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程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完整版(初稿)1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完整版(初稿)1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特性目录目录 ....................................................................................................................................... - 1 -摘要:.................................................................................................................................... - 1 -关键词:................................................................................................................................ - 1 -1 引言.................................................................................................................................... - 1 -2 温度传感器特性及检测研究实验.................................................................................... - 1 -2.1 设计目的......................................................................................................................... - 1 -2.2 设计原理......................................................................................................................... - 1 -2.2.1 AD590的内部原理: .......................................................................................... - 1 -2.2.2 AD590的工作原理 .............................................................................................. - 4 -2.3 设计所需的仪器............................................................................................................. - 5 -2.4 设计步骤......................................................................................................................... - 5 -2.5 实验数据......................................................................................................................... - 5 -2.6 绘图分析......................................................................................................................... - 6 -2.7 数据分析及结论............................................................................................................. - 6 -3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的探讨........................................................................................ - 7 -4 集成温度传感器两种输出型比较.................................................................................... - 7 -5 设计心得与体会................................................................................................................ - 7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 9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特性摘要:了解常用的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的基本原理,然后,设计电路检测流过AD590的电流I与温度的T的线性关系,画出其拟合曲线,分析非线性误差。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测量某种特定物理量的装置,而测试技术则是利用各种手段对传感器进行验证、校准和评估的过程。

本文将从传感器和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是一种将感知到的物理量转化为可用电信号或其他形式输出的装置。

它可以感知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强度、声音等各种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其他设备。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包括光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每种传感器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二、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

在工业制造中,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现自动化控制。

在交通运输领域,传感器可以用于车辆的安全监测,如制动系统、轮胎压力等。

在环境监测中,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

在医疗健康领域,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参数。

三、传感器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首先,传感器的尺寸越来越小,体积更加紧凑,便于集成到各种设备中。

其次,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测量和感知。

再次,传感器的功耗越来越低,可以实现长时间的运行和续航。

此外,传感器的通信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如无线传输和互联网连接,使得传感器的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和共享。

四、测试技术的作用和方法传感器的测试是保证其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测试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的验证、校准和评估。

首先,传感器的验证是指通过一系列测试和实验验证传感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

其次,传感器的校准是指通过与已知标准进行比较,调整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使之与实际值保持一致。

最后,传感器的评估是指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如灵敏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等。

传感器类毕业论文设计[1]

传感器类毕业论文设计[1]

目录第一章绪论1、毕业设计的目的-------------------------------------------------- 22、时间安排-------------------------------------------------------- 2第二章设计资料第一节行程开关的介绍1、按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 32、按用途分类及应用场合-------------------------------------------- 5第二节接近开关的介绍1、接近开关的种类-------------------------------------------------- 62、主要用途-------------------------------------------------------- 73、选用注意事项---------------------------------------------------- 74、接近开关的选型和检测-------------------------------------------- 8第三节光电开关的介绍1、光电开关的分类-------------------------------------------------- 92、光电开关的应用领域---------------------------------------------- 93、光电开关的工作原理---------------------------------------------- 104、光电开关的特点-------------------------------------------------- 105、光电开关的主要类型---------------------------------------------- 111)、概述-------------------------------------------------------- 112)、光电开关的技术指标------------------------------------------ 123)、相关产品比较------------------------------------------------ 134)、专用名词说明------------------------------------------------ 145)、使用及注意事项---------------------------------------------- 15 第三章设计方案1、光电开关传感器的应用-------------------------------------------- 182、基本设计思想---------------------------------------------------- 183、设计图和检测过程说明-------------------------------------------- 184、设计说明书------------------------------------------------------ 215、参考文献-------------------------------------------------------- 226、结束语---------------------------------------------------------- 23第四章结尾第一章绪论1、毕业设计的目的毕业设计的目的是总结和检验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达到专业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

传感器毕业设计

传感器毕业设计

传感器毕业设计传感器在现代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感知各种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工业、医疗、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我选择了设计一个温度传感器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设计一个能够准确测量环境温度的传感器,并将其数据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

设计的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组成。

传感器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热敏电阻作为传感元件。

随着温度的变化,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会相应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可以得到环境温度。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还需要使用温度校准电路对传感器进行校准。

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将传感器测量的电阻值转化为温度值,然后通过模数转换器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

