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合集下载

美的照临——浅谈朱光潜《诗论》中“诗境说”的价值建构

美的照临——浅谈朱光潜《诗论》中“诗境说”的价值建构

美的照临——浅谈朱光潜《诗论》中“诗境说”的价值建构发布时间:2021-09-06T16:32:46.91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作者:胡琪[导读] 在北京三联版《诗论》后记里,耄耋之年的朱光潜先生不无自得地写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

胡琪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党校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在北京三联版《诗论》后记里,耄耋之年的朱光潜先生不无自得地写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

《诗论》着手写作于1931年,在先生于各地讲学期间逐渐完善,并于1943年由重庆国民出版社正式印制单行本。

在出版时间和我国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道路上,它恰好处于中国传统文论由古典通往现代的关捩点上,堪称是我国现代诗学乃至文艺理论建设的里程碑之作。

我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者章学诚先生在《文史通义·诗话篇》中评价《文心雕龙》为“体大而虑周”,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理论体系的严谨完整、逻辑分析的细致缜密、涉猎问题的广泛深入,朱先生的《诗论》亦可被成为“体大虑周”之作。

一直以来,中国诗都缺乏科学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思考,在另一部著作《文艺心理学》中,朱先生道明了原因:一方面,文艺理论研究的形而上让许多人(包括创作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人视其研究为鸡肋,认为文艺的欣赏不需要科学的方法分析论证,这样条分缕析的方式反而容易让作品成为“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3]。

这两种看法显然是浮于表面、有失远见的,朱先生对此作出了分析和回应。

他首先指出,对于欣赏者而言,不论何种欣赏,背后都需要有踏实的理论支撑,否则仅凭粗疏的经验判断,无法定义作品的价值与艺术的本质[ 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了冷成金老师对“价值”的定义:“所有有价值作品的创造,都是为了解决人的心灵痛苦”]?退一步而言,文艺欣赏固然不同于科学实验,需要条条框框各就各位。

_读图时代_重读朱光潜诗画论

_读图时代_重读朱光潜诗画论

诗画关系论历来是中西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作为一代美学家和诗学家,朱光潜对这一主题也情有独钟,这尤其反映在他的《诗论》这一著作中。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留学欧洲期间,朱光潜就写成了这部《诗论》的提纲,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于诗歌的本质、创作和形式等方面的理论。

此后,《诗论》的内容被不断地增添和修订,并形成了一种具有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性”。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像文化(以画为代表)大有压倒语言文化(以诗为代表)的趋势,语言与图像相争的“硝烟”四起。

缘此,存在于朱光潜诗学中的关于诗画关系论思想的重要性也就被日益凸显出来。

一朱光潜诗画关系论思想的形成起于对《拉奥孔》(Laokoon)一书的重视。

《拉奥孔》,其副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莱辛(Lessing,1729-1881)的代表作。

莱辛通过对拉奥孔这一题材在史诗与雕塑中的不同处理,论证了诗与造型艺术的区别,从而抽绎出关于艺术的一些基本原则。

莱辛的这一著作曾在欧洲发生过广泛的影响,像马克思等人都曾对它作出过积极的评论。

留学时代的朱光潜潜心研读了康德、黑格尔、克罗齐几位美学大家,当然也包括莱辛在内的一大批美学家的著作,并接受了他们的美学思想。

在此期间,朱光潜完成了《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等重要著作。

在《诗论》这部被认为是“应用本书(指《文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讨论诗的问题,同时,对中国诗作出一种学理的研究”[1]的诗学著作中,朱光潜列专章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说进行了详细评价。

在1963年撰写的《西方美学史》中,朱光潜又对莱辛的美学和文学思想有过全面的介绍和评价。

1965年,他又翻译完了《拉奥孔》全文(但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完整的中译本只到1977年才正式出版)。

莱辛的思想紧紧地伴随了朱光潜一生的学术历程。

总的来说,《拉奥孔》一书对朱光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画关系这一主题极大地吸引了朱光潜本人,他也一直没有回避这个论题,甚至是不时地借机发表一些精辟的意见;二是《拉奥孔》一书所洋溢出来的人本主义理想对朱光潜具有感染作用。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_1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_1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朱先生美学思想的渊源、形成与特色的分析,研究朱光潜的美学创造与学术贡献,以及其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国美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他准确把握了中西方思维差异,并在东西方美学思维的比照中明确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方向。

1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研究的学术对象大多是西方美学,可以说,他是西方美学在中国的阐扬者。

