液金属磨粒在线监测传感器研究16、考虑互感影响的开关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17、基于小波变换的磁悬浮轴承冗余位移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18、胺菊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19、NaOH蚀刻玻碳电极的大肠杆菌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检测20、传感器节点自主供电的环境混合能量收集系统设计21、高精度硅压阻式气压传感器系统设计22、基于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温度传感器23、基于石墨烯修饰碳电极的铜离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24、最优距离与细胞分簇的无线传感器路由算法25、一种新型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26、润滑油金属磨粒传感器设计及试验研究27、自校正型CMOS数字温度传感器28、5MN光纤布拉格光栅力值传感器29、磁致伸缩压力传感器设计及其输出特性30、光纤超声传感器及应用研究进展31、保偏微纳光纤倏逝场传感器32、特高频传感器等效高度的频域参考测量方法33、基于MOFs材料的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34、谷物在线水分传感器的研究35、基于声传感器阵列的连续泄漏定位方法研究36、新型双通道可选择性SPR光纤传感器的研究传感器毕业论文题目二:、基于柔性铰链结构的高灵敏度低频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37、基于柔性铰链结构的高灵敏度低频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反应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制38、基于Au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C-反应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基光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39、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基光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进展、湖北省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40、湖北省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激光测距技术的液位监测传感器校准装置41、基于激光测距技术的液位监测传感器校准装置、一种加载短路针的小型化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内置特高频传感器42、一种加载短路针的小型化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内置特高频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的自适应降噪研究43、图像传感器的自适应降噪研究、电涡流传感器探头线圈的参数化设计与制造44、电涡流传感器探头线圈的参数化设计与制造、基于洛伦兹力机理的电磁超声周向导波传感器研制45、基于洛伦兹力机理的电磁超声周向导波传感器研制的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改进协议46、基于ZigBee的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改进协议、热磁对流氧浓度传感器感应机理的实验47、热磁对流氧浓度传感器感应机理的实验、新型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48、新型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多监控任务移动传感器网络高效数据路由协议49、多监控任务移动传感器网络高效数据路由协议、变控制线的燃气轮机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50、变控制线的燃气轮机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基于构型优化的高阶模态微质量传感器灵敏度提升方法51、基于构型优化的高阶模态微质量传感器灵敏度提升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高效的自适应分簇算法52、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高效的自适应分簇算法、新型可集成的湿度传感器设计与分析53、新型可集成的湿度传感器设计与分析全景视觉传感器54、适用于管道内形貌检测的3D全景视觉传感器、对射式螺旋形光纤液位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55、对射式螺旋形光纤液位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移动机器人的超声波传感器发散角标定及应用56、移动机器人的超声波传感器发散角标定及应用、单排差动结构的新型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57、单排差动结构的新型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水分仪称重传感器非线性补偿研究58、基于PSO-LSSVM的水分仪称重传感器非线性补偿研究、波长和强度同时响应的锥形多模光纤温度传感器59、波长和强度同时响应的锥形多模光纤温度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移动式覆盖控制研究综述60、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移动式覆盖控制研究综述、激光传感器在喷雾靶标检测中的研究应用61、激光传感器在喷雾靶标检测中的研究应用、一种带混合联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任务分配策略62、一种带混合联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任务分配策略仿真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研究63、基于cooja仿真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研究、可穿戴式柔性电子应变传感器64、可穿戴式柔性电子应变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65、MoS_2中空纳米球的制备及在超灵敏microR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比率式荧光纳米氧传感器66、比率式荧光纳米氧传感器、新型视频喉镜图像传感器结构设计67、新型视频喉镜图像传感器结构设计、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的无速度传感器研究68、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的无速度传感器研究、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69、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石墨烯三维微电极生物传感器研究70、石墨烯三维微电极生物传感器研究、立式扭矩传感器磁场与输出电压分析71、立式扭矩传感器磁场与输出电压分析、基于氧化锌修饰的碳纳米管传感器的可燃气体检测平台开发72、基于氧化锌修饰的碳纳米管传感器的可燃气体检测平台开发传感器毕业论文题目三:、电动车用永磁无刷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73、电动车用永磁无刷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无位置传感器控制74、基于滑模观测器的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基于无位置传感