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类黄酮类化合物临床应用研究
槲皮素的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槲皮素的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槲皮素,一种天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尤其是水果和蔬菜。
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槲皮素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槲皮素的药理活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文章首先概述了槲皮素的基本性质和来源,然后详细分析了其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接着,文章综述了槲皮素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在预防和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
文章对槲皮素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槲皮素的药理活性槲皮素,作为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被广泛研究并证实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使得槲皮素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药理效果。
槲皮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种抗氧化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槲皮素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槲皮素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相关的疾病症状。
这对于治疗炎症性肠病、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槲皮素在抗肿瘤方面也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这些作用为槲皮素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槲皮素还具有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它能够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保护心血管内皮细胞等,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槲皮素的药理活性涵盖了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等多个方面,这使得它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发现槲皮素更多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三、槲皮素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槲皮素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日益受到关注。
《2024年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范文

《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篇一一、引言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其茎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是黄芩药效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随着对黄芩药效成分的深入研究,其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种类、结构及其药理作用,以期为黄芩的药效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汉黄芩苷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了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
三、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一)提取技术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其中,溶剂提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溶剂,将黄酮类化合物从黄芩茎叶中溶解出来。
(二)分离与纯化技术分离与纯化技术主要包括柱层析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提取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与纯化,得到纯净的化合物。
四、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与药理作用(一)结构鉴定通过对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如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可以鉴定出其化学结构。
这些化合物大多为黄酮类苷或黄酮类苷元,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
(二)药理作用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例如,黄芩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汉黄芩苷则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此外,这些化合物还具有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通过对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其种类、结构及其药理作用。
这些研究为黄芩的药效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的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药效差异等。
中药材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2020年第24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34期 · 55 · 中药材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张晓萌1,2*,王圆圆1,王洪晶1(1.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2.哈尔滨商业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传统中草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作为一种天然性的产物广泛出现。
通过万方、维普、CNKI以及PubMed等数据库,以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为索引,并进行总结与探究。
进一步阐述其利用现状,旨在为中药材黄酮类化合物的利用及深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黄酮;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24-0055-02Research Progress on Flavonoids of Chinese MedicinesZhang Xiaomeng1,2*, Wang Yuanyuan1, Wang Hongjing1(1. School of Pharmacy,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76;2. Institute of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76, China)Abstract: Flavonoids are one of the main effe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nd they are widely used as natural products. Through the database of Wanfang, Weipu, CNKI and PubMed, the index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lavonoids, extraction method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summarizes and explores. It further elaborates its utilization statu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utiliz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lavonoid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Keywords: Flavonoids;pharmacological activity;clinical application植物木质化的程度决定其产生黄酮的多少,黄酮类化合物大多以黄酮糖苷或游离的黄酮苷元形式存在于维管束植物中。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抑郁作用研究

[] 3 王小琳 , 张玉杰 , 石任 兵. 正交实验 设计优选 牛蒡 子的提取 工艺 [ ] 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 ,0 3 2 ( ) 6 J. 2 0 ,6 4 : 4—6 . 5 [ 董文洪 , 本. 临界 流体萃 取牛 蒡子 中牛蒡 子苷 的实验 研究 4] 刘 超 [ ] 中国中药杂志 ,0 6 3 1 :14 J. 2 0 ,1(5) 2 0—14 . 21
・
5 ・ 5
JANGX OU NAL OF T DI I NA I IJ R RA T O L CH! s DI f NE E ME C NE
江西 中医药 2 1 年 1 01 0月第 1 总 4 0期 2卷第 3 6期 4
黄酮类化合物 的抗抑郁作 用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 陈 蕾 ( 第二 军 医大学 附属 长海 医 院神经 内科
上 海 20 3 ) 0 43
摘要 : 过分析总结近期文献 , 通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抑郁 作 用进 行 总结 阐述 , 具体 分析 了黄 酮类化 合物抗抑 郁作 用的主要机
质 量要 求标 准 。经 三 批 次 中试 放 大 , 明本 研究 工 证 艺 适 于生产 放 大 , 具 有能耗 低 、 并 成本 低 等优点 。
参 考文献
[] 1 王劲 , 侯凤 飞, 康廷 国, 牛蒡 苷 的制 备与 纯化 [ ] 中草 药 , 等. J.