中国传统文化对朱光潜的影响是潜在的、深层的,传统的审美趣味对于他来说是根深蒂固的。

朱光潜所处的学术环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他介绍和研究西方美学的相关内容方面倍受瞩目。

朱光潜虽然是以西方美学介绍者的身份出现于学术界的,但他也是在有了较为深厚的传统学术基础时才开始接触西学的。

他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引用不像对西方美学那样完整,对于传统美学的影响朱光潜先生晚年自己也承认到:“可以说,我的美学观点,是在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再吸收西方的美学观点而形成的。


2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
朱光潜的学术之路从文学开始,之后转向心理学、哲学,他曾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朱光潜美学观念的生成及启示(一)

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朱光潜美学观念的生成及启示(一)

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朱光潜美学观念的生成及启示(一)近百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西碰撞激烈,古今沟通频仍。

从“五四”前后的中西文化异同优劣之争,到这些年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讨论,无不涉及“中西古今”问题。

实质上,“中与西”和“古与今”两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

许多“古与今”的差异和对立,其实主要由“中与西”的矛盾冲突造成。

中国近现代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史上诸多关于“古与今”的争辩,都和“中与西”的论战密切相关并相互交织,甚至不少“古与今”的问题可以归并和纳入到“中与西”问题的大框架之中。

就此而言,如何把握中西矛盾的冲突和转化,可谓是近百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乃至整个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众多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对如何处理中西文艺理论和中西美学的关系问题,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前期著述,1如《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等,就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尝试以朱光潜的前期代表作《文艺心理学》(1936年开明书店首版)为例,分析其美学观的生成逻辑和内在构成,考察他在融会中西美学思想成果进行自己学术开拓方面取得的经验,以对我们在新世纪里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美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直觉说与静观自得“直觉说”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

《文艺心理学》20余万言,涉猎美学和文艺理论中许多重要问题,其核心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他认为所谓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形象的直觉”。

朱光潜正是在对“形象的直觉”的探讨中,确立了自己前期美学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那么,朱光潜是怎样阐释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的呢?不论是在艺术中或自然中,如果一个事物你觉得美,它都能在你心中呈现出一种具体情境或一幅有趣的画面,而你的心眼在欣赏的霎时,必定被这种情境或画面所霸占,使你聚精会神地领略它的情趣和意味,以至把它以外的其他事项都暂时忘去。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

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

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

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

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

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

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

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

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

一 名词解释朱光潜

一 名词解释朱光潜

一名词解释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1897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 岁。

他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

早年身受康德、黑格尔、特别是克罗齐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从心理学观点研究文艺的理论著作,其中还介绍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各家学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稍后写成的《谈美》一书,在青年中曾风行一时。

40年代末,他的美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的《克罗齐哲学述评》一文即是澄清克罗齐思想影响的产物。

解放后经过思想解的多次讨论,他的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变,此后写成的《西方美学史》一书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国研究西方美学史的重大成果。

他在著述的同时,还翻译了大量美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等,为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李泽厚:李泽厚(1930年6月-),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

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

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1]。

汉学家余英时曾对他评价到:“通过(他的)书籍,他使得一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解放了出来。

朱光潜《诗论》的五个版本及其写作的背景和历程

朱光潜《诗论》的五个版本及其写作的背景和历程

最后一个版本是2007年上海文艺社的《诗论》。这个版本在原版基础上做了 许多修订和整理,并加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得这部著作在学术上更加严谨 和完整。
朱光潜的《诗论》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每次修订都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对诗 歌理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深厚的学术素养 和卓越的理论建构能力。《诗论》不仅是他个人的学术成果,更是中国现代诗歌 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魅力的著作,它的五个版本都代 表了朱光潜在不同时期对诗歌理论的独特思考和深入探究。这部著作不仅为中国 现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学界了解中国的诗歌传统和现代诗歌 提供了重要的窗口。通过研究朱光潜的《诗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 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朱光潜这位伟大的美学家和文 艺理论家。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以及对女性地 位的。他通过刘兰芝这一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被动和无奈,呼吁人们 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此外,作者还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人间的爱情悲剧,揭露 了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冷酷,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个体生命在时代大背景下的渺 小与无助。
在文学特色方面,《孔雀东南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诗采用了民间文 学的叙事手法,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歌的 语言运用十分出色,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将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都 描绘得非常传神。此外,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非常严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光潜《诗论》的五个版本及 其写作的背景和历程
基本内容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 和独到的理论见解享誉学界。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多个领域,从心理学到文学, 从教育学到艺术理论,其贡献之大,成就之丰,让人敬佩。在他的众多著述中, 我们特别的是他的《诗论》。这部作品代表了朱光潜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独特见解, 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谈作文 朱光潜