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硬件在环仿真研究75、基于无位置传感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硬件在环仿真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充电调度算法76、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充电调度算法、无线视觉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设计77、无线视觉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设计、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与趋势78、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模糊粒子群算法的有向传感器网络路径覆盖策略79、基于模糊粒子群算法的有向传感器网络路径覆盖策略、钾肥生产原卤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80、钾肥生产原卤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技术的低功耗无线锚杆应力传感器设计81、基于LoRa技术的低功耗无线锚杆应力传感器设计温度传感器的高温性能优化与设计82、LC温度传感器的高温性能优化与设计、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研究进展83、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研究进展、火箭贮箱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系统设计84、火箭贮箱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系统设计、双圈同轴光纤束传感器三维空间输出特性研究85、双圈同轴光纤束传感器三维空间输出特性研究、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单相整流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方法86、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单相整流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数据采集功率控制研究87、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数据采集功率控制研究的新型聚合物石英压电传感器振动性能分析88、基于ANSYS的新型聚合物石英压电传感器振动性能分析、阻抗型无线无源声表面波传感器的研究89、阻抗型无线无源声表面波传感器的研究、一种组合结构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90、一种组合结构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时钟同步校准的方法 91、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汇聚节点的本地时钟和传感器节点的RTC时钟同步校准的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综述92、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综述、基于非均匀成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跳路由算法93、基于非均匀成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跳路由算法共振的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94、基于Fano共振的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基于传感器阵列的恶臭气体检测95、基于传感器阵列的恶臭气体检测、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不同信道传输特性试验研究96、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不同信道传输特性试验研究、基于寡核苷酸链的汞离子荧光生物传感器97、基于寡核苷酸链的汞离子荧光生物传感器应变传感器的隧道安全实时监测算法研究98、基于FBG应变传感器的隧道安全实时监测算法研究、输变电设备智能传感器测试仪的研究与设计99、输变电设备智能传感器测试仪的研究与设计、有向传感器网络的覆盖增强算法100、有向传感器网络的覆盖增强算法、航向测量系统中三轴磁传感器标定的等效两步法101、航向测量系统中三轴磁传感器标定的等效两步法、基于平面电感角位置传感器的双同步参考系锁相环102、基于平面电感角位置传感器的双同步参考系锁相环、基于阻抗匹配的电子标签式香蕉气体传感器103、基于阻抗匹配的电子标签式香蕉气体传感器频段的农田信息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104、基于780MHz频段的农田信息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105、LSPR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无线温湿度传感器自动校准系统的设计106、无线温湿度传感器自动校准系统的设计、爆炸冲击条件下的加速度传感器结构分析107、爆炸冲击条件下的加速度传感器结构分析、航姿系统矢量传感器非对准误差及其校正108、航姿系统矢量传感器非对准误差及其校正传感器毕业论文题目四:、同时测量温度和折射率的光纤传感器109、同时测量温度和折射率的光纤传感器、基于硅基双微环谐振腔的高灵敏度电流传感器110、基于硅基双微环谐振腔的高灵敏度电流传感器、基于角度补偿的手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测距算法111、基于角度补偿的手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测距算法、光纤端面集成金属光子结构传感器112、光纤端面集成金属光子结构传感器、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模型预测磁链控制113、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模型预测磁链控制、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114、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实现线性测量的光学电压传感器设计115、实现线性测量的光学电压传感器设计、传感器移动云计算研究116、传感器移动云计算研究、用于山核桃陈化时间检测的电子鼻传感器阵列优化117、用于山核桃陈化时间检测的电子鼻传感器阵列优化、分辨率实时可调的无线图像传感器节点设计与试验118、分辨率实时可调的无线图像传感器节点设计与试验温度传感器的特性119、SiCSBD与MOSFET温度传感器的特性、体育场馆中的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研究120、体育场馆中的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研究、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121、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频率域感应式磁传感器灵敏度研究122、频率域感应式磁传感器灵敏度研究、可穿戴传感器进展、挑战和发展趋势123、可穿戴传感器进展、挑战和发展趋势、农业传感器技术研究进展与性能分析124、农业传感器技术研究进展与性能分析、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响应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快速评定125、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响应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快速评定、振动环境下压力传感器失效机理分析126、振动环境下压力传感器失效机理分析、考虑饱和