2 0 ,3 ) 7 3 0 2 3 (9 : 8 .
[] 5 武娟霞 , 王志祥 , 余祥英 , 牛蒡子中牛蒡苷和牛蒡 苷元 的超声 等.
提取工艺研究 [] 中成药 ,0 0,2 6 :2 9 1 J. 2 1 3 ( ) 9 7— 3 . [] 6 王卫东 , 李超 , 唐仕荣 , 牛蒡 子 中牛蒡 子苷 的提取分 离 [ ] 等. J. 食 品科学 ,0 9,0 1 ):8 20 3 (8 17—1 1 9.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开题报告定

重庆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专业班级生物制药技术07-01学生姓名周忠旭学号 **********指导教师傅亚2010 年 3 月 8 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后2周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至少1000字,其余内容至少1000字。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目的及意义: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数量之多列天然酚性化合物之首,属于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10多个类别:黄酮、黄烷醇、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噢弄、黄烷酮、花色素、查耳酮、色原酮等[1];主要存在于双子叶及裸子植物的叶、果、实、根、皮中;在植物中主要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
1974年,国内外已发表的黄酮类化合物仅1674个,而到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总数则已超过5000个[2]。
近年来随着分离提取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发现了大量新黄酮类化合物,也掀起了对它们的研究热潮。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在医药、功能食品添加剂、兽药和农药等领域。
在医药方面,根据其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抗肿瘤方面的药理作用,很多以黄酮类成分为主的制剂已作为成药上市。
在食品中它们应用于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天然甜味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等;应用于功能食品,如生物类黄酮口香糖、银杏叶袋泡茶等防衰、抗癌、提高免疫力食品;在兽药、农药等领域,现已开发出些具有特效功能的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药品和驱虫、杀虫剂等[3]。
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

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丹参具备活血化瘀、清心除烦等效用,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传统中药材。
黄酮类化合物在次生代谢中是一种重要的产物且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功能,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降血脂等作用,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丹参总黄酮不仅是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还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在临床各个领域上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查阅得到的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总结,对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面研究、应用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对其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综合应用于医药和开发新型保健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总黄酮;提取工艺;抗氧化;临床应用一、引言丹参在植物分类科属方面属于双子叶植株且为唇形科,该植物干燥状态下的根和根茎,主要治疗瘀血所致的各种疼痛、心悸失眠等症状,具有痛经止痛、凉血消痈等效果。
结合现代药理学以及临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丹参对于人体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作用非常显著,其次还有防治胃溃疡、促进肝组织再生、抗菌消炎、抗肿瘤等作用。
据记载,当前已经有100多种中成药是将丹参作为主要原料,丹参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最初是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有所记载,列为上品。
从古至今对其进行描述的文献也有很多,比如:《图经本草》、《本草新编》、《药物出产辨》、《名医别录》等。
在《名医别录》当中曾经有如下记载:“生桐柏山谷及泰山”(也就是如今河南和湖北交界的区域);在《本草品汇精要》当中也有如下记载:“道地随州”(今湖北随州);在《药物出产辨》当中也有所提及:“产四川龙安府为佳”(今四川平武)。
历代对丹参的道地性叙述多有不同,导致其质量不一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疗效。
二、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一)超声波提取法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使用超声波进行提取,该种方法在当下应用特别普遍,主要原理为:充分运用液体当中的超声波,就可以实现空化的效果,由此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有效成分的稳定提取,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其次效应,比如击碎、机械振动等,也能够使成分进行快速释放和扩散。