最后,使用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例如对数据进行滤波、计算等操作。

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显示模块负责将数据显示在显示器上,以便用户直观地看到温度数值。

显示模块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或LED数字管等不同的显示元件,通过驱动电路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显示器上,使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环境的温度。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系统的实时性和响应速度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对电路进行优化,尽量减少电路的功耗和尺寸,以便于集成到实际应用中。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我可以深入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自己的设计和调试能力,并为自己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传感器毕业论文

传感器毕业论文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传感器的应用非电量测量专业:机电一体化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本论文主要介绍传感器基本知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其中磁电式传感器重点介绍霍尔元件。

The present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sensor elementary knowledge, the resistance should the variant sensor, the inductance type sensor, the electric capacity type sensor, the electromagnetic sensor principl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which electromagnetic type sensor introduce the Hall part with emphasis.第一章传感器的基本知识1.1传感器的定义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1.2 传感器的分类传感器常用的有如下三种:(1)按传感器的物理量分类,可分为位移、力、速度、温度、流量、气体成份等传感器(2)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阻、电容、电感、电压、霍尔、光电、光栅、热电偶等传感器。

(3)按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可分为:输出为开关量(“1”和"0”或“开”和“关”)的开关型传感器;输出为模拟型传感器;输出为脉冲或代码的数字型传感器。

传感器的优化设计论文[5篇]

传感器的优化设计论文[5篇]

传感器的优化设计论文[5篇]第一篇:传感器的优化设计论文1结构解耦优化设计根据上面的原理可知,基于Stewart结构的六维力传感每一个支路如果只受到拉压方向的力,则测量的结果将比较准确,如果有耦合力进入该支路传感器,则由于耦合的影响,传感器的精度会降低,并且耦合因素是降低传感器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就需要设计合理的结构将耦合应力影响降到最小,从而提高测量精度。

本文在结构解耦设计上,主要在2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尽量减少耦合力的引入;另一方面是尽量提高结构的抗耦合能力。

1.1支路去耦结构优化设计传感器维间耦合的产生是在主测量载荷作用时会伴随着非测量方向载荷的干扰影响。

根据Stewart六维力传感器的特点与工作原理,传感器耦合形式主要是各支路传感器会受到额外的弯曲和沿轴线的扭转作用。

对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支路传感器去耦结构可以很好地减小耦合扭曲、弯曲的影响。

它由球头球窝组件、十字槽链接杆部件等部分构成,如图2所示。

设计思路如下:1)将传统的球铰面接触改为锥头球窝的点接触,连接杆一端为锥状半球型,套入在半球形的窝中,基本实现点接触,这样,在对传感器施加力时,力比较集中,大大减小了杂散力的影响,提高了载荷传递的稳定性,并且通过接触面的减小降低了耦合影响。

2)在连接杆上加工可等效为弹性铰链的正交十字槽结构,当有弯曲力矩施加到支路传感器上时,由于有弹性铰链效应,弯曲力矩的影响将会大大减小,使得力传递基本上按照设计的方向进行,力的传递越集中,传感器的精度就越高。

1.2支路传感器优化设计为了提高传感器整体抗耦合性,各支路传感器结构须具有很好抗扭、抗弯曲能力。

本文根据力学分析,将板环结构改为圆环内嵌十字梁结构,圆环内嵌十字梁结构集合了板环结构线性好、输出灵敏度高、刚性好的优点,同时具备工作区应变稳定、对称、抗弯曲、抗扭转等特性。

其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

圆环内嵌十字梁结构测量的是梁上的拉/压应力,当环受拉向或压向载荷作用时,垂直与水平直径位移方向相反,在十字梁的根部(图3(b)中1,2,3,4处)会产生弯曲和拉伸两类变形,其中拉伸应变可通过全桥接线测量,环上的弯曲应力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因此,传递到梁上的工作应变为纯拉/压应变,工作应变区如图3(b)的1,2,3,4处。

传感器课程设计(论文)

传感器课程设计(论文)

第1章绪论1.1 传感器的定义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1.2 温度传感器的组成通常,温度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但是由于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一般都很微弱,需要有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将其放大或变换为容易传输、处理、记录和显示的形式。

随着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传感器的信号调节与转换可以安装在传感器的壳体里或与敏感元件一起集成在同一芯片上。

