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抗震防灾“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规划纲要
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规划

2、新农村建设(jiànshè)中的防灾减灾规划在新农村建设(jiànshè)中,应该将“防灾型社区(shè qū)”建设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农村各项建设布局,与村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同步发展,既保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减轻各类灾害对农村正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又从根本上逐步改善农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条件(tiáojiàn),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在防灾减灾的规划中,必须严格按照消防、防洪、抗震防灾、防风、防疫和防地质灾害的要求进行统一部署。
(1)消防(xiāofáng)规划居住区用地宜选择在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向,生产区用地宜选择在村镇的一侧或边缘。
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布置在村庄的边缘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打谷场的面积不宜大于2000m2,打谷场之间及其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
林区的村庄和企、事业单位,距成片林边缘的防火安全距离,不宜小于300m。
农贸市场不宜布置在影剧院、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场所的主要出入口处和影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并与化学危险品生产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50m。
汽车、大型拖拉机车库宜集中布置,宜单独建在村庄的边缘。
村庄内的消防车通道要尽可能利用交通道路,当路面宽度不小于3.5m、转弯半径不小于8m、穿越门洞、管架、栈桥等障碍物净宽×净高不小于4m×4m 时的道路即可作为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60m,应与其他公路相连通。
村庄宜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沿道路设,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其间距不宜大于120m。
消火栓与房屋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5m。
村庄各类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应符合《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的有关规定。
(2)防洪规划村庄的防洪建设是整个区域防洪的组成部分,应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有关规定,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圩垸等防洪工程设施。
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628号现批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13-2007,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5、3.0.1、3.0.2(1)、3.0.4、3.0.6、4.1.4、4.2.2、4.2.3、5.2.6(1、2、3)、6.2.1、6.2.2、7.1.2、8.2.6、8.2.7、8.2.8 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三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413-2007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Provisions for Technical Standard of Urban Planning on Earthquake Resistance and Hazardous Prevention××××-××-××发布××××-××-××实施×××××××××发布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00二~二00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的要求,由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会同有关的规划、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专题研究和试点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了当前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规划、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防震减灾方案策划

防震减灾方案策划防震减灾方案策划1一、职责调整(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与管理。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并负责监督检查执行情况;负责起草全市防震减灾的法规、规章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及实施全市防震减灾规划;监督管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
(三)负责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按照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要求,对本市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对震情趋势进行分析测报,并向市政府提出防震工作安排意见和减灾防御措施;负责规划管理全市地震监测台网(站)及数字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指导县区和地震台站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四)负责全市震害防御工作。
管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职责权限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管理人工地震动的监测与危害鉴定工作;负责全市地震灾害预测管理工作;负责开展全市地震小区划和地震断裂带探测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地震地质资料;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五)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审核防震减灾宣传报道。