补血草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郭洪祝等[7]最 早 对 中 华 补 血 草 化 学 成 分 进 行 了 研 究,在其地上部分 的 水 提 物 及 醇 提 物 中 首 次 分 离 得 到 4 种黄酮成分,分别为:杨树梅皮素-3-O?α?L-鼠李糖甙、杨 树梅皮素-3-O- D-葡萄糖甙、槲皮素-3-O?α?L-鼠李糖甙、 槲皮素。到了2000年,在 Lin 等[8-9]对中华补血草化学 成分的进一步分离中,共获得黄酮类物质20余种,其中 (2R,3S)-3,5,7,4′-四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为一个新 的黄酮成分。刘 兴 宽[10]从 中 华 补 血 草 全 草 中 分 离 得 到
·专题综述·
北方园艺2013(04):182~184
补血草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何春霞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生命与资源环境系,新疆 奎屯 833200)
摘 要:综述了北方野生花卉补血草属植物中二色补血草、中华补血草、黄花补血草、大叶补 血草以及其它类补血草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及其药理学作用。指出补血草属植物富含黄酮类化合 物,其中以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和黄烷类为主,其药理学作用主要有抗癌、抗菌消炎、抗氧化和 抗诱变等功效,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植物,作为传
统中药 ,有补 血 、止 血 散 瘀 、调 经、滋 补 健 脾 等 功 效 ,可 用于治疗宫颈癌和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症。目前对二色 补血草化学 成 分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于 多 糖 和 黄 酮 类 物 质。朱蓉等[3]最早 在 二 色 补 血 草 的 研 究 过 程 中,从 其 地 上 部 位 分 离 到 北 美 圣 草 素 、木 犀 草 素 、槲 皮 素 及 杨 梅 素-3-O- D-(6″-没食子酰基)-半乳糖苷4种黄酮类化合 物。二色补血草的地下部分也含有木 犀 草 素 和 槲 皮 素[4]。张敏[5]对二色补血草化学成分及 HPLC 化学指 纹图谱研究中发现,二色补血草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 酸乙酯萃取 液 富 含 杨 梅 苷 类 物 质。 张 连 茹 等[6]从 二 色
植物中类黄酮合成的代谢调控研究

植物中类黄酮合成的代谢调控研究植物是外界环境与内在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植物代谢网络极为复杂,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抗病性、适应性、生殖性等多个生理过程。
在植物代谢通路中,类黄酮合成代谢通路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
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生长发育、花色形成、抗氧化、抗病性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类黄酮合成代谢通路的分子遗传学角度入手,探讨植物中类黄酮合成的代谢调控研究。
一、类黄酮合成代谢通路的基本概况类黄酮代谢通路是植物次生代谢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类黄酮合成代谢通路包含数个关键酶和中间代谢物,包括黄酮酸合成、白藜芦醇合成、花色苷合成、花青素合成等环节。
工作原理图见图1。
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花色素合成,二是抗氧化,三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二、类黄酮合成的基因调控研究表明,类黄酮合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调控通路。
不同组织、不同物种中类黄酮合成的代谢速率和类黄酮化合物的组成均不同,但是总体上类黄酮合成的调控机制是类似的。
类黄酮合成的基因调控主要涉及转录水平和后转录水平。
(一) 转录调控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在植物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转录调控层面,主要涉及MYB类转录因子、WD40类转录因子、bHLH转录因子等。
这些转录因子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在植物响应环境因素或激素时,可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从而调节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
其中MYB转录因子是类黄酮复合体合成途径中最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可以调节类黄酮复合体合成途径在不同物种中的表达。
MYB转录因子的家族成员和作用机理见表1。
表1 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及作用机理通过这些转录因子的调控,可以实现类黄酮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二) 后转录调控类黄酮合成的后转录调控主要包括转录后修饰和miRNA调控两个方面。
转录后修饰主要涉及到一些翻译后修饰酶,比如膜转移酶、酰基转移酶、甲基转移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类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甙,一部分是游离形式,经长期自然选择过程而形成。
黄酮家族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用功效,另外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因此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临床价值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本文就其近年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芳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1]。
现已发现数百种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调节免疫、防治血管硬化、降血糖等功能。
还有许多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有抗hiv病毒活性[2]。