因此,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以及所需电源都应作为传感器的组成部分。

常见的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有放大器、电桥、振荡器、电荷放大器等,它1.3 传感器的分类可以用不同的观点对传感器进行分类:它们的转换原理(传感器工作的基本物理或化学效应);它们的用途;它们的输出信号类型以及制作它们的材料和工艺等。

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二大类: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分类物理传感器应用的是物理效应,诸如压电效应,磁致伸缩现象,离化、极化、热电、光电、磁电等效应。

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都将转换成电信号。

化学传感器包括那些以化学吸附、电化学反应等现象为因果关系的传感器,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也将转换成电信号。

有些传感器既不能划分到物理类,也不能划分为化学类。

大多数传感器是以物理原理为基础运作的。

化学传感器技术问题较多,例如可靠性问题,规模生产的可能性,价格问题等,解决了这类难题,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将会有巨大增长。

1.3.1 传感器按照其用途分类压力敏和力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液面传感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射线辐射传感器热敏传感器24GHz雷达传感器1.3.2 传感器按照其原理分类振动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真空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结课论文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结课论文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结课论文第一篇: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结课论文《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结课论文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1.传感器的地位和作用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它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如光、热、湿度)或化学组成(如烟雾),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装置或器官。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在生活中人的五官分别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但是在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及生产活动中,人的五官运动不够,这就需要传感器来检测人们的器官所不能感知的现象。

人们把与人的“五官”相似的部分称为“电五官”。

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来自自然界的物质信息都需要通过传感器进行采集才能获取。

如图1-1所示,人们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的大脑,把传感器比作人的五种感觉器官,执行器比作人的四肢。

尽管传感器与人的感觉器官相比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传感器在诸如高温、高湿、深井、高空等环境及高精度、高可靠性、远距离、超细微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人的感官所不能代替的。

传感器的作用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数据的交换及控制信息的采集三大内容1.1传感器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在工业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在石油、化工、电力、钢铁、机械等工业生产中需要及时检测各种工艺参数的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或控制器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如下图所示,传感器是任何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环节。

2)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应用目前,传感器在汽车上不只限于测量行驶速度、行驶距离、发动机旋转速度以及燃料剩余量等有关参数,而且在一些新设施中,如汽车安全气囊、防滑控制等系统,防盗、防抱死、排气循环、电子变速控制、电子燃料喷射等装置以及汽车“黑匣子”等都安装了相应的传感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传感器的兴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王文川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传感器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笔者提出了一种适合当前成都市技师院校传感器实践教学的新思路,突出“能力为本”的思想,打破“学科为本”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直升学生、三高学生、五高学生、预备技师学生等,作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和教案及教学方法,并针对学生是否实训,作出具体的学习方案,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前言21世纪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全新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一股新的强大推动力。

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并且迅速发展。

在《传感器技术》这门课程中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如:电阻式传感器变磁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光纤式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还有更多的传感器新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以传感器为核心论述其内涵、外延的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测量技术、功能材料、微电子技术、精密与微细加工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相互结合形成的密集型综合技术。

当今的传感器是一种能把非电输入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未来的发展主要朝着以下四个方面:⑴发现新效应,开发新材料、新功能;新的效应和现象的发现,是新的敏感材料的开发的重要途径,而新的敏感材料的开发是新型传感器出现的重要基础。

⑵传感器的多功能集成化和微型化;所谓集成化就是在同一芯片上,或将众多同类型的单个传感器件集成为一维,二维或三维阵列型传感器,或将传感器件与调理、补偿等处理电路集成一体化。

微型传感器是朝着微米/纳米技术领域发展,其显著特征就是体积小、重量很轻,这种传感器一般应用于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医学和工业自动化等高科技领域。

⑶传感器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传感器的数字化提高传感器本身的多种性能。

智能化是指传感器具有一种或多种敏感功能,不仅能实现信息的探测、处理、逻辑判断和双向通讯,而且具有自检测、自校正、自补偿、自诊断等多功能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众多随机分布的一组同类或异类传感器节点与网关节点构成的无线网络。

⑷研究生物感官,开发仿生传感器;利用仿生学、生物遗传工程和生物电子学技术研究它们的机理,研究仿生传感器,也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方向。