效应的永磁同步电机全程无位置传感器控制127、考虑饱和效应的永磁同步电机全程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激光传感器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128、激光传感器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光纤传感器测量精度影响分析129、环境温度变化对光纤传感器测量精度影响分析、纳米基电分析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30、纳米基电分析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一种机械故障诊断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特征提取的方法131、一种机械故障诊断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特征提取的方法、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32、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的力矩传感器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133、基于LabVIEW的力矩传感器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基于屋顶二值红外传感器网络的人体定位和行为识别系统设计134、基于屋顶二值红外传感器网络的人体定位和行为识别系统设计、多普勒辅助水下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机制研究135、多普勒辅助水下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机制研究、变压器局放检测光纤超声传感器优化设计与分析136、变压器局放检测光纤超声传感器优化设计与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带延时的一致性时间同步137、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带延时的一致性时间同步、多传感器室内环境监测系统138、多传感器室内环境监测系统、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系统集成设计139、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系统集成设计、三轴磁传感器误差分析与校准140、三轴磁传感器误差分析与校准研究141、基于模糊控制的无电压传感器光伏系统MPPT研究、微纳光纤高温压力传感器142、微纳光纤高温压力传感器的煤矿井下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143、基于ZigBee的煤矿井下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振弦式应变传感器温度修正试验144、振弦式应变传感器温度修正试验传感器毕业论文题目五:、一种带有能量自补给节点的异构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145、一种带有能量自补给节点的异构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基于平面线圈线阵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146、基于平面线圈线阵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基于测量基准变换的增量直线式时栅传感器研究147、基于测量基准变换的增量直线式时栅传感器研究、无源伺服反馈多输出低频振动传感器148、无源伺服反馈多输出低频振动传感器、基于信誉系统及数据噪声点检测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安全模型 149、基于信誉系统及数据噪声点检测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安全模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行为度量方案150、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行为度量方案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151、基于STM32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一种有向传感器网络强栅栏覆盖算法152、一种有向传感器网络强栅栏覆盖算法、滑动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位移传感器153、滑动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位移传感器波传感器测量液体流速矢量的方法154、薄膜谐振Lamb波传感器测量液体流速矢量的方法、应急情况下最少转发节点的传感器网络组播路由树算法155、应急情况下最少转发节点的传感器网络组播路由树算法、基于平面线圈的高分辨力时栅角位移传感器156、基于平面线圈的高分辨力时栅角位移传感器传感器动态模型参数识别157、基于HFLANN的MSMA传感器动态模型参数识别、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混合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158、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混合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纳米温度传感器159、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纳米温度传感器环温度及环境折射率双参量光纤传感器研究 160、基于保偏光纤和LPFG的Sagnac环温度及环境折射率双参量光纤传感器研究、基于对称铰链的中低频光纤加速度传感器及其优化设计161、基于对称铰链的中低频光纤加速度传感器及其优化设计、光纤光栅激光传感器与其研究进展162、光纤光栅激光传感器与其研究进展、一种基于结构优化的光纤束压力传感器163、一种基于结构优化的光纤束压力传感器、时栅位移传感器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研究164、时栅位移传感器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满堂支架无线监测力传感器研制及系统设计165、满堂支架无线监测力传感器研制及系统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综述166、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综述、感知受限的移动传感器节点扫描覆盖优化算法167、感知受限的移动传感器节点扫描覆盖优化算法、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温度监控系统设计168、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温度监控系统设计的有向传感器网络覆盖增强策略及仿真169、基于PSO的有向传感器网络覆盖增强策略及仿真、纳米材料比色分析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170、纳米材料比色分析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的发展前景171、尤政院士谈中国制造与传感器/MEMS的发展前景、探析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优化172、探析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优化、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173、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基于金属负载型碳纳米管的适体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174、基于金属负载型碳纳米管的适体