现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1.1 对心脑循环系统的作用刘崇铭等试验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mg?k gica,发现家兔心肌收缩力显著抑制,心室张力上升速率尤其明显抑制,显示ica能降低心肌氧耗。
另外还明显缩短心室射血前期,在心室内压下降的条件下,左心室射血期不变而等长收缩期缩短,反映降低总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有助于合并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
上述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ica或tfe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实验依据[3]。
静注黄酮类化合物于麻醉犬后,全部动物的脑血流量增加且血管阻力相应降低,还能使乙酸胆碱引起的脑内动脉扩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减弱,使处于异常状态下的血管功能恢复正常水平。
还可改善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微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前小动脉管径增加,流速加快。
说明黄酮类化合物对脑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
1.2 对血管的作用1.2.1对外周血管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一方面通过抑制ldl-c氧化,清除自由基,降低血糖,增强还原性物质的表达等作用对心血管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则经过直接扩张血管等非抗氧化作用直接影响心血管功能[4]。
kawaguchi k等试验研究膳食含l%多甲氧基黄酮有助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的32%~40%及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19%-27%显著降低[5],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1.2.2 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五羟黄酮、芦丁能够分解黏附到兔主动脉内皮的血小板血栓并且保护血小板聚集在主动脉融合胶原带。
黄酮类化合物抗血栓的作用是因为他们选择性结合到血小板血栓壁上,导致已形成的血小板血栓分离和他们自由基清除的特性、修饰损伤内皮细胞和使正常前列腺素和一样化氮(no)合成综合作用的结果。
1.2.3 对血压的影响黄酮类化合物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项强、头晕、耳鸣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尤以缓解头痛尤为显著。
1.3 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ldl) 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脂质过氧化是ldl氧化修饰的主要因素[6]。
黄酮类化合物抑制ldl氧化作用、泡沫细胞形成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另一个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的可能机制是某些黄酮抗平滑肌增殖的作用,最终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2 抗炎及增强免疫系统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
杨东梅、许实波等从穿心草中分离得到的1,6一二羟基一3,5一二甲氧基酮(cx)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研究表明,cx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这三种急性炎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影响细胞有丝分裂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泌过程,起抗炎及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嗜碱性细胞和肥大细胞由多种刺激引起的慢反应物质及组胺的释放,、白三烯的合成和释放、pge2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抑制,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的释放抑制及其脱颗粒。
3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大多数黄酮类化台物都有较强的抗自由基作用,汪德清等研究表明黄芪总黄酮(tfa) 和总皂甙( tsa) 都有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防止生物膜过氧化的作用,其中黄芪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tfa的作用[8]。
人体产生的自由基过剩可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甚至会引起衰老、心血管、癌症等多种疾病。
黄酮类化合物的还原性很强,能直接清除各种过氧化自由基。
人体内没有专一的酶防御系统抵御,现已发现的许多可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抗氧化物也不能清除最活跃也最危险的羟自由基,但黄铜类化合物的清除可以明显清除羟自由基。
4 抗肿瘤、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促进抑癌基因表达、促进抗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来实现抗肿瘤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使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的活性抑制。
黄酮类化合物在抑制癌基因表达和促进抑癌基因表达方面,它能抑制k-ras、h-ras和n-ras基因表达,降低这些癌基因产物表达量,使大肠癌细胞系和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稳态p-21ras蛋白水平降低[9]。
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药理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黄酮抗癌抗肿瘤作用与其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有很大的关系,而黄酮类化合物抗自由基作用强弱受其结构影响。
