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的规划

合集下载

上海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上海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作, 如何 规 划好 用 地是 一 件 大事 。
三 、 改进 城 乡 结合 部 土地 利 用规 划 管理 工 作 的
思路
以 书 面 形 式 向规 划 管 理 部 门 征 询 对 该 地 块 的规 划 要求 。以土 地使 用 权招 标 、 卖 方式 出让 土地 的 , 拍 出 让 人 需 经 征 询 规 划 管 理 部 门 和 相 关 管 理 部 门 的 意 见 后 , 建 设 项 目的立 项 条 件 、 划 、 境 保 护 、 将 规 环 园 林 绿 化 、 生 防疫 、 通 和 消 防等 要 求 在 招 标 文 件 卫 交 和拍 卖 公 告 中明 示 。 长期 以来 , 建 设 用 地 建设 项 在
国有 土 地 出让 办 法 》 《 海 市 土 地 使 用权 出让 招 标 、上
维普资讯
拍 卖 试 行 办 法 》 市 政 府 规 章 中 , 明 确 了规 划 在 等 都
房地 产 开 发 中 的 龙 头地 位 。在 供 应 土 地 之 前 , 先 首
难 以界 定 城 乡结 合部 的具 体范 围。 目前 本市 城 乡结 合 部 地 区 的 房地 产 管 理 并 无 特 殊 的 政 策 , 是 纳入 而 了本 市 房地 产统 一 管 理 。在 管 理 的 体 制 上 , 市 房 由 地 资 源 局 和 市 城 市 规 划 局 按 照 市 政 府 确 定 的 管 理 职 能 分别 主 管本 市 城 市 、农 村 范 围 内的 土 地 利 用 、 房地 产 开 发 和规 划建 设 的 管理 工 作 。 市 房 地 资 源 局 的 主要 职 责 包 括 : 一 管理 全市 统 城 乡 土地 资 源 ,参 与 城 镇 规 模 的 宏 观 调 控 管 理 ; 会 同 市 有 关 部 门 编 制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和 年 度 用 地 计 划 , 负 责 实 施 ; 责 划 拨 、 用 建 设 用 地 的 审 并 负 征 批、 理; 管 负责 全 市 房 地 产 开 发 、 易 、 赁 、 换 、 交 租 交 中 介 服 务 、 业 管 理 等 行 业 管 理 ; 同市 有 关 部 门 物 会 实施 全 市 房地 产 市场 管理 。 市 城 市 规 划 局 的 主要 职 责包 括 : 体 组 织 编 制 具

城乡结合部交通问题与规划重点

城乡结合部交通问题与规划重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om
T c n lg & Ec n my i e so Co e h ooy o o n Ara f mm u iai n nc to s
交 通 科 技 与 经 济
20 年第 3 总第 4 08 期( 7期)
城 乡 结 合 部 交 通 问 题 与 规 划 重 点
关 键 词 : 乡结 合部 ; 城 交通 性 质 ; 通 问题 ; 交 交通 规 划 中 图 分 类 号 : 8 ,9 U94 1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5 9 (0 8 0 —140 10 6 6 2 0 )30 1 —2
S u iso a s o t to o lm nd Pl n i g o nn c i n o b n a d Ru a t d e n Tr n p ra i n Pr b e a a n n fCo e to fUr a n r l
为 : 于 城 市 中心 区边 缘 地 带 , 城 市 郊 区化 和 乡 村 城 市 化 处 在
2 城 乡结合部交通性质及 问题分析
2 1 城 乡 结 合 部 交 通 特 点 .
1交 通 构 成 。 一 般 来 说 , 市 交 通 构 成 以机 动 车 为 主 , ) 城
乡村交通 以拖拉机 、 畜力 车及 自行车 为主 , 二者 在城 乡结合 部处交织的结果就是各类交通混行现象严 重 , 而且 各车种构 成 比例呈动态性变化 , 以掌 握规律 。 难
1 城 乡结合部 的涵义及功 能特点
城 乡结合部 , 顾名思义指城 市和农村 交界 的地带 。 自 1 9 世纪末 中欧地 理学 从城 市形 态 发生 学 的角度 提 出 了“ 缘 边 带” 这一 概念 以来 , 理学 、 济学 、 地 经 交通学 等领域 的学 者从 各 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先后对这一过渡带提 出了不同的术语 , 如德 国地理学家 赫伯特 ・ 易斯提 出的“ 路 城市 边缘带 ” w. , C 麦坎与 R . . G 波恩莱特提出 的“ 限制边 缘带” 扩展边 缘 和“ 带” 等等 。发展到今 天 , 人们普遍 认 为的城 乡结合 部的定 义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聂敏王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长期以来出现管理混乱、管理失位、缺位和薄弱等很多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仅凭街道管城市、镇村管农村的组织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需要,街、镇城市管理职能相衔接的“体制内”创新难以奏效,必须选择一条适合市情、区情的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探索城乡结合部的有效管理模式,推动城乡结合部地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一、城乡统筹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及表现城乡关系中除了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以外,还包含城市街道与镇政府,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有地农民,以及集体组织经济条件好与差等而形成的不同群体。