所以学习与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对于我们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把握科技最新前沿的一条途径。

也就是说,学会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好的就业在等你。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传感器在测位移方面应用的研究,对不同的传感器测位移原理的特性比较和研究,自己设计3种以上位移传感器,写出设计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直升学生、三高学生、五高学生、预备技师学生等,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并对每种位移传感器原理、测量电路、输出特性、灵敏度、精度进行分析。

比较每一种传感器的优缺点及改善方法,最后做出总结。

此次课程设计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掌握所学的知识。

一、电阻应变计式传感器测位移1、电阻应变计测位移的原理:电阻应变式位移传感器是把电阻应变计粘贴在弹性敏感元件上,把被测位移量转变成弹性元件的变形和应变,然后通过应变计和应变电桥电路,输出正比于被测位移的电量。

它可以用来近测或远测静态与动态的位移量。

2、电阻式应变计的构造及特性分析:⑴电阻式应变计主要由敏感栅、基底、引线、盖层、粘结剂构成,按其敏感栅取材,基本可分为金属应变计和半导体应变计两大类。

⑵电阻式应变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作为敏感元件,直接用于被测试件的应变测量;另一方面是作为转换元件,通过弹性敏感元件构成传感器,用于对任何能转变成弹性元件应变的其他的物理量作间接测量。

所以要求用作传感器的应变计性能要好,尤其是线性误差要小,力学性能参数受环境温度影响小,并与弹性元件匹配。

3、电阻式应变计传感器测位移测量电路:电阻式应变计是把位移应变信号换成ΔR/R后,由于应变量及其应变电阻变化一般都很微小,难以直接精确测量,又不便直接处理。

因此需要采用测量电路把应变计的ΔR/R变化转换成可用的电压或电流输出,本次设计采用本设计采用半导体应变计和最常见且广泛应用的直流电桥测量电路,主要因其灵敏度高、精度高、测量范围宽、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温度补偿等特点而能很好的满足测量需求,其测量电路如图1:图1 直流电桥测量电路直流电桥桥臂只能接入电阻,主要用于应变电桥输出可直接显示而无需中间放大的场合,本设计采用的半导体应变计正好符合此电路。

4、电阻应变计传感器测位移灵敏度与精度分析:灵敏度是传感器输出增量与被测输入量增量之比,而实际上灵敏度往往需要包含电源电压因素。

灵敏度指标主要是看灵敏系数(K )即:K=εxRR ∆,其中εx表示应变计轴向应变;应变计的灵敏系数直接关系到应变测量的精度,因此K 值通常采用从批量生产中每批抽样,在规定的条件下测量。

此次设计的灵敏度可以在实际测量中计算出来,本次采用的半导体电阻应变计传感器灵敏度高,而灵敏度影响精度,从而测量精度也比较高,在此不做过多分析。

5、电阻应变计传感器测位移输出特性分析:⑴由测量电路可知(∞=R )时输出电压:))((UR R R R R R R R U iO ∙++-=43214231⑵接入应变计后的输出特性:设电桥初始平衡,四臂工作,各臂应变计电阻变化分别为R 1∆、R 2∆、R 3∆、R 4∆,代入上式得输出电压变化()()()()()()U R RRRR RRRR R R R R R R R U i O 4433221144223311∆++∆+∆++∆+∆+∆+-∆+∆+=∆实际我们通常采用全等臂电桥,R R R R R ====4321,1=n ,则⎥⎥⎦⎤⎢⎢⎣⎡⎪⎪⎭⎫⎝⎛∆+∆+∆+∆+⎪⎪⎭⎫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UU O44332211443322112114当考虑R i∆<<R i,上式可表示为()εεεε43214433221144-+-=⎪⎪⎭⎫ ⎝⎛∆-∆+∆-∆=∆K UU R R R R R R R R UO当在单臂工作情况下,R 1为工作应变计,R 2为补偿应变计,R 3,R 4为平衡固定电阻,则RR U UO 114∆=∆而此时的输出灵敏度为411U RR U SOu=⎪⎪⎭⎫ ⎝⎛∆∆=二、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测位移 1、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测位移原理:⑴通常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分为角位移型和线位移型,而线位移型又分为平面线位移型和圆柱线位移型。