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175、金薄膜电极表面修饰纳米ZrO_2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精细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终端节点定位研究176、精细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终端节点定位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算法研究177、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算法研究银纳米棒复合材料和丝网印刷三电极体系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178、基于二硫化钼/银纳米棒复合材料和丝网印刷三电极体系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铜碳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对苯二酚生物传感器中的研究179、铜碳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对苯二酚生物传感器中的研究、基于复合介电材料的印刷柔性压力传感器研究180、基于复合介电材料的印刷柔性压力传感器研究181、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服装实体销售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论文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几点优势,分析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环境监测系统的体系结构,给出了三个典型应用领域中该系统的创新性构建方案,并对该类系统中的几种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zigbee ieee 802.15.4 能源管理数据融合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督提出的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都致力于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
通过在监测区域内布署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经由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网络系统,从而实现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信息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应用性非常强的技术,它在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和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结点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自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人们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直接感知客观世界,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检测、控制,从而极大地扩展现有网络的功能。
传感器网络、塑料电子学和仿生人体器官又被称为全球未来的三大高科技产业。
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低复杂度的无线网络技术。
二、ieee 802.15.4/zigbee协议1、ieee 802.15.4标准ieee标准化协会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低功耗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低速无线个人区域网络(lr—wpan)制定了ieee 802.15.4标准。
该标准把低能量消耗、低速率传输、低成本作为重点目标,旨在为个人或者家庭范围内不同设备之间低速互连提供统一标准。
同时zigbee联盟也开始推出与之相配套的网络层及应用层的协议,目的是为了给传感器网络和控制系统推出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
传感器实践开题报告(2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感器作为一种能够感知、检测、识别和转换单个物理量或多个物理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医疗健康、智能家居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掌握传感器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提出本项传感器实践项目。
二、项目目的1. 熟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掌握各种传感器的特性及工作原理。
2. 学会传感器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了解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项目内容1. 传感器基本原理及分类(1)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基本原理及工作过程。
(2)讲解常用传感器的特点、应用及选用原则。
2. 传感器设计与制作(1)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传感器电路。
(2)选用合适的元器件,完成传感器电路的搭建。
(3)调试传感器电路,确保传感器能够正常工作。
3. 传感器应用实例(1)以环境监测为例,介绍传感器的应用。
(2)以智能家居为例,介绍传感器的应用。
(3)以工业自动化为例,介绍传感器的应用。
4. 传感器故障分析与排除(1)分析传感器故障原因,提出故障排除方法。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传感器故障排除过程。
四、项目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选购所需的传感器、元器件及实验设备。
(3)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
2. 实施阶段(1)完成传感器基本原理及分类的学习。
(2)进行传感器设计与制作,搭建传感器电路。
(3)进行传感器应用实例的学习。
(4)进行传感器故障分析与排除的实践。
3. 总结阶段(1)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分析项目中的优点和不足。
(2)撰写项目报告,对项目进行总结。
五、预期成果1. 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性。
