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将来学习药理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着力培养的学生严密的无菌观念,将在消毒、灭菌、隔离、预防、治疗等医护实践中科学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可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寄生虫学属病原学范畴,主要研究病原生物性状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寻找消灭、控制传染病及相关疾病的措施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了解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理及规律,为将来从事临床医学的防治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3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免疫学基础理论、病原微生物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难点主要有免疫分子、临床免疫学。重点章节有上篇第2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12章、第15章;中篇第1章、第2章、第3章、第6章、第20章、第26章等。难点章节有上篇第4章、第5章、第7章、第8章、第12章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讲中可以进行教学互动的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归纳式、自学式、精讲、多体系、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实践

指导 自学

小计

上篇1 医学免疫学绪论

1.0

2 抗原 2.0

3 免疫器官和组织 √ 4

免疫球蛋白

3.0

5 补体 2.5

6 细胞因子 1.0

√7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

2.0

8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

其编码分子

9 固有免疫细胞√

10 淋巴细胞 2.0

11 固有免疫应答.5

12 适应性免疫应答 2.0

13 免疫耐受√

14 免疫调节√

15 超敏反应 3.0

16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17 免疫缺陷病√

18 移植免疫√

19 肿瘤免疫√

20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1.0

中篇医学微生物学概论 1.0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0

2 细菌的生理 2.0

3 消毒与灭菌 1.0

4 噬菌体√

5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6 细菌的感染与抗菌免疫 2.0

√7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与防治

8 球菌 1.0

9 肠杆菌科 1.0

10 弧菌属√

11 厌氧性细菌 1.0

12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3 棒状杆菌属√

14 分枝杆菌属 1.0

15 动物源性细菌√

16 其他细菌√

17 其它病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0

18 真菌学概论0.5

1.0

19 常见病原性及与中药有关

的真菌

20 病毒的基本性状 1.5

21 病毒感染与免疫√

22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

治原则

23 呼吸道感染病毒 1.0

24 肠道病毒√

25 急性胃肠炎病毒√

26 肝炎病毒 2

3

27 细菌的人工培养、消毒与

灭菌、药物敏感实验

3

28 革兰染色、显微镜使用、

血型测定、ELISA

总计42 6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3版),郝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

1.《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2版),杨黎青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医学免疫学》(第5版),金伯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

网络资源:

(七)考核与评价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评分标准:期末考试占70%,形成性评价占20%(主要考察分析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出勤率等方面),实验成绩占10%。

三、教学内容纲要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上篇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内容

1、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

2、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免疫学发展简史(自学)及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抗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抗原、抗原决定簇、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基本概念。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二)教学内容

1、抗原的概念

2、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3、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

4、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5、免疫佐剂(自学)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免疫器官和组织(自学)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与酶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了解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基因和生物合成。

(二)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与酶解片段

3、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4、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自学)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及功能

6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和生物合成(自学)

7 、人工制备的抗体:McAb,其他内容自学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补体的概念。

熟悉补体系统的激活及调控、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了解补体的生成部位及性质。

(二)教学内容

1、补体的概念

2、补体系统的组成及性质

3 、补体系统的激活

(1)经典途径激活

(2)替代途径激活(自学)

(3) MBL途径激活(自学)

4、补体系统激活的调控(自学)

5、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自学)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了解细胞因子的特性及生物学作用。

(二)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

2 、细胞因子的种类

3 、细胞因子的特性

4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5 、主要细胞因子的特性及生物学活性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自学)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MHC的基本概念。

熟悉HLA分子的结构分布及功能。

了解HLA的基因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MHC的概念

2 、HLA的基因结构(自学)

3 、HLA分子的结构分布及功能

4、 HLA的医学意义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第九章固有免疫细胞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专职抗原呈递细胞

(二)教学内容

1 、抗原呈递细胞

2、抗原呈递及其机制(自学)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T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亚类及功能。

熟悉NK细胞的特征及功能。

(二)教学内容

1、 T淋巴细胞

2、 B淋巴细胞

3、 NK细胞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固有免疫应答(自学)

第十二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免疫应答产生的过程。

熟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内容

1、免疫应答概述

2、免疫应答产生过程

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医学意义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免疫耐受(自学)

第十四章免疫调节(自学)

第十五章超敏反应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熟悉临床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

2、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3、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第十六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自学)

第十七章免疫缺陷病(自学)

第十八章移植免疫(自学)

第十九章肿瘤免疫(自学)

第二十章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人工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剂。

了解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的因素及常用的检测方法,常用于机体免疫功能的体外与体内的检测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免疫学诊断(自学)

2、免疫治疗(自学)

3、免疫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2)人工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剂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中篇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以及微生物的分类。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范畴