从管理主体来看,镇、村和街道行政管理在地域划分上是清楚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街道和镇、村的管理范围仍然存在着交叉和分割问题。

城市与农村两种体制并存,对农民和居民的区别管理,使得街镇两种管理体制并行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地域交叉以及界限难以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行城乡分治模式,无论是通过“街——居”还是“镇——村”组织来承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与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社会管理责任,都意味着会出现管理交叉或空白,街道办事处管不了街道内的村和农民,乡镇管不了乡镇内的居民小区和居民,同时也会引发社会不公正,即同一区域内的人群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一样。

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利益群体结构产生了多种利益需求,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城乡统筹中的利益关系是城乡关系的具体体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利益差距不断扩大,利益多元化更加突出。

其中,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产物,是城乡关系的集中表现,城乡结合部问题也是很多乡村将要面临的问题,其利益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焦点,是最适宜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地域和最佳切入点。

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

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

交通运输的特点决定交通运输布局必须 超前规划 ,才能保证 和促进地域 经济 的协调 和发展 , 然而具体实践却引发 了一系列问题 : 1 由于城 乡结合部地价低廉 , 、 环境质量好 , 引
起 了人 口 的大 量 迁 入 。 流 的 迅 速 增 加 , 人 以及 人 口 与工 作 岗位 的非 同步 迁 移 , 导致 通 勤距
离 、通勤成本与 时间的增加 ,给交通带来压
维普资讯
力, 使交通成 为结合部发 展的瓶颈; 、 2 道路狭
窄, 资金投 入少 , 路面建设质量 差, 路网结构 不 合理 。因此 , 使得城一 乡 、 城~城路网衔接 性 差 ,卡脖子” “ 现象严重 ; 、 3 城市规划和管理
里 一1 5公 里 的 环 带 ,视 城 市 市 郊 现 状 与 城 市
城 乡结合 部 处于城 市 和乡村 的交 错地 带 , 自为政 的现象较为严重 , 同交通方式 各 不
分 属 不 同 交 通 部 门管 理 , 区 、 区管 辖 权 限 市 郊
发展趋势而变 , 一般不超过 2 0公里。 二、 乡结 合部交通问题 城 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 向乡村的过渡地带 , 是城乡地域中变化最快 、 管理混乱的地带 。这 里不仅是城市的农 副业基地 、仓储转运基地, 而且还是城市职能的疏散地和截 留外来人 口 的重要地 区。因此 , 结合部的交通畅通与否直 接关系到城市 、 乡村及城乡结合部的进一步发 展。 然而 , 近几年随着城市郊 区化的发展 , 结合 部交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 主要表现为 :