2. 学会传感器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简易直线位移测量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简易直线位移测量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2)1.4系统总体方框图 (2)第二章硬件设计 (3)2.1编码器设计 (3)2.2单片机概述 (3)2.2.1 单片机分类 (4)2.2.2单片机与单片机系统 (5)2.2.3 单片机应用领域 (5)2.3 MCS—51系列单片机介绍 (6)2.3.1 MCS—51系列芯片简介 (6)2.3.2 最小系统 (6)2.3.3 定时与中断的概念 (7)2.4 AT89S52芯片概述 (8)2.5 MAX232芯片简介 (10)2.6 RS232 (DB9) 串口介绍 (11)2.7 电压比较器 (13)2.7.1 LM339芯片 (13)2.7.2四细分原理 (14)2.8 光敏二极管简介 (14)第三章软件程序设计 (16)3.1 上位机VB程序设计 (16)3.1.1 VB流程图 (16)3.1.2 Visual Basic6.0软件介绍 (17)3.1.3 VB界面设计 (18)3.1.4 Mscomm控件简介 (19)3.1.5 VB程序设计 (20)3.2 下位机单片机程序设计 (22)3.2.1 主程序 (22)3.2.2 定时中断程序 (24)3.2.3 看门狗激活 (25)3.2.4 串口中断程序 (26)3.2.5 数据发送程序 (26)3.2.6 计数程序 (27)第四章系统调试 (29)4.1 硬件电路调试 (29)4.1.1 protues软件简介 (29)4.1.2 实物检测步骤 (29)4.2 软件调试 (30)4.2.1 系统调试工具keil (30)4.2.2 调试的主要方法 (30)结论 (32)参考文献 (33)谢辞 (34)附录1 上位机VB程序 (35)附录2 下位机单片机程序 (37)附录3 实物图 (41)简易直线位移测量系统设计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位移测量系统大部分都是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来实现的的,而传感器本身的特性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测量系统本身的精度、实用性,通用性等要素。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单片机、显示屏等组成,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温度数据,由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显示,并通过显示屏将温度数据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通过与市场上现有的温度测量设备对比,本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精确度高、价格便宜等优点。
该系统在工业生产、科研实验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测量;传感器;显示屏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温度是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保证生产质量、保障实验准确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有的温度测量设备中,电子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
然而,由于传统电子温度计通常体积较大、功耗较高,不便携,而且价格较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体积小、功耗低、价格便宜的新型温度测量系统。
1.2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设计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以提供一种便携、实用的温度测量解决方案。
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数据,通过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显示,并通过显示屏将温度数据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第二章原理与方法2.1系统组成在本系统中,主要使用了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STC89C52单片机、液晶显示屏等元件。
其中DS18B20传感器采用了一线总线通信,可直接与STC89C52单片机进行通信。
单片机通过扫描传感器获取温度数据,并通过液晶显示屏进行显示。
2.2系统设计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
硬件设计包括传感器和单片机的连接电路设计,以及显示屏的驱动电路设计。
软件设计包括单片机程序的编写和液晶显示屏的显示程序设计。
第三章系统实现3.1传感器连接电路设计通过DS18B20传感器的一线总线接口,将其与STC89C52单片机相连。
传感器的数据线连接到单片机的P2口,同时需要上拉电阻器上拉电平。
3.2显示屏驱动电路设计显示屏使用了基于平行接口的1602型液晶显示屏,根据显示屏的规格书,设计了驱动电路。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惯性传感器信号处理毕业论文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惯性传感器信号处理毕业论⽂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惯性传感器信号处理毕业论⽂⽬录毕业设计(论⽂)任务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章绪论 (1)1.1 惯性传感器信号处理研究⽬的及意义 (1)1.2 国内外MEMS惯性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3 惯性传感器信号处理研究概况 (7)1.4 本⽂主要研究内容 (9)1.5 本章⼩结 (10)第⼆章MTi惯性传感器组成及卡尔曼滤波原理 (11)2.1 MTi组件的⼯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11)2.1.1 微机械陀螺仪 (12)2.1.2 微机械加速度计 (13)2.1.3 MTi微惯性传感器的输出数据格式 (15)2.1.4姿态⾓的定义 (16)2.2 MTi惯性传感器姿态确定⽅法 (16)2.2.1 现在⽐较常⽤的定姿⽅法 (16)2.2.2 加速度计定姿⽅法 (16)2.3 卡尔曼滤波原理 (17)2.3.1 卡尔曼滤波的产⽣背景 (17)2.3.2 卡尔曼滤波算法 (18)2.3.3 卡尔曼滤波器 (19)2.4 本章⼩结 (20)第三章卡尔曼滤波的惯性传感器信号处理 (21)3.1 陀螺仪、加速度计的误差分析及测量⽅程建⽴ (21)3.1.1 MEMS陀螺信号的特点及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 (21)3.1.2 陀螺仪模型 (22)3.1.3 加速度计误差来源 (22)3.1.4 加速度计的测量模型 (22)3.2 惯性传感器的状态⽅程的建⽴ (23)3.3 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24)3.4 基于matlab下的卡尔曼滤波⽅程的程序开发 (25)3.4.1 Matlab在数据处理及图像绘制⽅⾯的特点 (25)3.4.2 在MATLAB下卡尔曼滤波的程序设计 (27)3.5 本章⼩结 (29)第四章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30)4.1 惯性传感器实验数据采集 (30)4.1.1 惯性传感器静态实验数据采集 (30)4.1.2 惯性传感器动态实验数据采集 (30)4.2 仿真结果分析 (30)4.2.1 惯性传感器静⽌状态下的仿真实验 (31)4.2.2 惯性传感器运动状态下的仿真实验 (34)4.3 本章⼩结 (39)第五章结束语 (40)参考⽂献 (42)致谢 (45)第⼀章绪论1.1惯性传感器信号处理研究⽬的及意义惯性传感器是导航定位、测姿、定向和运动载体控制的重要部件,从航天、航空、航海到机器⼈、汽车等军事、商业领域有着⼴阔的应⽤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传感器测试系统的设计 ,该设计中所涉及的传感器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压差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所涉及的仪表主要有手操、巡检仪、变频器、AI工业智能调节器、AIJ智能调节器等。以及执行机构主要有变频器和调节阀。本次设计的传感器测试系统是专门为电气类专业(电气工程、自动化、检测仪器及仪表等)所设计的综合实验装置。完成典型传感器(温度、湿度、压力、流量、液位、电参数)测试及校验,并可实现对被控对象的建模、系统设计及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的参数整定、系统的性能指标检定。可为检测技术、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集散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及仪表等课程开设实验、实训及科研项目研究,为以后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研发设计、集成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护、维修等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还可以为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教师及科研人员从事控制系统的实验、实训及科学研究的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