(六)承担市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的'职能;负责震情和灾情速报,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地震灾害调查与评估;参与制定地震灾区重建规划。
(七)负责全市地震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负责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地震应急资源管理;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
(八)负责全市防震减灾法制工作,实施建设工程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开展行政执法,承担地震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九)组织开展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展地震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指导和管理与防震减灾事业有关的协会、学会工作。
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余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余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3.31•【字号】余府办发〔2024〕12号•【施行日期】2024.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余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新余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3月31日新余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切实做好我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新余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2023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2023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8起,其中崩塌2起、滑坡8起、地面塌陷8起,直接经济损失44.4万元,潜在经济损失1350.5万元。
与2022年相比,灾害发生数量增加63.6%,直接经济损失减少34.8%。
全市全年未发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件。
二、2024年地质灾害趋势分析(一)汛期降水趋势预测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主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偏多1-2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有明显降水集中期,且发生中等强度以上洪涝或内涝风险较高,强雷电、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偏多。
多雨时段或降水集中期大致出现在3月下旬后期至4月上旬,5月中旬中期至下旬初,6月上旬末至中旬初,6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及7月上旬中后期。
主汛期结束期略偏迟,在7月上旬后期。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2024年我市地质灾害数量、规模及危害总体上接近于常年,预测如下:1.分宜镇—洋江镇—高岚乡—洞村乡、钤山镇—凤凰湾办事处、欧里镇—下村镇中部、九龙山乡—良山镇南部等崩塌、滑坡、泥石流(以下简称“崩滑流”)高、中易发区,是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
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
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
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27•【字号】赣府厅发〔2021〕15号•【施行日期】2021.08.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消防管理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江西省“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1年8月27日江西省“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
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推进全省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省“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关于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框架方案》《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法律、文件编制,主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消防救援事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主要目标、建设重点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全省消防救援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各级政府审批核准消防救援事业发展重大项目及安排政府投资、编制财政支出预算和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一、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省消防救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工作方针,持续推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积极创新消防治理机制,逐步完善公共消防设施,不断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消防救援事业改革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防洪评价报告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象 、水文 、地 震 、地质 、农业 、林 业 、海洋 、环 境等 各类 自然 灾害 监测站 网和预警 预报 系统进 一
步完善 ,天气 和 自动气象观测 系统建设 初具规 模 ,山洪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 系进一步完善 ,
台风 早期 预警水 平得 到提 高 ,农 林病 虫 害和森 林 草原 火灾 的监 测预 警能力 进一 步加 强 。环境 与灾
害监测 预 报 小 卫 星 星 座 A、B星 和 风 云 三 号 A
业 队伍不断壮大,建立 了 5 余万人 的灾害信息 0
员 队伍 ,防灾减灾 救灾 队伍 建设 全面推 进 。 七 是 防 灾减 灾社会 参 与程度显 著提 高。防灾 减 灾社会 动 员 能 力 和 社 会 资 源整 合 能力 明 显 增 强 。在 重特 大 自然 灾 害面前 ,社会 各界 踊跃奉 献 爱 心 ,积极 投身抢 险救 援 、生活救 助 、生命救 治
二是 自然 灾 害 监 测 预 警 体 系基 本 形 成 。气