4、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自学)及现状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G+与G-菌的细胞壁结构及特点,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熟悉测量细菌的单位,细菌的基本结构,革兰氏染色的意义。

了解细菌形态学的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细菌的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

(2)细菌的特殊结构

3、细菌形态学检查原则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生长曲线,分解代谢产物的意义。

了解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常用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状

2、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3 、细菌的新陈代谢

4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消毒灭菌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熟悉常用的热力杀菌法紫外线杀菌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作用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1、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杀菌法

(2)紫外线与电离辐射杀菌法

(3)过滤除菌法

2 、化学消毒法

(1)化学消毒剂

(2)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3)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噬菌体(自学)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自学)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菌毒力的概念,构成细菌侵袭力的因素,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及区别,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熟悉感染的来源及方式

了解细菌的数量及侵入门户与致病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2、细菌的致病机制

(1)细菌的与毒力

(2)细菌的数量及侵入门户

3、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1)感染的来源

(2)感染的方式

(3)感染的类型

4、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自学)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自学)

第八章~十六章细菌学各论部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此部分内容以自学为主。

熟悉常见病原菌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

1、病原性球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含肺炎球菌) 奈瑟氏菌属

2 、肠道杆菌:埃希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其它肠道杆菌

3 、弧菌及弯曲菌:霍乱弧菌弯曲菌

4 、厌氧性细菌:厌氧性芽胞杆菌无芽胞厌氧菌

5 、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6 、其它病原菌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十七、十八、十九章其它病原微生物、真菌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的基本概念。

熟悉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了解上述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1 、支原体

2 、衣原体

3、立克次体

4 、螺旋体

5、病原性真菌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三篇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病毒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二)教学内容

病毒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二十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病毒的基本结构、增殖方式及增殖周期。

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干扰现象。

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病毒的增殖及干扰现象

(1)病毒的增殖

(2)病毒的干扰现象

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4、病毒的分类(自学)

(1)现代分类法

(2)临床分类法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二十一章病毒感染与免疫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病毒感染的途径及其在体内扩散的方式。

熟悉病毒感染致病的机理,感染的类型。

了解机体抗病毒感染的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病毒的感染与致病

(1)病毒感染的途径及其在体内的扩散方式

(2)病毒感染的结果及致病机理

(3)病毒感染的类型(自学)

2、抗病毒免疫(自学)

(1)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二十二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自学)

第二十三章~三十二章病毒学各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免疫性。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狂犬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免疫性。

了解:常见的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及疱疹病毒的种类。上述各种病毒的检测及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

1、呼吸道病毒

(1)流行性感冒病毒(0.5学时)

(2)其它呼吸道病毒(自学)

2、肠道病毒(自学)

(1)脊髓灰质炎病毒

(2)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3、急性胃肠炎病毒(自学)

4、肝炎病毒

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实验

一、免疫学实验

1、玻片凝集反应(血型测定)

2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1、细菌的接种

2、细菌的分布

3、紫外线杀菌试验

4、药物敏感试验

5、细菌的生长现象

6、细菌的生化反应

三、革兰染色及显微镜油镜使用

课程教学大纲-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材料课程代码:MEAU2012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aterials 课程性质: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 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必修课程) 开课学期:第4学期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等专业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物理化学、传热学、有机化学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陈长军 大纲执笔人:陈长军大纲审核人:倪俊芳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使学生获得有关工程结构和机械零件常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性能特点,并使其初步具备合理选择与使用材料、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 教学目标:工程材料为工程学基础课。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合理选择、正确使用材料的能力。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材料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解决工程实践中关于如何选用材料、确定热处理方法、安排某零件的工艺路线等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2)了解强化材料的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基本工艺 4)熟悉钢的牌号、性能、用途,正确选用材料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绪论(1学时) 目标及要求: 1)材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工程材料及其分类; 2)课程目的、任务与学习方法;课程内容,了解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学 习方法和主要参考资料。 讨论内容: 讨论材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业内容: 掌握材料的概念及其基本的分类。 2、第一章工程材料的性能(2学时) 1.1静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1.2动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1.3断裂韧性 目标及要求: 1)掌握材料的拉伸强度指标,硬度的表达方法; 2)了解材料的冲击韧度与疲劳强度; 3)了解材料的断裂韧性; 讨论内容: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 执笔人:吕柏林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材料 2.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总学时:48学时 5.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为机械类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热处理以及材料选用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校内金工教学实习,使学生通过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材料处理,材料选用基础的学习,获得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毛坯成型和零件加工知识以及其它有关课程及课程设计,制造工艺方面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 2.掌握金属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结晶,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二元合金的结构与结晶. 3.掌握运用铁碳合金相图,等温转变曲线,分析铁碳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4.熟悉各种常规热处理工艺以及材料的表面热处理技术. 5.掌握常用工程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组织,性能,应用与选用原则.(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2学时)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学习要求与方法 2.工程材料的机械性能(2学时) 强度,刚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 3.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6学时) 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 ;金属实际结构及晶体缺陷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4.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6学时)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新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 1 课程的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Survey and Geometric Design of Road 课程编号:1502E63W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教材选用:杨少伟等编著《道路勘测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总学时:52 学时理论学时:52 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课程设计:有 学分: 3 学分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前导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测量桥涵水文土木工程概论 后续课程:

2教学定位 2.1能力培养目标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 养,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CAD技术实施人才培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课内计算能力训练、课外独立设置的课程设计的从单项到综合的工程训练环节,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 实践应用有机地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汽车行驶理论,较全面地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标准,以及实用方法和技 能,掌握不同地形条件下路线布设要点,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掌握各种等级道路平面、 纵断面、横断面的基本设计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独立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工作,具备从事道 路路线勘察设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该方向的工作打下基础。 2.2课程的主要特点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集勘测技术、测量技术、设计和计算技术的综合应用于一体,实 践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使学生 系统的了解掌握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3教学定位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交通工程及公路工程管理专 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公路基本建设程序,掌握路线平、纵、横设计的基本理论、实用方法和技能,掌握国家现行的有关道路设计的标准,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独立完成各种等级道路的线形设计。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3.1绪论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程内容: 1、货币的起源 2、形形色色的货币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的定义 5、货币制度 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 2、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 本章重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本章难点:货币制度的理解 第二章信用 课程内容 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2、高利贷信用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现代信用的形式 5、信用与股份公司 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 2、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 3、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4、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5、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重点:信用的概念和现代信用的形式本章难点: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课程内容 1、利息 2、利率及其种类 3、单利与复利 4、利率的决定 5、利率的作用 基本要求: 1、掌握利息、利率的一般概念 2、掌握利率的种类 3、理解复利公式的运用

4、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和作用 本章重点:1、利率的决定 2、利率的种类本章难点:复利的运用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程内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 3、证券市场 4、金融衍生工具 5、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基本要求: 1、掌握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3、了解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本章重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本章难点:证券市场的概况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课程内容 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的 1、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是直接为土木工程实际问题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土木工程材料》是研究土木工程用材料结构、性能、标准及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并且研究如何选用和组配复合材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材料内部组成、结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合理选用和组配新型复合材料的能力。 2、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砂石材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其关系;掌握矿质混合料、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熟悉石灰、沥青及钢材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技术要求; (3)了解各种外加剂的性能;了解部分新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及发展趋向; (4)了解石灰、水泥凝结硬化原理;沥青混凝土强度理论;集料的级配理论;沥青乳化机理。 (5)了解土木工程中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制品及应用、了解建筑功能材料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应学完《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力学》、《工程地质》等课程,以便同学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过去学过的知识。它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二、本课程学习和考核的内容 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概况,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明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概况。 难点: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 (一)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时) 教学内容:材料学的基本理论,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材料的耐久性。 教学目标:了解材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掌握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掌握材料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重点: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难点:材料的物理性质。 (二)天然石料(2学时) 教学内容:岩石的组成与分类、岩石的力学性能与测试方法、常用石料品种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6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6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6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 (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年7月第2版

(三)金融学各章学时分配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11114 课程类型:道桥方向专业课 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学分: 2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道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专业课,是一门研究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标准,以及实用方法和技能、道路选线要点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 2. 掌握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道路勘测设计》以土木工程测量为基础,是一门道桥方向专业课,与《交通工程学》、《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相配合,为毕业后从事道路方向有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1.《道路路线设计》,张廷楷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城市道路设计》,周荣沾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交通部行业标准,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设部行业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讲解。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采用闭卷考试,综合评定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30%。 第二部分理论课程内容大纲(含随堂讨论、习题课等) 本课程内容建议开设32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道路运输的特点与组成;熟悉我国道路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道路分级与技术标准,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和任务,设计依据与程序。 二、教学内容 1.道路运输的特点与作用(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道路运输的特点;基本组成;作用)。 2.道路的分类、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类与技术分级(道路的分类分级;技术标准)。 3.公路勘测设计程序。 4.道路勘测设计依据。 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行驶条件;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了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二、教学内容 1.汽车的驱动力及行驶阻力(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汽车的运动方程式与行驶条件)。 2.汽车的动力特性及加、减速性能(汽车的动力因素;汽车的行驶状态;汽车的爬坡能力;汽车的加减速性能)。 3.汽车的行驶稳定(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 第三章平面设计(5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道路平面的基本线形概念;掌握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方法;掌握平面线形设计;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根据学生初步接触专业设计的实际情况,课堂讲授装饰材料的性能,结合市场调查,掌握目前常用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特性、构造特点。使学生对装饰材料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设计中得到合理选用。(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介绍目前常用装饰材料的性能、特征及规格,通过多媒体和图示列举详尽的构造接点,搭接方法以及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懂得运用不同的装饰材料来实现设计意图。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室内设计制图的准备知识 本章重点、难点: 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明确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