5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异黄酮,由于在结构上与雌激素非常相似,所以其具有类雌激素或抗类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它能够模拟天然的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调节其活性[10]。
因此,黄酮类化合物对激素依赖性的癌症(如前列腺癌、子宫癌、乳腺癌等)的防治特别有效,并能够延缓或减轻妇女绝经期的各种症状。
6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宋必卫等对芦丁的镇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芦丁(6.25~100mg/kg,ip)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小鼠扭体反应,芦丁(50~100mg/kg,ip)明显提高小鼠嘶叫刺激阀值,显著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表明芦丁有镇痛作用。
其镇痛作用比阿斯匹林强,但比吗啡弱。
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钙离子拮抗有关,尤其是不仅在多种全身镇痛模型上有作用,而且在兔臆神经放电、兔耳皮下渗透等局部致痛模型上更有良好的局部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吗啡和阿司匹林皆不同,系一新型的镇痛药。
7 黄酮类化合物抑制微生物的活性7.1 抑菌活性甘草黄酮化合物中抗菌成分较多,其黄酮单体化合物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亦能明显抑制烟曲霉菌和新型隐球菌的生长。
翟爱华等采用二倍稀释法和管碟法对麦胚黄酮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对灰葡萄孢、白色念珠菌、黑根霉、意大利青霉等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7.2 抗病毒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抗hiv病毒、抗流感病毒、抗柯萨奇病毒、抗疱疹病毒、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抗肝炎病毒、抗登革热病毒,以及抗腺病毒、冠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黄酮类化合物对其它多种病毒也有抑制活性。
异黄芩282甲醚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
芦丁能抑制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王志杰等研究发现黄芪总黄酮对人疱疹病毒 (hsv21)感染的豚鼠皮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1]。
7.2.1抗hi v活性1989年,日本ono等首次报道了黄芩素对hiv逆转录酶达到 90%的抑制率。
此后,具有抗hiv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不断被研究发现[12],分别有作用于hiv逆转录酶(hiv-rt) 的黄酮类化合物、作用于 hiv整合酶(hiv-in) 的黄酮类化合物、作用于hiv蛋白酶(hiv-protease) 的黄酮类化合物、同时作用于hiv-rt和hiv-i n 的黄酮类化合物、作用于hiv启动子(hiv promoter) 的黄酮类化合物、未明确作用位点的黄酮类化合物。
8对消化、呼吸系统的作用黄酮能明显抑制多种溃疡模型引起的药物性溃疡,我国已批准李仁等从提取甘草膏剩下的药渣中得到富黄酮组分为二类药物,用于治疗溃疡病;最近贾世山也试验证明甘草叶乙醇提取物中的富黄酮成分(lf),具有显著的抑制胃酸过多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直接作用于咳嗽中枢,有选择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通过直接刺激作用而促使分泌增加而祛痰。
综上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在临床应用是多方面的,除了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外,近年来对它们抗氧化外的作用如抗hi v活性、抗血栓、保护内皮细胞、抗肝炎、镇痛等作用进行了研究。
一些黄酮类化合物药物制剂也在临床广泛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水果和蔬菜,它们的药理作用和药物制剂有益于临床应用,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1] 唐浩国,黄酮类化合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2] 王长远,吴洪奎,于长青,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19(2):75—78[3] 黄秀兰,周亚伟,王伟,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5,27(6):719-721[4] 朱海扬,曾慧兰,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山东药学,2009,49(17):114-11[5] 童红梅,陈皮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3):1-3[6] 华辉,郭勇,黄酮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1999,9(4):9-12[7] 李荣,李俊,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5,9(7):481-483[8] 黄河胜,马传庚,陈志武,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89-592[9] 王晓梅,曹稳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宿州学院学报,2007,22(7):105-107[10] 杨再,陈佳铭,陈学敏等,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若干研究结果[j],中国饲料添加剂,2010,11:44-45[11] 玄红专,胡福良,黄酮类化合物抑制微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22:117-175[12] 年进兴,董俊兴,抗hiv活性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8):57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