灾 减灾 人才 队伍 建设 纳入 《 国家 中长 期人才 发展 规 划 纲要 ( 00 22 2 1 — 00年 ) ,专 兼 结 合 的 防 灾 》 减 灾 人 才 队伍 初 步形 成 ,人 民解 放 军 、武 警 部 队 、公 安 民警 、民兵 预备役 在 防灾减灾 中发挥 了 骨 干作 用 ,防汛抗 旱 、抗震 救灾 、森林 防火 等专
星 、风云 二 号 E 星 成 功 发 射 ,卫 星 减 灾 应 用 业
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 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实施
了防汛抗 旱 、危房 改造 、饮水 安全 、公路 灾 害 防 治 等重大 工 程 ,大 江 大河 防洪 能 力进 一 步 提 高 ,
国务 院公报 2 1 3 0 5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江西省抗震防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状1.抗震设防区划现状。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和《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见附图1)的规定,我省抗震设防区及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共涉及8个设区市的43个县(市、区、场)。
其中:寻乌县、会昌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南昌市(5个市辖区)、九江(2个市辖区),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余干县、九江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瑞昌县、德安县、都昌县、武宁县、修水县、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青垦殖场、靖安县、铜鼓县、宜丰县、宁都县、石城县、瑞金县、安远县、定南县、龙南县、全南县、大余县及黎川县、浮梁县的部分乡、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永修县、丰城市、广昌县、于都县、信丰县、万安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
江西省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2.我省地震地质构造复杂。
我省地处北纬24°29′-30°04′、东经113°34′-118°29′之间,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跨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个地块。
其南部地处华南沿海地震带,主要受河源-邵武断裂带与南岭纬向构造带控制;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地震带,主要受郯城-庐江断裂带和扬州-铜陵断裂带控制,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及现代构造运动活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见附图2、3)。
根据震源机制解析资料表明,江西省北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以近东西向为主,与长江以北的苏、皖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我省南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逐渐偏转为南东——北西向,与闽粤东南沿海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现有地质资料表明,主要活动断裂构造有4条大断裂带和14条小断裂带在江西省域展布。
(1)北北东向石城——寻乌断裂带该断裂带是邵武——河源断裂带的中段,展布于南武夷山脉西缘的石城、瑞金、寻乌一线,北至福建邵武,南达广东河源。
在江西境内长160余公里,总体走向北北东,局部为北东,北段倾向北西,中段倾向南东,南段倾向北西。
该断裂带是江西境内最活跃的一条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8次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我省最大的一次6级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上。
1987年8月,又在寻乌发生3次5级以上地震。
1995年1月再次发生一次4.5级地震。
(2)北北东向赣江断裂带北起九江新港,向西南经湖口、新建、昌北、南昌市区、新干、吉水,后循吉安——泰和盆地西缘至崇义后,越过大余梅岭进入广东省境内,在江西省境内延伸长度600公里以上。
历史上沿着该断裂带发生26次中强地震,即: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吉水北大于5级、东晋大兴元年(318年)2月南昌5级、东晋大兴元年(318年)12月南昌大于5级、东晋大兴二年(319年)7月9日南昌5.5级、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12月17日波阳东北5.5级、1911年2月6日九江5级地震。
其中公元318~319年17个月里,南昌连续发生3次5级以上地震,现今仍有小震活动。
(3)东西向全南——寻乌断裂带该断裂带展布于南岭山脉中的全南、龙南、定南至寻乌一带,属南岭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长140余公里,宽40多公里。
它由近东西的褶皱、冲断裂、挤压带,花岗岩体和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组成。
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活跃,1847年定南发生5级地震,1982年龙南又发生5级地震。
(4)北东向九江——靖安断裂带该断裂带北起九江,沿庐山西麓南经德安、靖安到奉新罗坊西南,全长150余公里。
北段走向北北东,南段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0—70o。
该断裂带的北段位于淮阳山字型的前弧和北东向断裂带复合处附近。
北北东向庐山——靖安断裂带由一系列走向北北东或北东的冲断裂硅化带和破碎带组成,规模不大,断裂切割中、新生代红色盆地,温泉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
靖安县1361年发生5.5级地震,1911年九江发生5级地震。
近期又有中强地震活动,1995年4月在瑞昌与九江县交界处发生4.9级地震,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瑞昌发生5.7级地震,南昌有较强震感。
(5)其他断裂带其他断裂带主要有14条。
修水白沙岭断裂带,位于修水西北赣鄂交界的幕阜山区,过江西的白沙岭,向北入湖北通山附近,在赣长30余公里。
白沙岭出露温泉一处,历史上发生过5级地震。
武宁——铜鼓断裂带,位于赣西北武宁—铜鼓一带。
总长110余公里。
宜黄——宁都——定南断裂带,北起宜黄,过宁都、安远西,直达定南东侧。
全长300余公里。
时有小震活动。
乐安——于都——龙南断裂带,北起乐安,过于都直达龙南东南部的南亨。
全长300余公里。
宁都1978年6月27日4.4级地震与其有一定关系。
宜丰——新建断裂带,西起上栗、慈化,经罗城、宜丰、棠浦东达新建。
全长200余公里。
万载、宜丰、高安等县历史上有小震活动记载。
余干——婺源断裂带,西起进贤,过余干、乐平达婺源,东入安徽。
由东段的婺源断裂和大白——杨林断裂、中段的乐平——余干断裂带、西段的余干——进贤断裂带组成。
长近200公里。
历史上在余干发生过一次5级地震,70年代以来婺源、乐平等地有小震活动。
永丰——抚州断裂带,展布于永丰、抚州之间,东接东乡——广丰断裂带。
全长140公里。