关键词 传感器 测试系统 变频器 智能调节器 II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a sensor test system involved in the design of sens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 sensors, humidity sensors, pressure sensors, pressure sensors, flow sensors. Involved in the instrument hand operation, data logging devices, inverter, AI industrial smart regulator, the AIJ smart regulator and so on implementing agencies inverter and control valve. The design of the sensor test system is designed for electrical specialt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utomation, testing equipment and instruments, etc.) the design of the integrated test device. Complete a typical sensor (temperature, humidity, pressure, flow, level, electrical parameters) testing and valid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led object modeling, system design and system stability analysis, system parameter tuning, system performance Index test.training and research proj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design, integration, installation, commissioning, operation, Maintenance, repair and so lay a foundation. Can also undergraduate, graduate,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engaged in the control experiment,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platform.
Keywords Sensor Test System frequency transformer Smart Regulato III
目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1 绪 论 .................................................................................................................. 1
1.1 概述............................................................................................................... 1 1.2 课题设计任务............................................................................................... 1 2 总体方案设计 .................................................................................................... 2
2.1概述.................................................................................................................. 2 2.2 系统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 2 2.3 系统控制方式............................................................................................... 3 2.4 系统主要方案................................................................................................. 4 3 系统工作原理 .................................................................................................... 7
3.1传感器测试系统的控制仪表.......................................................................... 7 3.2传感器测试系统的执行机构........................................................................ 15 3.3传感器测试系统的传感器组成.................................................................... 17 4 传感器测试系统可开设的实验 .................................................................. 20
4.1 传感器测试及校验....................................................................................... 20 4.2 执行器测试................................................................................................... 31 4.3 仪表设置及测试........................................................................................... 36 4.4 简单控制系统实验....................................................................................... 44 4.5 复杂系统控制实验....................................................................................... 50 5 总结 ..................................................................................................................... 52
附录 ............................................................................................................................ 53 IV
致谢 ............................................................................................................................ 56
参考文献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