谈作文 朱光潜

16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 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 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 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 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 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 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 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 贯穿了他的一生。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 我终生恪守不渝。”
3
4
怏(yàng)怏然 惭怍(zuò) 誊 (téng)清 临帖(tiè) 妥(tiē)帖 百孔千疮:比喻破坏的地方很多,或弊病很多。 嗤之以鼻: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 倚马千言:晋朝恒温领兵北伐,命令袁虎靠着马批公文,一 会儿就写成七张纸,而且做得很好。比喻作文才思敏捷。 误尽苍生:耽误和误导全天下的人 。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注释: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出处:《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 5 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8
文章前六段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列举了众位名家的事 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 而且主要在人力。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 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质疑:按照作者的观点,那中国古代也有 许多人落笔即成美文且不刊一字,这样的 事情该作何解释呢?
9
透过文字,你能解读出作者为什么大力主张对文章 的修改要“咬文嚼字”吗? 因为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不只是在表面上 斟酌文字的分量,而实际上也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因为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作者曾在其他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是 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 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 朱光潜
一.缺乏爱真理的精神
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他们以为,
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
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
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
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
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
性。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
的要求。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
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
二层上。

二.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
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
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
他人。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
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
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
神。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
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
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最普
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
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他们对
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
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
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这些人,有
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负气者固
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
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
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
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三.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
的。因为就自身说,不知是知的导火线,如果假不知以为知,知
不复成为目标了。就他人说,以不知为知,他人如果信我,便致
以讹传讹。前面是自欺,后面是欺人。自欺欺人就是自误误人。
所以科学家主张一种学说,往往以毕生精力去仔细观察实验思
考。等到他自己十分透彻,觉得十分靠得住,才把研究成果公之
于众。这才是学者的忠实!
现在我国学者的发表热太狂了。许多人对于学术没有下个真
功夫,就著书立说来欺世盗名。还有一些人,一种学术自己也不
十分透彻,就来道听途说的介绍事业。
忠实精神的另一面,就是不剽窃。是我发明的,才敢说是我
发明的;不是我发明的,不应该掠人之美。现在我国著作有百分
之几是作者自己独创的呢?有百分之几申明他的根据呢?英雄
所见,有时或不期而同。但是在这个过度时代,学术界张冠李戴
的把戏实在不少。这件事从表面看,似乎对于学术不生坏影响,
但解剖心理,剽窃由于爱真心太浅,虚荣心太重。这两种心理与
研究学术的精神根本冲突,我们决要破除这种习气,努力做忠实
的工夫。

四.缺乏独立创造的精神
模仿热大于创造热,也是我国学术界的大危机。模仿原本没
有十分坏处,但你如果希望学术一天进步一天,你定要有模仿进
一步去创造。现在我们所模仿的起初都由创造得来的。如果只能
守成,没有新创造,将来环境变迁,我们没有新知识和能力去适
应,定会淘汰的。我们占人类四分之一,责任比别的民族都较大
些,我们当然不能全然抱着膀子闭着眼睛跟着他人走。
趋附风会的办法,原本不无片面利益。但同时把精力吸收到
一方面去,各种学术不能平均发展,就是那种独尊的学问也因而
没有“它山之石”,不能继续的进步。这还是小事,模仿还有更坏
的缺点。独立创造的精神是学术进化的驱遣者。模仿热太重,这
种独立创造的精神渐渐被它剥蚀去了。战国以后二千多年我国学
术进步迟缓,就因为这个模仿热战胜创造热。现在我们自问一声,
“这个二千多年的老狐狸尾子还没有割去么?”

五.缺乏客观实验的精神
我国学者最普遍的缺点,要算是好理论轻察验。学术上原则
定律都要根据事实,事实都要由实地观察和实验来,才真确精密。
近代科学发展得快,就因为两个原因。一,就态度说,客观渐比
主观占势力;二,就方法言,察验渐比空想占势力。这两个原因
在事实上不能分离,惟其重客观,所以尚察验。客观比主观,察
验比空想,效力较大,因为主观与空想常易为成见幻觉所误,察
验一方面能供给思想材料,一方面可以纠正思想错误,使得结果
真确精密。所以近代科学都较重察验。
我们今后也当偶尔脱去书中生活,从故纸堆中爬到人物世界
中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注:本文节选自朱光潜1922年3月30日、31日发表于
上海《时事新报》的文章《怎样改造学术界》,现被收入《朱光
潜全集》(第八卷)。节选时,文字有删减调整,无增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