南段永丰70年代以来有小震活动。
遂川——万安断裂带,西起遂川汤湖等地,过遂川、万安,北东达富田、白沙、古县等地,西出省境至湖南汝城等地。
全长200余公里。
70年代以来有少量微震。
大余——赣州——兴国——南城断裂带,西起大余,过南康、赣州、兴国,延绵直达南城西侧。
全长300余公里。
70年代以来兴国——宁都间中小地震频繁,宁都1978年6月27日4.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断裂右旋平移运动。
余干——鹰潭断裂带,北起永修吴城,沿鄱阳湖南西边界至余干,然后沿信江至鹰潭;北西延伸可能与湖北的蕲州——广济北西向断裂相接。
全长约150公里。
修水——武宁断裂带,展布于修水北、武宁、柘林区域,由修水河谷两侧两组平行的东西向断裂带组成。
全长100余公里。
拓林水库地震与其活动有关。
萍乡——东乡——广丰断裂带,沿萍乡、宜春、新余、东乡、铅山至广丰,横贯江西中部,东接浙江的江山——绍兴断裂带。
断续延伸约400余公里。
70年代以来仍有地震活动。
抚河北西向断裂带,北西起自南昌西山南部,过进贤李渡,沿抚河向南东延伸过抚州,断续达黎川北西。
断续延伸150余公里。
70年代以来无明显地震活动。
吉水——白沙断裂带,位于吉水至白沙、螺田、潭头一带。
长50余公里。
我省地震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恰好有多组断裂相互交汇,第四纪以来部分断裂仍有活动,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江西北部的北东向九江——德安——靖安断裂带也由稳定向活动发展,存在着地应力集中与突然释放而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位于其上的瑞昌市、九江县于1995年和2005年先后发生4.9级和5.7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九江毗邻“剡庐断裂”、“付山大断裂”、“长江大断裂”。
这三条活动性断裂均有产生破坏地震的可能性。
因此,九江早就被国家列为地震重点防御城市。
上述18条大、小断裂带在全省抗震设防区与非设防区均有分布。
专家提出凡有断裂带的地方,在工程选址、措施加强方面要采取尽量避开或提高防御能力上的办法,以保障工程安全。
3.“十五”期间抗震防灾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是江西省抗震防灾事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处臵了“11.26”九江地震突发事件,省建设厅及时启动《江西省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紧急从全省各地建设部门抽调409名建筑专家到灾区排查受损房屋,第一时间组织开展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工作。
全省建设系统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反应迅速、作风扎实、敢打硬仗,出色的完成了受损房屋应急评估和对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的指导,树立了建设部门的良好形象,得到国务院领导、有关部委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九江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我省在“十五”期间坚持“预防为主、平震结合”的方针,作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之一的震灾预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基本建立了抗震防灾管理机构,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先后编制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十五”期间,省、市、县(市、区)三级基本建立了抗震防灾管理机构,原抗震设防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抗震办公室基本稳定,新设防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大多建立了抗震管理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管理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2)加强了抗震防灾立法,制定了行业标准,出台了加强抗震防灾管理的政策性文件。
“十五”期间,省建设厅作为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执法主体之一,积极参与了《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的修订工作,提出的有关加强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和加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被采纳。
遵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赣府发[2001]15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赣府发[2005]3号)的要求,依据自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省建设厅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建抗[2001]8号),对抗震设防的政策和技术要点提出了具体要求。
由省建设厅牵头,会同省地震局,结合我省实际,绘制了《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作为指导全省抗震工作的行业标准。
为了加强对既有建筑工程加固改造的管理,印发了《关于印发<江西省建筑改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的通知》(赣建抗…2003‟2号)。
九江市建设局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措施得力,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抗震设防专项审查进行监管的通知》;赣州市规划建设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中心城区(属非抗震设防区)建筑工程按照6度抗震设计、施工和监管;宜春市多数县、市属非抗震设防区,但市建设局率先在全省市一级制定了全市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各市、县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全省抗震防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营造了较好的抗震防灾法规与政策环境。
(3)推进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十五”期间至2007年,我省新列入的抗震设防区的进贤、余干、都昌、武宁、南昌县,先后编制了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使抗震设防工作做到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与城市开发建设相结合,与城市的电力、交通、通讯等设施的更新改造相结合。
(4)对抗震设防区内的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生命线工程进行加固处理。
在“十五”期间,全省抗震设防区市、县多方筹集资金,对设防区的部分学校、医院、桥梁和重要的公共建筑进行了抗震加固,提高了这部分既有建筑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