城乡结合部作为城一乡 、城一城联系的
桥 梁 和 纽 带 , 境交 通 量 大 , 车 速度 快 , 过 行 车

城 乡结合部的 内涵与外延

杭州西湖区城乡结合部线性景观现状与规划建议

杭州西湖区城乡结合部线性景观现状与规划建议
人 文 景 观 延续 性 、 生 态 建 设 和 遗 产保 护而 提 出 的空 间 解 决 方 隧道为主 , 与 山体无缓 冲带连接 , 安全性 差。人工景 观现状 : 路面 案 , 对解 决城乡结合部 的矛盾 , 实现城乡结合部 可持续发展 , 具 以沥青 为主 , 透水性好 , 抗 压性 强。道路标示 牌 , 路 灯等配套 设施
部 线性景观存在 的景观紊乱 、 连续性差 、 配套 设施 不完善、 管理体 制不健全等 问题 , 并 对城 乡结 合部线性 景观提 出因地 制宜 , 注 重 生态效益 , 保 留 乡土树种和 区域文化特色等规 划建议 。
关键词 : 城 乡结合部 , 线性景观 , 规 划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3 文献标识码 : A
第4 0卷 第 3期 2 0 1 4 年 1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1 J 40 No . 3
J a n . 2 0 1 4
・21 ・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6 8 2 5( 2 0 1 4) 0 3 — 0 0 2 1 — 0 2
可 见 西 湖 区城 乡发 展 是 由 中 心 主 城 区逐 渐 向外 推 进 , 呈 辐 射 植杂乱 , 无地域特色 。周边 用地 多 为山体 , 农 田, 建筑 群 , 高低 起 状发展 。乡村逐渐被 乡镇取代 , 乡镇 随着城市化 的发展 又被城 区 伏 , 具有韵律 , 但景 观过 渡性较 差 。沿 岸无 坐凳 、 路灯 、 垃 圾桶 等
乡建 制 。 1 9 9 7年 , 龙 坞 乡 改 为 镇 建 制 。2 0 0 3年 , 西湖乡 、 古 荡 镇 改 等 小 品 设 施 较 完 善 , 但 造 型无 特 色 , 且 有 一 些 区域 无 路 灯 、 指示牌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探讨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探讨

6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 O.13SCI ENC E &TEC HNO LO GY I N FO RM A TI ON 资源与环境1主要问题近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

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作用。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规划没有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经常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

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乡村,2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而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的规划盲区。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城市及乡村的各类规划及项目的探讨,深感城乡结合部是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急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的规划类型给予确定。

本文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望各同仁给以指正。

2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

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

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

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

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等方面。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认识:1)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2)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镇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

创新规划思路,破解城乡结合部发展难题

创新规划思路,破解城乡结合部发展难题
群 体 的 流 动 人 口 的 社 会 边 缘 化 ,让 这 里 成 为
为 规 范 城 市 规 划 和 管理 工作 ,1 8 年 国 务 院 发布 了首 部 城 市 规 划 条 社 会 矛盾 交 汇地 。 94 例 》 。1 8年 l月 2 日又 由全 国人 大审 议通 过 了新 中国成立 后 的第 一 部 99 2 6 城 乡 结 合 部 的 问 题 是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阶

随 着 北 京 城 市 的 快 速 发 展 ,城 乡 二 元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北 京 的 城 市 化 进 程 突 飞 猛 进 ,但 由 于 管 理 体 制 、 城 乡 规 划 实 施 缺 乏 城 乡 统 筹 、 城
城 市 特 点 和 历 史 原 因 , 导 致 城 乡 结 合 部 地 区 外 来 人 口集 中 、 社 会 治 安 秩 乡 发 展 不 均 衡 等 因 素 综 合 作 用 ,也 形 成 了 犬 序 混 乱 , 且 基 础 设 施 落 后 、 环 境 卫 生 脏 乱 ,存 在 较 大 的 社 会 不 安 定 因 素 牙 交 错 的 城 乡 结 合 部 地 区 。 该 区 域 普 遍 存 在 和 安 全 隐 患 。 加 快 城 乡 结 合 部 发 展 的 步 伐 , 有 效 解 决 城 乡 一 体 化 进 程 中 环 境 卫 生 脏 乱 、 市 政 设 施 滞 后 、 私 搭 乱 建 严
法 》 也 暴 露 出诸 多 问题 。 2 0  ̄ 1 月 2 07 0 8日第 十 届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常 务 规 划 上 的 空 白地 带 , 再 加 上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委 员 会 第 三 十 次 会 议 通 过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城 乡 规 划 法 》 ,并 于 2 0 年 造 成 的 规 划 缺 乏 对 实 施 的 关 注 , 静 态 的 规 08 1 1 月 日起 正 式 施 行 。 从 “ 市 规 划 ” 到 “ 乡 规 划 ” , 一 字 之 差 反 映 了 划 思 路 难 以对 城 市 的 快 速 发 展 作 出 及 时 的 应 城 城 规 划 思 路 的 根 本 转 变 :将 城 市 和 乡 村 纳 入 了 一 体 化 的 管 理 体 制 。 该 法 的 对 。 可 见 , 城 市 规 划 对 于 城 乡 结 合 部 区 域 形 制 定 适 应 了 我 国 城 市 化 与 城 乡 一 体 化 的 要 求 ,使 我 国 城 乡 规 划 的 法 制 建 成 目 前 的 局 面 也 难 辞 其 咎 。 详 细 地 分 析 梳 理