1、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按材料的装饰部位分类:1外墙2内墙3地面4顶棚 (2)按材料的材质分类:1无机材料2有机材料3复合材料 (3)按材料的燃烧性分类:1不燃性2难燃性3可燃性4易燃性 2、建筑材料的选择: (1)材料的外观 (2)材料的功能性 (3)材料的经济性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本章重点、难点: 1、材料的密度、孔隙率、空隙率等及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材料的强度等力学性质。 2、吸水性与吸湿性的区别,三大密度的区别。 教学内容: 1、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1)材料的密度 (2)材料的孔隙率 (3)材料的吸声性能 2、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 (1)材料的强度、比强度 (2)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3)材料的脆性和韧性 (4)材料的硬度、耐磨性 3、材料的耐久性 第三章地面装饰材料 本章重点、难点: 地面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几种地面装饰材料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内容: 建筑中常用的地面材料 1、石材地面 (1)天然大理石的特点、性能以及施工工艺

道路工程-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道路工程》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学分:3 学时(周数):46 适用专业:市政工程专业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道路工程实训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 2.; 3.课程作用 通过学习道路工程,使学生了解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路线总体设计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道路交叉设计;路基和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桥涵和隧道的基本组成。 学习道路工程,力求将道路工程的基本概念、道路的路线、路基、路面和桥隧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对道路工程各个方面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具备从事道路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能力。 4.课程任务 (1)掌握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路线总体设计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道路交叉设计;路基和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桥涵和隧道的基本组成。 (2)熟悉及掌握道路工程的基本概念、道路的路线、路基、路面和桥隧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对道路工程各个方面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具备从事道路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能力。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 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和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熟悉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以及建筑构造的基本原则,使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一)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道路的发展史。 2.掌握道路的等级及分类。 3.掌握如何对道路工程中排水的处理。 4.了解未来道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未来道路的新展望 " (二)知识巩固目标: 5.掌握道路路基路面工程的特点。 6.掌握道路设计及排水设计知识。 (三)职业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严谨的工作态度。 2.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1.; 2.内容选取 节选道路工程中的路基及路面工程为实训重点内容 3.内容组织 通过多个方面掌握道路工程:路线总体设计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道路交叉设计; 路基和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桥涵和隧道的基本组成等等。 4.项目设计 以在建的道路工程项目为载体全面了解道路工程知识及其重要性。 5.实训安排

外科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4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4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4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大纲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的 1、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是直接为土木工程实际问题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土木工程材料》是研究土木工程用材料结构、性能、标准及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并且研究如何选用和组配复合材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材料内部组成、结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合理选用和组配新型复合材料的能力。 2、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砂石材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其关系;掌握矿质混合料、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熟悉石灰、沥青及钢材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技术要求; (3)了解各种外加剂的性能;了解部分新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及发展趋向; (4)了解石灰、水泥凝结硬化原理;沥青混凝土强度理论;集料的级配理论;沥青乳化机理。 (5)了解土木工程中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制品及应用、了解建筑功能材料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应学完《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力学》、《工程地质》等课程,以便同学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过去学过的知识。它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 二、本课程学习和考核的内容

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概况,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明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概况。 难点: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 (一)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时) 教学内容:材料学的基本理论,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材料的耐久性。 教学目标:了解材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掌握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掌握材料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重点: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难点:材料的物理性质。 (二)天然石料(2学时) 教学内容:岩石的组成与分类、岩石的力学性能与测试方法、常用石料品种 教学目标:了解岩石的形成和分类,天然石材的工艺性质,能正确合理地选用建筑石材;掌握天然石材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掌握土木工程常用石材的品种。 重点:土木工程中常用石材的品种。 难点:石材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三)墙体材料(2学时) 教学内容:墙体材料的中各类;砌墙砖的种类及性能;砌块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目标:了解烧结普通砖的性质及特点;掌握蒸养蒸压砖、砌块的主要性质及应用特点。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将分科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它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加以综合,力求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 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课程内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发展。 教学要求中,“掌握”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学员应彻底弄清楚,融汇贯通;“理解”为一般考核内容,学员应弄清其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了解”属较低要求,要求学生知道一般概况。 四、课程总学时:本课程4学分,共72学时,开设一学期。 五、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掌握观察、实验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代自然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计划的制订:选题过程、实验计划的制定 2.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 3.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1.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 2.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 三、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 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以阅读为主,可配合相关录像片进行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剂;了解重要有机化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 学大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