⑵本次设计采用差动式结构,圆柱线位移型电极,与测杆相连的可动电极随被测位移而轴向移动,从而改变活动的电极与两个固定电极板之间的面积,使电容发生变化,电容的变化引起电量的变化,从而达到被测非电量到可用电参量的转化,再接入测量电路即可测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其原理示意图如图2图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所以:()0000δεεb l l C C C r ∆-=∆-=,其中00000δεεb l C r =为初始电容,得灵敏度 00δεεb lC Sr =∆∆=(0ε为真空介电常数,r ε为极板间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2、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测位移测量电路:本设计采用常用的脉冲调宽电路测量。

测量电路如图3所示:图3 差动脉冲调宽测量电路⑴主要由两个电压比较器,一个双稳态触发器FF 和两个充放电回路11C R 和()2122R R C R =,还有差动放大组成。

⑵接通电源后,若触发器Q 为高电平,Q 为低电平(0),则触发器通过1R 对1C 充电;当F 点电位F U 升到与参考电压r U 相等时,比较器1IC 产生一脉冲使触发器翻转,Q 为低,Q 为高(1U )。

此时,由电容1C 通过二极管1D 迅速放电到0,从而触发器由Q 端经2R 向2C 充电;当G 点电位G U 与参考电压r U 相等时,比较器2IC 输出一脉冲使触发器翻转,循环上面的过程。

3、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测位移灵敏度及精度分析:由图2分析可知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为00δεεb lC Sr =∆∆=,和变极距型相比,灵敏度较低,所以才采用差动放大提高灵敏度,从而提高其精度。

4、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测位移输出特性分析:⑴当21C C =时,两端间的平均电压为0。

1C >2C 时,两端的平均电压为:1212112121U C C C C U T T T T U O +-=+-=(1T 和2T 分别为Q 端和Q 端的输出方波脉冲宽度,也就是1C 和2C 的充电时间)在此差动式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中:1U AA UO∆=⑵此测量电路不需要载频和附加解调电路,无波形和相移失真,输出信号只需要通过低通滤波器引出,直流信号的极性取决于1C 和2C ,而且可以得到线性输出;这种电路便于与传感器做在一起,从而减少传输误差和干扰。

三、反射式光纤传感器测位移1、反射式光纤传感器测位移的原理:这是一种我们常见的光纤式传感器,其原理图如图4所示:图4反射式光纤传感器测位移原理这个光强度外调制环节通常在光纤外部,所以光纤本身只起传光作用,它分为发送光纤和接收光纤两部分,光纤发射的光通过反射器反射到光纤接收部分,有一部分光返回光纤,通过测出反射光的光强度就可以知道物体的位置变化,被反射的光再通过光电转换元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经过测量电路测量其变化,达到测试位移的目的。

2、反射式光纤传感器测位移测量电路:本设计主要是采用的Y型光纤,两束多模光纤一端合并组成光纤探头,另一端分为两束,分别作为接收光纤和光源光纤,光纤只起传输信号的作用,当光纤发射光通过传输射到反射器上,经反射器反射至接收光纤端,然后转至光电转换元件,转为电信号,输出端接数字电压显示即可。

其测量框图如图5所示:图5 反射式光纤传感器测量位移3、反射式光纤传感器测位移灵敏度及精度分析:光纤传感器的灵敏度高,它的抗干扰能力强,所以测量精度通常很高。

灵敏度均可以在实际测量中分析,在此不做过多分析。

4、反射式光纤传感器测位移输出特性分析:我们可以从图6分析其输出特性:图6反射式光纤位移测量输出特性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输出电压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位移的的增大而增大,但大到一定值将不再增大,反而减少,这是由于反射的光有一部分出去了,而没进入接收端的缘故。

四、三种位移传感器的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1、电阻应变计位移传感器⑴特性:①应用和测量范围广;②分辨力和灵敏度高,尤其是半导体应变计,灵敏度可以达到几十毫伏每伏,测量精度也较高(一般达1%~3%F.S,高精度达0.1%~0.01%F.S);③结构轻小,对试件影响小,对复杂的环境适应性强,易于实施对环境干扰的隔离或补偿,从而可以在高低温、高压、高速、强磁场、核辐射等环境中使用,频率响应好;④商品化,选用和使用都方便,也便于实现远距离、自动化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