镇村庄规划方案范例(2篇)

镇村庄规划方案范例(2篇)

镇村庄规划方案范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体系日益完善,然而,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规划工作却呈现出相对滞后的态势。

为了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我们特此制定了____年度镇村庄规划方案。

二、总体目标1. 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转型,构建集居住、产业、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农村社区;2. 致力于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3. 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4.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民生活的便捷性;5.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重点任务1. 城乡结合部规划依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城乡结合部的发展规划,推动农村产业与农民工就业市场的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提升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城乡结合部明确划定建设边界,遏制无序蔓延的建设行为,切实保护农田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2. 村庄规划与改造针对现有农村村庄,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改造工程,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生活环境。

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完善水、电、燃气等生活设施配套,提升村庄整体的生活便利性;增设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3. 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的稳定供应。

通过修建、改造农田水利工程,提高灌溉设施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管理,防止农田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发生。

4. 生态环境保护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置于重要位置,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针对农田面源污染问题实施专项治理行动,推动农药、化肥的减量使用和科学管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

5. 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发展路径转变鼓励农民积极探索发展特色农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企业和农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服务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扩张侧向于描述城市空间的迅速膨胀,同时还伴随着对其他类型的侵占。

布雷特.密立根说城市空间扩张强调了某一类用地的绝对强势,因而造成了城市空间扩大过程中对其他类型用地的侵占,它体现的是将城市建设活动置于自然系统之上,将承置于乡之上的发展观。

特点;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和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地带。

又称城市地区。

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

早期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

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

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4)土地利用的强动态性。

随着城市的扩张,靠近城市建成区或者交通用地区的农用地逐渐转化为非农用地,城市建设向外扩展。

城乡结合部的边界也不断向外扩展。

(5)城乡便捷的模糊性(6)土地利用的敏感性。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城乡用地交错,城市用地破碎(2)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供需矛盾加大(3)人口激增,耕地变少,人地矛盾突出(4)用地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5)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薄弱(6)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

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

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在此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多社会问题。

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

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

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由于一些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西进八里湖,是我市“西拓、南移、东挺、中疏”的城市建设总方针要求下的必然。

九江中心城区东临鄱阳湖,南依庐山,北靠长江,区内水系交错众多,城市发展受限。

从地理位置看,城市主要发展趋势是向西发展。

因此在全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在对城区用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发展的态势,城市规划用地是沿长江岸线由东向西拓展,沿昌九高速公路轴向延伸,沿九威大道连片推进,环庐山公路适当布局。

西进八里湖,是拓展城市骨架,打造城市特色的必然选择。

九江老城区人口稠密、建筑密度大、建筑容积率高、交通拥挤、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市骨架一直未拉开。

从城市建设的方针而言,就要拓展新城区,逐步完善改造老城区。

八里湖周边地区毗邻九江市区西面,其水域面积约平方公里,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两湖一江一山”成为九江得天独厚的城市山水格局。

环湖地带丘垄相围,自然植被葱郁,空气清新,视野通透,且有庐山为背景,形成景观的多层次与纵深,具有经济利用价值较高的理想风景旅游资源。

八里湖、赛湖环湖地区是建设旅游、工业集聚、度假休闲、宜居宜业、打造城市特色的最佳场所。

西进八里湖,是完善城市组团结构发展的必然需要。

环绕八里湖周边地区,即城市功能规划中的柴桑组团,内含原柴桑新城、昌河汽车工业园、沙河综合工业园,其组团本身工业基础雄厚,是九江重要经济支撑。

根据九江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布局,应是环绕八里湖周边城区(柴桑组团)的城市中心区向西拓展的战略转移。

有路才有八里湖。

在市委书记钟利贵提出八里湖时代这一新概念后,从3月26日起,围绕八里湖开发的三大工程——长虹西大道、环湖路和十里河整治率先迈开开发八里湖的步伐,其意义对于“八里湖时代”非同一般。

(三)重点建设八里湖兼顾其它地区八里湖地区建设框架现已基本展开,2010年将继续加快推进步伐,引导、吸纳和带动各类城市要素向新区集聚,逐步把八里湖新区建设成集望山、观江、赏湖、阅城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新区。

1、继续推进在建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环湖三路、杭州路、环湖东路(胜利大道至前进西路段)等道路工程,基本形成新区主要路网。

同时,加强与长江二桥建设的衔接,完善城市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

2、加强滨湖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实施八赛隔堤区域生态化改造,重点打造东岸滨湖绿带与南部生态绿心,构筑生态景观环境。

3、立足城市整体,进一步加强博物馆、规划展示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城市功能性设施的建设,重点选择东岸用地,适时进行盘整开发,并配套完善生活居住公共设施,集聚新区人气。

4、进行赛城湖公园、濂溪公园及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兼顾城西、城东、十里等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

九江市的发展战略应该定位为一是积极主动融入“武合昌”,对接“长珠闽”,走向全世界。

加快生产要素配置的国际化,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国内国际产业协作分工的参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对九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全力推进大工业。

着力培植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

强招商、重技改、盘存量、增总量,狠抓一批具有产业集聚作用的重大项目,大力扶持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实施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进;多元化投资、高水平开发;优质化管理、多样性营销。

四是必须用统筹发展思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实践,重点开发沿江、沿路产业带,集中精力解决沿湖和修武等西部山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重点突破发展不平衡,谋求区域间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依据城市发展现状,形成以九江中心城区为核心,沿长江城镇发展轴、沿昌九城镇发展轴,中部城镇发展区、东部城镇发展区和西部城镇发展区,即“一心两轴三区”,共同构成“*”形放射状城镇空间结构,共同构成职能分工合理、空间联系紧密、空间结构完善的城镇空间网络。

(1)一心:即九江市中心城区(大九江方案或都市区方案),充分依托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交汇,国家级铁路枢纽、港口和区域支线机场的建设,以及有利于中心城市各项功能成长的措施,通过区域型高速公路、铁路的布局优化调整,增强九江市区的区域辐射影响力,强化九江市中心城区在整个长江中下游、赣北地区和九江市域的区域中心地位,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2)两轴:构建东西向沿长江城镇发展轴和南北向沿昌九城镇发展轴,有利于整合九江市域及周边临近地区的城市与产业功能,提升九江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其经济实力与对外辐射能力。

(3)三区:根据九江市经济空间分区,考虑城镇的空间分布和所依托的交通轴线,将九江分为三个城1.体制性矛盾及其影响。

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旧有体制、结构、规范的合法性的丧失过程,是一个全部体制、结构和规范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冲击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新体制重建过程中极易诱发和暴露许多社会问题的过程。

而体制改革滞后和新体制尚未健全起来,则成为影响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发展的体制性原因,甚至是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原因。

镇发展区:东第二,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带来了土地资源浪费问题。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是关系城乡结合部自身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部城镇发展区、中部城镇发展区和南部城镇发展区。

(1)制度性制约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损害了城乡结合部农民的应得利益。

以划拨为主而不是以经营为主的思路导致城乡结合部的地价过低,因此,农民既没有在初级地租上受益,也没有在级差地租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获取应得利益。

(3)土地流转中的问题较为突出。

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流转相当普遍,集体土地交易行为主体,既有村集体又有基层政府,还有使用土地的企业和个人。

(4)房地产开发问题非常突出。

出于减少成本和简化征地程序的需要,或者为了绕过控制耕地的国策,城乡结合部的房地产开发不少以“农”字立项,变相获得土地开发权实现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1.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在城乡结合部推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

第一,创新管理体制。

搞好城乡结合部的体制创新,就要在城乡结合部以全面推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为突破口,以及时解决“城中村”问题、探索“村改居”模式为重点,把落脚点放到切实加强和搞好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上来第二,着力解决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集体经济重组。

要依照政社分开原则,进一步明确乡级集体经济所有者主体,街道办事处与合作社应从人员、机构、职能、资金等方面完全脱钩,政府财政与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完全分开,社区范围内行政管理开支由财政预算解决,社区范围内市容、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所需经费列入有关城市管理部门财政经费预算2.把城乡结合部第一,把城乡结合部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要根据对土地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目标,把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优化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合理分布城市产业和人口作为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完善以主城为核心二是按照城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要求,在暂时不改变城乡结合部村镇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情况下,通过明晰产权,搞好开发利用。

,城镇为主体的多层次、网络状的城镇体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搞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3.积极解决利益性矛盾,稳妥处理群体性矛盾。

4.搞好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加强人口管理工作。

加快城乡结合部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要积极探索符合城乡结合部特点的改革措施,可以遵循“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原则,加速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